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師>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記錄一下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書筆記頭疼,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1

  杜威在《藝術即經驗》一書中談到了“一個經驗”的概念,並將之界定為:“我們在所經驗到的物質走完其歷程而達到完滿時,就擁有了一個經驗。”該界定顯示出“一個經驗”至少具有兩重含義。一是完整性,即“走完其歷程”。二是圓滿性,即“達到完滿”。完整性和圓滿性共同構成了“一個經驗”的內涵。

  應該說,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教師大多能尊重幼兒對完整經驗的需要,比如。給幼兒講一個完整的故事,讓幼兒唱完一首歌,幫助幼兒完整地經歷一次科學探索活動,等等。然而,不少幼兒園在追求幼兒經驗完整性的同時,往往忽略了幼兒所獲經驗的圓滿性。例如,在美術活動中教師會不斷地催促幼兒完成其作品;為了在活動結束時讓幼兒得出答案,教師會縮減探索的時間,給予幼兒過多的直接幫助。等等。在這種情況下,雖然表面上看來,教育活動是完整的,教師引導幼兒獲得了完成某一個教育活動任務的經驗,但這種經驗卻是膚淺的,不具有累積性。在有限的時間內試圖完成一個完整的任務,常常會在關注幼兒經驗完整性的同時,以犧牲幼兒經驗的圓滿性為代價。

  那麼,如何在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使幼兒獲得的經驗既完整又圓滿呢?

  一是分解。

  分解就是把原先過於龐大的“一個經驗”分解為一個個小的“經驗”。比如。要讓幼兒瞭解水的特性,就可以讓他們通過幾次活動分別來探索水的顏色、味道、流動,物體的沉浮等不同特性。對一首歌曲的學習,可以透過體驗理解歌詞、初步學會演唱、歌曲演唱與表演、音樂遊戲與創造等幾個層層疊加的活動分步驟地逐漸達成。在這種情況下,幼兒每一次都獲得了相對完整的一個小的“經驗”。而每一個小的“經驗”的不斷累積便構成了既完整又圓滿的一個大的“經驗”。這就好比我們成人在讀長篇小說和看電視連續劇時的經驗歷程模式。

  二是留白。

  留白是國畫創作中的一種構圖方法,以收到虛實相映,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幼兒園教育工作的留白就是在教育活動設計時間歇性地預留一部分不做任何教學安排的時間。有了在活動設計時有意識的留白後,教師在教育活動過程中才有可能從急迫的教育任務中脫身,才有可能用更多的心力來觀察、分析幼兒:當教師意識到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與活動計劃不一致時,才能根據幼兒現場的反應調整教育計劃,切實追隨和滿足幼兒的合理需要,使他們透過活動獲得深人、滿足的體驗。

  三是時間。

  充足的活動時間是幼兒獲得高質量經驗的條件。要讓幼兒的經驗完整和圓滿,教師必須學會放慢腳步,善於等待,讓幼兒有足夠的時間按自己的步調進行探索。有了充裕的活動時間,教師才可以不急於讓幼兒獲得某個既定的結論,幼兒也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自主探索,自己尋找結論,自己發現和修正錯誤。在這樣的活動過程中,幼兒才會體驗到挫敗與成功,感受到困惑、激動、喜悅、失落、難過等各種情緒,幼兒所獲得的經驗才會是飽滿、充實的,並在與原有經驗的匯聚中成為推動幼兒成長的重要力量。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2

  促進教師與幼兒在教育活動中更好的相互作用策略,就是讓教師和幼兒有更多的,有效地相互影響和溝通的方法,就讓教師的“教”得更有效,讓幼兒“學”得更好的辦法。

  1、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這一主導作用表現在,無論是直接“教’還是間接”教”,教師都始終控制在教育過程的方向,引導幼兒向著教育目標要求的方向發展。

  儘管幼兒是自己學習的主體,但是教師可以透過創設與幼兒適宜的環境,透過調動幼兒的興趣和經驗,透過激發幼兒學習動機等來引導幼兒積極地與教師配合,從而讓幼兒的學習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為教師所控制。

  2、直接“教”時要注意的問題

  ①變單向的“教”為雙向的交流;

  ②變單向的言語傳授為多樣化的教育手段;

  ③重視情感效應;

  ④重視幼兒的個別差異,因人施教;

  ⑤重視隨機地教;

  ⑥直接“教”和間接相結合。

  感悟:

  說起教,我們都不陌生,但如何把我們的孩子教好是一門很深

  的學問。

  在書中提到教師應當重視使用非語言的身體動作表情等,如幼兒點點頭肯定,拍拍肩鼓勵,微笑以表示讚賞等。其實我們與孩子相處時經常會忽略掉這些,而換之更多的是責備的聲音,深刻反思下來這樣對孩子反而使孩子更叛逆,所以這樣的互動方式要不得。

  生活處處是教育,我更贊同於這種間接教育,比如畫畫時,讓孩子去感受興趣,享受快樂,外出時孩子自己走走發現小蟲子,觀察小蟲子等等,堅持正面的教和隨時隨地的教,有事這種教育的效果會是事半功倍的。

  第四篇: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杜威在《藝術即經驗》一書中談到了“一個經驗”(an experience)的概念,並將之界定為:“我們在所經驗到的物質走完其歷程而達到完滿時,就擁有了一個經驗。”該界定顯示出“一個經驗”至少具有兩重含義。一是完整性,即“走完其歷程”。二是圓滿性,即“達到完滿”。完整性和圓滿性共同構成了“一個經驗”的內涵。

  應該說.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教師大多能尊重幼兒對完整經驗的需要,比如.給幼兒講一個完整的故事,讓幼兒唱完一首歌,幫助幼兒完整地經歷一次科學探索活動,等等。然而,不少幼兒園在追求幼兒經驗完整性的同時,往往忽略了幼兒所獲經驗的圓滿性。例如,在美術活動中教師會不斷地催促幼兒完成其作品;為了在活動結束時讓幼兒得出答案,教師會縮減探索的時間,給予幼兒過多的直接幫助.等等。在這種情況下,雖然表面上看來,教育活動是完整的,教師引導幼兒獲得了完成某一個教育活動任務的經驗,但這種經驗卻是膚淺的,不具有累積性。在有限的時間內試圖完成一個完整的任務,常常會在關注幼兒經驗完整性的同時,以犧牲幼兒經驗的圓滿性為代價。

  那麼。如何在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使幼兒獲得的經驗既完整又圓滿呢?

  一是分解。分解就是把原先過於龐大的“一個經驗”分解為一個個小的“經驗”。比如。要讓幼兒瞭解水的特性,就可以讓他們通過幾次活動分別來探索水的顏色、味道、流動,物體的沉浮等不同特性。對一首歌曲的學習,可以透過體驗理解歌詞、初步學會演唱、歌曲演唱與表演、音樂遊戲與創造等幾個層層疊加的活動分步驟地逐漸達成。在這種情況下,幼兒每一次都獲得了相對完整的一個小的“經驗”.而每一個小的“經驗”的不斷累積便構成了既完整又圓滿的一個大的“經驗”。這就好比我們成人在讀長篇小說和看電視連續劇時的經驗歷程模式。

  二是留白。留白是國畫創作中的一種構圖方法,以收到虛實相映,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幼兒園教育工作的留白就是在教育活動設計時間歇性地預留一部分不做任何教學安排的時間。有了在活動設計時有意識的留白後,教師在教育活動過程中才有可能從急迫的教育任務中脫身,才有可能用更多的心力來觀察、分析幼兒:當教師意識到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與活動計劃不一致時,才能根據幼兒現場的反應調整教育計劃,切實追隨和滿足幼兒的合理需要,使他們透過活動獲得深人、滿足的體驗。

  三是時間。充足的活動時間是幼兒獲得高質量經驗的條件。要讓幼兒的經驗完整和圓滿,教師必須學會放慢腳步,善於等待,讓幼兒有足夠的時間按自己的步調進行探索。有了充裕的活動時間,教師才可以不急於讓幼兒獲得某個既定的結論,幼兒也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自主探索,自己尋找結論,自己發現和修正錯誤。在這樣的活動過程中,幼兒才會體驗到挫敗與成功,感受到困惑、激動、喜悅、失落、難過等各種情緒,幼兒所獲得的經驗才會是飽滿、充實的,並在與原有經驗的匯聚中成為推動幼兒成長的重要力量。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3

  看這本書時很多次有感動到極致的感覺,就像看一部特別好的電影。電影是虛構的,但這本書記錄的是真實的,這讓我對原本感覺缺乏感覺的生活,又萌生了一絲希望。

  或許擦亮眼睛,仔細找,感動還是能找到的,特別是我們還有天使一般的孩子做引領。則像一股細細的沙,慢慢流進心裡,一點一點填補了石頭的縫隙,同時帶來一份柔潤,抹平石頭的稜稜角角。

  作者馬麗娟老師:中國第一批接受國際華德福?史坦納幼兒教育協會培訓的幼兒教師李躍兒芭學園資深教師,擅長教育管理,培養、提升教師團隊以及對教育感悟的總結。在10年不間斷地教育實踐和教育管理工作中,積累了大量的教學觀察筆記及隨筆心得,最終形成本書。

  我帶著這樣的疑惑去讀這本書:

  我們天天都在講“要給孩子幸福”,那麼究竟怎麼樣才算是給了孩子幸福?怎麼樣才可以讓孩子感受當下的幸福?

  在書中馬老師給出了答案:

  馬老師的答案:

  幸福對於有的人來說就是,他能撅著屁股在沙坑裡玩一上午;能滾著一個破舊的輪胎在院子裡撒歡似的跑上幾圈;能七扭八扭地縫一個布包包;能將豆沙醬包在麵糰裡放進烤箱;能拿個大瓢給菜地澆水,給羊洗澡……

  我的理解:

  給孩子當下的幸福,就應該讓孩子享受他這個年齡段應該享受的任何事情,而不是給予孩子我們所理解的“幸福”。所以,當你看見孩子不顧剛穿上的新衣服,專注地趴在地上看螞蟻時,請你不要阻止他;當孩子不顧弄髒雙手玩泥巴時,請你不要指責他;當孩子天馬行空地給你描繪他的理想時,請你不要嘲笑他……因為,這就是孩子眼中的“幸福”。

  在讀這本書時,有一些精彩片段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片段一:點燃心靈的蠟燭

  “我們要給予孩子機會,讓他們真實地學會一件事情,就像他們真實地學會等待一樣,孩子們才會真實地活在當下。”

  我的收穫:孩子們一旦學會了一件事情,他就是真正地學會了,不會忘記的一種學會。如果我們讓一個小孩子很快地學會一件事情,那麼相信他忘記得也快。因為,那是他人將別人的發現硬塞進孩子的記憶中,並不是孩子自己想真實地經驗它而記住它。所以,就如馬老師所說的“我們要做的是幫助孩子點燃他們內心那盞不滅的蠟燭,保護好它,讓它燃燒得更明亮、更久遠。”

  片段二:長著棉花糖腿的人

  “一眼看上去,一個孩子和另一個孩子並沒有什麼不一樣,我們所看到的都是孩子。但是,透過孩子生活中的活動,我們會認識到,每個孩子狀態背後都有一些東西是我們所看不到的。而要想真正地幫助到一個孩子成長,瞭解孩子狀態背後的一些緣由,是我們必須要做的事情。”

  我的收穫: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他們原本走的路就會不一樣,正因為這樣的不同才使得每個人都具有他自己獨一無二的個性。然而,孩子是需要我們成人的幫助,才會漸漸地瞭解這個世界的。

  那麼,作為教師,如何讓一個有困難的孩子得到真正的幫助,顯得尤為重要。而幫助一個孩子,不僅僅是指,對著孩子微笑,問他我可以幫助你嗎,實際上,幫助的意義遠不止這些,這是需記住的事情。我們不僅僅要蹲下身來看孩子,更要蹲下心來看孩子。

  片段三:“難相處”背後的秘密

  “從教育的角度看,我們成人要帶著一種敬畏和理解這個孩子的態度去感受他、幫助他。同時,還要看這個孩子的狀態是不是已經超出了教育者所能幫助的範圍,不管從哪一個角度幫助,我們都有必要了解他狀態背後我們看不到的那部分東西。”

  我的收穫:面對這類孩子,我們需要的還不只是接納這個孩子,更需要深入地瞭解在他的生活中,成人用什麼方式在和他交流,還有他的生活環境、飲食、作息規律等都是什麼樣的情況。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幫助孩子建立一個適合他的生活環境和具有規律的生活節奏,還需要幫助他的人給他提供可以學習的情景。讓他看到大人是如何對待一條金魚,如何收拾打翻在地的魚缸,如何與人一起做一個事情,如何表達自己……當他看到這樣的場景,會從中學習到怎樣真正地去照顧一條魚,會學會用抹布擦拭桌面上的水漬,會學會協助同伴做一個事情,會學會在集體中表達自己的想法。

  讀這本書,我就像在看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字裡行間充滿著溫馨愛與親切。看著故事裡的孩子們遊戲、學習、搗亂,看著看著我就會被這些小傢伙感染,跟著他們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學習,一起思考,一起感悟,一起成長。

  我喜歡這本書。因為書裡沒有深奧難懂的語言,沒有驚人的創見,沒有苦心的勸導,有的只是老師對孩子濃濃的愛,一種發現優點的眼神,一種可以溫暖孩子心靈的光,引領幼兒成長。透過馬老師的眼睛,我更好地看到了孩子們的世界:一個寧靜的世界,一個充滿力量的世界,一個生機勃勃的世界······我覺得應該像她學習,用心去體會孩子,真心將自己的生活和孩子們融匯在一起。

  幼兒園老師,絕對不是我們以前想象的那樣,只是一個“能帶孩子的人”。同其他工作一樣,幼兒教育工作需要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工作經驗,職業素養,專業技能,個人魅力,創造才華。這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工作,並不是僅僅有“愛心”就足夠的。我相信,透過自己的努力,我要成為一名我自己心中的理想幼兒園教師。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4

  本書提到了77個經典的圖畫書故事,梅教授對每個故事都發表了自己獨到而經典的解讀。很慚愧,這些故事我只讀過一小部分,而且對於故事的明白也僅限於表面,在給孩子們講述時也是蜻蜓點水,照本宣科。有時自己也想思考:“這個故事是不是還有更深刻的資料呢?它還想向我們傳達一種什麼思想呢?”但是好像總是尋找不到答案,因此漸漸的我也對圖畫書失去了原有的興趣。

  這些天,當我讀過梅教授的《閱讀兒童文學》之後,我才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覺,原來平時被我忽略的圖畫書中竟有著如此豐富、精彩的生活,這些生活無處不影響著、改變著孩子們,從而讓他們更加的熱愛生活、珍惜生活。

  讓我印象頗深的是,此書中梅教授解讀的《爺爺必須有辦法》。這個故事在大班上學期的教材中也有,配合圖畫書來講解,孩子們十分喜愛。在聽完故事後,老師按照慣例又進行了總結,如廢舊物的利用啊,發展創造力啊,培養環保意識啊等等,這個故事就算完成了。而在梅教授的解讀中,這但是一個十分奇妙的故事啊。

  這本書寫的不僅僅僅是爺爺。如果約瑟同意把又破又舊的毯子丟了,而不是拽住了不放,那麼爺爺有辦法又有什麼用?毯子就沒有機會在爺爺的手中變成外套,直到漸漸地變成紐扣。故事寫了約瑟的愛惜。寫了一個孩子對於長輩的禮物和愛的珍視,這不是很多孩子都有的感情。恰好是孩子的幼稚,他們會沒有珍惜的意識,一條“毯子”被扔棄是童年很慣見的事,直到中年和晚年才悔惜,但是“毯子”不可能回來。品味著這些話,我被梅教授的獨特見解深深折服。而這樣一個珍重的教育契機,卻被作為教育者的我們忽視掉了。

  梅教授還提醒我們,在和孩子們分享這個精彩、奇妙的故事時,必須別放下了欣賞每一幅圖裡的普普通通的溫暖生活,屋裡的情景、街上的快樂,很多的眼神、很多的笑容。看見了約瑟的小妹妹了嗎?他還有一個小妹妹呢。看見面包圈和那張開了嘴巴在說話的鸚鵡了嗎?它們是這個社群裡的每一天的聲音和快樂,是孩子們每一天的太陽光和一輩子的惦念。看見屋頂上最樸實的瓦片和路上最經走磨的石頭了嗎?它們不聲不響地許多年地保護了溫暖,別處的人喜悅地走進那裡,也把那裡的期望帶去天下。他們(它們)是這個故事的環境,也是這個故事的原因,要不,這樣的奇妙故事就不會得在這兒出現了。

  梅教授說:“我們都是點燈人!”,其實他就是一位最好的點燈人,點亮的不僅僅僅是孩子的心靈之火,還有我們教師和所有關心孩子的人。我想這就是梅教授對自己的要求,也是對我們所有教師的最親切的期望。這樣的期望是送給老師最真誠的祝福,也是送給孩子最精美的禮物。這是一本凝聚著深情和智慧的書,期望作為老師的我們,能把這本書帶給我們的,我們也能把它帶給孩子。

  輕輕合上書的最後一頁,我暗下決心:從此刻開始,梳理那些以前讀過的兒童文學名著,靜下心來品讀那些還沒有讀過的圖畫故事,做好孩子們成長道路上的“點燈人”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5

  黛安在《兒童世界》中談到:兒童在遊戲中成長,兒童在遊戲中學習,兒童在遊戲中成熟。可見,遊戲對兒童的重要性,兒童在進入幼兒園後,一週有5天在幼兒度過,每天與老師度過5-8個小時,而遊戲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中所佔比例是最多的,可見教師在兒童發展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掌握一定的遊戲理論知識是很有必要的。《學前兒童遊戲教程》是面向一線教師而編寫的一本學前教育教材。主要涉及遊戲的概念、觀點、操作的原則和方法等,解決學習中的“是什麼”和“為什麼”的問題,透過案例解決學習中的“怎麼做”的問題。

  作為一名新教師,最大的困惱是:組織幼兒遊戲時教師的指導策略。本書的第四章明確了遊戲中教師的角色、討論了教師介入遊戲的時機與具體方法,並介紹了實踐中常見的感覺遊戲、角色遊戲、結構遊戲、表演遊戲和規則遊戲的指導方法,讓我受益匪淺。到底教師該不該介入遊戲?答案是肯定的,但何時介入?最要緊的是向兒童要答案,一般來說,當幼兒出現以下情況教師應該介入:幼兒遇到困難、挫折,即將放棄遊戲時;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產生認知衝突時;遊戲出現不安全因素時;幼兒主動尋求幫助時;遊戲中出現不利於遊戲開展的過激行為時,遊戲中出現消極內容時。

  關於教師介入的策略主要有參與式介入、材料指引和言語指引。在自選遊戲時,中班的語言角已經多次無人光顧,即使有光顧者也是逗留幾分鐘便離開了,桌面上的塑膠小動物和一些畫有故事背景的圖板被冷落在一邊。這天教師在這裡投放了一些橡皮泥,紅紅來到這裡,用橡皮泥造了一座假山,山洞裡躲著小動物,加上原來的背景圖案,紅紅津津有味地玩了半天。磊磊則用橡皮泥捏了一隻大恐龍,肚子裡裝了一隻小恐龍,說恐龍媽媽要生小恐龍了。結果還引發了一場爭論:恐龍寶寶是從蛋裡出來的?還是從恐龍媽媽肚子裡出來的?這以後,孩子們圍繞這個話題談開了。分析以上案例:一塊橡皮泥的投放,無需教師更多的語言,就給了兒童一個可拓展的空間。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6

  今天讀到"生活化課程與教師發展"一章,作者真實的描述了幼兒教師的現狀,並且要求"深入的研究教師",強調要"關注教師的職業感受"等等,句句字字都撥動著我心中的漣漪。原本以為如虞老師這種大師級人物,只是關注大政方針、理論創新等理論層面的東西,可是讀了這本書,我在心中由衷的佩服虞老,他始終堅持理論與實踐的聯絡,關注在中國國情下的幼兒教育。雖然虞老的洞察和呼籲暫時還不能改變中國大部分幼兒教師的現狀,但至少給了我們信心,我們在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迷茫,原來並不全是我們自己孤單的在承受、思考、掙扎,還有虞老這樣的專家和我們作伴,也許只是語言文字上的共鳴,但這對於我們來說,已經是莫大的恩賜和榮幸了。以下是部分思考:

  你是否關注了教師的職業感受幼兒教師的工作具有一般教師工作的共性,也有其特殊性。教師的職業感受經常產生於教師的地位、待遇、社會和家長評價及工作成效等很多的因素,任何教師都會產生特定的職業感受,但的確社會和管理者並不都瞭解教師的職業感受。

  師幼是否能真正的平等我們一直都在提倡"師幼平等",而這種平等大多是對我們教師的要求,可是誰又能保障我們教師自身能獲得平等的權利和地位呢?對人類個體來說,與自己思維水平接近的人的對話能產生真正的思想互動,能獲得真正的思想碰撞和智慧激發,能對人的精神產生促進作用。對幼兒教師自身來說,他們與幼兒的溝通更多的是職業的而非個人生活需求性的對話,倫理上要求教師認識到這種溝通是平等的,但從心智上說,這種對話是不對等的,教師可以去在意、照顧幼兒的感受,但幼兒不可能像教師一樣做,幼兒教師經常需要拋棄自己,迎合、照顧幼兒的感受。因而,幼兒教師自身的需求並不能在工作中真正得到充分滿足,久而久之,作為成人的內心經常被擱置,可能的與成人對話的慾念被迫放棄,作為成人的幼兒教師的某些思維方式甚至某些思想慢慢的遲鈍或部分泯滅。所謂童心永在,一方面是對教師的褒揚,言說教師的精神狀態和教師的職業特點;另一方面也是幼兒教師的一種職業無奈,甚至是對正常的、與其心智發展水平對應的對話的犧牲。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7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給教師的建議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中提出了一百條寶貴建議,每一條建議都值得深思熟慮,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構建從教之路的堅固橋樑,它使我看到我的學生都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它使我懂得“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引發學生思考比使學生學會知識本身更重要;它也令我意識到要想上好一節課,就要用一生去準備這節課,這就是所謂的“終身學習”。

  一、 因材施教、各施所長——分層次教學的重要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於,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就是說,在學習中,無論就腦力勞動的內容(作業的性質),還是就所需的時間來說,都應當採取個別對待的態度。”

  不能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位學生,因此在教育教學上不能制定統一的目標、統一的內容、統一的進度、統一的檢測標準……這看似公平的班級授課制其實是及其不公平的。有的學生“學不夠”,而有的學生“學不了”,學生個性的主動發展就此磨滅。應當給學生更多自主選擇的權利,如果每一名學生都按照同一個標準去培養,只能培養出平庸的人,更能滋生魯迅先生筆下的“奴性”。根據加德納的多元智慧理論,每一名學生都有他擅長的領域,因此學校在普及基礎知識的同時,因材施教,使每一名學生所擅長的學科都能得到良好的培養。

  蘇霍姆林斯基的理論不僅能夠應用於學生,同樣應用於教師。當今社會,教師要逐漸從“知識型教師”轉變成“研究型教師”。學生各有所長,教師也是一樣。教師也要善於發現與培養自身所長,並在擅長的領域進行深入的研究,必定會使教育事業突飛猛進,教師不再是“教書匠”,而是真正的“靈魂的導師”,真正的學生智慧火花的點燃者。

  二、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育在於引發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說:“盡力為你們的學生識記、記熟和在記憶裡保持教學大綱規定的教材而創造一個智力背景吧。只有當學生進行思考的時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請你們考慮一下,怎樣才能把現在學習和即將學習的東西,變成學生樂於思考、分析和觀察的物件吧。”他的這一觀點也和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不謀而合。

  教師往往把學生當成一塊璞玉去塑造。其實,雕塑刀並不是拿在教師手中的,而是讓學生自己塑造自己。教師總是用一堂課能否順利進行來作為教師這堂課上得是否成功的依據。學生順著教師的思路進行學習,最終會使整堂課變成灌輸的機器。教師是一名引導者,應當引導學生自發的去思考,也許這堂課沒有預期順利,學生的自發思考屢屢“卡殼”,不用擔心,因為進步的階梯從來不會攀登得輕而易舉。我們教師應當成為蘇格拉底,不斷地用沒有確切答案的問題啟發學生,就像產婆在艱難的幫助孕婦生產。過程雖然艱難,但是順產的嬰兒經過了種種磨難之後必然是最健康的。經過學生思考而產生的觀點不一定正確,教師也不要急於去將正確答案告知學生,而是引發學生進一步反思自己的觀點是否正確。黑格爾說:“存在即合理。”只要學生的觀點言之成理,就是學生經過思考的產物,就是值得教師鼓勵的。

  三、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做一名終身學習的教師

  正如莊子說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提及的一位歷史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我想,這位歷史老師的觀點就是當下的“終身學習”觀點。要想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先有一桶水。我們都知道,教師的成長分三個階段:關注生存階段、關注情境階段和關注學生階段。我認為這三個階段是並駕齊驅的。終身學習就是一種生存方式,如果一名教師不始終關注自身的生存,固步自封,那麼他在教育事業的道路上就不會有多大的成就。荀子的《勸學》的第一句話就是“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學生是教育的物件,更是學習的主體。作為教師,更應當以身作則,成為學習的主體。正如這位歷史教師,他用生命中的每一天去思考如何上好一節課,用生命中的每一天去充實自己,而不是臨時抱佛腳。“臨時抱佛腳” 雖然能得到短期的成效,但是遠不及“厚積薄發”來得意義深遠,從而對學生的影響也深遠。正如勸學中所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但凡偉大的教育家,他們的言論或許都有異曲同工之妙,無論是中國的孔子、莊子、荀子,還是古希臘的蘇格拉底,他們的觀點都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中的看法不謀而合,因此他們之間能夠進行穿越時空的對話。熟讀《給教師的建議》,並運用於實踐當中,不僅能夠促進學生成長,更能讓教師通往教育事業巔峰的橋樑越發堅固。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8

  最近讀了《美麗的挫折教育》這本書,這本書主要講了:生活條件優越,缺少困境、逆境的歷練,加上長輩的溺愛,導致獨生子女普遍自私自利、沒有責任感、無視他人的感受。面對這一系列的問題,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挫折教育顯得尤其重要。其中“越來越多的孩子無法承受失敗”這一章節,給我的感受頗多。

  所謂挫折,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失敗或者叫“碰釘子”。每個孩子在學習活動、日常生活、社會交往中,都會碰到困難、曲折、失敗,以至心理上產生嚴重焦慮、極度苦悶、異常灰心、過分沮喪等情緒或行為失常。這種心理狀態,如不及時疏導,則往往會對一個人的生活發生重大影響。

  記得前不久,綜藝頻道播出的《我是大明星》,吸引了很多的眼球,這一選秀節目也吸引了很多年紀小的孩子來參加,經過一關一關的選拔,很多選手被淘汰,其中不乏一些小孩子,再看看這些孩子面對鏡頭的反映,他們不是痛哭流涕,傷心的說不出話來,就是面對鏡頭,躲躲閃閃,甚至是毫無禮貌地回絕主持人的採訪。

  綜上所述,出現這種種現象的原因是:孩子們的抗挫折能力太差,所以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有必要正確引導孩子面對失敗。

  在幼兒園裡,當他們出現問題時,他們往往喜歡告訴我們,請求幫助。這時,我們不能替代他們解決問題,而要透過其他方式,使他自己能解決問題。

  比如,兩個孩子在爭搶一把小椅子,我們可以用小椅子的口吻對他們說:“嗚——你們把我拉疼了,我想和你們兩個都做好朋友,怎麼辦呢?”他們聽了會感到不好意思。這樣他們就會克服這個困難,能夠再次合作地進入到角色中去。

  在平時生活中,我們要為孩子樹立榜樣,增強其自信心。在幼兒眼裡,家長和老師都非常高大,無所不能。所以我們在困難和挫折面前所表現出來的態度對他們的影響很大。孩子越小模仿力越強。如果我們平時遇到了挫折,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畏難情緒,要很快地調整自己。這對他們的影響很大。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微小的事,可以磨練孩子。我們在平時生活中要做有心人。抓住每一個機會對幼兒進行這方面教育。能增強他們的心理承受力,使他們在以後的生活中可以減少挫折,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9

  最近,我在閱讀一本書名字叫《不會說話的孩子想說什麼》。其中有一個章節談到培養快樂、負責、有潛質孩子的5個訣竅。在學習這5個訣竅之前,要先了解孩子天生就會使用的9種情緒密碼:好奇、開心、驚奇、苦惱、生氣、害怕、羞愧、噁心、厭惡。

  訣竅1,允許孩子充分、合理地表達所有的情緒密碼(儘可能不讓孩子的情緒受到壓抑)。表示開心、好奇的情緒密碼,都是正面的情緒密碼;表示苦惱、生氣、害怕、羞愧、噁心、厭惡,這些都是負面的情緒密碼。

  訣竅2,儘可能鼓勵孩子多多表達好奇和開心的情緒密碼(儘可能讓正面情緒充分發揮,及至最大)。例如,孩子抓起一本圖書或是雜誌,開始動手撕扯。倘若這本書不是那麼珍重,你不妨先觀察一會兒,看看孩子對撕扯所發出的聲音、撕扯時候的感覺、撕扯本身都有什麼反應。或者你就應捫心自問,孩子是不是在模仿父親撕報紙的動作。然後,要讓孩子知道,你認可孩子的興趣,也對此表示欣賞:這本雜誌很棒,對不對?上方的圖案也很漂亮,紙張也很棒喲。倘若你不想讓孩子撕雜誌,那就那另外的紙換下它,同時要跟孩子說:這本雜誌不能夠撕,這有一張紙,你能夠隨便玩。

  訣竅3,排除引起苦惱的因素(儘可能設法消除因其負面情緒的因由)。有的孩子只要看到戴眼鏡的人就會哭,倘若我們忽視孩子的這種表現,或者對孩子的哭鬧不予理睬,這樣做會讓孩子誤以為你沒有明白他發出的情緒密碼,這樣不僅僅僅對孩子沒有幫忙,反而會讓孩子越來越苦惱。在這種狀況下,我們能夠把孩子抱起來,讓孩子背對那個人,也能夠請那個人把眼鏡摘下來,或者還能夠問那個人是否介意讓孩子玩一玩他的眼鏡,以便消除孩子的負面情緒。

  訣竅4,用話語幫忙孩子表達情緒密碼。例如,小孩子正因飢餓哭泣時,不好只是喂他,也要花時刻同他說話:我聽到了,孩子,你此刻餓了對吧,我們找點東西來吃吧!若孩子被汽車喇叭聲嚇到了,你能夠跟他說:那種聲音真可怕,把你嚇壞了。孩子開心地蕩著鞦韆,你能夠用話語增強這種經歷給孩子帶來的正面感受,能夠發出誇張的聲音,比如哇的一聲,或者說:你玩的很開心,對不對?這些語言描述不僅僅僅對孩子的感覺予以認可,同時也能把孩子身體的感覺用語言描述出來。

  訣竅5,明白孩子的願望,他想要變得和大人一樣。1歲大的索尼婭走到電視機後面,想要看看那些奇妙的電線和插頭,這時父親平靜地說:索尼婭,若果插頭在插座裡,電線就會有電,你碰它會受傷,到我這來,我給你看看這段沒有電的電線,看看到底是怎樣回事。要不來玩這個好玩的球吧!然後索尼婭走到父親面前,聽父親簡單描述了一下電線和電流的用途,就開心地玩球去了。這時父親不妨說一句:索尼婭,謝謝你不去玩那些電線,我愛你。在這件事情上,首先,父親以平靜的語氣和孩子說話,並干預了她的危險舉動,儘管孩子不能完全聽懂父親的意思,但她明白說話的含義和語調。其次,他還給索尼婭帶給了一種十分好玩的東西球。最後,謝謝你,我愛你!他用這樣正面的語言對孩子的做法予以肯定,引導索尼婭在行為上做出改變並給予獎勵。這位父親所有的舉動和反應,都是在給索尼婭師範一些寶貴的經驗,還會有助於她將來長成一個心地仁慈、態度冷靜以及情感和諧的大人。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10

  我認真地讀過《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之後才發現,許多時候我們對幼兒的生活並不是真正的瞭解。其實,讀過此書之後感受頗深。許多時候成人自以為是按照成人世界的法則教導孩子,而我們並沒有發現是我們有意識的闖入了他們的世界,破壞了兒童世界的法則,還沾沾自喜的認為我們是為他們好。其實,作為“異物”闖入幼兒的和諧世界的我們所做的不是按照成人社會的日常規律和相關法律教導幼兒要怎樣做,而是要認真瞭解孩子的世界,讀懂他們的內心,當孩子們能夠安心放心的敞開心扉接納你的時候,你才能和他們成為朋友,開始發揮你來此世界的引導者的作用和目的,而在這之前,一切都是徒勞無功。

  孩子的敏感期即為關鍵期,而幼兒關鍵期的發展是決定孩子一生的關鍵,作為一名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幼兒各年齡層發展關鍵期的方面的同時,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注意正確的引導幼兒,最大限度促進幼兒更快更好的成長。幼兒的不一樣年齡階段有著相對應的發展關鍵期。

  0——2歲:新生兒從剛剛出生就開始敏感的對待這個世界,無論從視覺、聽覺、口腔、手、還是行走和語言方面,都是幼兒在這個年齡階段的關鍵期。當新生兒睜開眼睛的那一霎那他們就從視覺開始觀察這個充滿陽光的世界,這時的我們要為幼兒帶給科學的視覺環境,這不僅僅單純的是為幼兒鍛鍊眼睛的潛質,更重要的是在視覺敏感期的階段的幼兒的視覺與大腦發育與治理的發展都有必須的關聯。視覺是人腦獲得外界資訊的'重要渠道,能顯著影響腦部發育。這一時期的幼兒開始用口認識外部世界,因此吃手指的現象不斷出現。當我們發現吃手指的現象在幼兒生活中發生的時候,要正視這個問題,而不是絕對性的禁止。幼兒在不會用語言表達的階段,他們用口去探索這個未知世界,從口到手這需要一個時刻過程。當我們在安全的條件下,採取滿足孩子口腔的味覺和觸覺,給孩子帶給較硬的食物的科學方法並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手及其他器官也會出現敏感期,到那時,孩子用口探索世界的方式就會悄悄的退居二線了。相反,很多幼兒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還是出現“吃手”這一現象,這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家長的制止的原因。

  2——4歲:這階段的幼兒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由獨立個體成長到群眾生活。許多時候,我所在的小班經常會出現“搶玩具”、“在椅子上爬來爬去”、“從衣服、鞋子上扣亮晶晶的小亮片”的這些現象,最初的我是採取制止的方法告訴孩子們這些行為時不正確的,而不沒有深刻的反思到這些正是這個年齡階段的幼兒在自我意識的產生、空間感、和關注細小事物的敏感期方面的發展。對待“什麼都是我的”的幼兒,我們要給他們充分的選取,不好譴責還自己的行為,若是強迫孩子歸還屬於自己的物品給別人,孩子會絲毫感覺不到安全感。在正確引導幼兒的同時,要給他們足夠的權利自己決定。而幼兒對細小事物的觀察,皮亞傑認為:兒童首先是透過簡單圖式發展認知和認識外在世界的。因此,兒童起初對世界的認識必須是從微觀開始的,並且外在世界在他們眼裡也是微觀的。“亮晶晶”這一現象幾乎在我所在小二班每一天都在上演。從開始的制止到此刻的別隨意丟棄孩子收集的小玩意兒,我深刻體會到觀察細小事物對孩子的重要性。為孩子“創造”一些小玩意或是帶領幼兒進行一節對“亮晶晶”的觀察教育活動課遠比經常制止孩子在生活中“玩亮晶晶”要更科學、實際且更能解決問題。針對每一年齡階段的幼兒的發展狀況和哪些關鍵期在這階段發

  展對幼兒進行了解,是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幼兒發展的一項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環節。不僅僅如此,許多時候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還會出現“排斥一些幼兒”的個性現象,原來這正是孩子處在人際關聯的敏感期。這時我們要正確認識到幼兒的人際交往關聯的重要性。人際關聯很好的幼兒和人際關聯很差的幼兒的區別不是在他們喜不喜愛交往,而是在於他們的個人心理品質和社交潛質。行為表現是一項很重要的因素,表現友好、用心的交往行為就會受歡迎,而那些搶奪玩具、推打小朋友的孩子就成了受排斥的兒童。這時候對孩子進行正確的行為指導便顯得至關重要。但許多時候,這兩種幼兒都會受到老師的關注,而經常會不記得“受忽略兒童”,不受歡迎,也不受排斥。這時,我會經常發動全班幼兒進行“記名字”的遊戲。那些孩子們都不記得名字的幼兒在某一階段我會採取著重讓他們進行表演、回答問題等方式使其受到關注。雖然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孩子的人際交往技能,但至少用科學的方法正確的解決幼兒之間出現的問題。

  年紀再大一些的兒童,比如4——5歲的中班幼兒會出現一些關於婚姻和性別方面的問題等,5——6歲的大班孩子會在秩序方面、文字元號和數的排列組合等抽象方面產生一些問題,這就要求最為兒童導師的我們在生活中認真觀察、正確指導幼兒走出困惑,不進如此還要重視家園教育,幼兒園是孩子的第二個家,是孩子成長的沃土。但只依靠幼兒園單方面的教育是不夠的,家長的緊密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

  許多時候,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犯了錯誤,但是當他們一旦意識到就會自己反省,他們有自我反省的潛質,而作為教師的我們,要耐心的等待幼兒改正錯誤,這是每一個孩子在成長中的必經過程。老師的耐心教導,家長的支援配合,家園攜手共同教育為孩子順利透過敏感期奠定堅實的基礎,促進幼兒健康快樂的成長。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11

  去書店走走,翻翻書架上琳琅滿目的學前教育書籍,雖然有很多優秀的書籍,但是很難有心動的感覺,密密麻麻的文字,不知該何去何從。忽然看見了這一本書,本想著這就是一本理論性很強的書,或是某個孩子的母親寫的與孩子在一齊的成長事例。但是翻開後,看到裡面的插畫和那些簡潔明瞭的對話、推薦,我深深的被吸引了。看到插畫上正反兩面的比較,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我們的家庭以及孩子園老師多多少少都會有相應的不恰當的語言。也許那些語言在平日裡我們感覺很正常,但是在比較之下,我就能真正的感受到讚賞性或是接納性、共情性語言的力量。即便我作為一個成年人,我也更願意聽到這樣的語言。當然書中所說的不僅僅僅是語言,更重要的是一種態度。

  讀了這一本書,我有太多的欣喜,也有太多的困惑。當我每一天讀了一點點後,我會充滿期盼,期望第二天的到來,我覺得我找到了恰當的和孩子交流或是處理問題的方式,我想要儘快的用這些珍重的方法和孩子們快樂、平等、有效的共度在園的完美時光。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總會遇見一些問題。書上看似簡單的對話,在實施的過程中並不是不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事情發生的情境不一樣,書中的語言不可能生硬的模仿。起先,我認為這些簡單的語言很好“說”,但是在溝通的過程中,我發現真的很難,正如書中提到的,我們生活中很多說話的方式已經成為定性,想要改變很難,老師或是家人需要練習。其次,我們要改變我們的態度。生活只有一次,時刻只去不回,孩子們完美的童年亦如是。想要孩子們有一個美麗的童年,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去對待他們,去傾聽他們的每一句話,去發現他們的開心或是難過的瞬間。我們是師生,亦或是母女,生活中的瑣事很多,有時我們難免會不耐煩。但是你的一點點疏忽,都可能讓你的孩子留下小小的“傷痛”。如果你有什麼不開心的事,能夠和孩子們說一說,他們能夠感受到你的難過,但請你不好以此為藉口推開他們。

  這一本書對我的影響很大,雖然對於本書的領悟還不是很透徹。但是其中關於“學會讚賞孩子”讓我有了一點小小的“驕傲”,我深切的感受到了讚賞的力量。

  禾禾是我們班年齡最小的孩子,又是男孩子,相對別的孩子而言,他各個方面潛質的發展都比較慢,加上他之前沒有上過託班(託班下學期轉來,但是由於經常生病,很少入園),對於孩子園的生活適應性不是很強,不大參與班級的各種活動,每一次吃飯都要老師喂,即便老師喂,他也不大吃,有時候吃幾口就吐了。他的脾氣很倔,只要他不想吃,便一口飯不會吃,無論老師怎樣喂都不吃。由於他剛生下來就做過心臟病手術,老師也總是給予他個性的照顧。這學期開學後,他各方面潛質的發展都稍稍提高,但是吃飯仍需要老師喂。有一次吃飯的時候老師表揚了他,他很開心。第二天吃飯的時候我發現他很願意吃飯,雖然有是仍需要老師喂,但是速度快了很多。在接下來的幾天中,我每一天喂他吃飯的時候都會“悄悄地”表揚他。有一天我看見他用勺子大口的吃飯,我立刻走到他的身邊稱讚他,“我們禾禾吃飯越來越好了,都用勺子自己吃了是不是?”他笑著點了幾下頭,我伸出大拇指給了他一個“大拇哥”。我發現他不僅僅吃飯主動了,在別的各個方面都有很大的進步,看到老師主動笑眯眯的叫老師好,園裡的老師都稱讚我們班的“小不點”長大了。

  看著禾禾的每一點進步我都很開心,我意識到了“稱讚”的力量。但是稱讚並不只是用“你真棒!”、“很好”、“太好了!”等概括性的詞語來評價孩子的言行的。孩子們對於這樣的詞語並不受用,他們很可能認為你是在敷衍他。剛入園的時候,由於缺少實踐經驗,我不知道如何和孩子交流,如何去稱讚他們,在區角遊戲的時候,我看見孩子搭出好看的房子,我總會對他們說,“xx搭的真好!”起初孩子們還很開心。但是兩三次後,孩子們就對我的稱讚不給予回應了,有時只是沒有表情的看我一眼,讓我覺得很“尷尬”。對於孩子們這樣的回應,我開始反思,是他們不在乎老師的稱讚,還是對老師的稱讚“麻木”了?在和孩子們的接觸過程中我發現,孩子們對於老師的稱讚、表揚還是很在意,只是老師不恰當的“稱讚”會讓孩子產生懷疑,比如在搭積木的時候,我只是一味的表揚孩子們搭得好,而沒有指出好在哪裡,孩子們對於這樣的稱讚,會產生懷疑“老師是在誇我嗎?我搭的真好嗎?沒有具體指向性的稱讚會讓他們“疲憊”。因此,我會練習如何有指向性的稱讚孩子,我會在平時的活動中靜靜的觀察他們的表現,然後去想一想該如何去稱讚她,在下一次的活動中能夠有效的對孩子進行稱讚。

  讚賞是完美的,是孩子們喜愛的,並且用心想要得到的,但是我也糾結過,徘徊過:稱讚是又次數限制的麼?要有怎樣的度呢?

  有一次,我們一個孩子的奶奶來對我說;“老師,這天下午你能給我們家淇淇發一個小貼畫嗎?我們家淇淇已經唸了好幾天了。”淇淇是一個很乖巧的女孩子,各方面表現都很好,老師和小朋友都很喜愛她。她經常得到老師的稱讚或是小貼畫,但是在經歷了一件事情以後,我開始思考要不好高頻率的稱讚她。一天早晨來的時候,孩子們在玩滑滑梯,淇淇在滑梯上跑著,和小朋友撞在了一齊,摔倒在滑梯上,我看了看沒有出現破了青了的狀況,看著淇淇有點怕怕的眼神,我只說了句,“慢點哦”。中午吃飯前小朋友去洗完手,地下溼溼的,我提醒小朋友要慢慢走回教室,她跑了回去,我只是請她回來重走一遍,她便“哭”了。對於這樣的狀況我想了想,是不是平時在孩子園老師全是正面的稱讚,她不能理解老師指出的不恰當的地方,是不是要進行挫折教育呢?於是在稱讚孩子的時候,我“故意”忽視了她。每當看到她渴望得到老師稱讚的眼神的時候,我的心理也十分的糾結,她的確做的很好,我要繼續忽視她麼嗎?在一次次的糾結中,我發現自己錯了。正如大人們願意得到別人的稱讚一樣,我們渴望別人稱讚我們新買的裙子漂亮、新剪的頭髮好看一樣,孩子們也渴望得到別人的稱讚,尤其是老師。每一個孩子都就應被稱讚,他們每一點進步、每一點好都期望老師看見,而老師的稱讚正是老師對他們的“反饋”。對於淇淇的這種狀況是我做的不夠好,由於淇淇是一個乖巧的女孩,因此平時她有一點點做得不夠好的地方,我都會假裝沒看見,正是老師這樣的行為才讓淇淇“哭”了。因此,對於孩子不恰當的行為也應當及時給與回饋,不能應為她是乖乖女,就“放縱"她,這樣對於別的孩子不公平,對於她也不公平。老師的稱讚或是指出孩子不恰當的地方,都只是針對孩子當下的行為,而不是針對孩子本身。

  看到孩子們一點點的進步後,我開始了了一個計劃:每一天一稱讚。一個在大人看來微不足道的稱讚或許能讓孩子興奮一天或是好一陣子,我們不就應吝嗇我們的稱讚,孩子們每一天用他們甜美的微笑來溫暖我的心靈,我也就應用我的眼睛去發現他們的美,用我的嘴巴去稱讚他們,為他們的每一天都帶來一絲甜蜜。每一天對每一個孩子進行稱讚可能對於一個新老師有一點困難,但是我想發奮的一點一點的做好,也許從此刻開始,我一天只能關注到10個孩子,慢慢的,會越來越多,也會越來越仔細的發現孩子的每一點細變化。站在孩子們的角度,恰當的有針對性的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孩子們是能夠感受到老師發自內心的稱讚的。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12

  近期,我認真研讀了《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它從一種專業的角度剖析了作為一位幼兒園教師應該具有的一種標準,非常全面、非常專業。讓我對自己有了一個更清晰的認識,從而明白自己今後努力的方向。作為一位有著二十幾年齡的幼兒園教師,我有以下幾點思考。

  第一、牢固樹立“一切為了孩子”的專業理念。

  作為一位專業的幼兒園教師,要真切地熱愛幼兒教育這份光榮的職業。既然當初選擇了這份陽光下神聖的職業,我們就要努力認真地去踐行自己最初的選擇。幼兒園的孩子只有3-6歲,他們純潔、可愛、天真、活潑,他們小腦袋裡有著諸多的“為什麼”,他們的習慣各不相同,他們的能力高高低低,他們的發展有快有慢。當他們第一次踏入幼兒園的大門,他們會害怕、茫然、哭鬧、又對你似乎有一份依戀。因此,我們要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耐心傾聽、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把愛滲透到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細小的環節,用我們的愛心、耐心和細心去呵護我們孩子、教育我們的孩子,把最美好的東西奉獻給我們孩子。

  第二、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專業理念。

  俗語說要給孩子“一杯水”,我們必須具備“一桶水”。一位幼兒園教師,要能科學地培養幼兒就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學會博採眾長,多閱讀相關的教育雜誌、教育學、心理學,跳出幼教看幼教,這樣才能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用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和規範日常的教學行為和教學實踐,真正擔當起幼兒健康成長的啟蒙者和促進者。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以此為鏡,不斷前行。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13

  內容提要

  1.閱讀不僅是孩子的事,親子閱讀是父母與孩子之間一種積極的對話,是培養親子關係的重要途徑。

  2.親子閱讀的過程,就是家長與孩子進行資訊交流和情感交流的過程,家長不應是旁觀者,也不是權威的講述者和評判者,而是平等的參與者。

  3.親子閱讀是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的絕佳途徑,也是孩子感受父母之愛的最佳途徑。例如念兒歌時父母溫柔的語調、和諧的語音、愛撫的動作。

  4.家長在和孩子講故事的時候可以運用多種方法:家長說孩子聽;家長問孩子答;孩子講,家長笑。做遊戲、角色扮演

  學習感想

  這是一本非常實用的書籍,在翻閱時,第一章節中的“親子閱讀增進親子關係”就深深的吸引了我,本學期,我們的課題研究中也涉及到了親子閱讀指導,透過閱讀,讓我瞭解了親子閱讀的重要性以及親子閱讀過程中的多種方法,在今後的課題研究中可以學以致用,一方面推薦給家長閱讀,讓家長了解親子閱讀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課題研究中,也能給予家長更規範的親子閱讀指導方法。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14

  飲其流者懷其源,學其成時念吾師。千百年來,無論歷史的風雲如何變幻,教師的光輝形象依然熠熠生輝,為個人,為社會的發展貢獻力量!作為人生啟蒙的幼兒教師,也被賦予了更高的讚譽,更高的期望,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怎樣才能讓每一朵花蕾健康綻放呢?

  首先,要明確,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的標準是什麼?答案可謂眾說紛紜,除了共民職業道德規範中規定的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外,一個好的幼兒教師的標準大概可以概括為這樣幾類:1,豐富的專業知識,要了解並熟練掌握各年齡階段幼兒的心理特徵及生理特徵,掌握教育學和心理學專業知識,領會其核心內容並貫徹於實際的教學行動;2,高超的管理藝術,能夠高效管理班級,管理幼兒,有效的組織課堂教學活動和課外遊戲活動,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3,擁有高尚的人格,熱愛幼兒,每一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個性,需要耐心去發現每一個孩子的閃光點。用愛心、耐心、細心去點燃每一盞渴望的燈臺;用自己的言傳身教為幼兒提供良好的榜樣;4、多種能力的全面發展,敏銳的觀察力,良好的創造性思維,生動流暢的口語表達能力,還要有強烈的求知慾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不斷促進自我教學實踐智慧的生長;

  那麼,作為初出校門,踏入工作崗位的我們,怎樣才能讓自己不斷進步,不斷縮小與老教師的距離,讓自己迅速成長為一名合格乃至優秀的幼兒教師呢?不可否認,在大學的四年裡,我們學到了許多理論知識,卻只是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沒有轉化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更沒有轉化為實際的能力,面對一群生動活潑的孩子,怎樣才能臨場組織一次活動呢?

  從我個人來講,覺得應該從這些方面來努力:首先,要放下身段用心學習,大到一次活動的組織,小到一個生活環節,甚至一句話,都要去仔細的學習,用心揣摩其中的智慧,學習如何控制課堂,如何引導幼兒;其次,要不斷反思,把實際的教育情境與理論相結合印證,用實踐充實理論,用理論豐富實踐,不斷在實踐中昇華自己的教育思想;再次,要刻苦鑽研,不斷更新,不斷吸收最新的教育理念,多讀、多看與幼兒相關的書籍、論文、最新科研成果,並不斷總結自己工作中的優點和不足,保留有點,改進缺點;,最後,要培養良好的內在修養,嚴於律己,靜以修身,增強自身的自控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始終保持良好、平和的心境,精神飽滿地投入工作,平等友愛地對待每一個幼兒,保持積極向上的工作動力;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只有正確認識差距才能明確努力的方向,不再迷茫,不再幻想,不再彷徨,腳踏實地地從一點一滴開始做起,或許要走的路很長很長,或許這一路上會遇到無數的挫折磨難,只要堅定了信念,再遠的路也有到達的時刻,一步步,讓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15

  1、從教育的角度看,我們成人要帶著一種敬畏和理解這個孩子的態度去感受他、幫助他。同時,還要看這個孩子的狀態是不是已經超出了教育者所能幫助的範圍,不管從哪一個角度幫助,我們都有必要了解他狀態背後我們看不到的那部分東西。

  2、幸福對於有的人來說就是,他能撅著屁股在沙坑裡玩一上午;能滾著一個破舊的輪胎在院子裡撒歡似的跑上幾圈;能七扭八扭地縫一個布包包;能將豆沙醬包在麵糰裡放進烤箱;能拿個大瓢給菜地澆水,給羊洗澡……

  3、一眼看上去,一個孩子和另一個孩子並沒有什麼不一樣,我們所看到的都是孩子。但是,透過孩子生活中的活動,我們會認識到,每個孩子狀態背後都有一些東西是我們所看不到的。而要想真正地幫助到一個孩子成長,瞭解孩子狀態背後的一些緣由,是我們必須要做的事情。

  4、我們要給予孩子機會,讓他們真實地學會一件事情,就像他們真實地學會等待一樣,孩子們才會真實地活在當下。

  5、在我和孩子合作的過程中,會看到很多人,包括家長、老師在內的大多數人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時有太多的不確定,也許是有關教育孩子的理論太多,讓我們大家不確定孩子到底需要什麼,也不確定孩子的成長中需要什麼載體讓孩子獲得或是完成幼兒園時期的這段學習經歷。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