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育> 讀《最佳教育隨筆》有感

讀《最佳教育隨筆》有感

讀《最佳教育隨筆》有感

  讀完某一作品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最佳教育隨筆》有感 ,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最佳教育隨筆》有感 1

  放假前借來這本《中國最佳教育隨筆》來看,源於扉頁上的一小段內容簡介:“當你開啟書頁,你就辨認出了一種聲音:沉靜、悠遠、憂傷、熱烈、迷惘、激動,你期待又熟悉,或許就是你自己的聲音,隨每次閱讀而來的震顫,和幾乎屬於肉體的情感。教育,在這些文字中,建立了現實和不可能的場景,它帶著你去恢復一個過去,又努力地穿越,而預示了一個真實的未來。它應該是最值得交付你的一切,閱讀幫助我們克服了很多肉體與精神的不安。”

  幾乎是一口氣讀完了它,323頁20多萬字使我感覺酣暢淋漓、震撼不已。想來書的題目定為“中國最佳”,這裡凝聚了編者的多少心血!書中集中了這麼多篇佳作,每讀一篇都彷彿走進了作者的內心深處和他們進行心靈的交流,從他們的字字句句中,從他們的真情實感的流露中,瞭解他們做教師的苦,做教師的樂,體會他們的快樂、幸福、心酸、彷徨、質疑、甚至是憤怒。看看這些文章的標題吧:《世上已無蔡元培》、《簡單而艱難地生活著》、《關於教育與良心的對視》、《為什麼還要上這堂課?》、《誰讓我們的孩子變得如此“深沉”?》、《父母在用愛心“摧殘”孩子》、《當前教育正遭遇幾多無奈》、《教育是慢的藝術》。有積極地走在教育的道路上抒寫人生的,也有消極但很現實地反映一些無奈的,但我相信這些都是我們從事教育工作的人曾經碰到過的問題。

  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的推動下,全國各地都在熱火朝天地進行各個層面的實驗,教材實驗、教法學法實驗,評價體制的實驗,我們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洗禮。記得在一次課改培訓中,一位教授直言不諱地說:“有些老師到學校裡教數學就是教會學生如何討厭數學!”直到現在我還記得這句話在我心裡掀起的那種痠痛。從那一次培訓起我就更堅定了“將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作為與教學知識同等重要地位”的決心。“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育之路崎嶇漫長,我們應該從神壇上走下來,做學生的朋友,蹲下來和孩子們說話,做學生學生的指導者、合作者、參與者。把學習的空間留給孩子們,聽來的忘得快,動手做才記得牢,讓他們透過自己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提煉總結找到結論,這樣對於培養興趣,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好處。

  曾經有一位教育專家總結說:“一類教師教知識,二類教師教方法,三類教師教狀態。”非常值得人回味。我想,現在的社會急功近利,心浮氣躁,教育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也有許多無奈,但是作為身在其中的教育工作者,我堅定自己的信念,不斷尋求適合學生髮展的教學方法,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快樂幸福並充實地渡過自己的童年時光,身在其中的我也一定是幸福的。

讀《最佳教育隨筆》有感 2

  最近,特別喜歡看教育隨筆。剛在閱覽室書架上看到這本書,是被“最佳”兩字吸引的。借來細閱,確是名副其實。

  翻開這本書,就能馬上辨認出一種沉靜、悠遠、憂傷、熱烈、迷惘、激動的聲音。這種聲音期待而又熟悉,或許曾是自己的聲音。我讀書有個壞習慣,閱讀前先要在目錄裡看作者或題目,其中有一樣吸引我,我就先讀。此書首先吸引我眼球的是《我是農民的兒子》。文章開篇就是“我是農民的兒子,而且是世世代代的農民的兒子。”作者雖然離家多年,但骨子對“農民”的那份牽掛從來不曾淡去,而且越來越濃。“我每次回家我每次回農村都有一種負罪感,雖然我在城裡只是一般的市民,並沒有過上富足的日子,但總感覺自己在城裡擁有的太多,一回到農村就感覺受不了,心情很沉重,面對農民覺得不好意思。”“在這些繁華而又缺乏人氣的地方,我無意間窺見了列祖列宗累死在田頭、栽倒在逃荒路上的人為原因,感受到世世代代累積下來的屈辱和痛苦,我因此跟城市更加隔膜。”“世界上再也沒有第二座建築像故宮那樣令我厭惡和絕望。那裡屋宇縱橫、寸草不生,完全沒有人氣和生氣,純粹是個圈養動物的地方。長期生活在那樣的地方,即使是天使也被扭曲成魔鬼,更別說權慾薰心、濁氣沖天的俗人了。”字裡行間,可以感受到作者無論在情感上對農民、農村的牽掛,在城市生活的排斥、厭惡。在作者的血脈裡,依然流淌著父兄的滯重的血液,他的心,依然為日日劇變著的家園而悸動。

  在這裡我讀到了一個樸實、善良、真實、感恩的農民兒子。可惜這樣的農民兒子現在已經不多。那些生活在喧囂城市裡的曾經的農民兒子,很少想起,也不願想起自己是農民的兒子。不是悲哀,還能是什麼?

  《給新老師的20條貼心建議》是於永正老師的隨筆。此文記錄的是他與即將踏上神聖教壇的女兒的`談話要點。此文對於教了10多年的書,充其量也是的教書匠的我,何嘗不是金玉良言呢?

  其中幾條已銘記在心:

  一、老師要在上課鈴聲未落之前到達教室門口。

  二、一旦進入課堂,就要像京劇演員一樣,精氣神十足。

  三、要儘快地記住每個學生的名字——首先記住表現好的和表現差的學生。

  四、不要追求課堂教學的熱鬧,小手如林,你說我說,有時可能時“虛假繁榮”、“泡沫經濟”。要讓學生學會思考,潛心體會文字生的名字。

  五、肚子裡要有幾個故事和笑放,找機會講給學生聽要經常讀——注意,我說的是經常讀——關於教育學、心理學以及教學論等方面的著作,要養成翻閱各種教育雜誌的習慣。讀書要跟自己的實際聯絡起來,要把讀書所得運用到工作中去。建議你做讀書筆記,把名言名句記下來。

  六、最好當班主任。當班主任,才能真正感受到當老師的甘苦,才能鍛鍊自己。如果當了班主任,別忘了搞活動。想一想,你童年時代最喜歡什麼活動,那是你希望老師搞什麼活動。搞活動最明顯的作用是能增強同學之間的團結和班集體的凝聚力。

  七、對所有學生家長都要以禮相待。不要在家長面前指責學生。對任何學生都要首先肯定他的長處,把優點放大。也要讓學困生的家長樹立信心。“羅森塔爾效應”同樣適用於學生家長。儘量不要請家長到學校來,而應該主動到學生家去。老師踏時宜學生家門,而且心平氣和,推心置腹地和家長交談,學生和家長該是一種什麼感覺,一種什麼心情啊!在這種情況下,我想,無論談什麼,學生和家長都會接受的。

  八、記得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不看別人的戲,就演不好自己的戲。”演戲如此,教學也如此。看優秀老師的課,就像讀活的教育學,活的教學法,這與讀書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也可以這樣說:“不聽別人的課,就上不好自己課。”因此要多聽別人的課。

  合上這本書,老師的諄諄叮嚀似乎還在耳畔迴響,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我會時常想起這些建議,來對照自己的教學行為,去盡力做一名稱職的人民教師。

讀《最佳教育隨筆》有感 3

  讀罷這本《隨筆》,只感觸真是太多:當一名好老師的艱難,新課改的困惑,高考制度的是是非非……可最觸人心絃的卻是兩個字——農民!差距!——農村與城市的差距、農村教育與城市教育的差距!

  我來自農村,在農村生活了15年到縣城讀師範,在縣城工作了11年又來到省城。從我個人角度來說,我這個農村人的人生之路可以說是一帆風順的。但也正是因為這一路的經歷,我更親身體會到這其中的差距。

  雖在農村長大,但因為父母都是有工作的人,我不需要象身邊的同齡人那樣幹農活,而我的父母對學習又抓得緊,所以自小我便是同學中的佼佼者,一直很快樂地長大,讀後感《教育專著讀書筆記1000字》。但初中時的一件事,我至今記憶憂新;鄰村一個女孩與我關係較好,每天放學時我們一路走回,有時下午上學我便順路喊她一道,可沒兩次便被我媽媽發現了,媽媽竟嚴肅地告誡我以後不許等她一道上學,並說:“你看她家殺鴨子,她中午回家飯都搞不到吃。你天天等她,不影響你學習嘛!”我當時很生氣,又不敢反駁,細想起來又很討厭她的家長:記得有一天中午她臨上學時才吃碗早晨剩下的涼粥,而她早晨是沒吃飯就去上學的,晚上放學回到家又該忙到幾點才能吃上晚飯呢?就這樣的女孩學習很努力,成績也不錯;就這樣的女孩,初三也沒上就回家了,哪裡談的上“知識改變命運”?

  走上教師崗位,我再一次面對這樣的家長:忙於生計,無暇過問孩子的學習,知識層次低,無力過問孩子的學習……曾經年輕氣盛的我,常常責問這樣的家長:“為什麼你不過問過問你孩子的學習?……”面對面帶愧色的家長,我的心中湧起魯迅式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來,可現在,我要向這些曾受過我指責的家長真誠地道歉,求得他們的原諒,他們是不幸的,可不是“不爭”!

  常常想這個問題,農民為什麼對自己的子女教育問題“不重視”?是“不重視

  ”還是沒辦法“重視”?是農民“不重視”,還是有誰“忽視”或是“輕視”了?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在逐步縮小城鄉差距的今天,有的城市學校寬頻介面裝到了每張課桌,有的農村學校孩子還得沙地當紙樹枝為筆,有的城市學校鋪著塑膠跑道的運動場不止一個。有的農村學校卻連一個可供學生玩的籃球也拿不出;有的城市學校投資動輒百萬甚至上億元,有的農村學校連粉筆也得一根根地數著用。被央視評為20xx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的徐本禹使我們瞭解到,在他所支教的貴州山區竟然還有這麼一條不通公路、沒有水、沒有點、寄信要走

  18公里山路的地方,那裡的教育狀況差得簡直令人難以想象,試問,我們的農民兄弟該怎樣重視他們孩子教育問題?這難道不讓人“頭涔涔而淚潸潸”嗎?

  我們所需要的很多東西可以等待,但孩子所學要的東西不能等待。他的骨骼正在成型,他的血液正在生成,他的心靈正在發展。我們不能對他說明天,他的名字叫今天!縮小教育差距,消除教育貧困,讓每個孩子享有公平的教育,這腳步能否快點!再快點!

  如果我能為之做點什麼,我願獻出我的全部!!

【讀《最佳教育隨筆》有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