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古詩教學反思

古詩教學反思

古詩教學反思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說到古詩,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詩是古代詩歌的泛稱。什麼樣的古詩才經典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古詩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古詩教學反思1

  前兩天讀了王松舟《詩意語文》,很受啟發,我發現我愛上了語文,也找到了自己的不足——自己的語文素養、底蘊有待提高、自己的語文課堂沒有魅力、自己對教材的解讀不夠深入,所以我決定本學期開始挑戰自己的語文課堂,——古詩教學。我在細讀文字《遊園不值》,因沒有整理好就想了《春日》。感覺今天的教學效果很好,學生很喜歡,我上的也很輕鬆。

  1、沒有在單純的”解釋”古詩

  古詩的美是讀出來的,是悟出來的,是品出來的。但在品中理解了詞語、詩句的意思。如萬紫千紅:你看到了什麼樣的畫面,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在建立意象的基礎上理解了詞語,我們聯絡朱自清的《春》,結合李叔同的《遊春》詩句拓展學生的理解。

  2、指導學生“吟”詩,不再是讀詩

  古詩本來是吟的、誦的,課學生很好能投入進去,看了竇桂梅的《遊園不值》教學影片後,我才發現語文教師必須帶著學生吟詠古詩詞。我學著竇桂梅老師的樣子根據平仄的規律指導學生吟詩(當然做的不好),但學生很喜歡,看著學生搖頭晃腦,自吟自賞的表情內心有說不出的高興。

  3、牽一髮動全身,找到讀詩的切入點”尋“

  古詩不能串講,但還要在品讀中理解詩意,走進詩的意境。課前我想是抓住作者的感受切入,還是抓住”尋“的景色切入?沒有全面的理解,學生的感受無處生髮,可又不能串講。最後我決定從”尋“字切入文字的閱讀。一個尋,你尋到了什麼?學生的思維被帶到了文字,:無邊光景、一時新、萬紫千紅、春風、勝日。學生尋到後,引導學生建立意象,由萬紫千紅想到百花齊放、想到朱自清、李叔同,由春風想到“春風拂面楊柳風”,由一時新想到很多很多……學生在詩的字裡行間穿行,補充了字裡行間的空白之處。學生建立意象的同時解決了詞語的理解問題,享受著春光。然後又一個問題“作者的心情怎樣”,孩子們再一次走進文字,走進字裡行間,品讀,把自己真正的置身於當時的場景。不再是單調的理解。

  4、讀出詩背後的含義“勸學詩”

  走進作者,我們會發現作者不可能有機會到“泗水濱”去“尋芳”,從字面上看,這首詩好像是寫遊春觀感,但細究尋芳的地點是泗水之濱,而此地在宋南渡時早被金人侵佔。朱熹未曾北上,當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濱遊春吟賞。其實詩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門,因為春秋時孔子曾在洙、泗之間絃歌講學,教授弟子。因此所謂“尋芳”即是指求聖人之道。“萬紫千紅”喻孔學的豐富多彩。詩人將聖人之道比作催發生機、點染萬物的春風。這其實是一首寓理趣於形象之中的哲理詩。

  5、古詩教學課前熱身“詞語句子對對碰”使學生們走進春天

  一節課的容量有多大,至少不單單是一篇課文。授課之前我們從春字組詞到說四字詞語到說詩句,學生的思維之門被開啟,在文字間遊玩的同時走進了春天。

  古詩、語文教學可以很有趣,只是很多時候我們把樂趣“擠”走了。

古詩教學反思2

  當我看到要講的是《赤壁賦》時,心裡很矛盾,因為這一課很有內容可講,但同時內容多,又怕時間不夠,這是剛開始時的困惑,不過,上次講過一次公開課,這次的信心很強,靜下心來,認真回想上次講完課,評委的評價,一定要注意。通過幾遍梳理,閱讀《教參》、查詢相關備課資料,心中慢慢理出了思路,那就是抓住景、情、理三者交融這一線索,分析理解課文,試講幾次,發現效果還不錯,但前提是學生在課前進行了充分的預習,但後來得知:學生還沒學到這一課,那麼教學內容就需要變,這時離正式講課還有六天,作為高三的老師,這幾天忙得不可開交,所以建議以後公開課的時間可否提前,他正好跟高三一摸衝突,於是,迅速定目標,大膽刪節,立足課本,吃透語言。

  可以說,《赤壁賦》的難懂字詞不多,但有幾個比較重要的,所以一定要告知學生,其他的只要結合課下注釋,完全能夠理解,只要問題引導的具體,學生應該能聽懂,事實證明,效果也是不錯的,學生的積極性很高。

  在安排教學環節中,我把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定位理清感情脈絡,難點是第三、四段的哲理分析。當然,在時間上沒有把握好,分析第四段時,我覺得學生回答得很好,不忍心打斷他們,所以延時三分鐘,不過我覺得學生參與度較高,就是一種成功,能說一些有用東西,能體會做的一點思想,這節課就是有收穫的。但我覺得呢裡的多媒體裝置真是太老了,出現狀況,又不能及時彌補,有點不好,以上是我對這次作課一點不成熟的看法,留下我的QQ,希望大家批評指正,多多交流。最後我想說一句:“作為教師,不講公開課是不完整的,也很難成熟,我就是愛將公開課。”

古詩教學反思3

  一、匯入環節,我利用課間出示四幅精美的畫面配以詩一般的語言讓學生回憶背誦有關四季的古詩,這幾首詩分別描繪了春夏秋冬不同的景色,繼而自然引出課題——《江雪》,這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引領學生走進《江雪》,並懂得了詩中有畫,為讀古詩想畫面做鋪墊,也告訴學生邊讀古詩邊想畫面從而理解古詩的方法,讓學生更樂於去感受這首五言絕句的魅力。

  二、檢查預習環節,主要是扶放結合。簡單的生字學生自學就能夠掌握,而像“蓑笠”這樣的離學生生活實際比較遠的內容則用圖片與講解結合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有助於學生記憶這兩個字的字形,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實際效果也比較好。在認識生字詞後再讀古詩,很快便將古詩讀通讀順讀出節奏,很好地完成了初讀古詩的教學任務。

  三、理解詩意時,我變枯燥無味的解釋為學生喜聞樂見的畫圖理解。學生根據詩句的意思想象畫面,再把想象到的畫面描述出來,其實就是在解釋詩句,但是對學生來說,比單單解釋詩句要容易得多。而且還能把學生引入詩的情境,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對詩意理解得更深刻,同時又可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有助於欣賞詩的優美意境,為進一步理解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礎。這樣就引導走進古詩,然後透過師生合作完成畫面,完成畫面的過程也就是對這首詩理解的過程。透過畫圖,學生不知不覺中理解了“千山、萬徑、絕、滅、孤舟、獨釣、蓑笠翁”,這首詩的關鍵詞理解了,接下來對整首詩意思的理解更是水到渠成,不費一點力氣,學生理解得非常到位。學生學得輕輕鬆鬆,興趣盎然。而且透過這種方法的指導,學生再學“詩中有畫”這一型別的詩時,就會潛移默化地遷移運用,從而能夠自己讀懂這一型別的古詩,體現了“以學定教”這一教學理念。

  四、在學生理解詩意的基礎上讀出情感,使漁翁孤舟獨釣的形象深深地紮根在學生的腦海中。在指導感情朗讀時巧妙地運用範讀錄音感受詩人的孤獨與寂寞。再次回到課文體會詩中的“絕、滅、孤舟、獨釣”,感悟詩人孤獨的心境,並透過音樂的渲染指導學生把這份孤獨讀出來,學生讀得很投入,一遍比一遍讀得有感情,充分表現出詩句的意境。

  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我又介紹了詩人的生活經歷,引導學生感悟文字背後的內涵,感受詩人在惡劣的環境中,依然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堅強毅力。並透過詩人的話:“雖萬授擯棄,不更乎其內。”進一步感受詩人堅毅的性格特點。學生透過反覆朗讀和對文字從表面到背後深入的理解,已經能夠熟讀成誦,後面讓學生背誦古詩可謂是水到渠成。

  五、拓展延伸環節,我補充了清朝王士禎的詩,為了讓個學生體會同樣是“獨釣”,因時間不同,環境不同,所表現的人物的心境不同也不盡相同:一個是借釣魚表現高傲的骨氣;一個是借釣魚欣賞優美的秋景,這真是各有所得。學生透過賞析比較,能進一步抓住關鍵詞想像畫面,理解人物的精神世界。課後我佈置同學們蒐集柳宗元的其他詩詞,讀一讀,既讓學生積累大量的詩詞,更深入地感受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和遠大的抱負。)

  語文教學不能僅僅侷限於課本,要引導學生把課本讀厚,從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注重學生的語言積累。因此我在課堂上力爭體現這一教學理念。課前預習時,就佈置學生蒐集有關柳宗元的資料,為學生學習古詩做好鋪墊。一節課至始至終,學生一直處於積極主動地學習狀態,學習熱情高漲,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課堂參與面很廣,並能自主發表見解,提出疑問。這節課,學生會讀會背這首詩,並理解了詩意,領悟了詩歌背後的內涵,還學到了透過讀讀詩,想畫面的方法理解古詩的方法,滲透了學法的指導,教學任務順利完成。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話不假,這堂課的不足之處在於:

  1、課堂上有時過於關注已設計的教案,而對課堂學生髮言中生成的內容關注不多,實時運用不夠;

  2、對古詩的教學,感覺也許挖掘的太深。由釣魚引申到詩人孤獨的心境,進而深入到詩人堅毅的性格特點。這是否是太深了呢?還需要好好思考一下。

古詩教學反思4

  《池上》這首詩中,詩人用質樸的語言,白描的手法,細膩傳神地刻畫出一個天真可愛的“偷採白蓮”的鄉村小娃,小娃天真無邪的形象在詩人的筆下顯得栩栩如生。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引導學生自主閱讀,透過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促使學生全面深入地感悟。這首詩對學生來說,理解上沒什麼大的困難,所以我在引導學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如: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採蓮的原因、採蓮的過程等,透過讓學生想象,感受池塘的美和小娃的天真可愛。

  在談對“偷”的理解時教室象開了鍋的沸水,孩子象小麻雀一樣爭論不休。學生在課堂上盡情地發言,抒發對問題的感悟與質辯:小娃去採白蓮到底是天真還是“偷”?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可以看出學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對教材的不同體驗和感受。最後我們達成共識:如果小娃真的有心想“偷”,那都不會留下那麼明顯的蹤跡了,所以這個“偷”字更能體現出小娃的天真可愛。

  課程標準強調:在小學各學段要重視學生的朗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讀書,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要有重點,同時,在充分挖掘想像力的情況下,讓學生根據簡單而生動的畫面,配上音樂,多種形式的朗讀,使其對詩句的理解更透徹。在教學中緊緊抓住“偷採”、“不解”、“藏蹤跡”等學生難以體會的詞句展開閱讀活動,引導學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反覆朗讀,悟出作者的情。在評價中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指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互相評價、教師評價,使朗讀層層深入,體會情感,昇華情感。在想象中朗讀,讓學生運用形象思維,品味語言文字,啟發想象,在學生想象出現困難時,藉助圖片資源,讓學生在心中產生內心視像,感悟課文情感,達到情感的昇華,體會出“小娃的天真、可愛、頑皮”。

  可惜的是由於時間關係,沒有讓孩子分角色演一演,這項工作可以以作業的形式佈置給學生,讓學生對這首詩有更真切的體悟。

古詩教學反思5

  古詩是我國文化的瑰寶,學習傳統文化,目的是讓學生領略我國古代的經典文化,理解並背誦古詩,讓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因此,在教學古詩《清明》時,我注重了讓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並初步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意思。在教學古詩時,採用多種方式讀,如:自由讀、同桌讀、範讀,小組讀、男女賽讀,使學生熟讀成誦。從而使學生慢慢喜歡上古詩。

  這首詩與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有關。課前我調查了學生,學生對清明節的習俗知道很少,甚至部分學生不知道。所以我在本節課開頭設計了清明節的由來和相關習俗。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我國的習俗文化。在教學詩意時,我結合製作的課件,讓學生看到春天花紅柳綠的畫面,幫助學生理解詩意。在教學詩意時,鼓勵學生質疑。根據學生的質疑,教學詩意。在學習古詩後,我讓學生跟著影片資料讀,學生積極性較高,效果很好。

  教完之後,反思整個教學過程,總是有些遺憾,比如:播放影片時,出了一點兒小故障,比預料的效果差了點兒。已學的電腦知識還解決不了這個小故障,真是悔恨自己知識還是少啊,應該多學一些。再如:學生在老師示範下,能讀準節奏、停頓,但是指導學生讀出古詩的韻味還不夠。再如:我認為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沒有預料的高,教學時,可能自己的激情還不夠。

  教學是門藝術,永無止境,今後我要多學習。

古詩教學反思6

  要使學生透過學古詩文,既受到文化薰陶感染,又從情感上、思想意識上得到美的體驗,這就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詩中有畫”

  古詩教學,要求學生讀讀背背,在讀中消化和吸收。首先我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民主、輕鬆、和諧的學習環境。而後,又因勢利導地引導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並鼓勵學生不受詩句約束,大膽想象除了詩人描繪的景物外還可能看到的景物,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更為廣闊的大自然中去,從而讓學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春光以及更深地體會到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同時,在學生說話的過程中,既訓練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又在無形中理解了詩意,內化了語言。

  2.“畫中藏詩”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小組合作為古詩配畫。適當的給予點撥和引導,增強了學生作畫的信心。學生作畫的過程,正是理解和感悟詩意的一種外在表現,他們的畫再現了杜甫草堂周圍多姿多彩、清新開闊的自然景觀,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畫後的展示、說畫、賞畫更讓他們由畫之美自然地體味到詩之美。這樣,學生至始至終置身於濃濃的詩情畫意之中遐想著,體驗著,感悟著,徜徉著……

  教學古詩,教師也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蘊,所以在今後我還要多閱讀,提高自身的修養,增強文化底蘊,從而豐滿自己的課堂。

古詩教學反思7

  新課標中講:“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因此,在《古詩兩首》的教學中,我創造機會讓學生去想象,給學生一個想象的空間,讓他們在這個廣闊的空間裡交流感情,碰撞出創新的火花,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

  如:我讓學生想象“賀知章”回到久別的家鄉以後,村裡的兒童見到他會說些什麼呢?學生進行充分的想象,我儘量讓每個同學都有發言的機會,透過進行“賀知章”與見到與兒童的對話,可以看出,學生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結合自己已有的經驗,加入了自己合理的想象,創造性地把古詩的意境形象地表達出來了。學生也能更加體會到賀知章回到久別的家鄉後的喜悅與感慨之情。由此也就拉近了學生與作者的距離。想象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品質之一,沒有想象就沒有創新。我們要充分利用古詩精練的語言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給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讓學生對古詩的學習變得生動有趣,提高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古詩教學反思8

  《江南》是一首選自《漢樂府》的古詩,描繪的是江南水鄉人們採蓮的情景。詩句生動活潑,通俗易懂;插圖色彩鮮明,形象逼真,展現了一幅盪舟採蓮、蓮葉田田、魚戲蓮葉的美麗畫卷。可謂有景、有情、有韻,孩子們讀來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於在讀中陶冶兒童美的情操。根據課文特點,在本課教學時我十分注重透過課文滲透美育。

  一、揭題激趣,感受美。

  新課一開始,我便出示採蓮圖給學生看,請小朋友說說圖上畫了些什麼?你喜歡這幅圖嗎?為什麼喜歡?待學生回答問題後,我透過富有感情導語:江南是個好地方,瞧荷塘裡碧綠的荷葉像一個個大圓盤,鮮豔的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都展開了,露出翠綠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飽漲得馬上要破裂似的。微風吹過,荷花隨風擺動,好似仙子在水中舞蹈。這裡的孩子可以划著小船,來到湖面上採蓮,看活潑可愛的小魚在蓮葉間遊玩嬉戲,古人把這採蓮的情景寫了一首詩,題目叫《江南》。繪聲繪色描述的語言情境,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把學生們帶入了課文,初步感受到了江南水鄉的美景

  二、整體感知,再現美。

  在學習課文時候讓學生邊讀課文邊看圖,說說古詩中的哪些句子能在圖上找到?讓學生結合詩句進行看圖。交流討論問題時引導學生聯絡前兩行詩句,觀察小姑娘是怎樣採蓮的。周圍的荷葉、荷花長得怎麼樣。再聯絡詩的後五行,進一步觀察蓮葉間的小魚是怎樣遊動的。在觀察的基礎上,把看到的畫面和詩句的內容連起來說一說,獲得一個整體的印象。這樣訓練,學生的腦中會再現出美麗的採蓮畫面,也就體會出了詩句中蘊含的美。

  三、推敲詞句,體會美。

  經過上兩個環節的訓練,學生獲得的美感是大概的、整體的。要讓學生細細體會詩句的美,還得透過細讀課文,品詞析句來完成。全詩共兩句話,教學第一句時,抓住何田田理解蓮葉茂盛鮮亮的特點。教師讓學生讀課文後自己提問,學生就問:什麼叫何田田?我立刻引導(邊說邊畫):現在,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湖的蓮葉,你想說些什麼?學生會說,蓮葉真多呀!蓮葉真美呀!蓮葉又大又綠!滿湖的蓮葉又大又綠,綠油油的,像一把把大傘,你挨著我,我挨著你。在學生交流後,我引導朗讀:小朋友們說得真美。老師好像也划著小船,到了湖面上。我們一起來把第一句讀一讀,看看能不能把蓮葉的大,蓮葉的綠,蓮葉的美讀出來。鼓勵同學站起來,配上動作讀。透過師生齊讀,同桌互讀,互評等形式多樣的練習,學生入情入境的表情,放彩的眼神,稚純的語音,各異的動作,何田田一詞在學生的腦海中已形象可感,這就悟出了文字間蘊含的美。教學第二句時,抓住一個戲來細細推敲。我首先進行這樣的過渡引導:蓮葉長得這麼綠,這麼好,蓮花開了,結了蓮子兒。採蓮的人們划著小船,高高興興地採收蓮蓬。河裡的小魚呀,也樂開了。你看到小魚了嗎?待學生看老師貼圖後,讓他們用一兩句話,把湖裡的小魚的姿態說一說,他們會說:小魚真可愛!小魚在水裡游來游去真可愛!小魚正在水裡你追我,我追你,它們在做遊戲呢!教師根據回答板書戲字,請學生說出它的意思。然後提問:蓮葉東,蓮葉西,蓮葉南,蓮葉北是什麼意思?充分討論後,教師口述魚兒嬉戲的情景,讓學生表演一條條快活的小魚,盡情游來游去。學生邊表演邊入情入境地誦讀,那洋溢喜悅的小臉,活潑可愛的動作,一下子把課堂推向了高潮。魚兒嬉戲的動態美、人們採蓮時愉快的心情在這一品一議、一演一讀中得到表現得淋漓盡致。

古詩教學反思9

  古詩詞教學的幾點反思 古詩詞是我國曆史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泱泱大國的詩風詞韻陶冶了一代一代的華夏兒女。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結合自己多年對古詩詞的教學,談幾點反思。

  (一)讓古詩詞迴歸“誦讀“之本。千百年來,美讀呤誦是學語文的根本之法!“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吟”。說明誦讀作用重大。古典詩詞是富有音樂美的文學樣式。它講究韻律、節奏。要體會這種美、必須誦讀。誦讀有理解古詩詞的寫作手法,誦讀有助於觸類旁通。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充分感知語言材料,全身心投入作品,展開文字對話。讓學生自讀,從整體上感知課文。不管秋取哪種形式,都要進行科學的誦讀指導,以便讀準字音,節奏,讀出語氣和語勢。正確的誦讀可使學生較快地進入賞析古詩詞的角色, 有利於理解古語詞的含義,感覺它的韻律美、節奏美,調動生活體驗,激起相似的情感。

  (二)讓古詩詞迴歸人文之本。

  我國古代的詩人、詞人中有很多是思想家,他們的詩詞體現了許多我們稱之為“傳統”的東西,它可以內化為“素養”的營養。讓學生學習、背誦古詩詞,不但可以積累典型語文材料,在心田播下民族文化種子,還有助於他們深化對社會、自然、人生的認識,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形成健康的人格。如“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報國激情;“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傷世感懷。我們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自然、關注自身道德的完

  善,培育高尚的人文精神。

  (三)讓古詩詞教學回歸積累。古詩詞有著旺盛的生命力,許多精華名句流傳不衰,已經成為融入人們的生活,我們就當引導學生在作文中恰當地運用古詩詞名句,會為文章增色。為了強化這種意識,可以採取“每週一詩”和“名句對對”的辦法。一週出示學生一首古詩詞,要求誦讀,或把名句中的上句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對。

  (四)讓學生插上想象、聯想的翅膀。具體可以這樣操作:

  1、引導學生運用畫畫的形式,將詩詞中所描繪的景色和包含的意境細緻、形象地描繪在畫紙上,讓學生產生創作的衝動,滿足創作的慾望。

  2、透過讓學生在課外收集作者的其他古詩詞,收集與課文同類內容的古詩詞,收集有相同意象的詩句、詞句,同樣可以使學生學會聯想,培養髮散性思維。例如我教王翰的《涼州詞》時,讓學生聯想其他描寫軍旅生活的詩詞,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盧綸的《塞下曲》、范仲淹的《漁家傲》,王晶齡《從軍行》和《出塞》等。教王昌齡的《出塞》時讓學生聯想其他邊塞詩: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等。

  3、要求學生髮揮想象、聯想,運用描寫、敘述等表達方式改寫詩詞,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五)讓學生點燃創造的火花。我們要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讓他們藉助工具書、註釋,理解重點字詞的意思。學生在自主理解的過程中可能會理解錯誤,甚至鬧出笑話,這時我們就要保護學生的創新火花。積極地加以肯定,以要適當的引導。此外,用“放電影”方式,同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放電影”就是讓學生閉上雙眼,在 輕柔的音樂聲中或在老師的誦讀聲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在腦海中呈現一幕幕古詩詞所表現的情景,不同的學生就象不同的電影導演。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有義務讓“古老“的詩詞奏響”創新“的凱歌。篇二:古詩教學反思 古詩教學反思

  傳統教學中學生學習古詩詞一般都是先反反覆覆地誦讀,再進行語言的品析,進而感受詩歌的意境。學生對這種教學模式已經十分熟悉甚至有些倦怠了。如果古詩詞的教學僅僅停留在咬文嚼字上,把完整的詩句弄得支離破碎,那還有什麼美感可言呢?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在這一基本理念指導下備課時設想能否找到一種新的方法喚起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和熱情?能否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學習古詩詞?

  基於以上認識,我們準備把前兩首詩的教學在一節課完成。注重整個學習過程的層次性,由易到難,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本課兩首《少年行》、《馬》是唐代詩人王維和李賀所作,前者透過讚美少年的力大無窮,沉重勇敢,智勇雙全的英雄形象,表達詩人渴望建功立業的志向。後者透過描寫馬渴望上戰場,表現了詩人渴望建功立業的志向。詩歌風格不同的背後主要是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在學生感知詩意的基礎上讓他們合作探究去探討這種現象,從而獲得詩歌鑑賞的一種重要方法---“知人論詩、知時論時”。這樣可以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學習。

  在課前,根據教學設計,我有針對性地佈置學習預習詩人的經歷、感知詩歌的大意。在上課時學生對詩歌內容已經比較熟悉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們對這種新的詩歌教學方法感覺很新鮮,課堂氣氛較好。學生踴躍發言,積極探討,學有所得。一堂課中,學生在兩首詩歌的比較學習中,感受到了兩首詩歌風格的不同,體味到了詩人渴望建功立業的志向,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也發現了以下一些問題; 1.本課的教學設計將詩歌的創作背景放在了探究詩歌風格不同原因的環節之中,這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意識到對詩歌情感的感悟不能離開詩歌創作的背景,但將詩歌背景放在學習詩歌之前介紹是否能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詩歌的內容呢?什麼時候介紹詩歌的寫作背景,以什麼樣的方式來介紹,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2.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比如在學習《少年行》這首詩歌時,如何啟發學生從詩歌的字裡行間自主體會到詩人筆下少年的力大無窮、智勇雙全,而不是教師越俎代庖地告訴學生;如何才能做到巧妙地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品讀課文;這還需要在教學中不斷摸索總結。 3.在本課教學中,還應給學生更多一些的時間讓他們充分地思考感悟,讓他們大膽地說出自己內心的感受,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動手、動嘴的機會,讓學生參與大量的實踐體驗,為學生最佳化學習,有效學習和健康成長提供必要的空間。篇三:古詩教學反思 古詩教學反思

古詩教學反思10

  《山行》這首詩相比較於《楓橋夜泊》來說,意境上面比較容易把握,所以我遵循古詩的教學步奏,給學生進行教學。但在這首詩的教學中,我認為我沒有明確好這首詩具體講了哪幾個景物,所以很多同學在完成作業的時候,都沒有完全寫到寒山、石徑、楓林。這是教學中的一個疏忽。

  在講《楓橋夜泊》的時候,我以為前面一首詩意,同學們在學的時候很輕鬆,那孩子對於詩意的把握一定還不錯,所以我把重心放在了意境的營造上面,利用了歌曲、以及其他一些關於寒山寺鐘聲的詩句。但最後發現,這種意境的營造真的非常男,孩子們對於詩意還是沒有理解透,所以後來利用課餘時間我又鞏固了一下,這也是我的一個失誤!同時對於備學生,我還是有很大的`欠缺。

古詩教學反思11

  三首古詩都是寫的作者童年時候的事情,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時田園雜興》是南宋詩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園詩,是其所創組詩《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中的一首,詩人抓住村莊男女的勞動的場面進行描寫,男的外出勞作,女的在家忙碌,就連那小孩也深受家長勤勞品質的影響,學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真實地再現了夏日鄉村農忙時的質樸生活,那生活充溢辛勞,也充溢恬適,表達了詩人對鄉村生活的熱愛,以及對勞動人民的讚揚。全詩語言平白、樸實、自然,具有濃濃的鄉村生活氣息。

  《稚子弄冰》是南宋詩人楊萬里所作的七言絕句。全詩四句,從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徵切入,為讀者描繪了一幅稚氣滿紙而又詩意盎然的“脫冰作戲”的場景。

  《村晚》是南宋詩人雷震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是一首描寫農村晚景的詩,形象地描繪了一幅有著四周長滿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紅紅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橫坐在牛背,用短笛隨便地吹奏著不成調的曲子。詩人即景而寫,構成了一幅饒有生活情趣的農村晚景圖,抒發了詩人對鄉村晚景的喜愛和讚美之情。

  一、教學效果

  (一)在讀準讀通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根據七言絕句押韻和斷句的特點指導學生讀出詩歌的節奏,讀出詩歌的韻味。(二)在藉助註釋、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想象詩歌描述的畫面,感受詩歌的美好意境,誦出詩人的美好情懷。(三)遷移拓展閱讀,引導學生主動積累。

  二、教學收穫

  教學《四時田園雜興》詩句時,其一,我引導學生透過想象,一邊讀,一邊充實畫面的物象,豐滿圖畫的內容,感受田園勞動的繁忙與快樂,感受桑陰下學種瓜孩子的俏皮可愛,從而感受田園生活帶來的情趣。其二,反覆地“想象——朗讀——感受——朗讀”,融合起來,在讀中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誦讀。並且我適時予以點撥,如抓住“晝”和“夜”感受農民的勤快,抓住“各當家”聯想農民是多麼繁忙啊!這樣,田園生活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寧靜安詳的生活畫面就呈現出來了。

  《稚子弄冰》的詩句稍難理解一些,我採用了小組學習的方式,根據註解,讓學生討論、想象,也不難理解其意,同時也感受到了古詩的優美,達到了陶冶情操,提升鑑賞的目的。

  教學《村晚》時,在實踐環節我採用“畫中延伸,體驗成功”這一方法。我讓學生動手添畫,使畫面更加完整。這不僅是給學生起個示範作用,而且讓他們覺得老師和他們是一起學習的夥伴,拉近師生的距離。學生們個個都畫得非常認真,非常用心。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豐富了古詩內容,又讓學生在敘述中鍛鍊了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積累了語言。

  三、不足之處

  課堂教學效果不如人意。原因之一:在教學第一步驟,給學生自主讀詩的時間有點少,集體朗讀不能代替個人自讀。讀不好,教學第二個環節自然不好深入。原因之二:引導學生借註釋,明詩意,悟詩境時,教學策略過於簡單。用何種策略引導學生感悟到孩子的天真可愛,應該下功夫琢磨。“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的忙碌景象,距離現在學生的生活也比較遙遠,如何引導他們感受農村男女夜以繼日、辛勤勞作的勞動場面,進入詩歌描寫的意境,讀懂作者的情懷,若適時補充一些人們勞動的畫面,學生應該更容易入境。教學策略的單一,導致這一教學環節沒有引領學生紮紮實實地進入詩歌的意境,因而整節課學生始終遊離於詩歌之外。

  四、改進措施

  今後,我不僅要鑽研教材,更要鑽研學生,採用學生易於接受的教學策略,達成教學目標,引導學生主動積極思考探索,真正凸顯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是我今後課堂教學中應該付諸實踐的首要任務。

古詩教學反思12

  《暮江吟》《題西林壁》《雪梅》三首古詩有共同之處,又有不同的側重點,站在不同的角度描寫不同的事物。而古詩教學更重要的是在瞭解古詩大意的基礎上熟讀成誦,並懂得一定的人生哲理。

  1.教學效果(思效)。

  古詩教學一直以來都是不好把握的,很多古詩學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對於其中的寓意學生又是極難掌握的,把握不好便會將課上得枯燥乏味,所以我試著用創設情境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如何指導學生讀出古詩的韻味,這也是古詩教學的重難點。

  古詩中有些語句不好理解,比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內在含義。我告訴學生一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區域性現象所迷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句俗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討論,懂得今後應如何從不同角度看問題。

  還有“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也需要引導學生聯絡實際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

  2.教學收穫(思得)。

  (1)古詩詞學習以“讀”為本。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教師能夠做到放手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啟發學生領讀,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經驗,注重了資源開發。在理解重點詞句的基礎上,抓住“讀”的根本,結合古詩情境美的特點,積極創設情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理解感悟。然後讓學生反覆吟誦,感悟詩句的意境,培養讀書能力,激發閱讀興趣。寫字環節中若是能夠到學生身邊單獨指導的話會更好。

  (2)抓住關鍵詞語加深古詩的理解。比如啟發學生抓住“鋪”“瑟瑟”等關鍵詞,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澗、瑟”的字形和字義的理解;比如“可憐”一詞的理解;比如“一道殘陽鋪水中”的“鋪”的巧妙之處,以點帶面“牽一髮而動全身”,從而保留了古詩的整體美,放手給學生自讀感悟的個性空間。

  (3)尊重學生的誦讀意願。課上我給足學生時間,放開手腳盡是讓學生獨立練讀,而不是課堂上那種整齊劃一的齊讀,達到熟讀成誦,培養他們對古詩句的語感,把古詩的語言納入自己的語言中來。

  3.不足之處(思失)。

  古詩教學說起來簡單,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出現了很多的問題。例如,很多的問題可能並沒有符合年級學生的領悟水平。最大的不足就是課堂侷限於三首古詩的學習,沒有進行適當的拓展延伸。古詩的理解不能僅僅侷限於這一首詩,而應該聯絡相關資料,拓展大量相關古詩詞,橫向縱向聯絡起來體會“處處皆學問”的道理。

  4.改進措施(思改)。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以後再學習古詩,要引導學生藉助想象,引導學生感受意境美。在記憶表象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想象”的作用,還原再現詩中描繪的場景,使學生進入詩境,解決因古詩時空跨越度大而給小學生帶來的學習困難。

古詩教學反思13

  古詩《靜夜思》是唐朝大詩人李白的名篇,每個學生應當差不多都會背,但孩子畢竟是孩子,認為自我會背了就不用學了。真要叫他們理解詩意,那也是不大可能的,因為他們長句都讀不好,怎樣在這堂課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呢?一堂課下來,我有了新的啟發。

  一、交給學生識字的主動權

  在板出課題後,讓學生讀讀《靜夜思》三個字,然後請他們說說:你想提醒大家讀好哪個字?學生就說出了“靜”讀後鼻音,不能念成前鼻音,“夜”是整體認讀,不能拼讀。於是隨機教學靜與夜,給它們找找朋友,說說能用什麼辦法很快記住這兩個字。但我還不滿足於此,我又問:哪個字告訴我們詩人是在什麼時候?哪個字告訴我們周圍有沒有聲音?“思”是什麼意思?他在思念著什麼呢?意外的是,學生很快都明白“靜”和“夜”的意思。那詩人思念的是什麼呢?以此,學生的意識到了新的學習梯度,立刻進入了閱讀。

  二、從生活情感啟發詩的情感

  僅有讓學生體會到詩人的情感,才不會在讀書的時候毫無表情地唱。當學生能讀出詩人是想念家鄉的時候,我就不失時機地問:他會思念家鄉的誰呢?學生的答案可多了,有的說是爸爸媽媽,有的說是親朋好友,有的說是兄弟姐妹。真是不能夠小看孩子,課前我還擔心他們讀不懂詩呢。於是我又問他們:你們也有過想念爸爸媽媽的時候嗎?什麼時候最想?學生的話題打開了,這樣他們也明白了詩人的心境,明白了什麼叫做思念。此時,我讓他們再去讀一讀詩。最終,我問他們,你覺得你讀懂了哪一句或哪一個詞,於是所有的詩意都在孩子們的嘴中被解釋,此時我的教學目的也到達了,也讓學生明白了讀書不僅僅只是會讀,還要讀會些什麼。

  沒想到這節課有了這麼多意外的收穫,感激我的學生,讓我再一次看到了他們的潛力,讓我對語文教學有了新的體驗也嘗試。

古詩教學反思14

  一、允許“模糊解讀”

  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決定了古詩文閱讀的目的不在於理解內容的深度,而在於積累語言,增強語感,提高文學修養,所以,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疏通,句句領會。只要學生翻譯的文章不扭曲作者當時的願意,只要把大體意思說明就可以,並沒有在文字、字數、通順及表達方式上吹毛求疵,要求過嚴。詩詞中更深層次的意思,自會隨學生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文學素養的提高而逐步領會。

  二、反覆吟誦

  古詩詞特有的音韻之美,決定了古詩詞特別適合誦讀的特點,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也正說明了吟誦的功效。吟誦可以使鑑賞者感知詩詞的音調美和詩詞中特定的意境,吟誦得多了,還可能引發鑑賞者的想像、聯想、體驗和感受,自有無窮樂趣。對於初學者,這是最有效的審美手段。給學生設計安排一些新奇點,採用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感悟、體驗、積澱。

  三、有分寸地把握詩詞背景介紹

  學詩詞僅靠朗讀是不夠的,還要注意結合詩詞的時代背景或作者的經歷遭遇。詩是詩人思想感情的真情流露,而詩人的思想感情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和詩人的遭遇關係密切,可以說,時代背景和詩人的經歷遭遇決定了詩人的思想感情。這對古詩詞的理解都會有幫助。我在設計這一環節時,常把它放在課堂的最後一個環節上,這樣,在前邊充分了解詞意、感受詞的韻味之後,一個小小的、簡單的介紹反而引發了學生對古詩詞的濃厚興趣。

  四、啟發想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詩詞的靈魂,鑑賞詩詞的過程就是品味詩詞意境的過程,所以引導學生品味意境是鑑賞詩詞的關鍵。使學生進入意境之中的最好方法就是要求學生充分調動想像和聯想,將自己設想成作者本人,從作者當時的立場設身處地地考慮感受,使詩中描寫的形象和景象一一浮現於腦海中,再現逼真的情景。

  五、比較閱讀,啟用思維

  “有比較才有鑑別”,利用比較閱讀法設計古詩詞課堂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活躍學生的思維,易於學生舉一反三,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可將學過的詩詞與課內所學詩詞作比較,也可將課內學習和課外自由閱讀聯絡起來,讓學生嘗試用課內學到的審美方法去鑑賞新的作品。

  總之,“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只要我們教師能夠逐漸培養起學生學詩詞的興趣,就定會將詩詞課上得興趣盎然、有滋有味、搖曳多姿。讓古詩詞教學變得生動活潑,展現古詩詞教學無與倫比的獨特魅力和豐富內涵,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去思考,呼喚著我們每一位教師去創新!

古詩教學反思15

  課文包括兩首有關春天的古詩:《春雨》、《春曉》。據我瞭解,幾乎全班的學生都能熟練背誦《春曉》。然而,古詩的學習,僅僅做到熟練地背誦那是不夠的。《語文課程標準》這樣指出:“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所以,學習古詩,教師應帶領學生從感性認識走向理性認識,讓學生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詩歌中去。

  讀詩題,我們就感受到了無限盎然的春意。如何讓學生流露出對春雨及春天的喜愛之情呢?張若田先生說:“閱讀教學,一是“讀”,二是“讀”,三還是“讀”,古詩詞的教學更應以讀為本。”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以學生讀書為本。初讀古詩時,讓學生藉助拼音自讀,做到讀準字音,讀順詩句,把全詩讀正確流利。在初讀全詩的基礎上,抓住重點字、詞,藉助插圖引領學生逐句誦讀領會。讀第一首可抓住“好”、“知”、“當……乃……”、“潤”、“潛”、“細”、“無”等字提醒學生注意;讀第二首抓住“不覺”、“處處”、“啼鳥”、“多少”等詞語讓學生讀好。

  本以為二年級的孩子想象一定十分有趣,可是說話練習中發現許多孩子思維定勢了。可能是設計的練習框住了他們的思路了吧。

【古詩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