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歷史教學反思

歷史教學反思

歷史教學反思集合15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歷史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歷史教學反思1

  我們作為教師隊伍中的新鮮血液,我們應當相應國家新課程改革的號召,我們的教學模式也應當改變。新課程、新標準、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這就要求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建立起一種學生本位的新模式。歷史教學也不例外。如何在歷史教學中破陳出新,在課堂中給學生以充分發揮餘地,從而得到鍛鍊,到達基礎知識、本事培養、思想教育三位一體,是每個新老教師苦苦思索、探索、甚至頭疼的事情。認知指導實踐,許多教師在這個思想指導下在教學中嘗試改革,出現了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興趣小組等各種行之有效的新方法。

  我所在的實習學校豐潤二中在課堂教學改革中,經過三年的探索實踐,構成了“豐潤二中高效課堂七環節教學程式”,即:(1)檢測複習(5分鐘),檢測上一節學習資料,相互訂正,上交。(2)情境匯入(2分鐘),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匯入新課,明確目標。(3)自主學習(12分鐘),以一體化教學案為引導,學生對教材資料進行自學,完成相關題目。(4)合作探究(8分鐘),學習小組內部交流,互幫互學解決問題。(5)交流展示(8分鐘),以小組為單位展示對重難點問題的解決辦法,或提出問題。(6)教師評議(10分鐘),教師點評小組成果,提升知識精華(方法、規律、疑難)。(7)鞏固練習(5分鐘),針對本節目標進行達標練習,反饋矯正。高效課堂七環節教學程式,確保了新課改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落實,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在其中,樂在其中,享受成功!

  在課上經過這“高效課堂七環節教學程式”,真正做到了把課堂還給學生,在上課的時候教師在大多時候充當的都是提示、總結這樣的主角,不在時傳統課堂中的一言堂,在上課的時候只能聽見教師一個人在說話的聲音,學生是完完全全的被動的學習。此刻上課運用高效課堂七環節教學程式,在上課的時候女教師說的話很少,大多的時間是留給學生自我討論問題,有利於發揮學生自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而不是等這教師直接給答案。經過學生思考、討論得出來的答案學生記得更牢固。在考試的時候遇到開放性的試題,學生也會答得順風順水。

  在上課的時候所有的教師都會運用高效課堂七環節教學程式,在課堂上更大的發揮學生的作用。

歷史教學反思2

  本節課《殖民擴張與民族解放運動》安排在第七單元第20課,繼《資本主義的擴張》之後,旨在突出世界資本主義力量的發展是建立在對殖民地國家和人民的奴役和掠奪之上的。面對苦難,拉美和亞洲人民紛紛展開反對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民族解放運動,沉重地打擊了殖民統治者,也為被壓迫被奴役民族指明方向。本節課包括兩部分知識,一是殖民擴張,另一內容是民族解放運動(拉美和印度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本節課我很注意利用各種資料包括文字資料、各種地圖,引導學生自行去閱讀、分析有關資料和圖片,把握玻利瓦爾在整個拉丁美洲獲得獨立的歷史作用,分析出英國殖民者透過東印度公司對印度的殖民統治及其給印度帶來的災難。讓學生學會正確評價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評析被侵略、被壓迫民族的反抗鬥爭。形成初步辯證法的思維方式。一節課上下來,感覺學生能力方面確實得到了一些提高,特別是對殖民擴張對歐洲、非洲、美洲的影響,有著較深刻認識。而且我本人認為讓學生帶著問題先看書,對我們歷史與社會課的教學相當重要。

  課後反思:

  有關新航路的開闢,知識點多,不易梳理,所以我在教學中,以新航路開闢的過程為主線,輔之以地圖和文字等材料,使學生對於新航路的開闢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有了更加系統的認識,較好地實現了融能力培養於史實掌握之中。從教學效果看,由於材料的分析說明比較清晰,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比較到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航路開闢的過程中引用的關於哥倫布和麥哲倫的兩段材料與教材中的內容重複較多,雖然起到了相互印證的作用,但在教學價值似乎不是太高。

歷史教學反思3

  伴隨新一輪課改的進行,旨在全面培養學生素質和全面提高人文素養的新課程理念全面推行。作為基礎學科的歷史學科,逐步走出了傳統的授課模式,取得必須成效。那麼,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深入紮實的推進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呢?下方,謹結合本人的教學實際,談談自我的一些反思。

  一、重視學情分析,是上好歷史課的著眼點

  教學就是教與學,兩者是相互聯絡,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學者。學生是被教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心靈的耕耘者,教課就要教到學生的心上,須在撥動學生心絃上下功夫。因此,瞭解和分析學生狀況,有針對性地教對於教學成功與否至關重要。

  由於我校地處城郊結合處,學生的學習基礎參差不齊,有的學優生雖然比較用心,上課氣氛活躍,但是數量相對較少。大部分學生基礎不好。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我校學生的特點,我選取最為適合學生的教法,弱化知識點的強硬輸灌,強調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各項潛力,因材施教,“備教法的同時備學生”。

  二、認真詳實備課,是上好歷史課的關鍵點

  教學中,備課是一個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環節,備學生,又要備教法。備課不充分或者備得不好,會嚴重影響課堂氣氛和用心性,因此,我每一天都花費超多的時光在備課之上,認認真真鑽研教材和教法,我仔細研讀《歷史課程標準》,經常查閱相關學科書籍雜誌如《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中學歷史教學》等,充分利用Internet的優勢,在網上搜索尋找資料,借鑑教法。

  利用多種形式豐富課堂教學手段,擺脫以往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教學模式。我充分利用我們學校在網路方面的獨特優勢,大力探索和應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如將PPT製作的課件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大大活化了課堂教學資料,可謂聲色並茂、圖文並舉。目前我正在用心探索網路型課件製作,使校園網路發揮更大的作用,讓網路為課堂教學服務。因此可見,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掌握必須的資訊科技還是很必要的。此外,學生課堂活動也是我常用的教學手段之一,如歷史辯論、歷史小短劇等。總之,無論是課件製作還是學生活動,都需要教師甚至是學生作好充分的課前準備,認真詳實的備課,才能讓教師教的簡單、學生學得愉快。

  三、善於課後反思,是上好歷史課的落實點

  課前備課、書寫教案固然重要,但課後教學反思,進行二次備課,更有利於教師的專業成熟與提高。這一點在我的教學實踐中深有體會。

  在上《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一課時,說到當時實施的是計劃經濟,為了加深學生的認識,我讓他們展示課前蒐集的糧票、布票、錢幣等。這項活動一開始備課時並未思考到,是課後反思進行二次備課時才設計的,再次試教後效果十分好。透過課後反思活動,我由此而悟到一點:拓展是一塊十分重要的資料,如何設計好拓展練習,如何緊扣課文資料,讓學生把知識從課內延伸到課外,進行多元的思維訓練,是以後的備課中就應值得關注的。可見透過教學反思、及時反饋改善是十分重要的。

  眾所周知,在每一次教學實踐中都會有一些難以預料的問題或突如其來的插曲,有時學生的一個簡單提問、課堂的一次突發事件,都會對原有的教學設計提出挑戰。因為我們的教學物件是活生生的學生,他們有敏銳的思維、豐富的想象,有必須的觀察力、思考力,喜歡突發奇想妙想,而且我們的教學物件、教學環境及教學體驗總是在不斷的變化。這些都是教師在備課時很難準確預料決定的。課後的教學反思則在必須程度上會讓你持續可持續性教學效應,並彌補這個遺憾。教師在課後把這些突發事件記錄下來,讓教師及時回顧自我的教學是否適應學生的實際狀況,對自我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對學生的表現和困惑、對教學的成功與失敗進行理性的分析,透過反思、體會和感悟,就能夠對本節課做出正確的評價,能夠找到反饋的資訊,思考下一節課的教學設計,使下一步教學設計更科學、更合理,從而更用心、更有效地促成教學目標的實現。

  同時,我還把理性教學思考和感性教學過程結合起來,這樣不但能夠融合成更加完美的方案,使師生雙向完成理念的更新和更高層次的飛躍,而且可在必須程度上避免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出現類似的問題,從而幫忙自我總結教訓和積累經驗,在不斷的反思中揚長避短,構成一套能準確決定教學變化的、能出色駕馭課堂教學的本領,由一名“經驗型教師”成為“反思型教師”,一名讓自我教的簡單愉快、學生學的簡單愉快的好教師。

  四、注重專業素養,是上好歷史課的支撐點

  教師是新課程的實施者,而教師素養的高低是課程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新課程對歷史教師的知識結構和潛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透過不斷學習,充實完善自我。隨著科技的發展,歷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斷湧現並融入新教材中。所以要學習這些新知識,完善自我的知識結構。所以務必樹立終生學習的意識,不斷學習不斷完善,才能與時俱進,成為一名合格的歷史教師。

歷史教學反思4

  “經驗+反思=成長”,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和再學習活動,教師可以透過教學反思不斷地豐富和完善自我。

  回顧從20xx開始,吉林市中學歷史教學開始使用部編歷史教材,作為工作了近20年的教師,我很榮幸地趕上了第一班車。在現實的教學工作中,如何完全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如何以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為此,我總結了一些平時教學中的案例以及經驗,並渴望尋求更好的對策以及今後努力的方向。

  一、以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去教學

  新課程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教學要減少統一講解,增加學生的自主探究。這就要求教師提高設計問題的能力,設計出發散的、擴充套件的,昇華學生思維的問題及方案。

  在備課過程中,首先根據課程標準的內容來研究教材內容,對符合歷史核心素養即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大核心素養的內容進行分類和整理,在教學中充分體現和對學生進行培養。比如七年級下冊第1課《隋朝的統一與滅亡》在備課的過程中結合課程標準的內容,確定了“開通大運河”子目主要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的核心素養,充分利用教材和地圖冊中的地圖進行教學,以學生的觀察和動手製作示意圖。

  二、正確處理內容和形式之間的關係

  教學時,注意利用一個簡單的道理,或者一個知識點引出一個知識串,形成一個知識網,讓學生能夠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就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正確處理好內容和形式的關係。

  首先,我要選那些最適用的,最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選擇典型材料真實可信,能夠逐步展開並深化和昇華主題,增強表達效果。例如:在講授《新中國的外交》這一課時,為了能激發學生學習外交家的遠見卓識和為國家利益而努力探索的精神,在課堂上播放了周恩來的外交演講的.影片。他們說外交家真厲害,能一切從國家利益出發來做事情。這次的啟示就是:不用講解,學生就能從真人真事上領悟國家利益是國與國之間關係的根本所在。他們還對外交家的演講和口才驚歎不已,達到了情感和知識教育的雙重目的。

  其次,採取生動活潑,學生可以接受的學習方法和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使他們樂學愛聽。上歷史課之前都會提前兩分鐘進班級,充分利用好預鈴打響到正式上課鈴打響的兩分鐘,讓他們快速思考上節課的基礎知識,上課後馬上提問。我發現兩分鐘如果利用好,學習的效率也會很高。現在,利用課前兩分鐘回顧舊知識在我教的班級中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每當正式鈴打響之後,不用提問,他們都會主動站起來回答。

  三、重視情感教育,形成大的歷史觀

  學一門課程首先就要明確學習它的作用和目的。在一些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評價和比較上,經常要"瞻前顧後"、"左顧右盼",聯絡中國,聯絡世界,聯絡古代,聯絡今天。為的就是能夠使學生逐漸形成一個大的歷史觀和深厚的歷史感。

  四、制定學生學業多元化評價方案,教學中持之以恆執行

  根據歷史學科的特點和考慮到實際的可操作性,確定歷史學科的評價。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

  (一)學生的課堂表現。

  班級學生分為男生組和女生組兩個小組。課堂上學生參與討論、回答問題答對的每人次加一分。以“正”字標記,下課前總結本堂課中的兩個小組的各自分數。課代表記錄在牆上的表格中。

  (二)學生改正作業情況。

  每天交上來的作業在教師批閱後,學生自行改正。教師記錄學生改正的情況。以打對號的方式,依照學生的姓名進行記錄。每天每人次加一分,當天統計分數加到兩個小組中“改正作業”專案中。

  (三)學生檢測成績情況。

  學生的每次歷史學科的檢測成績,按照100分加5分,95分以上加4分,90分以上加3分,85分以上加2分,60分以上加1分。分數不累計。這樣的規則進行統計加分。

  (四)學生品德和課堂紀律。

  學生做好人好事和遵守課堂紀律每人次加2分。加到小組分數表格中。

  (五)學生完成當天任務量情況。

  每天曆史課上總結歸納的表格和完成作業的都要進行加分統計。

  (六)評價的總結方式

  每週進行周統計、每月進行月總結、每學期進行學期末的彙總,展示給學生知道,評出優勝組,教師給優勝組獎勵以示鼓勵。

  經過一個學習的具體操作,一些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以上四大方面是在新教材改革下教學案例和經驗方法的總結。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還有很多沒有解決的問題和困惑,準備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將問題細化,注重平時的積累,著手解決,具體成文。正像一位老師說的:"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只要傾注自己的愛心和激情就能得法!"在新教材改革的背景下,要學會用智慧和愛心打造自己的風格,不斷思考!

歷史教學反思5

  一、讓學生認識學習歷史的重要性

  歷史雖然作為一門考試升學的科目,但是我們不能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歷史。歷史是人類過去的活動,紛繁複雜、豐富多彩,它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記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歷史系的戴安娜·諾維茨教授說:“沒有歷史頭腦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覺醒來,他們就不明白自我是誰了。

  歷史科是一門綜合學科,資料廣泛,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歷史的學習對於人尤其是對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構成中的青少年學生更加重要。中華民族歷來重視歷史學習,歷史學家司馬遷說:“有國者,不能夠不知《春秋》”;偉大領袖毛澤東熟讀二十四史。古人說得更好:“學史使人明智”,確實如此,使學生認識學習歷史在認識社會、決定社會問題等方面的獨特作用,認識到歷史很重要,學習歷史不只是高考的需要,更是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

  二、激發學習興趣,達成學習目標

  實踐證明,培養學生的學史興趣是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開啟智慧的一把鑰匙,是學習的強大動力。努力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對於學習活動有重要好處,它能夠幫忙學生進一步明確歷史學習的社會好處,喚起學習歷史的熱情,激發更大的學習慾望與更強的學習動力。

  1。針對教材的枯燥無味,教師在備課時要多蒐集相關的歷史小故事,儘量選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在歷史故事中灌輸著我們博大精深的中國歷史文化,傳遞人文精神,樹立起民族氣節和培養高尚的人格情操,老師講的簡單,學生們學的簡單,何樂而不為呢!

  2。恰如其分的使用多媒體及網路資源,創設形象直觀的歷史情境,把遠的拉近把虛的變實,把抽象的變具體,製作優秀課件、剪輯影像資料,豐富學生的試聽感受,渲染愉悅的課堂氛圍,吸引學生注意力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在歷史教學中,提問是十分重要的一種教學手段,它與課堂氣氛的關係很大。有提問而又得當,就會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注意力集中,並處於用心主動的學習狀態之中,往往一堂課的重點部分透過一到兩個高質量的提問就能解決。而這一到兩個提問往往能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所以教師在課後的教學反思中把自我精心設計的這一到兩個提問記下來,日積月累,就會從中悟出提問的技巧。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三、改變單一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自主、探究、合作、體驗的教學改革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學是一種雙邊活動,是教與學相互作用的過程,既對立又統一,在這對矛盾中,雙方都是用心因素,把兩者的用心因素充分調動起來,以教促學,以學促教,以學促學,使整個教學過程處於共振、互動和合作之中,這就是所謂的“互動式”教學模式。《歷史課程標準》“課程的基本理念”也要求“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用心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潛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潛力。”所以歷史學習,應在學生主體自學、預習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提出疑問,大膽質疑,對重大歷史人物、事件進行有創意的評價。隨著課改的進行,許多教育工作者在這些方面做出了許多大膽的嘗試。能夠讓學生組成討論小組,就某些歷史專題問題,合作學習,探究辯論。更應讓學生走出校園,走出課堂,走進社會,從事研究性學習,引領學生了解社會、關注民生,培養學生人文情懷,提高學生治史潛力。組織歷史辯論會、一分鐘的歷史演講、撰寫歷史小論文、組織歷史文物參觀考察等。活動中,學生不僅僅提高了學史興趣,同學之間也增進了解,師生之間也加強了溝通。學生在撰寫“抗美援朝利弊談”中,還走訪老人,進行訪談,增進了對社會、民生的瞭解

  。只要能起到好的教學效果,不一樣的教學模式都能夠嘗試一下。

  四、老師要建構起民主平等和諧的新型的師生關係

  俗話說“愛屋及烏”。不論什麼課程,如果學生喜歡這位老師,自然就對老師講的課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也就是說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務必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對老師的親切感,創造一個師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環境。老師要尊重學生,要鼓勵學生張揚個性,和學生多溝通,多交流,尤其要幫學生清掃心靈的垃圾。古希臘散文家普羅塔戈說:“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點燃的火把”。老師要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點亮學生心靈之燈。所以我們歷史教師要利用自我的職業優勢,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幫忙、團結、友愛、共同進步的良好關係。學生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樂其道。在教學活動中相容的師生關係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情緒,師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學效果。

  五、結束語

  總之,針對目前學生認為學習歷史課沒有用,學習是為了應付考試的實際,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學習的目的性、重要性教育,教育時要貫徹理論聯絡實際的原則、學用結合原則,闡述歷史課的實用性和有效性,以提高學生的潛力為教學中心,若長久堅持,學生就會從“為用而學”發展到“越學越有用”、“越有用越想學”的境界,這也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優勢。

歷史教學反思6

  愛因斯坦說:“對於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具備對學習的“熱愛”和“探索”精神,才能樂在其中,才能勤奮地學習。對於剛步入高中的高一新生來講,有些學生上課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憑興趣去認識事物,對感興趣的事情願意去做,不感興趣的就表現出心不在焉。顯而易見,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學,就很難培養起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所以,我努力讓學生在課堂45分鐘的學習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慾和比較持久的注意力,就結合歷史這門學科的特點進行教學,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並將激發興趣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歷史教學反思7

  一、從歷史教學的三大任務的完成情況看

  第一、在知識傳授方面,總體看較好,但也存在著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地方。具體來說,一是在貫徹整體知 識結構的教學方面,教師應注意從總體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結構和發展脈絡,尤其還要重視對內容的深廣度作出 恰如其分的規定,便於有的放矢地教學;二是要重視學生知識結構的轉化,即將教材的基本知識結構轉化為學 生自己的認知結構和學習能力。 第

  二、在學生的智慧培養方面,雖已有所側重,但與素質教育的智慧培養目標尚有很大的距離。這也是向 素質教育轉軌的重要內容。筆者認為,要想使智慧培養真正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應從進一步改進課堂教學入 手,具體說:一是教師應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閱讀教材、思考問題,並進行思辯性的討論;二是教 師講授的側重點應從歷史過程為中心轉向歷史發展的邏輯聯絡為中心;三是歷史教學要聯絡實際,要談古論今 ,發揮歷史的明理、鑑今、育人的作用。 第三、在思想教育方面,總體看在歷史課堂上落實不夠是個普遍現象,當然學科的思想教育的陣地作用也 就遠未得到充分地發揮。思想教育的內容籠統地講,在中國史教學中要著重突出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 民族自豪感的培養;在世界史教學中主要是審美觀、世界觀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教育。相比之下,中國史

  的思想 教育要好於世界史部分。形成這種情況的原因,與應試教育有直接的關係,歷史教師應引以為戒,在今後的教 學活動中予以重視和進一步地落實。

  二、從教學方法看還比較單一、陳舊

  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得不夠突出 很多教師,尤其是偏遠地區的教師在教法的使用上仍是傳統的單一型,即以講解法與講述法結合為主,學 生的調動很不夠,突出的是教師的主導作用。我們提倡的教學指導思想是啟發式教學。據統計,目前教法已有 14類72種之多。教師應當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尤其要重視學生的主 體地位的體現,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地去學,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並且要教 會學生分析歷史人物、事件的立場、觀點,引導學生去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從而使學生更好地去掌握知識、 運用知識和駕馭知識。 3.從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底來看,還有待於進一步強化 關於教師的教學基本功,這裡從三點來談一下個人想法: 第一,關於歷史教師的知識結構問題。 作為一名中學歷史教師,首先應具備紮實的專業基礎和完善的知識結構,這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深度和廣度 。這個知識結構應當包括三方面:一是要有貫通古今的通史知識結構;二是要有熟悉中外的全球史知識結構; 三是要具有超出史學範圍的多學科的知識結構。 第二、關於歷史教師的語言問題。 歷史教學以其學科的特點,對教師的語

  言也有相應的要求:一是既要生動、具體,又要準確、無誤;二是 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有時代性;三是既要有文采,又不失質樸風格;四是既要邏輯嚴謹,又要有節奏感。但要 達到上述要求,教師必須重視教學語言的培養和訓練。 第三、關於歷史教師的板書、板畫問題。 板書是歷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設計板書的過程,既是一種教學藝術再創造的過程,又是教師對教 材分析、把握、濃縮和轉化的過程。關於板書的要求、形式等,這裡不作闡述。只想說明的是關於板書的書寫 時間問題,這是個易被忽略的問題。恰當的書寫時間是在教師說完某一知識後,再掉轉頭去板書,而非邊說邊 寫。 板畫。筆者只想談談自繪地圖,這是歷史教師必備的基本功。可惜在教學實際中,其落實情況是不盡人意 的。故筆者建議歷史教研指導部門,應加強對教師自繪地圖的基本功的監督和指導。 此外,在目前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筆者認為還存在著教學資訊反饋不及時、教學評估不盡科學等問題 ,這些都有待於進一步探討。

歷史教學反思8

  關於這節課我在新課標的指導下,結合了學生的實際情況,認真地設計教案,組織教學,從課堂效果來看,基本實現了預期的效果,本節課主要有兩點亮點:

  一、設計情景,在情景中提出問題

  選擇一些與生活經驗有關的情景來呈現問題,讓學生“神入”到當時的歷史情境之中,對歷史進行合理想象,例如在本課學習鐵農具中設定情景“假如現在給你一塊地去耕種,而擺在你面前的工具中有石器、木器、骨器、青銅器、鐵器,你會選擇哪種?”和學習都江堰修築原理時設定情境“假如你是李冰,你會怎樣解決岷江水患問題?”,一方面使教學顯得生動有趣,激發起學生學習的慾望,另一方面有利於學生主動運用已有的知識結構來解決問題,從而達到培養他們歷史思維能力的目標。

  二、設計角色表演活動,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本節課在教學商鞅變法的內容這塊,讓學生分角色表演歷史劇。分別扮演守舊貴族,和商鞅。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她們就得牢記商鞅變法的內容,並充分理解其變法的目的和好處。這樣的活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以使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是課堂效果達到高潮。

  教學比較成功,學生接受知識快,掌握知識點牢固。值得提倡。但由於我教學經驗不足,功底不夠紮實,因此在教學中也反應出一些問題:一是匯入部分顯得太倉促,二是對歷史發展規律性的認識和把握程度還顯得不到位,三是與現實的聯絡欠缺。這些都有待進一步加強。

歷史教學反思9

  在科學課中有不少內容與科學史相關,其中五年級科學下冊的《船的歷史》也是典型的科學史的內容。那遇到這樣的內容我們到底要教給孩子什麼呢?學生又能學會什麼呢?

  這就是我們需要考慮和關注的問題。如果僅僅讓教學停留在學生對教材中6艘船的排序,那教了和沒教又有怎樣的差別呢?教材中為什麼要學生對比搖櫓木船和輪船呢?這兩艘船的不同不是非常明顯嗎?如何重點利用這兩艘船的不同帶領學生去總結出船的發展歷程,還能讓學生遷移到其他事物的發展歷程呢?這便是本課的重點。

  一、知道什麼?還想知道——關注船的專案式學習的專案釋出

  課堂開始,我們需要了解學生關於船已經知道的內容,這既能幫助教師瞭解學生前概念,確定教學重難點,也能讓學生充分表達,相互印象,同時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關於船你還想知道什麼?這個問題可以讓孩子們隨意表達,教師也要有意識地進行分類,幫助孩子意識到孩子們的問題都在為後面造一艘船做準備。孩子們的問題大致可以聚焦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材料、動力、浮力、承重力……等問題。

  二、船的排序——關注事物發展歷程:簡單——複雜

  關於船的排序,孩子們的爭議一般集中在潛艇和郵輪上。到底誰早誰晚個人覺得不是本課重點,因為教材中並未明確指出它們分別是誰,具體到某一艘,或許結論就不再適用。但有爭議剛好能幫助我們藉助常見的典型代表分析船的發展歷程。

  藉助搖櫓木船和輪船對比,分析在以下方面上(體積、功能、載重量、材料、動力……)兩者的不同,梳理船的發展歷程,引導學生總結出事物發展規律:從簡單到複雜;從容易製作到不容易製作。至於遊輪和潛艇到底誰先誰後,學生此刻會有自己的論斷,有學生說潛艇在水下行駛肯定比遊輪在水面行駛更容易;有學生說遊輪載重量那麼大,這個製作困難也是很難克服的。但是具體誰先誰後可以由學生課後繼續去研究。此處最好能借助板書幫助學生梳理,感覺課堂上生成事物發展一般規律時孩子們都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這也正是作為課堂要教給孩子們的東西——可以遷移運用。

  教師自己需要知道更多關於船的故事和常識:世界上第一艘輪船,美國在1807發明的。 最早的潛艇是1624年荷蘭人所製作的人力木製潛艇。1860年義大利發明家製造了搜裝有浮沉裝置的潛艇。

  三、聚焦獨木舟——關注獨木舟的特點,為後續船模製作提出挑戰

  對於世界上的第一艘船孩子們是很感興趣的,教師要充分挖掘網路資訊,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為後續研究做準備。很幸運的是,在20xx年自己參加了一次夏令營,本次夏令營的主題就是船,有幸去浙江蕭山的兩湖博物館去親眼目睹了這艘世界上的第一艘獨木舟。在給孩子們分享時他們格外的專注。再請孩子們想一想,8000年前古人是如何製造出了它,也讓孩子們充分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再到後面研究獨木舟特點時(不穩定、載重量少),孩子們不會只發現它的缺點而忽略了古人的勞動智慧。

  我想,這樣的一堂課仍然是不完美的,但是隻要老師能帶著思考去上,帶著對教材的專研去上,總能帶給孩子們更多一點吧。

歷史教學反思10

  如何在歷史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認為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讓學生感受歷史知識的價值。歷史知識的過去特點使許多學生感到歷史是“無用的”。如果教師不充分發掘歷史知識的價值,使課堂枯燥乏味,就很難使學生產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熱情。

  眾所周知,歷史知識豐富多彩,歷史與現實密切相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要注意聯絡現實生活和社會現實,就能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認識到學習歷史知識是非常有用的。

  例如,在學習唐朝歷史時,學生可以深入思考“貞觀統治”和“開元統治”帶來的啟示。根據學生的言論自由,教師們得出結論,一個國家要想強大,就必須重視人才建設和制度建設,重視減輕人民負擔,大力發展社會經濟,重視文化教育事業。今天,我們推進改革開放,也要處理好這些方面的問題。

  透過這樣的分析,學生們覺得學習歷史非常有用。因此,他們對學好這門課程有著積極的認識,他們的學習興趣也會提高。

歷史教學反思11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常常會出現這種情況:當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的時候,坐在下面的學生卻沒有應有的積極性,或者埋頭寫作業,或者昏昏欲睡,究其原因,並不是學生對學習歷史沒有興趣,而是教師忽略了學生在教學上的參與性和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

  今天,初中教學正處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在不斷進行著教育改革的嘗試,那麼,大膽解放思想,突破應試教育和傳統教育模式的束縛,健全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以培養個體自學與創新能力為宗旨的歷史教學模式,是新課程背景下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

  七年級歷史教學主要講述是中國古代史的內容,時間間隔長,學生了解不多,尤其是其中一些古文材料,以七年級學生的能力看不懂,在以往的教學中很多時候都是教師“一言堂”,這其中古人的思想問題的教學更是許多老師的難題,講深了學生不易理解,講淺了學生沒有掌握。所以在教學思想問題時更需要教師靈活應用教材,結合背景材料,最好能應用計算機課件,積極創設教學情景,讓學生能夠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提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主動學習。

  透過一個學期以來的教學嘗試,我發現造成學生喪失學習興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教師沒有給予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學習的動機和機會,學生的學習缺乏必要的成功激勵;

  (2)教師在教學設計中缺少懸念和情景,沒有找到學生感興趣的歷史問題,讓他們進行分析與探究;

  (3)不能靈活使用教材,缺乏培養學生自學精神和創新精神的教學設計;

  (4)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體現不夠。

  作為教育者應該掌握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心理動向,學生的思維活動很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在他們對所學內容興趣不大時,尤其是心理感到負擔,受到壓抑時,便處於抑制狀態。相反,熱烈的學習氛圍會使學生主動地投入到教學過程中去,思維活動也會處於最佳狀態,求知慾和學習興趣將得到極為充分的激發。創設良好的教學情景,活躍的課堂氣氛使師生對所教、所學的知識都會產生極大的熱情和興趣,而讓學生積極參與,在教學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調動學生積極性,達到這一狀態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作為課堂的指導者,應當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透過巧妙新穎的教學設計,創設一些積極有效的教學情景,讓學生扮演主角,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才能啟用課堂氣氛,教學效果也基本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同以往的教學相比,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學生學習興趣極強,在下課以後,學生都還在爭論課堂上的問題,達到了新課改要求的讓學生自我學習,進行探究式學習的目的,大大激發了學生在以後學習歷史的興趣。

  很長時間以來,歷史教學中就存在學生學習興趣性的問題,事實上是我們被舊的教學模式所束縛,不敢創新,不相信學生的能力,不敢大膽開拓,沒有認識要使學生能夠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關鍵就是要讓他們有對學習的興趣,如果在教學中沒有創設良好的教學情景,活躍輕鬆的課堂氛圍,無疑於使學生在成長中先行失敗!

  而作為教師能否把握好課堂教學,需要師生之間、老師與老師之間悉心溝通,不斷嘗試改進,細心體會,善於發現問題,潛心研究,勤於調整反思。教師要善於對自己的工作回過頭來總結,坐下來反思。教學反思能力並不是一項與生俱來的或是會隨時間流逝而自然形成的能力,它需要教師有意識地、有計劃地自我培養和自我提升。“實踐出真知”,教師的反思能力應在自身的反思過程中得以形成和提高。

歷史教學反思12

  核心素養教育的目標是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核心素養。課堂教學是實施核心素養教育的主渠道。課堂教學中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核心素養目標進行的。歷史學科要適應核心素養教育的目標,就要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要提高效率就要創造一個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而歷史課往往給人認為“歷史就是一門死記硬背的功課”所謂“貝多芬”(背多分)就是這樣來的。學生背得多就可考得高分,這樣歷史課成為歷史只是的單一傳授進取記,教和學又基本上變成了機械灌輸和死記硬背於是上課時出現了學生做其他科作業的,打瞌睡的,還有一些學生在下頭筆聊的,即便有的同學機械的記下一些歷史知識,但過不久,也全面還給教師了。

  怎樣才能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呢?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僅有學生對學習有興趣,才會進取的探索,敏銳的觀察,牢固的記憶和豐富的想象;才能具有創造性。歷史學科因其資料龐大時間久遠,即逝性強的特點被人們當作死記硬背的副科這一偏見造成負面影響。使學生對歷史科目不夠重視和失去興趣。所以,在歷史課堂教學上,要點燃學生探索的慾望,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讓學生在簡便,幽默,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素質發展。

  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不僅僅要為學生創造一個簡便愉快的學習環境,還應當加強教學反思,教學反思不僅僅能夠提高教學效率並且是教師成長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我們經過對教法學法指導進行反思能夠讓教師找到一種更適合更貼近學生實際的方法,使學生喜歡,從而好學。同時要善於捕捉學生的優點,哪怕只是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真誠的攢美,都會給學生以激勵,讓他們對學習充滿信心。

  經過課堂實踐,我真真切切體會到了反思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指導,對教師成長至關重要。經驗+反思=成長。積極參與教學科研,在工作中勇於探索創新,在行動中成長。

歷史教學反思13

  歷史課是一門時代性和實際性都很強的學科。脫離時代的歷史課除了一味的說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氣的一潭死水。結合多年的嘗試,要把最新的時政與課堂教學內容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的主動性,透過課堂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同時還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的發展,樹立社會責任感。

  據調查,高中學生喜歡歷史,但不喜歡歷史課。學生不喜歡歷史課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師教學的因素。反思我們的高中歷史教學,不得不思考高中歷史究竟該怎麼上?如何讓學生喜歡歷史課,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第一、在原有的備課講課的基礎上繼續下大功夫,爭取高效完成教學任務。這樣在課堂上可以節省時間,以便給學生在課堂上留下時間趁熱打鐵,記憶剛剛學過的內容;每堂課前的溫習很重要,我在每節課前精心準備檢測題,上課前用投影儀打出來,讓同窗們照著溫習。這樣透過上課和溫習兩個環節可以進一步加強學生對課程標準要求的基礎知識點的記憶。

  第二、幫助學生辯證地分析、比較、評價歷史事物、歷史現象及歷史人物。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給學生辯證的、歷史的思維方法,即一分為二,全面地、客觀地、辯證地評價歷史事物、歷史現象和歷史人物,突出其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例如證講到羅斯福新政,給學生介紹羅斯福這個歷史人物,羅斯福總統是一位傑出的美國總統,是唯一一位終生坐在輪椅上的美國總統,但他身殘志堅,為美國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走出三十年代大蕭條的困境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其成就在美國總統史上僅次於華盛頓與林肯,受到美國人民的懷念與尊敬。請牢記他的名言:“我首先表明我的堅定信念:我們唯一值得恐懼的是恐懼本身。”其不畏艱難險阻,迎難而上的精神值得後人學習,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第三、注重發揮多媒體電腦教學優勢,精心準備課件,力爭做到課件最最佳化,把文字、圖片、地圖、表格、動畫融為一體,講練結合。

  第四、以說服教育為主,忌體罰與變相體罰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忌諷刺、挖苦及辱罵學生,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恆”,不做教書匠,而要做教育家。

  在今後教學實踐中,要多學習、學無止境,多反思,寧靜以致遠。多虛心聽取學生、同行的意見與建議,教學相長,謙虛謹慎,與時俱進,善於開拓創新,只有在教學工作中,多多反思,改正教學中的缺點與不足,不斷進步,不斷完善,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歷史教學反思14

  在歷史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我認為,能夠從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要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知識的價值。歷史知識的過去性特點,使得很多學生感覺歷史“無用”,若教師再不充分發掘歷史學科知識的價值,把課上得枯燥乏味,就很難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熱情。

  眾所周知,歷史知識是豐富多彩的,歷史又是與現實緊密聯絡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注重聯絡現實生活,聯絡社會實際,讓學生認識到學好歷史知識用處很大,就能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學習唐朝歷史時,能夠讓學生深入思考“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帶給我們的啟示,教師在學生暢所欲言的基礎上總結出:一個國家要強盛,必須重視人才建設和制度建設,注意減輕人民負擔,大力發展社會經濟,重視文化教育事業。今日,我們的改革開放事業要推向前進,也需要處理好這幾個方面的問題。

  這樣一分析,學生就感到學歷史很有用處,從而,就對學好這門課程有了進取的認識,學習的興趣也就提高了。

歷史教學反思15

  由於本人多年擔任高三歷史教學,剛接手高一教學時,頗感困惑。新教材以專題形式的編寫體例、新穎獨特的史學觀點都給我們教師以耳目一新的感受。但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我們有很多難處,時常感到一節課的內容難於按時完成,上課往往是忙於趕進度,無法很好地完成新課標所要求的教學任務,學生也抱怨課堂教學內容太多、教學速度太快、知識跨度太大,難以記憶和理解。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有新課程本身存在的問題,有學生的史實知識和學習方法上的問題,也有教師的教學理念問題,但最為關鍵的還是課堂教學的策略定位問題,即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我在落實學校“四程式、八環節”高效課堂教學和集體備課過程中不斷反思,著手從以下兩方面努力、並在教學中不斷實踐。

  一、課堂教學目標的有效性

  在實行新課改後,高一年級的歷史課堂教學要達到怎樣的教學目標、完成哪些教學任務呢?特別是文理分科後,我認為關鍵在於擺正高一歷史課堂教學的目標定位問題。在新課程的教學大綱中,有許多教學內容,包括我們以前認定的重點主幹知識,現在都被冠以“瞭解”、“知道”、“感受”、“課外閱讀”等要求,一些章節的教學目標中還有“要求全體學生掌握”、“大部分學生掌握和少數學有餘力的學生掌握”的層次性教學目標。因此,課堂教學目標不能定位太高,要根據新課標的具體要求和高一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及實際的教學時間來確定課堂教學的具體目標。如在學習必修1《世界多極化趨勢》一課時,首先明確本課學習內容要點是:“簡述歐洲共同體的形成、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和中國的振興以及不結盟運動的興起,瞭解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其次注意到“簡述”和“瞭解”這兩個不同能力層次目標要求,進而明確“簡述”的是四種政治力量的興起,“瞭解”的是“多極化趨勢”既“發展”又“曲折”的特點,最後根據上下節的課標內容,把本節的時段確定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此展開本節教學內容的處理和學習探討。在處理簡述四種政治力量的興起是有主次、輕重之分的,歐共體、日本、中國是本課的重點,不結盟運動則相對不是主要的,是可以略講的;而簡述部分則可由學生根據教材和所學的知識自主學習。對歐共體和日本興起的原因可透過合作學習、共同討論得以完成。這樣的目標定位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能有效促進學生在課堂上自主探索,提高課堂學習效率。而事實上高一學生由於學習水平、學習時間、學習目的的限制,不願意也不可能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探索,因此,我們必須全面正確地把握高一歷史課堂教學的目標定位,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目標,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基本前提。

  二、教學內容的有效性

  1.有效地選擇教學的重難點

  我認為對高一學生的課堂要求是大致性地瞭解歷史知識的全貌,跨越式地理解重大歷史事件,而不必將知識面拓展得太寬、知識點挖掘得太深。在不違背新課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據課時安排,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簡化教學內容,強化基礎知識,突出重點內容,使學生易於接受,提高課堂的學習的實際效果。在必修一專題一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裡,分封制和宗法制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我認為在課堂上只需引導學生了解它們的大致情況,掌握它們的主要特點和影響,以便學生集中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加以落實。而對它們的具體內容、產生原因和發展過程這些繁雜的內容可一筆帶過,甚至不予考慮。否則,即使教師詳細分析了,學生也很難做到持久記憶,不僅沒有實際效果,反而會使學生沖淡對重點內容的掌握。所以在處理課堂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範圍時,我們要根據高一年級歷史教學的實際情況,有的放矢地加以選擇,使課堂教學更具實效性。

  2.有效地確定教學難度

  新教材內容跳越性大、觀點新、理論性強,給高一學生的課堂學習帶來不少的困難。學生經常抱怨記不住,理解不了,運用不上,學習效果很差。這就說明我們的課堂教學內容難度太大,超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認知水平,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降低難度,將重點主幹知識儘可能簡化,一些深奧的難點內容沒有必要挖掘得很深、很細,讓學生了解大體狀況、理解主要含義就可以了。例如,必修一專題一以介紹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為主,我就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只要求學生記住幾個主要王朝的重要政治制度的重點內容,如秦漢王朝開創的中央集權制度,只要求學生掌握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縣制度的主要職能和歷史影響,而對三公九卿的各個職位的具體職能及其相互關係、西漢初的郡國並行制度等就不作要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只讓學生掌握其執行機制及其影響,對它所產生的原因,六部的具體分工及其相互關係不再提起。這樣既可以大大降低課堂教學的難度,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又可以節約課堂教學時間,提升一節課的教學效率,使課堂教學更具有效性。

  總之,新教材教學中,我們教師的教學理念需要不斷更新。我們在加強自身教學理論學習和專業素養的同時,也更要加強集體備課,從而達到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歷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