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春節> 春節和新年問候的習俗和禮儀

春節和新年問候的習俗和禮儀

春節和新年問候的習俗和禮儀

春節和新年問候的習俗和禮儀1

  第一天拜家人;初二初三,拜婆婆,舅舅,公公等。直到第16天。這個習俗從宋朝就開始流行了。《東京夢花錄》第六卷,宋代孟淵描寫北宋在京時的雲:“十月一日,開封府放關三日,士人自早相慶。”到了清代,新年禮儀得到了昇華。阿清顧鐵青在《賈青錄》中描寫“男女不如父母,主率不如幼。他們向鄰居和朋友表示敬意,或者停止送孩子祝賀他們,這就是所謂的“新年快樂”。歲末不相逢者,此時亦相拜。”一般來說,在同齡人中致敬新年就夠了。

  首先,拜家裡長輩。第一天早上,晚輩起床,要給長輩拜年。當然,長輩拜完之後,肯定會把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不能忘記的是給鄰居長輩拜年。中國有句古話:遠親不如近鄰。所以,給鄰居長輩拜年,僅次於自己的長輩。一般來說,你的鄰居長輩也會給你“壓歲錢”。

  其次,過年探親。第一天或第二天一定要去公公婆婆家,帶禮物。進門後要向佛像、祖像、牌位三鞠躬,然後依次向長輩鞠躬。

  坑是一個禮貌的新年。如果給朋友拜年,只要一進門就給佛像磕頭。如果你和你的主人平起平坐,你只需要交出它。如果年齡比自己大,還是要主動低頭。主人應該從座位上下來幫助你,甚至說你沒有禮物,以示謙卑。一般情況下不要坐太久,寒暄完就走。師傅拜完了,改天也要拜。

  拜年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發簡訊,發賀卡,禮節性的打電話,打電報,這些都是拜年的新形式。送賀卡的時候,也會送自己的名片。

春節和新年問候的習俗和禮儀2

  選擇時間

  在支付新年問候之前預約。不要因為主人也出去拜年而空行程。同時給主持人一個提前準備的時間。預約時間給主持人一個選擇,不要單方面定時間。這一次最好是雙方都同意。一般來說,我們應該選擇早上給長輩拜年,但不要太早。因為我們平時工作很努力,所以春節期間我們通常起床很晚。如果過早拜年,往往會讓主人措手不及。如果新年祝福語是隨年夜飯一起上的,可以根據年夜飯的`時間來確定新年祝福語。你應該早點到達,不要等到吃飯的時候,留出時間打招呼和聊天。

  有些人喜歡選擇在晚上拜年。坐幾個小時必然會影響到主持人的休息。過年的時候,進門問一聲“新年好”,匆匆離開,會給人一種“缺乏誠意”的感覺。所以以客人身份停留半小時到40分鐘為宜,這樣既禮貌又不影響主人對其他客人的接待。

  禮物選擇

  適當送禮。向長輩、老師、師傅拜年時,要適當帶一些禮物。禮物不要太貴太豪華,也要“可得”。捧著一束鮮花,送上一張精美的賀卡,已經成為都市現代人一種浪漫溫馨的拜年方式。新年禮物也要注意衛生。如果你很懂新年祝福語,可以選擇對方最喜歡的禮物,也算是你最喜歡的。不太懂的話可以選花,選水果,選食物……而且不能出錯。菸酒要根據物件來定。比如給奶奶拜年,給她沒用的菸酒,都是沒有意義的。如果主人家裡有孩子,也可以適當選擇孩子喜歡的禮物。

  賓客禮儀

  頭盔門要根據親友環境換鞋;一一問候親朋好友(可以提前知道親朋好友的家庭成員和頭銜);禮貌送禮;以客廳為主要活動場所,未經主人允許,不要主動參觀每個房間;優先考慮寄宿家庭的生活習慣,不要像在自己家裡那樣隨意。和主人聊天主要是寒暄寒暄,增進彼此的感情。

春節和新年問候的習俗和禮儀3

  “禮義智信,禮為先”,古人從新年開始就教導孩子“知禮、學禮、行禮”。古往今來,從帝王將相到普通百姓,都透過拜年這種特殊的交流方式向對方表示祝賀和祝福,以增進友誼和聯絡感情,展示自己的禮儀和修養。

  元歐陽宣《漁家傲》曰:“繡雕鞍聒噪,閒來快去,拜年燃燈直走。”人們認為新年的問候是從第一天到第十五天。明代劉東、俞以正寫道:“正月初一.....歡喜洗洗,舔舔小米糕,慶祝年糕。父母少拜,公婆拋紙條互拜,說拜年。”可見,拜年民俗出現後,人們拜年的關注度和內容也是“與時俱進”,並一直傳播到現代。

  傳說古代有一種怪獸,頭長獨角,嘴像血盆。人們稱之為年。除夕夜,年跑進村裡捕食人。人們不得不準備一些肉放在門外,然後關上門藏在家裡。直到元旦早上年吃夠了,人們才開門相見,鞠躬祝賀。傳說“新年快樂”就是由此而來。

  有一年,年又進村了,人們發現他怕紅怕鬧。因此,在年到來之前,人們在門上貼紅對聯,掛紅燈籠,燃放空心竹子製成的鞭炮,把年嚇跑了。由此,貼對聯、掛燈籠、放鞭炮的春節習俗傳播開來,並逐漸擴大和應用於全年的各種節日活動。

  在古代,“拜年”的內在含義是過年,給長輩磕頭行禮。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習俗增加了新的物件、內容和形式,逐漸成為教師、單位領導、同學、同事、戰友、老鄉、“六親”和鄰居的時尚。去拜年而不去,總是不合適,不放心,不尊重。拜年的目的已經從“敬祖、孝、福”變成了“情緒化”、“功利化”。

  在古代,元旦那天,孩子們早早起床,穿上最漂亮的衣服,穿上新鞋,戴上新帽子。穿好衣服後,給爺爺奶奶父母磕頭拜年,表示孝順、求愛、欣賞,讓長輩在新年的第一時間享受家庭的幸福。早飯後,大三學生和父母或者哥哥姐姐一起出去走親訪友。遇到熟人一般會抱拳問“新年好”。

  為了向族人的長輩致敬,他們通常會鞠躬向老師致敬。一般都說“拍老師(前輩)馬屁”。現代人未必真的致敬磕頭,而是“言而有信”。給朋友、同事、鄰居拜年,一般也可以抱拳鞠躬。而且這種形式的禮儀已經成為春節期間拜年的象徵。成年人可以做到,現在孩子也明白了。

  在第二天和第三天,人們通常去父母家、戶主、叔叔、嬸嬸和其他長輩家拜年。他們通常帶一些禮物來尊敬老人。受過教育的人不追求奢侈品禮物。一束水糕,一束糖葫蘆,一盞燈籠,一個“中國結”就可以了。在拜年時,主人和客人並不注重禮物,而是注重禮貌和人情。

  五六十年前,我多次面見長輩拜年,感觸至今記憶猶新。當時去長輩家,先向佛像、祖宗像、牌位鞠躬,再依次向長輩鞠躬。除夕之夜,許多長輩在堂屋鋪紅氈,蒲團上蓋著布,準備接受晚輩的磕頭膜拜。晚輩畢恭畢敬地磕頭後,長輩們會不失時機地說一些讚美和寄予厚望的話,給晚輩一個紅包(用紅紙包著壓歲錢和糕點貼)。

  在古代,說起壓歲錢可以壓制邪物,晚輩從長輩那裡拿到壓歲錢就可以安然度過一年。拜年後,有些長輩要離開晚輩去吃飯、吃飯、玩耍、聊天,然後讓他們在黃昏時“回家”。很多長輩透過拜年的人數來預測新年的“幸福和好運”。越多人拜年,越幸福。

  現代流行向領導、朋友拜年、感恩,這是聯絡感情、加深友誼所必需的。人們借拜年的機會,回顧友誼,回顧錯誤,討論工作,表達感激之情。如果他們說了平時不太好說的話,那就不能理解平時的問題。他們這時候說出來,對方覺得自己“對人有禮貌”,講道理,恩怨情仇一筆勾銷。一般這個過程不要太長。想表達清楚自己的想法,寒暄幾句就可以走了。“禮尚往來”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師傅拜完了,總有一天要回去拜的。

  也有必要挨家挨戶地拜年。鄰里交往不多,但見面就可以說。大年三十,見面抱拳祝賀你,或者來祝賀你,在屋裡坐一會沒多少禮節。甚至在過去,有一些對對方的委屈,透過拜年馬上消失,甚至互相檢討,請求原諒,造成了“不打不成交”的感人場面。這樣,鄰里之間相互慶祝新年,對於改善鄰里關係,促進和諧社群建設大有裨益。

  拜年是中國的一種傳統民俗。在古代,當面拜年、紅包、書信盛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手機簡訊、電話、賀卡、電子郵件、鮮花、影片、網路問候越來越受歡迎,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這不能說是時代的進步,推動了新年祝福語的多樣化、便捷化、科學化。

  鼠年新茂就要到了,拜年的安排已經提上了家家戶戶的議事日程。精緻、靈動、美麗的手工玉兔給人一種歡樂、吉祥、和諧的感覺,兔子也是最能體現中國十二生肖中“新年快樂”象徵的吉祥物。帶毛茸茸的玉兔去親戚朋友家“過年”,時尚大氣,避嫌。我們每個人都有義務不讓庸俗、不健康、功利沖淡祖先留下的拜年的好習俗。

  現在的拜年和宴請往往合二為一。中國人好客,不喝酒坐不住。而且,“酒越來越濃,越喝越醉。”“醉”和“酒駕”成了拜年的副產品。主人和客人應保持警惕,不要給警察帶來麻煩,給親友帶來痛苦,給社會帶來危害。

【春節和新年問候的習俗和禮儀】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