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清明節> 清明節的別稱

清明節的別稱

清明節的別稱精選6篇

清明節的別稱1

  清明節的別稱:

  1 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我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一般是在公曆的四月五號,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xx多年曆史。

  3 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4 寒食節,又稱熟食節、禁菸節,冷節。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就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因為有上墳、效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所以也稱鞦韆節,拔河節等。

  5 上巳節,也稱女兒節,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上巳”,亦稱為“三巳”。三國魏以後,把節日固定在三月初三,一直沿襲至今。

清明節的別稱2

  清明節為什麼還有一個寒食節的別稱?

  關於清明節為什麼又叫做寒食節,這跟清明節的一項習俗以及這項習俗的由來有很大的關係。這個習俗就是在清明這一天,家裡不能夠動煙火,只能吃涼的食物,又稱寒食。實際上,在原來,清明節和寒食節本不是一天,只不過由於這兩個日子非常接近,經過歷史的演變,清明節和寒食節就逐漸變為一天了。那麼,又為什麼會有寒食這樣一個習俗呢?

  寒食的習俗跟我們國家古代的一個著名人物介子推有關清明節的別稱清明節的別稱。據傳說介紹,在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二皇子重耳為奸人所害,被迫流亡,最開始有許多臣子追隨,主要是希望重耳復國時能夠獲得更多的榮華富貴,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人都不再對重耳復國有信心,所以逐漸離開了重耳,只剩下了幾個忠心耿耿的人,這其中就包括介子推。再後來,歷盡千辛萬苦,重耳復國成功,成為著名的晉文公。但是開國元勳介子推卻隱居在了綿山的深山老林中。重耳派人去請介子推,希望能夠讓介子推繼續輔國,但是介子推卻不從,因此晉文公下令大火燒山,希望能夠逼出介子推

  但是卻沒想到介子推被燒死在了綿山上。晉文公異常悲痛,下令全國這一天都不許開火燒飯,只許吃冷食,這便是寒食的由來。

  清明節為什麼又叫踏青節?

  清明節別名踏青節還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因為清明正是春光明媚的好時節,所以古人喜歡在這一天出去踏青郊遊,呼朋引伴,放浪形骸。所以清明這一天就又別稱踏青節。

清明節的別稱3

  清明有幾個別稱,今作分述,以供談助。

  1 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我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一般是在公曆的四月五號,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xx多年曆史。

  2、三月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這裡所用“清明”不是名詞,而是與“潔齊”同為形容詞,“潔齊”謂萬物因溫溼潤澤而生長,“清明”指氣候清淨而明媚。清明節在夏曆三月間(日期有參差,而在公曆則每每在4月4日或5日),故又名三月節。

  3、柳節。晉·周處《風土記》有記載,雲清明節為柳節。相傳是為紀念春秋時期晉國介子推而有插柳風俗,衍生柳節之名目。介子推是隨晉公子重耳避國亂流亡的諸臣之一,重耳多年後歸國踐位(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晉文公),封賞從亡諸臣,“介子推不言祿,祿亦弗及”,奉母避居綿山,重耳去請他出山,他不願為官,重耳命人焚山逼促,他抱住柳樹不出,與其母都被燒死;後世人指此日為清明日,其實春秋時代還不知有此節氣。清明插柳枝以作紀念,當是很久以後形成的節俗。清明時節,柳樹新綠,傳出春信,清明日就又稱柳節。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則雲:“清明即寒食,又曰禁菸節。”

  禁菸指禁炊煙,不生火只吃此前煮就的冷食品,相傳亦是紀念介子推而立禮俗。其說非,因為寒食禮俗在介子推之前就有,隋·杜公瞻為《荊楚歲時記》所加按語引《周書,不能說“清明即寒食”。

  4、鞦韆節,見於明·劉若愚《明宮史》。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載:“按《析津志》雲:遼俗最重清明,上自內苑,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戲為樂。”《紅樓夢》敘及飲酒行令,有“女兒樂,鞦韆架上衣衫薄”之句。清明時換上春裝,開始盪鞦韆,故有秋千節的名稱。

  5、踏青節。嶺南春早,踏青節定得亦早,以夏曆二月初二日為踏青節,但大部分地區,從中原、江南到華北都以清明為踏青節。這些地方,春信日期有先後,華北一帶要在公曆4月中旬或下旬開春,但踏青節卻也定在清明。

  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6、寒食節,又稱熟食節、禁菸節,冷節。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就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因為有上墳、效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所以也稱鞦韆節,拔河節等。

  7、上巳節,也稱女兒節,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上巳”,亦稱為“三巳”。三國魏以後,把節日固定在三月初三,一直沿襲至今。

  8、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清明的別稱,來自氣象、物候、民俗,可謂雅俗相共了。

  民間另有別稱,踏青節、鬼節、冥節、死人節、聰明節、死節、掃墓節。

清明節的'別稱4

  寒食節

  又稱熱食節,禁菸節,冷節,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5日,也就是距清明節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食備好的熱食,冷食,故而得名。

  踏青節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清明節的來歷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鬼節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清明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

  清明節簡介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的歷史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的別稱5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在古時,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三月節”。

  在古人的觀念裡,108是代表完滿、吉祥、久遠、高深的大數,把清明放在冬至後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義。清明的得名,不僅緣於萬物此時的生長清潔明淨,也緣於這一時期的太陽也是清新的太陽,流轉於這一時期天地之間的陽氣,也是清新的陽氣。

清明節的別稱6

  1、清明節的別稱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1] 。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地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2、清明節的諺語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頻繁。陰雨下了清明節,斷斷續續三個月。清明難得晴,穀雨難得陰。清明不怕晴,穀雨不怕雨。雨打清明前,窪地好種田。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清明宜晴,穀雨宜雨。清明斷雪,穀雨斷霜(華東、華中、華南、四川及雲貴高原。清明斷雪不斷雪,穀雨斷霜不斷霜。

【清明節的別稱】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