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書筆記> 《在人間》讀書筆記

《在人間》讀書筆記

《在人間》讀書筆記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地作記錄了。但是讀書筆記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在人間》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人間》讀書筆記1

  食物是最好的療愈品

  現在的生活總是充滿壓力,有時遇到一些難纏的事情,又無從排解,難免覺得生無可戀。在這些抑鬱的時刻,曾經的興趣也會變得索然無味,看書研究心理也收效甚微。怎麼辦?只要對吃還有一絲惦念,生活就有希望。

  參加工作之前,似乎生命力旺盛,很喜歡看口味重一些的書和電影,這裡的重口味指的是情緒方面,比如氣氛壓抑的,主題深刻的…有些上癮。現在,現實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漸漸沒有力氣再看那些東西,除非比較輕鬆的時候偶爾還可以補回能量。現在喜歡的是輕鬆些的,壓力大的時候,我會去搜一搜美食紀錄片,尤其是市井街頭的小吃,熱熱鬧鬧一行人邊吃邊讚歎,大快朵頤不顧形象,充滿人間煙火的味道。看著這些好吃的,還有食物帶給人酣暢淋漓的快感,便覺得生活還是很美好的,世上還有這麼多好吃的沒嘗過,這麼多好地方沒去過,這麼多好景色沒看過,生命仍然是充滿期待的。還有這麼多熱鬧的人總是這麼有活力,生活似乎很有意思。

  《至味在人間》,陳導就是個熱愛食物的人,也是個愛逗趣愛生活的人。真實,不裝,就偏愛蒼蠅小館,相信高手永遠在民間。這一本集子,大多是20xx年左右的文章,其中提到了不少各地特色美食,不少店鋪和人物。可惜,這麼幾年過去,怕是又改頭換面了。陳導是個幽默的人,重要的是接地氣,最看重的是食物的味道,只要味道好,距離環境都不是問題。一個心中時時想著去哪裡找好吃的的人,應該是一直快樂的,以前還看過一句話說愛吃的人是沒什麼功夫去想著害人的,不光不會害人,還會播撒快樂呢!如果身邊有這麼一位時刻開啟美食觸角的朋友,也是一大幸事啊!書中寫到老男人飯局,幾個知心的朋友常常一起聚會吃飯聊天,不由得心生羨慕,真是難得的放鬆時刻啊!看《圓桌派》,陳導說話的聲音也好聽,說到食物還會兩眼放光,那一副陶醉的模樣也煞是可愛。

  吃飯,吃的就是人間煙火氣,家裡做的就要優於外面買的,這是個氣氛。近年年味越來越淡,恐怕只有為過年期間準備飯菜的活動還殘存些年味。過年之前,家裡要很早就開始準備飯菜,各種魚肉蛋蔬擺滿桌子,在家時,覺得每天大魚大肉實在膩味,一離開,馬上就開始想念。臨走前,家人給我準備了鮮雞鮮鴨臘肉羊肉和香腸,打包好讓我帶上,甚至還剁好了餃餡,可是在家一段胡吃海塞後,看到這些東西就覺得膩,“不要不要”,趕緊把食材減半。離了家鄉,看著它們靜靜地躺在冰箱裡,心裡又暗自慶幸:還好家人勸的緊,沒有全部拿下去。

《在人間》讀書筆記2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乾燥的冬天頂著酸澀的鼻腔翻開了這本書,看到這句話時不由得渾身打了個寒戰,內心像有一股暗流在湧動,在發聲,在共鳴。

  太宰治的文字是那樣的平靜憂傷卻又如明鏡一般令人自省。《人間失格》充滿了對自我的否定,但絕對不是頹唐的消極主義,而是過於高尚而面向破碎的理想主義。

  全文的觸動,我想多半是來自葉藏那封閉的內心。葉藏從出生就開始掩藏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他一直用虛假表演的外表去迎合他人,迎合這個世界。“因為我更像一個怪物,很想普普通通活著像個人,但社會一直把我當成怪物。”把葉藏內心的那股無力感展現得淋漓盡致。他那般小心翼翼地活著,用這種作戲的方式,保住他那顆純粹的聖潔的心。這是被死亡之海的無盡歌曲所環繞的燦亮的生命之島啊!這股黑暗社會中的清流亦在做著奮力的抵抗——生錯了世界——錯的不是出生者,而是這個世界。

  正如許多人說的那般,《人間失格》短短几萬字卻充滿消極,但是我們每個人又能在細微處找到自己的影子。長恨此生非我有,每個人都會有一些悲觀的情緒,所以我們能和葉藏產生共鳴。短觀其一生,他追求美好卻始終不得,灰色的人生彷彿從幼時就已然確定,他雖然有良好的異性緣,可是他卻懦弱到能被幸福所傷。如此一來,他又終是寂寞的。在我看來,寂寞其實是生命永恆的主題,是無法超脫於外的感受,是與所有愛恨相伴的,最久遠的感情。而敏感,加重了這種寂寞,一個敏感的人不管有多少可以依賴的東西,都還是感覺無望,無望,無望。而無望就是無所依賴。這就好像葉藏說罪與罰,是冰炭不同器,水火不相容。全書充斥著這樣的矛盾,書中的世界亦然。格格不入的葉藏終究被吞噬。

  生而為人,我們終是要去面對被允許的消極,始終快樂很難,但是我們一刻也不能停下去尋找生活中的希望,永遠也不能放棄。因為放棄的人,永遠不會再有機會掙扎,不會再有更幸福的機會。但是好在,我們是幸運的,我們生在逢時,生在逢世,我們既不會因為幽閉的內心而自導自演,也不會因為死亡之歌的環繞而自暴自棄,更沒有書中描繪的那無盡黑暗的苦痛縈繞。我們應該珍惜所有,雖消極被允許,但也絕不能被吞噬。我們都有著光的前程,道路尚有溫存。

  生而為人,何必道歉。

《在人間》讀書筆記3

  起初看到書名的時候,不太懂是什麼意思,只是覺得名字很消沉。

  這大概就是抑鬱的人內心和眼中的世界吧。沒有幸福,沒有快樂,有的只是玩物喪志,道德淪喪。有人說書裡描繪的都是我們的陰暗面,我並不覺得如此,如果每個人的內心都有這些陰暗面,那該有多可怕。

  還是執著的相信世間美好的事物多於不好的事物,可能這就是與抑鬱患者最大的區別吧。他們或許永遠感知不到身邊美好的事物,而只看到醜陋的一面。

  我的內心也是矛盾的,不知道該把作者理解為太過善良,見不得半點虛偽,也看不得民間疾苦,但又無可奈何,索性讓自己徹底沉淪在內心的陰暗世界裡,還是該理解為作者本身就是自私,狹隘,懦弱無能的人。

  後記裡,他改變不了生活的現狀,所以選擇自殺。他拋下了年幼殘疾的兒子,拋棄了年幼的兩個女兒,拋棄了妻子,選擇結束生命來逃避生活,我還是想說,雖然值得同情,但他是自私的,懦弱且無能的。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你確實應該抱歉。

  人間失格,喪失了做人的資格。

  希望人間多點愛,多關愛抑鬱患者,珍惜身邊的人,不要放棄生活,放棄身邊的人,更不要放棄自己。

  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你會發現生活的細微之處尚有許多的美好和感動,心存感恩,我們會更好。

  希望太宰治在世界的另一端不再被內心折磨,希望他輕鬆並快樂。

《在人間》讀書筆記4

  《在人間》是蘇聯作家高爾基自傳小說三部曲中的一部,是世界文萃瑰寶,小說展現了19世紀俄國社會的風貌,反映了人民對自由的強烈追求,對完美生活的熱烈嚮往,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當我重重地把最終一頁書合上時,主人公阿廖沙那對知識的渴求和對社會下層的勞動人民的憐惜、打抱不平的精神總浮此刻我的腦海裡。

  高爾基幼年時期父親就去世了,勤勞善良的母親因無法養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高爾基的命運十分坎坷。童年的高爾基只上過三年學,“十一歲”就走向社會,開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當過學徒工、搬運工、守夜工、麵包工、傭人等各種低下的工作。十六歲時,他自身來到喀山,進入了“社會大學。”在與命運的鬥爭中他深入俄國社會各個階層,異常是最底層,與各種人物接觸,飽嘗了生活的艱辛,但他還不忘學習,抓緊一切空餘時間學習、讀書,從而不斷積累了他的社會知識和生活經驗。

  這本書中有幾句話深深地震撼著我,期望你也如此:“晚上大家都把蠟燭拿到寢室去了,我沒有錢買蠟燭,就自我動手製作燈。我把蠟盤上的蠟油都蒐集起來,裝在一隻沙丁魚罐裡,加上一點長明燈的油,再用棉線做成燈芯,這樣就完成了。有了燈,我就能夠沉浸在讀書的喜悅之中了。”“書就好比一座美麗的園子,裡面什麼都有……”“我只是覺得這種生活,讓我有了寄託,有了奔頭。”這些真實、純樸的語句,令我感受到高爾基是那麼酷愛學習,從書中讓他明白了許多真理,他一向渴望上學。但事實總與他作對。

  我似乎對這本書著了迷,一連讀了兩、三遍。這時我想起了我們。

  我們的家庭條件是不錯的,父母不僅僅能讓我吃飽穿暖,還能滿足學習國畫、古箏的額外要求。另外,高爾基的父親早年去世,相比之下,他從小就少了一份父愛。他,一個才十一、二歲的大男孩,就被生活所迫外出打工,被人欺負,令人憐惜,但更多的是被他那堅強的性格和對知識的熱愛而感動。我好好地反醒了自我,無時無刻心中都在對自我說:“如果想讓自我有個完美的明天,必須像高爾基那樣付出行動,有堅定的信念,永不氣餒。我堅信展此刻眼前的將會是我所期盼的的燦爛的明天!”

  我們要不屈不撓,勇往直前。

《在人間》讀書筆記5

  膽小鬼連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人間失格,即喪失為人的資格。這是太宰治生平最後一部作品,也是他最重要的作品。全書由作者的序言、後記,以及主角大庭葉藏的三個手札組成,描寫主角從青少年到中年,為了逃避現實而不斷沉淪,經歷自我放逐、酗酒、自殺、用藥物麻痺自己,終於一步步走向自我毀滅的悲劇,在自我否定的過程中,抒發自己內心深處的苦悶,以及渴望被愛的情愫……藉由主角葉藏的人生遭遇,太宰治巧妙地將自己的一生與思想刻畫其中,這部小說一直被認定為他的自傳性作品,並且藉此提出身為人最真切的痛苦問題,從滯澀的行文中更可體會其內心深切的苦楚,完成本篇作品之後,太宰治終歸還是選擇了投水的方式......

  花了不算太短的時間看完了這本書。看到一半差點要棄了。

  想看這本書,本意是想要在書中獲得一點能量,因為我一直以為,這是一本教人要積極面對生活的書。

  起初看到葉藏的故事時,雖然他一步步在墮落(在我看來),我還一直在等待他醒悟的一刻,我想太宰治寫這本書總是要給人們一些希望,讓那些或許在墮落的人意識到世間還是很美好的,讓他們振作起來重新擁抱生活。但是我沒有等到。葉藏的懦弱膽小,偏執於討好別人的性格,他交的一幫損友,和一次又一次糟糕的經歷並沒有讓他幡然悔悟,反而是讓他墮入了更深的深淵。以後的每一個故事都讓人有一種無力和絕望的感覺,我突然有點懷疑,這本書真的有意義嗎?為什麼看完之後會覺得這麼絕望呢?

  剖開每個人虛偽的假面,太宰治從從每個人的視角出發,描寫他們的心理,讓我窺探到每個人的心裡變化。他們的墮落,他們的絕望絕不是突然產生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無奈,即使是看起來很糟糕的人也有向善的一面,內心也不是如此心安理得地做著壞事。

  窺探到底,發現所有人都是一樣的。齷齪的思想都會有,向善的心也不差多少,只是有人表現出來,就成了所謂的惡人;有人拼命壓制,用道德來約束自己,對所有人和藹可親,說話小心翼翼,最終還是逼瘋了自己。

  相處,真的是一件太難的事。

  你說有了問題要溝通,可溝通真的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嗎?最後一章太宰治和夫人間無數次的溝通都以一方的逃避而告終,雙方都在避免衝突,小心翼翼的維護這份脆弱的感情。雙方都有不滿但從不會表現出來,反而做著更加討好對方的事情。最後這個家變成了壓抑,痛苦的代名詞,難道這是結婚的意義,是生活的意義嗎?如果婚姻的最終結果是這樣,那我寧願不要。我希望我們的關係是自由的。不希望因為一些東西束縛彼此。如果某一天你突然感覺我們不適合了,我不再是你喜歡的那個樣子了,儘管我還喜歡你,我一定會放你走,我要的是愛的自由,不是遷就。

  讓人感到絕望,或許就是這本書的最大意義。讀書的人感受到這種絕望,一邊會覺得世間為何如此不堪,一邊又慶幸自己身上沒有發生這樣的事。每個人活的都是那麼不堪,我甚至沒有看到一個我喜歡的角色。那個單純可愛的良子,最終竟然毀於丈夫的軟弱,而他只能一遍又一遍的問“難道善良也錯了嗎?”。那個漂亮的賣魚女人,活的至少比書中的大多數人都要灑脫,自然。或許這是書中唯一一個讓人感到有希望的角色了。

  偶然看到太宰治的一句話:“我本想這個冬日就死去的,可最近拿到一套鼠灰色細條紋的麻質和服,是適合夏天穿的和服,所以我還是先活到夏天吧。”

  這是在聽中島美嘉的歌時看到的,很應景。我有時難以理解那些想自殺的人的心理。在看到那些自殺的新聞時,以前的我還會很無知的說“再怎麼也不至於自殺啊”,“不會覺得父母很可憐嗎,這麼狠心”這種很殘忍的話,現在長大了一些,雖然還沒有經歷過非常絕望的時候(希望我一輩子不要有這種經歷),但這種話是再也說不出口了。如果一個人不是完全失去希望,完全沒辦法從身邊的人身上汲取溫暖,他怎麼會想到要自殺呢?我完全不知道他的經歷,他的痛苦,又怎麼能大言不慚的說出這樣的話呢?

  我也有過想自殺的念頭,直到現在還會因為這樣的念頭而感到羞恥。我覺得想自殺是一件會被別人嘲笑的事情,因此不敢和朋友說,更不敢和父母說,只能自己內化,憋在心裡,告訴自己世界這麼美好,父母健在,身邊的人都那麼美好,你什麼都不缺,比你活的慘的大有人在,你死了是對父母的不負責任,你為什麼就這麼脆弱,一點點小困難就把你打到了,以後在社會上能幹成什麼!與其這樣還不如現在死了算了!

  你看,靠自己,總是兜兜轉轉繞不出這個死圈子,想到最後總是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不配活在這個世界上。說出口害怕身邊的朋友嘲笑,害怕父母擔心,害怕別人異樣的眼光,我會覺得好像全世界的人都很開心,只有我內心有著不為人知的陰暗一面。

  而我現在也想不起來自己是怎麼走出那段時光的,想不起來是哪個契機,讓我瞬間想通了一切。這似乎是一個漸漸的過程,就像感到絕望一樣,希望也是一點一點建立起來的。但我絕不後悔有這樣一段經歷,我現在也不再會因為過去有過自殺念頭的自己而感到羞恥。我相信世界上我所有經歷過的事都是有益的,雖然我現在仍舊不成熟,或許還常常會說錯話惹人厭煩,但我一定是在慢慢成長,我也謝謝,願意陪著我慢慢成長的你們,謝謝你們的不嫌棄。

  從絕望中看到希望,或許這才是太宰治想讓人們看到的吧。

《在人間》讀書筆記6

  這是19世紀德國作家高爾基的一部著作。這本書就是他對自我最苦難的下層生活的記錄。讀了這本書,讓我第一次深入的接觸到了在高爾基時的社會和人們是怎樣的。

  之前讀過的《童年》就讓我明白,高爾基的童年是不幸的,由於四歲喪父,她的母親便改嫁了,他住在了外祖父的家裡。11歲時,母親去世,外祖父也破產,外祖父既自私又勢利,但是外祖母卻很疼愛自我的外孫,之後,她就和祖父分了家產。

  於是,高爾基走向了人間,他當過學徒、在輪船上洗過碗碟、在碼頭上搬過雜物,還幹過鐵路工人、麵包工人、看門人、腳伕、鋸木工、園丁。年滿十八歲以前,小小的高爾基便從事各種事業,幼小的他嚐盡了人間的酸甜苦辣,受盡了種種****和壓迫。之後還遇到了被他稱為瑪格特王后的優雅美麗的女人。

  在高爾基的一生中,我似乎隱隱約約的看到了什麼,是堅強?是刻苦?這一切都是,至少,他是個大寫的人。或許,我也就應從他身上學到些什麼,如:像他一樣樂觀應對困苦的生活,對讀書的痴迷,對學習的渴望。

  應對現實的生活,我們更加就應好好珍惜此刻的完美生活,這一切來得多麼不容易,公主皇帝的家庭、設施齊全的學校、和睦相處的社會我們此刻還小,也不能對社會、對國家做出什麼巨大的貢獻,我們唯一能做的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在人間》讀書筆記7

  陳曉卿老師是一位充滿人格魅力的中年不油膩男,看過他在「圓桌派」中的對話影片,聊美食,聊的讓人一直吞口水,這是一位真正懂美食的大家,順帶悟出了很多人生哲理,接地氣,真誠。

  以上都是在未看這本書之前的誠懇印象。

  然就這本書本身,讀過之後,除卻保留最初所有的美好印象之外,個人總覺得讀下去有點興味索然,幾次想半途而廢,好似都能猜到後面的內容,或者基於已有的閱讀體驗,會不自覺的對後面的文章形成套路般的認識。

  也罷,本來就只是歷年來陳老師的美食文章合輯,並不想著去開宗立派,揚名立萬,念此,便也釋然。

《在人間》讀書筆記8

  《人間詞話》宛若月下紛揚的落花,華美絕倫卻又悲喜交集。——衛琪

  《人間詞話》是一部被人們奉為古典文學批評里程碑式的作品。初讀《人間詞話》就讓我沉浸於那精簡卻又華美的語句中,王國維不僅將其深厚的美學功底盡展其中,而且段段匠心獨運。

  《人間詞話》以小段形式呈現,甚至是隻言片語,但其間不斷流露出作者犀利見解的睿智。那些詩文的巨匠所創造的千古絕句與王國維的深刻見解穿過歷史合二為一。那宛若天成時而震撼人心的詩句加之王國維的唯美語句使《人間詞話》散發出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平靜了那些在喧囂塵世中躁動的心靈。讓那些被光明與黑暗折磨的筋疲力盡的人們找到了一處歇腳之地。

  想要全面的瞭解《人間詞話》就必須瞭解作者王國維。王國維給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一位令人可敬卻又令人無奈的學士。又是我覺得他和我是如此的親近,有時又是如此的疏遠。王國維作為一箇中國古典文化結束的強音,自然是才高八斗,古文功夫爐火純青的。

  衛琪有言王國維是“一個只認死理腦筋不轉彎”的人。他執著,他才能有資格成為研究國學和史學的大師,正如他所言之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王國維的一生剛好經歷了清王朝的覆滅。他是個恪守傳統,拒絕革新的人,他不能理解革命,也幻想著清王朝能夠復辟成功,可惜他的願望一一破滅。我想王國維如果當年未聽取羅振玉的勸告而未盡棄前學去研究新學。王國維也許就會成為一個承載文明啟新時代的大師了。1924年廢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王國維認為這是奇恥大辱,想自殺被家人嚴密監控而未遂。到1927年,北伐進軍華北,北洋軍閥即將崩潰,王國維最後的希望破滅。“經此世變,義無再辱”——自沉於頤和園昆明湖。

  《人間詞話》傾注著王國維的心血,才情高絕。其中對讀者影響最大以及最成名之段莫過於“古之成大事者,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其實我對這三段話也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雖稱不上大事業大學問,但也足以以小見大。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一種境界說的是入門前,心中惶恐不安,不知從何開始。曾記高一虛度光陰之後,各科成績盡是讓人心碎的,高二時幡然醒悟想努力一番考個好成績,然而面對千瘡百孔的學業卻不知從何補起。彷徨、痛苦與渴求正如此。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不執著無以成,王國維正是憑藉著這份執著與隱忍,才成就了他近代史上獨一無二的大師地位。而我高一那段暗地裡奮鬥的時光,那些狠追尖子生的拼勁才使我能夠在期末取得好成績。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一種豁然開朗的頓悟,往昔追尋之中的種種艱辛苦楚,在頓悟瞬間得到了完美補償。這種釋懷的感覺尖子生們必然感受到,正如題海戰術之後,突然靈機一動,看透各種題目中的真諦,然後觸類旁通,庖丁解牛,遊刃有餘了。

  《人間詞話》中的真諦如是。

  王國維帶著中國最後一個傳統士大夫蒼老而悲涼的背影,在一汪碧藍如玉的湖水中,漸漸地沉沒,消失,永不再現。而我們只需守住對《人間詞話》的青睞,在這個喧囂的世界中,靜靜的感受那一份無聲的悲喜。

《在人間》讀書筆記9

  討好型人格、表演型人格,感覺太宰治就是一個重度抑鬱症患者,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無法自拔,才會讓這半自傳體的小說寫得如此真實。但是也讓人感覺驚詫的是,這種討好型的人格都或多或少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呈現著。不管承不承認,不管喜不喜歡,他所描述的那種悲催人生的確有觸動人的地方。或許所謂正常人就是間歇性的精神病,而精神病也是偶爾恢復的正常人。

  “人間失格”,喪失了做人的資格,當人活的還不如一隻狗自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不是出自於本心,可能就真的是生而為人不值得了吧。這個世界從來不允許我們任性妄為,從我上班開始才懂得了這個道理。但是如果只是一味的討好和表演,變成別人心目中想成為的那個樣子,而去壓抑自己的人性,或許也不是什麼值得讓人稱讚的做法。

  我們與精神病之間的距離,只在於我們可以安慰自己、抱抱自己,告訴自己“其實你是很好的”。文章的後記裡這樣介紹他,"他對現實無力也無心調和,這是他的懦弱,拒絕一切妥協,也是他的驕傲。他曾在書中寫道,不抵抗也是罪嗎?這是他最後的驕傲,但是要知道驕傲是七宗罪之首。”後記的評價一錘定音,頹廢從來不是屈從於命運、不抵抗的理由。你不屑於無聊的樂觀主義,正是我信奉的。世界的悲觀與無望從來不會因為我們的作為而變淡一些,但是我們的快樂可以自己選擇,這種快樂可能僅僅源自於一頓飯、一首歌、一朵花開的時間,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遙不可及。

《在人間》讀書筆記10

  這本書很像是和一位奶奶聊天,每看完一章都會不自覺地審視自己,這個審視的過程讓我感到意外的放鬆。

  “我到底能不能達到我的目標呢?”

  人的一生常常想要追求一些意義,在這個過程中就會產生焦慮。因為擔心自己會白白地度過一生,所以會不斷地給自己的行為尋找意義,比如我在練著口語的時候會突然想這件事對我的未來到底有多大的幫助呢,我到底要不要繼續學習。然後便開始焦慮地想著5年後的自己到底能不能做出一番事業,常常在一天快要結束的時候開始焦慮。奶奶卻說:“別因為對未來太過焦慮,而忘記要做好當前的事情。”是啊,人生是很長的,沒必要總是為未來的事情而焦急。做好現在的事,思考好現在的事,只要做好每一步,所追求的事物總會到來的,不管是理想還是金錢。

  “我總是對和朋友的關係很煩惱。”

  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常常會遇到“同路人”,也就是朋友。但是和朋友相處的時候常常會因為一點事情而感到不痛快。想要跟朋友溝通,但是又不知從何提起。這時候我們都應該清楚,改變一個人是很難的,如果你沒有百分百去努力的話。如果感到不舒服,最好是先衡量一下提起這件事的後果,因為大部分情況可能都是不歡而散。可能最好的方法是改變和他/她的距離,因為緣分是無法預測的。我們和一個人可能因為喜歡同一種花而惺惺相惜,但又因為另一種草而相互遠離。所以,在和朋友相處時也要記住,人生中大部分時間我們都是獨處的,不必強求都走向同一個方向。

  “我不知道該不該接受這樣的自己。”

  我常常會被問這樣一個問題:你是一個自信的人嗎?我會因為這個問題而煩惱,因為在很多時候我都不是一個自信的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我都想成為自信的人,所以我在改變自己的行為舉止,不斷地矯正自己,但其實自信並不是說話方式和行為舉止就能做到的。自信就是將原本做不好的事情慢慢地取得進步後,慢慢地對自己的成就感到驕傲,而在這個過程中積累的能量就能幫助你成為一個更自信的人。比如我原來是一個在公共場合演講感到很侷促的人,在一次次的實踐下慢慢地變得更加地“自信”了。所以我們需要分清自己和別人的區別,不必為了自信而強求自己馬上做出改變。人生都是走自己的道路,而別人也在忙著實踐自己的人生,別因為為了追趕別人的步伐而忘記自己的路,不然只會迷失。

《在人間》讀書筆記11

  《在人間》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他是俄國的著名作家,經過用細緻的語言刻畫了下層社會人們的悲慘生活,描述自我少年時代的親身經歷,並在社會上艱苦生存的故事,反映了當時俄國底層人民困苦、陰暗的生活。

  這部書中描述了主人公悲慘的童年,他從小父母雙亡,由外祖父和外祖母撫養長大,由於家境貧苦,不得不外出打工,自食其力。他曾在鞋店當過學徒工,當過繪圖師的徒弟,在一艘船上當過洗碗工,還當過聖像作坊徒工,由於他十分貧困又很年幼所以各地方的人都欺負他、嘲笑他,就連親戚家的兩個主人也變著法的捉弄他。他整天生活在那些低俗、愛吵架、見識淺陋的小市民周圍,他十分厭惡身邊的醜陋與粗俗,嚮往著一種純潔完美的生活,所以他愛上了讀書,書中的世界給了他另外一片廣闊的天地,書也是他貧困潦倒中最知心的朋友了。所以他最終走上了求學的道路。

  我讀完這本名著後心境久久不能平靜,高爾基有著一段不堪回首的童年,但令人欣慰的是,他不但沒有在艱苦的環境中被苦難所壓倒,並且還在逆境中成長,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仍手不釋卷,把書作為朋友,在書中允吸著無窮無盡的知識。

  它擁有著頑強的毅力和恆心,在黑暗的社會中苦苦追尋著屬於自我的光明。本書經過高爾基的手筆反映了俄國十九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的真實寫照,讓我目睹了舊時期、舊社會時人與人的不平等和當時沙皇的暴政,而我們此刻生活在新社會里,人人平等,大家和睦相處,我們更加應當刻苦學習,將來把我們的祖國建設的更加和諧和完美!

  書籍始終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因為它是人類禮貌提高的階梯,如果沒有書,人類就要回到原始的生活,僅有書才能帶你來到禮貌的世界;僅有書才能讓人與人之間更懂得溝通;僅有書才會給予你無窮無境的知識和樂趣;僅有書才能讓你懂得做人的道理;所以書是我們人類的良師益友,它不僅僅能提高我們的文化修養,也能培養我們高尚的道德情操,讓我們永遠和書成為好朋友。最終,讓我們一齊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在人間》讀書筆記12

  《在人間》是蘇聯作家高爾基自傳小說三部曲中的一部,是世界文萃瑰寶,小說展現了19世紀俄國社會的風貌,反映了人民對自由的強烈追求,對美好生活的熱烈嚮往,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當我重重地把最後一頁書合上時,主人公阿廖沙那對知識的渴求和對社會下層的勞動人民的憐惜、打抱不平的精神總浮現在我的腦海裡。

  高爾基幼年時期父親就去世了,勤勞善良的母親因無法養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高爾基的命運非常坎坷。童年的高爾基只上過三年學,“十一歲”就走向社會,開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當過學徒工、搬運工、守夜工、麵包工、傭人等各種低下的工作。十六歲時,他自身來到喀山,進入了“社會大學。”在與命運的鬥爭中他深入俄國社會各個階層,特別是最底層,與各種人物接觸,飽嘗了生活的艱辛,但他還不忘學習,抓緊一切空餘時間學習、讀書,從而不斷積累了他的社會知識和生活經驗。

  這本書中有幾句話深深地震撼著我,希望你也如此:“晚上大家都把蠟燭拿到寢室去了,我沒有錢買蠟燭,就自己動手製作燈。我把蠟盤上的蠟油都蒐集起來,裝在一隻沙丁魚罐裡,加上一點長明燈的油,再用棉線做成燈芯,這樣就完成了。有了燈,我就可以沉浸在讀書的喜悅之中了。”“書就好比一座美麗的'園子,裡面什麼都有……”“我只是覺得這種生活,讓我有了寄託,有了奔頭。”這些真實、純樸的語句,令我感受到高爾基是那麼酷愛學習,從書中讓他明白了許多真理,他一直渴望上學。但事實總與他作對。

  我似乎對這本書著了迷,一連讀了兩、三遍。這時我想起了我們。

  我們的家庭條件是不錯的,父母不僅能讓我吃飽穿暖,還能滿足學習國畫、古箏的額外要求。另外,高爾基的父親早年去世,相比之下,他從小就少了一份父愛。他,一個才十一、二歲的大男孩,就被生活所迫外出打工,被人欺負,令人憐惜,但更多的是被他那堅強的性格和對知識的熱愛而感動。我好好地反醒了自己,無時無刻心中都在對自己說:“如果想讓自己有個美好的明天,必須像高爾基那樣付出行動,有堅定的信念,永不氣餒。我堅信展現在眼前的將會是我所期盼的的燦爛的明天!”

  我們要不屈不撓,勇往直前。

《在人間》讀書筆記13

  《在人間》不是描寫貴族舞會似的生活,而是一本貧民貼心的讀物。跟著主人公去經歷底層社會的種種!

  這是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在小說中,描繪了俄國社會一個時代的歷史畫卷。寫少年時他正式走上社會,工作階段的生活。用細緻的語言刻畫了下層社會人們的悲慘生活。

  這段時期為了生活,他與外祖母摘野果出賣餬口,當過繪圖師的學徒,在一艘船上當過洗碗工,當過聖像作坊徒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歷盡坎坷,與社會底層形形色色的人們打交道,他有機會閱讀大量書籍,生活閱歷和大量的閱讀擴充套件了阿廖沙的視野。

  35歲以後,高爾基對學習產生了強烈的願望,便獨身一人前往喀山求學,他以為“科學是無代價地教給那些願意學習的人們的”。他不可能被接受入學,只好在麵包店做工,起早貪黑,每個月僅有三個盧布的工錢。高爾基求學的嘗試終於失敗了。為了生活而要在鞋店、東家的房子裡和輪船上工作。

  人世間的艱辛激起了高爾基奮鬥的決心,他閱讀各式各樣的文學作品。書,這是他在貧困潦倒中最知心的朋友。見識的淺薄,生活圈子的狹小讓高爾基周圍的人都不懂書籍的好處,總在抑制他看書的慾望。而他就像不屈的小草一樣,堅持看書,也有如荷花,不受汙泥的沾染。

  他終於當上了尼日尼城著名律師拉寧的文書。這位律師曾給高爾基很多幫助,他的高度文化修養和高尚道德情操深深感染了他。

  高爾基的生平教會我如何從容鎮靜地去面對人生的危機與挑戰;我受到了一次靈魂的洗禮,心靈如雨後的晴空,清新、明淨,一片蔚藍。

  我佩服高爾基的毅力和恆心,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仍手不釋卷,不理會別人的反對而做自己認為對的事。

  書籍,始終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讓人有所追求,給人崇高的信仰。何時何地最好都別忘了讀書。

  這本書寫了人的善與惡、美與醜。“命運像風箏一樣擺,只是心存敬畏,心懷惡善有報的戒律,才不至於滑向邪惡的深淵。”高爾基一直堅信這句話,所以他才能成功。

《在人間》讀書筆記14

  文學是人類精神凝結的花朵,它盛放在世界廣闊的土地上,嬌豔欲滴,描繪人類的靈魂,也塑造著人類的靈魂。

  《在人間》的作者是高爾基。高爾基生於1868年,原名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被公認為俄國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列寧稱為“無產階級藝術最傑出的代表”。《在人間》以樸實無華的語言,生動而靈活地展現了現實世界和主人公內心世界的廣闊圖景。

  《在人間》描寫了主人公阿廖沙由於外祖父的破產而被迫外出打工掙錢的曲折經歷。他曾在鞋店、輪船等許多地方做學徒,不得不忍受老闆的剝削和有錢人家的斥罵。在生活所迫中,阿廖沙逐漸變得十分堅強、寧折不屈。阿廖沙在困境中長大,更鍛鍊了他的能力與心態。

  1916年,高爾基將《在人間》全文發表在《編年史》雜誌上。故事從1878年一直寫到1884年,正是作者10-16歲青春少年的時期。但這時的高爾基面對的不是學習、憧憬,而是想盡辦法,自謀生路,應付命運的挑戰。為了填飽肚子,他不得不出去找活幹,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這使他有機會近距離地接觸他們,瞭解和體驗生活。《在人間》向我們提示的不光是作者的所見所聞,而且還告訴我們,他自己的所思所想與切身感受。高爾基在筆下寫道:“東家一家人生活在一個怪圈內,一天到晚就是做飯、吃飯、生病、睡覺,週而復始,沒完沒了,他們談論罪惡和死亡,非常怕死;他們像磨盤上的穀粒,擠來滾去,隨時都準備著被碾得粉碎。”他們感覺到生活的無聊,對這種生存狀態感到很不耐煩,但他們的“反抗”充其量也只是小市民式的,鬧點家庭糾紛,宣洩一下而已。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家庭就是一面。外面的世界,包括親戚朋友,和他們都格格不入。

  高爾基所處的時代,使他苦惱,使他彷徨,生活中種種囂張氣焰,他深知這種力量能輕而易舉地擰下他的腦袋。所以,他咬緊牙關,攥緊拳頭,聚精會神地進行自我防衛,隨時準備應對各種爭鬥與打罵。在經歷了不少事情後,主人公阿廖沙漸漸成熟了起來,漸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就像屠格涅夫說過的一句話:“想要獲得幸福,你就首先得學會吃苦。”人的知識俞廣,人的本身也就俞臻完善。知識和勞動,塑造了一個完整的人。在高爾基生活的年代,一個窮苦孩子能孜孜不倦、掙脫壓力,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如今的我們,更不能因為一點小挫折、小困難就知難而退,我們應愈挫愈勇,絕不能向它低頭!

  逆境是最好的大學。在逆境中,才能獲得勇氣;在逆境中,才能鍛鍊心智;在逆境中,才能明白,苦難是化了妝的祝福!

  看著阿廖沙的成長,我感慨萬千。人的成長需要一步一個腳印。阿廖沙飽受人間疾苦,在逆境中不畏艱苦、大膽追求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學習的!理智要比心靈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我們應在今後的生活中堅強地面對困難、不遺餘力地走向光明!

《在人間》讀書筆記15

  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在高中的時候讀過,不過那時候由於課業的負擔,對於這些課外書也是“好讀書,不求甚解”。到了大學,選了“民國學人與學術”這門選修課,老師講到了王國維;又學了宋元文學,才加上開始學習文學批評,於是又開始重讀這本好書。相較於中學時候的隨意翻閱,此時的閱讀除了會有理性的思辨,也會查閱一些相關的研究著述,獲得更深厚的知識。

  在閱讀完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我真的覺得很暢快;其體例很有趣,不是非常嚴謹的成體系的清晰的大篇幅的學術論著,而是採用了“則”的形式,每則裡面,少則幾句話,多則一兩段話,論述一個詞學乃至文學問題。這樣散金碎玉式的文學評論方式,也和我們所學到的中國古代文學評論的方式如出一轍。那時正在複習教師資格證,我常常是邊記誦繁雜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一邊讀讀王靜安的《人間詞話》,真的是一種調劑。我閱讀的是嶽麓書院的版本,挺喜歡這版的,這本里面的主題部分是王國維《人間詞話》的四卷(卷一:人間詞話本編;卷二:人間詞話刪稿;卷三,人間詞話附錄;卷四,人間詞話補錄)。在四卷裡面,針對王國維的寫的文學批評,施議對現實都有註解,難能可貴的是,王靜安在每一則文學批評裡面涉及到的詞,大部分施議對先生都在註釋裡面有全詞的收錄,方便了我們的閱讀,於是,獲取知識,有一種從點到線的感覺。另外雖然已經學過了宋元文學,不得不說,因為《人間詞話》裡面涉及到的主要都是大家,所以裡面的許多詞真的很優美,很有意境,讀起來感覺很詩意。

  學術界裡面關於《人間詞話》的研究有很多,其中有一個非常大的研究熱點就是在《人間詞話》當中所提到的“境界說”。在《人間詞話》的開篇第一則,便是開宗明義式地提出了這個觀點: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縱觀接下來的幾則(主要是二到九則),雖然說是繼承了中國傳統文論的散金碎玉的分析方式,但是如果細細考慮,都是圍繞著“境界”在進行闡釋。但是的確,王國維先生雖然受到了西學的影響,但是在對於境界說的闡釋裡面,還是缺乏系統的充分的論述,他往往是選取幾個人或者幾首詞句,然後評述哪幾個人或者哪幾首詞有“境界”,但是對於“境界”本體的建構和定義,還是缺乏的;不然,我們現在的文學批評界,對於“境界說”也不會有這麼多的一家之言。當然,正是這些空白的存在,使得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有了“說不盡”的美麗,也未可知。王國維的“境界”很容易讓人想到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所用的術語“意境”。這兩者之間肯定是既有聯絡又有關聯的,我個人認為,“境界”的指涉可能會更加闊達一些。當然,這也僅僅是我的直覺。對於王先生的著名境界說,既有好感,

  又有神秘感,也有無奈感。

  另外,我認為王國維所說的“境界”和“真”、“自然”這兩個範疇是有著密切的聯絡。王國維說:“能寫真感情,真景物者,謂之有境界。”王國維所謂的真實,不僅僅是生活的真實,也有自然的真實,和藝術的真實。

  王國維先生在對“境界”的闡述中,有提到“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這個概念。他說: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

  老實說,當時我讀到這裡覺得有些費解。我認為文學作為一種人學,是人主觀參與的產物,總會烙上個人的烙印和主觀色彩,所以都會是“以我觀物”,都應該是“有我之境”。王國維這樣分類有無依據?曾大興先生這樣進行了解釋:“無我之境“是擺脫一切是非得失和榮辱的計較,既能入乎其內,又能出乎其外,既能與花鳥共憂樂,又能以奴僕命風月”的就是無我之境。聯絡王國維所舉的陶淵明和王國維的詩句例子,似乎可以成立,具有一定的說服力。

  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提出了“一代有一代之文學”的觀念,我非常贊同和喜歡: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後世莫能繼焉者也。獨元人之曲,為時既近,託體稍卑,故兩朝史志與《四庫》集部,均不著於錄;後世儒碩,皆鄙棄不復道。

  我覺得最可貴的是,他從文學本體的角度和接受美學的角度來分析了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

  四言敝而有楚辭,楚辭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詩敝而有律絕,律絕敝而有詞。蓋文體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陳套,豪傑之士亦難於中自出新意。故往往遁而作他體以發表其思想感情。一切文體所以始盛終衰者皆由於此。故謂文學今不如古,餘不敢信

  王國維認為,一種文體在流傳較長的時間時候,會出現許多的弊病,沾染許多的問題,也難以寫出新意,因此會有新的文體出現。當然我們知道,文體的革新還有許多的原因,但是王國維從文體自身和接受的角度來進行分析,也是新穎,令人讚賞。並且他根據這樣的邏輯和理論,認為不要認為“文學今不如古”,也是很有啟發意義的。

  曾大興先生在“王國維《人間詞話》的核心價值(J)”一文中分析此觀點,得出了王國維有“進化史論的文體觀念”,我並不認同。王國維並沒有認為後世的文體和文學就比前世的文體和文學好(比如他對《古詩十九首》的態度和對元曲的態度),相反,細細考察王國維的意思,他認為文體是在發展,但是另外的

  文體興盛於前一種文體是由於時間久遠,前一種文體沾染了問題,因此新的文體具有生命力。他並沒有認為後文體就比前文體好,反倒是這其中有著很明顯的文體平等的思想,讓人思索。

  讀過《人間詞話》的人可以感受到,王國維是很推崇李煜的詞的。當然,除了李煜的詞本身寫的就很有藝術價值之外,廣西師範大學的安朝暉先生提醒我們要從“知人論世”的角度看待王國維對李煜詞的喜愛。王國維和李煜在人生經歷、性格特徵方面都有相似之處,都具有“悲劇性”。比如,李煜和王國維都處在時代的劇烈變動的時期,因此王國維評李煜的詞為“血書”,也不難讓人思索,王國維在李煜的詞中,是否也在尋找自己的悲歡和慰藉了,他們已然是隔著近十個世紀,在遙相呼應。

  讀完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發現自己對詞學、詞學批判的喜愛又深了一分。回想《人間詞話》的發現歷程,從最初的備受冷落,到備受矚目,也讓人欷歔和慶幸。希望未來能夠繼續不斷閱讀到更多優秀的作品!

【《在人間》讀書筆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