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電影> 電影《大國糧倉》啟迪感悟

電影《大國糧倉》啟迪感悟

電影《大國糧倉》啟迪感悟(通用12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我們常常會對人或者事物有新的思考,在這個時候,不妨試試寫篇感悟的文章,便於記憶。為了幫助大家掌握感悟的寫作方法,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電影《大國糧倉》啟迪感悟(通用12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電影《大國糧倉》啟迪感悟1

  20世紀60年代初,米楚林和李森科的遺傳理論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視野開闊,通讀外國資料,學習了孟德爾和摩根的現代遺傳理論研究的新動向,於是透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打開了雜交水稻王國的大門。他為我們這一代樹立了一個好榜樣。我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立人,終身學習,熱愛和鑽一線,遇到困難不退縮,遇到挫折不屈服,堅守崗位。弘揚時代精神,樂於服務,樂於奉獻,振興中國電力環保事業,積極參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第三,要學習袁隆平院士顧全大局、不計名利、甘當他人階梯的合作精神。袁隆平院士自從事雜交水稻研究以來,一直著眼大局,從困難出發,考慮全域性,所以每次專案啟動,總能帶動不同地區、不同單位合作攻關。

  20世紀70年代,他將研究團隊發現的野生材料毫無保留地分發給國內18家研究機構,加快了合作研究的步伐,使後續的配套研究得以迅速實現。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認為作為一個企業的中層管理者,應該有這種精神,團結協作,承上啟下,傾聽大家的聲音,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工作的預見性。要做一個合格的服務員,圍繞整個公司和部門做決策,加強協調,開拓創新,全力以赴為專案服務好。努力加強自身修養,打造環保行業領先形象。最後要學習袁隆平院士的好品格,好作風,好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謙遜豁達,不自命不凡;他作風樸實,關心他人;他熱愛生活,健康樂觀。在他身上,體現了憂國憂民、造福人類、自強不息、勇攀高峰、勇於面對困難、淡泊名利、奉獻社會的創新精神。袁隆平院士對事業的堅持和奉獻深深激勵了我。作為一名普通的企業員工,我們的名聲並不顯赫,我們的地位並不高尚,我們的收入並不富裕,但是我們從事的職業卻極其高尚,所以我會努力實現我個人的社會價值。可以說,袁隆平院士的這種精神不僅激勵了我們,也淨化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更好地貫徹各級領導的工作安排,積極開展各部門的工作,認真學習節能環保新技術和新知識,努力掌握全球環保領域的新趨勢,拓寬知識面,以適應現代生產和和諧社會發展的需要,提高環保裝置的質量,建設一個專案,一座豐碑。同時,還不如組織部門員工參加政治學習和業務培訓,開展員工文化體育活動,關心員工生活,幫助解決實際困難。以袁隆平院士的先進事蹟為榜樣,以各方面的標準,不斷鞭策自己,提高自己,以求更大的進步。

  電影《大國糧倉》啟迪感悟2

  夕陽下,一片稻田散發著金色的光輝。在這其中,有一位耄耋老人,為了自己的夢想,為了國家的命運,不停地研究……

  他的一生有兩個夢想,兩個“簡單的夢想”。他的第一個夢想是“覆蓋全球夢”,讓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在一個世紀前,中國已然成為了一個大型貧民窟。到處都是災民,餓死的人不計其數。他看到這一切,心中悲痛,便有了這一願望。然而,當他說出自己的願望時,換來的卻是全國人民的質疑及外國人的嘲諷與冷漠。可他沒有放棄,依然躬耕在農田的第一線。

  從上個世紀80年代至今,他不畏艱辛,執著追求,大膽創新。在這幾十年間,有過失敗,有過困難,但他從未放棄。“失敗了就再來!”他一直堅持著,不斷努力著。如今,在他的努力下,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雜交水稻的大面積種植,實現了雜交水稻的全球發展,他的夢想正在一步步地實現。

  他的第二個夢是“禾下乘涼夢,高產不封頂”。在他夢中,試驗田中的雜交水稻比高粱還高,穀粒甚至比花生還大。他坐在這片稻穗下乘涼,與助手談笑風生……他一直在為這個夢想努力著,與他的團隊不懈奮鬥著,水稻畝產最高紀錄不斷在重新整理。令人遺憾的是,他沒有完成夢想就走了。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這個夢想將會實現。老人家地下有知,那該多麼欣慰啊!

  這位老人,為祖國,為世界,為消除饑荒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獲得了無數榮譽,身價早已上千億,但他並沒有貪圖享受,一個月6000多的工資也十分滿足,他將獲得的獎金全部捐了出去。讓我們祝這位老人,祝這位“雜交水稻之父”,祝袁隆平爺爺:一路走好!

  這顆種子,包含著老人家對祖國,對人民的一片赤誠之心。他就像一顆偉大的種子,為我們播下了希望。

  電影《大國糧倉》啟迪感悟3

  1930年的農曆七月初九,在北京協和醫院裡,一個小男孩誕生了,因為出生在北平,便取名叫“隆平”。袁隆平是誰?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雜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他是不開豪車但科研經費一投就是幾千萬的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他是名字品牌價值千億但捨不得買貴的衣服的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他就是我們的“國寶”,我們心中不折不扣的男神。

  致敬堅定理想、永葆信念的“90後男神”。袁隆平說,他最大的願望就是把飯碗牢牢掌握在我們中國人自己手上。樸實的話語彰顯出他深厚的愛國情懷、造福於民的崇高品德,這樣的精神值得我們所有人敬佩和學習。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從來都不是虛無縹緲的,而是始終體現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中。理想信念是方向、是燈塔、是幹事創業不竭的精神動力,任何時候都動搖不得,只有堅定理想信念,才能奮力開啟實現宏偉藍圖新徵程。

  致敬不畏艱辛、責任至上的“90後男神”。他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的身上最值錢的,是裝在腦子裡的知識和一顆責任心。”袁隆平老人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解決吃飯的問題,數十年來,袁老用自己的堅持和心血,為做好這件事竭盡全力、付出所有。他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學習他攻堅克難的責任意識、學習他忘我無私的奉獻精神、學習他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今日之中國,正站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奮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征程中,奮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區、攻堅期,更加需要黨員幹部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責任感和緊迫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智慧和力量。

  致敬勇於擔當、甘於奉獻的“90後男神”。自稱“90後”的袁隆平,數十年間從未停下逐夢的腳步,在他的時間表裡,沒有暫停,沒有休息。鮐背之年,儘管身體大不如從前,他依然“管不住”那邁向稻田的腿,“收不住”那顆向著水稻的心,對雜交水稻事業一以貫之地執著。共產黨人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幹部,也許我們只是處在一個平凡的崗位,但是隻要我們擁有擔當奉獻精神,依舊可以在平凡的崗位上,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致敬堅持夢想、不懈奮鬥的“90後男神”。袁隆平曾在公開場合多次暢談自己的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就是追求超級稻高產;另一個是覆蓋全球夢,讓超級稻走出國門造福世界。袁隆平從未停下逐夢腳步,埋頭苦幹,把一生浸在稻田裡;宅心仁厚,把蒼生裝在心頭上!袁隆平老先生教會我們:只有守得住初心,才能看得見未來。“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現在,青春是用來奮鬥的;將來,青春是用來回憶的”……每一次關於奮鬥的話語都飽含激情、富有哲理、催人奮進,不懈奮鬥的時代號角已經吹響,要以新擔當承載新時代,以新作為開啟新徵程,不忘初心,不懈奮鬥,在青春的接續奮鬥中書寫新的輝煌。

  “良田千頃,不過一日三餐;廣廈萬間,只睡臥榻三尺。”這句中國諺語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詮釋。他給予了千頃良田新生命,讓億萬人吃得飽一日三餐,他喚醒了萬間廣廈真用途,這就是“90後男神”袁隆平的故事。袁老,生日快樂!祝福您,健康快樂超百歲!

  電影《大國糧倉》啟迪感悟4

  一粒種子改變世界,盤古開天闢地,人類呱呱誕生,從那一刻起,擺脫飢餓,奮力生存便成了人類歷史的不朽主題,滾滾歷史長河中的歷朝歷代,各君各王,雖處在不同國度,不同疆域,卻擁有著同一個亙古不變的夢想,解決糧食問題。民以食為天,人類從未停止過對飢餓的抗爭,從未停歇過對糧食的渴望。當歷史的刻度停留在21世紀,世界人口已經達到60億的眼下,卻依然有8億人處於飢餓狀態,平均每天有24000人死於飢餓。在糧食問題日益凸現的今日,世界將目光投向了中國,這片廣袤無垠的國度,耕地面積只佔世界7%,人口卻佔世界22%的第一人口大國。

  面對冷峻現實,世界陷入了糧食恐慌,人們不僅連連發問:誰來養活中國,誰來養活世界?時事造英雄,20世紀70年代,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爆發了一場“綠色革命”,透過對雜交水稻的成功研究,最終將水稻畝產從300公斤提高到了800公斤,並推廣2.3億多畝,增產200多億公斤,增產的糧食可以多養活7500萬人。英雄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英雄滿懷信心地向世界宣稱,中國人不僅可以自己養活自己,更能為解決世界糧食問題作出巨大貢獻。英雄的名字從此響徹天際,被百姓們愛稱為“當代神農氏”,他就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回眸奇蹟的誕生,竟源自兒時的一次郊遊。6歲在武漢園藝場時,當他看到滿園裡鬱鬱蔥蔥,到處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鮮豔的果實,立即被這派美景所吸引。

  心想長大以後也去學農。誰也不知道,那時命運已經開始悄悄安排奇蹟的發生。袁隆平沿著兒時單純的夢想一步步走著,1953年,從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的袁隆平,為了追求心中的夢,毅然從四川重慶來到了偏僻的湘西雪峰山旁的安江農校任教,一教便是19個春秋。學生們都很尊敬他,視他為良師益友,更被他對稻田的專注精神所感動。這個從小長在大城市裡的知識分子,從來不怕臭,不怕髒,隨時都能彎腰赤腳下田地,觀察稻田的生長情況。颳風下雨也不能阻擋他的熱情,農民都打趣的稱他為“袁癲子”。正是這種外人難以理解的痴迷之情,在無形的支援著他,正是這種對夢想的執著信念在背後推動著他,精心進行著每一份耕耘,正是這種踏實嚴謹的治學態度,最終贏來了盆滿缽滿的豐收碩果。歲月不居,天道酬勤,穿越過十年風雨的艱辛,雜交水稻的研究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袁隆平為了一個“人類沒有飢餓的未來”付出了自己所有的青春年華,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精力汗水。一次次人為的惡意破壞,讓精心培養的秧苗毀於一旦;一次次的天災所難,讓科研程序舉步維艱。但是十年間的艱難險阻最終都在夢想的力量下低了頭,都在與夢想的較量中敗下了陣,這個剛毅的漢子,在一次次跌倒後依然不屈前行,在苦難面前他甚至安慰妻子說:“山谷越深,山峰越高。

  我們眼前所經受的苦難,其實是對我們未來的祝福。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無不是從患難中走來。應該說,苦難是上帝賜予我們的最好的禮品。”樸實無華的話語中透露著聖哲的光芒,平和的心態中預示著成功的訊息。袁隆平和他的學生們像候鳥一樣頻繁遷徙,春長沙,秋南寧,冬海南,南北輾轉,一年三地,不辭辛勞的奔波全都是為了給種子提供適當的環境。他們還在南開北往的火車,輪船,飛機上浸種,甚至把珍貴的種子綁在腰上,利用體溫催芽。從1946年到1970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們經過了整整六年的時間,2190個日日夜夜,先後用了1000多個水稻品種,做了3000多個實驗,但最終都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心情沮喪的袁隆平並沒有繼續低迷,在得到黨和政府一如既往的支援下,他迅速調整了研究方案,再次積極的投入到了又一次試驗當中。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1973年,已逾不惑之年的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雜交水稻,成功將水稻產量從每畝300公斤提高到了每畝500公斤以上。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實實在在的解決了中華民族的吃飯問題,農民親切的稱他為“米菩薩”。這位大名鼎鼎的科學家,平日不拘小節,看上去就是一介農夫,面對笑他土氣的人,他只是淡淡一笑,說:“我現在是乾的農業活,穿得太講究會讓農民覺得生分,他們就不會同我交朋友了,再說,下地幹活也就不方便了。”這種平易近人的性格,讓他與鄉親們之間建立了一種血濃於水的真切情意。

  有一次,郴州一個農民見到袁隆平說:“袁老師啊,我們要感謝你,又要埋怨你,你把產量弄得那麼高,現在糧食都不值錢了哦。”袁隆平若有所思的對鄉親說:“如今種糧食確實不賺錢,但是又少不得。你可以拿一部分田出來種高產水稻,騰出一些地方來種賺錢的作物,那不是又有飯吃又有錢賺了嗎?”過了兩年,又見到這個農民,他激動的對袁隆平說,袁老師,按照你的方法成功了,糧食豐收了,西瓜,蔬菜也賣了好價錢,現在我們是百分之百感謝你了。運用辯證的眼光,袁隆平為鄉親們解決了“穀賤傷農”的問題。答案補充如今,袁隆平已經不再是中國的袁隆平,他更屬於世界,屬於整個人類。袁隆平十幾次赴印度、越南、緬甸、菲律賓、孟加拉國等國指導推廣雜交水稻,為20多個國家培訓了300多名技術骨幹。1999年經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還將一顆小行星命名為“袁隆平星”,這顆小行星在浩瀚的宇宙中閃爍翱翔。兒時的夢想已經實現,這個不知疲憊的追夢人又有了新的夢想,他希望有一天到了秋收時節,水稻能長得像高粱那麼高,穗子像掃把那麼長,穀粒像花生米那麼大,幾個朋友能坐在稻穗下乘涼。

  這便是人們津津樂道的“禾下乘涼夢”。一粒種子改變世界,因為這粒種子承載著人類的夢想,因為夢想的力量使這粒種子在悄無聲息的生根發芽,它以驚人的生命力,奮力破土而出。這粒種子改變了中國,改變了世界,改變了人類。小小的種子迸射出了前所未有的能量。知識+汗水+靈感+機遇,給了它無限的養料,沐浴在新時代的陽光中,這粒改變世界的種子還在欣欣的`生長著,那些禾下的夢想,那些遠離飢餓的願望,也將隨著種子的茁壯生長而付諸現實。

  電影《大國糧倉》啟迪感悟5

  近日,一篇“請暫時遺忘袁隆平”的文章在網上被大量轉發並引起很多人的討論。這篇名為《請暫時遺忘袁隆平,我們應該認識一下這些給我們米飯吃的人們》的文章,呼籲民眾多關注水稻育種領域其他科研工作者。由於文章引用了大量國內大規模種植的水稻品種、雜交水稻的發現過程等資料,也被一些人認為文章意指袁隆平的成就被過分誇大,掩蓋了其他科學家的光芒。

  袁隆平,中國工程院院士,2000年度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中國鼎鼎有名的大科學家,可以說家喻戶曉,被稱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1999年10月經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專案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8117)被命名為袁隆平星,可以說袁隆平“譽滿宇宙”,他是中國科學家中最耀眼發光的學術明星。一提起水稻,必提起袁隆平,一提起有關糧食安全吃飯問題,都會談起袁隆平貢獻。但最近社會也出現了部分質疑袁隆平的聲音,從“海水稻”到暫時遺忘袁隆平,說袁隆平其實沒有那麼神,貢獻沒有宣傳的那麼大。作者將這種現象稱為“袁隆平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和關注,他關係到如何正確認識我們的科學家,特別是明星科學家。

  毋庸置疑,袁隆平是我國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是中國千千萬萬科技工作者代表,兢兢業業,刻苦攻關,為我國的科技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我尊崇袁隆平,其給大眾的形象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是農民科學家。但也不能否定,現在的輿論宣傳也將袁隆平有些神化,將他由紮根大地的農民科學家塑造成無所不能的“神”。“海水稻”讓人想象利用海水可以種植水稻,不僅可以解決吃飯問題,還能解決水資源危機問題,“中國人的飯碗是袁隆平打造的”,等等,相信這個結論袁隆平也不會笑納,也不是袁隆平原意,是我們的宣傳出現了誤導,將袁隆平神化,在此背景下,出現《請暫時遺忘袁隆平,我們應該認識一下這些給我們米飯吃的人們》類似的文章,並不是對袁隆平的詆譭,而是一些愛護袁隆平的人不想讓袁隆平離我們太遠,不想讓袁隆平變成神,想讓袁隆平迴歸人的科學家,不是神的科學家。

  袁隆平現象提醒我們,科學家是人,無論他在自己的領域做出多大的貢獻,他也是人,如果將其神化,那麼他就由人的科學家變成無所不能的神的科學家,就遠離了人間的煙火,由於沒有大地的滋養,也很快從神回到人間,但會磨損其原有的形象,本想提升其形象,但因不食人間煙火的拔高反而讓形象受到干擾,這是宣傳者也沒有意識到的副效果。我們的輿論宣傳一定實事求是,將真實的情況告訴民眾,科學家越食人間煙火越可愛,越值得我們敬重!

  袁隆平是是我們科學界閃閃發光的明星。同娛樂界相比,我們的科技工作者雖然很多,但大多數默默無聞地工作,沒有被廣大民眾認知和推崇,我們需要社會像崇拜娛樂明星那樣尊崇科學家,但我們不是靠造明星,而是靠我們實事求是的偉大創造和奉獻。我們需要更多民眾崇拜我們為社會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讓科學家獲得更多的社會尊重和寵愛。一個寵愛科學家和科學的社會,未來一定是具有強大創新能力的社會。

  袁隆平現象值得我們關注和深思,實事求是地宣傳他們的光輝業績,塑造出的科學家的形象會更偉大、會更接地氣、會更深入人心!

  電影《大國糧倉》啟迪感悟6

  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被公認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股票”是中國股市唯一的流通股。但是,我們第一次見到我們的校友,第一印象就是他太普通了,有點像一個從山村出來的農民!你看他膚色那麼黑,身體那麼瘦,皺紋那麼深。

  記得有一次,一個畫報刊登他的照片,編輯把照片下面“農民豐收後的喜悅”這幾個字錯配了。雖然這是出版界的小意外,但也說明袁隆平太像農民了。他走在街上,真的屬於那種很快就會淹沒在人群中的人。

  “談雜交水稻”是袁隆平向母校彙報的題目。這個話題似乎也很常見,沒有任何修辭的運用,也沒有任何學術上的賣弄。但我們深深知道,這個看似平凡的話題背後,有太多不平凡的。

  1978年,袁隆平和他的七口之家被木板擠在與澡堂隔開的兩個潮溼發黴的茅舍裡,還不時遭受“為教學發愁,想歪門邪道”的冷嘲熱諷。但在這種背景下,他對雜交水稻的研究終於取得了決定性的成果。普通人能做到這一切嗎?

  我們手捧鮮花簇擁著袁隆平,湧向他的演講廳。我們那麼熱情,不比追心目中最紅的明星差。我們知道,我們可能沒有完全理解他說的“雜交水稻”,但我們會用心去領悟大師說的每一句話。

  他的第一句開場白是:“我只是一個普通人……”

  夠了,哪怕我們只懂這句話,也夠了!從袁隆平身上,我們知道了平凡與偉大的關係。

  這也是校友袁隆平給我們的主要感受,確實夠了。

  電影《大國糧倉》啟迪感悟7

  袁隆平與世長辭,全國人民悲痛不已,以各種方式表達對他的追思與緬懷。書記高度肯定袁隆平同志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技創新、世界糧食發展作出的重大貢獻,並要求廣大黨員、幹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同志學習。

  斯人已去,巨星隕落。在表達沉痛哀思的同時,關鍵要學習弘揚袁隆平同志身上的高貴品質和崇高風範,立足本職工作崗位,砥礪奮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不斷拼搏,開拓前進。

  學習弘揚袁隆平的高貴品質。袁隆平的一生始終心懷祖國和人民,從小他就立志要當一名農業科學家。19歲的他義無反顧地選擇報考農學系,從西南農學院畢業之後,他主動紮根基層,當一名農校教員。無論面對怎樣的困難與挫折,袁隆平始終沒有忘記作為一名農業科學家的初心使命。他把自己的青春和年華獻給了畢生追求的雜交水稻事業,他把心血與汗水獻給了一方稻田。袁隆平雖然離我們而去,但他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信念堅定、矢志不渝,勇於創新、樸實無華的高貴品質卻熠熠閃光。我們緬懷和紀念他,就是要學習他這種從小立志為國為民的博大情懷,就是學習他矢志不渝追夢築夢的高貴品質。

  學習弘揚袁隆平的崇高風範。“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一生獲得了各種榮譽與獎勵。面對鮮花與掌聲,他始終“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我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為了夢想,他一輩子躬耕田野,無論是在青春年少時,還是在功成名就時,或者是在耄耋之年,始終以祖國和人民需要為己任,以奉獻祖國和人民為目標。“電腦里長不出水稻,書本里也長不出水稻,要種出好水稻必須得下田。”下田,既是袁隆平對年輕人的第一位要求,也是他自己一輩子的追求。面對新時代的新任務,無論是黨員幹部,還是廣大科技工作者,我們要主動紮根基層,始終堅守工作崗位,心懷祖國與人民,腳踏實地,把業績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用實際行動交出一份新時代的精彩答卷。

  今年是建黨100週年,全國各地正在開展黨史教育。我們要把學習袁隆平的高貴品質與崇高風範作為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公開課,激勵廣大黨員幹部和科技工作者延續袁隆平身上的寶貴精神,始終保持奮鬥精神,鼓起邁進新徵程、奮進新時代的精氣神。

  電影《大國糧倉》啟迪感悟8

  近日,一檔名為《似是故人來》的節目專訪了袁隆平先生。在節目中,袁老對年輕人最想說的8個字是:知識、汗水、靈感、機遇。試想來,我們廣大青年黨員幹部在奮鬥的過程中,也同樣需要這8個字的指引。袁隆平教授給在稻田裡講述裡的人生一課,我們細細品味:這味道真甜。

  用知識武裝頭腦。袁老的雜交水稻是智慧的結晶,沒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在為人民服務中就只能“望洋興嘆”。一些黨員幹部受限於自己的知識結構,解不開難題、捋不清思路,做起事來毫無章法。這種現象不只在老年幹部身上存在,同樣也存在在青年幹部身上。青年幹部崗位和所學專業不匹配,又沒有相關經驗的積累,如果恃才傲物,最終就無法成長成才。所以,我們要不斷加強知識儲備,不只要向書本學習,也要向老同志、老百姓學習,更要從網際網路汲取知識,這樣才能擔當大任,也能為未來做好準備。

  用汗水磨礪人生。袁老說,他帶研究生有一個要求,就是必須能下田。不下田也就吃不了苦,吃不了苦是搞不好農業的。其實黨員幹部也是如此,如果不願意深入鄉間,不願意爬山路、走泥路,怎麼才能瞭解真正的鄉土中國,又怎麼談得上服務群眾?書本里記載的、電視裡播放的、新聞裡報道的,畢竟只是隻言片語,無法涵蓋全面。所以朱有勇才會把實驗室放在泥土裡,所以張桂梅才會把學校建在大山中,所以黃文秀才會放棄城裡的優越生活。他們的汗水也沒有白費,收穫了很多的成果。“青年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獲,選擇了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這也是我們廣大黨員同志需要銘記的。

  用靈感突破創新。“靈感,是由於頑強的勞動而獲得的獎賞。”只有付出汗水的努力才能獲得靈感的迸發。愛迪生的燈泡實驗、雜交水稻的種植成功即是無數次的努力加一瞬間的靈感獲得的結果。廣大黨員幹部在深入實踐、努力奮鬥的過程中,期間可能會誕生很多獨到新穎的想法。靈感的產生只在一瞬之間,倏忽就可以煙消雲散,此時就一定要及時記錄,並且將它們用於實踐的創新之中。當然有些靈感是思維火花碰撞的結果,閉門造車產生不了靈感,不妨與老百姓和同事們多多交流,讓靈感的火花燒出來熊熊火光。

  用機遇實現跨越。因為抓住了雜交水稻研究栽培的機遇,我國極大地緩解了糧食不足的問題。可見,機遇是如此重要。當前,我國正處於一個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年輕幹部要把握住這個歷史機遇期,低頭趕路的同時,千萬別忘了抬頭仰望星空。我國發展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這也為個人的發展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機遇,青年黨員幹部唯有透過奮鬥,用知識武裝頭腦、用汗水砥礪人生、用靈感突破成長,如此才能不負韶華、不負青春,實現人生和事業的跨越。

  電影《大國糧倉》啟迪感悟9

  近日,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先生又火了!他給自己定了2個小目標。恰逢十九屆五中全會的召開,我作為新時代年輕幹部,也給自己定個小目標——補足能力“七巧板”,把自身發展融入到國家發展的大局中去,“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要求落到實處。

  把規矩頂在頭上,做新時代的“清白人”,守住底線、紅線。年輕幹部要樹牢規矩意識,心存敬畏,手握戒尺,這是幹事創業的基準線。堅守底線,就是要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嚴守政治紀律和規矩,強化“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要明白“只有守底線,才不會被底線守”的道理,將無限忠誠擔當和為民服務初心融入胸中、銘於心上、踐於腳下,不斷提升自我政治能力,穩步邁入新時代。

  把責任扛在肩上,做新時代的“孺子牛”,在工作中解民憂、惠民生。責任彰顯擔當,擔當展現作為。年輕幹部要有想幹事的衝動,這是幹事創業的生命線。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要牢記初心使命,深入基層搞調研,走訪一線摸民情。擼起袖子加油幹、帶頭幹,大事難事衝在前,急事險情靠前站。帶著熱心想工作,帶著激情幹工作,新時代面臨新任務,需要我們擼起袖子,捲起褲子,撲下身子,不斷提升調查研究能力、應急處突和群眾工作能力,跨步走入新時代。

  把務實抓在手上,做新時代的“實幹家”,在工作中暖民心、聚民力。都說“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年輕幹部當有能幹事、幹成事的決心和毅力,這是幹事創業的動力源。守恆心、辦恆力、求恆效。年輕幹部要拿起法律武器,走好調研步子、打響試點牌子,把法律作為決策底線,把調研作為決策基礎,小把片試點作為決策根據。年輕幹部需以上率下、真抓實幹。不僅要定好調子、畫好譜子、唱好曲子,也要做到既掛帥又出征,當先鋒,做表率,帶頭深入工作一線。不斷提高科學決策、抓工作落實能力,跑步進入新時代。

  把創新放在心上,做新時代的“改革家”,注重與時俱進,聚焦創新發展。勇於改革、大膽創新,敢於“下深水”、善啃“硬骨頭”,是年輕幹部幹事創業的爆發點。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機遇與挑戰並在,年輕幹部要學會“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用新思想推動發展,用新舉措助力發展,用新成果體現發展。不斷提升改革攻堅能力,衝刺飛入新時代。

  年輕幹部當拼齊能力“七巧板”,實現自我小目標,為國家大計出力、出智、更出效。

  電影《大國糧倉》啟迪感悟10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終於實現了畝產900公斤的目標。而在試驗田收割以後,種糧大戶王化永告訴他第5號田599.1平米合0.897畝,毛重1172.5公斤,合1307公斤每畝。並要按通行的“七五折”來計算他的每畝淨產量時,袁隆平謙虛的說,我們不按七五折,我們按七二折算吧好不好?就這樣稻穀收穫後經烘乾、除雜後,按標準水分加權平均,七二摺合每畝片平均畝產926.6公斤。

  田裡增產幾公斤水稻也許算不上什麼大事,但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來說可就意義非凡了。當年把雜交水稻的畝產量從600公斤提高到700公斤,袁隆平用去了4年時間。從700公斤攀上了800公斤,又耗去了4年心血。而現在從800公斤實現了畝產900公斤的目標,袁隆平整整摸爬滾打了7個年頭。可想而知,在這期間,每增加一公斤的產量都要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們付出數不清的心血。如果在這次驗收中,袁隆平只要稍微做點手腳,甚至只需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他的1000公斤目標可能就會在現在同步實現了。然非但如此,袁隆平不僅在全程遠離驗收的專家組,更主動要求驗收專家組放棄通行的“七五折”,而用“七二折”的淨出率。這樣一改變,袁隆平的成績也超過了900公斤,但總成績卻也“打折”了。

  我們中國人素來就有“好事可大不可小,壞事可小不可大”的“傳統”。對於一個人的成績,不但能“可大”,甚至還能“拔高”和“塑造”,就是“注點水”人們也能理解。因此不少英雄模範人物出現之初少有非議,而一經歷史檢驗便難掩瑕疵。特別是如今所謂的這獎那杯更是非議重重,其主要原因就是成績的內容並不是那麼實在。按照袁隆平的聲望和其貢獻。別說成績要“打折”,就是按照“毛重”1305公斤計入袁隆平的成績單,甚至國家就按照這樣一個成績單獎勵他,估計老百姓也很少有怨言。因為按照袁隆平的貢獻,他現在早已遠遠超出國家的獎勵界限了。

  也正是袁隆平的這種對自己成績的“打折”,也才釀造出中國科學界獨具性格而又耀耀生輝的袁隆平。袁隆平是中國的科學家,按他對社會的貢獻和他得到的獎勵足夠他有晚年享受不盡的奢華,更用不著在奔波于田間地頭,但是我們看到雖然已經80出頭的袁隆平仍然額也不停留的忙碌在稻田裡,對奢華的生活更不屑一顧。他是中國最有錢的農民,但他也可能是世界上工作在最艱苦環境中的一流科學家。而袁隆平卻說,要那麼多錢做什麼,那是個大包袱,背來背去。我覺得這種生活很好,搞豪華車有什麼意思,穿著豪華的衣服還有什麼鱷魚的皮帶,兩千多塊錢我從來沒有,送給我,我不要。

  事實上正是袁隆平的超然和灑脫,把一切看得都很淡然,才使他對成績和榮譽有著非同一般的理解。人們常說,什麼都能忽悠,人的肚子不能忽悠,吃不飽就要捱餓。水稻每畝達到900公斤,就能解決全球5000萬人的吃飯問題,如果這個增產不是實打實的,就有可能還有幾千萬人捱餓。而袁隆平把這個成績“打折”,就意味著夯實了這個成績單,也就意味著不僅能保證5000萬人的吃飯問題不會“打折”,更能夠綽綽有餘。他不僅對自己要求這樣嚴格,同時也對自己所帶的研究生、博士生也有“特殊要求”:“你要把名利丟開一點,不怕困難,努力鑽研”。甚至提出:我培養研究生、博士生第一個條件你要下田,你怕下田,怕吃苦的,我就不接收你,我說電腦很重要,書本知識也很重要,都是基礎,但是電腦裡面,書本里面種不出水稻出來的。這樣一種認真求實的精神,足該成為中國科學家的“座右銘”。

  電影《大國糧倉》啟迪感悟11

  國電集團和國電科環集團黨委號召廣大黨員幹部開展向偉大的科學家袁隆平同志學習的活動,並下發了《袁隆平傳》一書,我懷著崇敬而好奇的心情開始翻看了這本以政治教育讀本身份出現的書籍,但是,它傳奇的色彩,豐富的內涵和感人的事蹟立即吸引了我,使我迫不及待地一口氣將它讀完。袁隆平同志的傳記,他代表一種精神,一種自強不息,鍥而不捨的民族精神和高貴品質。

  學習袁隆平,首先要學習他為國、為民、為事業不畏艱難,勇於付出的精神。袁隆平對祖國和人民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說:”科學研究是沒有國界的,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不愛國,就喪失了做人的基本準則,就不能成為科學家。”作為一名基層幹部的黨員,身處環保工程第一線,我應該把個人的理想同國電集團的環保事業及國家、民族的奮鬥目標統一起來,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國家的環保產業和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興國的實踐結合起來,牢固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遠大理想和永遠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並立身本職,從做實、做大、做強著眼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邁進。

  第二要學習袁隆平院士注重理論聯絡實際、勤奮進取的務實精神。袁隆平院士認為:”成功的要決在於知識、汗水、靈感、機遇。”20世紀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遺傳學說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視野開闊,通讀外文資料,瞭解到了孟德爾、摩爾根現代遺傳學理論研究的新動向,於是透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打開了雜交水稻”王國”的大門。他為我們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樣,我們更應該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立人,學一生,愛一行,鑽一行,遇到困難不退縮,遇到挫折不屈服,在本職崗位上百折不撓,鍥而不捨。並弘揚時代精神,樂於服務,甘於奉獻,振興我國電力環保事業,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電影《大國糧倉》啟迪感悟12

  袁隆平是我國當代傑出的農業科學家,享譽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他參加工作50多年來,不畏艱辛、執著追求、大膽創新、勇攀高峰,使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及應用領先世界,推廣應用後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為我國及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傑出貢獻。學習袁隆平,就要學習他熱愛祖國、一心為民的堅定信念。袁隆平對祖國和人民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說,“科學研究是沒有國界的,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不愛國,就喪失了做人的基本準則,就不能成為科學家。”自年輕時他就立志獻身雜交水稻事業,併為之不懈拼搏、頑強奮鬥,始終把為國家解決好“民以食為天”問題當作自己的重大責任和崇高使命,50多年如一日,意志堅定、鍥而不捨。

  學習袁隆平,就要學習他求真務實、勇於創新的科研作風。“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這充分體現了他潛心實幹的本色和求真務實的作風。“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交優勢”,這曾經是世界經典著作中的“金科玉律”。袁隆平不迷信權威和書本,20世紀60年代初,他從對“鶴立雞群”稻株的觀察中悟出天然雜交水稻的道理,從而勇敢承擔起雜交水稻研究的課題,不畏艱難,反覆試驗,終於研究成功三系雜交水稻。袁隆平不滿足已取得的成就,不斷創新,帶領我國雜交水稻科技工作者又研究成功兩系法雜交水稻,使我國的雜交水稻研究一直保持世界領先水平。學習袁隆平,就要學習他淡泊名利、樂於奉獻的崇高品德。

  上世紀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組發現的相關材料毫無保留地分送給全國18個研究單位,從而加快了協作攻關的步伐,使三系配套得以很快實現。上世紀80年代,他帶領“863”專案組開展攻關,提倡團結協作,很快獲得了成果。他沒有把政府撥給的數千萬元作為自己的研究專款,而是組織起全國的協作單位共同研究、共同分享。他還將所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科學獎和世界糧食獎等獎金全部捐獻出來,設立獎勵基金,獎給為科研做出貢獻的農業科技工作者們。袁隆平不僅傾心解決中國糧食問題,而且長期關注世界糧食安全。在他眼中,雜交水稻研究成果既屬於中國,也屬於全世界。他把“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為畢生的追求,併為之做出了極大努力。

【電影《大國糧倉》啟迪感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