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學習心得體會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學習心得體會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學習心得體會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麼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學習心得體會,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學習心得體會1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發展程序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

  透過高中歷史新課程培訓及對《歷史新課程標準》的學習,本人對高一新課程有以下幾點認識。

  第一,在課程的指導思想上,彰顯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強調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和學生個性化學習的全面發展。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與高中歷史教學大綱比較看,有一點值得提醒的,就是課程目標有明顯的不同,在高中歷史教學大綱中教學目的分為:知識學習、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而在新課程標準中,把課程目標分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裡的“過程與方法”體現了新課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所以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教師尤其應該當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一般來說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主要有七個環節:一是學習動機的確立;二是歷史知識的積累;三是對歷史的體驗與感受;四是相關能力的培養;五是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的評價與理解;六是對歷史線索、歷史規律的概括與總結;七是對相關歷史知識、方法和理論的應用。

  第二,在課程目標上,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確定,強調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注重學習方式的轉變,增強歷史意識,汲取歷史智慧,提高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這既體現了對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的重視,也突破了以往單純注重政治教育的層面。並且,在每一學習模組和學習專題下每一學習內容都有具體的目標,從而使學生不僅明白自己所學的歷史內容,而且明白對這些內容應學到何種程度。這樣,課程目標明確而具體,具有可操作性。

  第三,在課程結構上,充分體現了高中教育的基礎性、發展性、多樣性和選擇性,關注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把高中歷史課程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兩大部分。必修課分為《歷史Ⅰ》、《歷史Ⅱ》、《歷史Ⅲ》三個模組,共包括25個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學習專題,分別反映人類社會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與科學技術領域發展的重要內容。選修課分為六個模組,分別是《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探索歷史的奧秘》、《世界文化遺產薈萃》。學習模組的設定,既有利於學校充分利用場地、裝置等資源,提供豐富多彩的課程,也有利於學生自主選擇並及時調整課程,形成個性化的課程學習計劃。此外,學習模組的設定,是對歷史知識體系的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歷史課程內容的編排體系,確定了專題型的教學體系,這既避免了與初中歷史課程的簡單重複,也體現了歷史發展的多樣性,更有利於學生綜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第四,在課程內容上,具有時代性。首先,關注社會進步,如必修課程《歷史Ⅱ》增加了“國有企業改革”、“開發開放上海浦東”、“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等國家為例,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以及“中國參加世界貿易組織(WTO)”等內容,必修課程《歷史Ⅲ》增加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等內容。其次,課程內容的取捨貼近時代,有所側重。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瞭解世界,並能從世界文明發展的角度更好地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以及對歷史的宏觀整體的認識,必修歷史不僅彌補了現行高中歷史課程沒有世界古代史的缺陷,而且增加了世界史內容的比重,世界史的內容約佔高中歷史課程內容總量的40%。如必修《歷史Ⅰ》中增加了“古代希臘羅馬政治制度”等內容。第三,及時反映歷史學科研究的新趨勢和新成果,關注人類社會發展程序,如在重視政治史內容的同時,加強了社會生活史、科學技術史和文化思想史的內容等。第四,增強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聯絡,如關注社會生活是當代史學的重要特徵,必修課程增加了“中國近現代生活的變遷”專題,讓學生透過身邊的變化來感悟社會進步和歷史發展。

  第五,在課程觀念上,注重全球意識。世界意識,又稱全球意識、國際意識,指的是站在世界的高度瞭解世界歷史、當今國際社會和我國與世界的關係。鄧小平早就說過,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中國是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在不同歷史時期,中國歷史的發展,中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成就與缺憾或不同程度影響著世界歷史,或不同程度地受到世界歷史發展諸因素的影響。在20世紀90年代課程改革,高一學中國近現代歷史、高二學世界近現代歷史,高三安排“選修課”學習中國古代史。可見,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是分開學習的,新的課程結構對歷史知識體系進行了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歷史課程內容的編排體系,依據“貫通古今,中外關聯”的原則,把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並列,以專題的形式構建了高中教學的新體系。有利於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的提高,特別是學生在分析問題時候能把目光放到世界的高度,進行全面而客觀的分析和認識。作為高中歷史教學,在中國入世的視野下,只有將中國歷史之舟置於世界歷史汪洋大海之中,用更寬闊的視野、全新的理念去理解分析歷史,才能與時俱進,在引導學生學好歷史,完成歷史教學任務的同時,培養出視野開闊、胸懷寬廣,在世界範圍內既有合作理念又能應對各種挑戰,實現互補性競爭的高素質人才。

  第六,在教學評價上,《課程標準》改變了過於強調考試成績的單一評價方式,運用多種評價方式,體現靈活、變通的特色,探索符合課改精神的公正、合理、科學的教學評價機制,建立了有利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激勵教師積極進取和促進課程不斷髮展的多元化評價體系。

  1.評價物件和參與者多元化,不僅僅侷限於學生和教師,而且包括學校、家長、教育主管部門等對歷史教學起作用的各種因素,當然,評價的主要物件是學生。

  2.學習評價目標和內容多元化,不再侷限於知識及能力領域,還包括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學習評價方法多元化,有學習檔案、歷史習作、歷史製作、歷史調查、考試等,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評價。

  這種評價方法突出地體現了“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教育目標”的理念,寓學生的學習活動於平常的生活活動中,將極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然而,新課程也有它給教學帶來的一些不利的問題。雖然我還沒有實踐高一歷史新課程教學,但是從和高一部分學生談話及參加高一歷史閱卷的情況看,新課程在實踐中又存在諸多問題。

  一、歷史學科的教學與其他學科有所不同,其中內容的銜接帶有重疊性和反覆性,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對照初高中課標和教材,尋找內容上的異同點,對於初中學過的內容可根據高中課標的要求決定所學內容的深度和光度,對於初中沒有學習的內容要適度地為學生“補課”,要補充內容以便於學生深入學習。這就增加了教師教學備課和學生學習的負擔。

  二、新課程教材打破了原來的通史體系,這種體系和結構在體現新史觀、適應學生需要和發展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但也容易給學生造成知識支離破碎的感覺,不利於學生完整歷史概念的形成。同時也加重了學生學習的負擔。

  三、由於教材編排體系是全球通史,目的是讓學生把握全球發展脈絡,掌握不同地區和國家在全球體系下的發展情況,也有利於幫助學生全面整體的分析和解決問題。但是正由於是全球通史,學生在學習中必然淺嘗輒止、蜻蜓點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尤其是對於古代史的學習,要想讓學生深刻掌握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漸進和發展,不是用一節課就能說清楚的,比如對分封制的理解。而如果學生對某一問題理解不透,那麼在以後的學習和練習中會問題更多。而這種問題積累的越多,勢必會影響到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增加學習歷史的壓力。而如要明確理解,教師的教學任務會增加,學生也要在課外更多的學習,以擴充知識面,積累基礎知識。同時學生還要面對其他科目的新課程,他們的負擔會更重。如果是這樣學習的話,無疑是加重了學生的負擔,學生還怎麼去提高能力,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然任何成功的改革都是對傳統的揚棄,都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尋求發展。新課程還將要面臨很多問題,不過在適應形勢變化的同時,歷史教學還需要在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要求上進行不斷的探索。透過對發現的問題的探討和解決不斷提高歷史新課程的實踐性,把理論真正與實踐結合起來,真正實現歷史新課標和體會歷史給我們帶來的無窮魅力。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學習心得體會2

  隨著20xx年廣東省進入高中新課程改革的階段,除了對廣大一線教師進行特殊培訓外,還開設了透過網路平臺對教師進行的遠端教育培訓,網路培訓是一種新型的培訓手段,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透過收看影片,聆聽了專家和有經驗的一線課改區教師們的心得,使我感受很深,對課改中高中歷史專題式教學的特點有了更深入的瞭解。作為一名新課程改革時代的教師,也使我充分認識到一些以往沒有認識到的東西,感觸頗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體會:

  1、教育理論、課改理念的培養

  歷史學科是一門綜合程度極高的人文學科,它要求歷史教師具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和相關學科知識。因此教師的素質狀況決定教學的效果,教師應在完善自身學科知識的同時,必須掌握必要的教育理論,努力提高專業化水平。

  首先,在專業情意方面,教師要把“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變為實際的行動,要善於在教學實踐中形成新的教育觀念,建立起專業自信,堅定自己適應新課程的信心。

  其次,教師不僅要不斷地更新學科知識,還要不斷拓寬自己的基礎知識,特別是在教育理論知識方面要有更深入的研究。從而使教師能夠真正從一位“教書匠”轉變為一名“研究者”。

  再次,教師還需要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新情況、新問題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會不斷湧現,教育應明確自身的責任和使命,主動地研究這些新情況、新問題,不斷變革自身的教育教學觀念和行為方式,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

  2、教師、學生角色的轉變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人們對教師在新課程發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問題的認識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體現在:“教師要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參與者和指導者”。學生也不再只是變動的受教育者,而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自主者,教師的教學過程也就是引導學生質疑、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會學習,掌握學生方法。“使教學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變成教師指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的過程;變成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學習方式的過程”。從而為學生學習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境。

  3、教學方法、學習方法的'更新

  傳統的教師把自己置於課堂的中心,以知識權威者的身份說教,而新課程把教學過程視為師生交往的過程,同時,新課程倡導的是一種不確定的、動態的課程。在這樣的課堂情境中,教學的目標、內容、方法以及評價都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這都有賴於教師結合具體的活動情境,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從而也對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行為、教學語言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努力把自己變為一個教學的反思者和研究者,透過課堂教學,完善教學方法和手段,實現自身發展的新途徑。

  對於學生而言,以學生“自主”、“探究”為特徵的新型學習方法逐漸進入課堂,新課程改革下高中歷史主要有三種新型的學習方法,一是材料學習法,學生透過材料的分析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探究歷史奧秘的一種途徑,透過這樣的學習活動活動,能夠幫助學生了解歷史學家實事求是地求證歷史的方法;能夠形成有深度的歷史認識。二是觀察學習法,它是“指學生能主動地運用自己的觀察力從各種歷史材料中獲取有效歷史資訊的學習方法”,“運用觀察學習法的主要內容是對歷史實物、歷史圖畫、歷史環境等的觀察”。觀察學習法的合理運用,可以幫助學生達到深刻理解和認識歷史的目的。三是實踐學習法,是指“透過社會調查、參觀訪問、情境模仿和解釋現實問題是等途徑來學習歷史的方法。”高中歷史課標解讀對這種學習法的開展有明確的指示,我們可以以此作為指南,指導學生開展相關的活動。

  4、教育資源、課程資源的整合

  歷史課程資源是指有利於歷史課程目標實現的各種因素的總和。這其中既包括物質的,也包括人力的;既包括校內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傳統的教科書、圖書資料,也包括現代網路、科技成果。認識並開發這些資源,能夠更有效地促進歷史教學水平的提高。

  第一,歷史教材是歷史課程資源的核心,是進行歷史課程教學的基礎,合理利用與開發歷史教材,必須吃透教材。教師應對教材結構,課文內容有一個總體認識;對照課標,找出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瞭解教學目標中知識、能力、過程、方法以及情感方面的要求;對教材中輔助材料如課前的引文、歷史圖片、問題設計、課後練習等進行深入研究,揣摩編者這樣設計的意圖;分析課與課、專題與專題之間的關係,分析專題在模組中的地位與作用。

  第二,教師也是重要的教學人力資源,教師不僅是教學資源的利用者,還是重要的歷史教學資源之一。如果歷史教師能在學生面前展示一種通曉古今中外,博識天文地理的人格魅力,可以使教師“在自身以外的教學資源十分缺乏的情況下,實現教學資源價值超水平的發揮”。

  第三,學生是課程的主體之一,對教育教學具有能動作用,由於學生對教育具有能動作用,因此有效的學習本身就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為學生提供機會,充分發揮他們的能動作用,使其在朝目標邁進過程中實現自我教育自我調節。

  第四,課程資源具有多樣性。網際網路、歷史音像資料、圖書館、歷史遺存、博物館等都是對實現歷史課程目標有利的課程資源,依據課標要求,教師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利用和開發歷史課程資源。

  透過遠端教育培訓,讓我受益匪淺。作為教師既然選擇了這個職業,同樣就選擇了付出奉獻,更要終身學習,更新觀念,腳踏實地,充分利用自己的長處來完善自己,我們更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反思,不斷的進步,更要不斷地從新課程標準、歷史學科特點、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課改先驅的課堂案例和反思中汲取營養,我們也許無權選擇自己的工作環境,但我們可以自己選擇我們的工作方式,用自己的獨特去演繹精彩,使自己的課堂永遠讓學生有一種耳目一新的特別感覺。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學習心得體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