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設計> 《一剪梅》教學設計

《一剪梅》教學設計

《一剪梅》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剪梅》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剪梅》教學設計1

  一.教學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一剪梅》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體現了被稱為“易安體”的李清照作品的藝術風格,即清麗典雅,溫婉細膩。鑑賞這首詞應該讓學生用情感去參與、用心靈去體會,力爭能夠切實把握住作者內心那種纏綿悱惻的情懷。那麼僅僅一首詞是不夠的,也難以達到鑑賞的目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加入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作為拓展閱讀材料,一方面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詞風,另一方面也能在不知不覺中激發學生對中國古典詩詞的熱愛。

  2.教學物件分析

  高二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詩歌鑑賞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必要作出過多地講解說明,讓學生討論發言更能提高鑑賞的積極性,同時輔以多媒體手段,用優美的歌聲和畫面營造氛圍,效果要比傳統的講解方式好得多。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把握李清照作品清理典雅的藝術風格

  能力目標: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

  德育目標:培養學生對中國古典詩詞的熱愛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解讀文句,品味意境

  把握李清照作品的藝術風格

  學會詩歌鑑賞的基本方法

  2.難點:作品藝術風格的把握 學會詩歌鑑賞的基本方法

  四.教學媒體設計

  學生接觸的古典詩詞其實並不少,但是由於他們年紀還小,沒有什麼人生經歷,對古詩詞中所體現的作者的心緒,難以達到情感上的共鳴,所以鑑賞往往只停留在淺表層次。而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對解決這個問題能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多媒體的運用貫穿整個過程。課堂的第一階段,顯示李清照的畫像,讓學生對作者有一個比較親切的印象,接下來顯示李清照的有關材料,進一步加強認識。第二階段,播放朗誦影片《一剪梅》,同時逐句顯示作品內容,以渲染氣氛,在朗誦中要求學生思考有關問題。第三階段,顯示作品,學生自由發言,評價詞句。第四階段,拓展閱讀,總結李清照作品的藝術風格。第五階段,播放《月滿西樓》,在唯美的畫面與歌聲中結束課程。多媒體的運用將音樂、畫面、文字有機的結合起來,既使教學內容明確具體,又營造了一種詩歌鑑賞所必需的氛圍,有利於學生對詩詞意境的把握。

  五.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從今人對李清照的評價入手匯入新課

  “在我國詞壇有一位傳奇女子,她把三分淚水、七分才氣凝結成篇篇妙語華章,她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萬古愁心李清照”

  (二).讓學生回憶接觸過的李清照的作品,介紹自己所熟悉的李清照的生平及故事,教師小結(見背投),引出知人論世的詩歌鑑賞方法,明確李清照的詩詞內容。

  (三).作品鑑賞:

  1. 聽影片朗誦《一剪梅》,同時有感情的朗誦全詞,找出體現作者心理狀態的字眼以及主旨句。

  明確:“閒愁”二字最能體現作者心情,是全詞的詞眼,主旨句為“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2.詞人的丈夫新婚後不久就外出求學後,李清照填詞《一剪梅》送給丈夫。古來抒寫愁緒的詩句有很多,如李白的“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等。而李清照寫愁卻不落前人窠臼,那麼她筆下的“愁”有何獨特之處呢?下面我們就來認真研讀作品。

  3.齊讀這首詞,提問:詞的上下兩闋分別側重寫什麼?全詞抒發詞人什麼感情?

  明確:上闋寫人物行動,下闋側重抒情,全詞抒發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4.自由討論,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詞句並作簡要分析之後教師作小結。各句的分析總結大體圍繞以下方面進行:

  (1).首句“紅藕香殘玉簟秋”交代了時令即秋季,那麼作者是從那幾個角度入手寫秋景秋意,渲染環境的呢?

  明確:視覺、嗅覺、觸覺。

  作者從多個角度入手描寫秋意的冷落蕭條,不僅刻畫了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花開花落,既是自然現象,又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徵。枕蓆生涼,既是肌膚觸覺,也是淒涼獨處的內心感受。作品首句就顯示了這首詞的環境氣氛和感情色彩。

  (2).“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是作者排遣寂寞的方式,但寂寞排遣得了嗎?從哪個詞語可以看出來?

  明確:從“獨”字可以看出詞人借泛舟來消愁,而過去有夫君相伴,現在卻是獨自一人,眼前的一切只能勾起對往事的懷念,怎能排遣得了“愁”呢?

  (3).研讀“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句。

  提問:這句詞按照邏輯順序應怎樣排列?

  明確:應是“月滿時,上西樓,望雲中,見回雁,思誰寄錦書來”。

  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體會這句詞的優美意境。

  詞句中的“誰”顯然是指自己的丈夫趙明誠,可以想見,詞人因惦念遊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所以遙望雲空,產生鴻雁傳書的遐想。但是明月自滿,人卻未圓,雁子空回,錦書全無,所以有“誰寄”之嘆,實際是無人寄書,心中愁緒平添一層。

  5.研讀下闋。這部分詞人直抒胸臆,按捺不住的愁緒盡顯於字裡行間。

  (1).品味“一種相思,兩處閒愁”句。

  提問:何謂“一種”相思,“兩處”閒愁?從中我們能看到女詞人與丈夫之間什麼樣的愛情?

  明確:此句是說身在異地的丈夫和自己懷有一樣的相思之情,直接點明瞭夫妻二人的兩相恩愛,足見雙方情愛之篤以及彼此信任之深。

  (2).“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句是詞的主旨句,在寫愁緒上有什麼特點?

  明確:這句詞賦予愁緒以運動之感,使人彷彿看見詞人眉頭的若舒若蹙,而愁從眉間藏到心間,更使人領略到詞人的萬千愁緒,引發無限的遐想。

  (四).誦讀並背誦全詞。對比賞析《一剪梅》與《聲聲慢》,小結李清照詞作的語言風格和藝術特色。

  總結:清新典雅,溫婉細膩,婉約詞的代表,世人稱之為“易安體”。

  (五).欣賞歌曲《月滿西樓》的flash,加強審美印象。

  (六).佈置作業:

  蒐集李清照的有關作品,進一步體會“易安體”的藝術風格。

  六.教學過程流程圖

《一剪梅》教學設計2

  一、教材分析

  《一剪梅》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體現了被稱為“易安體”的李清照作品的藝術風格,即清麗典雅,溫婉細膩。鑑賞這首詞應該讓學生用情感去參與、用心靈去體會,力爭能夠切實把握住作者內心那種纏綿悱惻的情懷。

  二、教學目標

  1、瞭解李清照及其創作風格;

  2、熟讀並背誦全詞;

  3、學會賞析詩句、並掌握詩歌鑑賞的技巧;

  4、體會作者表現的“愁”,學習對比賞析;

  5、培養學生對中國古典詩詞的熱愛。

  三、學情分析

  高二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詩歌鑑賞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必要作過多地講解說明,而是要讓讓學生討論發言以提高鑑賞的積極性,同時輔以多媒體手段,用優美的歌聲和畫面營造氛圍,效果要比傳統的講解方式好得多。

  四、教學方法

  朗誦法、小組討論、學生積極展示

  五、教學重點及難點

  1、學習對比賞析;

  2、初步掌握詩歌鑑賞的基本方法。

  六、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給環節要註明預設時間)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匯入

  “在我國詞壇有一位傳奇女子,她把三分淚水、七分才氣凝結成篇篇妙語華章,她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萬古愁心李清照”

  觀看影片《中華勤學故事之李清照》引入作者李清照。

  播放PPT 觀看PPT 瞭解李清照和趙明誠的幸福生活,為理解詩歌做準備

  二、作者作品

  (讓學生回憶接觸過的李清照的作品,介紹自己所熟悉的李清照的生平及故事,教師小結(見幻燈片),引出知人論世的詩歌鑑賞方法,明確李清照的詩詞內容。)

  李清照(1083-1155)號易安居士,南宋傑出女詞人,濟南人。李清照出生於一個愛好文學藝術計程車大夫家庭,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後,清照與丈夫情投意合,相敬如賓。一同研究金石書畫,過著幸福美好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長,趙明誠經常外出為學為官,趙李隔河相望,飽嘗相思之苦。後來金人鐵蹄南下,南宋王朝腐敗無能,自毀長城。靖康之變後,她與趙明誠避亂江南,喪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趙明誠空懷滿腔熱血,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趙明誠病死後,目睹國破家亡夫死,清照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的晚年,她獨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華一帶,在悽苦孤寂中度過了晚年。

  李清照文詞絕妙,鬼斧神工,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被尊為婉約宗主,是中華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豐碑。李清照的詞以南渡為界,分為前後兩期。

  前期詞主要描寫熱愛自然、傷春愁別和閨閣生活的題材,表現了女詞人多情善感的個性,詞風活潑秀麗,語新意雋,清麗、明快。

  後期詞則充滿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濃重感傷情調,從而表達了對故國、舊事的深情眷戀。字字血淚,聲聲嗚咽,淒涼、低沉。

  李清照的詞獨具一家風貌,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被後人稱為“易安體”。著有《漱玉集》。

  易安結婚不久,趙明誠就到遠處去上學,李清照“殊不忍別,覓錦帛,書《一剪梅》以送之。”(引自元人伊世珍《嫏環記》)

  播放PPT

  學生回憶接觸過的李清照的作品,介紹自己所熟悉的李清照的生平及故事

  請兩名學生分別朗讀

  對作者有個全面瞭解

  三、解題--關於“一剪梅”

  一剪梅,詞牌名,亦稱“臘梅香”,得名於周邦彥詞中的“一剪梅花萬樣嬌”。乃取前三字為調名。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故又名《臘梅香》,李清照詞有“紅藕香殘玉簟秋”句,故又名《玉簟秋》。 展示PPT 學生做筆記 瞭解詞牌名

  四、詩詞朗讀

  1、結合課文下方的註釋,自由朗讀;

  2、結合教師所給節奏與提示,有感情的朗讀;

  3、聽名家朗誦。

  4、全班齊讀。

  教師糾正讀音

  播放音訊

  學生誦讀聽讀 對作品進行整體把握

  五、作品鑑賞

  1、《白雨齋詞話》中說:“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雲:‘紅藕香殘玉簟秋’,精秀絕倫,真不食人間煙火者。”

  (1):“紅藕”“玉簟”不僅表明秋天已至,進一步發掘,它的深刻意蘊是什呢?

  (2)“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是作者排遣寂寞的方式,但寂寞排遣得了嗎?從哪個詞語可以看出來?

  (3)“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提問:這個句子按照邏輯順序應怎樣排列?其意味是什麼?

  【補充:】雲中:我國古代有鴻雁傳書的說法,鴻雁從空中飛來,故稱“雲中”。

  錦書:寫在錦帛上的信。據《晉書》記載,竇滔妻蘇氏曾織錦為《迴文璇璣圖詩》,寄給他的丈夫,後來用“錦書”指代妻子給在外丈夫的信。這裡是反其意而用之,指在外的丈夫給妻子的信。

  (4)“花自飄零水自流”蘊含怎樣的意蘊?

  (5)品味“一種相思,兩處閒愁”句。

  提問:何謂“一種”相思,“兩處”閒愁?從中我們能看到女詞人與丈夫之間什麼樣的愛情?

  (6)請鑑賞“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句

  2、小結

  上片主要寫女詞人的獨居生活,下片由以抒情為主,全詞主要抒寫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六、對比鑑賞

  在古代的詩詞中,描寫愁情的詩詞很多,請同學們根據自己所學,找出幾句描寫“愁”的詩句,並進行鑑賞,說說這些描寫“愁”的詞句在表達情感上有何異同?

  1、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蘇木遮》)

  2、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虞美人》李煜)

  3、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烏夜啼》李煜)

  4、若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

  5、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

  6、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李清照《聲聲慢》)

  7、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8、白髮三千丈,緣愁似人長。(李白《秋浦歌》)

  七、欣賞歌曲《月滿西樓》的flash,加強審美印象。

  (1)明確:

  作者從視覺、嗅覺、觸覺多個角度入手描寫秋意的冷落蕭條,不僅刻畫了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花開花落,既是自然現象,又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徵。枕蓆生涼,既是肌膚觸覺,也是淒涼獨處的內心感受。作品首句就顯示了這首詞的環境氣氛和感情色彩。

  (2)明確:從“獨”字可以看出詞人的寂寞沒有排遣掉。她借泛舟來消愁,而過去有夫君相伴,現在卻是獨自一人,眼前的一切只能勾起對往事的回憶,回憶以前的種種快樂,怎能不睹物思人,觸景生情呢?愁思非但沒有派遣,反而更重了。

  蘭舟:據《述異》記載,魯班曾刻木蘭樹為舟。後用作船的美稱。

  (3)明確:應是“月滿時,上西樓,望雲中,見回雁,思誰寄錦書來”。

  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體會這句詞的優美意境。

  詞句中的“誰”顯然是指自己的丈夫趙明誠,可以想見,詞人因惦念遊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所以遙望雲空,產生鴻雁傳書的遐想。但是明月自滿,人卻未圓,雁子空回,錦書全無,所以有“誰寄”之嘆,實際是無人寄書,心中愁緒平添一層。

  (4)明確:花飄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態,女詞人見此景象,極為傷懷,但花和水卻不理會她的情懷,依舊不停地飄落,不停地流逝。

  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與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有異曲同工之處。

  (5)明確:推己及人說身在異地的丈夫和自己懷有一樣的相思之情,直接點明瞭夫妻二人的兩相恩愛,足見雙方情愛之篤以及彼此信任之深。

  (6)明確:此句是詞的主旨句,“情”要用“計”消除,可知其重。“無計可消除”,可知其深。化用范仲淹在《御街行》中的句子:“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

  這句詞賦予愁緒以運動之感,使人彷彿看見詞人眉頭的若舒若蹙,而愁從眉間藏到心間,更使人領略到詞人的萬千愁緒,引發無限的遐想。“才--卻--”有連線關係,表現“愁”運動之速,剛下了眉頭立即又來到了心頭,這真是揮之不去拂還來!

  歸納明確:

  李煜把愁比作一江春水,比作一團亂麻;賀鑄把愁比作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李白把愁比作斬不斷的水流;比作又長又密的白髮;李清照把愁比作船都載不動的沉重的物體。他們都用了化抽象為形象的手法,把摸不著看不見的意識形象化具體化,變得真切可感。讓讀者聯想到愁思的深廣綿密無邊無際。

  播放音訊

  學生交流討論並展示

  學生交流展示

  學生閉上眼睛感受歌曲的旋律,感受詞作的愁情

  培養詩歌鑑賞的能力掌握鑑賞詩歌的方法

  讓學生學會比較鑑賞

  八、佈置作業:

  蒐集李清照的有關作品,進一步體會“易安體”的藝術風格

  讓學生進一步的更加全面的瞭解李清照

  七、板書設計(本節課的主機板書)

  作者心情:閒愁

  主旨句: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藝術技巧:

  比喻。作用:化抽象為形象(具體),突出愁思的深廣無邊,雜亂無章,綿長繁密

  烘托,以景襯情,想象

  八.教學反思

  1、本堂課的教學設計意圖:

  (1).瞭解李清照及其創作風格;

  (2)熟讀並背誦全詞;

  (3)、學會賞析詩句、並掌握詩歌鑑賞的技巧;

  (4)、體會作者表現的“愁”,學習對比賞析;

  (5)、培養學生對中國古典詩詞的熱愛。

  2、本堂課教學目標達成情況:

  關於李清照及其創作風格,學生已經比較瞭解了這一點已不需過多強調。學習鑑賞詩歌是學生的難點,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就這首詩的賞析來看,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已基本能夠賞析到位了。也能體會到古典詩詞語言的魅力,體會詩詞語言的精妙傳神。關於背誦,還需要課後在加強

  3、本堂課的優點:

  因為學生熟悉李清照,這首詞很容易喚起學生的親切感,再加上有影片播放,增強了畫面感,學生學習的興致更高了。對比賞析的設計,拓展了學生的積累,提高了學生的鑑賞水平。

  4、本堂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對各個環節進行反思):

  欣賞歌曲《月滿西樓》的flash,應該放在鑑賞詩歌之前,更能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5、本堂課中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開展及評價:

  自主活動的`效果還不是很好,賞析不是很到位,還需要老師繼續指導

  6、改進措施:

  注意教師的引導語言,引導的方式方法,要準確到位得體恰當,儘量能喚起學生的探究的慾望。鼓勵學生要自信,大膽發言。善於總結鑑賞經驗,積累知識點。

《一剪梅》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通過了解李清照其人,賞析其詞,學會“知人論世”的欣賞方法。

  2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來鑑賞詩歌的思想內涵,提高學生初步鑑賞詩歌主旨的水平。

  3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和探究精神。

  教學重點:

  李清照生平簡歷的瞭解及其作品的賞析。

  教學難點:

  掌握“知人論世”的方法並能夠運用這種方法來初步鑑賞詩歌。

  教學方法:

  引導法體驗式合作探究式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交流作業:

  ①、《蜀相》與《登岳陽樓》中“淚滿襟”與“涕泗流”有何異同?

  ②、《蜀相》與《閣夜》中都提到了諸葛亮,表達的情感有何異同?

  自選一題,寫一段分析文字,不少於400字。

  2、教師示範解析。

  A杜甫的經歷和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一)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兵車行》、《麗人行》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

  “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

  B史傳材料與後人評述:

  ①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一九六二年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大會上杜甫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以此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紀念。

  ②朱熹眼中的“五君子”:漢代諸葛亮,唐代杜甫、顏真卿、韓愈,北宋范仲淹

  ③聞一多評價: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莊嚴、最瑰麗、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C杜甫詩解析:

  杜詩中生動地表達出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和生平業績,也表現出他忠貞不渝、堅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傳達了詩人對諸葛亮獻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對他事業未竟的痛惜心情;同時也借諸葛亮的賢愚同歸,表達自己傷亂思鄉之情,國家動盪之傷,身世悲苦之感。

  杜甫目睹國勢艱危,生民塗炭,而自身又報國無門,因此遺憾壯志未酬,感慨晚年處境孤苦,個人遭遇悲慘而無可奈何,無論在那一首詩中,我們都看到了杜甫的憂國憂民的熒熒淚光。

  3、知人論世法:我們在欣賞、吟詠古人的詩歌作品時,應該深入探究他們的生平和為人,全面瞭解他所生活的環境和時代,與作者成為心靈相通的好朋友。這就是所謂“知人論世”的欣賞方法。

  二、師生共同學習討論李清照的《一剪梅》。

  討論問題:

  1、這首詞中“花自飄零水自流”中的“花”與“人比黃花瘦”《醉花陰》、“奴面不如花面好”《減字木蘭花》中提到的“花”所傳達的感情有何不同?

  2、詞中“閒愁”如何理解?比較“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聲聲慢》、“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武陵春》中的“愁”。

  答案解析:

  1、“花自飄零水自流”:青春易逝之花

  “奴面不如花面好”:幸福甜蜜之花

  “人比黃花瘦”:思念憔悴之花

  2、前期閒愁:物質條件優越、夫妻感情深厚、女性多愁善感。後期深重的國破、家亡、夫死之仇。

  四、課堂小結:

  知人論世的賞析詩歌應有如下三個方面的條件:

  1、利用現存的史傳材料和後人評述,把握作者的心靈歷程和精神世界。

  2、弄清作品的具體創作時間,把握詩人不同時期的情感基調和旨趣。

  3、全面瞭解作者所處時代的社會風氣和時代精神,深入欣賞其中的內容和旨趣。

  五、佈置作業:

  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賞析陸游的《書憤》和鮑照的《擬行路難》,自選其中一首,寫一段賞析文字,不少於400字。

  附1:

  知人論世杜甫詩比較閱讀學案

  知人論世杜甫詩比較閱讀(學案)

  一、史傳材料與後人評述:

  1、杜甫(公元712--770),漢族,字子美,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後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縣),世稱杜工部、杜拾遺,自號少陵野老,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李杜”。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後世尊為“詩聖”。杜甫的詩對後世影響深遠。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以最普通的老百姓為主角,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

  2、①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一九六二年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大會上杜甫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以此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紀念。

  ②朱熹眼中的“五君子”:漢代諸葛亮,唐代杜甫、顏真卿、韓愈,北宋范仲淹

  ③聞一多評價: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莊嚴、最瑰麗、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二、創作時期與心路歷程:杜甫的經歷和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一)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誌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訊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嚴武為劍南節度使攝成都,杜甫投往投,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陽樓》、《閣夜》等。

  三、社會風氣與時代特徵:

  杜甫早年所懷抱的理想,整個生活態度,也是深受盛唐文化薰陶的,因此他心憂天下的胸懷、悲愴的感情、所遭遇的生活也基本是盛唐的。安史之亂的爆發,使杜甫對社會現實的認識更為深刻、更為清醒。杜甫在當權者的冷遇下,在困苦的生活磨練中,特別是目睹安史叛軍給國家、百姓帶來的災難,對社會認識一天天清醒起來,逐漸打破了對盛世的幻想。時代的急轉彎和人民大眾對他的影響,使他逐漸脫離了盛唐風貌,把如椽大筆傾瀉到反映安史之亂前後,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時代風貌和社會生活上,沿著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會問題的現實主義道路前進。作品中冷靜、客觀地敘事、描寫,反映百姓疾苦,揭露社會弊端的題材佔據了重要位置。由於杜甫的堅忍執著精神,凝成了他“沉鬱頓挫”的感情特色和風格特色。

  四、比較《蜀相》與《登岳陽樓》中“淚滿襟”與“涕泗流”有何異同?《蜀相》與《閣夜》中都提到了諸葛亮,表達的情感有何異同?自選一題,寫一段分析文字,不少於500字。

  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閣夜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附2:知人論世走近一代詞宗李清照

  知人論世走近一代詞宗李清照(學案)

  北師大大興附中李海霞

  李清照生平事蹟介紹及其詞賞析

  01.前期生涯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生於濟南(今山東市名)歷城西南的柳絮泉.父親李格非,字文叔,熙寧九年進士及第,其文章曾受蘇軾等人激賞,是一個能文的官吏,也是一位很風雅的官員.母親,文學造詣極深.丈夫趙明誠,山東諸城人,歷任地方官職,對於金石學很有研究,其父親曾任宰相.

  相傳,李清照十二三歲時,美女兼才女之名不脛而走,傳遍了汴京,雖然當時有許多人上門提親,但因女兒東挑西撿,直到及笄之年仍待字閨中.當時有一位太學生趙明誠,一日讀到李清照的一闕「點絳唇」,便道:「安得娶此詞女為妻,則了無遺憾矣!」其父知此心意,尋尋覓覓,趙李兩家終於締結秦晉之好.

  婚後,兩人過著只羨鴛鴦不羨仙的甜蜜生活,沉浸在無邊的幸福之中.當明誠離開她時,這個不堪寂寞的少婦,不免黯然神傷,顧影自憐,寫出了像「醉花陰」,「一剪梅」,「鳳凰臺上憶吹簫」......

  若以1127年的大變亂為界的話,李清照前後期作品有顯著的區別.前期作品中,在幼年和婚後的詞裡可以看出李清照女性柔情的一面,反映在詞裡是清麗,活潑,纏綿,柔婉,僅限於閨情一類,但是李清照前期的詞並非一無是處,像是「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都是膾炙一時的名作.

  01.前期作品的賞析

  A.出嫁前

  a.點絳唇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有人來,襪鏟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b.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B.出嫁後

  a.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b.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

  是綠肥紅瘦。

  C減字木蘭花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怕郞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要叫郞比並看。

  02.後期生涯

  李清照在年輕時,北宋皇朝已瀕臨末日,北方的金人日強,汴京卻還在歌舞昇平之中,當金人南侵,皇帝投降之後,他們夫婦在山東無法安居.建炎元年,他們流亡到南京,由山東入蘇北,渡江到金陵.這時,宋高宗已在南京登基,趙明誠到金陵後,高宗委他為湖州太守.這次流亡,對趙明誠的健康是有著損害的,他到南京的次年,就病倒了,這樣拖到建炎三年,趙明誠一病不起.享年只四十九歲.

  明誠死後,清照陷入悲苦的困境中,金兀朮引大兵南侵,於建炎三年攻南京,清照又倉皇走上流亡之途.李清照走了不少地方,後來臨安(杭州)光復,她才回到臨安居住.

  對於南渡朝廷的政治,清照是憤懣不平的她看在眼裡,發而為詩。她晚年的生活非常悽苦,其居住的地區也很流動,大致在金華的時間為多.她的暮年是孤獨的,大家在山明水麗的臨安享樂,我們的女詞人行吟雙溪,不與當時的權貴同調.

  到了後期,淒涼的身世之感深刻地影響了她的創作思想,風格突變,由清麗婉約一變而為悽愴沉痛,「武陵春」詞的「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聲情激越,『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武陵春》),這種愁苦之詞所反映的不僅是個人的情感,同時也是南渡人士辭鄉別土,破國亡家的共同哀愁,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02.後期作品的賞析

  a.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b.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c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一剪梅》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