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15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書筆記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1

  通過幾個週末的學習,我有機會學習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使我感受頗深。其中一篇文章給了我深刻的教育。

  文章講述的是: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老師上了一節公開課,課題是《蘇聯青年的道德理想》。區培訓班的學員、區教育局領導都來聽課。課上得非常出色。聽課的教師們和領導們本來打算在課堂進行中間寫點記錄,以便課後提些意見的,可是他們聽得入了迷,竟連做記錄也忘記了。他們坐在那裡,屏息靜氣地聽,完全被講課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一樣。

  課後,鄰校的一位教師對這位歷史教師說:“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傾注給了自己的學生。您的每一句話都具有極大的感染力。不過,我想請教您:您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

  那位歷史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這段答話開啟了一個視窗,使人窺視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奧秘。“終生都在備這節課”!那麼怎樣進行這樣的準備呢?這就是讀書,每日不間斷的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了這段文字,心裡頗受感動。細細品味那些優秀教師的課,在他們的言談舉止中都體現著他們知識的淵博。他們都是勤於讀書、勤於學習、勤於創作、勤於觀察的教師。他們不斷的補充自己的頭腦,補充自己的才智。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如果我們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我們就要讀學術著作。應當在我們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裡,使學校教科書裡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對我們來說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我們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

  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這樣的教師工作起來效率極高,深受學生的尊敬和愛戴,要做那一類教師,主動權在你的手中。

  如果一個教師在他剛參加教育工作的頭幾年裡所具備的知識,與他要教給兒童的最低限度知識的比例為10:1,那麼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的教齡的時候,這個比例就變為20:1,30:1,50:1。這一切都歸功與讀書。時間每過去一年,學校教科書這一滴水,在教師的知識海洋裡就變的越來越小。這裡的問題還不僅在於教師的理論知識在數量上的增長。數量可以轉化為質量:襯托著學校教科書的背景越寬廣,猶如強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點小光束,那麼為教育技巧打下基礎的職業質量的提高就越明顯,教師在課堂上講解教材時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要想提高自己,就要讀學術著作,豐富自己的思想、知識、情感,更好地服務於教學。

  我會永遠記住: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親愛的教師朋友們,不要再猶豫,不要再徘徊,更不要再抱怨,要想打造祖國燦爛的明天,讓我們齊呼:讀書吧!心動不如行動,從此刻起,行動吧!!!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2

  作為新入編的教師,只憑教育熱情是不行的,還有很多需要學,為此我買了幾本書,《給教師的建議》《一線帶班》《低年級這樣教》等,首先我先看了《給教師的建議》,分享一下自己感觸深的句子。

  教育者應當深刻了解正在成長的人的心靈。 教育是事業,而教師是職業。我們從事的是教師這一職業,擔負的卻是教育的責任。師與生之間,維繫在一起的是愛,因而愛也就成為了教育永恆的主題。“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跡的愛,我希望自己能夠達到這個境界。”多麼樸實的一句話。正是這樣樸實的一句話,道出了張思明對教育的理解,表明了他對教育工作的態度——用心去做。

  用心做教育,就要擁有一份童心。 教師與學生構成了教育的主體,教師是施教者,學生是受教者,而兩者並不是對立的,教師與學生間的和諧成為了教育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保障。在教育活動中,由於學生的年齡因素決定了學生的思想,他們有自己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視角,作為與學生有一定年齡差距的老師,則必須要擁有一顆學生一樣的童心才能與學生走得更近,才能走進學生內心深處,使教育活動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

  用心做教育,就要奉獻一片愛心。“愛孩子是連母雞都會做的事”。學生在老師的眼中就是孩子。既然是孩子,我們就得用我們的愛來教育他們。我們每天最主要的工作是什麼,上課、批改作業?不是,那只是我們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我們主要的工作是把我們的愛給學生,並且,要把我們的愛給每一個學生,不要有所遺漏,因為,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原來每個孩子都是那麼可愛。

  用心做教育,就要豎立一顆恆心。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一個週期性較長的工作,也許作為我們來說,體會到的只是重複:上課、作業、輔導……,然而,正是在這單調的重複中,學生卻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變化:年齡在漸漸長大,知識在逐步增多,思想越來越成熟,與人交往的能力越來越強……當然,這些不會展現在我們面前,但是我們可以透過學生的一言一行體會得到。這是我們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地教育的結果。我們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經過多次思想工作,頑固不化的調皮學生愛上了學習;經過耐心輔導,成績落後的學生迎頭 趕上……這些都是我們長期教育的結果。

  我們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從事著教育這一事業,我們應該用童心、愛心、恆心去撐起這一工作,我們應該用心地去做好我們的工作。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3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系20世紀蘇聯教育經典譯叢之一,由前蘇聯著名教育家B.A.蘇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編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它是蘇霍姆林斯基專為中小學教師而寫的。譯者根據我國的情況和需要,選擇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精華部分,另從蘇氏的其他著作裡選擇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為補充,全書仍有一百條,統稱《給教師的建議》。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過時,仍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也引起了我的許多思考。

  印象最深的就是前一節《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

  作者在開頭就提出了一個至今令許多老師頭疼的問題: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說起其中的原因,很多教師都歸結為學生不知道學習或者腦子笨,家長不配合……而不是積極地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蘇霍姆林斯基在提出問題後,直接了當地從教師的角度做了解釋:這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裡,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這讓我想起了我國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

  那到底該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呢?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要“因材施教”,教師就必須對這“個別”“材”進行細緻的瞭解,如學生的性格脾氣、家庭背景、學習方式、思維特點等等,並且要運用到實際課堂中去,為不同的學生創造能發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景,“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樣他們都會感覺到他們也是在不停地進步,才會“點燃起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

  針對這一點,做了思考。我認為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做:

  首先,是“察材”,就是了解和掌握受教育者的資質等情況。這是最關鍵的一環,是先決條件。如果不能察材,便會像“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瞭解一個學生,不能看他的分數,與他談幾次話判其是否是可造之材,這幾乎就是武斷。察材不僅重要,而且也不容易。我們必須全面而科學地察材。

  我們可以透過家訪去了解學生。這是前輩老師留下的優良傳統,是瞭解學生的有效方法之一。家訪並不是班主任的專利,認課教師同樣應該家訪;學生入學時教師可以採取問卷調查和利用一系列測驗來察材,旁敲側擊學生的素質;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也是察材的好方法。學生在參加活動時,最適合教師“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平時教學時,教師也要時時留心,處處在意,儘可能進行雙邊的教學,也能瞭解學生。

  其次,在察材的基礎上,採取相應的教學方法,這是使學生各自的材得以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施教的方法很多,但基本的應該是——因勢利導,循序漸進和均衡發展。對在學科某些方面資質高的學生採取正確的引導,使其能力得以順利發展,併成為尖子。對學習各方面都感到吃力,表現得較為遲鈍的學生,我們應該注意在察材中捕獲他們資質中的某些“苗頭”,針對這些“苗頭”加以培育。堅持下去,相信這些學生,必定有大的提高。

  讓我們一起去探索更適合現代教學的“因材施教”方法,使教學跟上素質教育的步伐,使教學極大地產生效力,使學生真正都能掌握知識、提高自身素質。

  說實話,我一直有看書的習慣,但不是看與教學有關的書,枯燥,乏味,這次,若不是學校把書擺在了眼前,我仍不會開啟它們。這一開啟,竟愛不釋手。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話都寫出了作為教育工作者對教育事業的感悟和自我警醒。其中有一些話讓我印象深刻。

  “不妨一讀此書,這是一本無害的書”。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第一句話,就從一種別樣的角度吸引著我。教師首先是一個完整的人,他們應該有自己的精神空間,他們也要享受生活……這樣的觀點就把教師從“聖人”的位置上拉了下來。可以說,這本書為我打開了一扇心門,彷彿一位素未謀面的好友與自己促膝談心,沒有板著面孔的故作高深的說教,有的只是時而會心的一笑,掩卷沉思,滿口餘香,受益匪淺,尤其是以下兩條建議讓我感觸頗深:

  一、教師要有靜氣

  教師要的是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備每一堂課,靜下心來批每一本作業,靜下心來與每個孩子對話,靜下心來研究學問,靜下心來讀幾本書,靜下心來總結規律,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靜下心來細細的品位與學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嚐其中的樂趣,品味其中的意義。

  我想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這種靜氣就是在拒絕了匠氣、俗氣和躁氣之後能靜下心來感悟生活,潛心工作。我們往往有這樣的體驗:只在孤獨的時候才會想通一些東西,只有沉靜下來,才能清晰的思考,才能沉澱自己的感情與思緒。而一切與教育相關的事情如果沒有一個沉靜的心態,沒有一種平穩的心緒,是無法有較縝密而全面的思考的,當然也就不可能把教育工作做好,做精。教育是長期投資的事業,教師的工作需要紮紮實實的態度,任何熱鬧的包裝、宣傳、炒作,都不能代替實實在在的一天天的薰陶,一本本的作業,一句句的話語。

  靜氣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會是另外一種景緻,工作也會是另外一種景緻。

  靜下心來,受益的是學生,受益的是你身邊的每一個人,而最終受益的是你自己。

  二、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層樓

  幸福人人追求,只是每個人追求的目標和方式不同。有的人追求的是物質生活,在作者看來這是幸福的第一層樓。但物質生活是要靠自己努力才能獲得的,而且對物質生活的追求需要人們為此付出代價。如果對物質生活的追求一旦成為人的惟一目的時,人將會迷失自己。

  對於我們教師來說,物質生活都有了保障,平時大家在一起訴苦的不是什麼經濟困難問題,而是做教師的工作壓力問題。現在學校領導、家長、社會對教師工作要求很高,學生也越來越難教,我們常常為此而苦惱。這時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要學會用藝術來“宣洩”,可以將音樂、美術、小說、電影等作為自己人生的精神導師,透過欣賞藝術來獲得幸福感,忘卻暫時的煩惱。其實更幸福的是創造藝術,對於我們教師來說,不僅要培養自己藝術的眼光和心靈,更應把教書當作是一種藝術創作。享受藝術生活就是作者所提出的幸福的第二層樓:“單純的物質生活其實是一片沙漠,精神生活是沙漠中的一片綠洲,使人永葆年輕之心。”

  幸福的第三層樓是獨立思想。巴爾扎克曾說:“一個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作為教師我們思考更多的應是教育人的問題,思考我為什麼而教、怎樣教的問題。在思考這些問題的同時,我們還要不斷地探索,經常求教於書本和理論,進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這就是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幸福的第三層樓。

  蘇霍姆林斯基就是用這樣一個淺顯易懂的三層樓的比喻,告訴了我一個優秀教育者所追求的人生目標。這個比喻也像一面明鏡,讓我對照自己,令我慚愧:我常常徘徊於第一、二層樓之間;也令我奮進:我不能再徘徊不前,我應努力登上第三層樓。

  掩卷深思,我終於明白:做為一名教師,我工作是因為我熱愛這事業,我教書是為在事業追求中找到自我的價值。工作時間越長,我越應該理解幸福的含義。《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這本書像一面鏡子,真誠的表述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忠誠與執著。這本書充滿了精氣神,使它充滿了善意,充滿了真誠,充滿了生命的靈氣。值得我們細細地去品味,領悟它精髓所在,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

  書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啟示,不是我一言半語所能說得完的。總之一句話:想當一名合格的教師,看書吧!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4

  《給教師的建議》真不愧是一部教育實踐的百科全書,從20xx年第一次翻開它時,就深深被書中生動的實際事例和精闢的理論分析所折服。後來在很多共讀的書目裡和跟隨共讀的活動中,又時時看到它的影子。這不,我們新密市靳凡瑋小學語文名師工作室在靳校長的動員引領下,每一位工作室的成員又捧起了這本既接地氣又聚人氣的“教育寶典”。

  為了能在新學期之初,讓大家更加地聚焦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問題,靳校長特地在共讀群裡為大家陸續傳送了八次共讀驅動話題。這些話題牽涉到“教師閱讀、學困生、學習興趣、減負”等,其實這一系列的關鍵詞,都可以透過“閱讀”來解決一一隻有教師做到有效閱讀並能起到積極的示範帶動作用,學生才會在潛移默化中快樂讀書,愛上讀書,愛上學習。即:教師“閱讀”,學生方會“悅讀”。所謂的學困生、減負等問題自然也就不存在。

  先說一下“教師讀書”的問題吧。不可否認,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著對時間的無奈,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裡說的:“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呢?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的確,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經常會被大量事務性的工作像泥潭一般纏繞著,但是在“忙”的背後我們又留下了什麼呢?除了不斷增加的焦慮和不安,寶貴的時間和精力也正無聲無息地消失。在這個吞噬生命的“黑洞”裡,即使我們擁有再多的時間也只會如泥牛入海。

  藉助我們工作室共讀《給教師的建議》的機會,我回頭梳理了一下從20xx年8月到20xx年8月這一年來自己所讀過的書,發現竟然非常輕鬆地把55個格填滿了(55本書,共1136.2萬字),也算是不小的成績。如此看來,我們本來以為沒有那麼多的時間來填補自己忙碌裡的空白的,實際上當不停息地拿起一本接一本書的那一刻,你也正在為自己的自我設限衝破一個個關卡。

  再說說關於學困生的事情吧。其實,每個班裡應該都會存在“學困生”。根據從教二十多年來的教學經驗,我覺得“學困生”的存在,除了跟家庭有關係,另一方面就是學習習慣(尤其閱讀習慣)的問題了。“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對轉化學困生工作的獨到見解,也是他幾十年教學工作的總結。但是一直到現在,仍然還是會有人認為,學困生學習本來就有困難,還讓他分心去讀一些跟課本無關的讀物。純粹是耽誤事兒。而事實恰恰相反,學生學習語感越困難,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愈多,就愈需要閱讀,正像敏感度差的膠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暴光一樣,學生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說得多好啊!“學困生”學習困難,他就越需要從閱讀中獲得知識,進而增強學習興趣。所以,今年暑假,校外的輔導機構受到了相關教育部門的壓制,這是趨勢所在,也是教育發展使然。

  新學期,我們可以借鑑蘇霍姆林斯基給我們的建議:根據“後進生”的特點和知識的特點挑選一些供他們閱讀的書籍和文章,例如數學學習困難的學生,應該讀的是與數學有關的課外讀物,尤其是與他的學習困難有關的數學讀物。語文與文學方面的讀物,不可能直接地促進數學學習困難的解決,那是更大的背景。應該相信,學習困難的”學生讀書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躍。經過周密考慮地、有預見地、有組織地讓學習較差的學生閱讀一些科普讀物,這是我們老師要關心的一件大事。

  無論如何,我都覺得,課堂教學所有的問題,包括學困生的問題,都可以透過“閱讀”來解決。先解決教師閱讀的問題,具備了能帶給孩子們的東西,到孩子面前自然雁過有聲。他們在老師營造的聲音、氖圍裡,會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也會找到他們喜歡閱讀的書,對學習也會變得興致盎然。我的理解:學習困難的學生很多時候就是思考和思維能力比同齡人慢半拍,已有知識經驗比別人少一些,如何讓他們慢慢跟上來,閱讀就是一種最好的方式。這就如小火慢燉一樣,在思維集中的閱讀中漸進式培養學生的思考習慣,從而培養思維能力,最終縮小與同齡人智力上差別,閱讀就如“隨風潛入夜”般起到春風化雨之效。

  所以,教師閱讀拂春音,學生悅讀撥燈明。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5

  對一個教師來說,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是一種真正的備課。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裡,使學校教科書裡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對你來說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是滄海之一粟。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教師要建立起自己的藏書,使之成為自己的老師,每天去向它們請教。那麼,“每過一年,你的科學知識都變得更豐富”。工作若干年以後,“教科書在你眼裡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教師的每一節課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

  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偉大著作中還精闢地揭示出一個讀書的真理:學生智力的發展取決於閱讀能力。“這幾年的的教學經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閱讀能力。” “如果閱讀對於學生成為通往知識世界的一個最重要的視窗,那就沒有必要花費許多時間給學生補課了。”他認為,學習發生困難和形成差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一天到晚死啃教科書,“拼命使用他的記憶機器”。正因為“學生除了教科書以外什麼都不閱讀,那他就連教科書也讀不好”。如果我們真的想減輕學生的腦力勞動,那就要“讓他們走到學校圖書館的書架跟前去,讓書籍從沉睡的巨人變成青年時代的摯友”!

  閱讀優秀書籍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為我們提供的又一重要教誨。他說:“我堅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從讀一本好書開始的。”“自己對自己談話,訴諸自己的良心,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從人類的道德財富中給自己找到榜樣的人,只有那希望從這些財富中為自己的心靈吸取最寶貴的東西的人,才能達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我以為,只有當每一個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跡的書時,才算達到了教育目的。” “書籍對少年來說,並不是真理的倉庫,而是內心體驗的源泉。”在他看來,一個人在少年時代和青少年時期讀過哪些書,會影響甚至決定人的一生。

  教育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而其中最重要的習慣應該是讀書的習慣。學會讀書,愛好閱讀,是“學會學習”的最主要內容。而要讓閱讀成為學生的自覺習慣和精神需要,最重要的是教師。教師的讀書風氣能影響和帶動學生的愛好。 “如果你的學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斷地豐富著,如果學生深信你今天所講的不是重複昨天講過的話,那麼,閱讀就會成為你的學生的精神需要。”當書籍成為教師的第一至愛的時候,喜愛讀書便會成為學生的第一愛好。從一定意義上說,教師的讀書愛好,決定著一所學校的校風。

  我堅信,做一個“學習型”的教師是教師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把學校辦成學習的團體,是辦學成功的必由之路。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6

  閒暇時間,發現了這本由朱家雄教授主編的《給幼兒教師的建議》一書,仔細看完後,正如序言裡所說的,“這是一本幼兒園教師親切、可讀、實用且有益的書”。

  《給幼兒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一共有七輯,分別是:向孩子張開你的懷抱;讓孩子愛我們;聽孩子的話;擠一點時間來反思;做一個有協調能力的班主任;理解家長對孩子的愛;像熱愛工作一樣熱愛生活。分別從幼兒教師的師德、教育教學、專業成長和班級管理,以及家庭生活等各方面,收集了全國幼兒教師的一些案例、感受、體會和建議,然後統一編輯而成。書中內容包含了幼兒教師工作的各個方面。對於一名幼兒教師來說,具有很強的指導和借鑑的作用。

  《品讀“職業幸福”》是本書第一輯“向孩子張開你的懷抱”中的一篇文章,文章中有這樣問道,有人說:“幼兒教師是‘高階保姆,低人一等’,只是負責看孩子,負責他們的吃、喝、拉、撒、睡。”也有人說:“家有三鬥糧,不做孩子王。”“當幼兒教師真的幸福嗎?”“當幼兒教師真的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嗎?”看到這個地方,我不禁回想起了我剛踏入幼兒園的時候,也有過這樣的思想鬥爭,甚至還想到過退縮和放棄。我想這也是現在每一位教師踏入幼教行業所要遇到的問題。書中作者給出了這樣的回答:“幼兒教師應該將幼兒快樂的成長過程視為自身生命增值的過程,從中享受奮鬥與收穫的感動,要學會熱愛,要學會奉獻”。“幼兒工作的核心是愛”、“幼兒工作需要耐心、細心、誠心和責任心,需要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

  我認為,教師是一項平凡的工作,教師的職業幸福就是用一份愛,一顆心去獲得孩子的愛,贏得家長的心。這種被需要、被尊重、被理解和支援的體驗是幸福的。

  在第三輯“聽孩子的話”中有一篇文章叫《不可忽視的教學細節》。作者用實際案例《有趣的管子》詳細的闡述了什麼是教學細節,如何去做好教學中的細節。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慎對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和流程,更應該關注那些看似簡單的細節問題。筆者還提出,細節能反映出教師的教育理念,體現教師的教學策略,因此,教師在設計每一次教學活動時,都要注重教學細節的預設,同時還要及時捕捉、利用精彩的細節。

  像這樣實際解讀教師教育教學方法的文章在第三輯“聽孩子的話”中還有許多。當我看到這個部分時,感覺書裡所說的就是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許多問題,能給我帶來很多的啟發。

  我讀了這本書後感觸很深,這本書讓我深深感受到了學習是無止境的,不管哪個行業你的經驗再豐富,也要不斷的學習和充電。這本書讓我最喜歡的內容是向孩子張開你的懷抱,做一個孩子眼中最美麗的老師,幼兒教師的一切也應該是美麗的。如何做一名孩子眼中美麗的幼兒教師呢,不管你的年齡多大,只要你塑造一個完美的教師形象,你就是一個美麗的老師。教師的形象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師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無不具有教育性,在與幼兒接觸的過程中,對其產生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響。幼兒也透過與教師的接觸,從細節中學到很多東西。

  我相信,只要付出,就一定會有收穫。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相互的,愛更是相互的。我們平等地、友善地、真誠地愛孩子,孩子也一定會給予我們同樣的愛。只要我們熱愛這份職業,它也能帶給我們無限的驚喜與喜悅!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7

  利用假期我認真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理論專著,這個閱讀過程彷彿是在和一位和藹的老人親切地對話,裡面的字字句句都是對我們教學第一線教師的諄諄教誨,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思想是教育思想中的瑰寶。他的教育理論深深地鼓舞著我,讓我在教育道路上走得更加有信心、更加有激情。

  一、“教師要學會敬畏”,敬畏真理,敬畏權威,敬畏生命。“敬畏真理”這是毫無疑問的,課堂上,當教師在知識傳授時出現錯誤,要勇於承認、及時改正;碰到自己也不確定的問題,可以和學生一起探討,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敬畏權威”就是對那些有德之人,有廣博知識的人,有才華的人,把他們當成是我們隊伍中較為優秀的普通一員,既學習他們的長處,也寬容他們的不足。“敬畏生命”這使我聯想到“尊重”兩個字,每一個學生都值得我們尊重,尊重他們的思想,尊重他們的人格,並不能把他們當成“小孩”來糊弄。

  二、由於自己也屬於需要“回去看半年書、甚至更長時間”型別的,因此今天捧起了“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一書,其中第25條“思索是件快樂的事”講的就是寫論文,讀完頗受啟發,不知對您是否合適。摘取部分內容與大家,權當分享:“我認為一個人如果要寫作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想說話,二是有話可說,三是會說話。”

  三、“教師應設法讓知識本身吸引學生”,這應該成為每一個教師努力的方向,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凸現知識的樂趣。在課堂上能深入淺出地講解給學生聽,不照本宣讀,讓學生自己去尋求知識,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明白知識的意義、學習的樂趣,讓孩子們真正愛上“語文”,愛上“數學”。記得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給怎樣的老師來培育,你自己就做這樣的老師吧!是的,老師,請把美好的笑容帶到學校,把對人與對世界的良好期盼帶到同事們和孩子們面前,像孩子一樣瞪著好奇的眼睛清點知識;把遊戲這一人類最古老的快樂的方式引入課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訓詞換成讚美,換成幽默;把那些塵封在角落裡的各種各樣的表情豐富在臉上。

  四、讀《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中的《永不放棄》,優秀學生是相似的,“差生”卻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學生,你不用對他們吆五喝六,他們總是乖乖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而當你面對那一個個千差萬別生龍活虎的差學生,他們一旦出了點小問題,我們總習慣先對他們進行批評、寫檢查、罰掃地……然後再對其講道理,進行所謂的原則性的指導。其實處罰和枯燥的說理不能觸及後進生的靈魂,反而拉大了老師與後進生之間的距離。

  而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告訴我們每個老師:“那些特別的孩子正是透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是因為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或許很有希望。”“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聖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一種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和對每個孩子作為無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憫。懷著愛與悲憫,我們不放棄,絕不放棄。讓我們專著的神情告訴所有人,我們沒有放棄。”從這些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的重要性。其實後進生同優秀生一樣他們都是祖國的希望。對於那些尚未開放的花朵,我們就應該傾注更多的'耐心,傾注更多的溫暖,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他們,百花齊放才能迎來滿園的春色!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8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之七:知識,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只有當知識成為精神生活的因素,佔據人的思想,激發人的興趣時,才能稱之為知識。知識的積極性、生命力,——這是它們得以不斷髮展、深化的決定性條件。而只是不斷髮展、深化的知識,才是活的知識。只有在知識不斷髮展的條件下,才能實現這樣的規律性:學生掌握的知識越多,他的學習就越容易。”

  感悟:學生掌握知識不僅僅是目的,而應成為他們進一步學習新知識的必須手段及工具。教學的最高技巧在於教會學生能借助已有知識去獲取新知識,要使學生具有“獲取”知識的能力。“獲取”知識即意味著發現真理,解答疑問,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發展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知識素養。理想課堂第二重境界是:發掘知識這一偉大事物內在的魅力。這裡所講的"知識",不能理解為靜態的寫在書本上的知識,而要視為一個動詞、一個有待重新發現的事物奧秘,以及發現這種奧秘的方法和過程。優秀的課堂教學,就是要重現這一神奇的發現與創造的過程。核心是智力挑戰、思維訓練。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之二十一:對知識的興趣的第一個源泉、第一顆火星,就在於教師對上課時要講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實所抱的態度。興趣的源泉還在於把知識加以運用,使學生體驗到一種理智高於事實和現象的“權力感”。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則特別強烈。

  感悟: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用強迫的方式逼著學生“就範”,效果肯定是不好的。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在學生的學習中,興趣有著定向和動力作用,學習興趣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基礎。激發起了興趣,學生學習就會積極主動,學得輕鬆而有成效。只有當他們的手和手指接觸到創造性勞動的時候,孩子們對知識的興趣才能覺醒起來!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之二十二:讓學生們把所教的學科看做是最感興趣的學科,讓儘量多的少年像嚮往幸福一樣幻想著在你所教的這門學科領域裡有所創造,做到這一點是你應當引以為榮的事。只有當他們的手和手指接觸到創造性勞動的時候,孩子們對知識的興趣才能覺醒起來!

  感悟:孩子的創造能力、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在真實的操作體驗中得到培養和鍛鍊,家長、學校和社會要儘量為孩子提供這樣的環境。在美國,東敲西打學校的口號是:想,做,修補(Think,Make,Tinker),因為相信兒童在動手操作和建設的過程中,能學到無可取代的經驗和真正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常常會遇到設計的想法無法落實,碰到各種困難,但學校的氛圍就是鼓勵試錯,以很積極的心態看待困境,允許孩子以“玩的心態”面對各種不順利。只要有足夠的耐心,自有驚喜出現。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之二十四:一個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覆閱讀自己心愛的書就無法生活,就像音樂家不隨時拿起自己心愛的樂器就不能生活一樣。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起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這些都取決於教師,取決於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佔有何種地位。—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

  感悟:教師自覺閱讀,這本身就是對學生的一種言傳身教。愛讀書、有修養的教師,往往都是學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讓學生可以揣摩效仿,有很多學生就是在教師的薰陶下愛上讀書的。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教師只有親近書本,喜愛讀書,為精神打底,為人生奠基,與經典為友,與博覽同行,才能享受學習的快樂,享受職業的幸福,擁有詩意的人生。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之二十八:用勞動的愛好來教育學生。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手所掌握的和正在學習的技藝越高超,兒童、少年和青年就越聰明,他對事實、現象、因果聯絡、規律性進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就表現得越鮮明。

  感悟:動手操作是一種特殊的認知活動。孩子在動手操作過程中,可以感受到實物,從心理上產生一種實在感和興趣感,從中不但收穫知識,還愉悅身心。當學生動手操作時,能使大腦皮質的很大區域得到訓練,從而對學生的智力發展起促進作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去實踐,在實踐中思考、探索,進而促進思維的創新與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之三十三:教育——這首先是關心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輕的心靈。要掌握這一門藝術,就必須多讀書、多思考。你讀過的每一本書,都應當好比是在你的教育車間裡增添了一件新的精緻的工具。—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

  感悟: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王崧舟告訴我們,教師專業成長的歷程實際上是兩個轉化的過程,即“讀書——底蘊——教學”,第一個轉化是從讀書到底蘊的轉化,這是一個積澱的過程;第二個轉化是從底蘊到教學的轉化,這是一個創生的過程。教師的底蘊是靠書堆起來的。書讀的多,不一定底蘊就深厚。但是,不讀書、少讀書,是一定沒有底蘊的。於永正對此也有很深的感觸,他說:“很多人問我為什麼我的課內容很豐富,其實是我平時注意積累,注意從讀書中獲得更多知識,從讀書中找到迅速提取資訊的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之三十六:死記硬背的產兒,它的最不吉利的產物之一,就是書呆子氣。他們把教科書裡的教材一塊一塊地背誦下來,為的是以後又把自己的知識一塊一塊地“倒出來”給教師看,得到一個分數。這種隨意識記的“肥大症”,簡直是要把人變成傻瓜。

  感悟:學習是一種主動加工過程,只有你理解了的知識,才可能永久儲存在你的頭腦裡面”。按照美國著名數學家波利亞老師的觀點,這些作業題目涉及的概念要互相聯絡。也就是說,如果每個作業題目獲得的知識,形成了知識“孤島”,這樣的作業的效率和效果是低下的。好教育追求的是透過有效的作業,獲得的知識,就像計算機網際網路一樣彼此聯絡。

  以提升記憶力為出發點的教育傳統,在今天面臨極大的挑戰,教育必須改變,從原本以記憶知識為主的教學,轉向以建立聯絡為主的教學,加強概念與概念之間、概念與原理之間的聯絡,建立起概念和原理的網狀式結構框架,使其發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

  如果一個兒童只能看見事物、現象的表面的、有目共睹的一面,而他自己並沒有深入到事物和現象的深處和實質裡去,沒有作出任何“發現”,沒有體驗過發現現象之間的出乎意料的相互聯絡的那種驚奇的情感,那麼這種兒童進行識記是會感到困難的。

  著名美國教育心理學家羅伯特.斯萊文(RobertE.Slavin)在其名著《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踐》中舉了一個例子:一箇中學老師把一堆雜亂無章的資訊,投影到螢幕上,讓學生用幾秒鐘的時間記憶這些資訊。然後,這個老師向學生提問:“想象一下某個同學能在3秒鐘時間內全部記憶住上面的那些雜亂無章的資訊,你們如何評價這個同學”。一個學生回答道:“這是一個天才”,另外一個同學反駁:“會發瘋的”。這個老師同意第2個同學的觀點:“如果你的頭腦中塞滿了這些無用的垃圾,你將變成一個頭號的傻瓜。就學習而言,最重要的一點是:學習是一種主動加工過程,它關注重要資訊,摒棄不重要的資訊,並且利用我們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來決定其重要與否。只有你理解了的知識,才可能永久儲存在你的頭腦裡面”。

  教育心理學不反對記憶,是反對完全不能理解的記憶;教育心理學也不反對作業,相反還應該做家庭作業。但是,按照美國著名數學家波利亞老師的觀點,這些作業題目涉及的概念要互相聯絡。也就是說,如果每個作業題目獲得的知識,形成了知識“孤島”,這樣的作業的效率和效果是低下的。好教育追求的是透過有效的作業,獲得的知識,就像計算機網際網路一樣彼此聯絡。這樣的作業的效率和效果是高效的,這樣的知識能協同,對於解決實際問題將會產生巨大的作用。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之四十六:日記能教給我們思考。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師,都有他自己的體系、自己的教育學修養。記日記有助於集中思想,對某一個問題進行深入思考。這些記錄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

  感悟:教育日記能促進教師進行思考,積累經驗教訓。把已做的工作進行反思、對某一教育教學問題進行多方比較和分析,從而找出更好的辦法,學會改變,學會創新;也可以提醒自己趕快多讀書,不斷學習教育教學理論,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並在教育教學認識上有一個新的高度。教育日記的確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9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作為一名新教師,我更能夠深切地感受到這句話的含義。有南師大組織孔起英主編的《給教師的101條建議》系列叢書中的在這本書《美術教育》,這本書將給教師的建議:分成了基本理念、活動設計、實施操作、材料運用、領域滲透、家庭教育和發展評價七個篇來逐一向我們展現。這裡面既有幼兒美術教育的理論知識還有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疑惑不解甚至還有如何幫助幼兒家長解決幼兒美術教育中的疑惑。從這本書中,我有三點認識:

  1、給教師的建議意味著一種理論的高度;

  2、給教師的建議意味著一種實踐的積澱;

  3、給教師的建議意味著一種心靈的交融。

  在基本理念篇中,我彷彿又一次回到大學,回到課堂,從新拿起我的理論課本,美術教育的的特點、美術活動的原則、繪畫的特點還有繪畫的目標原則等等。在日常的美術教育過程中,很多理論的知識時間一長就會有些模糊,而這次的讀書又讓我鞏固眼了這些寶貴的知識。有的老師可能會認為面向時間的讀物與理論關係不大,甚至與理論無關,但是實踐都是以理論作為指導的,只有理論結合實踐才能解決美術教育過程中的現實問題。

  在這本書中,除了理論知道的再一次提高,對我影響頗深的是實踐地積澱。關於美術教育中的實踐問題,本書中也有很多地介紹比如不同年齡班的學生美術欣賞活動的設計要點,不但詳細地予以介紹還附上舉例分析,在看了書中的設計要點以後結合心中的那些不明白的地方,閱讀後面的案例,就很清楚明白了。這本書向我們介紹了很多在比如:怎樣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怎樣讓學生大膽地畫畫?還有如何讓學生既習得技能有不影響創造性地發揮等等。這些問題在我們的美術教育過程,常常會跳出來困擾我們年輕教師,而這本書就透過前人的經驗幫助我們解決了這些棘手的問題。如同一位巨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面,我們可以少走很多的彎路,找到捷徑,透過這些實踐的積澱,幫助我更快地成長起來。

  教師要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態度與家長相處。教師要主動、積極地幫助家長不斷地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面對孩子美術活動中的問題,很多家長會有不同的疑惑,作為家長大部分的時,他們會向教師尋求幫助。面對家長的疑惑,作為年輕教師的我們很多時候自己也搞不清楚,這樣,我們在家長心目中的形象就會有所折扣。在這本書中,就在美術活動中家長可能存在的問題也給我們比較詳細的建議。如何正確對待社會上組織的繪畫競賽活動或繪畫考級等等。這些問題都是一般家庭中都會存在的,也是我們教師應該瞭解的,我們可以在這本書的幫助下,更快地瞭解到這些知識,使我們在與家長交流的時候,更加地自信。

  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而做為年輕教師的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教師只有再度做為學生,拿起書本,不斷地充實自己才能與時俱進,不斷以全新的眼光來觀察和指導整個教育過程。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創造性地開展教書育人工作。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態度,比態度更重要的是毅力。

  省悟人生——起點上的終點思考。

  “ 一個人在思考自己人生方向的時候,有一個非常重要又實用的方法——由終點開始思考。譬如說人生七十,因此,你可以先想好70歲想幹什麼,達到什麼程度,正在幹什麼,身邊會有什麼人……當這些明確時,你就知道50歲的時候自己應該在哪裡,已經完成了些什麼;在推想40歲、30歲以至於今天。”這是李老師文章中的話。如今的我當然已經明白並深切知道自己的一生和學生緊緊連在了一起,和教育脫離不了關係。可是我在20歲的時候就沒想過30歲的樣子,在做什麼,到什麼程度,和什麼人在一起。更沒有想過40、50歲甚至再往後的日子。今年我30歲,我會不由自主想一些東西:教學的,教育的等等,會想幾天後的,幾個月後的我在做什麼,和什麼人在一起。當然就會想今後更遠的日子和自己的人生。我想要什麼,我該做什麼,我正在做什麼,開始了思考不就是一個好現象嗎?

  醒悟自己——不要像一般人一樣生活

  “不要像一般人一樣生活,否則你只能成為一般的人” 是啊,人與人的區別就是脖子以上的區別,也就是想法決定活法,活法決定結果。如果我們和一般的人一樣生活,一樣工作,一樣的追求,一樣的思維方式,一樣的朝九晚五,一樣的春種秋收,你憑什麼可以成為不同一般的人!這就像是工廠流水線,同的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產品會有什麼樣的不同。合格的都是相同的,不合格的都是次品。我想可以和別人有些不同,不一定是標新立異,有一個點與別人不同,有自己的特點就可以。往往能給你意外的收穫。我的“自留地”是什麼?如何耕種這塊地?很多問題隨著思緒的流動而明晰起來,那樣的我是什麼樣子的?人生因為這樣的思索變得神聖而另人嚮往!

  醒悟教學——一切的教育都應該從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入手。

  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方式的改革: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學內容的呈現突出了學生的學習活動,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這些理念不都是在極力激發學生的內趨力。只有學生真正動起來的課堂,才是以學生為主人的教學。當孩子的眼睛晶亮,雙手揮舞,情不自禁時這不就是最高境界的課堂嗎?當學生正襟危坐,紋絲不動時,當學生千啟而不發時,我們是不是要自我反省:學生願意學嗎?學生學得開心嗎?

  醒悟教育——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分寬容,如此而已。

  作者在楔子部分的第二句話用簡單客觀的事實和樸實明白的語言道明瞭教育的幾個利好原則:長者的身教;民主的成長氛圍,瀰漫其間的真愛,寬容。他說“我的長輩親友沒人懂教育,但正是不懂教育的他們,卻以勤勞,善良,寬厚的品格無聲的薰陶了我,為我奠定了做人的基礎,讓我能夠自由自在的生長。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分寬容,如此而已。儘管我們也曾喊過,教育要有愛心,但是我深深地被這個文字背景下教育是“一腔真愛”感動而且共鳴;我們也認可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養成能力的最好途徑之一是讓學生體驗知識生成的過程,但我們可能會忽略為學生的體驗創造輕鬆安全自由的環境,並用寬容錯誤的博大的愛心允許和用言傳身教引導體驗中的失誤和偏差!短短的三句開篇語深深的打動我,也因為他讓我想起我們這一代人自己的教育背景和經歷。“美好人性的塑造,並不需要什麼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圍、和諧的人際關係、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寬容、仁愛,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長的最適宜的土壤。失去了它們,任何教育都將是徒勞的。”是的,人性是一個人有別於其他人的根本,人性的善,就像太陽的熱,他會溶解人心中的冰點。而孩子們美好人性的塑造不需要任何的教育,他們只需要接收周圍成人們發射傳遞來的善良、寬容、仁愛等美好的資訊。他們需要的是榜樣與模仿,榜樣的力量是不可忽視的。因此作為我們教師——孩子們心中最崇拜的人,孩子所生長“土壤”的創造者與耕耘者。我們的人性如何?我們善良、民主、寬容、仁愛過嗎?相信我們曾經努力過,就是不知道堅持過多久?回想一下我們孩提時代,都是善良的,單純的,勇敢的,仁愛的,可是自己都不明白什麼時候變的世故、狹小,自私起來。其實孩子們所需要的就是我們的一個微笑,一息讚許,一個眼神,一個撫摸,一個擁抱。讓我們平時對孩子們多些讚美與鼓勵,少些批評與指責;多些尊重與理解,少些挖苦與抱怨。這些對於我們來說不算多,也不算難,就像李老師說的“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簡單” 難的是簡單的事情重複做,重複的事情快樂做。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10

  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我感受頗深。作為從事近幾十年教學工作的我,對教師這一職業又有了新的認識。現簡單分享我的幾點感受:

  一、引導學生記住基本知識。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學校工作的30年裡,我發現了一條特殊的教育教學規律,到了中、高年級就出現落後和成績不好的現象,主要是由於學生在低年級學習中沒有把基礎知識的基本真理牢牢的掌握在記憶裡。”他說的一點兒也沒錯,基礎知識就是地基。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及時為孩子們梳理彙總基礎知識,做到一目瞭然,便於孩子們攜帶和記憶;同時還要合理規劃,循序漸進,將知識點進行分配,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合理規劃到每一天當中,化整為零,幫助別人孩子們反覆記憶,牢牢掌握基礎知識。

  二、要善於引導學生從瞭解事實到認識抽象真理。教學中在即將學習新知識前,推薦學生看一些與知識相關的科普書籍,接觸相關的事實或現象,學生在課堂上就能夠將已經認識的現象和事實進行提取與課本出現抽象知識相結合,從而總結出共性,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在教學過程中,首次學習時就要貼近生活實際,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去匯入課題,易於產生知識遷移。另外,設計練習要具有現實意義,能夠吸引興趣,更能體會學習的最終目的是運用於實踐,那樣的練習會加深對抽象理論的認識。

  三、要贏得學生的思想和心靈。做教師要做關愛學生的老師,愛學生就要關心、瞭解學生,要全面瞭解學生的思想表現、家庭環境、社會交際等情況,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教育學生要做到言嚴而得當,嚴而有效,更應該像父母那樣,用關愛去撫慰他們的心靈,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引,做學生的大朋友,儘可能為他們解決成長過程中的煩惱,讓他們愛上老師,愛上學習。

  知識就是力量,讀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教育學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會讓我的學生從知識的海洋中獲得力量,幫助他們揚起理想的風帆。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11

  這是一本大家公認的教育經典,因此如何解讀這本書就成了一個經典難題。更讓我覺得困難的是,我始終無法認可這本書在教育中的經典價值,儘管它講了不少有效的教育策略,也充分地展示了作者的教育智慧,也不缺少作者對教育的奉獻精神與濃濃愛意。但在我的眼中,始終覺得這本書還是淺了一些,儘管有不少的有用的教學方法,但這些方法過於有用,讓讀者簡單模仿就可以了,而不必去深入地思考這些教學方法有用性的原因何在。

  當你翻看《給教師的建議》的目錄,就會發現閱讀這本書的困難,因為全書只是作者教學經驗文集的彙編;甚至可以給出一個粗淺的結論,在作者之後的一百年裡,會很難發現有比這樣的經驗文集更為全面而又有用的文集。所以,這本書為我們提供遠不只是一些有用的方法,而是透徹理解教育過程的原始資料。

  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能否保護和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取決於教師對這個學生在學習上的個人成績的看法。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於,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

  在學習中取得成就,--這一點,形象地說,乃是通往兒童心靈中點燃著“想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的那個角落的一條蹊徑。教師要愛護這條蹊徑和這點火花。

  如果教師關於把學生引進一種力所能及的、向他們預示著並且使他們得到成功的腦力勞動中去,就連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也能多麼勤奮地、專心致志地學習啊!這些學生在緊張的勞動中顯示他們那積極活動的精神,他們變得跟以前完全兩樣了,因為他們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更好地完成作業上。

  要精心呵護孩子“想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我相信每一孩子都是想學好的,再調皮的學生,在他的心靈深處都是渴望成為一個好孩子的。這學期,有一個插班生叫邱友煊的孩子讓所有任科教師頭疼不已,上課坐不住,老是影響前後左右的同學學習。可是他也有認真聽課,認真寫作業的時候。每當他覺得自己表現的不錯的時候,下課時就會到我身邊來問我:“老師,我今天上課不錯吧?你能不能跟我媽媽說我今天在學校很乖?”他也想學好呀!

  “有些教師常抱怨說,兒童在上課時調皮,做小動作……這些話總使我困惑莫解。”我也常聽到這樣的話,但我自己儘量注意不說這樣的話。因為我始終認為學生上課不願聽,那是因為我的課不夠精彩。有些時候你會發現學生非常專注地看著你,那是因為你的話語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了。所以我們要思考地就是怎麼樣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而不是抱怨學生不聽課。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12

  重溫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比之前有了更接近自己教學工作的親切感。每讀到一條建議,比之前理解和認識更深了一些。

  有感於“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作者用一個形象的比喻讓我們明白了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就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份就是了不起的成就。這不就是我們說的教學評價的多樣化嗎?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發展。能否保護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就取決於我們對這個學生在個人成績的看法。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正如作者說的如果你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夠20桶水,就會損害他的力氣,到明天他就什麼也幹不成了。所以,更理解了“任何一門學科的任何教學大綱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範圍的知識,二沒有包含活生生的兒童。不同的兒童要達到這個知識水平和範圍,所走的道路是不相同的。” 因此,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於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成功的樂趣。這使我對從兒童興趣出發來教學有了更多的認識。不光要從學科本身的興趣點,更要關注兒童認知的興趣點,針對每一個不同的兒童個體的原有認知水平,來組織教學。即我們所說的“一把鑰匙開啟一把鎖。”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教師和學生關係有相互信任,學生可以坦率自己,真正把學習當成自己 該做的事情,發自內心,樹立起自己的尊嚴。讓每一個孩子在學習中都能取得成就,如同燃起了生命的火花和一條蹊徑。這對於我們教師來說彌足珍貴,一定要愛護好這條蹊徑和這點火花。曾幾何我們因為自己的急於求成,因為沒有足夠的耐心,讓這些火花散失,讓我們所謂的差生就那麼一天天落後下去。

  那如何讓每一個孩子在課堂上都能有成就感呢?那就是分層次地佈置學習要求。善於把學生引進一種力所能及的、向他們預示著並且使他們得到成功的腦力勞動中去。如果我們能讓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也能勤奮地、專心致志地學習,就是我們教學成功的標誌。回想自己的課堂,往往是統一要求的比較多,忽略了不同層次的個體。雖然也曾不忘鼓勵那些後進生的點滴進步,不如根據他們的認知起點,給他們更切合地努力任務,也讓他們透過自己的努力,自我獲取,自我進步來得更實際。這就是讓每一個孩子都在課堂上透過自己的努力,產生自我實踐感知,體驗。唯有讓每一個生命都有所體驗的時候,才是他有自我認知,真正學習到知識和獲取能力。

  我將記住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句話:“只有當學生進行思考的時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請你們考慮一下,怎樣才能把現在學習和即將學習的東西,變成學生樂於思考、分析和觀察的物件吧。”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13

  一個人最大的幸福是熱愛自己的工作。因為人的一輩子大部分時間都得工作,如果不熱愛自己的工作,只是當成謀生的手段,就很難享受工作中的快樂。作為一名教師,如何做到熱愛自己的工作,從事業中追求幸福感?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直到讀了鄭傑校長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才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不妨一讀此書,這是一本無害的書”。鄭傑在《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中第一句話,就從一種別樣的角度吸引著我。教師首先是一個完整的人,他們應該有自己的精神空間,他們也要享受生活……這樣的觀點就把教師從“聖人”的位置上拉了下來。要做一個成功的教師,必須首先學會做一個成功的普通人。

  鄭傑校長的一百條建議的四個部分正能給我們這樣的啟示。

  一、教師應設法讓知識本身吸引學生

  教育不是讓學生將書本上枯燥無味的知識、概念簡單的複製到學生的大腦中。教師應設法讓知識本身吸引學生,這應該成為每一個教師努力的方向。在進行每一節的教學活動前,教師應該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做到既能夠深入淺出地講解難懂的知識,又能夠讓學生體會其中的樂趣,進而激發學生自己去尋求知識,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明白知識的意義、學習的樂趣,讓學生真正愛上我們所教的學科。

  二、作一名理性的教育者

  教師要有理性,必須把學生當“人”看待,這是我們的工作與其他工作最大的區別。教師要有理性,必須“從四十五分鐘裡榨出油來”,提高教學效率,那是在為學生節約生命……教師應該是理性的,理性的教師才是優秀的教師,他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事業做好。

  三、要繼續學習,多帶點東西進課堂

  教師需要不斷學習的理由很多,教師要繼續學習,不但是為了使自己的個人素養進一步發展,更是為了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我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就我們從事的教育事業而言,從為了學生髮展的角度我認為繼續學習可以達到: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做到與時俱進;學會新的教育教學手段並應用到教學中去。

  只有教師自身教育素養的提升,有了一定的知識積澱,在課堂上的教學才不會照本宣科、索然無味。對於知識的理解和駕馭,才能遊刃有餘、融會貫通。所有這些皆來源於教師平日裡的學習與反思,只有這樣,才能閃耀出魅人的光彩來。

  四、學會讚揚

  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優生”有缺點,“差生”也有閃光點,在教師心目中每個孩子都應有天才的一面。當你以欣賞的態度去看一件事,你便會看到許多優點,反之,你只會看到無數的缺點。

  優秀學生是相似的,“差生”卻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學生,你不必對他們進行嚴加管教,他們也總是乖乖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而當你面對那一個個千差萬別、生龍活虎的學困生時,一旦出了點問題,我們總是習慣性地先對他們進行批評、寫檢查、罰掃地……然後再對其講道理,進行所謂的教育指導。其實一味的處罰和說理未必能觸及後進生的心靈,反而久而久之,學生已經習慣了類似的說服教育,也就不能起到我們預想的效果了。

  作者告訴我們每一位老師:“那些特別的孩子正是透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是因為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或許很有希望。”“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聖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一種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和對每個孩子作為無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憫。懷著愛與悲憫,我們不放棄,絕不放棄。讓我們專著的神情告訴所有人,我們沒有放棄。”

  作為教師,我們的責任不僅僅是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同時還要教育學生成人、成才。教育的實踐告訴我們,後進生的心靈創傷只能用心靈的溫暖來醫治,精神的汙染只能用精神的甘露來洗滌。把那些我們已經用了好多年的訓詞換成讚美和幽默吧,把那些塵封在角落裡的各種各樣的表情豐富在臉上,多給後進生一點關愛,他們就會感到教師真正地關心他,愛護他,就會接受教師的教誨和勸告,產生追求進步的動機和行動。那麼教育的效果也就會如我們所希望的那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學習不再僅是學生的專利,教育也不再僅是教師的特權。作為教師必須把教育看作是貫穿與人的整個一生與人的發展各個階段的持續不斷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地更新,與時代同步。所以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創新,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時代的要求。

  《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這本書像一面鏡子,真誠的表述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忠誠與執著。值得我們細細地去品味,領悟它的精髓所在,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書筆記_篇四

  在《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中有一條--從四十分鐘裡榨出油來,讓我印象深刻。其中有這樣一段話讓我警醒。

  “千萬別認為學生投資是一個經濟概念,不是,那是生命概念,教師在四十分鐘裡以己昏昏豈能使人昭昭?學生枯坐教室,早已心飛天外,到頭來一無所獲,這就是生命浪費。金子般有限的童年,少年時光,隨著我們的課表,被一點點用蛀蟲爬滿。”

  這段話打在我的心上,字字沉重,回想自己過去的一個學期的教學情況,有些時候會在課堂上遺漏一些知識點,有時會由於表達上的不精準而給學生錯誤的引導,有時候一堂課講下來自己都覺得枯燥,可想而知學生的感受。但事後我都以自己是新老師,經驗不足在所難免為藉口來安慰自己,反正教學生涯才剛剛開始,慢慢磨練會好的。當看到這段話,我深深反省,這是多麼不為學生負責的藉口啊。我們常感嘆青春易逝,常常會想起那再也回不去的白衣飄飄的年代,而心中哽咽,那是一段多麼美好有珍貴的時光啊,而對於這些正當年的孩子們來說又何嘗不是稍縱即逝,他們又有多少可以給我拿來揮霍啊?

  所以,真的不能安於眼前,不思進取了,要以最高的效率讓自己成長。首先就要從課堂效率抓起,逼迫自己稱為“守財奴”,要從每一節課裡榨出油來!其實這一點確實是老調重彈了:高效課堂。領導們、有經驗教師們不止一次的在強調這一點,以前一直沒有做深入的思考。看過這條建議後,我有意識的查找了一些相關資料,綜合分析理解後,我算是給自己擬定了新學期的努力方向:

  1.高質量的備課。課堂教學效率如何,關鍵在於備課,備好課是搞好教學的基礎之基礎,根本之根本,這堂課的知識結構是什麼,重點難點有哪些,怎麼突破,只有瞭然於胸,講起課來才能得心應手,效率自然高,也不會出現知識點遺漏。同時,老師上課時的情緒也非常重要,直接影響學生的接受程度,因此,自己上課時要調節好情緒。儘量做到上課鏗鏘有力,富有激情。

  2.重視課堂資訊反饋。如完成練習後巡視,查對學生做正確的比例有多少,同時營造“低壓力,高挑戰”的課堂氛圍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

  3.進行積極的教導,不放任學生長時間自由支配學習時間。不拘泥於教材,把教材知識進行加工後再傳授給學生,不斷地給學生下達具體的指令,引導學生的學習活動,只有這樣,一堂課才會完成較多的學習任務。此外,明確教學目標、精選典型例題、語言簡練、規範板書,力求概括明晰。

  以上幾點希望可以以最短的時間做到,爭取四十分鐘能榨出油來。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14

  看過《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之後,帶給我極大的啟發和深深的感觸,書中每條談一個問題,即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裡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書中第二十二條講到"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那麼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才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來。我們也可以從圖書、報紙的種種事實可以看到,一個人最終的研究或發展方向,都可能與他小時候所喜愛的那門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是啊,作為老師,最希望的就是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只有這樣,學生才有興趣學才可能學好!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它所需要的條件太多了,教師靠高尚的人品,積極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藝術吸引了學生,學生喜歡你,自然會愛烏及屋,從而喜歡了你教的這門學科。在這裡,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他希望你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跟你的同事們--其他學科的教師來一番競賽。在我們的教學中,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上課前或下課後,學生快樂的圍繞著老師身邊,和老師交談著自己的所見所聞或討論著有關課堂上的問題。當然,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有些"你自己的學生",這些學生都是對你這門學科特別感興趣的學生,以至於他們可能因為喜愛這門學科而會把這門學科當成自己將來從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學生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他們對一切都感到漠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學生對待知識的態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惱和感到擔憂的,就是這種無動無衷的精神狀態。

  那麼如何點燃起這些學生"興趣"的火花呢?教師一方面要在教育學生的同時不斷學習,提高課堂效率,是學生真正成為"自己的學生",使課堂成為學習知識的樂園。另外蘇霍姆林斯基也給了我們建議:"接近那種無動於衷的頭腦的最可行的途徑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來喚醒思考。"教師都要思考,是什麼促使某些學生變成了這個樣子。有什麼方法才能改變呢?在這裡,蘇霍姆林斯基讓我們每一位教師要樹立一個觀念,那就是,要使一個人終於有一天發現自己是知識的主宰者,使他體驗到一種駕馭和規律性的心情。用認識來鼓舞起人的精神--這就是說,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融合起來,這是給我們提出的第二十三條建議。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15

  在這個暑假當中,我閱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在書中,作者談到了很多教師都面臨著的困惑問題,並給予了深度的分析和解答。讀著此書,就彷彿是一位睿智的教師前輩,對我循循善誘,指點迷津,又如同一位和藹而博學的老人,為我細細剖析,樹立信心。在本書中作者提到,提高教師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是教師的精神需要。我深以為然,作為教師中的一員,我正應像要求學生那樣要求自己: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

  書中列舉出了一百個話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娓娓道來,著實幫助了我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作者談到這樣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相信這也是很多教師困惑的問題之一,在平時的工作當中,經常能聽到大家談論“實在是太忙了,完全沒有時間。”這一點我也不能倖免,平時我也這樣抱怨過。一天只有24小時,每天在單位工作的時間只有8小時,而且這8小時已經排得很滿: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還要時常處理學生之間發生的摩擦、回答家長的問詢,另外還要搞好班級的環境佈置,抽出時間來搞課題研究,已經是應接不暇。晚上回到家之後,我們也要和所有人一樣,做好家務、教育子女。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裡來呢?帶著這個問題與煩惱我仔細閱讀了這一章節。作者給出的答案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多讀書。確實,我們在自己所教的學科裡,教科書所包含的那點基礎知識,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知識的海洋裡,我們教給學生們的這些基礎知識,也不過是滄海之一粟。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書中第二十二條講到“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那麼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才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來。我們也可以從圖書、報紙的種種事實可以看到,一個人最終的研究或發展方向,都可能與他小時候所喜愛的那門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作為老師,最希望不過的就是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只有這樣,學生才有興趣學才可能學好!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如何讓學生愛上這門學科,在這裡,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他建議教師去努力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甚至跟其他學科的教師來一番競賽。在我們的教學中,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上課前或下課後,學生快樂的圍繞著老師身邊,和老師交談著自己的所見所聞或討論著有關課堂上的問題。這些學生都是對你這門學科特別感興趣的學生,以至於他們可能因為喜愛這門學科而會把這門學科當成自己將來從事研究的方向。

  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俗話說“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對於我們教師來說,要學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唯一的辦法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這也是蘇霍姆林斯基給我的一條最好建議。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