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哈姆雷特》讀後感

《哈姆雷特》讀後感

《哈姆雷特》讀後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哈姆雷特》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哈姆雷特》讀後感1

  五一小假,在家看莎翁的佳作,臺詞、電影和他人的讀後感一併讀了一遍,哈姆雷特讀後感400字。

  世界級的文學家大師的作品我是第一次享受,豐富而富有哲理的臺詞、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充滿矛盾的內心世界都淋漓盡致的展現在枯燥的文字中。

  哈姆雷特的聰慧和勇敢演繹著他的英雄歷程。無法改變的行動滯後於語言、面對生母的悲憤和同情、情人的無情拒絕等等滋生了自己的悲劇的不可阻擋。

  哈姆雷特的性格特點正是我的性格特點

  深究其歷史源源和現實特徵,及未來前景,註定是不會消失的

  因為權力、利益和道德之間的矛盾隨時隨地糾纏著我們。

  對權力的追求和痛恨

  對利益的需要和慾望

  對道德的修養和譴責

  都是我們永恆的話題。正如活著和毀滅是永恆的話題一樣。

  Tobeornottobi,thanisquanstiaons

  國王的美言掩蓋不了內心的狠毒和卑鄙——權力的神聖和渺小

  王后的道德譴責和母愛偉大解決不了她走更長的路——利益和道德的絞織

  王子智慧勇敢和性格懦弱註定了英勇而悲壯的結局——權力和道德的衝突

  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王室內演繹的格鬥。絕不是特殊的產物。只要社會這個團體存在,就有不相同而相似的故事發生。

  繼續讀下去,優美的臺詞是鍛鍊語言表達的良藥。

  深刻的人文特徵是理解人類矛盾的舞臺

  典型的人物性格是記憶的美好形象。

《哈姆雷特》讀後感2

  隨著老國王的死去,克勞狄斯登上了王位,並娶了自己的嫂子。年輕的王子哈姆萊特回國奔喪,父親的死使他痛不欲生,但老國王的鬼魂的出現,使哈姆萊特知道父親是被自己的叔叔謀殺的。此後,哈姆萊特開始了自己的復仇計劃。

  哈姆萊特對人自身,對人類的明天滿懷熱愛和信心,是一個典型的人文主義形象。當他面對黑暗的封建勢力,再加上殺父之仇,他必然回去反抗、去鬥爭。

  但是當他面對強大的邪惡勢力時,他猶豫了,痛苦了。甚至開始懷疑了鬼魂的話,最後奮軍孤戰導致了自己的慘死,儘管他復了仇。

  在復仇的同時,哈姆萊特瘋狂地愛上了首相的女兒奧菲利婭,但是波洛涅斯阻止女兒和他來往。一天,哈姆萊特突然找到她,在她面前做了許多瘋癲的舉動。其實奧菲利婭也深愛著哈姆萊特,但是她不夠堅強,太單純了。不瞭解周圍社會問題的複雜。最終做了幫兇的作用,使哈姆萊特的精神受到很大的打擊。揭示了封建教育對人性的摧殘,這也致使資產階級人文主義形象的哈姆萊特必定要去抵抗,將封建勢力打倒。

  克勞狄斯是邪惡的化身,他自私自利,他只愛他自己,他是個極端利己主義者。他殺兄、篡位、淫嫂,壞事做盡。他使宮廷揮霍浪費,社會動亂不堪。這也是當時英國社會的真實寫照。

《哈姆雷特》讀後感3

  前些天媽媽給我買了一本《哈姆雷特》。我一看是英國著名戲劇家莎士比亞寫的心裡非常高興,早就聽老師講過莎士比亞,他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傑出的戲劇家,他寫了很多著名的作品如:《哈姆雷特》《李爾王》《麥克白》《羅密歐與朱麗葉》等。我立刻興致勃勃的讀起來,每天除了做作業其它時間我都用來讀這本書。沒過兩天我就把讀完了。

  《哈姆雷特》這本書在情節上與歷史傳說並沒有什麼兩樣的,講的是丹麥王子為父親報仇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緊緊圍繞報仇展開。

  其中哈姆雷特復仇階段的故事令我印象最深,哈姆雷特匆匆回國,參加父親的葬禮,令他不能接受的是,他為能趕上父親的葬禮,卻目睹了母親和叔叔的婚禮。哈姆雷特非常憤怒,他對父親的死產生懷疑。最後父親的亡靈告訴他自己是被叔父用毒草汁害死的,讓哈姆雷特一定要為他報仇。之後,哈姆雷特展開了他艱難的復仇歷程,與克勞迪斯展開了你死我活的較量。最終,哈姆雷特向克勞迪斯發出復仇之劍。

  讀了這本書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被哈姆雷特的勇敢和正義所感動。我為克勞迪斯的兇狠和惡毒感到可恥。莎士比亞真是太偉大了,在他筆下個個人物栩栩如生,鮮明可感,他真是我的偶像!

《哈姆雷特》讀後感4

  戲劇中出現的戲中戲的環節,讓人印象深刻。透過再現老王被殺的情景,不僅試探出叔叔的內心,也表現了哈姆雷特的憤怒,將矛盾推向更尖銳的地步,進而推動情節和故事的高潮。

  與此同時,莎士比亞也巧妙性的將自己的戲劇觀點,透過哈姆雷特之口,在指導伶人表演之時撥出,“你應該接受你自己的常識的指導,把動作和言語相互配合起來;特別要注意到這一點,你不能越過自然的常道;因為任何過分的表現都是和演劇的原意相反的,自有戲劇以來,它的目的始終是反映自然,顯示善惡的本來面目,給它的時代看一看它自己演變發展的模型。”

  《哈姆雷特》之所以成為莎土比亞四大悲劇之首,不僅僅在於作品最後的悲慘結局讓人難以忘懷,還在於作品帶給人們沉重的反思,對哈姆雷特命運的反思,對當時文藝復興時期社會背景的反思,對人性本身的反思。而主人公哈姆雷特最後的結局,則是整個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其犧牲也是他個人發展的最終結局。悲劇不幸,卻演繹了不一樣的美。哈姆雷特值得久讀深思。

《哈姆雷特》讀後感5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更是著名的悲劇作品,向我們展示了宮廷王朝的內部鬥爭一角,在權利面前,人性的扭曲和罪惡。讀了這本書,更是讓我深受啟發,我們不能因為身外之物而去傷害自己的至親,例如權利、金錢等等,這些會讓我們變得面目猙獰。

  哈姆雷特其實講述的是王子復仇記的故事,丹麥王子在大學期間聞得父親的死訊,趕回去奔喪,在一個月內,他的叔叔克勞狄斯即位並和自己的母親結了婚,這一切讓他感到驚詫和疑惑,緊接著衛士霍拉旭在站崗的時候聽見了老國王喊冤的聲音,並揭發了克勞狄斯謀殺篡位的事情。哈姆雷特決定復仇,卻錯誤的殺死了戀人奧菲莉亞的父親,當他逃回丹麥時聽見了戀人自殺的訊息,而奧菲莉亞的哥哥提出要和哈姆雷特決鬥。決鬥中兩人同時中了毒劍,而王子的母親也因為誤喝了他的叔叔準備的毒酒死亡,哈姆雷特在臨死前殺死了叔叔克勞狄斯,並讓朋友霍拉旭告知世人。

  故事就結束了,很現任是個悲劇,哈姆雷的父母親以及叔叔戀人都死了,讓我們讀起來不免感到情緒低沉,但故事給我們帶來的對現實世界的反思。

  在封建王朝裡,像王子復仇記這樣的故事一幕接著一幕,並不是稀奇,但人們仍然會因為權力和金錢而殘害至親,這是人性的扭曲。

  我們要建立健康的思想觀念,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不要因為一些身外之物而做出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上演現實的悲劇。

《哈姆雷特》讀後感6

  相信大家都讀過《哈姆雷特》吧。它是英國的莎士比亞寫的。莎士比亞寫過喜劇集,也寫過悲劇集。而《哈姆雷特》正是悲劇集中的一篇。

  在劇中,哈姆雷特從鬼魂(老國王,哈姆雷特的父親)那兒知道知道了是叔叔(新國王)殺了自己的父親。於是,不惜扮成了一個得了某種癲狂病的人,然後又委託戲團表演了一出威尼斯大公被殺害,其遺孀嫁給了兇手的故事,這與丹麥先王駕崩的情況非常相似。

  在劇中,還有個叫奧菲利婭的女孩,是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的女兒。但她卻因為王子的“癲狂病”,父親的暴卒和兄長雷歐提斯的失蹤而不斷焦慮,悲傷,以至於自己精神失常。她在宮廷周圍邊唱歌邊撒花,遊蕩了半天,終於來到了一個河岸失足溺水身亡。

  我覺得,在劇中,最可憐,最無辜的就是奧菲利婭。她美麗,她善良,卻因為宮廷裡的陰謀而死。

  在劇中,還有一個“人物”,和其他人相比,雖然他的出場次數不多,可他卻似乎擁有支配故事情節發展的決定性的作用。他,就是先王的鬼魂。

  在我看來,在這本書裡我最喜歡的就是哈姆雷特。事實上,說喜歡他,不如說我佩服他。他純潔,高尚,有道德,有決心有……同時,我也很可憐他,因為他家破人亡。

《哈姆雷特》讀後感7

  愛是人類最偉大的情感。《哈姆雷特》因為恨而導致了悲劇,因為恨而導致了湮滅,這是令人哀嘆的。可這悲劇可以避免嗎?殺父之仇,向來是不共戴天的,忍耐下去,不如自裁。

  唯一可以避免這場悲劇的方法,只有克勞狄斯當初抑制住自己內心的貪婪,不去對自己的兄長下毒手,但他與王后的感情能讓他不那麼做嗎?王后的背叛令人不齒,但先王如若不是好大喜功、終日忙於征戰的話,自己的愛人又會愛上一個不如自己千萬分之一的男性嗎?這些都是不可考證的。但智慧的莎翁還是給了一些提示,他安排了福丁布拉斯這個角色,與哈姆雷特形成鮮明的對比,同樣是王子,前者本要忤逆王意、發動戰爭,但最終凱旋而歸;後者則先後失去了自己父親、愛人、母親。

  劇本最後,福丁布拉斯說道:“……把哈姆雷特像個軍人似的抬到臺上,因為他要能登上王位,一定會成為一位賢明的君主……”這讓筆者不由得浮想聯翩:對於悲劇的主角哈姆雷特來說,是否存在另一條不同的道路呢?

  劇本里的“現實”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哈姆雷特》讀後感8

  給你一篇哈姆雷特讀後感的寫作範例,你可以參考它的格式與寫法,進行適當修改。

  暑假的閒暇時間,我閱讀了《哈姆雷特》這本莎士比亞寫的世界名著,深有體會。

  莎翁的《哈姆雷特》是一部經典的代表作。這本書在表面情節上與歷史的傳說並沒有多大的區別,講的還是丹麥王子為父報仇的故事,其中充滿了血腥暴力和死亡。正如劇中人霍拉旭所說:你們可以聽到姦淫殘殺,反常修理的行為,冥冥中的判決,意外的屠戮,藉手殺人的狡計,以及陷入自害的結局。曲折選宕的情節,緊緊圍繞著復仇而展開。哈姆雷特從德國的威登堡匆匆趕回國內,是來參加他父親的葬禮的,使他不能接受的是,他未趕上父親的葬禮,卻目睹了母親與叔叔克勞迪斯的婚禮,這已使哈姆萊特疑竇在心,加之夜晚在王宮城堡的露臺上與父親的亡魂相見,亡魂哀訴,這樁暴行是哈姆雷特的叔叔所為,並要他為父報仇。至此,他開始了艱難的復仇歷程,與克勞迪斯展開了你死我活的較量。最終,向克勞迪斯發出了復仇之劍。

  這是一本值得被大家閱讀的書籍,其中蘊含著許多深刻的道理。

《哈姆雷特》讀後感9

  平時很少看這種戲劇故事,但本著除了學習方面的書別的再枯燥的書我都能看下去並且還能發現一些趣味的特質,看完了這本比巴掌還小的書。

  都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不會變成李爾王。戲劇嘛,註定了語言肯定要極其誇張,哪怕刀懸在脖子上了也會加幾句修飾語才會引出正文。這一點,我覺得很有趣。

  文中最主要的兩個女性角色真讓人意難平,王后喬特魯德沒有主見,軟弱無能完全依附於男人而活,但她對哈姆雷特的愛卻是熱烈而真誠的,最後卻誤死於國王下給哈姆雷特的毒酒之下;波洛涅斯之女奧菲利婭美麗而善良、溫柔而脆弱,但卻是個愚孝的女孩,最後因經受不住父親暴斃而自溺。

  我們的主人公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無疑是單純善良的,但仇恨也曾讓他一度失去理智,他憤怒、哀傷、彷徨、痛苦、作為一個勢單力薄的年輕人,雖然拼盡全力,最終也不過是與敵人同歸於盡、悲劇收場。

  另外,國王克勞狄斯的殘暴無情、波洛涅斯的自以為是、雷歐提斯的有勇無謀、奧斯里克的虛偽奉承、霍拉旭的正直忠誠都在文中展現的淋漓盡致,透過文字的描述,彷彿看到了一個一個形象鮮明的劇中人。

《哈姆雷特》讀後感10

  嬌嫩的紫羅蘭豈能在風雪中盛開,聖潔的雪蓮何曾感受過火的慘烈?鋒利的寶劍破壞不了水的瀲灩,沾染的鮮血卻將倒映的夢境撕扯的四分五裂!

  前一秒,她是驕傲的公主,沉醉在用蜜織成的羅網之中。父親的疼惜,王子的愛慕,百靈的歌聲為她建起春天的花圃。這夢太真,太美,任何人都會流連忘返,沉迷其中。只是這風來得太早,太猛,夾雜著肆虐的冰雪,將一切都毫不留情的冰封。是花蜜太過輕薄,還是愛情過於熾烈,融化的羅網無法承載過重的心靈。這一秒,她墜落深淵。

  王子的劍刺穿父親的胸膛,越是美好的誓言,就越是殘忍的罪與罰。沉重的枷鎖代替輕盈的腳鏈,屍體的腐臭驅走花朵的芬芳;烏鴉用翅膀遮擋她的雙眼,死亡與悲哀在腦海中流淌蔓延。

  記憶的迷迭香,相思的'三色堇,毛茛、蕁麻、雛菊編成的花環無法送抵上帝的眼前。她寬大的衣裙在水中飄起,口中的歌謠與波紋相契,凋零的花瓣裝點水中的葬禮,無法在天堂歌唱,就在墳墓裡舞蹈吧!

  死,是絕美的風景。

  丹麥王朝之悲

  死神的邪惡圈定了命運的玩偶,丹麥的臣民從此要向挪威的王子俯首;末日的火山嘶吼著他的威嚴,著尊貴的血液將要為他作祭奠。不要生命之光為王冠加冕,就到墳墓裡去談情說愛,唇槍舌劍。

  說不完的悲,道不盡的哀。

《哈姆雷特》讀後感11

  《哈姆雷特》這本書應該有很多人看過。它是一部戲劇,是由英國的著名作家莎士比亞所著,我想,大家對莎士比亞都很瞭解,他是在戲劇藝術和人文思想達到最成熟時,才寫下《哈姆雷特》這本書的。

  《哈姆雷特》講述地是一段:王子為了幫死去的父親報仇與自己的叔叔作鬥爭的故事。而且書中所提及的一個名字叫哈姆雷特不僅是主人公的名字,現時生活中也存在這個人,因為這個女子的淹死,給莎士比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他才會把書中那位曾贏得王子的心的女子的死因也寫成跳河自盡。讀這本書的時候,你會感覺一絲絲的悲涼,畢竟這本書是親人為牟利而引起的當今的社會有誰願意兄弟之間反目成仇,更有誰願意兩兄弟之間反目的原因卻是因為地位和女人呢?這本書形象的反映了當時英國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也反印當時英國社會的矛盾衝突和社會環境。

  "千防萬防,家賊難防"這句話形象地反映出書中的人生形象。這本書同時也提醒著我們要注意防範,別在被傷害後才知道後悔。就象文中的丹麥王子竟然在自己兄長處於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將其謀害。這突顯出人性的醜惡,也反映當時社會那種人與人之間裸露的關係。

  如今,我認為人與人之間只有友好相處,不為地位利益而傷害他人,你才會得到他人肯定,處心積慮想害他人的人過的不會無憂無慮的,為何不敞開心扉,用你的真心去待他人呢。

《哈姆雷特》讀後感12

  我們常聽到這樣一句話: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聽著這樣一句話,你的心中會激起諸多念頭:哈姆雷特在全球範圍內產生了永遠不滅的烈火;哈姆雷特的經歷和性格是可以進行多重解讀和探討的;莎士比亞的文學創作功力足以征服世界人……

  還記得,第一次認真閱讀《哈姆雷特》是在高中,當時的學習篇目是節選內容,只將《哈姆雷特》中具情節魅力的部分展現在我們面前。很早聽說過莎士比亞的這部名劇,苦於一直沒有機會通讀這本書,可以說這也是一種遺憾!可我深刻地記得:當時學完高中節選部分的《哈姆雷特》,為了想更多地瞭解這部名劇,我利用盡身邊的學習資料來滿足我的好奇心。可惜的是,我最終沒有條件翻閱《哈姆雷特》,曾經的我感興趣更多的是故事情節,由於生活閱歷不足,能體悟的哲理很淺薄。

  這次的我,並非一口氣讀完《哈姆雷特》,不是它不再激起我強烈的閱讀興趣,而是能靜下浮躁的心認認真真看一本書的精神狀態略顯難得。這次的我可以底氣十足地說:“我讀完了《哈姆雷特》,再一次被深深折服!”一部經久不衰的文學名劇,它情節的魅力可想而知,給我多次震撼的是戲劇人物語言背後體現出來的精魂!

《哈姆雷特》讀後感13

  波洛涅斯一家的悲劇,就讓筆者完完全全只剩下同情與惋惜。波洛涅斯不是奸臣,在筆者看來,他是那種老實巴交的朝臣,他忠於的也只是“國王”這個位置而非君主本人,新舊交替,他所能做的也只是忠於新君。為王事竭忠盡智而已,但仍無法避免淪為哈姆雷特刀下鬼的結局。奧菲利婭始終遭到壓抑,前文已敘,這裡就不在多說。雷歐提斯則是一個年輕氣盛的男子,他本可以在法國開拓自己的事業,但喪父和妹妹失心發狂的悲痛矇蔽了雙眼,呀淪為了國王歹毒計謀的犧牲品。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默然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天涯的苦難,在奮鬥中掃清那一切,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高貴?死了,睡去了,什麼都完了;要是在這一種睡眠中,我們心頭的創痛,以及其他無數血肉之軀所不能避免的打擊,都可以從此消失,那正是我們求之不得的結局”活著比死了要痛苦的多,一死即可了卻一切,而活著還要承受生活的種種挫折與打擊,在痛苦中一次又一次的倒下,又一次又一次的站起來,這也正是作家餘華的作品《活著》的偉大之處,老農生活的目的就是為了好好活著。

  哈姆雷特作為王子,揹負著殺父之痛和復仇的“使命”,是異常艱苦而令人惋惜的。人在死後,只會化為枯骨,迴歸塵土,不管生前的地位如何,《哈姆雷特》中墓園的情節想要表達的思考,大概也是這樣。

《哈姆雷特》讀後感14

  莎士比亞不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全世紀,他的戲劇就象燦爛星空中的北斗,為人們指引著方向。哈姆雷特並不是一個客觀的過時的角色,而是我們每個人自己。

  小時候的我懦弱不夠勇敢,望著本應該屬於自己的機會遠去,懊悔....人是幸福的,長大些許,老爸帶我去游泳池練習。老爸希望我放手去幹,水已淹沒我的下巴,慶幸自己沒有無助地撲騰,大口吞水。在老爸的指導下漸漸遊動,翻轉於浪間。在學會一項新技能時的驚喜著實讓我振奮,但我更

  欣慰於自己在面對挑戰時的沉著與勇敢。這一次,我需要果斷而正確的選擇並履行,我做到了。

  人的一生有很多選擇,雖然選中一個必須放棄另一個,但是這必須需要我們勇敢的去面對,如果想令自己的人生充實、快樂,那麼就應該好好地把握每一次選擇。儘管人生譬如朝露,儘管要嘆去日苦多,但積極的選擇自己的命運,無疑是攀上人生高峰的一條捷徑,是戰勝自己的一種信念。每一個抉擇都不會容易。在一個除了目標,再也沒有任何尺度可以衡量其善惡的世界裡,勇敢地作出抉擇,然後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命運……這就是哈姆雷特永恆的魅力之所在吧?

  如今的現實中,倘若我們遇到了困難,我們是去面對它,還是選擇逃避?我想應該是面對。無論是什麼困難,沒有人解決不了的,除了死亡。可是就算在死亡面前,如果能勇敢的接受,那麼也算的上高貴了。總而言之,不論在什麼艱難險阻面前,我們都應該勇敢面對,接受挑戰。

《哈姆雷特》讀後感15

  可能在家不明白,曾有過的《哈姆雷特》這本書。可是,我也是勿圇吞棗,亂讀了一次而已,不在乎它有什麼資料,直到爸爸指出了我的錯誤,我才認真地讀了一遍。

  看了這本書,讓我覺得哈姆雷特這個人既勇敢,又懦弱。在應對雷歐提斯的挑戰的時候;在應對父親的靈魂出現的時候;在刺死波洛涅斯的時候,他是勇敢的。但同時他又是懦弱的,對於復仇的猶豫不決,對於他母親的愛很交織,應對他叔父即位,迎娶他母親,哈姆雷特十分的不滿,心中詛咒,卻無可奈何,任憑事情發生。

  恰在此時,鬼魂告訴了他的真相,於是,哈姆雷特憤怒了,也開始覺悟了,他決定報仇。

  哈姆雷特是英雄,他是人,不是神,他也有人性和情愛。正因為如此,他對母親發出心底的憤怒,應對奧菲利婭的死,他悲傷欲絕,而當他應對自已的仇人時,善良的本性又使他猶豫不決,遲遲不願行動。如今讀來,我仍能感受到他自已當時內心的矛盾和通知的掙扎。什麼才是英雄?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英雄。

  讀完《哈姆雷特》讓我覺得如果哈姆雷特沒死,他必須是一個最得人心,最仁慈,最寬容的丹麥國王。

【《哈姆雷特》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