閱讀屋>觀後感> 《活著》觀後感

《活著》觀後感

《活著》觀後感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你會寫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活著》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活著》觀後感1

  活著是一種榮幸,可活著並不容易。

  活著需要透過自己的努力獲取相應籌勞,賺取屬於自己的乾淨的錢。不能賺黑心錢,不能味良心。今天《活著》中的都是一些30多歲的阿姨,每個阿姨都是推銷黑心商品的。她們把那些不健康的商品賣給那些可憐地老人,那些老人甚至為了買這個四處借錢。這些阿姨都以騙謀生。賺得都是不乾淨的錢。

  這些阿姨十分後悔,後悔不該將黑心商品賣給那些容易上當受騙的老人。可是這又有什麼辦法呢?世上沒有後悔藥。時間一去不復返。同樣,說出去的話就像沷出去的水,是永遠收不回來的。

  這給我了一個啟示:做人要謹言慎行,不能馬虎,說錯一句話就可能會導致幹錯幾件事!凡事都有因果報應,你騙了一個人,將來就會有10個人來騙你,你騙了1萬個人,將來就會有10萬個人來騙你,躲也躲不過去。

  最後,我想說:“錢是生外之物,比它更珍貴的是活著!不要浪費時間、浪費生命!”沒有錢不要緊,錢可以賺,可是時間、光陰一去不復返,生命隨時可能結束!

  今天,徐老師繼續給我們觀看了《活著》。今天下午最後一節是親密課,我們繼續觀看了《活著》,看到現在很多大學生都“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大學畢業,還一直向父母親要錢,完全不知道錢是怎麼來的,亂花。而有人就去賺黑心錢,去騙人,賣假貨,看起來吃得好,穿得好,可內心卻不行了,價值觀都顛倒了,把好的認為是壞的,把壞的認為是好的。

  還有人很浪費,買了一件新衣服,商標都還在,但怕回到家後父母說浪費,或者又不喜歡了,要麼扔進垃圾桶裡,要麼送人。

  現在說地球要毀滅了,是因為我們沒有遵循中國的傳統——勤儉節約,而是用了西方文化中不好的一面。以前父母講的那些“正道”,現在哪個父母還講?爺爺奶奶們的父母親雖然話粗,可是道理都是對的。現在《弟子規》、《孟子》這些書有多少人在堅持的按上面做呢?

  我們必須反省自己,有兩個字“感召”。只要你做好了,身邊的朋友肯定也好了;有因必有果,我們一定要各好因,要不然就會有惡報。

《活著》觀後感2

  剛剛看完張麗玲的記錄片《含淚活著》。影片歷時十餘年,用影音記錄下老丁在東京15年的責任與堅持、孤獨與忍耐。

  作為一名被大時代所耽誤的下鄉回城知青,1996年,時值35歲的丁尚彪舉鉅債,隻身來到日本。他懷揣著對自己的夢想與要求來到日本,本計劃上完語言學校後,繼續讀大學,並由此一路在日本發展下去。誰知命運到了日本依然跟他開殘酷的玩笑,個人的選擇在命運安排下顯得脆弱,到日本後他們才發現語言學校設在非常偏僻的小鄉村。為了生活,他對學校,也是對命運選擇了再一次的逃亡,逃亡的目的地是充滿機會的東京,逃亡的副產品是他成了一名“黑戶”,從此將許多機會堵死,包括回國與妻女相見。

  老丁的人生目標由讀大學轉變為一心一意掙錢給女兒繳學費。在接下來的15年裡,頭髮疏了、牙齒掉了,老丁一人拼了命地幹著東京最底層的工作,將所有的錢寄回家,只為了女兒能到國外一流大學留學的願望。這是他認為的對家庭的責任與擔當。這期間他與家人僅有二次會面,一次是與女兒的24小時,女兒懂事地對著鏡頭說她在父親面前儘量表現得無所謂,因為怕自己傷心的表情使父親更加難過。與妻子相聚的72小時發生在他到東京後的整整13個年頭,當他拿出結婚用的紅枕套時,真想不出這十幾年間他是如何排解心中那份孤獨與思念。

  記錄片的結局是在老丁離開上海後的15年。異鄉漂泊奮鬥15年後,他終於踏上回國的飛機。因為他已經完成把女兒培養成材的願望,女兒在美國成為一名醫生。飛機上老丁淚盈滿面,這使我想到《北京人在紐約》中博士在聚會時失聲痛哭的場景,那是個人奮鬥成功後壓抑許久的情緒的迸發,而老丁,則不單是個人堅持、年華老去,還有對於家庭責任的'擔當。

  當命運回過頭來時,所有的選擇都沒有了對錯,只留下種種可能,與一個個無法預設的結果。有人評論老棟傻”,15年的孤獨及家庭生活缺失,換來給女兒的學費。還好他的女兒爭氣,如果女兒成績一般,無法留學成材,甚至因為缺失父母管教而過早輟學,拿著父親血汗錢亂揮霍的話,那老丁這麼做,還會有多少人感動?多少人支援?

  這便是命運不確定性的魔力所在,可貴的是老丁的堅持,以及他對選擇的堅持、對困苦生活的樂觀、對家庭的責任,對愛的理解的深沉。

《活著》觀後感3

  特別關注上面推薦了一部紀實電影,是一個日本籍的華人耗時十年完成的一部片子。名叫含淚活著,記錄了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留學生在日本打拼的事情。據說這部片子在日本引起很大轟動,很多人因此改變了對中國人的看法,覺得中國人原來可以如此了不起的努力工作,而在這以前,他們眼中的中國人是懶惰的,現在,這部片子甚至成為一部勵志影片。

  這是一部系列片,其中一個故事是講一個叫丁尚彪的男人,89年借款3萬,撇下妻子和上小學的女兒獨自去日本學習,92年透過打工還清借款後,又產生了新的目標,就是要掙很多錢,讓女兒能出國留學,去最好的學校。於是他每天打三份工,刷碗、掃地、廚師,每天晚上工作到點,沒有地鐵了才步行回家。深夜在一個8平米的小屋吃著最便宜的飯菜、用塑膠布圍起來當澡堂洗澡、沒有買過新衣服、不敢亂花一分錢。他最高興的事就是每月給家裡寄錢。20xx年!他這樣堅持了20xx年。這期間他與家人僅有兩次會面,一次是與女兒終於考上紐約州立大學,在日本中轉停留了24小時。第二次是與妻子相聚。因為妻子要去紐約看望孩子,在日本停留72小時。這時,他已經整整20xx年沒有看到妻子了。當妻子看到他拿出結婚用的紅枕套時,眼淚忍不住流了下來。

  20xx年後他的頭髮稀少,牙齒稀鬆。儼然一個老頭。此時孩子終於學業有成,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他可以回家了,上飛機回國的那天,他的淚水才第一次暢快的流淌下來。

  電影的結尾是字幕,說現在他們在上海買了新房子,和妻子一起過上幸福的生活。我也哭了,但是心裡有點不舒服。第一,老渡以為家庭奮鬥,但不需要這麼多年,至少後來的5年我認為沒有意義。就像他女兒說的,別的孩子都是靠自己打工掙學費,為什麼他要犧牲一個正常人的生活僅僅為了幫女兒實現目標?那麼。自己在哪裡?這是女兒還真爭氣,如果女兒不爭氣呢?意義在哪?第二,這只是少數的中國人。我的生活圈子裡,就從來沒見過打兩份工的人。一份工作,他們都不夠盡力。尤其是年輕人,對金錢的渴望好像沒有那麼強烈,或許他們有父母,可以張嘴要。我和朋友說起我的感受,他們說是由於中國國情的原因,在中國,打這種底層的工累死也不可能有豐厚回報的。

《活著》觀後感4

  原著帶給我的感覺,和電影很不同。作者的筆觸,正如“鄉下的苦茶”,讀上去似乎平淡,在平淡中卻又有令人震撼的力量。

  小說的開頭,從“我”――一個鄉村民謠的收集者的視角,看到了那個活著的老人――福貴。就是這樣一個老人,如今只能與一頭老牛相伴。當“我”問起,一頭牛怎麼還有這麼多名字時,老人臉上的笑容,竟讓螢幕前讀著這段文字的我眼眶發澀。

  那都是他的家人。那都是曾經陪伴著他,如今卻又都不在他身邊了的家人啊。一人,一牛,在青黃相接、四季更迭的田裡,走過一日又一日。而那些往事,溶在了風裡,和天上的雲彩一樣漫無目的的飄著。在一棵柳樹下,又吹在一起,起了一個旋,變得鮮明瞭起來,看著,卻叫人心疼。

  社會的洪流推著人往前走,前路是什麼,完全脫離了自己的掌心。時代變遷著,說快也快,說慢也慢。正如曾經的闊少爺穿不住綢衣服了,曾經熟悉的面孔一張張不見了。家也沒了,這片地早已不是自家的了。有些人風光一時,最終難逃一死;有些人失勢落敗,磕磕絆絆踉踉蹌蹌,苦日子也活了過來。

  有勇氣,有堅強的心,只要不想著自己死,就不會死。在戰場的四年,子彈從身側擦過,多少人就在身旁倒下,多少屍體埋在雪裡,一聲聲的哀叫,真是最慘的景象。便是大難不死,輾轉回家鄉,家中老母也不在了,女兒得了大病,成了聾啞人。苦難的浪頭捲過去,才剛把頭探出海面吸進半口氣,新的浪潮便襲來,重新把人壓進水裡,口鼻充斥著海的苦澀。

  唯一的兒子,在獻血時被活活吸死;鳳霞死在了產床上;生活的痛苦令家珍也活不下去,一睡不起;女婿二喜因為工地事故死去。親人接二連三的離去,最終外孫苦根也死了,只剩下福貴一個人。

  活著本身很艱難,延續生命就得艱難的活著,但正因為異常艱難,活著才具有意義。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走的東西,便是活著的意志。在苦難一波又一波浪潮洗禮後,還能爬出水面,與一頭老牛,在晚風中唱著遼遠的歌。

  “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廣闊的土地袒露著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像女人召喚著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來臨。”戰勝了生活的磨難,呼吸到現在的福貴,從這一層面上來說,已經成為了一名現實的英雄。

《活著》觀後感5

  這部記錄片與一般紀錄片不同的是,它的時空跨越幅度很大,但由於製作人員緊緊抓住主人公顛沛流離的命運和一家人不能團聚,天各一方的情感主線,使得整部紀錄片節奏既很緊湊,有富有感染力。對於這種將催淚效應和嚴肅題材完美結合的高超水平,專業人士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含淚活著》等張麗玲的系列紀錄片關注人生命運,不僅是紀錄片的精品,更是人生教科書,具有永恆的感染力。很多日本人把紀錄片錄了下來,遇到困惑時拿出來看,從中汲取力量尋找答案。張麗玲和她的同伴用十幾年心血製作的這個系列紀錄片稱得上是人類寶貴的財富和瑰寶。

  評價《含淚活著》播出後曾受到了日本電視界的廣泛關注。日本紀錄片知名製作人橫山隆晴表示,在日本主流頻道以配字幕的方式播放外國語紀錄片,並且是在黃金時段,這在日本電視界是破天荒的事情。

  紀錄片《我們的留學生活—在日本的日子》在中國放映後,引起了極大的社會反響,前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在訪問日本時,曾給與了這樣的評價:“我看了這部紀錄片後,深受感動。”

  一位21歲的男性大學生說:“這是我有生以來最感動的電影!現在日本大學生就業問題比較嚴重,我即將畢業,聯絡了許多公司但都沒成功,我感嘆自己生不逢時,情緒非常低落。但《含淚活著》讓我改變了想法,給了我真正的勇氣,我會振作起來!”

  一位42歲雙眼哭得通紅的女性觀眾激動地說:“我是張麗玲紀錄片的粉絲,她的每部作品都讓我深受感動。今天我帶全家來看《含淚活著》,邊看邊流淚,不過不是悲傷的淚,而是溫暖的淚,心靈像被洗過一樣,激勵我更加熱愛珍惜生活,這就是張麗玲紀錄片的魅力。她用十年時間拍攝的《含淚活著》,主人公對人生和家庭的熱愛,勤勞堅韌不拔的精神使我深受感動,我再次感悟到中國人的美德值得好好學習。我將介紹朋友們都來看。”

  一位49歲的中年男性:“五個月前公司倒閉失去了工作,家庭和心裡壓力很大,我甚至產生過人間蒸發等極端念頭。《含淚活著》給我的震動太大了!我的困境和片中男主人公簡直無法比,我會永遠以他為榜樣,做堅強不屈的男人和父親。在我人生中最苦悶絕望時遇到《含淚活著》這個電影是我的幸運,給了我希望和目標!我向主人公和製作者表示深深的感謝和敬意!”

《活著》觀後感6

  已經記不得朱自清的背影了,但是看這部片的時候,爸爸的背影在我腦海裡若隱若現。當老丁的女兒與老丁在東京相見又分離的時候,我想到了第一次出遠門上大學時的情景

  因為喜歡雙重喜慶、喜歡山,我跑到了重慶,兩天一夜的車程很事實地告訴了我這是5000裡的遙遠距離。我們是報名前一天到的,我們也去了當地的一些景點,比如朝天門、比如瓷器口,第三天下午,爸爸要買回程的票了,我一人坐在教學樓的臺階上,顯得那麼無助,聽著來來往往陌生的、聽不懂得語言,看著跟兒女道別的家長,第一次,我覺到了孤單的可怕,於是我抱頭大哭起來。過往的學姐學長還以為我出什麼事了,都停下來安慰我,還特意找了山東的老鄉來跟我說話

  老丁送女兒只能到成田站,一路上父女眼淚相向,那一刻我才真正懂了什麼是相對無語,惟有淚千行。下車的時候,女兒不敢回頭看,爸爸走的時候,我不敢去火車站送,道理是一樣的,我一向討厭分離,一向不喜歡送人也不喜歡被人送,因為我始終願意一廂情願的以為沒有告別就不曾分離。

  老丁的故事之所以打動人,是因為他隻身國外開始了改變下一代命運的賭注。其實在國內,對於千千萬萬努力改變生計的父母而言,也是如此。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要好好學習,將來才會有出息。可以說,父輩偉岸的背影毫無例外的成為了我們向上走的墊腳石,努力賺錢供我們讀書,努力給我們最好的生活。

  我自認是個特別懶的人,家裡的事我從來沒有操心過,也沒有什麼可操心的,因為父母已經處理的很好了。從小到大,凡是我為家裡做過的活兒都是有報酬的,有時候是一瓶可樂,有時候是炸雞、烤鴨一類好吃的。對了,我想起小時候,逢年過節有好吃的,父母都給我留著,印象裡,爸爸都很喜歡吃骨頭,媽媽則不喜歡吃肉,長大了才知道不是真的不喜歡而是不捨得,以至於我吃雞肉吃到傷胃,此後很多年都不再喜歡吃。

  高中的時候全日制寄宿,身體不好,每次週末回來,爸爸都會買我最愛的全羊湯、粉皮雞,還給我做很多好吃的。其實我一直覺得爸爸很嚴厲,我倆沒有多少感情,甚至他連我上高几、多大都不知道,按照五行的說法,我倆相剋,所以小時候他在外邊多,見得少,大了我從中學開始寄宿,所以見面也很少。

  或許,有時候,父愛需要長大了才會明白,因為它不像母愛那麼直接,一直在血液裡流淌。父愛更多時候是一種擔當,嚴厲的面孔下,掩藏的可能是一個慈祥的心,想靠近我們,卻又在表面疏遠我們,因為他是一家之長,他得能把我們鎮住。

【《活著》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