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中國經典歷史典故

中國經典歷史典故

中國經典歷史典故

中國經典歷史典故1

  管鮑之交

  指春秋時期,齊國齊桓公的兩位賢臣管仲和鮑叔牙之交。鮑叔牙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公子小白成為齊桓公後,公子糾死,管仲被囚禁了起來。鮑叔牙向齊桓公推薦了管仲。後管仲在齊國為相掌政,助齊桓公成為霸主。管仲曾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中國經典歷史典故2

  楚王問鼎

  《左傳》記載,春秋時楚莊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不得不派王孫滿前去犒勞楚軍,而楚莊王竟驕橫地向王孫滿詢問周朝傳國之寶九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回答說“在德不在鼎”。鼎是古代國家的權利的象徵,楚莊公問鼎之輕重,有取代周室之意,“問鼎中原”源於此。

中國經典歷史典故3

  三國鼎立

  公元220年,一月,曹操在洛陽病逝,十月,其子曹丕稱帝,改國號為魏,漢獻帝退位,東漢滅亡,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國號吳,遷都建業,至此,“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中國經典歷史典故4

  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三國時代東吳的呂蒙,可說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周瑜死後,他繼任東吳的都督。設計擊敗了蜀漢的關羽,派部將潘璋把關羽殺死後,不久他也死去。

  呂蒙本來是一個不務正業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沒有什麼學識。魯肅見了他,覺得沒有什麼可取的地方,後來,魯肅再遇見他時,看見他和從前完全不同,是那樣威武,踉他談起軍事問題來,顯得很有知識,使魯肅覺得很驚異。便笑著對他開玩笑說:“現在,你的學識這麼好,既英勇,又有如謀,再也不是吳下的阿蒙了。”

  呂蒙答道:“人別後三天,就該另眼看待呀!”呂蒙的話,原文是“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後來的人,便用“士別三日”這句話,來稱讚人離開後不久,進步很快的意思。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繡針

  杜甫曾這樣評論過大詩人李白寫的詩,“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意思是說,李白要是提筆寫詩,風雨都驚動了,詩寫成之後,連鬼神都感動得哭泣。

  那麼,李白是不是天生就那麼聰明?是不是他從小就懂得刻苦學習?都不是。李白小時候很貪玩,經常逃學。

  有一天,李白在學的路上,看見一位老媽媽正在磨一根很粗的鐵棒,李白很奇怪,不明白老媽媽磨這根鐵棒幹什麼,於是他就走上前很有禮貌地問:“老媽媽,您磨這根鐵棒幹什麼呀?”老媽媽頭也不抬,還在一個勁地磨:“我的繡花針丟了,我要把它磨成一根針!”李白一聽嚇了一跳,說:“這可太不容易了!”老媽媽抬起頭來:“鐵棒磨成針是不容易,可是,時間長了就可以磨成針了”。

  從鐵杵磨成針,李白想到了做學問。只要肯下功夫,再難的事也做得到。只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自己的學問就一定會有長進和建樹。以後,李白再也不逃學了,他每天苦讀詩書,終於成為中國詩歌史上最偉大的詩人。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出自:1.《論語·顏淵篇》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2.《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解釋 就是說自己知道好的東西 一定要告訴大家或者身邊的朋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孔子所強調的是,人應該寬恕待人,應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現。“恕”道是“仁”的消極表現,而其積極表現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所闡釋的`仁以“愛人”為中心,而愛人這種行為當然就包括著寬恕待人這一方面。《論語》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討厭的事物,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於人。

中國經典歷史典故5

  周公吐哺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他曾兩次輔佐武王伐紂,武王崩,又輔佐成王攝政,制禮樂,天下大治。據說他“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成為禮賢下士、求才若渴的典範。

中國經典歷史典故6

  車同軌、書同文

  秦王嬴政先後滅韓、趙、燕、魏、楚、齊六國,統一了中國,自稱“始皇帝”。秦始皇採用丞相李斯的建議,“書同文,車同軌”,統一貨幣、度量衡;為抵禦匈奴,修築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另一方面又焚書坑儒,大興土木。

中國經典歷史典故7

  八王之亂

  西晉中後期司馬氏同姓王之間為爭奪中央政權而爆發的混戰。公元290年,司馬衷即位為晉惠帝,皇后賈南風除掉汝南網司馬亮、楚王司馬瑋,廢除太子。趙王司馬倫聯合齊王司馬冏廢賈后,之後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長沙王司馬乂、東海王司馬越等為爭奪皇位展開廝殺。最終司馬越毒死晉惠帝,奪取大權。西晉從此衰落。

中國經典歷史典故8

  霸王別姬

  劉邦趁項羽出兵之際,自漢中出擊攻佔了項羽都城彭城,項羽回攻,大敗漢軍。范增不允劉邦求和,劉邦離間項、範,又以劃分楚河漢界為權宜之計,後用韓信十面埋伏之計將項羽圍困在垓下,項羽愛妾虞姬唱罷“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拔劍自刎。項羽退至烏江,在烏江邊拔劍自刎。

中國經典歷史典故9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

  春秋五霸指春秋時期五次諸侯會盟的盟主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公,一說指齊桓公,晉襄公,楚莊公,武王闔閭,越王勾踐。戰國七雄指戰國時期的七個最強的諸侯國齊、楚、燕、韓、趙、魏、秦。

中國經典歷史典故10

  南北朝

  中國歷史上一段較長的分裂時期。南朝包含宋、齊、梁、陳四朝,北朝則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公元420年,東晉將領劉煜登基,國號“宋”,統治南方。北方的北魏公元439年統一了北方。南北政權分統天下百餘年。

中國經典歷史典故11

  鴻門宴

  指公元前206年,於秦朝都城咸陽郊外的鴻門(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新豐鎮鴻門堡村)舉行的一次宴會,參與者包括當時兩支抗秦軍的領袖項羽及劉邦。項羽在宴會上欲殺劉邦,但劉邦成功逃遁而去。這次宴會在秦末農民戰爭及楚漢戰爭皆發生重要影響,被後人常用“鴻門宴”一詞比喻不懷好意的宴會。

中國經典歷史典故12

  朽木不可雕

  出處《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汙也。”

  【釋義】這個成語也稱“朽木糞土,比喻人已經敗壞到不可救藥的地步。

  【故事】孔子的弟子宰予,言辭美好,說起話來娓娓動聽。起初,孔子很喜歡這個弟子,以為他一定很有出息。可是不久,宰子暴露出懶惰的毛玻一天,孔子給弟子講課,發現宰予沒有來聽課,就派弟子去找。一會兒,去找的弟子回來報告說,宰予在房裡睡大覺。孔子聽了傷感他說:“腐爛的木頭不能雕刻,糞土一樣的牆壁不能粉刷。最初我聽到別人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一定與他說的一樣;現在我聽別人的話後,要考察一下他的行為。就從宰子起,我改變了態度。”

中國經典歷史典故13

  三顧茅廬

  袁紹於官渡之戰敗北後,劉備投靠劉表,屯駐新野。公元207年,劉備三訪隆中,求得諸葛亮出山輔佐,並按照諸葛亮《隆中對》所言“東聯孫吳,西據荊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操”的策略,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大業。

中國經典歷史典故14

  合縱連橫

  自秦孝公起,強大的秦國便有了統一天下的雄心,在縱橫家蘇秦的遊說主張下,齊、楚、燕、韓、趙、魏六國結成聯盟,“合縱”抗秦,秦謀士張儀則提出遠交近攻的策略,用“連橫”瓦解聯盟,為秦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中國經典歷史典故15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公元260年,因司馬昭權勢日重,危及曹氏帝位,曹丕之孫曹髦言“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率殿中衛士、僮僕討伐司馬昭,並在司馬昭心腹賈充的指使下,曹髦被武士成濟所弒,年僅20歲。曹髦死後,司馬昭立曹奐為帝,既魏元帝,自己獨攬大權。26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稱帝,建立晉朝。

中國經典歷史典故16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韓信當初到漢時不為劉邦重用,於是逃走,謀士蕭何追回了韓信,並舉薦給劉邦為將軍。韓信採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攻下三秦,佔據關中,後協助劉邦擊敗項羽建立漢朝。劉邦稱帝之後,以韓信謀反為由將他將為淮陰侯,後蕭何與呂后設計將韓信處死。

中國經典歷史典故17

  淝水之戰

  十六國時期,北方前秦的君主苻堅率80萬軍隊攻打東晉,秦晉兩軍夾淝水對陣。東晉以謝安之侄謝玄率8萬北府兵迎擊。晉軍要求秦軍後撤,以便渡河一決勝負,秦軍撤退之際,晉軍渡水突擊,秦軍大敗,連聽到“風聲鶴唳”也以為是晉軍到了。此戰直接導致前秦衰亡,東晉則此後數十年間再無外族侵略。

中國經典歷史典故18

  投筆從戎

  東漢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外交家班超,年輕時為官府抄書,曾經投筆慨嘆:“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於是投身軍旅,40歲出使西域,71歲回洛陽,31年中平定西域等50餘國再度隸屬於東漢統治。

中國經典歷史典故19

  秦晉之好

  春秋時,秦晉兩國曾多次通婚。晉獻公曾將女兒嫁給秦穆公。後獻公妃子驪姬為亂,迫害獻公之子申生、重耳。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流亡到秦國時,秦穆公將自己的女兒文贏並同宗四女嫁給了重耳。公元前636年,穆公幫助晉國流亡公子重耳回國做了國君,成就了“秦晉之好”。

中國經典歷史典故20

  炎黃子孫

  大約四千多年前,軒轅黃帝聯合炎帝戰勝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虜被稱為“黎民”,之後黃帝打敗炎帝族,成為中原地區的部落聯盟首領。後人將黃帝譽為華夏族的祖先,因為黃帝和炎帝是近親,二族又融合在一起,所以中華民族又稱為炎黃子孫。

中國經典歷史典故21

  出處 《癸辛雜識》(續集下):“諺雲:‘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原文:諺雲:“虎生三子,必有一彪。”彪最獷惡,能食虎子也。予聞獵人云,凡虎將三子渡水,慮先往則子為彪所食,則必先負彪以往彼岸;既而挈一子次至,則復挈彪還;還則又挈一子往焉。最後始挈以去。蓋極意關防,惟恐食其子也。

  大意:彪的性格很彪悍,會吃自己的同胞。老虎帶著三個孩子過河,必定先把彪背到對岸,然後帶第二個過去,同時在把彪提回去,然後帶第三個老虎到對岸,最後才把彪帶過去。

【中國經典歷史典故】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