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書筆記> 高中讀書筆記

高中讀書筆記

高中讀書筆記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但是讀書筆記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讀書筆記1

  《一千零一夜》該書經過每一個小故事來說明道理,讓讀者深切領悟人生得道理。並且,道理沒有用明確得字眼來表明,而是讓你自己領悟出。

  《一千零一夜》該書給我得道理有:

  《國王山魯亞得故事》說明了不要輕信別人,要經過思考;《洗染匠和理髮師》說明了“得人恩果千年記”,而以怨報德、忘記別人對你得恩,以“仇”來“報答”別人,這種人可恥,應該“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珍珠得故事》說明了自己做好事,別人受益,你會是最開心得一個;《一碗甘蔗汁》說明了智慧往往能扭轉乾坤;《小偷和商人》說明了“浪子回頭金不換”,只要你悔過,你得朋友和親人都會幫助你;《狐狸和狼》、《宰相和蠶豆小販》說明了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因為你對別人好,當你遇到困難時,別人也會伸出援助之手;《貓和老鼠》說明了自然得規律和本身得規律是無法扭轉,就算自己辛苦得希望可以改變,也是白費力氣。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酷;《松雞和烏龜》說明了貪圖安逸得生活,會使自己醉生夢死……

  讓夢想守望你,因為夢想是創造之母,是激情燃燒得資源,誰有夢想,誰便能把潛力變成動力,而一個人得潛力到底有多少?則連自己也不知道。夢想吧,你!

高中讀書筆記2

  當我翻開《昆蟲記》第一篇的時候,我就對這些昆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老實說,法布林視為寶地的園子,其實是非常荒涼的。是什麼讓法布林發現了他的“寶地”,並找到蟲子的樂園呢?是他樂觀的心態,強烈的好奇心和敏銳的觀察能力……

  現在的人們都已失去了這份求知的慾望了,孩子們總是足不出戶,呆在家裡看電視、玩電腦……失去了去大自然之間的交流。大自然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在與自然界接觸的過程中,孩子們成長了,可以具備豐富的想象力,鍛鍊縝密的思維能力與敏銳的洞察力。感受自然,對人的一生是終生受益的。

  法布林還有許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現在在課堂上老師提問時,舉手的人總是寥寥無幾,大多數同學都沒有探索的好奇心,只等著老師說答案。永遠等答案出現的人是沒有作為的,我們從小就應像法布林那樣,養成好學、好問和愛探究、愛觀察的良好習慣。

  讀了這篇文章,讓我初步瞭解了昆蟲。讓我們都來品味鮮花、綠草、流水、樹叢的魅力,仔細觀察生活中細小的事物,昆蟲、露珠、綠葉、花蕊,靜靜傾聽大自然的聲音,收穫一份大自然的溫情吧。

高中讀書筆記3

  他,是命中註定得貴族,卻不幸成了巴黎街頭得棄兒。他,因為失去親人得愛,卻有幸得到了跟多人得愛。因為貧窮,他小小年紀就走遍法國,嚐盡人間冷暖。因為信念,他克服種種困難與命運抗爭,終得人見真愛。

  他,就是雷米。雷米出生在英國一個世襲貴族家庭,但在他六個月大時,他得叔父為了霸佔侄兒得財產,偷偷將他抱走,丟棄在巴黎街頭。他得養父巴伯蘭將他撿回家,養到八歲後,又把他賣給了江湖藝人維泰利斯師傅,從此小雷米就被迫離開了疼愛他得養母,為了掙到一些只能填飽子得錢,跟隨師傅走遍了差不多整個法國,歷經艱難險阻。但是那些挫折都沒能讓雷米失去生活得信心,他憑著樂觀得信念,頑強得意志,終於克服了種種磨難,最終和生母團聚,過上幸福得生活。

  在艱辛得流浪生涯中,始終有真摯得愛陪伴在雷米得身邊:有深愛著他得巴伯蘭媽媽;有教會他做人識字,彈琴得維泰利斯師傅;有與他心靈相通得‘心裡美’和卡比,無私收留他得花農老爹,傾心愛他得麗絲,與他同甘共苦得馬西亞,還有收留過他得米利根夫人……正是他們得愛給了雷米生活得勇氣和力量。我得感受:這個故事告訴我,無論我們生活在什麼樣得環境裡,我們都要保持樂觀積極向上得心態,在我們得生活中總會有些好心人給予我們無私得幫助。

高中讀書筆記4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一首《葬花吟》唱響了一篇中國文學名著《紅樓夢》,一場波瀾曲折的夢,在曹雪芹的筆下開始了。榮國府近百年來都繁華富貴,而鳳姐為了一時的貪心,偷放了高利貸,被朝廷發現,從此一個團圓的大家庭被搞得支離破碎,真是“花落人亡兩不知”,我想曹雪芹一家一定有同樣的遭遇吧,他把自家由盛到衰,自己的痛苦都寫進了長篇小說《紅樓夢》裡。

  小說把人物的形象表現的淋漓盡致,柔弱的林黛玉、性格潑辣的王熙鳳、紅顏薄命的晴雯、心地善良的平兒……。在我的腦海中印象最深的是王熙鳳,她是大觀園的管家,將大觀園管理的井然有序,但是最後卻因為自己的貪婪,害了榮國府一家人,從此榮國府開始衰敗,賈母病死、寶玉出家。最後,家破人亡。

  這讓我想到了現代社會許多貪官,可能開始的時候,為國家與人民做了許多好事,但是功成名就後,貪婪之心開始滋生,終於失去了自控力,貪汙國家與人民許多血汗錢,到處花天酒地生活,最後國家遭受了損失,害了自己和家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再看看劉姥姥,她雖然是一個平平凡凡的農家老婦人,但是她整天粗茶淡飯生活的自由自在,不需要像鳳姐那樣整天裝著笑臉,提心吊膽地生活,今天的許多老百姓就像劉姥姥一樣,雖然吃的不是山珍海味,穿的不是綾羅綢緞,但他們心靈是善良的,生活是充實的,他們用辛勤勞動掙錢,不用提心吊膽地生活,所以他們生活是幸福的。

  曹雪芹寫的《紅樓夢》或許也是諷刺當時腐敗的清王朝,統治者昏庸無能、貪婪、不理國家大事,社會風氣敗壞等等,他把對朝廷的悲憤與不滿,也寫進了《紅樓夢》裡。“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這句話讀起來讓人感到悲憐,值得人們反思。

高中讀書筆記5

  我們對“中庸”這個詞的誤解很深。在我看來,“中庸”絕不是“犬儒”(現代對“犬儒”的理解已與古希臘原意大相徑庭)式的“明哲保身”(這個在原典中滿溢褒美之情的詞也演變出了點諷刺的意味),也不僅僅是老夫子們津津樂道的對至誠君子完美人格的形容;“中庸”可能更多的是對如何成為合格統治者的指導性定義,畢竟在那個周王室和周禮一同式微的年代,一些人很渴望這樣的傳統復歸。

  相傳《中庸》的作者是孔伋,孔伋是孔子的嫡孫,如果作者為真,那麼《中庸》的寫作必然受到孔子思想的影響,而且事實也是文中多次提及孔子的言論作為作者觀點的論證。孔子是一個有著熾熱的濟世情懷以及積極入世的戀政情結和政治抱負的人,雖然他一生在政治上的努力以失敗告終,但他的弟子們紛紛學習並貫徹著他所有或者某一方面的做人準則,他本人也開創了以“君臣父子”人倫思想為邏輯起點的儒家行政倫理思想的先河。這些在《中庸》這部書中都有所體現。

  《中庸》出自《禮記》,核心當然是周禮,而造成現代人誤讀的原因也依然是對周朝這個大環境的忽視。“中庸”二字不該如現在一樣都讀陰平,應該皆讀去聲。程頤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是“喜怒哀樂之未發”,是一種不偏不倚的態度,即使是“發”了也要“中節”,要正中節度;而“庸”即是“用”,是一種“不易”、不變的恆常狀態。《中庸》裡提到孔子說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這種“執其兩端”而“用其中”的方式,就是一種“中庸”,這種“中庸”是以舜的能力為基礎的,或者說,“中庸”本身就是這種能力。舜是一個“大孝大德”之人,這是他生來的品格,正是他這樣的品格使他受命於天,使其尊賢子民,以中庸之道來對待百姓,而他的智慧也在這過程中不斷增進。正如“誠則明矣,明則誠矣”,聖賢君子以其天性裡的真誠去明白中庸的道理,再以中庸去強化自己的能力,做到至誠,這便是“中庸”作為一種人格品質的發展的體現。並且,在孔子的心目中,文武周公是同堯舜一樣的聖王先賢,孔子選擇“從周”,也希望當時上到周天子下到卿士的統治者都可以向著成為堯舜的目標而努力,那麼對統治者宣傳“中庸”的思想就是必須的,這也是孔子極力想要復興周禮的原因。

  除了呼籲統治者,孔子更多的貢獻在於對弟子們的政治教育。孔子的政治生涯可謂失敗,但他的濟世熱情沒有熄滅,在春秋末那個動亂的時代,他仍然希望能夠有人救百姓於水火之中。在孔子濟世精神的教導下,孔門弟子中不少人在從政這條路上有過成績。《中庸》提到子路問強,孔子從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角度回答,但背後的意思還是如何從政,如何用自身的剛強在政治的大環境下遵中庸之道而行;而“遁世不見知而不悔”,更多的是一種心理安慰,畢竟“唯聖者能之”,否則孔子也不必不贊同長沮和桀溺的做法了。然而,在孔子極力提倡的等級制度的框架內,能夠承擔起“聖人”這個名號和相應責任的,也就只有接受過良好教育的貴族,而非出身卑微的庶民,因此即使是面對更廣泛的受眾去教授如何遵循“中庸之道”,也是為統治者儲備“治天下國家”的輔助性人才。

  總之,“中庸”的內容其實是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統治者,如何匡世濟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這樣的“中庸”也是要有“致廣大”、“盡精微”、“極高明”的誠心和能力作為前提條件的。而到了至誠至聖的境界,返歸真誠的天性,也就如“上天之載,無聲無臭”了。

高中讀書筆記6

  半個世紀以前,在這個地區,一個人可能一輩子都住在一個單元裡。婚姻基本上不會改變。從小到大,他可能一直住在一個大院子裡。人們擔心的可能是生活的可能性和選擇太小。

  但在今天的社會,我們的痛苦不是我們沒有選擇,而是我們有太多的選擇。這是一個混亂昌盛的時代。

  我們無法控制外部世界。我們只能讓內心的選擇變得更強大。當我們知道如何選擇,那些煩惱就會消失。這就是孔子所說的“有識之士不糊塗”。

  什麼是“勇者無畏”?

  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當你足夠勇敢、足夠開放的時候,你就有了前進的力量,自然你就不再害怕了。

  一個真正的紳士已經獲得了內在的仁慈、知識和勇氣,從而減少了憂慮、困惑和恐懼。

  孔子說我不能做這三件事。子貢說:“孔子是自學成才的。”你不是在說你自己。

  你看,孔子告訴我們,生活的標準不是去責備外面的世界,而是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去“責備”內心。

  一個人對自己的內在要求越嚴格,他就會對別人越好。今天,我們總是說,一個人應該是善良的,善良不是口袋,但他能夠容忍和同情別人的許多錯誤,能夠站在別人的立場去思考問題。

  因此,只有真正的紳士才能做到“不抱怨上帝,沒有特別的人”,既不抱怨上帝沒有給我機會,也不抱怨世界上沒有人認識我。

  心中沒有“煩惱”、“困惑”、“恐懼”,自然就減少了對外界的抱怨和批評,從而提高了把握幸福的能力。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提高掌握幸福的能力。

  孔子說:“古代的學者是自己的,而今天的學者是人。”(《論語》)古代人們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而現代人學習是為了炫耀和取悅他人。

  真正尊重學習的人,是為了建設人類的靈魂而學習。從書本中學習,從社會中學習,從小學到老年,無非是學習一種掌握幸福的能力。

  使自己成為一個博學、有教養、忠誠的公民,然後安定下來,學習的目的就是完成這樣一種自我角色的確立和提升。

  什麼是“為人民學習”?

  它是把所學到的知識作為工具,作為技能,為自己謀福利而尋求事業。

  孔子曾直截了當地對他的學生子夏說:“女人是君子,是儒學,但她們不是小儒學。”也就是說,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修養,不要總是想著眼前的一點點私利。

高中讀書筆記7

  《紅樓夢》是一部悲劇,也是一部喜劇。說它是喜劇,因為它是古往今來第一部女性的頌歌,以女性為主題的小說。在曹雪芹的筆下,“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兒是泥做的骨肉”;在賈寶玉眼裡,他“見了女兒便覺得渾身清爽,見了男兒便覺得濁臭逼人”;在大觀園裡,有超凡脫俗的林黛玉,有雍容華貴的薛寶釵,有心直口快的史湘雲,有處世幹練的王熙鳳……在過去思想禁錮的年代,如此出色的一部小說,如此不凡的一部小說,怎能說不是一部喜劇?

  然而,說它是一部悲劇,也確實如此。而導致這成為悲劇的,是賈寶玉和林黛玉這兩個主人公。黛玉本是書香門第的女子,比別人更出類拔萃。她剛進賈府的時候,賈府上上下下都稱讚她,喜歡她。可是她太聰明瞭,鋒芒都露了出來,她不像薛寶釵那樣有心計,她嘴巴想說啥就說啥,比刀子還尖利。因此,賈府的人都有意疏遠她。即使她很出色,賈母也很喜歡她,但是人們喜歡她完全是因為賈母,賈母至高無上,喜歡黛玉不過是對賈母的溜鬚拍馬罷了。於是,在書中,我們真真切切聽到黛玉的悲吟,知道在“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中的大觀園,在她眼裡卻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的場所;知道在清幽的瀟湘館裡,她過的是“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直到“不知風雨幾時休,以教淚灑窗紗溼”的淒涼長夜;知道在每次詩詞比賽中,才華洋溢的她,每次憂愁的時候,也只能是“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太多太多的悲,太多太多的嘆,太多太多的感,太多太多的痛。如此聰明出色的女子,在過去的年代,就這樣被埋沒、被遺棄、被淡忘,直到今天,黛玉的神情,的動作,的思想還在人們心中。

  而在大觀園裡,唯一真正關心黛玉的,就只有賈寶玉了。賈寶玉,名副其實一塊“假”寶玉。在賈府裡,他是家長眼中的“混世魔王”。讀書,不讀;考功名,不考,他還大罵科舉八股文是文人“餌名釣祿之階”,批判考取功名制度。寶釵和襲人勸他,他卻說:“好端端的一個女孩子,竟被世俗功名所汙染了!”但吟詩作對,他卻比那些所謂的文人雅士高出一籌。他和林黛玉骨子裡都含有一種叛逆,但他是男子,不會受到唾棄。林黛玉在過去,僅是女流之輩,就算學富五車又有什麼用?那時候,“女子無才便是德”。會紡織針線才是最重要的。黛玉那張嘴已經得罪不少人了,她就算是大觀園裡數一數二的才女又有什麼用呢?可悲可嘆啊!

  《紅樓夢》是歷史性的悲劇,透過對封建豪門賈、史、王、薛四家從輝煌到敗落的過程描寫,揭露了封建貴族家庭的極端腐朽,展示了它無可挽回的墮落和崩潰,以及必定滅亡的命運。雖然是必定滅亡,雖然是應該滅亡,但是,造就“滅亡”的這個社會,是很令人深思的。

  有人說,悲劇就是把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但是也只有當好的東西沒有了,才能觸動人心中的痛,也才更耐人尋味,迴腸蕩氣。

高中讀書筆記8

  《三國演義》是由明朝文學大家羅貫中根據當時所流行得話本收集而成得,主要是介紹東漢末年,群雄四起,爭霸天下得野心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吳這三國交織而成,其中,以蜀漢為主體,所以,作者對蜀漢中得主角包括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則是讚賞有加,對魏中得主要角色,曹操,則是以貶居多。

  在《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我最欣賞得人物是諸葛亮,他是一個國家得統治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得忠臣。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得。

  《三國演義》是我國得四大奇書之一(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說之一,所以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很重得地位,也得到了很多得評價,其中,有許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顧茅廬、草船借箭、死孔明嚇退活仲達等……

  看完三國演義,才感覺到中國文學得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得寫作能力,羅貫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得栩栩如生,如:關羽得義、張飛得直、諸葛亮得忠及曹操得奸等……,讓讀者都與故事得劇情融合為一體,隨著故事劇情得高潮而起伏,《三國演義》因為屬於章回小說,故事具有連續性,讓人有一直想看下去得心理,而且不會覺得枯燥乏味,故事編排得宜,緊張刺激,使人有一種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處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得亂世之中,《三國演義》不僅是在當時有一種象徵得功用,也是令一種體制得創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說得典範之一,所以,《三國演義》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得好書,每閱讀一次,就感覺多了一次不同得體驗,文學素養也提升了許多。

高中讀書筆記9

  這個寒假,我讀了《震動》這本書,這是一部關於汶川 512 大地震的長篇災難小說。這部小說非常感人,讀起來讓人慾罷不能,讀這本書的時候,讓我想起了當年大地震時那些感人至深的場面。

  這本書講述了一群初二的少男少女們在經歷大地震前後所發生的故事。故事講的事男生黃春榮和鍾雷都喜歡宋佳玲,兩人因此結仇。宋佳玲請另外一位叫元帥的男孩去調解,元帥想出的辦法是:讓黃春榮和鍾雷到郊外決鬥,他和俞前進當裁判。而宋佳玲為了阻止決鬥,和顧芳芳一起趕到郊外製止。就在此時,大地震爆發了!他們全部被困在郊外,沒吃沒喝的,黃春榮的腿被石頭砸壞了,就在這樣困難重重地情況下,他們同舟共濟,共度難關,他們吃樹葉、吃草,掏鳥蛋,喝髒水,甚至還喝過尿液,最終他們決定不能幹等,於是派俞前進出去找人來救他們,最終他們得救了。雖然黃春榮失去了一條腿,顧芳芳需要做手術,但他們卻都活著。並最終戰勝了災難。

  故事的主人公中有漂亮的宋佳玲,優秀學生鍾雷,讓老師頭痛的留守少年黃春榮,有點任性的顧芳芳,曾被人誤會為小偷的俞前進,壞小子元帥,還有為了救學生而犧牲自己的何平老師。這六個性格各異的少年,因為種種原因走到了一起。他們中有老師眼裡的好學生,也有讓老師頭疼的.壞小子,有被同學輕視的的學生,也有處於叛逆期的少女,但是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災難,把他們推入了絕境,在生與死的考驗面前,他們放棄矛盾,敞開心扉,成為了一個整體,共同面對災難,譜寫了一曲生命和愛的讚歌。

  這本書深深地打動了我,地震帶給了我們巨大的災難,不僅僅是財產的損失,還有心靈的創傷。但是在大災難面前,這幾位少年經受住了生與死的考驗,他們沒有被災難嚇倒,而是堅強面對,他們都在災難中成長了!他們直面災難的勇氣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高中讀書筆記10

  你有沒有見過雖然淘氣,但是很誠實的這種同學呢?我從一本書中知道馬小跳就是這種人哦!馬小跳每天都很調皮:有一次,他帶了口香糖到學校裡來,帶口香糖本來就不對,但他還火上加油,把口香糖粘在了同桌路曼曼的新裙子上,我非常討厭他這種調皮;但我又發現了他的優點,就是做錯事,敢於承認。

  我一直非常討厭馬小跳的調皮,他好象一天不幹點壞事,就會很不耐煩。但是我有從書上找到了馬小跳的一個優點,做錯事敢於承認。他有一個缺點和一個優點,讓人覺得比較可信,我還是很喜歡馬小跳的。

  我覺得我的同桌小唐很像馬小跳的。她也是一個雖然淘氣,但是敢於承認錯誤的同學。平時上課的時候,她一直要撓我癢癢,有一次差點被老師發現,我恨死她了!但有一次,她誠實的表現也讓我刮目相看:那天早晨,老師到教室裡來收作業,我問小唐有沒有交,她一下子臉色煞白,目瞪口呆地看著我。我一下子猜到了,她忘做了!我也暗暗為她著急,只見她迅速的跑到老師面前,跟老師說明了情況。她跑回座位,埋頭補做起來。看著她這麼專心致志的樣子,讓我不由自主地佩服起來。

  我有時看看書,想到了小唐;我看到了小唐,就想起了馬小跳。嘿!他們倆可真像。

高中讀書筆記11

  我拋棄了所有的憂傷與疑慮,去追逐那無家的潮水,因為那永恆的異鄉人在召喚我,他正沿著這條路來。

  ——泰戈爾《採果集》

  讀完餘秋雨的《文化苦旅》,手輕輕地撫摸著那個“苦”字,苦,是作者對自己生命旅行的概括,苦,是作者對自己文化旅途的凝縮。苦,卻讓幾代讀者甘之若飴,讓無數讀者感動與喟嘆。細細品味著這個“苦”,腦中回想著作者所經歷的那一個個文化旅途,不僅默默佇立,默默出神。那旅途,那文字,真讓人,苦澀中卻不覺反覆回味,焦灼後卻又瞭然於心,讓人冥思然後放鬆,讓人感到歷史的蒼老厚重卻又如此鮮活年輕。唉,這苦旅啊,讓人慾罷不能。於是,和作者,再次行走在陸地、江海,懷揣著一個繾綣的夢想,開始踏訪著一個個或新穎或陳舊的夢境。

  我們走過一座座生命的牌坊與寺廟,和信客一起經歷艱辛與滄桑,去瞻仰千年的奇蹟——都江堰。當我們走到莫高窟,還未來得及感受神聖的世界,卻先知道了三個男人,他們所做的一切,那些可以成為罪行的事情。那個畏畏縮縮的王園籙,那個敦煌石窟的罪人。那個匈牙利人斯坦因,那個翻譯蔣孝琬,他們卑微,渺小,卻貪婪而又愚昧,是他們毀了莫高窟的文化嗎?這樣的罪責壓在他們身上。似乎太重。那麼敦煌的委屈,國人的恥辱,我們又該找誰討要?是那些買走文書經卷的外國人,還是當時腐敗的王朝? 作者的心中是苦痛的,這種苦痛,深深地影響著我們每一個讀者,我們無法逃避歷史,只能在自然中一次次感受苦痛,在旅行中追求靈魂的釋放,追求自身的強大與自立。

  走過了敦煌、莫高窟,踏上了陽關雪,在沙原中感受獨特的能夠洗滌心靈的景觀:鳴沙山、月牙泉,於柳祠中拜訪柳宗元,感受詩人的寂寥與開闊。沒有仕途得意的他們是悲哀的,是落寞的,卻也是另一種幸運。仕途無望,往往是文人昇華的關鍵。在柳侯祠排排的石碑中,中國文人的命運在這裡裸程。正如餘老師所說:靜一點就好。就讓文人們有一塊淨地,凝入心靈,蔚成方圓。

  從敦煌行至陽關,從遼遠四川平原旅至古色古香的蘇州。在寧靜的三峽下苦苦冥想,在神秘的洞庭湖畔低低自語,行走在蘇堤、白堤之上,駐足於雷峰塔廢墟之中。西湖一夢苦亦甜,化作千年滄桑,千年的嘆息。

  在《文化苦旅》中,最讓我動容的應該是那篇《風雨天一閣》。餘老師進天一閣,那份神聖,那份莊嚴,讓人不僅由衷產生肅穆之感,的確,天一閣是神聖的。它是藏書閣,是那個時代的奇蹟,它是極端艱難,又極端悲愴的文化奇蹟。“登天一閣樓梯時我的腳步非常緩慢,我不斷地問自己:你來了嗎?你是哪一代的中國書生?”餘老師這一句虔誠的自問,讓我心情沉重而又寧靜。我和作者一起輕輕地,輕輕地,走上去,仰視,凝視,久久,久久的。那一刻,歷史彷彿重現,那一刻,時間彷彿靜止。唯有那千年的文化,靜靜地訴說,訴說這千百年來的滴滴點點。

  品讀《文化苦旅》,不僅在品作者的文化苦旅,更在品作者那典麗、唯美、渾厚、質樸,充滿想象力的詩一般的語言。生命的體驗和感悟在其中棲身,我讀著,悟著,醉著。這文字,這語言,這意境,真是“高松出眾木,伴我向天涯。”

  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

  品苦,亦嘗甜。

高中讀書筆記12

  這本書得主人公,他是魯濱遜,因不聽父母得話,而出去冒險。

  魯濱遜本可以按照父親得安排,做一個律師,過一種平靜而優越得生活。然而,一心想去外出冒險得魯濱遜當上了充滿驚險和刺激得水手,航行於危機四伏得大海。

  魯濱遜以不屈不撓得堅強意志,依靠自己得智慧和辛勤勞動,開荒種地、砍樹建房、圈養山羊、修造船隻。憑著自己得力量,救出了一個即將被土薯吃掉得俘虜“星期五”。又救出了船上那些善良人們得性命。最後結束了自己二十八年得荒島生活,回到了英國。

  離奇遭遇,告訴人們:在困難來臨時,靈活應用自己所學得知識來克服它;只要你有勇氣和智慧,再多得困難都會迎刃而解。憑自己得雙手創造財富,來取得最後得勝利。

高中讀書筆記13

  暑假裡,我讀了《百萬英鎊》,它是由美國著名作家、幽默大師馬克·吐溫(Mark Twain,1835—1910)寫的。文中,作者用巧妙的手法揭示並諷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醜惡面容和黑暗的統治。

  故事的主人公亨利·亞當是個一個貧窮而誠實的人,他偶然收到一對兄弟的信,信裡面借給了他一百萬英鎊。原來這對兄弟打了一個賭,賭如果一個貧窮的人收到天上掉下的一百萬英鎊,他會有怎樣的結果?哥哥認為他會餓死,因為他不能把錢拿到銀行或者任何地方去使用,如若使用,他就會被當場逮捕。弟弟則認為他會過得很好,於是他們兄弟倆將一百萬英鎊的支票借給了亨利,並出國呆了三十天。沒想到,在這段時間內,人們對這位暴發戶,竟拼命地拉攏他,從免費吃飯,買衣服,到免費住宿,一個個像乞丐一樣討好他,並不斷提高他的社會地位,一直到了除王室外最高的公爵之上!不光如此,他還得到了一位好妻子和三萬英鎊的銀行利息。就這樣,他不但美好的度過了三十天,還打賭成功,開始了快樂的生活。

  有這麼一個小片段,亨利拿到了一百萬英鎊的鈔票,去服裝店買衣服。當剛來到這個服裝店的時候,服裝店員見他衣衫襤褸便對他置之不理,帶他到被顧客拒絕了的衣服裡,給他找來了一套最彆扭的。但他拿出了一百萬鈔票時,店員態度簡直是360度大轉變,笑容佈滿了整張臉。接著開始阿諛奉承。這足以表示金錢在一些勢力小人面前是有魔力的。

  但是金錢不是萬能的,金錢不是什麼都能換來的。霍桑寫過一片童話,叫《點金術》,故事中,國王非常看重金錢,他學會了點金術,直到他把女兒變成了金塑像,他才明白親情與友情才是最重要的,最後他終於洗淨了點金術。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讓我們向蓮花一樣,做個清廉的人。要明白,金錢不是萬能的!

高中讀書筆記14

  每個人都體會過父母的慈子和教誨。當我讀著這本家書,感到的是一種另一番教誨,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種父母之子,這也是大多數子女所體會不到的。這也許是這十年對她子慕不減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書,就象一次次珍貴的談心,拉近了我們的距離,我像一個乖孩子在感受著,聆聽著,用心銘記著。

  傅雷是我國著名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他是一個博學,睿智,正直的學者,極富個性。母親朱梅馥是一個具有東方文化素養,又經西方文化洗禮,既溫厚善良,又端莊賢淑的東方女性。

  父親傅雷對當今中外的文學、音樂、繪畫、涉獵廣泛,研究精深,個人的文化修養極高。而他培養的物件又是從小理解良好的家庭教育,最後成長為國際大師的兒子傅聰。他深刻懂得,藝術即使是像鋼琴演奏也需要嚴格的技術因素,但絕不是手藝,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體現。他教育兒子說:我始終認為弄學問也好,弄藝術也好,頂要緊的是人,要把一個人’儘量發展,沒成為藝術家之前,先要學做人,否則,那種某某家無論如何高明,也不會對人類有多大的貢獻。一個純粹投身藝術的人,他除了藝術和個人的人格,已別無所求。

  讀了《傅雷家書》之後,真為傅雷先生對人生的如此認真和對子女的如此關愛而感動萬分。家書中大到事業人生藝術,小到吃飯穿衣花錢,事無鉅細,無不關懷備至。為人父母的能夠從中學習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學藝術的個性是學鋼琴的能夠從中學習提高技藝的方法,對解放初期至文革這段歷史感興趣的朋友也能從傅雷這位當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瞭解,而此書中對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強個人修養。從家信的話語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對自我要求極嚴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我的味道,傅雷讓兒子立下的三個原則:不說對不起祖國的話、不做對不起祖國的事、不入他國籍。愛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動。

  有人認為書信是最為真切、自然和誠實的文字。是啊,因為寫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時即刻的內心所想,思想到哪裡,文字就到哪裡。給親人寫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於剖析自我,在子女面前承認錯誤,從自身的經歷中給出經驗和教訓。所以,我想讀傅雷家書我們讀到的就應就是傅雷自我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對傅聰音樂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強調技巧、而後反覆要他能真正領悟作品本身,這也就是凡事多從為什麼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看到事物的本質。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經歷也在不斷的提高,在傅雷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中西二種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養出成功的兒女。傅雷夫婦一生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培養的兩個孩子,都很有成就。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溢於字裡行間,給了我強烈的感染啟迪。

  讀了傅雷家書後,我懂得了許多,我更瞭解父母了。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教育書,也是一本能夠拉近父母與孩子的一本書,讓孩子更瞭解父母,讓父母更瞭解孩子。

高中讀書筆記15

  《城南舊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以其七歲到十三歲的生活為背景的一部自傳體短篇小說集,初版1960年。全書透過英子童稚的雙眼,觀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淡淡的哀愁與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讀者,可視作她的代表作。導演吳貽弓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也獲得了巨大成功,還獲得了“中國電影金雞獎”等多項大獎,感動了一代人。

  通常,我對舊事或名著都是不太感興趣,但是,自從我讀了這本林海音寫的《城南舊事》後,我對名著的觀念就大大地改善了!

  這本《城南舊事》是寫英子、惠安館的瘋子——秀貞、爸爸、媽媽、英子的奶媽宋媽、英子的好朋友——妞兒、藏在小草堆裡的小偷、不理小孩的得先叔、和斜著嘴笑的蘭姨娘,這些生活中的人,都陪著英子度過一個幸福與傷感的童年,也陪著我們這些小讀者體會20的老北京的一絲絲溫暖。

  林海音的這本書是充滿著懷舊的感情,童年時的話語中,似乎包含著一層層情緒,書中的一切都是那麼井井有條,慢慢的流水、緩緩流過的歲月,所有的一切,合在一起,恰恰就是一首優美而含蓄的詩歌。

  這本作品是由五個部分構成的: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及爸爸的花落了,全書都是以英子——一個稚嫩的小孩微妙的記憶力,去寫整本書。

  本書的每一篇到結尾,主角似乎總是離開英子,像惠安館的瘋子秀貞,我們看海去那個小偷,奶媽,最後連她的爸爸也離她而去了,當時她才小學畢業呢!看著無人修剪的花任意雕落,也為本書畫上句號……

【高中讀書筆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