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資訊科技> 資訊科技素養類課程學習心得體會

資訊科技素養類課程學習心得體會

資訊科技素養類課程學習心得體會(7篇)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裡有了一些心得後,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那麼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資訊科技素養類課程學習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資訊科技素養類課程學習心得體會1

  今天,我參加了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培訓,對“整合”有了一些新的體會。

  首先,我想資訊科技與學科的整合雖然才起步,雖然有一些人對此有這樣那樣的偏見,但任何新生事物都是這樣過來的。我們既然已身處資訊時代,身處網路時代,研究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應該是很自然的事。如果極而言之,我想可能我們的生活都在與資訊科技整合呢!何況我們的教育,何況教育中的學科教學!

  其次,今天聽了賈老師的的課,理解了整合是有層次的。這樣一想,想到我們雖然身處鄉鎮,網路條件也並不十分好,但也就敢談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這樣一個一般人認為十分新潮的問題了。我們研究的整合屬於剛起步的,屬於最低層的,所以我想,“整合是一個過程”“整合是有層次的”這樣一個觀念對我們很多教師來說是非常有用的,至少讓我們信心增強了不少。

  第三,我想整合除了是一些技術與方法問題之外,應該先是一個理念問題。有些事我們沒有改變,有些問題我們無法解決,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停滯不前。技術問題、條件問題,我們可能沒法一下子解決,但理念問題可能是我們可以先解決的問題。我們現在的教學強調了事實,忽視了問題。而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強調解決問題,而不是去演示事實。

資訊科技素養類課程學習心得體會2

  在閱讀教師人文讀本的過程中,可以從中充分的學習到中華人文精神的形成、發展,傳統人文精神發展和中華人文精神的新因素等很多重要論述。同時,從各方面的角度表述了人文素養的重要性和在各個領域裡所起到的作用。如,中華傳統人文的基本特徵和西方人文的基本特徵間的區別與共同點。

  從我國學校的課程安排來看,基礎教育存在著明顯的重理輕文的傾向,諸如歷史、地理之類的人文課程,與國外相比,不僅教學課時少,而且教學要求低。發達國家的基礎教育不僅重視課外閱讀,而且對研究能力和寫作能力有較高要求,國外很多國家的學校教育從小學低年級就開始訓練學生收集、查詢、分析資訊,並結合社會生活科學研究的程式寫論文,對比鮮明的。

  教師要始終把"一切為了學生"作為標準,要把自己想象成學生,才能明白學生到底喜歡聽哪一型別的課程。因此,作為教師要不斷的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在不斷的創新中,最大程度地開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提高教學水平。不依靠大量的作業和考試增加學生負擔,給予學生一定的自由空間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和開發其求知的慾望,從而使其在創造、開發、想象的過程中更好地使其知難而進,而最終達到學生的求知慾,使教學以全新的面貌運用到學生的身上,得到最有效的教學效果。

  中華民族有著獨具特色的人文思想,諸如儒家的仁愛、節儉、謙讓,墨家的重實踐、任人唯賢等,得以綿延至今。我們如今所說的人文素養,即是正確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它是悠久歷史的深厚積澱的結果。現如今所提倡的素質教育與人文素養的提高是有共性的,素質教育是以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為目的,以提高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勞動技動、心理素質為宗旨的基礎教育。它主張因材施教,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生動活潑,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所以在教育教學中,充分發揮人的求知慾、興趣等各個方面的優勢,來填補教學過程中缺乏的教育方式,那就是以人為本。

  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終體現在人文素養的底蘊中,人文素養的培養更基礎,因為人文素養是多方面能力的總體支撐,這種支撐作用具體表現為理性的思維、寬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態、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夠的合作意識等等。人文素養的缺乏直接影響了學生的思維深度與廣度,以及對問題的洞察力和對事物發展的前瞻能力,而這些能力都是創造能力的重要內涵。

資訊科技素養類課程學習心得體會3

  資訊科技課程由是計算機課程發展而來,隨著社會資訊化的發展,資訊素養日益成為資訊社會公民素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過去一年的資訊科技課的教學,我發現在資訊科技課教學中,要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學習的方法。我為了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自主、合作的能力,做了不少嘗試,下面就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我的一點心得。

  一、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良好的資訊科技學習氛圍是有效教學的前提。學校和教師應努力創造條件,給學生營造好學習資訊科技的大環境。一方面,要儘可能給學生提供學習所需的物質條件,大到校園的整體規劃,小到圖書館、機房和教室的建設,都要考慮到資訊環境的營造;另一方面,更要以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為出發點,設計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相適應的資訊文化環境。

  二、從教學方法方面入手

  因我校大部分學生都是首次接觸資訊科技這門課程,,對於電腦這新生事物學生都產生了很的好奇心,都想自己動手操作一下,所以每次上資訊科技課學生都非常高興,星期五的課有的學生甚至星期一就在那盼望了,等到一上課更是激動得不得了。所以絕對不能一開始就將那些枯燥無味的作業系統、軟體應用等知識灌輸給他們,這樣會使原本在學生心中很有趣很神聖的電腦又變成一種學習的負擔。剛接觸電腦的學生首先要從瞭解電腦外觀裝置以及使用滑鼠鍵盤學起,而單純練習是比較枯燥乏味的,怎樣能夠克服基本動作訓練時的不習慣,掌握正確的方法是個難點。我嘗試了一些訓練的方法,練習滑鼠的使用時,讓學生開啟windows自帶的掃雷、紙牌遊戲,孩子們興致高漲的玩著,不用老師強調認真學,仔細看,他自己就會眼睛眨也不眨一下的盯著顯示器,哪兒不會操作趕緊問老師,在不知不覺中熟練掌握了單擊、雙擊、拖動幾種滑鼠的用法,鍵盤練習使用《金山打字通》,透過不同要求的小遊戲,使痛苦艱難的學習過程變得快樂有趣,並熟悉了鍵盤指法,讓學生快樂的學習是我們的目標。

  三、注重語言的形象性

  初中生的思維都比較直觀,對於比較抽象的問題就很難理解。教師若運用富有哲理和情趣的教學語言,生動形象的比喻,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收到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在給學生講解3.5寸軟盤知識時,學生對軟盤何種是隻能讀不能改狀態還是能讀能改狀態往往搞不清。於是我對學生說:“軟盤上的兩個孔好比兩隻眼睛,兩隻眼睛都‘睜’著時,警惕性高,別人只能看(讀)不可改;當‘睜’隻眼‘閉’隻眼打盹時,警惕性放鬆了,別人既能看又能改了。”透過形象的比喻,把這一難點突破了,學生對此印象也很深刻。

  四、上機操作和理論課相結合

  隨著計算機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學校越來越重視資訊科技課,從以前每週一個學時改到現在每週兩個學時,我充分利用學校創造的條件,每週以一節理論課和一節上機課相結合的形式授課,效果非常明顯。上機操作是我們計算機學科教學的一大優勢,這是因為:實踐操作能使學生手腦並用,由理論到實踐,在直觀形象的實踐操作中不斷能加深對事物規律性的認識,而且易於形成生動、活潑、輕鬆、快樂的學習氛圍。為取得良好的課堂效率,創造了條件,據調查,學生最願去的地方是機房,課堂氣氛最活躍的也是機房。所以我充分利用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對資訊科技課的認識,並掌握操作技巧。

  五、培養學生對資訊科技發展的適應能力

  資訊科技領域寬泛,發展日新月異,光靠學校的有限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從未來來看,資訊科技不僅是學習的物件,更是資訊時代公民進行終身學習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環境。因此,培養高中學生對不斷髮展、變化的資訊科技的適應能力,既是當前教學的需要,也是培養資訊時代公民的需要。教師應在認識資訊科技基本特徵、把握資訊科技發展變化規律的基礎上,注重引導學生掌握具有廣泛遷移意義的知識和方法,使其在有效遷移發生的基礎上適應技術的變化。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總結和歸納不同工具平臺的使用方法、不同問題解決過程的共同之處,引導學生藉助已有經驗,透過合理的探索,發展完成對新工具和新任務的適應,從而達到利用有效遷移的發生促進學生髮展的目的。

  六、讓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

  資訊科技課雖然不像語文、數學那樣要考試,但在日常生活中卻處處用的著,應用性很強,我們應該讓學生把所學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應用於日常學習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計算機的教學過程中就必須與其他學科結合起來,讓學生自覺做到“學有所用”,如在教word時,給學生布置一篇作文,在寫作文的過程中會遇到一些操作問題,結合這些問題,再給學生講解,學生會記和的牢固些。還有教學畫圖軟體時,讓他們配合美術課,進行實際的繪畫,讓紙上的畫,出現在電腦上,學生會感到很新鮮,很有趣。

  七、不斷提高資訊科技課程老師自身的資訊素養

  中學資訊科技課程不僅是一門新的學科,而且隨著資訊社會和資訊科技的不斷髮展,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也在作相應的發展。所以,資訊科技教師結合新課程改革標準的同時必須注意知識的更新,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出新的研究課題,進行科學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科學研究水平。中學資訊科技教師肩負著資訊科技教學和教學科研的任務。要完成這樣的任務,必須不斷地學習資訊科技方面的知識,學習現代教育教學理論,豐富自己的資訊知識,提高自己的資訊素養,以適應中學資訊科技教學的不斷髮展。

  以上是本人在這一年來的一點教學心得,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本人還存在著很多不足,比如,教學方法還不夠成熟、教學設計能力還有待提高等。但我相信在今後的工作和學習中,經過磨練,我會改善自己的不足,全面提高自身的技術能力水平。

資訊科技素養類課程學習心得體會4

  資訊科技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不同於以往的計算機課程。過去的計算機課程側重於計算機技術的教學,以應用軟體操作技術的學習為主要內容,採用教師講授和示範操作,學生記憶和模仿練習的方法學習。資訊科技課程注重培養學生了解資訊科技知識,在生活和學習中收集資訊、處理資訊、交流資訊、運用資訊的實踐能力,樹立在資訊化社會生活中健康的倫理道德等。在這裡,計算機和網路等被視作學生用於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工具和資源。

  世界各國進行的資訊教育改革實踐表明,新的教學模式的特點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提出問題或活動專案,引導學生開展討論、研究、探索、問題解決。學生組成小組協同學習和工作,進行社會調查、實地研究、模擬戲劇活動、閱讀、網上搜索和發表等。教學活動的設計和安排要符合學生對周圍環境的認識規律,從學生身邊的資訊談起,逐步遠及全球和未來,並與學科教學的內容相融合。

  作為從事一線的教師,我們應該走出沒有課程標準、沒有教材、套用其它學科的教法的境地,邁向充滿希望、充滿探索、大有用武之地的新時期。我們要透過自己的教學實踐、教學研究,不斷完善資訊科技課教學,從培養學生的能力入手,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其綜合素質。

資訊科技素養類課程學習心得體會5

  小學資訊科技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旨在培養小學生的操作技能、探索創新精神和資訊素養,使學生逐步具有獲取資訊、儲存資訊、處理資訊和傳遞資訊的能力,以適應資訊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因此,小學資訊科技教育顯得非常重要,如何更好的貫徹新課標理念上好資訊科技課,是廣大資訊科技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問題。下面我以自己從事小學資訊科技教學的一點體會,與同行一起探討:

  1、 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想學。

  學習興趣是學生基於自己的學習需要而表現出來的一種認識傾向,它在學生的學習中具有重要作用。孔子就總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樣的名言。

  我們學校的學生基本都是來自農村的孩子,對資訊科技一無所知。那麼,怎樣才能引導他們開啟資訊科技的大門呢?那就要靠學習興趣的激發。教學中我發現,資訊科技對農村孩子來說既新鮮又好玩,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剛開始都非常想學。但隨著教學內容的深入,有的內容需要去記憶或機械重複訓練,不僅枯燥無味且難度也增大了,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降溫了。長此下去,必然給資訊科技教學帶來不良影響。為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2、活用教學形式,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由於農村經濟落後,學生家裡既沒電腦且接觸資訊科技的機會很少,學生上資訊科技課時難免有陌生感,對教學內容也就掌握不好。如何培養學生興趣呢?關鍵是要讓學生了解、熟悉、喜歡資訊科技。

  ①、蒐集、整理、提煉資料,主辦各種資訊科技知識講座。如我利用洪恩公司出品的“開天闢地”軟體對學生進行電腦知識講座,學生就非常感興趣。

  ②、利用學校宣傳櫥窗開辦資訊科技知識專欄,吸引學生瀏覽。

  ③、定期舉辦“資訊科技”知識競賽,在學生中營造學習氛圍。

  3、以“玩”促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喜愛遊戲是孩子的共性。配合教材內容,我透過各種渠道找到一些既適合小學生又具有很強趣味性的遊戲軟體應用於教學中,如:滿堂彩、翻硬幣、紙牌、彈珠等遊戲。

  例如在進行滑鼠和指法練習的'教學中,我在簡單的演示後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在玩中練、練中玩,利用“紙牌”、“掃雷”、“金山打字通”等遊戲進行練習,充分動手實踐。透過實踐,學生在遊戲中不但熟悉了滑鼠和鍵盤的基本操作,使單一、乏味的指法練習得到極大改善,提高了學生擊鍵的速度及準確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學習積極性。但遊戲的取材和活動時間須嚴格控制,要選擇優秀並適合學生的遊戲,強調趣味、益智、學習的功能。

  4、創設情境,保持學習情趣。

  在教學中,可利用媒體創設、最佳化教學情境,藉助美好事物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動手操作的慾望,產生探究學習的動機,從而進入最佳學習狀態,既明確了學習目標又指明瞭學習方向。使學生感到學習也是一種樂趣,更加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究。

資訊科技素養類課程學習心得體會6

  全面實施資訊科技素質教育,全面實施資訊科技課程改革是當前教育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作為這場變革中站在第一線的我在不斷地學習新課標,嘗試著正確領會新課標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應用於教學實踐,為資訊科技課程建設儘自己的微薄之力。看了那篇文章我覺得有所感觸,所以又去看了有關的知識現把學到的知識和大家一起來學習。

  新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是如何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學習方式的變革迫在眉睫!它關係到我們的教育質量,關係到師生的校園生活質量。我們今天必須倡導新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這也是實施新課標最為核心和最為關鍵的環節。新課標強調師生互動、互教互學。

  引用沃德的一句話說“平庸的老師傳達知識;水平一般的老師解釋知識;好的老師演示知識;偉大的老師激勵學生去學習知識。”教師們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要想讓學生學到東西,學生自己得渴望學習,而不是要老師逼著學。實現這一學習目標的惟一辦法就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擔任主角。任何老師都不能讓人學好,學生必須願意學習,而且努力學習才行。新課程理念認為學習是一項參與性的活動。學生學習的方式是實踐--不斷實踐,直到學習成為他們的第二本性為止。而無論是自主學習還是合作學習亦或是探究學習體現的正是學生親身的體驗和實踐。聽新課標指導下的老師上課,你會明顯地體會到他們很少這樣做: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地講,讓學生把每天的講話記錄下來。相反,讓學生主動學習的觀念似乎是頭腦中根深蒂固的理念,自然而然的行為。運用蘇格拉底式的教學原則,向學生提問,鼓勵學生討論,對話和辯論,希望學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其目的是給學生足夠的機會去嘗試:體驗成功,品嚐失敗,得到提高和進步。這種方法給學生傳達出資訊是:教師尊重學生的意見,而且相信學生的能力。有一句古話說,如果你認為他們行,他們就行。

  多年來,學生已習慣於教師講、學生聽、做筆記、課後背。如何讓學生“動”起來,老師們確實動了一番腦筋,可當學生真的“動”了起來以後,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課堂氣氛空前活躍,學生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課堂紀律難以控制,教學任務難以完成,最令人擔心的是考試怎麼辦?課改使學生思維變得活躍了,他們的自我意識增強了,甚至敢於向教師挑戰,教師得放下架子,學會蹲下來欣賞學生,學會換位思考,有勇氣承認自己有不懂的地方,願意與學生共同探討。因此一節課,無論怎麼準備,都不會盡善盡美,課堂上會發生很多事先無法預知的情況,有時教學任務沒有完成,這是很正常的,但學生在某一方面獲得了充分的發展,就應當肯定。

  新教材最大的特點是它的開放性,並且採用了現在比較流行的任務驅動模式來設計教材。學生並非空著頭腦進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學習生活中,他們已經形成了廣泛而豐富的經驗和背景知識,從自然現象到農家生活、社群活動,他們幾乎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問題即便他們還沒有接觸過,沒有現成的經驗,但當問題一旦呈現在面前時,他們也可以基於相關的經驗,依靠他們的認知能力形成對問題的某種解釋,這並不是胡思亂想,而是從他們的經驗出發來推出的合乎邏輯的假設。所以,教師的備課不僅要備教材,而且要備學生。教師從學生的經驗出發,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問題情境出發,引導學生探究學習、體驗學習。這樣的課堂學習才有的放矢。然而這種全新的編排體例和教學要求上的變化,與教師教學習慣產生強烈的衝突,矛盾日益突出。但我們卻堅信有了矛盾才會有改變、有進步教材只是一個載體,需要每一個教師去挖掘,去創造。教學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是對課程的不斷髮展、不斷豐富的過程。新課程的理念告訴我們拿到教材後,千萬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根據學生髮展的需要對教材進行調適和重組。由於強調開放式教學,課程資源的開發就提到日程,教材已不再成為惟一的課程資源了。這就要求教師學會尋找、開發、製作、整合教學資源和資料。教師在執行新課程計劃中,開發利用校內外的一切課程資源,來豐富教學內容。

資訊科技素養類課程學習心得體會7

  資訊素養是一個內容豐富的概念。它不僅包括利用 資訊工具和資訊資源的能力,還包括選擇獲取識別資訊、加工、處理、傳遞資訊並創造資訊的能力。師範生的資訊素養是師範院校的學生根據社會資訊環境和資訊發展的要求,在接受學校教育和自我提高的過程中形成的對資訊活動的態度,以及利用資訊和資訊手段去解決問題的能力。它既應該包括師範生對資訊基本知識的瞭解,對資訊工具使用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未來的教學中所具備的資訊知識的學習,還應該包括對資訊道德倫理的瞭解與遵守。具體來說它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1.資訊意識。即人的資訊敏感程度,是人們對自然界和社會的各種現象、行為、理論觀點等,從資訊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評價。通俗地講,面對不懂的東西,能積極主動地去尋找答案,並知道到哪裡、用什麼方法去尋求答案,這就是資訊意識。資訊時代處處蘊藏著各種資訊,能否很好地利用現有資訊資料,是人們資訊意識強不強的重要體現。使用資訊科技解決工作和生活問題的意識,這是資訊科技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點。

  2.資訊知識。既是資訊科學技術的理論基礎,又是學習資訊科技的基本要求。透過掌握資訊科技的知識,才能更好地理解與應用它。它不僅體現著師範生所具有的資訊知識的豐富程度,而且還制約著他們對資訊知識的進一步掌握。

  3.言息能力。包括資訊系統的基本操作能力,資訊的採集、傳輸、加工處理和應用的能力,以及對資訊系統與資訊進行評價的能力等。這也是資訊時代重要的生存能力。身處資訊時代,如果只是具有強烈的資訊意識和豐富的資訊常識,而不具備較高的資訊能力,還是無法有效地利用各種資訊工具去搜集、獲取、傳遞、加工、處理有價值 的資訊不能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無法適應資訊時代對未來教師的要求。資訊能力是資訊素質諸要素中的核心,師範生必須具備較強的資訊能力,不然難以在資訊社會中生存和發展下去。

  4.資訊道德。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資訊倫理道德修養,要讓學生學會對媒體資訊進行判斷和選擇,自覺地選擇對學習、生活有用的內容,自覺抵制不健康的內容,不組織和參與非法活動,不利用計算機網路從事危害他人資訊系統和網路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活動。這也是師範生資訊素質的一個重要體現。資訊素養的四個要素共同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資訊意識是先導,資訊知識是基礎,資訊能力是核心,資訊道德是保證。師範生作為資訊時代的教師,提高他們的資訊素養,也是教育的最基本的需要。

【資訊科技素養類課程學習心得體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