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荊棘鳥讀後感

荊棘鳥讀後感

荊棘鳥讀後感(精選20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荊棘鳥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荊棘鳥讀後感 篇1

  正的悲劇是一種微妙的形式,它絕非是原本美的東西結合後又因彼此的衝突而告終的那種,而是當好不容易結合後卻時常因外在壓力或內心譴責生活在如履薄冰的思想境地中,最終這種因環境或某種特殊原因的壓力而在實際上或抽象意義上分開,如羅密歐與朱麗葉,白瑞德與斯嘉麗,主人公揹負著或沉重或戲謔等特性,在上帝的微笑中悄然而去,留給讀者無盡的感傷,同時卻使人心靈得以淨化。

  只有把一種感情放在記憶中或想象中去品味,同時使之在一種被呵護的狀態中活在當下,才是最好的,物質的或肉體接觸如果稍有不當都是對它的褻瀆。與人共享青春,但願獨自蒼老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愛情也一樣,如果麥吉和拉爾夫沒有結合,悲劇的味道就會沖淡,與人在逝世前仍對他們所憧憬的保留一份絕對的神秘,的確帶有淡淡的紫丁香般的哀傷!遺憾的是酸澀的,美卻是令人愉悅的,這就是悲劇的魅力。

  拉爾夫愛上麥吉源於一種直覺,然而這種感覺卻支配著他的一舉一動,很難說請一見鍾情和理智思考後的真情誰更好,但猶如佛教中的密宗禪宗一樣,終能修成正果。

  感謝文學殿堂裡悲劇的獨特的貢獻,主人公以其悲壯,作家以其刀筆,直入人的魂魄深處,喚醒人性沉睡的或正要入睡的心底最柔軟的部分,從而有了參照物以修正自己,潤物細無聲的滋養著人的荒蕪或即將失去的精神家園,使人高雅起來,悲劇的高尚正在於以其悲成全人類之美!

  ——至拉爾夫死在麥吉的懷中及文中對戰後歸來的其弟兄的描寫及人物的死亡安排,作者人性化及個性化色彩呼之欲出,躍然紙上,感動之餘遂亂寫下自己的一點感受,時常感動,學會感恩,讓自己成為人!

  荊棘鳥讀後感 篇2

  拉爾夫和梅吉之間的愛情是全書最打動人的地方,縱然註定了是悲劇,依然讓人動容。

  從拉爾夫選擇了一千三百萬英鎊放棄梅吉開始,他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個再真實不過的人而已,偽善卻真實。

  梅吉的出現對他來說是個幸福的意外,打破了一直高傲堅守了二十八年的絕不涉及世俗男女之情的準則。他享受一切和她相處的時光,認為愛著這個與之相差了十八歲的女孩猶如愛著上帝一般,是靈魂的愛,但能表露出的只有對上帝的愛。當需要他在鉅款、一直追求的權利和地位與梅吉之間做出選擇時,他毫不猶豫選擇前者,這就是人性,真是再真實不過。

  拉爾夫自以為離開梅吉,就能斬斷與她的感情,極力的剋制,就能掩埋那種感情,他不願意承認梅吉對他的重要程度超過了一切。可是當帕迪與斯圖爾特意外死去,他冒雨騎馬趕來,更多是為了看一眼他愛著的梅吉是否安好;當他得知梅吉結婚並遠走他鄉,氣的快瘋了。還需要更多地證明梅吉對從不流露任何感情的他影響有多巨大嗎。可他就是不願承認,自以為可以騙過自己,自以為是上帝的代言人,自以為身為教士從來都不應該是一個男人。當他在梵蒂岡加冕的同時,梅吉糊塗地與盧克成婚,他就這樣直接或間接地造就了她悲慘的命運。

  梅吉對拉爾夫而言,是縈繞一生的痛苦根源,但同時也是讓他明白自己先應該身為一個男人然後才是教士,而不是冰冷的空殼。而拉爾夫對於梅吉而言,是她從小到大都希望得到的那個人,即使怨恨也依然深愛著的那個人。

  即使他們不能廝守,甚至不能相見,但那份愛在他們之間從來沒有改變過,她永遠只會是他的玫瑰灰,他也永遠是她願意給予一切的男人,唯一的那個男人。

  無論是在基蘭博火車站第一次相見時透過彼此眼睛地凝望,還是拉爾夫過世前靠在梅吉臂彎中的最後一次對望,他們彼此都明白,即使歲月被時間洗禮,那份對彼此的愛,從來都是真正的永恆。

  荊棘鳥讀後感 篇3

  關於書名:

  一開始看整部小說的的時候,是不理解為什麼起名為荊棘鳥,感覺不怎麼搭邊。後來看完的時候,才發現再沒有比它更貼合的書名了。

  荊棘鳥有我們所缺乏的的忠貞、勇敢和執著。在文中每個有各自特點的人身上,都不可避免的發現他們的性格都具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那種不顧一切的態度——飛蛾撲火般致死的執著,就像荊棘鳥一生都在尋找那可能讓它以一曲絕唱結束生命的荊棘一樣,讓人震撼的同時又感動到想哭。荊棘鳥的性格一開始就註定了是一種悲劇,但也是另一種成全和幸福,只有和著血的歌唱才能打動人心,正如永遠追尋著永不消亡的愛情才最經典一樣。

  心得感悟:

  小說和現實還是有所區分的,小說中的某個人可能會有我們活著我們身邊某個人的影子,但是我們不是也永遠不可能是書中的某某某。作者寫了致死的執著,但是卻未提筆寫道誰誰誰因為忍受不了生活/命運的折磨而選擇逃避或者自殺,就連弗蘭克那個生活在絕望之中的人作者都未捨得給他一種放棄命運的結局,雖然我覺得他死了可能會比活著更為解脫。

  我們需要找到一種讓我們的精神不會感到空虛的東西,或者是宗教的信仰,或者是某種理想和夢想,只要是讓我們能夠對生活有所追求就行。這樣我們才不會在碌碌中迷失了本心,我們或平凡或不凡,都是需要一種能讓我們不放棄的精神來面對這個浮華的世界。

  每個人面臨選擇時不可能都是從一而終,有誘惑、有迷茫、又不知所措,但是隻要我們選擇了就勇敢的走下去。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梅吉選擇嫁給盧克時,我覺得一瞬間所有的美好都破壞殆盡了。甚至不想再看到那本書,但是,我知道那不是梅吉和拉爾夫的結局,所以我有期待,有糾結。看完整本書時,我真的不知道是作何感想的,只是會經常性的在某個瞬間就想起了書中的故事片段,感覺還不至於那麼破碎,因此耐著性子再讀了一遍,只能感概不愧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

  荊棘鳥讀後感 篇4

  在5月24日我曾寫過一篇《荊棘鳥》讀後感。讀這本書還是在十年前,當我重新想讀起它的時候我的春春已老去。我用了五十天的時間重新回味了我心中的經典,讀後的感覺較我在上篇文章所寫的有了很大不同。經典不會變,改變的只是自己的心情,或許在很多年後再次讀起的時候我會有更深刻地感受。

  主人公拉爾夫神父被作者描述成完美男人的化身,他有著俊朗的外表、內斂的性格、善良的心靈,唯一遺憾地是他把自己獻身給了教會,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所遵循的是禁慾和沒有愛情的終生。

  然而,拉爾夫也是人,也是一個有激情、有血有肉的男人。在他二十八歲的時候他喜歡上了一個叫梅吉的小姑娘,隨著梅吉的不斷成長他的喜歡變成了愛,儘管他在努力地剋制著這份教會所不能容忍的愛情,但是愛情之火將他的心燃燒的焦灼和無奈。成年後的梅吉也愛上了拉爾夫,當她向神父表白時卻遭到了拒絕。

  梅吉的姑媽臨終前將所有遺產給了拉爾夫,但遺囑中註明拉爾夫必須終身追隨上帝,如果把此筆可觀的遺產交給教會拉爾夫就會被提拔重用,如果拉爾夫放棄遺產娶了梅吉,那麼他就會違背自己的誓言與追求,艱難權衡之後的結果是拉爾夫最終選擇了上帝,確切地說是選擇了上帝賦予的至高無上的神權——羅馬教廷的紅衣主教。

  故事講到這裡讀者或許已經知道了結果,是的,拉爾夫得到了權利而失去了愛情,那種心痛折磨了他的一生。梅吉的愛情之花在初戀中枯萎,她選擇了一位容貌酷似拉爾夫的工人做了丈夫,然而她錯了,容貌的酷似不能替代心靈的相通,梅吉在經過一段悲慘生活後重新回到了她的家鄉。

  荊棘鳥讀後感 篇5

  一個朋友的網名叫"荊棘鳥",我知道這是一本書的名字,但不知道這代表什麼意義。這幾天,在找工作的焦慮中終於把這本小說看完了。

  荊棘鳥,用荊棘刺穿自己的身體,一直謳歌,直到死去。鳥兒為什麼要這麼做,為什麼不就好好唱歌就行?

  可是看完書,我想我明白了。

  菲愛著弗蘭克的親生父親,儘管她的丈夫帕迪對她愛和尊重,依舊得不到她的一點笑容。對於菲來說,她對弗蘭克的親生父親的愛情就是插在她心上的那根荊棘;而對帕迪來說,他對菲的愛就是插在他胸口的荊棘。

  梅吉愛著拉爾夫,可她嫁給了和拉爾夫相貌相像的盧克,而對拉爾夫的愛是穿透她的心的荊棘。而對拉爾夫來說,紮在他胸膛的荊棘是他的梅吉和他的教會權力,對於這兩個不能兼得的事物,不管他怎麼選擇,他都不能免於痛楚。

  而朱思婷和戴恩呢?朱思婷的荊棘是她的弟弟戴恩,她的演藝事業,或者雷恩,還是她自己?她的故事到最後也沒有結束,所以不能這麼早下判斷紮在她心上的是什麼。而很明顯,戴恩的荊棘是他的教會事業,他就像梅吉所相信的那種因果報應,他要被還給上帝。

  那刺穿自身的荊棘隱喻一個人的執念,執著於什麼,什麼就會刺穿他的心,讓他痛。而他依舊不願意放下,在這種痛的驅使下,帶著執著的神情走向死亡。似乎,只有這種痛能證明他存在的意義。

  假如沒有了荊棘,菲快樂地和帕迪生活在一起,拉爾夫和梅吉順利的在一起,戴恩做了個牧羊人。故事會像一碗糖水,多喝一口就會膩得慌。

  這就是人的故事。人總不會把自己的人生弄成一碗糖水的,就算往裡邊撒一把塵土。

  況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荊棘,並毫不猶豫的把它插在自己的心上,然後淌血的心帶來的痛感會給他源源不斷的叫做勇氣與堅持的東西。

  荊棘鳥讀後感 篇6

  傳說中有這麼一種鳥,它一生只唱一次歌,終其一生尋找荊棘樹,用最尖最長的荊棘刺穿喉嚨,完成一生僅一次的絕唱。世界上真的有這種鳥嗎?用生命歌唱?你見過嗎?我好像似曾相識。

  “鳥兒胸前帶著荊棘,它遵循著一個不可改變的法則。她被不知其名的東西刺穿身體,被驅趕著,歌唱著死去。在那荊棘刺進的一瞬,她沒有意識到死之將臨。她只是唱著、唱著,直到生命耗盡,再也唱不出一個音符。但是,當我們把荊棘扎進胸膛時,我們是知道的,我們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們卻依然要這樣做,我們依然把刺扎進胸膛。”這種舉動或許令人驚歎,費解,但一個真正為了愛和心中追求的人會毅然地點燃生命之燭,燃燒自己點亮前方的路砥礪前行。在中華民族復興之路上,千千萬萬的炎黃子孫為其拋頭顱灑熱血,正是他們的頑強抗爭才有了當今的太平盛世。幸福來之不易,真正的愛和一切美好的東西建立在一定基礎上的,而這基礎是要以難以想象的代價去建成。出生高貴的奧菲娜遵循心的方向愛的轟轟烈烈無怨無悔,而這短暫的幸福卻使她失去了錦衣玉食的生活,被迫在一段無愛的婚姻中堅守心中所愛;勤勞忠厚的帕迪處處寬容,謙讓妻子,以無聲的方式默默守護著她;自幼深得神父拉爾夫喜愛的梅吉心中暗生情愫,而信仰是他們之間無法跨越的巨大鴻溝,一時的逾越讓彼此幸福又痛苦;立志要做上帝僕人的戴恩決意奉獻自己投身到宗教事業中去,本能的救助使他奔向上帝的懷抱;特立獨行思想開放的朱絲婷追求自己解放自己,在堅持自己的道路上找到了幸福。這三代人在佈滿荊棘的道路上唱出了生命最動聽的歌聲,是那樣的響亮。正如我們的主席所說幸福是奮鬥出來的,越努力越幸運。對於你所認定的幸福,是否會忘我的投入你所擁有的一切來得到它,這是一個問號。

  在生活中,幸福絕不是與自己毀滅形影不離的,有的只需要放棄才能獲得,有的需要努力才能靠近,有的需要接受才能擁有。追尋的方式不盡相同,卻殊途同歸。

  荊棘鳥讀後感 篇7

  前兩天,我在整理上學時留下來的舊書,澳大利亞女作家考琳·麥卡洛的長篇小說《荊棘鳥》落入到我的眼前。這是一部我關注了40多年,但從未靜下心來認真的把他看完的一本書。

  《荊棘鳥》自1977年問世以後,不僅走紅美國,而且迅速成為風靡全球的“國際暢銷小說”,先後改編成電影,拍成電視連續劇,是20世紀80年代暢銷書之一。

  這兩天我從喜馬拉雅下載了這部作品,一週的時間內,我和演播者一起分享了這部不朽的文學作品。

  有關《荊棘鳥》主題,自作品問世以來大多認為他的主題是愛和命運,我想拋開主題談談作品中的男主人公拉爾夫神父。

  如果把《荊棘鳥》人物形象進行分列的話應分為兩列,一列是以拉爾夫為首的,一列是以帕迪·克利裡為首的。他們的交匯點是帕迪·克利裡應老姐姐瑪麗·卡森之召,攜妻子和七個子女從紐西蘭遷居澳大利亞德羅海達牧羊場繼承遺產,他們的命運在德羅海達牧羊場交織在一起。當瑪麗·卡森的遺產被拉爾夫神父選擇性的繼承之後,他們的分列點產生了,在之後50多年的歲月裡,兩列人物走出了兩條完全不同的人生軌跡,就像座標軸,一列走成了Y軸,一列走成了X軸。

  50多年來,拉爾夫從教士、主教、紅衣主教到紅衣大主教,從澳大利亞走向了羅馬,達到了事業的巔峰,登上教會權力的頂峰,就像座標軸中的Y軸。

  50多年來,克利裡家族不與世界接觸,不懂得維護自己的權利,不探索生活的全部意義,始終沒有離開德羅海達,滿足於有大房子住、從一個低階打工者變成了高階打工者,日復一日的重複著往日的生活,沿著地平線走出了一條沒有任何坡度的直線,就像座標軸中的Y軸。如果克利裡家族繼承了遺產,拉爾夫神父註定不會成為紅衣大主教,克利裡家族註定不會只知道在德羅海達掙年薪,帕迪·克利裡和一個兒子也不會死在辛勤的勞作上,其他的男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也不會扭曲到只知勞作不會結婚。

  帕迪·克利裡為首的這一列,之所以這樣行走,和他們身上的奴役性有關係,他們已經習慣了被奴役的生活,工資高一些、住得好一點就滿足了,同時還感恩於拉爾夫神父,因此就連小說中的律師都為他們叫屈和打抱不平,拼盡全力也想幫他們贏得官司,拿回本應有的繼承權,這樣的正義之舉也被帕迪·克利裡他們無知的拒絕了。

  克利裡家族雖然辛勤勞作,但他們內心平靜、生活富足,沒有慾望、沒有痛苦,祥和的走過了一生,也是一種人生的幸福。

  拉爾夫神父與他們恰恰相反。作者將他描寫成一個外表完美,本性自私、內心糾結的善良人。就這樣一個外表完美的男人為了他的宗教事業偷走了克利裡家族的財產,背叛了他和梅吉的愛情。由於割捨不了和梅吉的愛情又給了梅吉一個兒子,因此,他既背叛了愛情、又背叛了上帝。但是他又是一個善良的人,他的善良又讓他一生都活在自責和羞愧之中,愧對愛情、愧對上帝。他得到了無上的榮譽和至高的權利,也遭到了上帝懲罰,讓他知道自己有了一個兒子,兒子又早早的死於心臟病,最終拉爾夫因悔悟和自責死在了心愛的女人梅吉的懷裡。

  這部作品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出內心的寧靜比事業的輝煌更重要,作者本身也是這樣認為不然的話也不會對克利裡家族人物的描寫以及對景物的描寫那麼細膩那麼的生動,把他們的生活寫的既簡單、福足,安寧和美好。

  因此我想對拉爾夫說,你儘管外表光鮮、事業有成、權力無邊,卻在糾結中渡過了一生,在悔悟中結束了一生,得到了上帝對你的懲罰。拉爾夫,你是個貪婪的人,是個不擇手段的人,是個為了自己勇於背叛的人,我瞧不起你。

  荊棘鳥讀後感 篇8

  本書講述了克利裡家族三代人的人生經歷和情感歷程。其中的主線是梅吉與拉爾夫神父之間的刻骨銘心的、橫跨五十多年的愛情。

  梅吉的媽媽菲是位家境優渥的千金小姐,卻愛上了事業有成、有家有室的政治家,即使他不要她,她還是生下了孩子弗蘭克。家族以她為恥,讓她下嫁給工人帕迪,逐出家門。對丈夫言聽計從的菲,成為了一個了無生趣的人,唯有弗蘭克是她的光芒之源。然而弗蘭克二十出頭就踉蹌入獄,分離了三十年。對於丈夫帕迪她有的只是感激,帕迪那麼愛她,她都始終緊閉心門,直到帕迪在大火中燒死,她才發現早已愛上了帕迪,為時已晚。

  梅吉是唯一的女孩,繼承了母親那種淡然的品質,從小被忽視,只有弗蘭克疼她。在她10歲那年,收到有錢姑媽的召喚,舉家來到德羅海達,遇到了28歲的拉爾夫神父,神父對這個獨特的小女孩一見傾心。拉爾夫教士身材頎長,相貌英俊,是不可多得的美男子。他照顧梅吉,陪伴她成長,他的存在貫穿了梅吉的整個青春期,兩人的感情也在不斷升溫。而這一切都被梅吉的姑媽看在眼裡,女人的嫉妒和佔有慾使她報復拉爾夫,她本來立的遺囑是把財產留給梅吉一家,臨死改成了留給教會,並讓拉爾夫掌管。如果他選擇銷燬這份遺囑,梅吉一家將得到1300英鎊。但拉爾夫成為主教的野心使他公佈了這個遺囑,放棄了和梅吉的愛情,離開德羅海達奔向事業,夢想成為紅衣主教。

  梅吉只想過普通人的生活,當一名長相酷似拉爾夫的剪毛工盧克出現時,被追求的梅吉以為自己愛上了盧克,嫁給了他。然而盧克看上的是梅吉的錢和名義上的婚姻,他不關心梅吉的需求,甚至不考慮新婚妻子的身體是否適合長途跋涉,不給她錢花,讓她去別人家做管家,不與她生孩子。這時的梅吉更寂寞、無助。用計才懷上盧克的孩子朱絲婷。

  拉爾夫知道梅吉嫁人以後才幡然醒悟,自己愛梅吉是如此的熾烈。為什麼人總是在失去以後才想到要珍惜?拉爾夫在度假的小島上找到梅吉,終於在一起。在短暫的美好時光,有了拉爾夫的孩子戴恩,他有著和拉爾夫一樣出色的外表。梅吉不僅偷到了上帝的男人,還偷到了上帝之子。

  朱絲婷就像兒時的梅吉得不到菲的關注一樣,她也得不到梅吉的關注。朱絲婷只喜歡弟弟戴恩,她和弟弟相親相愛。戴恩成年後也要去做教士,這讓梅吉難以釋懷。她把戴恩送到拉爾夫身邊,拉爾夫天天看著自己的孩子卻不知情,直到他溺水而亡。而在拉爾夫知道戴恩是自己兒子之後,也病逝了。一時之間,梅吉失去了她從上帝那兒偷來的兩個男人。

  朱絲婷是克利裡家族的第三代人,從小在沒人關注中長大的她也不太善於表達自己的愛情。她的外婆和母親都成了愛情的殉道者,而在最後母親的釋懷與接納下,朱絲婷也接納了自己,贏得了愛情。這也是本書裡唯一的喜事。

  故事有點虐心,太細節細膩的我沒記住,就記錄一下當下的感受和發散點吧:一,得到任何東西,做任何選擇,都要支付相應的代價;二是童年時期與母親的關係,影響了我們的愛情和婚姻模式。

  荊棘鳥讀後感 篇9

  我曾聽說過《荊棘鳥》這個名字,也意識到它絕不是一本講鳥類的書。但萬萬沒有想到這是一部如此偉大與成功的作品。又大膽地涉足了許多作家所不敢於或不善於書寫的內容,以及一些我聞所未聞的生活。

  這是一部包含對禁慾與命運的討論的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或新大陸生活的愛情故事。

  本書主要講述了克利裡家族三代人的愛情故事。但在主線之外又有著幾條線索,包括拉爾夫主教的升遷之路,德羅海達的繁榮與衰落,二戰在多個戰場進行,一個不知名的納粹兵士在戰後漸漸成為政界重要人物等。

  荊棘鳥遵循著一個不可改變的命運,被刺穿身體,被驅感著,唱著歌死去。在我看來,荊刺鳥為唱歌獻身,為唱歌而盲目,而人類呢?人類為愛情盲目。

  就如同自然規律,沒有人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可是,兩個世界的人,就算遇到了,心動了,又如何?

  但是,當我們把荊刺扎進胸膛時,我們是知道的,我們是明明白白的,可命運就是這樣,它認定的事,又有誰能改變呢?梅吉儘管自己明白,可她還是不顧一切地得到了戴恩,可她並沒有改變自己的命,運,戴恩死了,拉夫爾死了,最後的最後,年邁的的她只能獨自生活,擁有建材,卻無人陪伴。如果能放棄,放棄對拉夫爾的愛,事情也不會發展成這樣,相比之下,梅吉的母親是純美的。

  可是喜歡一個人,那是說放棄,就能放棄的呢?

  就像白蛇和許仙,他明明白白的知道,人妖殊途,可是,她依然選擇了感情,別人看來白蛇很傻太過於痴情,可是在我看來,她是勇敢的,如果荊棘鳥不把胸膛扎棘刺,那它就不叫荊棘鳥了。

  你看紫霞和至尊寶,悽美的愛情故事不止濡溼了多少痴情者的淚,每一個愛到極致的故事,都有一道無法攀越的屏障,因為愛到極致,所以無所畏懼,無所畏懼所以愛到極致。

  看透了人生的規則與伎倆,我們依然這麼做,我們依然把荊棘扎進胸膛。

  荊棘鳥讀後感 篇10

  《荊棘鳥》是澳大利亞當代作家考琳·麥卡洛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

  該作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爾夫的愛情糾葛為主線,描寫了克利裡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時間跨度長達半個多世紀。拉爾夫一心向往教會的權力,卻愛上了克利裡家的美麗少女梅吉。為了他追求的“上帝”,他拋棄了世俗的愛情,然而內心又極度矛盾和痛苦。以此為中心,克利裡家族十餘名成員的悲歡離合也得以展現。該作有澳大利亞的《飄》之譽。

  有一個傳說,說的是那麼一種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著荊棘樹,直到如願以償,才歇下來。

  小說是一個經典的感情故事,之因此經典,也許是正因這是一個感情杯具——從兩人(拉爾夫和梅吉)相遇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註定了的杯具。在我看來,《荊棘鳥》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鮮活的人物描述。從菲到梅吉,再到朱絲婷,作者在讀者面前展現了女生們或悲慘或坎坷的命運,以及內心痛苦的掙扎;從帕迪到拉爾夫,再到雷恩,展現了三代男生對愛不一樣的詮釋;從弗蘭克到戴恩,最受寵的孩子被母親極力挽留卻被上帝愚弄……感人的感情從門第間展開,延伸到宗教,爆發在都市。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構思刻畫方面所下的工夫。

  荊棘鳥讀後感 篇11

  讀書這件事,最難的是開始。縱使是十分無聊的時候,也多會覺得讀書是很枯燥乏味的,更願意看看影片,刷刷微博之類的。這樣的話,一定是你還沒有翻開一本書,否則不到頭暈眼花怎會捨得把書放下呢!

  《荊棘鳥》是又一個女性視角下的絕世愛情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天主教徒小家庭裡可愛美麗的姑娘和一位英俊聰慧甚至有些圓滑的天主教教士。有些故事是註定要開始的,就像梅吉和拉爾夫一樣。拉爾夫大梅吉18歲,卻在第一次見到梅吉的時候就被小小的梅吉吸引住了。可他是教士,所以他壓抑自己的感情,欺騙別人也欺騙自己,卻被洞察一切的瑪麗老太太一語道破:“你首先是個男人,教士的身份讓你覺得安全,就是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小梅吉慢慢長大,對拉爾夫的感情也由崇拜變成了迷戀。這種感情的轉變,梅吉知道,拉爾夫也知道,他現在不止要壓抑自己的情感,還要想方設法讓梅吉壓抑或轉移情感。兩個人互相愛慕,卻要兩個人同時痛苦。

  外表俊美而又聰慧世故的拉爾夫得到的不止梅吉一個人的迷戀,那些富家小姐就不多說了,就連瑪麗老太太也對他傾心。可瑪麗深知自己年老色衰,除了錢財沒有什麼能吸引拉爾夫的,錢財的吸引力也是在梅吉出現之前。梅吉的出現讓拉爾夫放棄了對瑪麗錢財的覬覦,因為梅吉的父親是瑪麗的弟弟,是錢財的繼承人。瑪麗像一個洞悉一切的魔鬼,她明白自己是得不到拉爾夫的垂憐的,便想要將得不到的毀掉。她在臨死之前新擬了一份遺囑,這份遺囑可以將第一份遺囑作廢,而第一份遺囑中,他把所有的繼承權都給了弟弟,梅吉的父親。而這份新的遺囑中,拉爾夫是遺產繼承人,大筆錢財為教會發展使用,可想而知,拉爾夫的前途也必將因此一片光明。瑪麗的狠毒之處在於,她將選擇權交給了拉爾夫,他選擇一千三百萬磅的財產就無疑意味著要放棄梅吉,他若像讓梅吉成為那些富家小姐一樣的上層人士就勢必要放棄鉅額財產和光明前途。看到這裡的時候心裡十分糾結,多希望他會放棄財產做一個守護梅吉的燦爛的神啊。可是他幾乎是沒有猶豫地選擇了財產,雖然他痛苦,雖然他痛恨洞悉一切的瑪麗,可是他還是用一千三百萬磅把梅吉賣掉了,買給了魔鬼瑪麗。

  拉爾夫離開了,梅吉依舊過著她的生活,只是在不聲不響中對拉爾夫的思念越來越深。直到一場一場大火奪去了梅吉父親和一個哥哥的生命,拉爾夫回來了,梅吉似乎看到了希望,印證了她內心的想法:他是在乎他的。可儘管他說愛她,卻還是將她推開了。他說,你該去參加舞會,你該成為某個人的妻子,得到你夢寐以求的孩子。

  盧克出現了,這是一個怎樣的人呢?從小受盡了貧窮和低賤的折磨,所以養成了他吃苦耐勞,拼命想到得到錢財和土地的願望。他發現想要短期內得到他想要的一切,靠娶得富家小姐是個捷徑。梅吉是他選中的一個目標,可憐的梅吉純潔懵懂,又希望把自己的感情從拉爾夫身上轉移開,可以說一切都是按照盧克的想法在執行,梅吉是個小小的棋子罷了吧。當梅吉答應盧克的追求和求婚的時候,我一個讀者真替梅吉和拉爾夫痛苦。一段世俗眼中的禁愛在沒有任何努力的情況下放棄了,拱手把心愛的人讓與他人,這是怎樣的讓人痛心疾首啊!

  荊棘鳥讀後感 篇12

  “傳說中有一種鳥,它畢生只歌唱一次,但歌聲卻比世界上任何生靈的歌聲都悅耳,它一旦離巢去找荊棘樹,就要找到才肯罷休。它把自己釘在最尖最長的刺上,在蓁蓁樹枝間婉轉啼鳴。它超脫了垂死的劇痛,歌聲勝過百靈和夜鶯。一次絕唱,竟以生命為代價!然而整個世界都在屏息聆聽,就連天國裡的上帝也開顏歡笑。只有忍受極大的痛苦,才能達到盡善的境界……也許傳說就是這樣”

  這是澳大利亞女作家科林。麥卡洛所著《荊棘鳥》一書的引子。

  《荊棘鳥》是一部傳奇式的家世小說,描寫了三代人的生活經歷,反映出澳大利亞社會的發展,包括畜牧業的進步、牧場主的“苦心經營”及其對僱工的殘酷剝削。全書分七部,每部以一人為中心,但又彼此聯絡,前後呼應。貫串全書的線索是女主人公麥琪與神父拉爾夫之間的愛情糾葛。拉爾夫一心向往羅馬教廷的最高權力,不惜用盡心機鑽進天主教會的核心,施展其縱橫捭闔的手腕,以達到目的;可是作為一個有血肉之軀的盛年男子,他又禁不住感情的誘惑,從而釀成了他深刻的內心矛盾以及有意無意加於麥琪身上的無法擺脫的痛苦。因為麥琪的姑媽瑪麗的去世,這個矛盾被鋒利地凸顯出來。她留下來的遺產足以使拉爾夫得到他夢想的“紅衣主教”職位,但是如果拉爾夫這麼做了又是在暗中奪取了本應屬於麥琪家的財產。最終他的權利慾望獲得勝利,也從此把他和麥琪分割開來。女主人公麥琪生於一個自律嚴謹的宗教家庭,她的母親出生名門貴族,但是被戀人拋棄。因此她帶著極端的悲酸下嫁給麥琪的父親,無怨無悔地過著窮苦日子,守著她和前戀人的私生子。因為自己的經歷,她一直忽視麥琪的存在,認為女人生下來就是被命運玩弄的。也是因為這樣的家庭,拉爾夫的靠近和幫助使得年幼的麥琪對神父拉爾夫有種特別的親近感。長大後的麥琪為了和上帝爭奪自己傾心相愛的拉爾夫,辛苦奮鬥了一生,最後卻還是以失敗告終,就如同荊棘鳥畢生只唱一次,這個可憐的女人用一生去愛了一個有意無緣的男人。

  荊棘鳥象徵著執著、無畏而又悲愴的追求,為了最美好的理想而畢生追求,而最終犧牲了了生命。

  也象徵著生命最終的絕唱,如流星劃落,一生一次的美好是超越了人世的普通美麗。

  一切最美好的事物都是必須付出最高的代價才能得到的————這是這本書所要闡述的道理。雖然兩位主人公結局是悲切的,但生命中能夠擁有真愛是幸福的。所以,不管要付出多大的代價,女主人公也去爭取。然而這種代價是慘重的最終,女主人公的命運由自己女兒朱絲婷來得以轉折,一切美好的生活即將開始。很值得一看的!

  荊棘鳥讀後感 篇13

  上帝創造人類,人類衍生出善與惡,上帝同時放出潘多拉魔盒使人受到多元的挑戰,正如他雖清楚告訴亞當he夏娃別偷chi禁果,但仍很仁慈的留給人以選擇權一樣,人在無法選擇或面臨多種選擇時必然會犯許多錯誤,進而修正,因此上帝拯救的應該是行動中的人,以達到一種相對完美的境界。

  人在完善自己之時,也即上帝對人格,生命底蘊的內在轉化。古人云:“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是謂之知。”這樣說來,應盡天道無餘常與善人,然而當一種追求與神冥冥相對時,人的生命不過是自然界的一根蘆葦,任何來自自然界的渺小力量都能使其歸於毀滅。麥吉,拉爾夫就是如此,拉爾夫很象《巴黎聖母院》中的那個牧師,不同的只是形式,其情之專感人肺腑,美麗的東西不過是瞬間的燦爛,抓住一個足以樂終身。相比而言,拉爾夫是幸運的,神的力量還沒有完全扼住其情感的咽喉,痛苦的理性最終讓位於純真的本能,從而也就抓住了永恆的瞬間,他死了——在愛人的懷中,留下了悽楚的麥吉。幸福總是伴隨著多倍的痛苦,美總是短暫到讓人來不及為之駐足,痛並快樂著,亦或樂並痛苦著。福兮,禍兮?

  一切束縛人的本能的宗教或法則總會在人的持久的沉默後的爆發中被突破,牧師和和尚相似。無獨有偶,《巴黎聖母院》中也著力刻畫牧師受著相思煎熬後的種種痛苦乃至扭曲的心靈,難道僅僅是巧合嗎?生理的慾望只能順勢引導,因地制宜,才能使肉體的凡俗昇華到精神的神聖。

  由此種種,經典的愛情總是以悲劇而告終的。《亂世佳人》,《呼嘯山莊》,《簡·愛》,《紅樓夢》等著作能流芳百世,悲劇的意義在於把有價值的東西撕毀給人看,悲劇作家的靈性在於他以大悲的眼光透過現象看本質,由一而衍生出二乃至無數,將個體的悲昇華到整個人類的一種發自脊髓深處的寒氣來,正因為如此,他本人倒是往往樂觀的,因為他悲在質量而非數量,在本質而非現象本身。當這種悲超越了人的承受力的時候,喜劇作為一種替代品便出臺了。

  荊棘鳥讀後感 篇14

  書友強烈推薦閱讀澳大利亞作家考琳。麥卡洛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創作的長篇小說《荊棘鳥》,為了儘早品賞精彩,我首次選擇了當下最為便捷的網路收聽方式。只用了幾天的時間,長達五十多萬字的故事就如潺潺流水般湧入腦海,意猶未盡之際,又買了書,繼續翻閱,思考。

  書名中的荊棘鳥在傳說中一生只唱一次歌。從離開巢的那刻起,它就尋找著荊棘樹,當如願以償,它會將自己嬌小的身體扎進棘刺,留著血淚放聲歌唱,直到曲終命結,這絕唱比世上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為婉轉動聽。

  以荊棘鳥為名的這部小說描述了大半個世紀中,從紐西蘭遷居澳大利亞德羅海達牧場的克利裡家三代人的人生經歷和情感歷程。這洋洋灑灑的鉅作圍繞家族三代女人的愛情故事層層展開,她們明知面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感情,卻仍冒著危險,固執地把那根愛情的棘刺扎進自己的胸膛,最後只能留下悽美的故事,這正像傳說中的荊棘鳥一般(第三代最終完成了鳳凰涅槃)。

  《荊棘鳥》篇幅巨大,人物眾多,筆者不想就故事情節多做介紹,僅就小說中的主要女性人物性格與命運進行些探索性的思考。

  第一代女性菲奧娜是名門之女,因為愛上了已婚政治家並生下私生子而遭家族放棄,並被下嫁給羊毛工帕迪。婚後,儘管生育了多個子女,但她一直沉默寡言,將心中的愛始終留給初戀和他們的兒子(該子後因牢獄之災,最終無所成就)。對於深愛著她的丈夫帕迪,直到他離世前兩天,她才醒悟並發現自己有多麼愛他,但還沒等她來得及表白,帕迪已經帶著對菲奧娜忠貞的愛在森林大火中永遠離去了。

  菲奧娜是不幸的,但也是幸福的,她年輕時曾經追求過自己的真愛,儘管求而不得,但她擁有了愛情的結晶,在兒子的陪伴下,她至死都把這份愛存在心底,時時地懷念。之後的婚姻生活中,丈夫對她愛得情真意切,但她緊鎖心門,空洞地活著,當那扇門終於開啟時,丈夫永遠地離去,留給她的只能是無限的回憶和遺憾。

  第二代女性梅吉是菲奧娜的獨女,當她隨父母來到德羅海達時,年僅十歲的她認識了風度不凡的拉爾夫神父。隨著梅吉日漸長大,她越來越信賴和依靠拉爾夫,直到墜入愛河。拉爾夫也是一樣,他無法自拔地愛上了一天天長大的梅吉,併為自己曾立下獻身上帝的永恆誓約而無比痛苦,但在野心的驅動下,他最終選擇接受了梅吉姑媽臨終的財產贈與,而走上了紅衣主教之路。傷心的梅吉找了個外貌酷似拉爾夫的丈夫,但這個愛錢、冷酷的丈夫在留給梅吉一個女兒後就消失在賺錢、攢錢的'自己陶醉中去了。梅吉開始重新思考人生,並做了一個冒險的選擇。一次意外,她懷上了拉爾夫的兒子,她沒有告訴拉爾夫,而是獨自將孩子撫養成人。這俊美的孩子長大後,竟然義無反顧地追隨拉爾夫成為了真正的教士,最終在年僅二十出頭的時候,為下水救人而葬生大海。

  梅吉相比媽媽更為勇敢,但也更為不幸,她先是愛上了不該愛的人,而且從沒放棄過這份愛,但這愛傷了自己,也傷了侍奉上帝的拉爾夫。梅吉嫁給了拉爾夫的替代品,以為可以逃避一切,結果卻落得傷痕累累。當她效仿母親,在真愛中孕育了孩子,獨自享受這愛情果實成長中帶來的美好時,那麼完美無瑕的孩子又在命運的安排下,離去了。這一切使梅吉對人生有了新的認識,“一切都是我自己造成的,我誰都不怨恨,我不能對此有片刻的追悔。”

  第三代女性朱絲婷是梅吉的女兒,也許是母親把太多的愛都給了弟弟,所以她從小的性格就是獨立和冷傲,但在完美的弟弟面前,她始終表現得非常細膩,和弟弟無話不說,堪稱知己,也許正因如此,她對與弟弟的感情之外的愛情抱著可有可無的態度。弟弟的離世喚醒了朱絲婷,她終於發現身邊一直有一個理解她、愛她、等他的雷恩,當她接受了這份真摯的感情後,總算走出了家族女性“荊棘鳥”的宿命。

  朱絲婷是幸運的,她沒有像外婆和母親那樣用一生去追求可望而不可得的愛情,她冷靜看待婚姻,在沒有找到真愛的時候,她根本就不打算結婚。儘管失去了最親近的弟弟,但她在重生之後,發現了愛情,守護了愛情。

  《荊棘鳥》透過三代人的愛情故事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呢?

  閱讀過程中,一直覺得荊棘鳥悽美的歌聲猶如炫麗的愛情,它是需要苦苦追尋、奮不顧身、強忍創傷來獲得的,儘管短暫,但堪比絕唱。

  但當看到書的結尾,特別是朱絲婷的鳳凰涅槃時,我不禁想,在愛情面前,這種不顧一切、固執堅守、向死而生的態度未必是對的,當朱絲婷獨立而高傲地追逐事業、追逐智慧的時候,她的愛情其實已經悄悄守候在了身邊。

  作者在當時的歷史時期,透過《荊棘鳥》大概就是想要啟發女性自己意思和自己價值的覺醒吧?

  荊棘鳥讀後感 篇15

  以前曾經無數次的告訴自己,看完一本書要馬上忘記它。否則它就會影響到自己,可有些東西是深入肺腑的,那麼的叫人難以忘記。就如這本書《荊棘鳥》。近來我又重新細細品味了一遍。

  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深痛巨創來換取,主人公的愛情雖然是個悲劇,但是是悽美的。這種愛就像這麼一隻鳥兒,只有扎進最長、最尖的荊刺上才能放出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的歌聲,曲終而命竭??用響遏行雲的歌聲來終結自己的生命讓整個世界都在傾聽愛讓我們苦楚。

  愛讓我們清醒——文章以十分悲切的結局來收尾或許這也使這本書成功的原因吧細膩的筆風描繪一個疆馳萬里的澳洲的風光人情。

  克利裡一家的人生都是值得品味的,中心是拉爾夫和梅吉跨越時光和生死的愛戀。無論是菲,梅吉,朱絲婷三代女人,還是好鬥弗蘭克,溫存的帕迪,或是雙生子,早逝的斯圖爾特和迪恩,都讓人無限想象感嘆,感嘆人醜陋的慾望,感嘆那種不顧一切的真實。斯圖和戴恩的死都讓我感到很震撼,很悲哀,怎麼就是那樣的結果,遺憾!遺憾!

  拉爾夫一個真實的人,一個沒有理想又無比自私的人。他無時無刻不在想著和心愛的人廝守終生,可又能怎樣,又有那個女人願意陪他長久熱烈。此時此刻也就想起了愛默生的那句話“不管你的愛人在你的心裡有多沉重都不要被她佔據你的全部”。可又有些同情拉爾夫,他一生只愛梅吉一個女人,愛到願意犧牲自己的一切,可梅吉也知道痛苦都使自己造成的。

  只是任性的不想放棄,哪就只有吧荊棘刺入胸膛,唱世界上最動人的歌曲為了愛情,嫁給了自己不愛的人。卻把畢生的心血都給了那個所負於自己的人。可悲!可悲!

  戴恩一個更為悲傷之人,只是感到十分的惋惜。他終於還是安詳的走了。,安詳的在另外一個世界追尋他無比深刻的夢。幸虧梅吉的女兒朱絲婷不象她的媽媽也不象她的外祖母。若她的愛情也象媽媽和外祖母那樣,兩個人明明相愛,卻又不得不割捨掉那份情。用現在的話來說,叫愛了不該愛的人。若命運就這麼不停地輪迴著轉,從起點到終點,再由終點到起點,我或許會瘋掉的。還好,儘管朱絲婷的愛情經歷的時間漫長,可還是有了一個完美的結局。

  這是一場悽美絕倫又扣人心絃的愛情故事或許我們的周圍也有類似的故事吧。我相信愛情,相信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創來換取的,或許有時候遺憾也是一種美,愛一個人為她痛苦著,折磨著,也幸福著,只是這種遺憾讓讀者有點承受不起,不過這也正是此書的吸引人之處。

  荊棘鳥讀後感 篇16

  以澳大利亞為背景,文化的差異讓我很難想象出故事的細節畫面。無法體會讓人難以忍受的高溫,不知道那些一再被提到的魔鬼桉都是什麼樣子,卻能對梅吉的代表色玫瑰灰有種特別的印象,恐慌於近似世界末日的巨大天然火災,驚歎德羅海達在十年大旱後堅強存續下來的生命力。已知的太多文學經典都是以悲情為基調,難道陽光向上一些的作品就不能成為經典麼。

  菲奧娜傾盡一生愛著一個不該愛不能愛的人,用一世的高冷孤獨去祭奠著這份沒有結果的愛。可是到她的丈夫帕迪去世的時候,她才明白帕迪其實早已走進了她的內心,亦被她愛的深沉。可是這份愛的發現,給她帶來的卻是更深的沉默與孤獨,一生都走不出的冷漠。如此看來,菲奧娜愛的並不是這兩個男人,而是她自己心中的一種對愛的感覺,一種自認為愛的偉大的感覺而已。如果從一開始她就能敞開心扉去接受自己對帕迪的愛,整個家族的悲劇就會被改寫,不會讓弗蘭克與帕迪矛盾激化人生走上極端,不會讓其他的孩子們得不到母親的關懷。不能贊同這種自以為偉大的愛,卻可能正是作者的有意安排讓菲作為荊棘鳥部分的所在吧,自毀。

  如果沒有驚若天人的容顏,拉爾夫是否依舊會愛上這個姑娘?初讀一遍,感覺作者並沒有賦予梅吉什麼過人的優秀品質,沒有那麼值得讓人不顧一切得去愛。拉爾夫神父倒是被描述的萬人景仰,崇尚高貴。他們之間的愛,或許用“愛是沒有理由的”來形容可能更合適。

  金錢面前,權貴面前,人性真的經得起考驗麼,外人看來無可挑剔的拉爾夫神父做的又怎麼樣呢?為了金錢為了權力,放棄內心的摯愛又能怎麼樣,他依然是人人膜拜的神父,平步青雲。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背叛上帝又能怎麼樣,誰的信仰能建立在完全無私利他的基礎上,最終不過是瞞於天下的偽裝。不管做過什麼,最終都是受人愛戴的紅衣主教。所謂的上帝真的存在麼,能救自己的永遠都是自己罷了。人生於世,不管什麼角色,首先是為人。

  朱絲婷歷經糾結終於有了完美的結局,雖然受到外婆和母親致命的深遠影響,好在最後被獨特的雷恩感化,引入愛的正途,直面愛,理解愛,接受愛。德羅海達時代結束,荊棘鳥的悲哀部分結束,讓人們都能正常的愛與生活吧。

  傳說有那麼一隻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從離開窩巢的那一刻起,它就尋找著那棵荊棘樹,直到如願以償,才歇息下來。然後,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棘刺,在那荒蠻的枝條之間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雲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這是一曲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著,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因為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深痛巨創來換取。

  即便是無可超越的華麗,又如何能叫我豔羨。寧願與相愛的人牽手,平平淡淡安然走完一生,如同大海中的一滴水,沙漠中的一粒沙,在世間存在過,又不留痕跡的消失。不求愛的轟轟烈烈,但求此生溫暖平凡。

  荊棘鳥讀後感 篇17

  當你被一本好書裡的情節吸引的時候,是很難把自己置身事外的。

  梅吉和盧克的婚姻是不幸的,盧克想從梅吉那裡得到錢,而梅吉想要找一個拉爾夫的替代品而又不完全失去他,他們的結合便意味著更多人痛苦的開始。盧克完全不知道梅吉是和她不一樣的一個柔弱的需要愛和呵護的女人。他從她身邊拿走了所有的錢,連她工作的工資都結在他的賬號下。他砍死甘蔗來便把她拋之腦後,總是好長時間不回家看她。他的自私是他不願意讓梅吉有一個孩子,因為會多出一張吃閒飯的嘴!而梅吉多想有一個與拉爾夫有幾分相像的孩子聊以慰藉啊!說到這裡,不得不說,這一悲劇是他們兩個心猿意馬的人共同造成的,但即使是這樣,如果盧克給梅吉多一點愛,他們一定會生活的幸福的多。

  當我看到盧克生病的時候,多希望他就此死去啊!這樣梅吉就有理由回到德羅海達去了,就會有機會見到拉爾夫了,就可以重新過上舊生活了。當我看到梅吉生孩子備受折磨的時候,我同樣希望她就此死去吧!如此便不需要再經受種種折磨,時間久了,人們也許就會把她這個人連同她曾經遭受過的苦難一同忘掉的。當我看到拉爾夫在梅吉生孩子痛苦難耐最需要他的時候出現時,真是非常欣喜,彷彿拉爾夫真的是一個神,至少真的得到了上帝的指點,就那麼從天而降出現在梅吉身邊,帶給她最深的慰藉。但是,拉爾夫和盧克一樣,匆匆離開了。

  梅吉對她的孩子朱絲婷的到來遠沒有她想象的那麼熱切,甚至她是不喜歡這孩子的,甚至在她真正成為母親的現在,她所體會到的幸福遠比不上她還是小姑娘時照顧她的弟弟們來的真切。

  當拉爾夫在小島出現和梅吉見面卻相顧無言的時候,作者是怎樣的暗於世事才能把兩個人物內心的矛盾和糾結刻畫得如此淋漓盡致。拉爾夫的孩子讓梅吉獲得了重生,她的周身有了光芒,也終於讓人在她身上看到了生命的跡象和對生活的期待。當她對盧克說出那些決絕的話語,大快人心的同時也讓人忍不住可憐起盧克來,如果他們選擇的不是彼此,也許會有另一個女人和他儘管不完美卻能安然地度過一生。

  梅吉最終還是帶著拉爾夫的孩子離開了盧克,她應該感謝盧克那和拉爾夫諸多相像的外貌,至少這讓戴恩後來26年的生命不被世俗的眼光所不齒。戴恩的出生給梅吉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生活帶來了希望和慰藉,因為戴恩幾乎擁有拉爾夫所有的特點和他所沒有的優點——戴恩幾乎是一個完美的人。完美得連上帝都妒忌的人。所以上帝迫不及待地將他召喚回身邊去,在他26歲的年紀!當我看到戴恩死去的情節時,我是多麼震驚啊,那麼突如其來,那麼讓人悲痛。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當讀者平靜地看著戰爭開始又結束,有的人離開有的人留下,從而覺得故事到這裡就會一直平淡無奇地發展下去的時候,又突然出現一個讓你把心提到嗓子眼上的情節,讓你身臨其境地感受書中人的悲哀和無奈。我很欣賞後來的梅吉看待這件事情的想法,她把戴恩的離譜看作是一種解脫,一種不用再重蹈拉爾夫或者任何人的覆轍的解脫,為此她為戴恩感到欣慰,而讀者也為梅吉的心態而欣慰。朱絲婷就不同了,若不是雷納和梅吉的幫助,她將永遠沉浸在對自己沒有陪同戴恩去羅馬的無謂的自責中。索性,她的媽媽梅吉解救了她,讓她終於成為了哈爾森太太,到此,也算是全書中唯一找到幸福的一對人兒。

  荊棘鳥讀後感 篇18

  中外名著賞析課上,主講的同學開篇問了一個問題,愛情和事業你們認為哪個更重要?認為愛情重要的人舉手者寥寥,一個支援愛情的男生說“攘外必先安內”全班笑聲一片。

  好像時代變了,人人都是獨立新女性或者理性的男性,都願意去追求那份可能更穩定的事業,不做別人的附庸,不要或許虛無的愛情。

  可是愛情是人一生的事業啊。事業就算從一而終,也有退休的一天,愛情是可以從遇見陪你到墳墓前頭的。我說愛情更重要,也並不是二者取其一,而是在兩者衝突時,我不會像拉爾夫神父那樣不停止對事業的追求,而更願意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愛人中去。可能我身上追求童話的天真幻想還沒有褪去吧…所以這樣一部太現實的…為了名利放棄真愛的小說…讓我看的有些惱火…小說不應該是追求真善美與宣揚為了真愛放棄一切的飛蛾撲火一般的愛情嗎!荊棘鳥的反其道而行之算是給了我充滿不切實際幻想的腦袋結結實實的一棒。

  梅吉和菲的命運真是驚人的相似,都愛上了一個不該愛的人,為這個人生了一個男孩,隨便嫁給了另一個人,然後把自己驚豔高貴的生命消耗在平凡的柴米油鹽裡。總覺得這樣是對她們本應該更加浪漫輝煌的生命的浪費。但至少她們有錢,好歹能有物質上的富裕。

  在我的眼裡,拉爾夫和盧克在本質上其實也沒有什麼區別。從來沒有哪本書這樣討厭男主。為了自己冠冕堂皇的事業棄真愛於不顧。你選擇事業放棄愛情我尊重你的選擇,但既然對於你的身份這是一道單選題,就請不要走了一條路又常常望著另一條。你手上的白玫瑰沒有那朵牆外的紅玫瑰嬌嫩欲滴,你拿著白玫瑰俯身嗅紅玫瑰的芬芳,那紅色的美人把芬芳全給了你,她什麼都沒有,你又走回自己的路上去拿著自己的白玫瑰。撩完就跑不就是典型的渣男嗎!盧克給梅吉的是關於虛無縹緲未來的描繪,你給她的是彷彿唾手可得又觸不可及的愛情。這兩座空中樓閣就這樣伴隨著梅吉活過一年又一年,然而全都是泡沫。

  這本書是閨中密友十八歲生日時她媽媽送她的禮物還順帶捎上給了我一本。她媽媽給她的美好祝願是,在愛情上一定要找到心靈相通的人,能夠溝通的人。不然一步錯步步錯,像梅吉問她媽媽菲奧娜的那樣:我們從什麼時候開始做錯了呢?菲奧娜說,從一開始。

  所以雖然這本書挺慘,對於美好的愛情,我依然懷有一份嚮往。

  荊棘鳥讀後感 篇19

  也許看過這部小說的人會說我小題大作,煽情得有點過。但我在看這本書的大部分時間,眼睛的確是溼潤的——這並不需要得到大多數人的相信和理解。我總是驚訝於作者那種行雲流水般的文筆和對人性,感情的深刻透漏。我一直在想,這是不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天可憐見,看得途中我總是想起這句話。雖然它的大抵意思我並不很瞭解,但我知道,倘若天可憐見,會喜歡小說裡面的每一個人,如果我們也同樣以寬容的眼光來看待,不會去恨裡面的任何一個人——當然,我還沒有看完全部的小說,只是有些話不吐不快。

  首先使我觸到悲傷的是弗蘭克——這個私生子,我總是不可避免把它和希斯克裡夫放在一起想象。儘管他們沒有任何背景的相似。他的出場也太少,只有幾年的時間他的生活對我來說是可知的,它使我悲傷,是因為他對於母親和妹妹那種不可比擬的愛。我總是細細去品味這一個細節,當在學校被阿加莎鞭打了的梅吉找到弗蘭克,撲在他懷裡尋求安慰。只有在弗蘭克懷裡梅吉才能毫無顧忌地哭出來。對於梅吉來講,弗蘭克是她幼年時期的唯一一個可以依靠和信任的港灣吧。

  可是弗蘭克一出場就註定要走,不只是因為他的身世。更因為他對現有生活的一種厭惡和悲哀,在他心目中,母親永遠像一個女神般美麗,而即使父親對母親足夠的重視和崇拜,也不能彌補他氣質上的差距……在我看來的確如此,一個美麗的貴婦人,一個憨厚老實的長工,完全不是可以生活的人。弗蘭克總是固執地認為父親侵犯了母親,她在弗蘭克明白男女之事後的日子裡,每一次懷孕都讓弗蘭克大為光火——他怎麼能忍受一個老大粗騎在自己那高貴的母親的身上呢?

  弗蘭克因為身高矮小而自卑,他不得不用強壯的身體來彌補這一不足,於是他成了全鎮氣力最大的人……這一優勢也讓他成為打架的一把好手,事實上,他更樂於以此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

  荊棘鳥讀後感 篇20

  經典的愛情註定以悲劇告終。讀完這本書,我的心中百味雜成,各種思緒念頭湧了上來,也不知該從何說起。

  這本書以三代女人的愛情故事作為主線,即女主人公梅吉,她的母親菲,以及她的女兒朱絲婷,講述了交雜著愛情,友情,親情,人性與命運的三代人的故事。

  從梅吉與教士拉爾夫見的第一面起,一場悽美的愛情故事就註定發生了。然而拉爾夫在70多歲的愛著他的卡森夫人的一千三百萬英鎊鉅額遺產和名利的誘惑下,背叛了梅吉以及克利裡家族。而後梅吉嫁給了長相頗似拉爾夫的剪羊毛工人盧克,當然,這段婚姻註定是不幸福的,唯一使她幸福的是後來拉爾夫去找她的時候她從拉爾夫那“偷”來了一個東西,那就是屬於他們的兒子。也許是命運,上帝將梅吉從他那偷走的東西要回去了——他們的兒子戴恩在希臘度假時,為了救兩個女人,死於海水中。53歲的梅吉冷靜理智地處理了一切,將所有的痛苦深埋於心。用荊棘鳥來比喻她的一生,我想是再合適不過了。

  其實當拉爾夫選擇了鉅額遺產的時候,我也曾經問過自己如果面對著相同處境的時候會做出怎樣的選擇。當然起碼對於現在的我來說,我可能會選擇自己所愛之人,但我又是理解拉爾夫的,作為一個男人,對於事業與名利的追求是再正常不過的,更何況他清楚地知道作為一個教士,他不肯也不可能背叛上帝與梅吉在一起。即使後來情感戰勝理智,他和梅吉上床,之後卻仍然是痛苦而虔誠地懺悔。對於愛情的渴望、對上帝的信仰、對前途的追求,是如此矛盾卻又統一在拉爾夫的身上。我又不禁想到如果將他作為一個現代人物放於公共媒體中,估計會有大批女性斥他為“渣男”吧!然而在那樣的時代歷史背景之下,拉爾夫又似乎別無選擇。

  而梅吉,她聰明能幹,優雅又堅韌。但我不認同的便是她嫁給拉爾夫神父的替代品——工人盧克。也許是因為作為一名現代女性,我認為即使不嫁,也不能委身於一個完全不愛自己的男人,更何況盧克還是一個重男輕女的守財奴。這一嫁也註定了那幾年梅吉遠在他鄉且只能不停工作,身邊連回家的錢都不夠的悽慘孤獨的生活。而後她對盧克的孩子,也就是女兒朱絲婷的冷漠也是我不認同的地方,也許是因為我仍然幼稚,但我認為作為一個母親,應當對自己的孩子一視同仁。當然在心靈深處,梅吉和她的女兒都是互相愛著的。

  除了兩個主人公之外,我最喜歡的角色還有斯圖爾特,梅吉的哥哥之一。在讀這本書前我做過了一些功課,因為描寫他的內容不多——他在二十幾歲時就死了,所以並沒有看到他人對斯圖的評價。但是在我看來他是最與眾不同的一個角色,他孤僻、沉默卻又充滿了溫柔善良,以及對家人的愛。小說中他對母親的愛讓我印象很深,尤其是最後描寫他被野豬壓死的片段——“這種時刻也是他早就料到的,這就是為什麼他從沒有過希望、夢想和計劃,只是坐在那裡,沉迷於生氣勃勃的世界,沒有時間為自己的命運痛苦悲傷的原因。”即使是當他的心臟爆裂的時候,他心中想著的依然是無法再陪伴母親。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我落淚了,斯圖是早熟的,他看透人世,敏感細膩,讓人覺得他不適合在德羅海達那樣粗獷遼闊的黑土高原生活。他或許更應該做一個詩人。

  讀完這本書之後,我還萌生了一些對宗教信仰的思考。儘管這本書的重點並不是在於這些,但畢竟梅吉和拉爾夫之間唯一的阻礙便是拉爾夫是一位教士,而梅吉與盧克的婚姻,菲與帕迪的婚姻也都因宗教問題而有過矛盾衝突。我的家庭也是一個基督教家庭,從小我便會唱一些詩歌,會背誦一些禱詞。雖然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更多地相信科學並懷疑基督的存在與否,但我明白的是宗教存在的真正意義是慰藉人們的心靈,勸誡約束我們的所作所為,給人們一種精神寄託。所以我對家鄉的一些所謂宗教歧視一直很不理解,我的表姐和她交往兩年多的男友,因為一家篤信基督教而另一個家庭則是佛教信徒,於是雙方家庭都堅決反對,迫於無奈也出於孝順,他們都選擇了自己的親人。但這件事情卻使我深深地認識到即使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精神文明開化程度卻遠遠不夠,甚至是我一直認為相對開明的母親,在我未來伴侶必須依附基督教的問題上也絲毫不肯退讓。但不同宗教的存在意義本是相通的呀。

  在這本書中我還看出的一點就是對於女性價值地位的變化,由一開始帕迪決定家中一切事情的父權家庭到後來女權意識極強的朱絲婷,跨越了三代,體現了作者對於女性主義的思索。在書中,作者揭露了男權的獨斷專行,批判其壓制女性的一面(在盧克身上尤其體現),宣揚了女性意識的提升,提倡和諧的兩性關係。女權問題不僅僅是書中所表現的,更是當代我們所有女性需要爭取的,性別歧視的問題長久以來一直存在,解決這個問題更是任重道遠,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

  零碎地表達了一些自己尚不成熟的觀點,感覺不太像一篇讀後感。總而言之,《荊棘鳥》將是一本我會再三拜讀的書,不僅僅是由於其淒涼動人的愛情故事,更是因為它在那個時代背景之下豐富的內涵和深刻的道理。

【荊棘鳥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