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數學《圓的認識》評課稿

數學《圓的認識》評課稿

數學《圓的認識》評課稿精選10篇

數學《圓的認識》評課稿精選10篇1

  《圓的認識》這節課選自小學數學教材第11冊,屬於老教材的內容。在新課程理念下,如何上好老教材?學生需要經歷怎麼樣的學習過程?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需要我們認真思考。何老師《圓的認識》這節課在這方面進行了認真的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聽了這節課之後,我進行了認真的反思,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 以學生為本,正確把握教學起點。

  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這節課要讓學生了解圓的概念以及直徑半徑等的概念,所以這是一節概念教學課。我們知道,學生對圓已經有了相當的認識,他們的學習不可能是零起點,所以我們的教學也不能是“零起點”, 我們的教學要以學生為本,正確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何老師在這節課剛開始就出示了一個長方形的擲沙包的比賽場地,讓學生體會到這樣比賽有失公平,那怎麼樣比才公平呢?學生能夠想到圍成一個圓形進行比賽,並且能夠體會到站成圓形到中心點都一樣長,這就是學生對半徑的特徵的直觀感性認識,所以本節課教師沒有再綁住孩子的手腳從而束縛學生的思維,而是以學生的起點為教學起點,讓學生透過操作、觀察、嘗試、驗證等活動加深對圓的認識。再比如,用圓規畫圓,學生早已經嘗試過,所以上課時老師就把它定位為畫圓的注意點,討論怎麼樣把圓畫好。而關於圓的直徑、半徑等的特徵,學生也並非一無所知,老師就放手讓學生透過折、量、畫、比等活動自主探索、發現,符合客觀實際,學生在操作中體驗感悟,並最終理解掌握。

  二、 直觀教學相得益彰

  我們都知道,小學生是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的,所以我們的教學要時時注意讓學生透過直觀去體驗,去感悟。我覺得何老師這節課這一點做得比較成功。比如,教學“直徑、半徑有無數條”這樣的特徵,學生想象起來會比較困難,因此教師就採用多媒體課件加以直觀的演示,從而非常直觀地凸顯了這一知識點。再比如,教師在教學“同圓內每條直徑都相等”時,螢幕上的直徑依次旋轉至同一條直徑重合,相信會給學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從而加深對特徵的理解和掌握。這樣的地方還有很多,我也不再一一列舉。整節課,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教學,效果非常好。

  另外,本節課注重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啟用生活中的素材開展數學教學,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建構等等方面教師都比較注重,也取得了相應的效果。

數學《圓的認識》評課稿精選10篇2

  本節課教學設計別具一格,體現了教學新理念,採用的是新方法,呈現出了新氣象。教師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新知,積累方法,分層練習,發展能力。較好地體現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的和諧與統一。其突出特點如下:

  一、 創設生活情境,激發探究慾望

  新課伊始,教師在螢幕上出示了森林裡幾個小動物騎著不同形狀的小車進行比賽的情境,並及時提出問題:“你們認為最後的結果誰會贏得第一,為什麼?”此時有學生說坐車輪是圓形的那輛車最平穩、最舒服。教師立即設問:“這是為什麼呢?”同學們,我們學習了圓的有關知識後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由於創設的情境有很強的趣味性,喚起了學生的有意注意,由於要解決的問題蘊涵在今天要學習的內容之中,具有很強的目的性和思考價值,這樣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慾望,學生立即進入到了最佳的學習狀態,積極投入到了新知的探究之中,同時也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價值。

  二、 注重操作實踐,主動獲取知識

  依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重視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有意識地安排了折一折,量一量,數一數,畫一畫等操作活動。所有的這些活動,既有學生的觀察與思考,又有學生的操作與表達;既有個體的獨立思考,又有小組的合作交流;既有學生的自主探究,又有教師的適當點撥。例如在將圓形紙片反覆換位對摺開啟操作時,教師讓學生觀察這些摺痕有什麼共同點,你們發現了什麼?從而概括出圓心和直徑的概念。在歸納圓的直徑的特性時,教師不僅給學生提供了畫一畫、量一量的操作空間,而且還讓學生思考:在同一圓內,直徑有多少條?這無數條直徑有怎樣的關係?在教師的引導下,經過學生的合作交流,最後歸納出在同一圓內直徑有無數條,這無數條直徑的長度都相等的特性。在整個活動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足夠的活動時間和空間,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這樣圓心是讓學生反覆對摺圓形紙片,從摺痕中發現的;半徑等長,直徑相等是透過學生用尺測量後知道的;圓中半徑和直徑的條數無限多,是反覆畫、合作討論悟出來的;半徑和直徑關係的揭示是引導學生推理判斷產生的 ;圓心和半徑對圓的決定性作用是讓學生在畫圓中體察出來的。總之,使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發展思維能力,建立空間觀念。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悅。同時也很自然地滲透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實踐第一”的觀點。

  三、突出教學重點, 加深理解運用

  為了突出“圓的特徵及直徑與半徑的關係”這一教學重點,教師透過設問、設疑,引導學生在操作的基礎上深入思考,在觀察中仔細比較,從而總結概括圓的特徵,理解在同一圓內直徑和半徑的關係。為了突破“圓的畫法”這一 教學難點,教師先示範畫圓,引起學生注意觀察畫圓的方法,透過學生嘗試畫圓後,再引導歸納畫圓的步驟,從而掌握方法。這樣的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概括歸納的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透過每一單項的“練一練”和拓展應用,達到夯實學生的雙基,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目的。特別是解決新課伊始提出的:“車輪為什麼要做成圓形的這一數學問題。學生能從半徑的特徵上去理解和運用。這樣一個問題,既統領了全課,又加深了課本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做到了開課是數學問題生活化,課末是把實際問題數學化。

  四、利用電教手段,改變呈現方式

  本課將多媒體應用於教學,用計算機呈現教學材料,使之直觀形象、生動有趣、資訊集中,化動為靜,打破了常規手段的侷限性,顯示出了現代化教學手段無可爭辯的優勢。如創設情境時的三輛車,為了建立圓的表象演示一條曲線圍成圓的過程,探究直徑和半徑的關係時的動態展示,以及練習設計的動畫顯示等等,無一不體現出多媒體的不可替代性。同時也使學生體驗到學習手段現代化的樂趣和魅力,從而進一步激起學生探索求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數學《圓的認識》評課稿精選10篇3

  一、從遊戲引入,領略圓的美。

  課始的引入執教者分為三個層次:首先做遊戲,根據學生已有的對圓的認識經驗,從肢體閱讀圖形開始,讓學生從袋子中摸圖形,從接觸中感受圓與其它平面圖形的不同。其次讓學生回憶生活中見過的圓,喚醒學生的相關生活經驗。最後再展現大自然中隨處可見的有關圓的畫面(陽光下綻放的向日葵、花叢中五顏六色的鮮花、光折射後形成的美妙光環、用特殊儀器拍攝到的電磁波、雷達波、月球上的環形山等)。記得北師大周玉任教授曾說過,我們教師要善於“往平靜的水面投進石子”。這節課的新知引入,創設了生動豐富的數學情境,讓學生在感受生活美的同時,從中發現有關數學的成分——幾何圖形。這樣設計就為學生從已有的對圓的認識經驗到認識生活中的物體到認識數學上的幾何圖形,架起了一座橋樑,即突出了幾何建模的過程,又使學生逐步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從生活中發現數學。有效地激發起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

  二、在自主學習中展開探究新知,掌握圓的知識特徵。

  第一層動手操作執教者讓學生兩次畫圓,從中學會用圓規畫圓,並掌握圓的特徵。首先讓學生在已有經驗基礎上動手畫圓,不會的請教會的同學或請教書本。講解畫圓的步驟,問“我發現有幾個同學畫得不夠圓,你覺得問題出在哪兒了?”很好的解決了圓規畫圓的難點。其次,在學生初步會畫的基礎上提出要求“畫同樣大小的圓”。然後進行剪圓。層層深入,在掌握畫圓的同時還感知到了圓的概念。第二層認識圓心、直徑和半徑。從讓學生描述圓的大小引出這三個概念,然後組內交流自學認識,做到人人參與學習。再讀讀書上的說法和判斷哪些是直徑、半徑中進行鞏固,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第三層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以剪的圓為素材,用圓規和尺子為研究工具,有目的、有意識安排學生用量一量、折一折、畫一畫的方法合作探究圓心、直徑和半徑之間的關係。啟發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加討論,用耳去辨析同學們的答案,讓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全過程,經歷觀察、操作類比,歸納等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意識。這一開放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具體、直觀的操作中發現了半徑、直徑的本質特徵、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不但突出了教學重點,而且分散了教學難點,收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整個環節都讓學生在動手操作與合作交流中感悟、體驗、認識圓的各方面知識。都是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他們變被動的操作為主動的探究,不是在學數學,而是在“做數學”和“數學的思考”。教師作為指導者與參與者,自然的引導學生將活動過程上升為數學概念來認識。把學生的學習過程統整在綜合性和探究性的研究活動中,學生對圓的特徵的認識過程就是一種研究與發現的過程,是一種對話與共享的過程。學生在獲得基本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數學思維不斷髮展,同時也獲得了積極豐富的情感體驗。

  三、在拓展與應用中盡顯圓的魅力。

  本課練習設計執教者透過指導學生對解決問題過程的回顧與反思,增強運用有關策略解決問題的自覺性,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本課的練習不僅鞏固了半徑與直徑的關係,還教會學生善於觀察、善於聯想的良好習慣。之後,透過古代太極圖與墨子對圓的描述進一步彰顯圓的文化內涵,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我國數學文化歷史悠久萌發民族自豪感。最後,又回到生活中解釋其中的奧秘,注重應用性再次讓學生感受圓的獨特魅力。

  充分放大圓所內涵的文化特性,並以此為背景,讓學生不知不覺地走進了圓的世界,不知不覺地學會畫圓,瞭解圓心、直徑、半徑等概念,不知不覺地瞭解到圓與現實生活的聯絡,不知不覺地經歷一次次“再創造”的過程,把學習的主動權充分交還給了學生。

  探討的問題與不足:當然,“理想的課程”如何轉化為“現實的課程”,這當中仍然有許多值得深切關注的話題。就拿本課教學而言,實施下來,應該說,學生對於“圓”這一冰冷圖形背後所蘊含的人文的、文化的特性的感受還是十分真切的,然而,作為問題的另一方面,對於基本的數學知識、數學技能的掌握,在教學後的反饋中也確實暴露出了一定的問題,尤其表現在進行圓的圓心、直徑和半徑等概念教學時,似乎扶得過多,以至於課堂顯得不夠開放探究味不是很濃。如果改成讓學生剪了後先折,在折中感知直徑和半徑的特徵,是否會讓學生掌握得更紮實課堂或許會顯得更活躍。還有,欣賞部分放於課的結尾處可避免欣賞得漫無目的。

數學《圓的認識》評課稿精選10篇4

  今天周老師的課,是很值得我們年輕老師學習的,我聽了感覺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學習。

  一、讓我印象想深刻的是周老師的這節課基本上都是從學情,從實際出發,不弄一些花裡胡哨,但是又沒用的教學環節。比如教學目標的設定,如果是我自己的話,通常都是隨便找出幾個教學目標,走一下師生共同設定教學目標這一環節,而周老師的教學目標的確定,後面的導學是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的。

  二、周老師這節課教學流暢,環節緊湊,顯露了周老師深厚的教學功底。

  三、習題的設計有梯度,緊緊圍繞這節課的重點展開,逐步提升。使學生既能鞏固這屆課的重難點,又能在此基礎上得到很好的提升。而且部分習題幻燈片出示,並讓學生回答,我看到了什麼,我想到了什麼。這一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己解決,發散學生思維,這一點也很值得我學習。

  四、周老師在講完知識點後,讓部分學生把板書上的重點圈出來,進一步明確了,鞏固了今天的重難點,方式新穎,同時也讓學生自己再回顧了一遍知識點。

  綜合其他老師的建議,我覺得周老師這節課的不足之處:

  一、部分幻燈片沒有起到教學效果,可以直接忽略,不用再過一遍。

  二、練習中的第三大題,是數學聯絡生活的題目,可以讓學生充分的

  思考一下,然後在重點講解一下,季可以提高數學的趣味性,也可以讓學生明白畫圓不是隻用圓規來解決的。

數學《圓的認識》評課稿精選10篇5

  今天聽了胡老師上的《圓的認識》讓我耳目一新的感覺。胡老師《圓的認識》這節課進行了認真的準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聽了這節課之後,我認真的反思:

  一、以學生為本,正確把握教學起點。

  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這節課要讓學生了解圓的概念以及直徑半徑等的概念,所以這是一節概念教學課。本節課教師沒有綁住孩子的手腳、束縛學生的思維,而是以學生的起點為教學起點,讓學生透過操作、觀察、嘗試、驗證等活動加深對圓的認識。而關於圓的直徑、半徑等的特徵,老師就放手讓學生透過折、量、畫、比等活動自主探索、發現,符合客觀實際,學生在操作中體驗感悟,並最終理解掌握。

  二、直觀教學相得益彰。

  我們都知道,小學生是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的,所以我們的教學要時時注意讓學生透過直觀去體驗,去感悟。我覺得胡老師這節課這一點做得比較成功。比如,教學“直徑、半徑有無數條”這樣的特徵,學生想象起來會比較困難,因此教師就採用多媒體課件加以直觀的演示,從而非常直觀地凸顯了這一知識點。

  另外,本節課注重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啟用生活中的素材開展數學教學,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建構等等方面教師都比較注重,也取得了相應的效果。

  值得商榷的地方:

  1、圓上、圓外、圓內的知識介紹缺乏,致使學生總結半徑、直徑的概念時,說不清白。

  2、教師在教學“同圓內每條直徑都相等”時,螢幕上的直徑依次旋轉至同一條直徑重合,相信會給學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從而加深對特徵的理解和掌握。

數學《圓的認識》評課稿精選10篇6

  本節課教學設計別具一格,體現了教學新理念,採用的是新方法,呈現出了新氣象。教師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新知,積累方法,分層練習,發展能力。較好地體現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的和諧與統一。其突出特點如下: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探究慾望

  新課伊始,教師在螢幕上出示了森林裡幾個小動物騎著不同形狀的小車進行比賽的情境,並及時提出問題:“你們認為最後的結果誰會贏得第一,為什麼?”此時有學生說坐車輪是圓形的那輛車最平穩、最舒服。教師立即設問:“這是為什麼呢?”同學們,我們學習了圓的有關知識後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由於創設的情境有很強的趣味性,喚起了學生的有意注意,由於要解決的問題蘊涵在今天要學習的內容之中,具有很強的目的性和思考價值,這樣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慾望,學生立即進入到了最佳的學習狀態,積極投入到了新知的探究之中,同時也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價值。

  二、注重操作實踐,主動獲取知識

  依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重視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有意識地安排了折一折,量一量,數一數,畫一畫等操作活動。所有的這些活動,既有學生的觀察與思考,又有學生的操作與表達;既有個體的獨立思考,又有小組的合作交流;既有學生的自主探究,又有教師的適當點撥。例如在將圓形紙片反覆換位對摺開啟操作時,教師讓學生觀察這些摺痕有什麼共同點,你們發現了什麼?從而概括出圓心和直徑的概念。在歸納圓的直徑的特性時,教師不僅給學生提供了畫一畫、量一量的操作空間,而且還讓學生思考:在同一圓內,直徑有多少條?這無數條直徑有怎樣的關係?在教師的引導下,經過學生的合作交流,最後歸納出在同一圓內直徑有無數條,這無數條直徑的長度都相等的特性。在整個活動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足夠的活動時間和空間,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這樣圓心是讓學生反覆對摺圓形紙片,從摺痕中發現的;半徑等長,直徑相等是透過學生用尺測量後知道的;圓中半徑和直徑的條數無限多,是反覆畫、合作討論悟出來的;半徑和直徑關係的揭示是引導學生推理判斷產生的;圓心和半徑對圓的決定性作用是讓學生在畫圓中體察出來的。總之,使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發展思維能力,建立空間觀念。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悅。同時也很自然地滲透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實踐第一”的觀點。

  三、突出教學重點,加深理解運用

  為了突出“圓的特徵及直徑與半徑的關係”這一教學重點,教師透過設問、設疑,引導學生在操作的基礎上深入思考,在觀察中仔細比較,從而總結概括圓的特徵,理解在同一圓內直徑和半徑的關係。為了突破“圓的畫法”這一教學難點,教師先示範畫圓,引起學生注意觀察畫圓的方法,透過學生嘗試畫圓後,再引導歸納畫圓的步驟,從而掌握方法。這樣的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概括歸納的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透過每一單項的“練一練”和拓展應用,達到夯實學生的雙基,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目的。特別是解決新課伊始提出的:“車輪為什麼要做成圓形的這一數學問題。學生能從半徑的特徵上去理解和運用。這樣一個問題,既統領了全課,又加深了課本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做到了開課是數學問題生活化,課末是把實際問題數學化。

  四、利用電教手段,改變呈現方式

  本課將多媒體應用於教學,用計算機呈現教學材料,使之直觀形象、生動有趣、資訊集中,化動為靜,打破了常規手段的侷限性,顯示出了現代化教學手段無可爭辯的優勢。如創設情境時的三輛車,為了建立圓的表象演示一條曲線圍成圓的過程,探究直徑和半徑的關係時的動態展示,以及練習設計的動畫顯示等等,無一不體現出多媒體的不可替代性。同時也使學生體驗到學習手段現代化的樂趣和魅力,從而進一步激起學生探索求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數學《圓的認識》評課稿精選10篇7

  今天聽了周老師上的《圓的認識》,讓我感受很深。本節課注重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啟用生活中的素材開展數學教學,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建構等等方面教師都比較注重,也取得了相應的很好效果。可以看出周老師在研究這節課的時候做了很多的打磨,聽了這節課,為我今後的課堂教學指明的方向,下面簡單從三個方面談談我的學習體會:

  一、 以學生為本,正確把握教學起點。

  圓的認識是一節概念教學課。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這節課要讓學生了解圓的概念以及直徑半徑等的概念與特徵。我們知道,學生對圓已經有了相當的認識,他們的學習不可能是零起點,所以我們的教學也不能是“零起點”, 我們的教學要以學生為本,正確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周老師從一個簡單的遊戲,引出圓周上的點到中心點都一樣長,這就是學生對半徑的特徵的直觀感性認識,所以本節課教師沒有再綁住孩子的手腳從而束縛學生的思維,而是以學生的起點為教學起點,讓學生透過操作、觀察、嘗試、驗證等活動加深對圓的認識。再比如,用圓規畫圓,學生早已經嘗試過,所以上課時老師就把它定位為畫圓的注意點,討論怎麼樣把圓畫好。而關於圓的直徑、半徑等的特徵,學生也並非一無所知,老師就放手讓學生透過折、量、畫、比等活動自主探索、發現,符合客觀實際,學生在操作中體驗感悟,並最終理解掌握。

  二、在自主學習中展開探究新知,掌握圓的知識特徵。

  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以剪的圓為素材,用圓規和尺子為研究工具,有目的、有意識安排學生用量一量、折一折、畫一畫的方法合作探究圓心、直徑和半徑之間的關係。啟發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加討論,用耳去辨析同學們的答案,讓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全過程,經歷觀察、操作類比,歸納等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意識。這一開放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具體、直觀的操作中發現了半徑、直徑的本質特徵、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不但突出了教學重點,而且分散了教學難點,收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整個環節都讓學生在動手操作與合作交流中感悟、體驗、認識圓的各方面知識。都是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他們變被動的操作為主動的探究,不是在學數學,而是在“做數學”和“數學的思考”。教師作為指導者與參與者,自然的引導學生將活動過程上升為數學概念來認識。把學生的學習過程統整在綜合性和探究性的研究活動中,學生對圓的特徵的認識過程就是一種研究與發現的過程,是一種對話與共享的過程。學生在獲得基本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數學思維不斷髮展,同時也獲得了積極豐富的情感體驗。

  三、在拓展與應用中盡顯圓的魅力。

  本課練習設計執教者透過指導學生對解決問題過程的回顧與反思,增強運用有關策略解決問題的自覺性,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本課的練習不僅鞏固了半徑與直徑的關係,還教會學生善於觀察、善於聯想的良好習慣。之後,透過墨子對圓的描述進一步彰顯圓的文化內涵,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我國數學文化歷史悠久萌發民族自豪感。最後,又回到生活中解釋其中的奧秘,注重應用性再次讓學生感受圓的獨特魅力,讓學生不知不覺地走進了圓的世界,不知不覺地學會畫圓,瞭解圓心、直徑、半徑等概念,不知不覺地瞭解到圓與現實生活的聯絡,不知不覺地經歷一次次“再創造”的過程,把學習的主動權充分交還給了學生。

數學《圓的認識》評課稿精選10篇8

  《圓的認識》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課時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圖形、面積的計算及初步感知圓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特殊的平面圖形圓(曲線圖形)。是學生系統認識曲線圖形特徵的開始,是為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和麵積及學習圓柱、圓錐等知識打好基礎。所以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在同圓或等圓中直徑與半徑的關係,使學生學會用圓規畫圓;透過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理解並形成圓的概念,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空間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並能把所學知識運用於生活實際當中;同時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圓、瞭解圓的特徵、學會用圓規畫圓。陳鵬開老師的一節課讓我獲益匪淺,他新穎的教學方法,讓我耳目一新。

  教材透過對圓的研究,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同時,也滲透了曲線圖形和直線圖形的關係,這樣不僅擴充套件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從空間觀念方面來說,也進入了一新的領域。學生雖已初步認識過圓,但對於建立正確的圓的概念以及掌握圓的特徵還是比較困難的,所以感知並瞭解圓的基本特徵和用圓規畫圓”就成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明確圓心與圓的位置之間的關係、半徑與直徑、半徑與圓的大小之間的關係”是本節課的難點。 首先,可以看出陳老師準備的非常充分,認真鑽研了教材,準確把握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教學設計合理,環環相扣,做到了數學知識嚴密的邏輯性。 其次教師一開始透過生活中實際例子引入課題,一方面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從思想上吸引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活動。

  在探究知識這一環節中教師主要透過讓學生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索,分組交流,給予學生充分展示自我和展開探究活動的空間,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發現新知,學生學習的過程是感知的過程,是體驗的過程,是感悟的過程,學生在感知、體驗、感悟中發現新知,掌握新知。根據教材的特點,本節課將以引導、探究、動手操作為主要方式進行教學。

  教師在講同一圓中半徑和直徑的特徵以及關係時,不是把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去畫圓,透過畫圓來認識這些瑣碎的知識點。透過交流探究發現知識。從而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也體現了數學課堂的有效探究。

  還有教師在教學生畫圓時,先和學生一起認識畫圖工具圓規,再讓學生嘗試自主畫圓,再透過示範畫圓讓學生共同概括規律,從而掌握畫圓中圓心與半徑的作用,這是從感性到理性的一種提高。最後讓學生畫一個半徑為2釐米的圓,這使知識的生成過程變的順理成章。

  最後教師透過拓展訓練,進一步鞏固所學的知識,同時瞭解學生對知識掌握情況。讓學生親眼看見圓的知識的應用,真正體會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解決問題的意識。

  說的不對或不好的地方,請在座的各位同行們批評指正,謝謝!

數學《圓的認識》評課稿精選10篇9

  《圓的認識》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一課時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圖形、面積的計算及初步感知圓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特殊的平面圖形圓(曲線圖形)。是學生系統認識曲線圖形特徵的開始,是為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和麵積及學習圓柱、圓錐等知識打好基礎。所以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在同圓中直徑與半徑的關係,使學生學會用圓規畫圓;透過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理解並形成圓的概念,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空間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並能把所學知識運用於生活實際當中;同時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圓、瞭解圓的特徵、學會用圓規畫圓。王榮老師的一節課讓我獲益匪淺,她新穎的教學方法,讓我耳目一新。

  教材透過對圓的研究,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同時,也滲透了曲線圖形和直線圖形的關係,這樣不僅擴充套件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從空間觀念方面來說,也進入了一新的領域。學生雖已初步認識過圓,但對於建立正確的圓的概念以及掌握圓的特徵還是比較困難的,所以感知並瞭解圓的基本特徵和用圓規畫圓”就成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明確圓心與圓的位置之間的關係、半徑與直徑、半徑與圓的大小之間的關係”是本節課的難點。

  首先,可以看出做課教師準備的非常充分,認真鑽研了教材,準確把握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教學設計合理,環環相扣,做到了數學知識嚴密的邏輯性。

  其次教師一開始透過生活中實際例子引入課題,一方面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從思想上吸引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活動。 在探究知識這一環節中教師主要透過讓學生折一折、量一量、指一指、比一比等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索,分組交流,給予學生充分展示自我和展開探究活動的空間,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發現新知,這也正是我校所定的專題;“數學課堂的有效探究”的進一步體現,學生學習的過程是感知的過程,是體驗的過程,是感悟的過程,學生在感知、體驗、感悟中發現新知,掌握新知根據教材的特點,本節課將以引導、探究、動手操作為主要方式進行教學。

  教師在講同一圓中半徑和直徑的特徵以及關係時,不是把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去畫圓,透過畫圓來認識這些瑣碎的知識點。透過同桌交流探究發現知識。從而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也體現了數學課堂的有效探究。

  還有教師在教學生畫圓時,先和學生一起認識做圖工具圓規,再讓學生嘗試自主畫圓,再透過示範畫圓讓學生共同概括規律,從而掌握畫圓中圓心與半徑的作用,這是從感性到理性的一種提高。最後讓學生畫一個半徑為2釐米的圓,這使知識的生成過程變的順理成章。這也是專題:“數學課堂高效探究”的體現。

  最後教師透過拓展訓練,進一步鞏固所學的知識,同時瞭解學生對知識掌握情況。讓學生親眼看見圓的知識的應用,真正體會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解決問題的意識。

數學《圓的認識》評課稿精選10篇10

  《圓的認識》這節課選自小學數學教材第11冊,屬於老教材的內容。在新課程理念下,如何上好老教材?學生需要經歷怎麼樣的學習過程?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需要我們認真思考。何老師《圓的認識》這節課在這方面進行了認真的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聽了這節課之後,我進行了認真的反思,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 以學生為本,正確把握教學起點。

  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這節課要讓學生了解圓的概念以及直徑半徑等的概念,所以這是一節概念教學課。我們知道,學生對圓已經有了相當的認識,他們的學習不可能是零起點,所以我們的教學也不能是“零起點”, 我們的教學要以學生為本,正確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何老師在這節課剛開始就出示了一個長方形的擲沙包的比賽場地,讓學生體會到這樣比賽有失公平,那怎麼樣比才公平呢?學生能夠想到圍成一個圓形進行比賽,並且能夠體會到站成圓形到中心點都一樣長,這就是學生對半徑的特徵的直觀感性認識,所以本節課教師沒有再綁住孩子的手腳從而束縛學生的思維,而是以學生的起點為教學起點,讓學生透過操作、觀察、嘗試、驗證等活動加深對圓的認識。再比如,用圓規畫圓,學生早已經嘗試過,所以上課時老師就把它定位為畫圓的注意點,討論怎麼樣把圓畫好。而關於圓的直徑、半徑等的特徵,學生也並非一無所知,老師就放手讓學生透過折、量、畫、比等活動自主探索、發現,符合客觀實際,學生在操作中體驗感悟,並最終理解掌握。

  二、 直觀教學相得益彰

  我們都知道,小學生是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的,所以我們的教學要時時注意讓學生透過直觀去體驗,去感悟。我覺得何老師這節課這一點做得比較成功。比如,教學“直徑、半徑有無數條”這樣的特徵,學生想象起來會比較困難,因此教師就採用多媒體課件加以直觀的演示,從而非常直觀地凸顯了這一知識點。再比如,教師在教學“同圓內每條直徑都相等”時,螢幕上的直徑依次旋轉至同一條直徑重合,相信會給學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從而加深對特徵的理解和掌握。這樣的地方還有很多,我也不再一一列舉。整節課,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教學,效果非常好。

  另外,本節課注重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啟用生活中的素材開展數學教學,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建構等等方面教師都比較注重,也取得了相應的效果。

【數學《圓的認識》評課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