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電影> 電影《人生》觀後感

電影《人生》觀後感

電影《人生》觀後感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後,從中我們收穫新的思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後感了。但是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電影《人生》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電影《人生》觀後感1

  路遙對我的影響最大。18歲時,我是蹬天輪的零工,是《人生》改變了我的人生!馬雲

  30年閱讀史中,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路遙的《人生》。讀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是個上中學的孩子。這麼多年我看過很多作品,都對我的電影創作有很大的影響,但是對我幫助最大的反而是這本《人生》,它讓我開始對社會有了新的認識,開始思考我的人生。賈樟柯

  1984年7月高中畢業後,我獨自外出闖蕩江湖,先去北京,又去保定。正好電影《人生》首映式,我有幸最先看了這電影,當時很受啟發,感觸很深。昨晚我從網上搜索,又看電影《人生》,又又很多啟迪,值得深思和借鑑。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雖然時代不同,但發生在高加林身上的事,我們每個人何嘗不是在經歷著呢?每個人的人生總是在經歷著這樣那樣的意外,有喜有悲,不能叫你處處滿意,但我們還是要熱情的生活下去。

  《人生》是路遙的一部中篇小說,發表於1982年,它以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時空背景,敘述了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這樣人生的變化過程。高加林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展的矛盾,也正是體現那種艱難選擇的悲劇。主人公是高加林,他高中畢業回到村裡後當上了民辦小學的教師,很滿足這個既能體現他的才能而又對他充滿希望的職業,但是好景不長,他就被有權有勢的大隊書記高明樓的兒子頂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正當他失意無奈,甚至有些絕望的時候,善良美麗的農村姑娘劉巧珍闖進了他的生活,劉巧珍雖然沒有文化,但是卻真心真意地愛上了高加林這個文化人,她的愛質樸純真,她以她的那種充滿激情而又實際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熾烈的愛。而實際上她所得到的愛從一開始就是不平等,高加林在她的眼中是完美的,而她對於高加林來說只是在他失意時找到了精神上的慰藉。當機遇再次降臨到了高加林身上,他終於抓住了這次機會,重新回到了城市。

  人生,好像一片海,時而波濤洶湧,叫囂著彷彿要吞噬整個世界;時而又平靜死板,似乎星球毀滅也打不破它的安寧。也許有時,平靜的海面下卻暗暗蘊藏了兇猛的海嘯;也許有時,狂暴的風雨卻預示著和平的訊息當高加林的民辦教師工作被村裡一把手明樓的兒子三星給無理的頂了,他對人生啊只有怨恨:三年前的高考落榜如果說是捱了一巴掌的話,那下崗無疑是一悶棍了。然而,落榜了起碼還當上個民辦教師,也算是生活補償自己一個甜棗,心裡不至於太絕望。況且這兩年自己一邊認真教學,一邊刻苦學習,既贏得了學生娃的尊敬和全村老少的愛戴,又給自己繼續上進打下了堅實的鋪墊。一切都蒸蒸日上的時候,偏出了這麼一擋子事兒,心裡能不難受麼!可是生活好像永遠會追求一種中和,不讓苦命的人太悲慘。於是,村口路上,善良的姑娘巧珍的深情表白終於給了這受傷的心靈一塊靈異的膏藥,況且這膏藥的癒合作用真好,好到可以讓高加林放棄曾經的理想,甘願作一個農民。在此時,生活似乎又歸到了平靜,卻想不到,又一件意外的事情發生了。高加林的叔叔回鄉當了領導,村裡幹部為了巴結他,走後門給加林謀了個城裡記者的職位。高加林曾經的已經變灰色的夢想,又鮮活的閃在眼前了!這先抑後揚的手段用的真好,高加林對生活感恩戴德了,並且拼盡全力,很快闖出了一番事業,成了小鎮的明星人物。生活的泡沫很容易迷失一些人的眼睛,讓他們在縹緲的夢境中忘了自我,開始追求空中的樓閣。加林不就是這樣嗎?經歷一番掙扎,他最終辜負了對巧珍的只跟她一人好的誓言,跟城裡姑娘黃亞萍在一起了。一切似乎都異常的圓滿,然而,正如前面提到的:生活追求一種中和,不讓苦命的人太悲慘,它也決不讓幸運的人太圓滿。一紙狀子,剝奪了高加林到手的一切,然生活轉了一個圈子後,又回到了農村。好像黃粱一夢,虛幻一場,然而不同的是,物是人非,他已經失去了巧珍,那最可愛的姑娘,擁有金子般心靈的姑娘。

  人生,無非短短几十年。靜心冥想,百分之幾的生命贏得了快樂與精彩,百分之幾的生命耗費在患得患失的恐懼中?生活是充實的感恩,還是不滿的惶恐? 戲如人生,人生如戲。當我們旅途不順時應該怎樣調節?當我們面對這一系列的艱難抉擇時,該怎麼辦?在一些誘惑面前,我們是否能夠把握好自己?人生這條路曲曲折折,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電影《人生》觀後感2

  第一次看電影《人生》,是上中學的時候。那時的我,年少無知,懵懵懂懂,對許多看過的電影早已淡忘。但看完電影《人生》,卻感受到從未有過的震撼……

  忘不了巧珍的溫柔善良,她的勤勞樸實令人讚歎,為了不讓高加林難堪,她主動幫他做著做那,任勞任怨;

  忘不了巧珍的多情純潔,她對美好愛情的嚮往讓人感傷,無奈他嫁時,紅蓋頭下頻頻回望的含淚的雙眼,令人心酸;

  忘不了一曲《叫一聲哥哥你快回來》,那一聲聲深情的呼喚,至今仍在耳邊迴盪……

  因著一份厚重的記憶,我又一次看了電影《人生》,體味著其中的苦辣酸甜……

  鏡頭在陝北特有的黃土地、曲折的山路以及一片窯洞式的貧瘠的山村中開始了“高加林” 和“劉巧珍”的愛情故事和人生的選擇!加林高中畢業回到村裡當上了小學的教師。好景不長,加林就被有權有勢的大隊書記高明樓的兒子頂替了,這時,加林不得不回到了土地,但這是他不願意的,他覺得自己有文化有知識,不該在黃土凹裡呆一輩子。正當他失意甚至有些絕望的時候,善良美麗的巧珍闖進了他的生活。劉巧珍沒有文化,真心真意地愛上了加林。她的愛質樸純真,她以她的那種實際的做法表達著她的熾烈的愛。而隨後,機遇再一次降臨到在了加林的身上,他終於真正的回到了城市。

  城市生活給了高加林大顯身手的機會,他遇到了他的同學黃亞萍。與巧珍相比,黃亞萍是位現代女性,她也對加林產生了愛,他們相同的知識背景,感興趣的話題讓他們走到了一起。同時,生活也讓加林進入了一種艱難的選擇之中。亞萍已經是有著家室的人,但是亞萍給於加林的承諾是可以讓她父親給加林一個很好的工作。在經過反覆考慮後,他接受了黃亞萍的愛,決定一起生活。這確實是一個“不幸的決定”。

  好夢難圓。高加林以託關係走後門的事被亞萍的婆婆告發,此時的加林不得不重新回到生他養他的那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負如同過眼雲煙難以挽留了。而此時巧珍也已經嫁給了別人……

  高加林和巧珍的愛情悲劇,或許早已註定。有文化的高加林始終想的是怎樣走出貧瘠的山川,而高加林接受巧珍,更多的原因有可能是出於他的困頓和失意。困境下的愛情,往往徒有其形而無質。精神世界裡的差異是他們之間最大的障礙。試想一顆總是在想著怎麼才能飛得更遠的心,又怎麼能與“生了幾隻豬崽又死了幾隻”這般平淡的生活心心相印呢?他想要做的事,也許就是做一隻“翱翔的大雁自由的去愛每一片藍天”。(我願你是隻翱翔的大雁自由的去愛每一片藍天。——亞萍寫給加林的詩)

  愛情是無常的,幸福卻是真實的。對於巧珍來說,馬拴的一句話 “ 我一輩子就是當牛做馬,也不能委屈了你。咱鄉里人能享多少福,我都要叫你享上…… ” 這樣的求婚誓言能算海誓山盟嗎?以前在雜誌上看到說西方國家結婚的時候新郎會在教堂裡對新娘說:我們的愛能走多遠,我就會有多忠誠,我們的愛能到我們分手,我會願意知道你不願意為止。相比之下是不是有一點平淡呢?但這何嘗又不是一種真正的幸福?幸福千千萬,存於心而不是顯於形。對於高加林來說,也許是做了場好夢,猛摔下來。他不該惋惜失去的愛情,他的愛情不在這裡。可是,一個“愛”字又該怎麼寫? 我苦苦思索……

  閉上眼,高家林端著饃筐慌忙地走過,睜開眼,騎毛驢、蓋紅紗的劉巧珍在淚光中頻頻回頭。

  我看了難受,為巧珍那真誠的、無私的愛而難受。 20 多年了,《人生》還是以這樣刻骨銘心的方式,屢屢帶著一些木紋樣厚重的記憶回到人們眼前,最終留給了我無盡的思考。就像當加林知道巧珍已經嫁人而自己一無所有要再一次回到農村的時候,是不是該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呢?

  看過這部影片,帶給我人生中第一次強烈的生命震憾!它第一次將命運的選擇擺在眼前,讓你體驗選擇的痛苦與艱難,更讓你體驗命運的無奈與辛酸。只有看過它才能理解人生的苦澀,令你變得更成熟。看到它,就讓我想到無數擁有夢想的年輕人,在實現夢想的掙扎中,面對一次次的選擇,會不會因為有了多樣選擇而蹉跎流金?如今,怎樣評價那種沉重和深沉,我只能沉默不語,如同最後黃沙路上慢慢走著的主人公 —— 與整個人生漫無盡頭的憂鬱相比,其它的一切都是過往雲煙。

  我忽然想,如果高加林不被舉報,繼續有一份很好的工作,並順利地和黃亞萍結婚,他會幸福嗎?他會不會時常想起深愛著他的巧珍?會不會有著深深的失落和遺憾?結果似乎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是,影片似乎也給了我們答案:當他被舉報沒有工作時,他把巧珍為他納的鞋子拿在手裡,仔細的撫摸著,伏在桌上抽咽;當黃亞萍去找他,哭著說要辭去工作和他在一起,他卻說了一句:憑心而論,我更喜歡巧珍……這到底是他因為不能待在城裡的無奈的說法,還是他發自心底的心靈感悟?我們不得而知……

  是啊,那個時代,那個環境,那種心情,我們還能說什麼呢?逝者如斯,往者已矣,留給我們的,除了種種遺憾,還有苦苦思索。所以,影片永遠定格在高加林回村的畫面上,看著腳下曾經熟悉的土地,想著前路漫漫,愛情是什麼?幸福在哪裡?人生的路在何方……

電影《人生》觀後感3

  講得是早幾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一種扼殺人們生命強手的疾病:“非典”,內容講的就是關於疾病的傳播和麵對這種疾病時醫護人員的各種心理。

  這種疾病不但傳播速度快且範圍廣,因此受到這種疾病感染的人逐漸增多,死於這種疾病的人也不少,包括醫院裡的醫護人員,使得醫護人員對此產生了恐懼感,在抗非典期間,有幾名醫護人員相繼倒下,有名醫生見狀,怕自己被感染所以申請調職,但遭拒絕,最後他也真的被感染了,另一名護士在照顧他時,他叫護士在未被感染之前去辭職,以免造成同樣的後果,在醫生的勸告下和在非點面前,她有點猶豫不決,是否真的應該辭職呢?如果每個醫護人員都像她一樣在病人急需時辭職的話,誰來搶救病人呢?

  最後她沒有辭職,而是選擇與非典對抗下去,因為她明白,作為醫護人員就要為病人服務,與病人共存亡,是啊!人是有血有肉的,更是有感情的,包括醫護人員,別的不說就說在非點期間吧,當病人躺在病床上呻吟時,何不擔心自己再也不能站起來與家人朋友團聚?

  正因為這樣,為了能讓病人重新站起來,醫護人員才日以繼夜地為病人解除痛苦此時,你又何曾想到其實醫護人員也是想家的,他們也有親人也要團聚,因為責任的存在,使得他們沒有因此而放棄救護工作,寧願用自己離開親人的痛苦來換取病人的健康,這是何等的偉大?

  在這裡我開始自問,自己讀的護理專業是不是一個錯誤的選擇?我們都知道,作為一名醫護人員,危險的潛在性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更應該明白,無論幹什麼都是有危險的,視情節的輕重罷了,既然這樣,與其埋怨自己錯誤的選擇,不如努力幹下去,堅持到底,勝利始終都是屬於自己的,遇到困難,臨陣退縮,在醫學方面就等於扼殺了他人生命的同時也扼殺了自己的生命,作為醫護人員就有救護病人的責任,並不能為了儲存自己而去扼殺他人的生命,最後,在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終於戰勝了非典,給自己的職業生涯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附:電影的觀後感怎麼寫

  要“會看”電影

  要寫觀後感,首先要“會看”電影。也許有人會發笑:只要眼不瞎耳不聾,誰不會看電影?可是為什麼許多人看完影片留不下印象呢?更不必說寫出感想了。因此,老師在此提醒各位同學在看電影時要“投入”,要讓自己沉浸在影片所營造的情感世界裡,與主人公同悲歡、共休慼。同時,還要並用眼、耳、腦各種感官,留意細節。

  所謂細節,就是影片畫面中對錶現物件的區域性或細微的變化進行精要細緻的描繪。細節包括人物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道具的運用,色彩的排程,聲音的變化等。典型的細節對展現人物性格、設定懸念、推動情節發展都起著積極作用。觀眾觀看影片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視聽享受的過程,既是視覺美感逐漸積累的過程,也是情感刺激不斷深化的過程。只有聚“睛”會神,我們在觀看時獲得的感受才能愈豐富、強烈,對影片內涵的理解也就愈深刻、透徹,寫觀後感就更有基礎。

  要將重點放在一個“感”字上

  寫觀後感,要從自己觀賞影片的感受出發。可是,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應強調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佔影片主要內容的五六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麼細緻的描寫。

  感”是重點,不等於離開“觀”

  有的同學寫觀後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後,大有啟發”等字樣,以後就脫離了原片,說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意義。要讓“觀”和“感”相吻合。如觀了《火燒圓明園》,有的同學“感”與“觀”內在聯絡不緊,有的根本無聯絡,他們寫了一下影片內容後,就寫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抓不住影片的主題思想。有個同學在題為《落後就要捱打》一文的結尾時這樣寫到:影片中那幾根石柱至今還挺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彷彿在警示人們“落後就要捱打”,我們作為新中國的接班人,一定要學好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不讓歷史悲劇重演。在這段結尾中,作者再次將“觀”到的“幾根石柱”抓住,發表“落後就要捱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體,使“感”發於“觀”、“觀”服務於“感”。

  要聯絡實際而“感”

  要寫好觀後感,就該聯絡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這裡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觀後感屬於評析性的議論文一類。電影觀後感,即對影片發表評論,抒發自己的感受和見解。它又有別於影評:影評--重在“評”,在挖掘了主題之後,應當對主題的成功與否、主題的表現所依賴的環境是否真實,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符合現實生活以及電影語言的運用是否成功等方面展開評價與論述;觀後感--重在“感”,表達方式以抒情、敘述為主,內容多為電影對觀眾的啟發,觀眾看了影片後的感想等。

電影《人生》觀後感4

  我們很容易因為艱難苦恨而麻木,而看不清當下的生活和前方的路,並因此而抱怨而妥協,這何嘗不是一種墮落?毫無疑問,這是一種與人生要旨背道而馳的情緒。很幸運,校長推薦觀看印度電影《嗝嗝老師》,原聲版看了兩遍,普通話版又重看一遍,每看一遍都有靈魂抽搐的感覺,都有久違的淚花在蒼老的臉龐上閃爍。

  電影講的是一個罹患妥瑞氏綜合症的名叫奈娜的美麗女子,幼年時在被嘲笑和歧視的氛圍中蒙受可汗校長的關愛和啟迪,內心植下了一個當老師的“宏大願望”,她一路堅持,拿了教育雙學士和理科碩士學位,可是在謀求教職的過程中,磨難重來,她一再地受挫,但她不改初衷,最終以一種屈辱的方式在母校圓夢——接任一個問題班級的`班主任。她用愛心包容,用智慧引領這十四個來自貧民窟的問題學生,完成了一次令人感動不已的逆襲,取得教育人生的極致輝煌。

  這是一個知恩圖報的故事,是一幫問題學生成功逆襲的故事,更是一個教科書式的勵志故事。故事中的奈娜老師,則毫無疑問,是可供借鑑的好老師樣板。

  萬千感慨,由觸痛靈魂的三處淚點引發。

  淚點一,可汗校長的無邊大愛。

  故事中,小女孩奈娜在禮堂裡不合時宜卻不由自主的“嗝嗝”聲引來眾人矚目,我們可以想象小女孩當時內心的惶恐不安與茫然無措,她以一種無力承擔的方式成為人群的焦點,想必那正是她人生的冰點,何況,她的親生父親對她也有幾分嫌棄,此刻,可汗校長的無邊仁愛和教育情懷適時出場。他親切的問詢和激動的宣告(我們將會平等地對待你),在觀眾心中激起怎樣的波瀾不得而知,但是,有現場的掌聲作證,有熒屏內外觀眾的淚花作證,可汗校長用公平正義的教育精神,完成了對小姑娘的心靈救贖。就在那一刻,小姑娘的人生一下子清晰起來,並且,終生未改。

  淚點二,學生良知被紙飛機喚醒。

  世間從來沒有一蹴而就的教育,小姑娘奈娜終於當上老師之後,迎接她的是喧鬧的課堂,這裡當然有嘲笑、不屑,更有故意弄壞座椅的惡作劇,有荒誕的賭局,有不合時宜的寵物老鼠,有群體的尖叫,有震碎教室玻璃窗的爆炸……觀眾早都憤怒了,絕望了,可是我們的奈娜老師沒有。她的信念有多堅定,我們儘可以去想象;她的意志有多堅強,我們也只能去想象;她的智慧有多深遠,我們更是不得不去仰望。她用雞蛋點名,變操場為課堂,她讓學生把內心的擔心和恐懼寫在紙上,讓紙飛機託著學生的恐懼和夢想飛翔。儘管如此,頭號問題生阿蒂什和他的小跟班依然沒有觸動。當阿蒂什在火箭班老師那裡受到不公正對待之後,當他因自己出格舉動導致全班學生被學校遣散之後,當他被良知未泯的同伴指責之後,他的良知終於被喚醒,十四個孩子找到被他們牽連的奈娜老師,以一種最虔誠的方式,表達他們對像北極星一樣引領他們的奈娜老師的崇敬和感激,那一刻,教育的功效產生了,學生的麻木靈魂被喚醒,觀眾的眼淚如泉奔湧。

  淚點三,作弊事件沉冤得雪,奈娜老師苦盡甘來。

  故事令人百感交集的情節出現在結區域性分。火箭班的學優生自作主張,替老師完成“趕走9F學生及奈娜老師”的計劃,指使校工透露假的數學和科學考題,阿蒂什中計了。他興致勃勃地向同學宣佈這一喜訊,大家無動於衷,仍然潛心複習,誠實應考,考試結果出來,全班十四人全部及格,歐露同學還得了年級最高分,這當然令人不能接受,尤其是火箭班班主任,他斷定這是一次集體作弊,因為這些學生的解題過程和常規的不一樣,主要還是因為他內心的成見——他們曾經那麼差,怎麼可能在短短四個月內脫胎換骨?何況,他們後來被趕出學校。他不知道的是,這些學生在奈娜老師的激勵下,自發地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他更不知道的是,學生的心靈,已經徹底被奈娜老師的人格所觸動,目標一致,眾志成城,他們要為奈娜老師爭口氣,也為自己爭氣,他們做到了。火箭班班主任最後也從自己的得意弟子那裡知道了事情的原委,當9F班全體學生被請上主席臺,當歐露被戴上“PERFECT”徽章時,故事進入全片最高潮,所有人的臉上,淚如雨下……

  這是一部最適合所有老師觀看的電影,因為當下的教育環境在發生變化,教育生態前所未有地複雜而不可把握,老師們感覺教書育人千難萬難,理由成堆,牢騷滿腹,然而,認真看完這部影片,我們的思緒卻遲遲無法從故事中拔出。學生不聽話?想想奈娜老師的課堂!老師難當?想想美麗的智慧的堅韌執著的被可怕頑疾纏身的奈娜老師,她的疾病幾乎宣告她教書育人理想的破滅,大家都是這麼認為的,奈娜老師身邊幾乎所有人都這麼認為,只有她自己不這樣認為,事實證明,只有她是對的,其他人全部錯了。她在教育這條路上“抽搐”二十五年,從當老師“抽搐”到當校長,抽取成功無數,榮譽無數。她說,抽搐是一種生活方式,想必充滿哲理,筆者至今還不甚明瞭,只好留待智者,留待教書生涯中漫長的風雨晨昏。

  歲月作證,來日須當無悔!

【電影《人生》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