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觀後感>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5篇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需要寫一篇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

  在開學初看《一個都不能少》這部電影的時候,看到前面,我們就開始審視題目了,到底是錢一個子兒都不少,還是人一個都不少?看到後面我們才漸漸明白……

  魏敏芝是一名13歲的學生,可是卻擔當起了小孩們的教師,她起初的意願是教完一個月後就拿走屬於她的50元,認為帶小學生,當他們的教師是一件不是很難的事情,但事情出乎她意料之外,甚至不能掌控。

  張慧科是班上最調皮的學生,他一開始總是跟魏敏芝對著幹,非要反著來,有一次他因為搗亂,和魏敏芝爭吵了起來,把粉筆都踩爛了,她們很為難,因為高教師走之前囑咐了魏敏芝要保管好粉筆,因為粉筆在那裡很珍貴。

  之後明行光被帶走去城裡參加跑步比賽,魏敏芝想阻止,但最終被張慧科出賣,失敗。之後張慧科因家裡貧困跟孫志梅去城裡打工,魏敏芝明白後,湊錢去找,可是因沒錢並且還是混車進去的,被丟了下來,最終靠雙腳走到了城裡。魏敏芝找到了孫志梅要求她陪她一齊去火車站找,連大喇叭都用了,可是卻還是一點訊息都沒有。與此同時,張慧科一個人走在路上,餓了,看著包子久久不肯離去,最終還是店家給了一個充飢。之後遇到了一個很好地老闆娘收留了他。魏敏芝一向動用各種辦法想方設法的找到張慧科,不惜用了所有的錢用來寫那些‘沒用’的尋人啟事。最終打聽到電視臺能夠幫忙她找到,她再次靠那雙腳走了好多路去那個地方,經歷了各種險阻最終見到了臺長,並在電視臺上好不容易說出了自我對張慧科的真心話。

  張慧科十分感動,他很感激魏教師,因為不是她他還一向在這個陌生的城市裡遊蕩,流浪,魏敏芝何嘗不是如此?她為了找到張慧科,使出了渾身的解術,才找到張慧科,至此他們的感情又加深了!

  在記者採訪張慧科時,問:“你最難忘的是什麼?”他答:“要飯!”我當時一陣心酸,讓這麼小的一個孩子說出這樣的話,都會覺得這個社會不公,可是社會便是如此,你弱小,它便會把你打敗,你越是內心強大,越能夠生存下來!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2

  看過《一個也不能少》電影不知幾次,每一次觀賞之後,總是淚流滿面。這並不是因為電影波瀾壯闊的鏡頭與賅世驚俗的場面。它只是一部極其平凡的電影。沒有名演員的參與;沒有令人賞心悅目的場景;沒有波瀾起伏的情節;雖然導演是著名的張藝謀。

  一位小學才畢業的13歲少女魏敏芝,在高教師離去學校的一段時間裡,她被長領來小學校,毅然代起了課,當起了臨時代課教師。依高教師的吩咐,她還能勉強維持上課。之後,她的高與她耳齊的學生,也不大聽從她的管束。畢竟是年幼無知的小孩子,踩壞了高教師留給她的那幾根粉筆,他們還不斷打鬧,還到處亂跑。縣少體校選拔學生,小紅(明新紅)入選。小魏就是不一樣意,因為高教師跟她有言在先:二十八個學生一個也不能少!還是長花了幾塊錢,收買了那個小子(張慧科),才找到了小紅。少體校的車瞞著小魏開去了,小魏得知此事之後即忙抄近路飛追,最終無功而返。

  張慧科不辭而別,搭車去城裡,之後竟然在車站裡走丟了。小魏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立馬要去城裡找他。可是哪來的路費呢小魏採取了學生的意見,幫磚瓦廠搬磚賺錢充當路費。千方百計籌錢,卻湊不足路費。之後全班同學齊幫忙,終讓小魏趁亂擠上汽車。但近城時,她卻被查出未買票,被推下了車。她就步行進城。

  在縣城的幾天幾夜裡,她到處打聽,到處尋找,想盡一切方法。風餐露宿,把僅有的六七塊錢也花去,買了紙筆,書寫尋人啟示。在車站廣播室尋人失敗之後,她竟然走進了電視臺,在臺長的全力幫忙下,她錄製了節目,最終找到了她的學生。

  電視臺用兩輛汽車送他們回鄉。還送來了許多教具、圖書、籌集了很多資金。長等一幫裡的大人,又是那麼地純樸、憨厚、叫人難以忘懷;縣城裡的臺長、老闆娘又是那麼的關愛同情弱小,一切都是唯美的。人物形象的刻畫是唯美的,心靈塑造是唯美的;人際之間的關愛展示是唯美的。

  我還多次地被這部電影的配樂所感動。每當到了人物異常是主人公魏教師處於最為艱難的境地之時,那配樂便那麼低沉、悠揚、哀怨地響起。一聲聲淒厲的哀鳴,正反襯出人物的無可奈何。這實在讓我們聲淚俱下,一片噓聲疊起。

  這是一部十分成功的電影,我十分欣賞。它實在感動了我的心靈!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3

  在開初看這部電影的時候,看到前面,我們就開始審視題目了,到底是錢個子兒都不少,還是人個都不少?看到後面我們才漸漸明白……

  魏敏芝是名13歲的學生,但是卻擔當起了小孩們的老師,她起初的意願是教完個月後就拿走屬於她的50元,認為帶小學生,當他們的老師是件不是很難的事情,但事情出乎她意料之外,甚至不能掌控。

  張慧科是班上最調皮的學生,他開始總是跟魏敏芝對著幹,非要反著來,有次他因為搗亂,和魏敏芝爭吵了起來,把粉筆都踩爛了,她們很為難,因為高老師走之前囑咐了魏敏芝要保管好粉筆,因為粉筆在這裡很珍貴。

  後來明行光被帶走去城裡參加跑步比賽,魏敏芝想阻止,但最終被張慧科出賣,失敗。後來張慧科因家裡貧困跟孫志梅去城裡打工,魏敏芝知道後,湊錢去找,但是因沒錢而且還是混車進去的,被丟了下來,最後靠雙腳走到了城裡。魏敏芝找到了孫志梅要求她陪她起去火車站找,連大喇叭都用了,但是卻還是點訊息都沒有。與此同時,張慧科個人走在路上,餓了,看著包子久久不肯離去,最後還是店家給了個充飢。後來遇到了個很好地老闆娘收留了他。魏敏芝直動用各種辦法想方設法的找到張慧科,不惜用了所有的錢用來寫那些‘沒用’的尋人啟事。最後打聽到電視臺可以幫助她找到,她再次靠那雙腳走了好多路去那個地方,經歷了各種險阻終於見到了臺長,並在電視臺上好不容易說出了自己對張慧科的真心話。

  張慧科非常感動,他很感激魏老師,因為不是她他還直在這個陌生的城市裡遊蕩,流浪,魏敏芝何嘗不是如此?她為了找到張慧科,使出了渾身的解術,才找到張慧科,至此他們的感情又加深了!

  在記者採訪張慧科時,問:“你最難忘的是什麼?”他答:“要飯!”我當時陣心酸,讓這麼小的個孩子說出這樣的話,都會覺得這個社會不公,但是社會便是如此,你弱小,它便會把你打敗,你越是內心強大,越能夠生存下來!

  分頁標題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4

  《一個都不能少》在近十年前就看過,這次在學校裡算是複習了。一個真實得令人心碎的故事。

  其實魏敏芝踏上講臺的根本原因並不是因為她有多麼熱愛教育,一個剛小學畢業的學生,稚嫩的面孔,應當來說,還談不上什麼遠大夢想、高尚情操。一向以來,水泉小學僅有一位教師,那就是高教師,但高教師山外家中出了一些事,必須得離開學校一個多月,這一個多月的課必須得有人站崗,於是,村長找到了魏敏芝,五十元的工資承諾,就成了魏敏芝走進教室的“動力”。

  教室是一所真正意義上的危房,牆壁千瘡百孔。那也是一所沒有一點現代氣息的學校,旗杆用一根彎曲的木杆代替,講桌僅有三條腿,粉筆的使用精確到每一天一根,沒有鈴,只能根據太陽光在燈繩上留下的影子來確定上課和放學。魏敏芝的工作也很簡單,就是每一天千篇一律的在黑板上抄課文,當然還有負責幾個住讀生的生活。

  五十元的工資承諾始終沒看到兌現,村長說找高教師要去,高教師說找村長要去。但高教師離開前在拖拉機上說了一句“如果村長不要,我給”,前提條件是學生一個都不能少。當然在之後魏敏芝的表現中,她的所作所為,已經超越了這五十塊錢。對張會科的不斷尋找過程,其中所受的艱辛、白眼和好心人的幫忙,僅有她自我才能夠體會。把張會科帶回了水泉小學,算是她完成了高教師的囑託,學生一個都不能少——雖然還是少了一個被體校帶走的特長學生。

  從這部影片中看到,其實很多人從事某一件事情,當初可能根本不是自我的本意,一個陰差陽錯的開頭,就將自我帶入某個領域。在這個非自我本意的領域裡,有的人想方設法地掙脫,結果有兩種,一是最終在另一個領域裡成了某一番成就,二是掙脫後仍然碌碌無為;另外那些既然暫時不能掙脫的人,也會有兩種結果,一是終其所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二是從此紮根於這個非自我本意的領域,後也成了一番成就。

  於是想到,開頭其實並不重要,起點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開始後以一種什麼樣的心態應對生活。你若安好,便是晴空萬里。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5

  夕陽的餘暉透過客廳的落地窗照到沙發上,此時我正被電影《一個都不能少》深深地感動著……

  13歲的魏敏芝,擔任了水泉小學的代課老師。為了找到去城裡打工的張慧科,讓他重返校園,這位小老師歷經了艱辛。為了籌到車票錢,她帶領學生去磚廠搬磚;為了去城裡,她徒步走了幾十公里;為了省錢,她徹夜未眠,寫了100張尋人啟示;為了找電視臺臺長,她在電視臺門口等了一天,渴了喝自來水,餓了吃人家的剩飯……她心中只有一個信念,“一個都不能少”!這是當初她對高老師的承諾。

  因為小魏老師負責、執著,同學們漸漸地接納她、信任她、崇拜她。儘管她只有小學畢業,但是他有強大的吸引力,像一塊吸鐵石一樣,把學生團結在她身邊。這樣的老師,才是真正的好老師!

  當她一次又一次問素不相識的人“你是臺長嗎”的時候,我感動了;當她在電視鏡頭前流著淚呼喊:“張慧科,你在哪裡,我找了你三天三夜了。”的時候,我感動了。小魏老師對學生強烈的愛,深深地感動了我。

  看完電影,我陷入了沉思。在我們身邊也有許多這樣的老師啊!他們平凡普通,卻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他們把滿腔的愛獻給了學生們,把自己的青春年華,畢生心血都獻給了三尺講臺。認真負責的沈老師,她為了讓我們養成良好的數學習慣,一遍又一遍地糾正我們打等號不用直尺的壞習慣。追求完美的吳老師總是教育我們做事要一絲不苟,嚴謹踏實。我們一份份工工整整的作業,浸透著吳老師的多少心血啊!

  老師的盡職盡責,無私奉獻,把每個孩子都當作自己的孩子,這不是愛學生的表現嗎?老師啊,老師,我今天終於懂你了!

  教師節,我為老師做了精美的賀卡,上面寫上了最優美的詩句“您不是演員,卻吸引著我們飢渴的目光;您不是歌唱家,卻讓知識的清泉叮咚作響,唱出迷人的歌曲;您不是雕塑家,卻塑造著一批批青少年的靈魂……老師啊,老師祝您桃李滿天下!祝您教師節快樂!”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6

  這是部十分感人的電影,講的是:在一個很貧窮的村子裡,有一位叫魏敏芝的代課老師,她答應原來的老師,學生一個都不能少。結果,先後少了兩個學生。在自己帶的28名學生的幫助下,魏老師經過長途跋涉,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那兩名學生的故事。

  這個代課教師自己只有十三歲,雖然和我們一樣是實習老師,但是卻比我們小了不少,還只能算是個大孩子而已,但她倔強甚至固執地遵守著“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農村的孩子也許不如城市的同齡人見多識廣,因而常被一些人認為:“不懂事兒”。但是,作為一個普通人,她對這份責任執著的追求,這是一種讓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這種精神和信念在現在的很多城市孩子和成人身上,是找不到的。

  我為電影裡所展示的農村孩子上學的問題感到難過。魏敏芝老師是片中的主角,但我覺得還有另一個不是主角的“主角”——高老師。儘管影片裡高老師只在開始時,出現了不到十分鐘的時間,然而:辦公桌上精心用牛皮紙包好的教科書、臨時搭起的床鋪、學習委員張明仙的日記、魏敏芝因日記所受到的啟發、孩子們不離嘴邊的“高老師說的”......他的精神彷彿貫穿了整部電影。

  魏老師的堅定,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同時,這部電影也讓我感受到了貧窮家庭的艱難和城市裡好心人的愛。當我們成為了實習老師之後,我們遇到的問題遠遠沒有魏敏芝那樣棘手,只是簡簡單單教書看自習,我們更應該好好地認真地對待自己的工作。因為我們不僅比魏老師大上7,8歲,我們身邊還有這麼良好的環境供我們工作,學習,我們更加應該努力地在實習期間作出點工作與成績。

  我覺得這部影片也可以拿來教育學生們,讓他們明白自己所處的優越環境並以此來激發他們好好學習。

  一個都不能少是一部優秀的電影。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7

  一部影片,一個故事,一份責任,一種感動。

  今天,我有幸觀看了張藝謀導演的影片《一個都不能少》,它主要講述的關於一個代課老師魏敏芝的故事,她只個小學畢業的人,今年才十三歲。因為高老師請假回家探病才來到了水泉村小學,這個學校就有一個班,班裡的學生一到四年級的都有,共二十八個學生……

  在班裡有一位名叫張慧科的男同學,由於母親生病,他家人帶著他輟學到城裡去打工。魏老師從學校一直到(知道以後,隻身一人到)城裡去找張慧科,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他,把他帶回了家。其實她完全可以不用去找張慧科,因為她的任務就代好這一個月的課,而她或許為了高老師臨走之前的一句話:“這個班已經流失了十幾個學生,再也不能少。!”我想:這就責任所帶來的動力吧!

  在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動的魏老師為了找張慧科在街頭上四處尋找,廣播找人,貼尋人啟事的一幕幕……可惜都沒有找到張慧科。她渴了,就喝街邊的自來水;餓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的食物。她偶然遇到一個好心人,告訴她應該去電視臺……可門口的登計人員處處叼難她,不准她進去。她沒有就此放棄,在大門外等了三天三夜(一天一夜),而且她見到每個從裡面走出來的人就問:“你不臺長?你不臺長?”最終,她終於見到了臺長,並上了電視,在圓圓的鏡頭面前,她流下了眼淚,說了一席讓人感動不已的話:“張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裡?”

  最終,魏老師找到了張慧科,一起回到了那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水泉村希望小學。啊,付出了或許才會有回報,可不付出註定一無所獲。而這個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魏老師一樣,為了一句話,為了一個孩子,付出那麼多艱辛和勞累呢?

  因此,我希望所有的貧困學子都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也希望那些已經輟學的孩子能夠早日重返校園。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8

  在我二年級上品德課的時候,看過一個電影,叫《一個都不能少》,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年多,可是這個電影還是讓我記憶猶新。

  《一個都不能少》主要講了在農村有一個希望小學,因為校長有事所以找了一個13歲的老師,叫魏敏芝。校長對老師說:“不能少一個學生,如果我回來看見一個學生都沒少的'話,就給你100塊錢。”校長說完就出去了。

  第二天,教育局有些人到希望小學那裡,要找一個跑步快的人去比賽。因為老師特別想得到錢,就不讓學生出去。

  結果睡完覺發現少了一個學生,就是張學生。老師去打聽了一下,都說這學生的媽媽生病了,張學生去城裡打工賺錢了。

  學生為了幫老師為了找到張學生,湊夠車費,就去幫老師搬磚,賺錢。賺到了錢老師拿出一部分買了兩瓶可樂,一人喝一口,喝完了老師就去城裡找張學生。

  到了城裡老師怎麼也找不到張學生,就寫尋人啟事。但是老師沒有錢,沒有筆,老師就去買了一瓶墨水和幾張宣紙。老師到火車站裡去寫尋人啟事,寫著寫著墨水不夠了,她就找了一個洗手池,在墨水盒裡面倒上水,又接著寫尋人啟事。結果被旁邊的一個人看見了,就說這樣寫的都看不清,尋人啟事也沒有用,你得去廣播站廣播。可是魏老師也找不到廣播站,魏老師就在大街上過夜了。因為風太大,魏老師寫的尋人啟事都被刮沒了。

  魏老師到了白天去了廣播站,可是門衛不讓進去,魏老師就在門外等著。終於可以進去了。但是這個時候的張學生在飯店裡要飯。魏老師進了廣播站,就開始廣播了。張學生在飯店裡的電視看到魏老師的廣播。飯店的老闆就送張學生到了那個廣播站,魏老師就找到了張學生。

  記者最後給了那個學校好幾盒粉筆,魏老師讓那些學生在黑板上一個人寫一個字,張學生跟魏老師說可不可以多寫兩個字?魏老師就讓張學生多寫了兩個字,張學生寫的是魏老師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我是多麼的幸福,因為20多個學生喝兩瓶飲料,我自己就能喝兩瓶飲料。還有13歲的老師就能照顧學生,還能夠把丟失的孩子找到,非常有責任。我要學習魏老師的精神。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9

  《一個也不能少》是張藝謀導的一部反映農村教學情況的一部電影。說實話整部電影都是一種淒涼的景色,沒有什麼鮮豔的顏色,和那些華麗的電影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卻覺得這部電影反映了很多真實的東西。

  剛開始便是一種淒涼的景象,所謂的學校就只是一間破舊不堪的木屋,那些不完整的桌子,和堆砌起來的凳子組成了水泉鄉水泉小學。看到這裡我覺得我們擁有如此好的學習環境太好了。高老師因生病不得不讓讀六年級的魏敏芝代課。高老師對魏敏芝的要求是學生一個也不能少。小敏芝也深深記住了高老師的這一要求。上課是學生並不聽話,吵吵鬧鬧,魏敏芝就索性守在外面,只確保一個也不少。

  我想或許為明知作為一個老師並不夠格,因為她並沒有好好教導學生,但是我覺得她很有責任心,她牢牢記住了高老師的話‘一個也不能少’。或許到這裡還不能體現,但是接下來發生的事卻將這點深深體現出來。張慧科是班上的學習委員,但是有天他“不見”了。魏敏芝找到了他家,得知他家因貧窮上不起學,而張慧科去了城裡。魏敏芝便想把他找回來,但是錢是個大問題,同學們就一起湊錢去城裡,但是終究不夠。他們想逃票,於是學生們一擁而上為魏敏芝作掩護,她上了車,但是還是被發現了,把她從半路扔了回來。但她並沒放棄,她毅然徒步走到了城裡。看著魏敏芝小小的身影獨自走在佈滿泥沙的道路上,我感受到了她的決心。

  魏敏芝來到了城裡,但是被告知張慧科失蹤了,她便要求要去找張慧科,她去了車站,但茫茫人海想要找到張慧科何其容易,但是她沒有放棄,她找到了播音員想要透過廣播尋找,但結果不盡人意。接下來想貼尋人啟事,卻不知如何寫,最後她聽說上電視有可能找到,於是就想去電視臺。看著魏敏芝苦苦尋找的身影,我感到心酸卻又佩服,佩服她的毅力,不服輸,不放棄的倔強。魏敏芝到電視臺後,電視臺大門的接待員對她很冷漠,無視了她。她便在門前等臺長。終於3天后臺長同意了尋人的要求。魏敏芝成功了,她上了電視找到了張慧科。

  魏敏芝這個女孩她勇敢、倔強卻又不善於表達,她牢牢記住了一個也不能少的要求,永不放棄。而我呢?總因為一些困難便放棄原先的目標,我覺得我也應該像她那樣不放棄,不達目的不罷休!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0

  一部影片,一個故事,一份責任,一種感動。(感悟開頭。)

  今天,我有幸觀看了張藝謀導演的影片《一個都不能少》,它主要講述的是關於一個代課老師魏敏芝的故事,她只是個小學畢業的人(畫線的詞刪掉。),今年才十三歲。因為高老師請假回家探病才來到了水泉村小學,這個學校就有一個班,班裡的學生一到四年級的都有,共二十八個學生……

  在班裡有一位名叫張慧科的男同學,由於母親生病,他家人帶著他(語意有誤,刪)輟學到城裡去打工。魏老師從學校一直到(知道以後,隻身一人到)城裡去找張慧科,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他,把他帶回了家。其實她完全可以不用去找張慧科,因為她的任務就是代好這一個月的課,而她或許是為了高老師臨走之前的一句話:“這個班已經流失了十幾個學生,再也不能少。!”我想:這就是責任所帶來的動力吧!(呼應題目——一個都不能少!)

  在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動的是魏老師為了找張慧科在街頭上四處尋找,廣播找人,貼尋人啟事的一幕幕……可惜都沒有找到張慧科。她渴了,就喝街邊的自來水;餓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的食物。她偶然遇到一個好心人,告訴她應該去電視臺……可門口的登計人員處處叼難她,不准她進去。她沒有就此放棄,在大門外等了三天三夜(一天一夜),而且她見到每個從裡面走出來的人就問:“你是不是臺長?你是不是臺長?”最終,她終於見到了臺長,並上了電視,在圓圓的鏡頭面前,她流下了眼淚,說了一席讓人感動不已的話:“張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裡?”

  最終,魏老師找到了張慧科,一起回到了那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水泉村希望小學。是啊,付出了或許才會有回報,可不付出註定一無所獲。而這個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魏老師一樣,為了一句話,為了一個孩子,付出那麼多艱辛和勞累呢?(對比突出,令人深思。)

  因此,我希望所有的貧困學子都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也希望那些已經輟學的孩子能夠早日重返校園。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1

  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只有13歲的小女孩到了只有一個老師的學校代課,老師留下一句話:這28個孩子我交給你一個都不能少,一個13歲的女孩成了28個孩子的代課老師,她只會唱一首歌:《我們的祖國是花園》,歌詞的前兩句是“我們的祖國是花園,花園的花朵真鮮豔”唱到這裡她連歌詞都記不起來了。

  對於學生,她唯一的法寶就是不放棄,不放棄對老師的承諾,不放棄村長所謂的50元錢。當班裡有個小女孩被選到縣城作為運動員培訓的時候,她追著汽車去要人;當張慧科進城打工,即使村長不讓她去找也不提供交通工具和錢,她帶著孩子們搬磚頭賺錢,有錢了能買兩罐可樂傳著26個人喝,大家沒有喝過這種飲料,所以這唯一的一口卻成了每個人心中唯一的快樂,1500塊磚頭搬完,還 是不值一張車票錢,不得已大家一起去逃票,趁亂逃過半路還 是被趕下了車,至此電影成了老師一個人的表演,城市太大,不上學的學生已經在城市中走丟,沒有人脈,沒有幫助,沒有能力,沒辦法……

  做廣播、寫尋人啟事,最後廣播煙消雲散,啟示紙也隨大風吹走了,走投無路的她只好去電視臺碰運氣,在電視臺門口,她見人就問“你是臺長嗎?”

  是好心和耐心換來了真誠的關注,上電視,被好心的老闆娘幫助,不拋棄不放棄,一個都不能少得她帶著自己的學生回到了那個小地方,那個沒有粉筆、沒有喇叭放國歌的小學校,一個都不能少,她做到了。並且還 讓所有學生都認可了她,魏老師。最後一個鏡頭,孩子們在黑板上寫下了自己最喜歡的一句話,大的,小的,會寫的,不會寫的,用真實的粉筆寫下了自己的話語。

  默默的,靜靜的,所有的圍觀者都散了,所有的攝像機主持人都撤走了,他們依舊要在這裡重複新的日常生活,學習是孩子們在可樂味之後第二口美味,滿滿的一口就夠了。

  感謝我們的鏡頭記錄下來這些近乎真實的故事。而我們的教學條件沒有這麼差,但卻有孩子不斷的離開,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因為各種各樣的理由,去攔住他們,為了我們美好的一廂情願我要去留住他們每個人都不能缺少的教育,一個都不能少!

  祖國的花朵很鮮豔,不離開花園才能讓我們祖國花園絢麗完整。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2

  一部影片,一個故事,一份職責,一種感動。

  這天,我有幸觀看了張藝謀導演的影片《一個都不能少》,它主要講述的是關於一個代課老師魏敏芝的故事,她只是個小學畢業的人,今年才十三歲。正因高老師請假回家探病才來到了水泉村小學,這個學校就有一個班,班裡的學生一到四年級的都有,共二十八個學生……

  在班裡有一位名叫張慧科的男同學,由於母親生病,他輟學到城裡去打工。魏老師知道以後,隻身一人到城裡去找張慧科,歷盡千辛萬苦,最後找到了他,把他帶回了家。其實她完全可以不用去找張慧科,正因她的任務就是代好這一個月的課,而她或許是為了高老師臨走之前的一句話:“這個班已經流失了十幾個學生,再也不能少!”我想:這就是職責所帶來的動力吧!

  在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動的是魏老師為了找張慧科在街頭上四處尋找,廣播找人,貼尋人啟事的一幕幕……可惜都沒有找到張慧科。她渴了,就喝街邊的自來水;餓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的食物。她偶然遇到一個好心人,告訴她就應去電視臺……可門口的登計人員處處叼難她,不准她進去。她沒有就此放下,在大門外等了一天一夜,而且她見到每個從裡面走出來的人就問:“你是不是臺長?你是不是臺長?”最終,她最後見到了臺長,並上了電視,在圓圓的鏡頭面前,她流下了眼淚,說了一席讓人感動不已的話:“張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裡?”

  最終,魏老師找到了張慧科,一齊回到了那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水泉村期望小學。是啊,付出了或許才會有回報,可不付出註定一無所獲。而這個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魏老師一樣,為了一句話,為了一個孩子,付出那麼多艱辛和勞累呢?

  因此,我期望所有的貧困學子都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也期望那些已經輟學的孩子能夠早日重返校園。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3

  《一個也不能少》中主人公魏毓芝老師與學生張慧科之間矛盾的發生、發展、結局,幾乎是影片的全部內容,而影片的主旨也隨著這一矛盾的變化逐步表現出來了。

  作為一個老師,魏毓芝有自身的缺點,然而作為一個人卻有著這些缺點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閃光點。我們很容易想到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純粹意義上的人,而能成為一名合

  格的教師 ,反之,則是符合邏輯的。 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種盡職盡責、不達目的不罷休、一條道走到黑的精神。這對於全社會各行各業的男女老少難道不是更具指導意義嗎?對於那些在生活工作中對事業三心二意、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恆的人來講,不是極具規勸意義嗎?

  影片中“全班二十八個人,一個也不能少”的語言和實際行動很好地體現了主人公堅強不屈的性格。因為把生命能量發揮到極致去實現自己的信念的精神總是讓人佩服且感動的,試想在現實生活中用這樣誠實和頑強的態度對待實際困難的又有幾人呢?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質文明的急劇膨脹反到成為了許多精神空虛者最美麗的藉口。他們以此為由遊戲人生、思想腐化、生活糜爛,卻有著動人的哲言:今朝在酒今朝醉,明日有人送上來,吃喝嫖賭樣樣會,不枉人間走一回。看看,多麼瀟灑,多麼豁達,在揮霍浪費上面心比金堅、勢不回頭、大義凜然得讓人心碎,比革命時期為人類共同理想奮鬥而被捕就義前的烈士們還要慷慨得多。孰不知只會享受不會創造的頭腦總是讓人感覺十分悲哀的,而把個人利益凌駕於一切利益之上者,當屬悲哀之中尤其悲哀者。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400字。

  片中魏毓芝那被夕陽拉長的身影和電視臺大門口一聲接一聲的“你是臺長嗎?”的詢問聲,是何等震顫人心,那是對所有觀眾心底的理性呼喚——不管前面的困難,只認準了理當如此。只是那麼一個簡單的理由:一個也不能少。關於這一點我覺得只有一個字可以概括:犟!犟得讓人拍案叫絕,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為之震,久難忘懷。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4

  我看了《一個都不能少》的時候我的眼睛溼潤了。一間黃土壘的小學,一個連普通話都說不好的老師,一群調皮的學生,26支粉筆……雖然只有這一點東西,但是也有讓我感動的地方。

  感動一:魏老師為了找到張慧科偷偷地上了大巴車,魏老師在半路上被趕了下來,但魏老師一心要找到張慧科。老師在路上想攔一輛車坐車去城裡但是沒一個人願意停下來把土頭土腦的人帶到城裡去。老師也沒有停下來,她翻過了一座座高山,一個個黑黑的山洞,最後還是靠一個好心的拖拉機司機把老師送到了城裡去。魏老師靠的是信念。

  感動二:魏老師為了找到張慧科把身上所帶的9塊5一毛一錢全花光了買了一支一毛一筆,一瓶墨汁,100張白紙。起早貪黑地寫著“尋人啟事”,不知過了多久墨汁用完了,魏老師只好在墨汁裡對了好多水,雖然寫出來的字跡十分的淡,魏老師還是沒有放棄而是接著寫……不知又過了多久一個男的走了過來,說:“寫這個個一點也沒用,寫了也是白寫。”但老師還堅持寫完了所有的紙。老師在寫的時候手上一定磨出了泡,但老師還要寫。這是一種責任心。

  感動三:魏老師為找到張慧科聽了那個男的話了去電視臺要做了一個廣告,但是專門管出入登記女門衛就是不讓魏老師進去。於是魏老師就在電視臺門口問戴眼鏡的人:“你是不是臺長?”但別人都回答:“我不是。”而且有人從她身邊繞過還不搭理她。不知什麼時候這件事傳到了臺長的耳朵裡,臺長連忙下去迎接。魏老師還是問:“你是不是臺長?”臺長回答:“我是臺長,你找我有什麼事?”……魏老師把事說了一遍,臺長馬上幫她做了一個關於教育類的節目,而且很快找到了張慧科。

  在回去的路上記者問張慧科你要怎麼感謝老師:“我長大了一定要買一些好東西給老師。”這句話十分天真,但我也被深深打動了。

  我們和山區比起來:我們一浪一費米飯;我們天天吃肯德基;我們天天玩電腦……我們和山區比起來我們幸福;我們想要什麼就買什麼……但我們有沒有想過山區的孩子:一間黃土壘的小學,一個連普通話都說不好的老師,一群調皮的學生,26支粉筆……

  只要有信念和執著,就有永恆的力量就能看到彩虹!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5

  一部影片,一個故事,一份職責,一種感動。

  這天,我有幸觀看了張藝謀導演的影片《一個都不能少》,它主要講述的是關於一個代課老師魏敏芝的故事,她只是個小學畢業的人(畫線的詞刪掉。),今年才十三歲。正因高老師請假回家探病才來到了水泉村小學,這個學校就有一個班,班裡的學生一到四年級的都有,共二十八個學生……

  在班裡有一位名叫張慧科的男同學,由於母親生病,他家人帶著他(語意有誤,刪)輟學到城裡去打工。魏老師從學校一向到(知道以後,隻身一人到)城裡去找張慧科,歷盡千辛萬苦,最後找到了他,把他帶回了家。其實她完全能夠不用去找張慧科,正因她的任務就是代好這一個月的課,而她或許是為了高老師臨走之前的一句話:“這個班已經流失了十幾個學生,再也不能少。!”我想:這就是職責所帶來的動力吧!

  在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動的是魏老師為了找張慧科在街頭上四處尋找,廣播找人,貼尋人啟事的一幕幕……可惜都沒有找到張慧科。她渴了,就喝街邊的自來水;餓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的食物。她偶然遇到一個好心人,告訴她就應去電視臺……可門口的登計人員處處叼難她,不准她進去。她沒有就此放下,在大門外等了三天三夜(一天一夜),而且她見到每個從裡面走出來的人就問:“你是不是臺長?你是不是臺長?”最終,她最後見到了臺長,並上了電視,在圓圓的鏡頭面前,她流下了眼淚,說了一席讓人感動不已的話:“張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裡?”

  最終,魏老師找到了張慧科,一齊回到了那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水泉村期望小學。是啊,付出了或許才會有回報,可不付出註定一無所獲。而這個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魏老師一樣,為了一句話,為了一個孩子,付出那麼多艱辛和勞累呢?

  因此,我期望所有的貧困學子都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也期望那些已經輟學的孩子能夠早日重返校園。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