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調查報告> 農村發展的調查報告

農村發展的調查報告

關於農村發展的調查報告

  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報告的適用範圍越來越廣泛,要注意報告在寫作時具有一定的格式。在寫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農村發展的調查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農村發展的調查報告1

  近期,我們對落實中央和省委農村政策、深入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和當前春耕備耕等三個方面的工作進行了深入調查研究。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儘管去年中央和省委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措施,有力地促進了全國農業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村經濟開始復甦;今年,中央和省委繼續在加大農業投入等方面拿出了許多“真金白銀”,大大刺激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整個農村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態勢。但在這些大好形勢的背後仍然存在著一些深層次的突出問題,農村多年積累下來的突出問題很難在一朝一夕予以解決,在農村問題的上我們只是剛剛破題,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仍然很多。就我市而言,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七個方面:

  1、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高。一是水利設施抗災能力弱。近些年,我市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上利用國家的水利專案資金和農業綜合開發專案資金,改造了部分水利基礎設施,大江大河的治理基本完成,大型泵站水庫有所改善,但大量的塘堰水庫溝渠等水利設施多年投入不足,年久失修,抗旱、排澇設施老化,渠道淤塞,病險水庫面大,農業抗災能力弱。二是標準化農田比例不高。“田成塊、路成網、渠相通、溝相連”的標準化農業比例低,綜合生產效益低,全市標準農田不到50%,難以形成農業規模經營。三是農村生產生活“四難”問題突出。即行路難、用水難、看病難和資訊交流難比較突出農,生產生活條件太差。大多數村沒有像樣的公路,只有殘缺不全的“斷頭路、泥巴路”,農村的資源優勢很難轉變為經濟優勢;農村供水網路、醫療網路和資訊網路的建設才剛剛起步,農民生產生活仍然十分困難,農業基礎薄弱嚴重製約了農村經濟發展。

  2、農村基層運轉困難,基層組織戰鬥力不強。一方面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十分緩慢,村級公益事業長期投入不足,生產和生活條件難以得到改善;農村稅費改革完成後,相應的配套改革還沒有跟上,村組機構仍然比較龐大,而用於支撐村級運轉的農業稅附加和轉移支付還不能滿足村級的正常運轉,部分村幹部待遇過低,基層幹部工作積極性不高,基層組織凝聚力、戰鬥力不強,造成農村基層運轉困難;另一方面多年來形成的沉重鎮村債務像是一個巨大的包袱壓在鎮村頭上,就赤壁市而言鎮村債務仍然很重,透過去年的多法化債,債務仍高達4064。61萬元,其中債務最多的村達到100多萬元,鎮村債務不能妥善解決,農村經濟發展將長期受到制約。

  3、農村土地糾紛不斷,二輪土地延包完善工作較困難。由於好政策給農業帶來了很多實惠,農村土地從過去的包袱變成了今天的搶手貨。土地的一輪承包已過去30年,二輪延包也過去七八年,農村土地結構、人員結構和經營關係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於土地多年來不值錢,土地和承包者之間的經營關係沒有理順和規範,而造成當前大量的土地糾紛問題,再加上由於過去的二輪延包極不規範,許多土地一時難以確權、確地到戶,所以二輪土地延包的完善工作在實際操作中有一定困難。

  4、農民組織化程度低,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全市農業生產主要還是以分散的農戶家庭經營為主體,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農經濟狀態,農業的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農民的市場組織化程度不高,應對和抗禦市場能力弱,這些都制約著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5、農業科技投入不足,農業服務體系不健全。就我市而言,農業科技投入增長比嚴重滯後於經濟增長速度,在科技隊伍建設、科技機構的健全、科技宣傳和新技術推廣應用等方面投入不足。由於資金投入、人事編制等問題的制約,造成農業服務體系不健全,再加之服務機構機制不活、體制不新等問題,使服務體系很難發揮自身作用,有一些地方和部門甚至呈現出“網破、線斷、人散”的局面;科技人員素質不高,科技隊伍人心不穩,多數人知識老化,農村普遍存在新技術、新品種推廣不開,農業資訊獲取缺乏有效渠道等問題。

  6、城鄉統籌程度低,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尚未建立。國家城鄉統籌發展的政策到位需要一個過程,縣鄉統籌發展尚未起步,農村各項事業發展缺乏後勁。農民靠政策增收、靠“天”增收成份較大,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建立尚需要一個較長的程度。

  7、春耕備耕中存的問題。一是高產高效種苗推廣適用效果不好,對不熟悉的良種農民不是很接受;種子市場管理不到位,農民的自我保護意識不強,在購種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少農戶購種時上當受騙。二是農資管理有待加強,一方面農資市場價格不穩定,農民擔心農資漲價;另一方面農資品質不高,以次充優、以假亂真的象現依然存,農民防不勝防。三是農金相對短缺,由信用社按農戶的信用等級予以放貸,而我市農民的信用意識不強,評上信用等級的農戶不多,所以造成一方面農民貸不到款,另一方面信用社的錢放不出去。

  針對存在的問題,今年我市將採取以下五項措施。

  1、解決“四難”,建設“四網”。一是加大農村公路建設力度,在抓好通鄉油路建設的同時,利用國家實施“村村通”工程,徹底消滅斷頭路、泥巴路,實行橋涵閘配套,逐步形成市、鎮、村三級道路硬化網路。二是加大“三建三改”工程建設力度,進一步實施好“人畜飲水”工程,今年初步完成全市40%以上村的供水管網建設,透過2—3年的努力,逐步建起農村自來水供水網路,讓農民用上衛生安全的飲用水。三是建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每年選擇1至2個鄉鎮辦合作試點,健全規範村級醫療機構,解決農民小病不就醫,大病難就醫的問題。四是進一步擴大廣播、電視網的覆蓋面,開設農業資訊專欄,延伸網際網路資訊到農村,設立村組資訊中心戶,採用高科技手段為農民搞好農業資訊服務。在“四網”的在建設中,實行科學規劃,統籌安排,綜合建設。把農村小康建設、扶貧開發、農業綜合開發、農業專案等資金捆綁在一起使用,提高投入效益。“四網”建設分層次推進,每年選擇幾個有基礎的鄉鎮,實施好一兩個專案,花3—5年的時間建設農村“四網”。同時,抓好農村投資體制改革,逐步改革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體制,大力推行“民主謀水利,民營興水利,民眾幹水利”,把水利經營推向市場,利用民間資本改造農村水利設施。

  2、落實黨的農村政策,不斷深化農村改革。一是繼續落實好農村稅費改革政策,把農業稅免徵政策落實到千家萬戶;二是進一步深化鄉鎮綜合配套改革。去年我市開展了合村並組工作,全市247個行政村已合併為149個,減少村幹部750人,今年重點抓好組的合併,力爭合組在現有的基礎上減少三分之一以上,把減人、減事、減支落到實處;村組合並完成後,將村幹部納入財政供養,每村財政供養三人,按村的大小不同每村每月財政支付村幹部工資1000至1200元,並實行嚴格的責任考核,增強村幹部的工作積極性,確保村組的正常運轉。三是加強農村財務管理。繼續落實好“雙代管”的有關政策;努力化解村債務,要採多法化債,今年再化債30%;繼續加強涉農收費的監督管理,定期開展專項整治,防止農民負擔反彈,切實維護好、保護好、發揮好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3、狠抓農業產業化經營,提升農業綜合經營能力。從今年開始我市將突出林紙、糧油、茶麻果和水產等“四大產業”重新進行部署,從基地建設到龍頭興建到市場開發,高起點規劃,加速度發展,使我市農業綜合經營能力有一個全面提升。一是強化對產業化經營的領導。按“一個產業,一名市級領導,一個工作專班,一套激勵政策,一抓到底”的方案抓好產業化經營,二是培植壯大產業龍頭。加快發展壯大以農產品加工為重點的龍頭企業,逐步擴大赤壁晨鳴集團生產規模,達到年產20萬噸的產量;重新運作好林紙公司,使其在竹木產業化經營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在糧油產業和茶葉產業的龍頭企業發展上,按小規模大群體的發展模式,培植加工大戶,引導加工企業向標準化、規模化生產轉變,以企業群組建聯合體形成大龍頭、大產業。三是大力發展專業協會。按照“民建、民管、民受益”和“多元創辦、政府支援、部門指導、逐步規範”的原則,積極發展以專業協會為重點的農村專業合作組織,透過協會延伸產業鏈,扭緊農戶與企業和市場的利益關係,網路更多的農戶,逐步形成真正意義的產業化經營。四是建立激勵機制。市政府從財政列支100萬元建立一個產業化發展基金,用於產業化經營績效掛鉤、科技推廣、檢查評比、外出考察、名優申報、產品宣傳、辦公經費等,對推動產業化經營發展貢獻較大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

  4、實施科技興農戰略,推進農業科技進步。按照省裡提出的“農業實用技術落實年”活動的總體要求,組建農業科技網路,開展“科技承包”,培育村組“科技明白人”,健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和教育培訓體系。組織農業技術服務團,農機、水利維修服務團下鄉巡迴服務。力爭全年培訓農民2。5萬人次以上,透過實施“陽光工程”培訓農民工5000人以上;加快推廣優質高產良種應用、高產高效模式、輕型簡化栽培、稻鵝共育、秸杆綜合利用、測土配方施肥、生態農業、無公害農產品標準化生產、養殖業高產優質配套養殖、動植物疫病防治及避災減災等十大增產增效適用技術;積極開展農業技術承包,實行“五包一賠”,要在辦好試點的基礎上在全市推廣;建立農機、農資、農技、農金一體化的綜合農業服務體系,做到市有配送中心,鎮服務公司,村有分支機構的覆蓋全市的服務網路。

  5、積極抓好春耕備耕工作。一是搞好春耕農業生產資料排程,發動相關職能部門迅速行動起來,儲備充足的種子、肥料等生產資料,並組織服務隊實行全市大配送,滿足農民生產所需;二是開展為期一個月送科技下鄉活動,結合黨員先進性教育我市已於3月8日正式啟農業“三下鄉”活動,深入到村組戶把農業科技、農業資訊和農村政策送到千家萬戶,爭取不留死角;三是開展打假保春耕活動。從相關部門抽調專人,從3月16日開始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農資市場整頓,確保農民買到“放心種、放心藥、放心肥”。四是搞好農業信貸資金放貸的協調工作,爭取信用部門的支援放寬貸款條件,確保有需求的農戶能夠及時貸到款,不務農時。

關於農村發展的調查報告2

  隨著農村居民收入穩步增長,XX鎮有相當一部分農民已過上了基本小康的生活,但是由於農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還有一部分農戶收入水平較低、收入增長緩慢甚至下降。這種現象的存在,不僅延緩農村的全面小康程序,制約了農業的發展,也是引發社會經濟中的突出問題之一。因此,關注農村貧困戶的增收問題,對農村居民總體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保持社會穩定都具有現實意義。

  為了摸清農民貧困產生的原因,我們對XX鎮轄區20戶貧困農戶進行了調查,在分析低收入農民的現狀特徵及成因的基礎上,提出促進低收入農戶增收的具體措施。

  一、貧困原因分析

  對貧困原因調查主要採取對貧困戶發放問卷的方式進行,根據整體調查情況,貧困原因有:

  1、缺文化致貧

  文化程度低是導致貧困的重要原因,根據調查統計結果,20戶貧困戶中有5戶是因缺文化致貧。缺文化必然導致觀念的落後,觀念落後是貧困的根源。小部分農民他們一貫視農為本,寧願守著土地受窮,也不願昌險出外打工謀生;仍然保持著傳統的勞作方法和生活方式,不願接受新的技術,缺乏信心和勇氣,把希望寄於“老天爺”風調雨順,甘願受窮。

  2、病、殘致貧。

  因病、殘導致貧困的有4戶。我們在調查中發現,生病無錢醫治,不管不問的貧困戶在農村比較常見。雖然我國農村醫療保險發展不斷健全,但仍然有部分地方沒有覆蓋到,而且由農民自身承擔的部分,對貧困家庭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如果病稍大一點,一般農民的家庭都承受不起,貧困家庭更是承受不起,就會給貧困的家庭帶來更加貧困,如果是大病,只有聽天由命。另外家庭成中有殘疾,也是導致家庭貧困的根源。

  3、自然災害致貧。

  因自然災害導致貧困的,有2戶。因災貧困是目前絕對貧困最根本的原因,對這種貧困,脫貧速度慢,是比較難以改變的一種貧困。貧困農民收入來源基本來自農業種植,碰上自然災害的時候,沒有很好的防範措施,影響到整年的農業收成,導致整年來的心血白費。

  4、缺耕地致貧。

  因缺耕地致貧的有2戶。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農民要是沒有耕地,也就無法生存。隨著XX開發建設的不斷加快,因專案建設的需要涉及到徵用農村土地,部分村民沒有了耕地或耕地減少。特別是貧困農民失去了經濟來源,雖然靠著優厚的徵地補償款,可是卻沒有另外的謀生手段,此消彼漲的情況下,農民再次走向貧困是必然結果。

  5、缺勞動力致貧

  因缺勞動力致貧的有3戶。3戶貧困農民家庭中缺少青壯年勞動力,造成家中沒人種田,收入來源有限,主要依靠政府低保救濟。

  6、其他方面致貧。

  因其他方面致貧的原因,共有4戶。如因發放徵地補償款後,農民無事可做,對未來沒有規劃,只會吃喝玩樂,參與賭博;失依孤寡老人等。

  二、調查結論

  在所有貧困原因中,因缺文化、因災、因病殘、缺耕地、缺勞力是形成貧困的重要原因。其中缺乏文化、自然災害是致貧的最首要的原因;其次是因病、殘致貧。缺勞力和缺耕地致貧是新時期下出現的兩種原因。隨著XX開發建設的不斷加快,這兩種貧困原因還會更加突出。

  三、促進貧困農戶收入增長的對策建議

  1、努力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整體文化素質

  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加大農村教育投入,不僅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也是低收入戶增加收入的長遠基礎。一是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提高農村兒童的上學率,解決部分少年兒童不上學和中途輟學的問題,防止新一代文盲人口的產生。二是透過開設各種培訓班,對一些上過小學、初中或高中的農民子女進行職業培訓,傳授給他們相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並適當給予一定的補貼;三是大力發展農村中等專業學校、農民職業中學,培養一批中級層次的人才,以適應商品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

  2、加大扶持力度,轉變扶貧方式

  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發展二、三產業,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援。貧困農戶由於收入的絕大部分用於生活消費,維持簡單再生產都比較困難,要想擴大再生產依靠自身的力量是很難的。對於貧困戶,政府應加大扶持力度,增加財政撥款。同時,改變面面俱到的救濟式的扶貧形式,“授人以漁”而非“授人以魚”。

  3、引導失地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

  加快勞動力轉移是失地農戶快速增加收入來源的首要措施。失地農民家庭一般有較多剩餘勞動力,但勞動力的個人素質能力等滿足不了社會的生產需求,積極引導失地農民就業培訓,提高失地農民的就業能力,迫在眉睫。

  4、逐步建立完善、高效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搞好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變化,及時有效地保障農民特別是低收入戶基本生產權益的

  迫切需要。低收入群體應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特別救助和有力扶持,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強化相關政策,建立農村低收入群體生活保障體系,保證低收入農民的基本生產和生活,增強其自我發展能力。

關於農村發展的調查報告3

  日前,××農辦就農村“一村一品”發展情況,組織人員到××鄉鎮進行調研,就加快發展××縣“一村一品”作了些探索與思考。

  一、現狀

  ××縣“一村一品”雖起步較晚,但經過幾年的發展,業已形成了洪湖(劉墾)、中童生豬,馬荃山地土雞,劉墾花生,錦江灌田楊梅,洪湖苗木花卉,楊溪大塘葡萄等一批專業鄉(鎮)和特色村,探索出了形式多樣的“一村一品”發展模式,得到了上級部門的充分肯定。今年,××縣洪湖路底姜家村、錦江灌田村、馬荃金莊村等12個村被列為省“一村一品”示範點;灌田楊梅基地、倪夏甘蔗基地、金莊山地土雞基地被確定為鷹潭市十大“一村一品”重點示範基地。

  二、啟示

  近年來,××縣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發展現代農業“五化”要求,促進“一村一品”向縱深發展,取得了較好效果。從調查情況看,我們得到如下啟示:

  1.挖掘本地傳統優勢農產品潛力是發展“一村一品”的重要基礎。幾年來,××縣因地制宜,大力開發傳統特色產品,湧現出洪湖(劉墾)花生基地1.2萬畝,潢溪倪夏、金墩等村700餘戶種植甘蔗面積1500餘畝,錦主等村商品蔬菜種植面積7000餘畝,洪湖、楊溪的西瓜種植等專業村組。

  2.實施農業招商引資是促進“一村一品”發展的有效途徑。20xx年××縣引進杭州藍天園林公司在洪湖開發萬畝苗木花卉基地核心區。幾年來,在其示範帶動下,洪湖周邊地區先後湧現出新湖苗木花卉等專業村,基地總面積達8000餘畝。去冬今春,引進浙江永康客商在楊溪鄉大塘村開發優質葡萄基地400畝,極大地調動了當地群眾葡萄種植的積極性,預計明年基地面積可達1000餘畝,發展前景十分看好,可望在三年內發展到萬畝以上規模。

  3.積極創辦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是發展“一村一品”產業的有效方法。20xx年12月,在徐等福等38家生豬養殖大戶的推動下,成立了××縣生豬產業合作社這一全省首家生豬養殖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在其帶動下,××縣生豬養殖業走上了快速發展的軌道。目前,合作社有社員,年出欄生豬40餘萬頭,帶動周邊規模養殖農戶1600餘戶,形成了中童十都村,洪湖路底姜家、汪家等一批生豬養殖專業村。

  4.注重科技興農,搞好示範帶動是發展“一村一品”的重要手段。多年來的發展實踐證明,有力的技術支撐,是發展“一村一品”取得成功的關鍵之一。錦江灌田楊梅基地就是在致富能手洪克海示範帶動下發展起來的。萬畝苗木花卉產業的開發成功,得益於杭州藍天園林公司雄厚的技術實力支撐。楊溪鄉葡萄基地的迅猛發展勢頭,源於浙江永康葡萄協會多年種植葡萄成功經驗的技術鋪墊。

  5.領導重視,強化服務,是發展“一村一品”的有力保障。近年來的發展實踐證明,哪裡的領導重視,決心大,服務到位,哪裡的“一村一品”發展取得的成效就會愈明顯。××縣萬畝苗木花卉基地和楊溪葡萄基地的創辦,都是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相關部門與涉及的洪湖、楊溪等鄉鎮在徵租土地等方面服務到位所取得的成效。錦江鎮為把灌田楊梅基地做大做強,20xx年出臺扶助政策,鎮政府為新增楊梅果園的農戶提供貸款貼息,3年來共幫助支付貸款貼息20餘萬元,帶動全村楊梅產業的發展。目前,該村有100多家農戶參與楊梅種植業,連片楊梅基地面積發展到3000餘畝。

  ××縣的 “一村一品”發展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基本上還處於起步階段,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數量少,規模小;農產品粗放生產,加工能力低;標準化程度低,質量品牌意識不強;發展氛圍不濃,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嚴重製約了“一村一品”的發展。

  三、建議

  針對××縣“一村一品”發展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1.強化組織領導,最佳化發展環境。縣鄉都要成立“一村一品”發展組織領導機構,進一步明確相關責任。各鄉鎮及相關部門要切實轉變職能,搞好服務,為“一村一品”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縣、鄉財政要擠出一部分資金作為縣、鄉發展“一村一品”產業的扶助啟動資金。建立“一村一品”工作評優考核機制,鼓勵先進,鞭策後進。

  2.突出農業招商,大力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扶持一批規模較大、科技含量較高、帶動能力較強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藉助外力,增強“一村一品”活力。千方百計引進與本地主導產業相關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貿易企業,並且把引智、引資與引企有機結合起來,突出主導產品的精深加工,拉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提高競爭力,加快培植“一村一品”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3.著力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加快培育適應“一村一品”產業區域化、專業化、規模化發展要求的新型農民組織體系,為“一村一品”和農村產業發展提供有效的組織載體。鼓勵多主體創辦,引導多形式發展,有計劃培育一批產品特色明顯、帶動面廣、競爭力強、執行機制健全的示範性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扶持每個示範村建成一個新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透過完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特別是行業協會的服務功能,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實現參與“一村一品”農戶的利益最大化,有效地規避和降低市場經營風險。

  4.強化科技推廣,樹立品牌意識。一是引進優良品種,最佳化農產品品種結構;二是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聯合,挖掘培育特色產品,開發出新農產品,突出“一村一品”的特色;三是透過請進來的辦法,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改造龍頭企業,提升農產品價值。同時要樹立品牌意識,積極建立一批叫得響、具有本地特色的農產品品牌,透過品牌開拓市場,促進產業提升,幫助農民增收。

  5.努力抓好典型,充分發揮示範帶動作用。首先抓好省、市已列上號的“一村一品”示範村和重點示範基地建設專案,其次實施好本縣的“一村一品”十村示範、百村推進工程,即選擇十個發展“一村一品”基礎較好的自然村,著重在發展現代農業、提升產業化水平、最佳化產品結構、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改進加工工藝和引進新技術、新品種、新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等方面進行示範;“百村推進”的任務就是選擇100個自然村來推廣“十村示範”的經驗,以點帶面,全面推廣。

  6.加大扶持力度,用足用活支農政策。一是增加財政資金投入。調整最佳化財政資金的支農支出結構,透過對“一村一品”生產基地建設、龍頭企業建設、品牌培育、市場開拓、農民培訓等扶持,提高“一村一品”發展能力和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能力。二是增加金融資金投入。金融機構特別是政策金融機構,要把支援“一村一品”發展作為支農突出重點,增加投放額度,適度降低門檻,拓寬信貸資金支農渠道,支援“一村一品”的發展;三是制定優惠政策,引導民間資本和社會資金投向“一村一品”的發展。

關於農村發展的調查報告4

  在這個假期中,我調查了我們村的近期變化,瞭解了未來將要發生的變化,感觸頗深。從我們一個小地方反映出社會、國家建設的變化與成就,國家政策、國家建設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此次寒假社會實踐調查給了我很多收穫,讓我瞭解了很多實踐問題,同時也學會了很多。

  一、實踐調查報告。

  我家地處湯鶴鐵路中段,湯鶴鐵路是文革前的一個商人所修,一直用到現在,後經改修現在仍在執行,十年前用作客運和貨運,近年只運貨物,且主要以運煤為主。調查瞭解鐵路要重修,並且並作一條比較長的新幹線,負責從山西運貨物到山東,可以說是兼併門前的鐵路,最重要的是要在我們附近修建一個煤中轉站,在緊臨鐵路的北面,方圓好幾千米,具體位置還沒劃分,但已確定要建,圖紙已下發,擬定今年年初動工,耗資百億,可謂工程巨大。村民所關心的是鐵路的煤中轉站具體在什麼地方,是否用搬遷。因為鐵路要建成雙軌,鐵路南面還要修建比較寬的公路,路旁滿是村莊,因此房子是要拆遷的。但是具體哪戶要拆還存在疑問,村民議論紛紛。鐵路建成後是不可以有人和道路穿過的,這就要考慮修建天橋或地洞。修建的大體位置大多人都瞭解,但如何施工的問題還存在爭議。修建公路、鐵路、煤中轉站要佔領周邊的許多土地,耕地是必然要減少的,根據規定每畝地會給於一定的補助。房屋拆遷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房屋的拆遷和補助是否會得到公平解決是大多數村民所關心的。調查發現,多數人對拆遷自己的祖上房子很不樂意,因為大多數是新建的房子,還有許多人對拆遷賠償不甚滿意。但是大的建設利國利民,鐵路可緩解資源分配不均,相信國家會給人民一個滿意的答覆,修建鐵路的前期工作正在進行中,地形勘探,地質勘測已基本結束,不時的有探測人員前來細緻核對,利用gprs衛星定位系統獲得資料。地質勘探主要方式是採取土樣,每隔不遠就鑽一個直徑十幾釐米、深度幾千米的洞,分別取各個土層的土樣檢驗,測試。鐵路建成將大大促進貨運、客運的發展。山西煤資源豐富,而山東臨海,工業發達,用煤較多,河南為山東提供便利的運煤條件,便利的運輸促進兩地的經濟發展,也為鐵路沿線的城市帶來發展。交通便利也會促進生活質量的提高。這次鐵路修建促進許多農民就業。此次的工程工作人員大多為工程師、大學生、地質學家等。

  在鐵路建設的同時,一個較大的工廠也在建設中,在離家十多里的地方,也許是河南土地資源比較便宜,也許是河南的農民工較多,一個香港商人投資數億建廠,名字為“中國中部瓷器基地”,建了半年多,不知什麼原因轉給政府部門,目前正在建設中。當地許多人參與建設,把一座丘陵剷平來建場地,我們當地稱作工業區,聽說還要建設住宅區、廠房。建成後將促進兩萬多人就業,當地人可以就近的找到滿意的工作,這大大的加快經濟發展。佔用土地的農民得到了政府補貼,方圓幾千米的土地得到修整,新建了公路,栽了花樹。建設完好還需一段時間,正常的公路被阻斷,雖然不方便,但是人們還是很樂意。我曾體驗過工地的艱辛生活,在這次建設中,我也幫助施工人員作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實踐調查體會。

  經濟飛速發展自己的家鄉也不例外,靠體力勞動生活當然可以,但是我們不斷的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把知識轉化成能力,更好的勞動。社會需要體力勞動者,但更需要腦力勞動者,讓知識在實踐中得到應用,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用知識來服務實踐。瞭解社會實踐,更好的學習知識,社會實踐使得我們找到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澄清了理論和實踐的關係。社會的勞動是一個集體的勞動,我們就是集體中的一員,時刻以工作的中心為重,做好自己的事情。只要我們每個人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那麼社會就會平穩的向前的發展。社會的勞動是一個集體的勞動,個人的力量有限,自己做的工作有限,雖然如此,但是大的工程都是一個一個的崗位合作搭起的,因此在工作實踐中,團隊精神、集體觀念必不可少,社會調查及社會實踐可以讓我們認識我們在工程中的作用。學會團結,學會集體精神,就像機器中的一個個小部件、小螺絲一樣,各任其職,任何部件脫離了機器都難成氣候。社會在發展,大的工程、工廠層出不窮,建設需要人才,作為學技術的大學生,雖然我們學的是基本的一些技能,但是請相信,我們會盡自己所能,為社會供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社會調查的心得與期望。

  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一件令人振奮的事情,但在發展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我們周邊環境的變化,我們村南面有一條小河,小時候經常去捉螞蝦、小魚、螃蟹、泥鰍、蝌蚪還有烏龜,那時河水清澈,螞蝦活蹦亂跳,不多時可捉好多,旁邊有小樹林,環境很好,但是近年來,河水變黑,還有股不正的味道,河中魚蝦絕跡,螃蟹稀少,環境惡劣,不時還有工廠排出的酸性液體,固體垃圾隨處可見!在我們發展經濟的同時,我希望還給小河清澈的權利,還給我們的清山綠水,讓天藍、水綠、樹木更旺,我們的發展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小河的變化就是最好的見證。我相信只要我們看到小河的變化,我們就明白了環境的變化,我們就會攜手愛護我們的環境,使經濟發展與環境共同發展。

  四、展望。

  對於家鄉發生的巨大變化,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放眼世界,展望未來,從家鄉的變化看到社會的變化,想到未來的變化,我們有信心使建設平穩發展,把我們所學的知識用到社會上來。

  五、總結。

  此次寒假社會實踐調查讓我自己有了一次切身體會,目睹了工程建設,瞭解了家鄉的變化,工業的發展方向,民生的需求,知識與實踐的結合,對社會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經濟發展與工程建設息息相關,供需平衡經濟才能穩步發展。

關於農村發展的調查報告5

  農村如何發展,發展到什麼水平,是關於一個地方社會水平能夠到何種程度最基本的一個標準。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對農村發展的關注一直都不夠,缺乏政策引領和專案支撐的農村逐漸被社會所忘記,那裡的人們渴望的不再是自己家鄉的發展,而是能夠逃離人煙逐漸稀少的村落。

  近三年以來,隨著城鎮化的步伐逐漸放緩,人們這才開始將眼光放在農村這個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之中,然而,此時我們看到的不是想象中的桃花源而是一片極度缺乏發展的落後村落。

  就筆者而言,近年來對農村社會發展狀況有些許的思考和調查,有些觀點可能不夠全面和深入,但主要表述的是對農村發展的一種期望。

  一、農村社會現狀。

  農村的社會現狀,筆者將之劃分為人文、經濟以及社會三種模式。

  (1)人文模式。

  如今的農村大部分都秉承著兩個極端,一個是節氣即春節、清明等節日人流量較大,隨處可見的是趕回家過節氣的青壯年,另一個極端就是每年元宵之後,冬至之前,用村落人稀來形容都不算過分,這就造成了很多生活隱患。因為青壯年外出務工,年齡大的和年齡小的留在家中,這就造成了農村社會養老問題和留守兒童的問題。

  就筆者所見所聞,近些年以來,因農村一老一少居家而產生的一系列醫療問題、教育問題都非常嚴峻。如醫療問題主要發生在農村老年人對疾病的認識和預防方面做的不到位,有些老人對自己身體的情況僅僅是簡單的透過能吃幾碗飯、能幹多少活來判定,而缺乏醫療器械的輔助,所以造成了一些家庭老人突然遭遇血壓升高中風等情況發生。

  而在農村,當遭遇到了醫療這個問題的時候,一個家庭在經濟和親情的承受力在這一刻將面臨重大考驗;教育方面出現最嚴重的問題就是農村家庭對子女教育的忽視,一方面是由於老人對知識這一塊的認知的缺乏,另外一方面是對子女是否接受較好教育的慾望的降低,從而引發了一系列的適齡兒童教育問題。

  (2)經濟模式。

  現在的農村經濟很簡單,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一是農耕經濟,主要依靠土地來產生價值,近些年來,人們對土地產生價值最大的期望是滿足於口糧的需求,主要原因是付出的汗水和得到的回報不匹配。

  第二個是新型種植經濟,隨著新龍村等一批依靠苗木種植、果農經濟的逐漸壯大,農村逐漸形成了另外的一種經濟模式,那就是依靠苗木市場和水果市場來發展的種植經濟。

  第三個是養殖經濟,近年來,隨著溫室養豬、**養鴨以及**養牛等產業進駐**,而帶動了一部分農戶參與到養殖行業之中。

  第四個是打工經濟,主要是建築業,抹灰工是整個**農村青壯年選擇最多的一個行當,也是**對外的一個特色職業。

  的確,每年外出抹灰的青壯年為**帶回大量的現金,一方面促進了村民致富,另一方面也推動了**本土經濟的發展和盤活,抹灰產業也可以說是**的重要經濟支柱之一;最後一個是政策經濟,隨著國家多農村發展的逐漸重視,各種推進農村發展的規劃和專案也接踵而至,這個政策專案都需要人去實施,這也促使了一部分農民參與到其中收貨財富。

  (3)社會模式。

  在農村我們遭遇最多的就是對比,我有你沒有,我就比你牛;你有我沒有,我就瞎嫉妒。這不是歧視,而是實實在在所存在的社會想象。當

  然隨著近些年經濟的好轉和人們觀念的轉變,人們在個人收穫財富方面還能夠理智對待和選擇正確的方式去提升自己收穫財富的方法和速度。

  但是一旦涉及到政府出面、政府出錢的事情就會出現很激烈的對比,我將之稱之為爭桃心理,比如,20xx年底,我們組織了一次對棗林村36戶貧困戶的一次慰問活動,就遭遇到一些村民的不理解和鬧事,有些村民甚至耍潑阻止我們活動的進行。給我們造成了極大的困擾。

  第二種是10%和90%原理,舉兩個例項,一個是戶戶通水泥路硬化專案,我們遭遇了這樣的責難,一位老鄉責備我們說:“路好好的為什麼非要弄成水泥路,我家牛的腳都磨破了,再說我們也習慣了泥巴路了,弄成水泥路就是方便那些當官的開小車回來,是不是?”

  還有一個是安裝太陽能路燈的案例,一位老婆婆找到我們說門口自從按了路燈之後,她每晚都睡不著,讓我們把路段換一個地方重新裝,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不能說誰對誰錯,只能說一個事情我們只要能讓90%的人滿意,那麼就能走,就可行。

  二、農村面臨的突出問題。

  對於目前的農村而言,面臨最突出的問題有四個方面。

  (1)教育問題。

  教育方面最嚴峻的是一種模式和一種價值觀。一種模式就是留守兒童模式,農村80%以上的都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讀書的留守兒童,他們在成長最關鍵的時刻缺乏父母的教育和愛,一方面讓他們在學業方面受到了影響,另一方面就是沒有父母正確的的引導,他們的心理會產生一定的變化,有的留守兒童最後演變成只管向父母要錢,其他一概不讓父母管的偏激性格。

  一種價值觀是讀書無用論的觀點,在黃燈教授關於豐三村的文章中提到,大部門農村家庭對於子女教育能夠取得多大的成就都基本不抱希望,反而對於他們迅速長大能夠外出打工為家庭減輕經濟負擔的需要更迫切,而最後的那根稻草是那些年建築業的火爆和從事建築業那豐厚的收入。

  (2)災病問題。

  對於現在的農村而言,解決溫飽問題基本上都不存在問題,一些稍微靈活些懂些技術的人甚至能夠走在致富的前列,但是不管如何,當他們突然遭遇災病的時候,這個家庭便轟然倒塌,迅速返貧。

  在這裡舉三個例項,一個是花西鄉的一位青年,因為懂些泥瓦工的本事,生活過得還算不錯,媳婦也娶了,但是在一次幫村裡人做房子的時候被一根意外倒下的一根橫樑砸斷了腰椎,一個個好好的勞力,瞬間變成了一生都需要人照顧的癱瘓病人,而結婚不到兩年的妻子也離開了他,目前,他的生活全然靠父母以及幾個兄弟姐妹接濟照顧。

  第二個是鄒崗鎮周興村的一個青年,在廣州一家企業上班,各方面待遇也不錯,談了朋友在老家也擺了喜酒,因為年齡的原因沒有領取結婚證,但一次在上班途上的車禍斷送原本為他準備好了的幸福,因企業推脫責任,最重只能享受到每月4000元的生活補助,然而這4000元還不夠他每個月的醫藥費用,更不談為了搶救生活而欠下的數十萬債務,沒領結婚證的朋友撇下了他,家裡的老母親也因為孩子的不幸而哭瞎了眼睛。

  第三個是鄒崗棗林村的一戶人家,不到三十歲的年齡,突然疾病去世了,而她的妻子為了堅守與他曾經許下的諾言,獨自一個人艱辛的撫養著他們的兒子,現在其子就讀於**一中讀高二。

  (3)社會問題。

  主要發生在兩個方面,一個就是依然存在的惡劣傷人事件,近些年雖然有些緩和,但是依然存在著,而且時有發生。

  另外一個就是信訪戶的存在,這裡的信訪戶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真信訪,他們的確因為各種原因受到了區別對待,對於他們的訴求理應受到公正的處理,另外一類則是專業戶,他們以此為生活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用纏訪、鬧訪來換取一些部門為緩解矛盾而答應他們一些金錢甚至是政策方面的傾斜。

  (4)農村發展的問題。

  主要有四個方面:

  第一個是村集體收入來源問題,就筆者親歷的近20個村而言,基本上都沒有村集體收入來源,無來源再想發展存在難點。

  第二個是債務問題,因各種原因,每個村或多或少都存在著一些遺留債務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

  第三個是村級整體發展規劃,村級發展缺乏清晰的路子,沒有明確的思路和規劃,存在著一些不利於村落長遠發展的建築或產業的佈局。

  第四個村幹部來源渠道少,收入偏低,嚴重缺乏工作積極性和創造力。

  三、探索農村發展的幾點建議

  (1)鼓勵創業經濟、合作化、入股分紅髮展模式。

  近兩年,逐漸出現一批願意回鄉創業發展的大戶,但苦於土地限制和一些政策認識的不清。村級發展可以嘗試與這些大戶進行合作,引導村民拿土地入股、資金入股,村集體土地宜可入股,以合作社的模式執行,同時也可以鼓勵合作社在用人工方面傾斜於入股農戶,讓願意投資的大戶獲得利潤的同時,讓村民享受得到實惠。

  (2)發展集中化寄宿式教育。

  一方面實行幼兒教育集體會,片區為單位興建公辦幼兒園,另一方面逐漸形成以鎮為單位的從小學到初中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寄宿學校,將學生更多的時間交給學校和值勤教師,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留守兒童的心理負擔。

  (3)妥善處理信訪案件。

  在市信訪局局長的一次講座中讓筆者最有感觸的是信訪要依法,依法處理信訪事件。對待每一次信訪事件都必須嚴格按照相關法律制度來,而不是一味的向下一集機關壓任務、丟包袱,讓真正需要信訪的農戶得到公正解決,讓以信訪為職業的那一撥人受到法律的制裁。

  (4)鼓勵村民回鄉就業。

  隨著國家多農村發展的逐漸重視和建築業的逐漸萎縮,新型農民需要逐漸思考未來的發展,開始著手於行業轉型,一方面他們可以參與到本縣一些建設專案之中獲得財富,如在近幾年國家撥付力度較大的小農水專案、農村整村推進專案以及各種基礎設施建設專案之中本縣青壯勞力參與度並不高,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逐漸崛起,如**電器、**藥業、**集團等一批有實力的企業發展越來越好,也能夠為廣大農民群眾提供就業選擇。

  (5)明確村級管理者待遇、權益以及義務。

  目前,**縣已經明確實施了對村級主職幹部的待遇問題,同時對村級主職幹部的工作提出了嚴格要求,即實行工作日坐班制度,用制度來保證村主職幹部用於村級工作的時間。但村副職幹部的待遇依然沒有能夠落實,雖然已經有初步方案,但是距離實施還存在一定的時間,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村級副職幹部的工作積極性。

  (6)有階段性的解決村級債務,為村集體發展尋找新的突破點。

  對村級債務應該進行一次較清晰的認定,該有集體負擔的不能推諉,明確一個清晰的債務償還時間表,讓村集體輕裝上陣謀發展。以鄉鎮片區為單位,為每個村設計一個村集體產業的規劃,然後按照規劃逐漸發展,也要有清晰的時間表,按季度設定任務目標,以完全情況打分確定村級發展的考核情況。

關於農村發展的調查報告6

  隨著農村居民收入穩步增長,應家塢村有相當一部分農民已過上了基本小康的生活,但是由於農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還有一部分農戶收入水平較低、收入增長緩慢甚至下降。這種現象的存在,不僅延緩農村的全面小康程序,制約了農業的發展,也是引發社會經濟中的突出問題之一。因此,關注農村低收入戶的增收問題,對農村居民總體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保持社會穩定都具有現實意義。

  為了摸清新的時期貧困產生的原因,為下一步農村開展扶貧工作制定切合實際的戰略決策,駐村以來,對應家塢村部分貧困住戶進行了調查,在分析低收入農民的現狀特徵及成因的基礎上,提出促進低收入農戶增收的具體措施。

  一、被調查貧困戶的基本情況

  在扶貧調查收取的17戶資料中,人均收入少於1500元(浙江省20__年的貧困標準)的絕對貧困戶佔有12戶。12戶貧困戶共有人口34人,勞力9人,外出打工5人,人均收入502.5元,其中勞務收入123.2元,佔24.5%,種植業收入254.6元,佔50.5%,養殖業收入87.8元,佔17.4%,其它38.4元,佔7.6%。人均擁有耕地0.89畝,人均佔有林地0.64畝,人均擁有口糧239.5公斤。住土草房2戶,佔16.7%,住土瓦房5戶,佔41.7%,住磚瓦房及板房2戶,佔16.7%,住危房1戶,住樓房1戶,無房戶1戶。

  二,貧困原因分析

  從收入支出角度來說,貧困是收入少,而正常必需的支出相對收入又較多的情況下產生的,導致不能解決起碼的溫飽問題。對貧困原因調查主要採取對農戶個別訪談和透過村兩幹部座談的方式進行,從收入和支出兩方面來調查農民的貧困原因的。根據整調查情況,貧困原因有:

  1、缺文化致貧。

  文化程度低是導致貧困的重要原因,根據調查統計結果,12個貧困戶中家庭主要勞力是文盲和初識的有2戶,佔16.7%,小學文化程度的有5戶,佔41.7%,初中文化程度的3戶,佔2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2戶,佔16.7%,高中與初中文化程度之和只佔41.7%,比例非常少。家庭主要勞力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2戶家庭,人均收入為532.94元,而家庭主要勞力是文盲和初識的2戶家庭,人均收入僅為417.00元。人均收入在500~826元的家庭中,有10.5%的家庭主要勞力是文盲,而人均收入在300元以下的家庭中,家庭主要勞力是文盲的竟達36.6%。

  缺文化必然導致觀念的落後,觀念落後是貧困的根源。貧困地區不少農民對商品經濟至今還很不習慣,他們一貫視農為本,寧願守著土地受窮,也不願昌險出外經營工商業;許多農民聽天由命,消極悲觀,缺乏信心和勇氣,把希望寄於“老天爺”風調雨順;依靠國家支援,救濟的“等靠要”思想非常嚴重,視吃救濟、拿補貼為理所當然;觀念保守,不願接受新技術,甘願受窮。

  2、自然災害致貧。

  因自然災害導致貧困的,也有2戶,佔16.7%的機率。因災貧困是目前絕對貧困最根本的原因,對這種貧困,脫貧速度慢,是比較難以改變的一種貧困。在應家塢村調查中的有兩戶村民。因災貧困也是返貧的根本原因,由於國情所決定,上世紀我國的脫貧標準低,有些農戶一旦遇到自然災害,又加入貧困的行列。

  3、因病、殘致貧。

  因病、殘導致貧困的原因,在所有貧困原因中佔第一位,共有4戶,佔33.3%的.機率。這可能是收入太少的農民,用在治病上的支出更少的原因。我們在調查中發現,生病無錢醫治,不管不問的貧困戶在農村比較常見。由於我國農民還沒有享受醫療保健待遇,農民看病治病,都是自己負擔,一年中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如果病稍大一點,一般農民的家庭都承受不起,貧困家庭更是承受不起。在貧困地區,農民收入本來就少,農民家庭成員中,如果有人生大一點的病,就會給貧困的家庭帶來更加貧困,如果是大病,只有聽天由命。另外家庭成中有殘疾,也是導致家庭貧困的根源。

  4、缺耕地致貧。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農民要是沒有耕地,也就無法生存。我國進行大規模的扶貧已有近20年了,農村不少家庭擺脫了貧困,現在剩下的一些貧困戶基本是比較難以脫貧的貧困戶,大都是分佈在庫區和偏遠的山區,有些交通不便,自然條件惡劣、耕地、水資源少或耕地質量差是導致貧困的重要原因。調查中發現,由於缺耕地導致貧困也有1戶,由於應家塢村人均人均耕地僅有0.1畝。這麼少的耕地,加上貧困地區農民文化素質差,不能適時進行農業結構調整,從種植業獲得的收入自然就少。

  5、缺勞動力致貧。

  貧困原因中,越是缺勞力,越是貧困的佔2戶。家庭勞力與人口比小於0.3的人均收入為437.7元,而家庭勞力與人口比在0.8~1時,人均收入為610.4元,是前者的1.4倍。這種貧困原因以前表現不明顯,也只是在90年代後期才突出,是一種新的貧困原因。貧困地區大都是人多地少,勞動力嚴重過剩,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就是有了勞動力也沒有出路,勞動力的多少並不是影響貧困的重要原因。到了90年代後期,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貧困地區交通、通訊條件的改善,貧困地區勞力紛紛外出打工,有的外出打工的收入遠遠多於農業收入,也許一個家庭有勞力外出打工,就能擺脫一個家庭的貧困。當然外出打工與外出勞動力的素質有關,素質越高,獲得的勞務收入越多。

  6、因上學致貧。

  因上學致貧也是一種新的貧困原因,也是90年代末才出現的的。雖說我們國家的小學、中學都是義務

  教育,但貧困地區財政收入少,用在學校上開支也比其它地區少,為了維持學校正常開支,有的學校採取增加收費來保證學經費缺口,於是教育亂收費在貧困地區比較常見,有的地方一個小學生學雜費一年要7~8百元,一箇中學生的學雜費一年要1千多元。如果貧困地區一個家庭中幾個孩子都上學,對收入不高的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會導致家庭的貧困。如果貧困地區的孩子考上大學,在教育體制實行改革的今天,一個大學生每年的學費和生活費加起來至少要一萬元左右,對一個貧困家庭更是無法承受的,要想上大學,只有依靠借債,那麼,這些家庭的生活肯定是走入貧困的境地。

  二、結論

  在所有貧困原因中,因缺文化、因災、因病殘、缺勞力是形成貧困的重要原因。其中缺乏文化、自然災害和環境惡劣是致貧的最首要的原因;其次是因病、殘致貧。缺勞力和因上學致貧是新的時期下的兩種貧困原因,這兩種原因計劃經濟年代比較少見,即使有,也不明顯,只有到了九十年代後期這兩種貧困原因才變得突出。也許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這兩種貧困原因還會有所突出。

  三、促進貧困農戶收入增長的對策建議

  面對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如何在新的經濟發展階段,多渠道增加低收入戶的收入,達到共同富裕的最終目的,是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重點考慮的問題。

  1.大力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農業結構調整要面向市場,依靠科技,因地制宜引導農民調整種養結構,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一是要在低收入農戶中,改變廣種薄收的經濟模式,提高農業的產業化,集約度,透過對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充分利用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蔬菜、水果等勞動密集性產品,增加就業,實現增收。二是大力發展畜牧業。畜牧業是一項低投入、高回報、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小、適宜貧困地區發展的富民產業。在畜牧業發展上,要實現新的突破,多發展“食草型”動物,降低飼養成本,提高養殖效益。同時要加快畜牧業的市場建設、防疫體系建設、服務體系建設,為畜牧業生產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使畜牧業成為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三是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透過農業產業化的經營方式,延長農業產業鏈,讓從事農產品種植和加工的農民從中獲得最大的收益。

  2.努力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整體文化素質

  從戰略高度認識提高人口素質的重要性,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加大農村教育投入,不僅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也是低收入戶增加收入的長遠基礎。一是努力普及初中教育。必須把發展教育的重點放在普及初中教育上,努力提高適齡兒童入學率,解決部分少年兒童不上學和中途輟學的問題,防止新一代文盲人口的產生。二是透過開設各種培訓班,對一些上過小學、初中或高中的農民進行職業培訓,傳授給他們相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爭取幾年內使每個低收入家庭都有一個掌握一至兩門實用技術和經營特長的勞動力,這對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既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又有長遠的作用;三是大力發展農村中等專業學校、農民職業中學,培養一批中級層次的人才,以適應商品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

  3.加大扶持力度,轉變扶貧方式

  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發展二、三產業,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援。貧困農戶由於收入的絕大部分用於生活消費,維持簡單再生產都比較困難,要想擴大再生產依靠自身的力量是很難的。對於貧困戶,政府應加大扶持力度,增加財政撥款。同時,改變面面俱到的救濟式的扶貧形式,“授人以漁”而非“授人以魚”。

  4.積極組織剩餘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收入加快勞動力轉移是低收入農戶快速增加收入的首要措施。低收入農民家庭一般有較多剩餘勞動力,但勞動力轉移的能力比較差,轉移的勞動力較少,所以,轉移勞動力是快速提高收入的首要途徑,也是一條捷徑。

  5.逐步建立完善、高效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搞好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變化,及時有效地保障農民特別是低收入戶基本生產權益的迫切需要。低收入群體應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特別救助和有力扶持,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強化相關政策,建立農村低收入群體生活保障體系,保證低收入農民的基本生產和生活,增強其自我發展能力。

關於農村發展的調查報告7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得到迅速的發展。農村——中國的主體,所以要想得到真正的發展,改善農村的經濟結構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為此,今年暑假我進行社會實踐,瞭解農村的發展情況。我做了以下社會實踐調查:

  地點:南陽鎮

  時間:20xx-7-01到20xx-7-24

  調查程式:總體觀察——實地考察——調查問卷——整理總結

  主要內容:關於環境、人文、經濟的發展情況

  經實地考察,我得知: 早在改革開放前,南陽地處山溝,沒有絕對的地理優勢,人們的生活十分貧窮,基本只能滿足三餐而沒有剩餘的費用。人們的衣著也十分單調,並且款式單一,基本談不上好看。

  由於生活貧困,只能解決溫飽問題,生產水平較低,當時只求飽,根本顧不上營養。有時甚至要吃樹根。

  居住條件也不理想,一般都是多戶一家四合院,住房相對較緊張。房子都由土木建造而成,安全係數低,不美觀。

  出行基本都是步行,要到縣城看病,極其不便。

  然而今非昔比,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上升,基本過上了小康生活,在物質條件滿足的同時精神文化也不斷上攀。

  現今人們告別了單調時代,穿上了豐富多彩的衣服,趕上了時尚的潮流。在食用方面,人們注重的是營養,各餐均衡搭配,基本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

  更有雙湖二級公路的建設,打通了與外界交流的動脈,迅速帶動南陽經濟的發展。不少企業都選擇在南陽投資建設,工廠多了,人們不再失業,做到有勞有得。

  如今,在南陽的建築面積不斷擴大,一片新氣象,不再是以前的老房子。高高的磚瓦房拔地而起,既美觀又安全。

  在物質得到滿足的同時,人們開始追求精神上的滿足,每年春節都會舉行一系列當地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動。還開了書店,在業餘時間人們都會去看看書。與此同時,網際網路的開通,使人們獲得資訊的速度加快,同時也滿足了精神需求,無論是在學習、娛樂、做生意都改不少,過上了快節奏的生活。當地人基本都裝上了電腦,跨上了資訊時代。

  在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的負面影響,環境質量下降。產生的垃圾處理不當、汙水未經處理排到河流中、大量的森林被砍伐。為此,我希望政府做一些努力,不斷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帶頭先行,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在享受生活的同時還要保護環境,繼而不斷提高生活質量。

關於農村發展的調查報告8

  一、上半年xx縣農業農村經濟執行情況及出現的新形勢和新問題

  執行情況:

  (一)農牧漁業協調發展,農業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一是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增加彰顯政策調整成效。由於去年以來國家支援糧食生產和保護農民利益的一系列優惠政策的相續出臺,加之農產品市場價格的持續上漲,農民的種糧積極性空前高漲,糧食作物播種面積連續兩年增加,種植業結構出現了新的變化。據統計:今年全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達到129萬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15萬畝,比20xx年增加8萬畝,增長7.5%。在糧食麵積中水稻播種面積為53萬畝,比上年增加3萬畝,增長6%;玉米播種面積為15.9萬畝,比上年減少1.8萬畝,減少10%;大豆播種面積為46.1萬畝,與上年持平。經濟作物種植14萬畝,佔旱田面積的21%,其中亞麻播種面積8610畝,萬壽菊播種面積為6000畝,烤煙生產面積1485畝,中藥材栽培面積2萬畝,其它經濟作物 10.4萬畝,飼料飼草面積70000畝。全縣農業種植結構由單一的糧經生產向糧、經、飼三元結構轉變。二是畜牧業生產增勢不減、漁業生產穩定發展。截止 5月末統計,全縣黃牛飼養量50475頭,生豬飼養量98975頭,山綿羊飼養量36266只,家禽飼養量113.7萬隻,同比分別增長 %、 %、 %、 %;肉類總產量2500噸,蛋類總產量1562噸。全縣完成養魚放養水面26000畝,馴化養魚水面3500畝,引進名特優品種200萬尾。

  (二)搶農時、戰低溫,春耕生產在及其不利的條件下取得了顯著成效。今年全縣春耕生產是在氣溫低、回暖晚、倒春寒、雨水大等自然條件嚴重不利情況下開展的,起步與歷年比較晚,但由於縣鄉領導的高度重視,組織幹部和科技人員大下基層,靠前指揮,確保春耕生產順利進行。透過全縣上下共同努力,春耕生產雖然起車晚,但育苗播種、插秧等工作基本都抓住了腰窩。水稻育苗4月8日啟動,中旬進入高潮,4月末結束。水稻插秧5月10日開始,5月末基本結束。萬壽菊、烤煙育苗工作從4月中旬開始,4月25日結束。大田播種5月1日開始,5月23日完成,實現一次播種保全苗目標。

  (三)科技興農工作紮實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步伐加快。去冬今春以來,全縣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科技培訓工作,重點是結合科技入戶示範工程對以水稻新基質育苗為主的八項實用技術進行培訓。全縣共舉辦科技培訓班200場次,印發資料2.5萬份,培訓人數達7萬人次。農業科技入戶示範工程按照農業部提出的《XX 年全國科技入戶示範工程實施方案》的要求,先後成立了農業科技入戶工作領導小組和專家組,公開招聘50名技術指導員,在9個鄉鎮、100個水稻主產村,培訓1000個水稻生產科技示範戶,輻射帶動2萬農戶,今年全縣推廣水稻新基質育苗面積達14800畝,涉及農戶378戶。全縣建設現代化農業科技園區4處 1157畝,規劃展示222個品種,為農業實施生產標準化起到了示範和推動作用。

  (四)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得新進展,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全縣規模較大、帶動較強的龍頭企業和在冊的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28個,農村經紀人發展到2850人,會員和社員發展到1萬人以上,共帶動種、養、加等行業20多個專案的發展,預計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年創產值可達5500萬元以上,帶動農戶2萬戶,促進農民增收XX萬元。今年,全縣綠色食品和無公害食品水稻生產基地種植面積達到32.5萬畝,佔水稻總面積的61%,帶動農戶1.2萬戶;優質亞麻生產基地帶動農戶1500戶;中藥材生產基地帶動農戶1800戶;萬壽菊生產基地帶動農戶1500戶;落實農作物生產訂單5萬畝以上;養蜂訂單2.5萬箱;食用菌訂單200萬袋。龍頭企業、新型合作組織與農民之間的利益關係更加趨於合理化,雙方利益得到有效保護,也為各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五)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進展順利,勞務經濟發展強勁。全縣有農村勞動力73750人,現已轉移農村勞動力32450人,佔農村勞動力總數的44%。其中縣內轉移15869人,縣外省內轉移5749人,省外國內轉移4108人,國外轉移6724人(韓國3723人、日本2534人、其他國家和地區467 人)。截止5月末,全縣新轉移勞動力達到1590人,僅延壽外派基地向日本輸出勞務人員117人,實現勞務經濟819萬元,預計全年基地輸出人員300以上,實現收入2100萬元。透過組織全縣各鄉鎮領導幹部算帳對比等引導工作,勞動力轉移工作正在成為縣、鄉政府和社會相關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組織化、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而且農村勞動力資源狀況、農民工培訓、市場資訊、對接服務等各項工作基本走上正軌。農村勞動力轉移也加快了土地使用權的流轉,推進土地向集約化和規模化方向發展,發揮了土地的最大效益。

  (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取得較好成效,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一是抗旱防汛水利工程建設力度加大。目前,共爭取國家、省、市水利工程建設到位資金255 萬元,中和灌區配套工程和先鋒水庫建設工程透過省水利廳論證評審,近期開始啟動;新城灌區配套工程在建專案完成投資590萬元;投資70萬元搶修華爐和火星攔河壩;投資17萬元解決關門山灌區渠道供水問題;投資10萬元打人飲井4眼,清洗人飲井12眼;投資60萬元進行水保工程修復工作;整修螞蟻河堤防,完成土方10萬立方米,堤防護岸林完好率達到90%以上,汛前檢查和準備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二是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任務超額完成。共完成造林70570畝,佔市下達計劃55000畝的128%。其中完成退耕還林10000畝,兩荒造林13070畝,封山造林40000畝,分別完成計劃的100%、261%、 100%;完成薪炭林建設7500畝;完成道路綠化80公里,綠化村屯10個;完成義務植樹60萬株,佔計劃的109%;完成育苗2100畝。同時加大了護林防火工作力度,確保國家森林資源的安全。三是農業機械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春耕期間全縣完成機械化整地80萬畝,其中大型機械整地34萬畝,小型機械整地46萬畝,機械播種62.5萬畝,農機作業率和標準化作業水平大幅提高。。

  (七)扶貧開發工作進展順利,整村推進專案啟動早、進展快。今年是我縣第二批實施整村推進的第二年,確定扶貧開發整村推進18個村、79個自然屯,立項批准97個專案,共爭取扶貧資金942.3萬元。全年完成打人畜飲水井3眼,抗旱補水井6眼,修改河道一項,自來水入戶專案14項33個自然屯;建農機服務隊18個,購買機車54臺(套),建農機車庫18個720平方米;新建村屯4級砂石路2條3.1公里,維修村屯4級砂石路13條39.85公里;新建鋼混蓋板橋5座;有線電視入戶16個村4350戶;維修學校教室2個;已建專案配套工程18個。目前專案前期工作全面結束,6月份全面實施。全省扶貧開發現場推進會將於7月份在我縣召開。透過爭取,今年3月1日國家扶貧辦正式批准我縣繼嘉亞麻紡織有限公司為扶貧龍頭企業,現正在為該企業申請專項扶貧貸款資金 1000萬元,促進企業擴大經營規模。

  (八)糧食銷售和企業改革進展有序,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初見成效。截止5月末,全縣庫存銷售陳糧19981噸,佔銷售總任務18186噸的104.32%,提前三個月完成省、市下達的陳糧銷售任務,企業實現減虧103萬元。簽訂秋糧收購合同面積為1400畝,優質水稻600噸。目前糧食系統1441人並軌工作全面結束,企業人員縮減到264人,共籌措資金2372.34萬元,保證了全縣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和並軌工作的順利實施。全縣銷售食鹽累計613噸,上繳稅金8萬元,查處無碘私鹽2.6噸,進一步規範鹽業市場管理,確保全縣人民吃上放心鹽。

  新形勢:

  (一)政策環境優越。中央在保持原有“一免兩補”政策的基礎上,在支援和保護糧食生產、促進農民增收方面又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為我縣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糧食、實施農業生產標準化及圍繞農業科技入戶工程促增收提供最佳機遇期,主題更突出,重點更明確。

  (二)農民從事各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的積極性空前高漲,農業投入力度明顯增強。去年農產品價格上漲,農民收入實現歷史性突破,農村各業生產的原始資本積累增加,發展農業的內動力增強,信貸部門的投貸力度也明顯加大。截止5月30日統計,全縣春耕生產共投入資金2.2億元,同比增加5000萬元,其中信用聯社投放農業貸款1.6億元,同比增投4000萬元,增幅33%,農民自籌5000萬元,同比增加1000萬元,增幅25%,這是歷年來所沒有的現象。

  (三)農業生產標準明顯提高。全縣農業標準化生產面積達80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71%,新增水稻育苗大棚300棟,本田育苗減少,育苗標準提高,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力度大,新技術成果轉化率高。

  (四)去冬今春雪雨大,土壤墒情好。全縣各大小塘壩和水庫蓄水量充足,全縣23座中小型水庫蓄水量近8000萬立方米,塘壩蓄水量1320萬立方米,有利於農業生產,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水田渴水的問題。

  (五)農業生產物資充足。今年農業機械購買力增強,保有量加大,農民投入能力進一步增強,同時向上爭取購置大型農機具補貼資金50萬元,農機更新資金35萬元,全縣農戶購買大型機械積極性空前高漲。

  (六)鄉鎮機構改革、鄉村職能轉換、化解鄉村債務、解決中央政策與基層實際工作間的矛盾(一免兩補、土地糾紛)以及鄉鎮公共事業和村集體公益事業建設將成為縣、鄉、村所面臨的近一個時期內無法迴避、很難解決、必須解決的工作重點。

  (七)鄉鎮幹部及涉農部門工作作風進一步轉變。一方面抽調212名機關幹部組成促農工作隊,重點為貧困戶解決了生產資金,保證了貧困戶種上地、種好地。另一方面在鄉村幹部及涉農幹部中開展爭當“五員”活動(即黨在農村政策的宣傳員、化解農村矛盾的調解員、引領農民致富的資訊員、新技術推廣的指導員、維護農民合法權益的監督員),全面提高了幹部服務群眾和解決“三農”問題的本領,確保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長期穩定。

  新問題:

  (一)受“一免兩補”政策和糧價上漲等因素的影響,初步形成的特色農業主導產業受到嚴重衝擊,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如:亞麻、萬壽菊及其它經濟作物耕種面積減少),加上龍頭企業牽動力不強,基地規模小、產品深加工優勢弱,組織化程度低等問題,阻礙了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

  (二)春耕生產氣候條件不利。前期氣溫低、回暖晚、倒春寒、雨水大,近期有連續發生凍害、雹災、水災等自然災害。如果後期再遇早霜,可能要造成全縣糧食減產、農民增收下降。

  (三)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禦自然災害能力不強。由於我縣農田水利設施一直是超負荷執行,加上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不配套,跑、冒、漏嚴重,蓄水能力差,今年旱改水又面積大,所以,抗春早、保春灌仍然是當前農業生產的難點問題。

  (四)農用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過快,抵消了“一免兩補”政策使農民增加的收入。根據市場調查,今年二銨每噸同期上漲25%,尿素上漲19%,複合肥上漲 35%,農膜上漲50%;柴油每升同期上漲19%。由此造成水稻畝增加成本31.9元,全縣39萬畝水稻增加生產成本1244.1萬元;玉米畝增加成本 13.7元,15萬畝玉米增加成本205.5萬元;大豆畝增加成本16.1元,38萬畝大豆增加生產成本611.8萬元。以上三大作物總增加生產成本 20xx.4萬元,人均增加農業生產成本130元,加上去年農資上漲人均增加農業生產成本130元,基本上抵消了“一免兩補”政策使農民人均增加的265 元收入。

  (五)農村土地矛盾仍然突出。目前鄉鎮政府領導最感頭疼的事就是因土地糾紛上訪的人數越來越多。一是17號檔案執行難度大,按17號檔案規定,戶在人不在農戶給予補地,使地源少的村屯很難補到土地,有地源的村屯補地也將引起更大範圍的上訪,此規定也與哈市二輪土地承包政策相悖。二是鄉村幹部對一些問題底數不清、調查瞭解不夠、解決問題沒有根本辦法,致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在矛盾糾紛中,存在權屬不明、合同不清等遺留問題,如解決不好,達不倒自己意願便採取極端辦法解決,給農村社會帶來不穩定因素。截止目前,全縣涉及土地糾紛案件916起,涉及2925人次。其中農委接待180起,780人次;信訪辦270 起,1269人次;司法局240起,650人次;法院226起,226人次。

  (六)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出現新的困難。一方面免徵農業稅後,原來由鄉村承擔的一些公益事業失去了財力保障(五保戶、孤兒、傷殘人員撫養每村1萬元)。修路、修橋、植樹造林、村級小學維護等村級基礎設施建設基本陷入停滯狀態; 另一方面 農村“一事一議”(事難議、議難決、決難辦)。籌資籌勞制度阻力大、難以施行。如國家不出臺相應政策,鄉鎮公共事業和村集體公益事業近一個時期內將處於癱瘓狀態。

  (七)鄉村兩級債務沉重,財力難支撐。多年來,由於受農村興辦農田水利基礎建設、鄉村道路和一些達標工程的公益事業等因素,使鄉村留下了大量的債務。目前,我縣9個鄉鎮負債3291萬元,鄉均負債366萬元。106個村負債7100萬元,村均負債67萬元。鄉村兩級共負債10391萬元,按農業人口計算人均負債693元。加上實施鄉鎮財政體制改革和“一免兩補”政策後,鄉村兩級收入減少,許多鄉村負債較重,債務的清償越發艱難,沉重的債務負擔已經成為制約今後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20xx年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展望

  展望20xx年,隨著全國深入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檔案”精神和扶持發展糧食生產的政策措施,全社會更加關注“三農”問題,20xx年我國農業與農村經濟形勢進一步趨好。因此,20xx年xx縣縣農村經濟仍將保持強勁的發展態勢。主要表現為:透過近幾年來大力調整農業及農村產業結構,結構調整的累計效應更加顯現,農業農村經濟的內生動力進一步增強,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進一步提高;以個體私營經濟為主體的鄉鎮企業和產業化龍頭企業快速發展,初步形成一、二、三產業良性互動的發展局面;農村市場繼續保持活躍,農產品價格在20xx年全面回升的基礎上將繼續保持整體平穩的趨勢;在產業結構調整的推動和投資、消費、出口的拉動下,農村經濟總量呈穩定壯大的態勢;農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

  (一)主要農產品產量保持穩定增長

  受糧食價格上漲和國家有關扶持糧食生產發展政策的影響,明年全縣糧食麵積將繼續保持持續增長的勢頭。只要不出現大的自然災害,預計20xx年糧食總產量仍能穩定在3億公斤以上,能有效地保證糧食安全。

  由於結構調整、產業化龍頭的帶動,20xx年以亞麻、萬壽菊為主的特色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將比20xx年有大幅度增長。以肉牛為支柱產品的畜牧養殖業,仍將保持強勁增長態勢。

  (二)農村經濟總量將繼續壯大

  20xx年,農業及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成效將更好於20xx年,在前幾年結構調整積蓄力量的基礎上,20xx年將呈現一、二、三產業聯動良性發展的良好局面。一產業總量的大幅度增加,鄉鎮企業的穩定增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壯大和農村基本建設的增加,農村經濟總量將繼續保持9%以上的增幅。

  (三)農村市場持續繁榮,主要農產品價格穩中略降

  20xx年,農村市場仍將保持繁榮局面。一是農產品市場,在結構調整優質農產品生產和供應增加、農產品加工企業逐漸壯大的帶動下,農產品供應市場仍將穩定增加,特別是 “菜藍子”市場在綠色環保安全食品增長的有效帶動下呈活躍態勢。二是農村消費品市場,在農民收入增幅加快的有利條件下,農民購買力進一步增強,加之農村消費環境進一步改善,20xx年農村消費品零售額仍將保持8%以上的增幅。

  在20xx年農產品價格大幅上漲的慣性作用下,20xx年農產品價格仍將保持整體上揚。

  (四)農民收入穩定增長

  我縣農業農村經濟經過幾年的戰略性結構調整,對增加農民收入的推動力越來越強,農業自身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逐步提高;20xx年全國宏觀經濟將繼續保持快速健康發展,全社會更加關注“三農”問題,這為20xx年增加農民收入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和機會。預計20xx年全縣農民收入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增幅達到6%以上。

【農村發展的調查報告】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