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演講稿> 李白演講稿

李白演講稿

李白演講稿

  演講稿具有觀點鮮明,內容具有鼓動性的特點。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中,我們可以使用演講稿的機會越來越多,相信寫演講稿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李白演講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李白演講稿1

  歲月有寒暑,一年有四季,只有經歷了春的生機盎然,才有秋的累累碩果;若非體會過冬的蕭瑟肅殺,怎麼會懷念夏的激情澎湃? 四季的腳步匆匆來,又匆匆而去。偉大的詩人李白寄情於四季之景,模仿六朝樂府的《子夜四時歌》寫下了四首春夏秋冬子夜吳歌。

  李白,我們大家都太熟悉了,詩仙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風豪放飄逸,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並稱“大李杜”,是華夏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

  顯然李白是富有創造力和善於學習的詩人,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他是如何學習古風並以獨特的方式寫下這四季之歌。《春歌》描寫的是有著不為富貴動心的高貴品質的羅敷女,《夏歌》寫的是為祖國獻身的美女西施,我覺得詩人應該是在藉著這兩個人物來表達自己的節操和志向,由於時間關係我就不為大家介紹了,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李白在秋歌和冬歌中描寫了哪些美麗的女子形象。 《秋歌》

  子夜吳歌·秋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翻譯

  秋月皎潔長安城一片光亮,千家萬戶傳來搗衣的聲音。颯颯秋風,卻吹不盡內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對玉門關外徵人的懷念。什麼時候才能掃平胡虜,丈夫可以結束遠征回到身邊。

  《秋歌》寫的是全長安的婦女,她們的美超越了外貌的境界,因為“萬戶”婦女的美是不能用簡單幾行詩描繪得出的,詩人便從那情,那景寫起,“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這一片月既是那清涼的秋月,又代表了長安婦女的一片.愛心、思心。這樣的心是美麗的,美得讓人感動。

  詩人的手法是先景語後情語,而情景始終交融。“長安一片月”是寫景,同時又是緊扣題面,寫出了“秋月揚明輝”的季節特點。而見月懷人是古典詩歌傳統的表現方法,加之秋來是趕製征衣的季節,所以寫月也有起興的`意義。

  此外,月明如晝,正好搗衣,而那“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婦的相思之情。 “一片”、“萬戶”,寫光寫聲,似對非對,措辭天然而得詠歎味。

  “秋風” 兩句承上而正面抒情。秋風,也是撩人愁緒的,月朗風清,風送砧聲,聲聲都是懷念玉關征人的深情。“不盡”既是秋風陣陣,也是情思的悠長不斷。用“總是”二字,情思益見深長。這裡,秋月秋聲與秋風織成渾成的境界,見境不見人,而人物卻好像真的在,“玉關情”也很濃。

  此情之濃,不可遏止,於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婦的心聲:“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最後兩句思婦直接傾訴自己的願望,希望丈夫早日安定邊疆,返回家園和親人團聚,過和平安定的生活。

  後世的某些人偏愛“含蓄”,其實未必是這樣。“不知歌謠妙,聲勢出口心”

  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種吞吞吐吐的用語。而從內容上看,使詩歌思想內容大大深化,更具社會意義,表現了詩人對勞動婦女的同情,表現出古代勞動人民冀求能過和平生活的善良願望。這首民歌氣味很濃的樂府詩,樸素自然,流麗婉轉,真切感人。

  《子夜吳歌》是六朝時南方著名的情歌,多寫少女熱烈深摯地憶念情人的思想感情,表現非常真誠纏綿,李白正是掌握住了這種表達感情的特點,在本詩中成功地描寫了閨中思婦那種難以驅遣的愁思。

  我們剛剛說過,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在他的創作實踐中,十分注意向漢魏六朝的民歌學習,從中獲得豐富的養料,充實和發展自己的創作,這首《子夜吳歌》就是詩人向民歌學習而又有所創造的例證。此體向作四句,內容多寫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詩人的創造,而用以寫思念征夫的情緒更具有時代之新意。

  《冬歌》

  桂子飄香,遠遠地帶來一絲寒意。冰冷的氣息透過剪刀,卻無法剪斷那濃濃的思念。李白在寒冷的冬裡又寫下了怎樣的女子呢?

  子夜吳歌·冬歌

  明朝驛使發,一夜絮徵袍。

  素手抽針冷,那堪把剪刀。

  裁縫寄遠道,幾日到臨洮?

  翻譯 明天早晨,驛使就要出發,急得我一整夜忙著趕製徵袍。

  光著手抽針,已覺得很冷,哪裡忍受得了再去握那冰冷的剪刀。

  徵袍現已縫好,就要寄往遠方了,可是,還要等多少天才能寄到臨洮? 《冬歌》則全是另一種寫法。不寫景而寫人敘事,透過一位女子“一夜絮徵袍”的情事以表現思念征夫的感情。事件被安排在一個有意味的時刻──傳送征衣的驛使即將出發的前夜,大大增強了此詩的情節性和戲劇味。一個“趕”字,不曾明寫,但從“明朝驛使發”的訊息,讀者從詩中處處看到這個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緊張勞作的情景。關於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縫”等等具體過程,作者有所取捨,只寫拈針把剪的感覺,突出一個“冷”字。

  素手抽針已覺很冷,還要握那冰冷的剪刀。“冷”便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於情節的生動性。天氣的嚴寒,使“敢將十指誇針巧”的女子不那麼得心應手了,而時不我待,偏偏驛使就要出發,人物焦急情態宛如畫出。“明朝驛使發”,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

  然而,“夫戍邊關妾在吳,西風吹妾妾憂夫”,她從自己的冷必然會想到“臨洮”那邊的更冷。所以又巴不得驛使早發、快發。這種矛盾心理亦從無字處表出。讀者似乎又看見她一邊呵著手一邊趕裁、趕絮、趕縫。“一夜絮徵袍”,言簡而意足,看來大功告成,她應該大大鬆口氣了。可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又情急起來,路是這樣遠,“寒到身邊衣到無”呢?這回卻是恐怕驛使行遲,盼望驛車加緊了。“裁縫寄遠道,幾日到臨洮?”這迫不及待的一問,含多少深情呵。內地冷猶如此,邊關何堪?即使征衣寄出,又還要幾日才得以寄至邊關?當此時,

  已不覺自己一夜未睡的疲倦,也忘卻了自己的冷暖。心繫徵人哪,情切意深心更迫!那一件冬衣,維繫著一家人的冷暖。內地與邊關的人哪,都用它來遮擋風寒!

  《秋歌》正面歸結到懷思良人之意,而《冬歌》卻純從側面落筆,透過形象刻畫與心理描寫結合,塑造出一個活生生的思婦形象,成功表達了詩歌主題。結構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得突兀,結得意遠,情節生動感人。

  如果說《秋歌》是以間接方式塑造了長安女子的群像,《冬歌》則透過個體形象以表現出社會一般,二歌典型性均強。其語言的明轉天然,形象的鮮明集中,音調的清越明亮,情感的委婉深厚,得力於民歌,彼此並無二致,真是“意愈淺愈深,詞愈近愈遠,篇不可以句摘,句不可以字求”

  我們從小就背李白的詩,靜夜思,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啊。到了中學我們又學習他的《蜀道難》,《行路難》,《將進酒》《夢遊天姥吟留別》,這些都是流傳千古的名詩。而這些李白的代表作無一不是樂府詩。而我個人也是更喜歡古體詩和樂府詩歌,例如還有《清平調》《妾薄命》《白頭吟》《長幹行》它們讀起來朗朗上口,意思簡潔明瞭,而包含的感情卻是直接熱烈的。李白繼承漢魏樂府的優良傳統和詩歌風骨,將自己的浪漫氣質帶進樂府,從而使古題樂府獲得了新的生命,把樂府詩創作推向了無與倫比的高峰。所以今天向大家分享了這兩首小詩,希望大家能喜歡。更希望大家能夠學習李白善於學習和勇於創新的精神。

  子夜吳歌·春歌

  秦地羅敷女,採桑綠水邊。

  素手青條上,紅妝白日鮮。

  蠶飢妾欲去,五馬莫留連。

  子夜吳歌·夏歌

  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

  五月西施採,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

李白演講稿2

  拾起一片月光

  飄飄乎穿越千年雲煙,在大唐某個月光悽明的重夜,我與你相遇。你也許是醉的,可我仍願拾起你床前那片明月光,攜著它,點亮內心純潔的燈火,窺見你自由之魂中不一樣的美。

  作為翰林學士,你是應該可以為之驕傲的,可你仍醉臥沉香亭,對世俗官場不屑一顧。當唐玄宗與楊貴妃沉醉於牡丹國色天香的驚豔時,你只是酣飲縱酒,繡口一吐,便是驚動千古的《清平調》詞三首。沒有故弄姿態的矯飾,你只是在微微醉酒的靈魂中尋找自我。最終,你只將自己定義為一位書寫浪漫的詩人,從此浪跡天涯,與酒為伴。

  作為劍客,你是應該可以揮舞刀光劍影的,可你仍夢遊於“落花盈我衣”的花前月下,驚慌中投入叛軍麾下,背叛終生流放。這就是如此率真可愛的你,見有戰亂,心中便波濤洶湧,愛國情懷噴發而來。只是想著於沙場中縱展男兒豪情,卻不明不白落了個叛軍的罪名,這實在是空有一腔熱血,卻找不到報國之門的感慨,你卻依舊瀟灑,依舊做著劍客的夢,一把短劍不離身。

  作為一介酒徒,你是應該可以仰面朝天痛飲三杯後醉倒花下的,可你卻只說“舉杯消愁愁更愁。”酒確可使人暫忘煩惱,但漸與夢中甦醒的滋味更不好受,甚至悽清,甚至愈加愁悶。對於你。酒更像是朋友,你向他傾訴歡哀苦樂,你與他“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你攜著它行走於雲端之上,穿梭於千古之間,也與它化作天上的星斗,一起眺望永恆。

  作為遊俠,你是應該可以仗劍走天涯,此生潦倒卻疏狂的,可你資料卻依舊笑道: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浪跡天涯卻有心繫天下,雖疏狂卻也有過飛黃騰達。在交通及不發達的古代,你卻獨自遊遍了長江與黃河,這是何等的瀟灑與勇氣。你熱愛這個世界,並積極,去探索他給你的一切,像一隻充滿警覺的鳥兒,一直飛翔於遼闊的國土之上。

  作為隱士,你是應該可以同蜀僧一樣懷抱綠綺享受歸隱之樂的,可你苦練丹藥,夢想有一天能白日升飛,成為真正的神仙。你不同於五柳先生那樣,只偏執於那份淡淡的清白,你渴求在功名之後追求更高價值與生活的精彩,可成為神仙,你只能當它為一場仲夏之夢了吧。

  這就是你,李白,多變的身份,卻永遠有一個不屈的靈魂。半世瀟灑,半世潦倒,半世疏狂,半世功名。也許,你只想在繁華落盡之後。抿一口清酒,賦詩一首,靜看小亭間花開花落。

李白演講稿3

  你見過長庚星嗎?

  “長庚星烈烈獨遙天,盛世應知降謫仙。”

  古往今來,世人皆稱李白為仙人,這稱號來源於賀知章。時為太子賓客的賀老先生讀了李白的《蜀道難》和《烏棲曲》,深深的被李白的才氣所折服,覺得李白的詩歌和風采非常華麗,驚歎不已:“子謫仙人也!”

  他的詩歌有長安的繁華,有大唐的綺麗,他的詩歌比山河更永垂不朽,留給後世的人們匆匆瞥一眼那明月流瀉的吉光片羽。

  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不能科舉,就另闢蹊徑,遍幹諸侯。他好像生來就註定要不凡。

  他曾“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做過道士,求仙學道;當過隱士,與朋友酣飲縱酒;擔過翰林學士,皇恩浩蕩。他用灑脫不羈的態度和純真澄明的心體驗人生百態。

  誰料到一整年他只是四處碰壁,連鄰居也嘲笑他是個只能喝酒賭錢的無業遊民。寫下“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的牢騷,李白拍拍鼻子上碰的灰,轉頭修道去了。

  他的天真,不在於這些。李白眼中看來周圍人都是“會稽愚婦”,自己是被輕視的朱買臣。他覺得自己有無限未來,只是時候未到,不被看好。

  卻也如他所想,十二年後的李白當真迎來了第二個機遇:皇帝特召他入京。

  時隔多年回到長安,他的運氣比第一次好了不少。縱使如此,皇帝給他的待遇也永遠達不到他的期望。他要做“翰林學士”,皇帝卻只給了他個“翰林待詔”的虛銜,整日只要他寫詩便夠了。

  這不是李白要的生活,每個出仕之人,在最初都有一腔報國熱血,想為百姓開太平。而不是整日對著金樽酒席做個碌碌無為的填詞機器。

  然而官場並不想他們想象的那麼神聖,反倒是一片烏雲籠罩,壓抑,奢靡,墮落……

  眼裡不容一粒沙。仙人毅然決然的選擇歸隱,來一個眼不見心不煩。

  官場黑暗,小人得志,忠臣難當。

  仙人有著“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之志,也希望能夠“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他曾因皇帝召見入宮而喜,寫下“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也因求仕不順而憤恨,“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他是這樣狂傲不羈而又質樸純粹,世事變遷,不改赤子之心。

  “李白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

  他風流他瀟灑,他桀驁他不羈不愛功名,他李太白灑然一個轉身,便將諸多煩惱拋卻,活得像個只在話本中存在的神仙。

  有人說李白不如杜甫,因為杜工部心懷萬民,胸懷蒼生。

  可是無論李白如何像個仙人,終歸還是在人間裡。他知百姓苦楚知王朝傾覆,所以他寫“一唱督護歌,心摧淚如雨”,寫“申包惟慟哭,七日鬢毛斑”。

  而李白之所以能不同於杜甫,是因為他的天真。折損了一個盛唐,成就了詩聖杜甫。明明一顆天真之心坦坦蕩蕩,卻偏偏有人要把它看出些糟粕來。明明是無心,到了別人那裡就變成了有意。明明活得像仙,旁人硬要將他拉入凡塵,為何不能讓李白就這樣瀟灑快意地活著,活成無數少年的夢?

  世人總說他:瀟灑瀟灑。卻沒人嘆他:可悲可悲。

  明月直入,無心可猜。這大抵是他最好的寫照。

  初看李白,只道他是謫仙人,在世間跌跌撞撞走了六十多年,風流是他,疏狂亦是他。

  談及風流疏狂之外,他醉時是清醒的,清醒時是糊塗的。有時在彷徨中猶豫,使得人生道路走向歧途,本心漸迷失,讓李白“明月直入,無心可猜”的真實難覓。

  身後江山旖旎者,李白也。長庚星下謫仙人者,吾摯愛也,千年最真善之風骨也。

  天真令他有了仙氣,而他天真亦是血肉仙人!

【李白演講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