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重陽節> 廣東重陽節習俗

廣東重陽節習俗

廣東重陽節習俗4篇

廣東重陽節習俗1

  廣州番禺人把重陽節登高的習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每當重陽來臨,人們便三五成群或全家結伴來到蓮花山、白雲山、大夫山、滴水巖、十八羅漢山等登山覽勝。許多都是在重陽日到來的前夜就開始登山,並備好食物和帳篷,露宿山頂,等待日出。

  連川重陽,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圍觀。南雄府九月九日請茅山道士建王母會,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婦女都會前來參加。陽江市重陽節放紙鳶,並系藤弓於其上,在半空中聲音十分嘹亮。臨高縣民重陽節早起,大家齊聲高喊“趕山貓”,以此為安和富利之吉兆。

  廣東懷集縣以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傾城而出,賽神酬願,皆用大炮。隆安縣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覓食,俗語說:“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清遠連州保安鎮的重陽“大神”盛會已持續千百年。每到重陽日家家戶戶貼門對,村村寨寨結綵門。盛會最引人注目的是“抬大神”、“踩八卦”、“搖高神”、“扮故事”等節目。

  佛山重陽節祭祖的習俗,叫做“秋祭”,舊時的重陽節,掃墓人士大多以家庭為單位,帶上祭品上山拜祭先人。而今的重陽節則由上山掃墓祭祖演變為家中祭祖。

  潮州人過重陽節不但有放風箏的習俗,還會製作美味的“油麻團”作為祭品。放風箏,潮州人叫做“放風禽”或“放風琴”。這是因為風箏都是以飛禽或相似飛禽的形狀製作而成的,所以有此稱謂。又因潮語的“禽”與“琴”諧音,故又稱之為“放風琴”。

  在潮州地區,當地人用“油麻團”作為祭品也有一定的來歷。因為“油麻團”的“團”,潮人在這裡讀“緣”,“團”正好與“緣”的讀音相同,因而古時候的潮人,便有了在重陽節“結緣”的重要習俗,其意是結個良緣。重陽節當天,左鄰右舍之間互相探訪,互贈“油麻團”。

  與重陽節相關的人物

  王維有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大概的意思是自己身處異鄉,到了重陽節的時候不能和自己的親朋好友一起,甚是想念。尤其是最後一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表達了自己在重陽節這天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題目中的九月九日便是重陽節,而重陽節又被稱老人節。在古代重陽節是什麼節?重陽節的傳說都有什麼?重陽節的傳說與那個人物有關係?

  重陽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最多的幾個傳統節日之一。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重陽節在歷經兩千多年的形成、演變、發展的漫長過程中,緊緊圍繞健康平安、洪福長壽、趨吉避邪這一企盼美好未來的主題,演奏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銳意進取的主旋律。重陽文化作為我國民俗文化的瑰寶,其內涵豐富而博大精深。

  廣東重陽旅遊攻略

  陽江風箏歷史悠久,背後還流傳著一段故事。據聞在宋代,一位名叫王亙的州官於北山的“仙掌石”上鑿了一個“流杯池”,一到重陽節,他就會邀請社會名人到“仙掌石”,一邊玩著古時“曲水流觴”的遊戲,一邊放風箏作為觀賞。後來,就演變為陽江重陽節風俗。陽江的風箏品類繁多,做工精細。有傳統風箏,像“百足”、“崖鷹”等;也有“排蓬風箏”,其能夠迎風而上並且在高空平穩定位,主要提供人們欣賞;還有一種“風蛾風箏”,可以在空中自動點燃鞭炮,非常壯觀。

  同樣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風俗,狗仔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幾百年前。狗仔墟原本是大仙誕日的一個活動。之所以會形成狗仔墟,相傳是因為每到大仙誕日,幾萬遊客會到西樵登高,頭腦精明的商家為了賺取更多錢來到西樵山下的官山城區設攤,遊客來去匆匆,像活潑的小狗一樣迅速,所以就叫狗仔墟。如今由於重陽節的登山遊客也很多,為了更好地推廣這一個文化風俗,狗仔墟也成為重陽節西樵人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珠三角地區,城市化程序的洗禮,能夠歷盡滄桑繁華依然的傳統活動屈指可數,老人家都喜歡感受和參與這樣的傳統文化習俗活動,重陽節孝敬老人帶他來感受傳統熱鬧氣氛。

  作為廣東省著名的長壽之鄉,根據不完全統計,肇慶市德慶官圩鎮的金林水鄉從清朝開始,就有八位過百歲的老人,九十歲以上的老人有二十多人。進入水鄉前要乘搭輕舟,到達以後,你就可以看到充滿年代感的山牆,博古龍灰脊圖案和燕尾飄脊的古祠堂群。不僅建築帶有自己的特色,金林水鄉還有很多令人出乎意料的地方,比如無人售貨市場、關帝炮會、雄雞舞和打醮等。

廣東重陽節習俗2

  說到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的習俗,相信大家都能隨口說出幾樣,像吃重陽糕、登高、賞菊、喝菊花酒之類,而在我國廣東各地,重陽節還有另外一些地方色彩濃郁的習俗,那麼就讓老黃曆為你介紹。

  清遠連州:抬大神

  “抬大神”是清遠連州民間流傳的,大型的傳統儺戲、儺祭活動,在每年的重陽節舉行,至今已經有過千年的歷史,主要節目就是在節日當天村民們簇擁著各種鬼神像環鎮遊行,這種節目一來是為了登高助興增添風采,二來是可以驅邪。

  陽江:風箏節

  “北有濰坊,南有陽江”,陽江是中國風箏之鄉,放風箏已有1400餘年的歷史,還有“中國風箏之鄉”稱號。而如今陽江更是成為了國際性風箏賽事、風箏節的舉辦地。每年重陽節陽江都會在南國風箏場舉辦風箏文化節,邀請各地風箏代表隊來比賽,每年都會吸引上百萬群眾前來觀賞。

  番禺:登高

  重陽節當然少不了登高賞菊,番禺人把登高看做是一種免災避禍的活動。在番禺周圍有蓮花山、白雲山、大夫山、滴水巖、十八羅漢山等登山之處,很多人在重陽節前夜就開始登山,並準備好帳篷露營,等待第二天觀賞日出。

  佛山:秋祭

  佛山的秋祭有上千年曆史。在古代秋祭,人們會登山掃墓,祭奠祖先,如今佛山的秋祭是每年秋色歡樂節的一部分。活動當天,秋祭作為歡樂節的開場大戲,在佛山祖廟舉行,屆時會有儀仗入場、上祭品、敬香、切燒豬等傳統重陽節祭祖習俗。除此以外,還會有鐘鳴鼓、宣讀祭文、祭祀舞蹈等表演。

  台山:牛肉墟

  牛肉墟本來只是台山水步鎮山口墟的一個特定的墟日,每逢重陽節開墟。後來政府決定把開墟時間提早到九月初一,於是每年這個時候都會有大批珠三角遊客前來牛肉墟買牛肉、吃牛肉。從20xx年開始,牛肉墟每年都舉辦牛肉節,每年節日期間都會吸引超過10萬的遊客遠道而來。

  韶關:浸菊花酒

  在粵北客家地區,客家鄉民們稱重陽節為“九月節”,最為獨特的習俗是浸菊花酒。這是一箇中原古俗,現在流傳的地區已經很少。在節日當天,村民們會上山採摘野菊,摻和在釀酒的糧食中一起醞釀,直至第二年的重陽節再把酒拿出來全家一起暢飲。

  惠州:放紙鷂

  放紙鷂是惠州人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惠州民謠中唱道:九月九,是重陽;放紙鷂,線愛長。本來放風箏一般在春天,但是由於當地重陽節期間秋高氣爽,風力適中,所以成為了最佳風箏時節。

  每年重陽節期間,大批風箏愛好者都會到市內一些大型公園裡放各式各樣的風箏,展示自己的技能。現在比較受歡迎的公園有市區內的賓江公園和位於江北的體育公園。

廣東重陽節習俗3

  廣東重陽節的習俗

  廣州番禺人把重陽節登高的習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每當重陽來臨,人們便三五成群或全家結伴來到蓮花山、白雲山、大夫山、滴水巖、十八羅漢山等登山覽勝。許多都是在重陽日到來的前夜就開始登山,並備好食物和帳篷,露宿山頂,等待日出。

  連川重陽,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圍觀。南雄府九月九日請茅山道士建王母會,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婦女都會前來參加。陽江市重陽節放紙鳶,並系藤弓於其上,在半空中聲音十分嘹亮。臨高縣民重陽節早起,大家齊聲高喊“趕山貓”,以此為安和富利之吉兆。

  廣東懷集縣以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傾城而出,賽神酬願,皆用大炮。隆安縣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覓食,俗語說:“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清遠連州保安鎮的重陽“大神”盛會已持續千百年。每到重陽日家家戶戶貼門對,村村寨寨結綵門。盛會最引人注目的是“抬大神”、“踩八卦”、“搖高神”、“扮故事”等節目。

  佛山重陽節祭祖的習俗,叫做“秋祭”,舊時的重陽節,掃墓人士大多以家庭為單位,帶上祭品上山拜祭先人。而今的重陽節則由上山掃墓祭祖演變為家中祭祖。

  廣東省和廣西省,以客家人為主,至今仍然保留著重陽節祭奠祖先的習俗。農曆九月初九,在粵北客家地區有許多客家鄉民稱之為“九月節”,每逢這一天,客家人往往要扶老攜幼登高望遠、賞菊賦詩。

  尤為獨特的是還有不少地區流傳著中原古俗——浸泡菊花酒。曬乾的`嫩菊和些許菊葉與蒸好的糯米相混合後,撒上一層客家酒粬,保溫發酵數日後,初步釀成菊花酒。將這些菊花酒液封壇後放置於陰涼處,直至第二年重陽,一家盡情開懷暢飲。

  潮州人過重陽節不但有放風箏的習俗,還會製作美味的“油麻團”作為祭品。放風箏,潮州人叫做“放風禽”或“放風琴”。這是因為風箏都是以飛禽或相似飛禽的形狀製作而成的,所以有此稱謂。又因潮語的“禽”與“琴”諧音,故又稱之為“放風琴”。

  在潮州地區,當地人用“油麻團”作為祭品也有一定的來歷。因為“油麻團”的“團”,潮人在這裡讀“緣”,“團”正好與“緣”的讀音相同,因而古時候的潮人,便有了在重陽節“結緣”的重要習俗,其意是結個良緣。重陽節當天,左鄰右舍之間互相探訪,互贈“油麻團”。

  重陽放紙鷂也是惠州民間特有習俗。其來由無從考究。但從惠州的領南氣候觀之,時間上似乎頗為恰當。重陽前後秋高氣爽,勁風不斷,人們按傳統習俗要登山登高,進行戶外活動,此時放紙鷂,天時地利人和,是頗多為適合的。

  潮汕重陽節的習俗

  1、祭祖

  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

  有一些潮汕鄉村也將重陽當成祭祖的節日,潮俗在重陽節祭祖的都是家境比較清貧者,他們無力在每個祖先的忌辰都祭拜,便在這一天做個總的祭拜,求得祖宗諒解。

  2、放風箏

  放風箏是潮汕群眾性的一種民間遊戲活動。潮俗的重陽節放風箏之所以盛行,是因為此時節,天高氣爽,正是放風箏的最佳時期;再說潮州的韓江每到此季節,又有大片的沙灘露出江面,更是放風箏的難得場所!

  在潮汕農村,有不少人信命運,認為每逢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是“轉運日”。因而此日有些人攜帶自己的風箏登高放飛,意謂“衰運”盡去,“好運”將來。人人都想方設法讓自己的風箏順利高飛並任其飄流,以償心願。不過有不少風箏在中途放飛時斷線,故潮諺曰:“九月九,風箏斷線滿天走”。對斷線飛來的風箏,人們忌撿,怕撿到別人的“衰運”。

  3、製作“油麻團”

  在潮屬地區,用“油麻團”作為祭品,也有一定的來歷。因為“油麻團”的“團”,潮人在這裡不讀“妥彎5”,而是讀為“緣”,“團”正好與“緣”的讀音相同,因而古時候的潮人,便有了在重陽節“結緣”的重要習俗,其意是結個良緣。是日,左鄰右舍之間互相探訪,互贈“油麻團”。這是潮人重禮儀,講團結友愛的具體表現。

  又因潮人對此節日的傳說,與全國各地有所不同,主要的:一說是日是太陽公公生日;另一說是“九皇誕”。相傳“九皇誕”是以紀念“九皇爺”來紀念漢族封建政權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的隱語。故自古以來,潮人便有以“油麻團”和應時水果祭祀太陽公公或“九皇爺”,並有持素一天之俗。

  4、食“九皇齋”

  舊時潮州戲班自初一日起至初九晚上要食齋,稱食九皇齋。自初一日起全班人員穿白衫褲,天天焚香敬奉,初九晚上,全體敬拜(連同玄武山佛祖和戲神田元帥一起拜)。民間也有拜九皇者。但在泰國潮籍華僑裔食九皇齋卻很隆重,自初一至初九或初十,普遍有食九皇齋,祀拜皇神之俗。

  他們所祀的九皇神,與中國神書上所說的北斗辰宿不同,也與潮汕本土民間傳說的人皇九個頭,有九個兄弟,分管九州的九皇神不同。他們拜的九皇神,傳說原是九個賊,後被觀音大士收服,改邪為正,大慈大悲,做了許多善事,成為佛門的大弟子,而受人們的崇拜,構成了有異於本土的潮汕華僑民俗的一部分。

  5、菊花餐

  重陽節古稱菊花節。古人有:“九月重陽都下賞菊”、“九月九日飲菊酒,人共黃花醉重陽”及“九月黃花插滿頭”等詩句。

  古往今來,潮汕人家,世代相沿,“九九”重陽有賞菊、餐菊、飲菊、插菊等風俗。古醫籍《神農本草經》中有“菊花,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之妙效。故古人讚美菊花為“延壽客”,其功可知矣。

廣東重陽節習俗4

  增城當地有春(清明)秋(重陽)兩祭的習俗,農曆九月初九日重陽節,人們會帶著祭品到墳地祭祀祖先,懷念已故的親人。增城人重陽節祭祖,其祭品、祭式等與清明節大體相同,在重陽節期間,一些機關、團體、學校等還要組織幹部職工和師生到革命烈士墓祀革命英魂,向革命烈士敬獻鮮花。

  而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移風易俗,重陽節又成為“敬老節”,20世紀80年代末起,增城各級政府、社團在重陽節前紛紛舉辦敬老活動,如慰問孤寡老人、為老人送醫送藥、為老人免費體檢等,形成美俗良風。

  重陽時節秋高氣爽,登高成了人們重要的節日活動。增城人也習慣於是日登高“轉運”,寓意步步高昇。青少年登上高山放風箏取樂,小孩子則買風車“轉運”。老幹、民政等政府部門也組織老人登高。

  從20世紀80年代起,增城當地重陽登高的習俗越來越盛。為防止發生山火,公安、林業等政府有關部門規定登高嚴禁攜帶打火機、火柴、炮仗、煙花等火種上山,對未開放的山頭嚴禁登山。如今已開放並可登高的景點,有派潭白水寨省級風景名勝區和增江的焦石嶺等。

  增城當地農村,在重陽節還有蒸糕的習俗,這是取“糕”與“高”同音,寓意小孩快高長大,將來步步高昇。當地人蒸糕,是先將大米浸泡一晚,再磨成米漿,加入糕種、紅糖,經一晚發酵便可上籠蒸食,米漿發酵得越好,蒸出來的糕越大,質量越好。

【廣東重陽節習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