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哲學> 西方哲學史讀後感

西方哲學史讀後感

西方哲學史讀後感6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西方哲學史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西方哲學史讀後感1

  本週繼續閱讀羅素《西方哲學史》,並對如下的兩個問題進行思考。

  首先,“一個判斷雖然不見得比另一個判斷更真,但是就其能有更好的後果這一意義來說,它卻可以比另一個判斷更好。這就暗示了實用主義。”

  讀到這句話,想到了在《普通心理學》中學習第六章決策時,講到行為決策理論時提到了西蒙的“滿意性原則”。所謂“滿意性”是指決策時,個體並不考慮所有可能的選項及其可能的結果,而是僅僅考慮幾個選項,一旦感到滿意,就會立即停止搜尋。就比如我們買電腦,電腦的品牌多種多樣,我們會綜合自身的用途、預期價位、實用性等來進行選擇,在這個範圍內挑選自己滿意的電腦並作出決策。

  前兩天聽老師的錄音講到“失位”,即你不在你該呆的那個位置上。那怎麼就不失位?靈活。其實“滿意性原則”就是一種靈活,不應該在難以抉擇的時候,事事都要求做到十全十美,只要找到滿意的選項,在一定範圍內學會適度的降低目標,也會是最優的結果。

  第二,亞里士多德按照中庸之道的學說所主張的是,適度的資產才最能夠與德行結合在一起:“人類並不藉助於外在的財貨才能獲得或者保持德行,反而是外在的財富要藉助於德行;幸福無論是存在於快樂,還是存在於德行,還是兼存於這兩者,往往總是在那些在自己的心靈上與性格上有著最高度的教養卻只有適度的身外財富的人們的身上才能夠找得到,而不是在那些具有多的無用的身外財貨卻缺少高尚品質的人們的身上找到的”。

  拋開亞里士多德不信仰“平等”的觀念不談,我同意以上的觀點。身外財貨是需和德行、品質相稱的,比如醫生要有“醫德”。醫生需要有過硬和紮實的專業知識,要有“救死扶傷”的高尚品質,只有“德”“才”兼備換來的“自身財貨”才是最有價值和最有意義的。但是我認為當今社會風氣過多的抬高了“身外財貨”的價值,就如“土豪”原本的含義,即鄉下財大氣粗、沒什麼品味的有錢人。讀後感·所以一些商販會以假亂真、以次充好、唯利是圖,卻早已對“誠信”置之不理。還有一些現代的偶像劇,動輒就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在北京或者上海這樣的城市裡,租的起一套豪華單身公寓。或者遇到一個“霸道總裁”,從此鹹魚翻身。

  針對這些虛構的偶像劇,我們可以一笑而過,但是對於正處於追偶像劇而又沒有形成穩固的價值觀的青少年而言,他們會對這樣的生活抱有幻想,這就是在傳播一種錯誤的社會風氣,傳達一種不勞而獲的“成功秘笈”。所以外在的財富是要藉助於德行的,需要與德行、高尚的品質相稱的。

西方哲學史讀後感2

  我認為《西方哲學史》是一部學術著作,但也是一部科普佳作。

  我還記得在接觸哲學之前,“哲學”這個概念似乎與我的生活相距甚遠。透過高中政治課的學習,我發現“哲學是什麼”這個問題有無數的答案,我最贊成“哲學是智慧之學,是一種看待這個世界的角度,是一種思維方式”。

  透過閱讀《西方哲學史》,我更加對此有所體會。古希臘著名哲人亞里士多德有許多論調在今人看來與事實不符,但在當時人們對這個世界認識有限的情況下,哲人們能積極去探索、辯論的濃厚學術風氣卻是令人欣慰的。況且亞里士多德犯下的錯誤並未影響其“哲學家”的名號,反而激勵更多哲學家去思考。因而產生了分歧,一個新的思路產生了,一個新的“哲學體系”也就產生了。這也驗證了我的想法。當然也驗證了發展觀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在發展的”這一觀點。

  在我看來,我們閱讀《西方哲學史》的目的,不在於揪住前人的小辮子不放,嘲笑他們犯下的看似愚蠢的錯誤,而在於從先賢的曲折之路中拾取遺漏的養分。例如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就與今天的原子論非常相似。但最吸引我的還是在他之前的芝諾。

  在漫威大片《復仇者聯盟4》中,復仇者聯盟的成員們進入量子領域從而實現時空穿越,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到,穿越的前提是鋼鐵俠的“莫比尤斯環”模型實驗成功了。實際上莫比尤斯環本身是一個悖論。一個環本該有兩個面,但莫比尤斯環永遠只有一個面,從外面進去的物體又將回到外面,這也是有關“變化”的一個悖論。同樣的,芝諾提出了“運動不可能”悖論。最有趣的是“飛矢不動”——一支射向靶子的箭在任何既定的瞬間都在一個確定的空間位置上——也就是說,它是靜止的'或者零運動的,但零的總和不可能產生運動。這涉及到物理學中的時間與空間觀念,與今天令人費解的量子力學有著共性,似乎我們也處在一個“莫比尤斯環”中,古人未能解決的難題被歷史長河洗刷沉底後,又被今人淘出思考,不禁令人感慨。

  既然哲學教會我們思考,那亞里士多德肯定不僅有錯誤理論,一定也有正確的理論。原來,他在數學邏輯上有著突出貢獻。他指出定義必須用先存在於所定義事項的某種東西來表述,實際上就是講的是與定義有關的邏輯順序,即先有事物本身再有定義。這種認識比19世紀的數學家們領先了千年。尤拉也曾說過“我決然不是先想到行列式的運算規則才提出行列式的”。

  可見接觸哲學以後,我們思考問題變得客觀,因為一切事物本身存在著矛盾與統一,我們不能非黑即白,對與錯只是每個人各自的理解與看法。

西方哲學史讀後感3

  《西方哲學史》是英國哲學家羅素享譽世界的一部學術鉅著。它以其精湛的思想,深邃、廣博的學識在全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

  羅素有一句名言:“一種哲學要有價值,應該建立在一個寬大堅實的知識基礎上,這個知識基礎不單是關乎哲學的。”羅素本人就是這句名言的實踐者。他的哲學著作涉及學科之多,令人歎為觀止。評論家認為:“羅素的學識比他同時代的任何人都淵博……”懷特海形容羅素“是柏拉圖的一個對話的化身”。我想,學識淵博,視野開闊是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在《西方哲學史》中,作者從人類的第一個哲學學派---米利都學派著筆,向讀者描述了自公元前6世紀以來,直到近代哲學的發展輪廓;在長達數千年的歷史中,幾乎任何一個重要的哲學觀點我們都可以在這部著作中找到清晰的評述。在書中,作者對這些哲學觀點的評述清晰而明智,表現了一個學術大家深邃,精湛的思想,令人深深歎服。如評述柏拉圖關於閒暇產生智慧的表示質疑,對此,作者作了詳細而深刻的分析。首先拿柏拉圖的這種思想與近代思想作比較,推出柏拉圖該種思想存在的明顯問題;然後作了一系列的假設,假設柏拉圖的思想或者說假想成立,經分析和推理,作者最後順理成章地得出結論:找出一群“有智慧”的人來,把政府交託給他們,這仍然是一個不能解決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擁護民主制度的根本原因。認真閱讀此書,我發現我收穫的不僅是對西方哲學史的瞭解,還有對羅素慎密的邏輯和極強的推理能力的學習。我覺得讀一本好書,我們的目的不要只侷限於瞭解書中所介紹的內容和情節,而是要吸收作者所表達出來的積極向上的思想、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以及要學習作者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要懂得學習,精於學習,在閱讀中至少能在思想上提高自己思考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

  羅素認為,哲學就是介於神學和科學之間的東西,是帶著理性的思維去思考科學所不能解答,而神學看似給出了完美答案的問題。所以“哲學”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在羅素看來,乃是兩種因素的產物:一種是傳統的宗教和倫理觀念,另一種是可以稱之為“科學的”那種研究。唯有這兩者同時存在,才能構成哲學的特徵。

  羅素說:哲學是訴之於理性而不是權威(這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新教主觀主義是不同的,區別在於羅素訴之於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效能讓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處,而唯心讓人傲慢)。這是我對羅素最欣賞的一句話。它教人理性,激勵人們無所無忌的去學習哲學,研究哲學。

西方哲學史讀後感4

  人類是一種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飯飽後,面對世界的眾多不可知的事物,人類往往充滿了求知慾和好奇心。在其驅使之下,人類一方面透過經驗的積累,另一方面透過理性的思考推理,來嘗試著解答這些問題和解釋一些現象。這樣,一部分解答成為了確知的知識,即科學;另一部分由於時代的侷限,不能給出確定的答案,但由於人類對未知事物有著敬畏和恐懼的一面,產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這些問題的東西,即神學。 日記

  羅素認為,哲學就是介於神學和科學之間的東西,是帶著理性的思維去思考科學所不能解答,而神學看似給出了完美答案的問題。所以“哲學”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在羅素看來,乃是兩種因素的產物:一種是傳統的宗教和倫理觀念,另一種是可以稱之為“科學的”那種研究。唯有這兩者同時存在,才能構成哲學的特徵。

  羅素說;哲學是訴之於理性而不是權威(這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新教主觀主義是不同的,區別在於羅素訴之於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效能讓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處,而唯心讓人傲慢)。這是我對羅素最欣賞的一句話,有了它,才能讓我徹底放下顧忌而去研究哲學,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說,我的這種心靈安慰也是建立在對羅素的權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學上的。

  哲學是研究人類思辯的心靈所最感興趣的一切問題,在這些問題中,我所最為重視的,是人為什麼活著?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論那些傢伙所認為的機械式的解釋,而是目的論的解釋。即當這個問題具體到某個人時,就成了“你為什麼活著?”。

  當我懂事後,當我懂事後親身面對了死亡後,在面對死亡後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後,我就開始不斷的在內心中問著這個問題,失去外公的痛不斷的刺激著我,讓我聯想到幾十年後我父母的死和最後我的死,我是如此膽小,以致我一想到這個問題便無法安穩入睡。

  首先給我答案的是物理學,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滅,當這個理論擴大到整個宇宙時,即整個宇宙都有滅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類,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麼好抱怨的呢?但這又引出了另一個問題,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類也是要滅亡的,甚至整個宇宙都是會歸於零的,那麼我們現在所謂的奮鬥除了養活自己,苟且偷生外,還有什麼價值?當然這也是人類期望永恆的一種思想,如果連飯都吃不飽,當然就沒有這個問題了。

西方哲學史讀後感5

  哲學的理解,我就只停留在平時教科書裡所說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論中所介紹的哲學,看了羅素的《西方哲學史》之後,我對哲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很風趣,簡直可以當一本稍微深奧一點的笑話書來看。這是促使像我這樣沒有耐心的人看這本書的主要原因。平時學習馬克思所說的哲學,或許是因為是編製成教科書供我們學習的原因,那裡面所說的內容總是特別深奧而又枯燥無味,致使我看到甚至聽到“哲學”這兩個字我就覺得沒意思,但是羅素筆下的哲學,讓我忘卻了這種恐懼,他論述清晰,把其他哲學家原本很深奧難纏的東西講得更明白、更加深入淺出。

  這本書從希臘文明開始,一直到19世紀的西方哲學家都有描述,書中每一個章節都有所闡述的哲學家的基本觀點、主要著作以及主要成就和失敗的地方,因此讀來讓人對浩如煙海的西方哲學史能夠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不得不承認作者對於西方哲學、西方哲學史的深刻的瞭解和把握。

  正如在緒論中作者說的:從歷史的角度而言,社會環境塑造著哲學,而哲學又反過來影響環境。因而要理解一個時代或民族,就有必要先理解它的哲學。非常深刻的話。我們現在很多人對於現在中國的種.種現象不理解,或者憤世嫉俗,或者崇洋媚外,其實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對於中國的哲學思想有所瞭解後對於我們現實生活中所經歷的種.種情形、怪狀都會有所瞭解和欣然接納,這就是哲學受到環境的影響,反過來又影響環境的一個最切合實際的例子。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是在哲學與社會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聯絡中講述西方哲學發展的歷史,它不是單純地講西方哲學自身的發展,也不是講純哲學概念或哲學問題的發展。羅素說過,哲學是社會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哲學家的學說不是個人孤立思考的結果。社會環境和已往各種哲學學說對一種哲學學說的產生都有很大的影響。因而,羅素在本書中,總是把每一個哲學家看作是時代的產物,又考察他們對時代的影響。

  羅素認為,哲學就是介於神學和科學之間的東西,是帶著理性的思維去思考科學所不能解答,而神學看似給出了完美答案的問題。所以“哲學”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在羅素看來,乃是兩種因素的產物:一種是傳統的宗教和觀念,另一種是可以稱之為“科學的”那種研究。唯有這兩者同時存在,才能構成哲學的特徵。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讓我明白了,哲學可以是一門淺顯易懂、實在的學問,而不是隻是學者口中的遙不可及的知識。這本書讓我對哲學懂得了很多。

西方哲學史讀後感6

  文藝復興是少數學者和藝術家的運動,宗教改革也並不能突破神學的藩籬。在哲學層面上,十五、十六世紀的西方仍然處在精神矇昧的暗夜之中,是科學的啟明星為其拉開了黎明的大幕,從哥白尼,伽利略,牛頓……到萊布尼茨,不同領域,他們在推動了西方哲學的發展。羅素的這部《西方哲學史》帶我們重新回顧西方哲學發展的那幾百年,梳理西方哲學的發展。今天我就來淺談一下科學對西方哲學的影響。

  天文與物理為科學奠基,對中世紀哲學觀的衝擊,始於天文學的領域。哥白尼提出日心學說的可能性假設而被教會燒死,他最偉大之處,可能正在於不以權威教條和直觀感覺,而以事實依據做判斷,並且大膽提出假設的精神,這也正是科學的精神所在。新天文學的衝擊是必然的,西方湧現出了許多的天文學家,泰寇·布剌、布拉赫、開普勒、伽利略等,他們有的支援舊天文學,有的支援新天文,其中伽利略自己製作了一架望遠鏡證明了開普勒的一些推論假設。他在力學上的成就最大,提出了慣性定律。但是異端思想的泛濫當然讓天主教會倍感威脅,於是伽利略一再受到宗教審判,並被迫表示了悔改。在那個年代,科學之路可謂荊棘重生,險象重生,科學家都是冒著生命危險在做科研。終於,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遠在英國的牛頓取得了最後的成功。他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推匯出了行星理論中所有事實。

  這四位科學的先驅,將十七世紀的歐洲引向了一個科學昌明的時代。科學的昌明刺激了哲學的進步,十七世紀的哲學仍然帶著神學的桎梏,同樣需要開拓者們披荊斬棘,為我們開闢道路。弗蘭西斯·培根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大家耳熟能詳,他在追求理性的同時又強調信仰的勝利,對哥白尼和開普勒的學說嗤之以鼻,對正在發生的科學事件也一無所知。托馬斯·霍布斯則在政治哲學形成了自己的見解。他主張極端的王政政見,在《利維坦》和《公民論》中提出,人人生而平等,但每個人都希望自身自由,又希望能控制他人。笛卡爾、斯賓諾莎、萊布尼茨的出現,對近代哲學體系的創立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被稱為西方近代哲學的三座豐碑。他們很好的繼承前輩的理論,併發揚光大。

  與很多朋友初讀這本書的感受一樣,讓人感覺枯燥且晦澀難懂,考驗個人意志,單單從這一點上來說,完整讀完這本書的人就有很多收穫。對於哲學,我是非常感興趣的,它能讓你從不同的視角審視這個世界,看到事物的本質。這本書確實讓我受益匪淺。

【西方哲學史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