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中秋節> 中秋節的相關習俗

中秋節的相關習俗

中秋節的相關習俗(5篇)

中秋節的相關習俗1

  說起中秋節的習俗,常見的就是賞月和吃月餅。不過各個地方都有自身獨特的風俗來度過這個佳節,這些習俗也成為大家懷戀故鄉的方式。 賞月這個中秋習俗由來已久,人們會在八月十五全家聚集到到露天的地方,一邊賞月聊天,一邊吃著各式各樣的節日食物。吃月餅也是中秋節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食品,不同的餡料、不同的製作方法使月餅更具風味,帶來濃厚的中秋氣息。對於身處異鄉的人來說,在中秋節賞月和吃月餅已經成為懷戀故鄉的普遍方式了。

  南方大部分地方都會在中秋節會玩花燈,一個個不同材質、不同形狀、不同顏色的花燈在月光下顯得光彩奪目。有的花燈做工精細,有的花燈簡單粗糙,但是每個花燈都寄託著一份誠摯的祝福,那是人們對生活的美好祝願。常常會看見孩子們提著各式各樣的花燈在街邊玩耍,他們天真無邪的笑容同樣是中秋節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臨近中秋節,滿街的花燈勾起人們對故鄉的懷戀,記憶中的花燈閃耀和歡聲笑語催促著人們回家的步伐。

  北方的中秋節習俗就更加豐富多樣了。山西大同把月餅成為團圓餅,會在中秋夜守夜;陝西西鄉的男子會在中秋夜泛舟登崖,女子則安排家宴,所有人都要吃西瓜;山西洛川的家長會帶領學生為師長送禮。雖然各地的習俗都不太一樣,但是對於中秋節的重視是相同的。人們都能在這些習俗中找到自己故鄉的影子,藉著這些習俗懷戀故鄉的點點滴滴。

中秋節的相關習俗2

  客家人過中秋吃月餅、賞月等習俗與全國其它各地大致相同。客家人稱八月節或八月半。

  每逢中秋圓月升起時,客家的人們早早便在庭院、樓臺,或屋前的禾坪對著月亮升起的地方,擺出月餅、花生、柚子等果品,準備“敬月光”活動。

  拜過月後,一家大小在外面賞月、吃東西。賞月是大人們的事,小孩子一般不會端端正正的坐在那裡賞月,而是在皎潔的月色下追逐嬉戲,此時是他們的天堂。而吃東西則是有些講究的。家長往往先讓大家吃這些祭過月神的祭品。在華夏祭祀文化中,有這樣的傳統,就是在神主享用後,祭者常常會把祭品分吃掉,這樣整個祭祀禮儀結束。我們分吃過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賜福,一方面履行了傳統的祭祀文化。梅縣人的說法是,吃了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福氣的,吃了會更吉利。

  在梅州,除了月餅這個傳統的、帶有普遍意義的中秋食品外,柚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食品,品種有金柚(沙田柚)、蜜柚或水晶柚。而吃柚子也是有一定的含義的。“像剖柚子叫‘殺柚’,帶有驅邪的意思在裡面。也有說剝柚子皮是‘剝鬼皮’,寄寓了驅邪消災的'願望。”

  客家地區的月餅,除普通月餅外,有“五仁月餅”,還有一種用糯米粉加糖壓制成大小不一的圓形糕。雖社會經濟不斷進步,但客家人始終繼承傳統飲食文化又在發展民間飲食文化,而中原遺風始終不變。

中秋節的相關習俗3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曆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紮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很是熱鬧。

  香港中秋舞火龍的起源還有過一段傳說:很早以前,大坑區在一次風災襲擊後,出現了一條蟒蛇,四處作惡,村民們四出搜捕,終於把它擊斃。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飛。數天後,大坑便發生瘟疫。這時,村中父老忽獲菩薩託夢,說是隻要在中秋佳節舞動火龍,便可將瘟疫驅除。事有巧合,此舉竟然奏效。從此,舞火龍就流傳至今。

  不管這傳說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國是龍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節舞火龍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這是值得珍視的。如今大坑區的舞火龍活動規模頗大,除總教練、教練、總指揮及指揮外,安全組等等。輪番舞龍者達三萬多人。

中秋節的相關習俗4

  上海中秋節風俗,有祭月和燒香斗等。祭月時,當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供以月餅、瓜果、毛豆、芋艿和藕等食物,還供有執著搗藥杵站立的玉兔月宮符畫。舊以月屬陰,祭月時由婦女先拜,男子後拜,也有說是“男人不拜月”的,祭月完畢,一家吃團圓酒、賞月飯等。婦女回孃家暫住的,中秋夜必須返回夫家,因為這是團圓節的緣故。中秋夜出遊賞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婦女們結伴夜遊,稱為“踏月”。上海小東門外的陸家石橋,橋下面水中盪漾的皎月倒影,與天空中的皓月形成美妙對照。因此中秋夜遊人如織,爭相觀賞。這“石樑夜月”在上海很有名氣,被稱作“滬城八景”之一。

  上海民間還有燒香斗的風俗。所謂香斗,也有稱為斗香的,是由紙紮店製作的,形狀四方,上大下小,大的四周各寬約有二尺多。香斗四周糊著紗絹,繪有月宮樓臺亭閣等圖畫,也有的香斗用線香編繞而成,鬥中插有紙紮的龍門魁星以及彩色旗旌等裝飾。上海中秋節燒香斗的場面,向以南園為最盛。此外,城裡城外許多大橋的橋堍都點燃有特製的大型香斗。

中秋節的相關習俗5

  中秋節的相關習俗活動

  一、拜月祈福

  中秋節在風水上講,是可以拜月祈福的,農曆八月十五日中秋節那天也是月光神的聖誕,由於神光普照,每年中秋節晚上月亮特別亮特別圓,因而大家若能誠心敬拜月老,則能感應神靈,心想事成,趨吉開運。具體做法如下:在中秋節晚餐後,全家在一起吃月餅賞圓月時,可以準備三樣水果、糕點、拜神紙錢、一個潔淨的碗、再焚香燒紙錢向月光神敬拜,口唸:月光神在上,今逢您聖誕,信士某某某誠心敬拜月光神,求您大慈大悲,保佑我時來運轉,心想事成!

  二、不要獨自賞月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在中秋佳節中,有些人因為種種原因,會獨自賞月,提醒一個人儘量不去人跡稀少處賞月,少去江邊,海邊賞月。

  三、觸景易感懷

  月亮為寧靜傷感的象徵,建議分手不久或剛離婚或本身有抑鬱傾向的朋友,儘量少賞月,以免情緒受傷。

  四、多聚人氣

  平時家中人口少的朋友,可在節日期間,多請朋友或家人來家中坐坐,走動走動,多聚人氣,有利家宅的旺運。

  五、添貴氣

  中秋佳節,可在家中擺盆好的綠植,一來給家中添氣,二來在風水上也是提升家中的氣場,我們所居住的房子也是需要偶爾添點東西的,這樣才會有貴氣。

  六、遠離不良磁

  平時工作忙的朋友,可以在節日期間定期清理出一些不用、懷舊傷感和病歷等的物品,這樣在風水上又是遠離不良磁場的辦法。

  七、促進姻緣

  在中秋節中,這一天也是被視為促進姻緣的好日子,單身的人如果在這一天拜月老,會有更大的機會尋覓到良緣,讓有情人能夠終成眷屬。所以這天可以準備鮮花水果來拜月老,口中唸誦:今逢中秋佳節,祈求月下老人能為某某某,牽線結緣,讓某某某能夠早結良緣,心想事成!

  在案上再放根紅線。默唸自己名字說出自己的心願,祈請月老保護自己可以找到理想物件,請描述出期望的物件條件,祈求月老賜給姻緣紅線,將案上的紅線隨身佩帶,置於皮包內,或置於枕頭下。

  八、充滿能量

  中秋的月光很明亮柔和,讓房屋內充滿溫馨,建議也可以自己在家中的財位安置一盞燈或點亮酥油燈或蠟燭,夜晚開啟照亮財運,可以讓家中的氣場更加充滿能量,個人運勢會更為順暢。

  九、許下自己的善願

  月圓之時也可以面向月亮許下自己的任何善願,月老都會幫您滿願的!

  十、促成親友摯友愛人的和諧

  中秋團聚,務必要一起吃頓團圓飯!因而,在一年一度的中秋節裡,分居兩地以及家庭成員不太和的人群,無妨藉助中秋節這個節慶之日,吃一餐團圓飯,來給本人新增好的命運,促成親友摯友愛人之間的和諧。

  十一、中秋節放孔明燈

  孔明燈在民間又被稱為祈福燈、天燈。相傳,諸葛孔明被司馬懿圍困於平陽時,因無奈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準風向,製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繫上求救訊息,厥後果真遇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同時,孔明燈的形狀像諸葛亮戴的帽子,因而有“祈福燈”、“安全燈”的雋譽。而在中秋佳節這個美妙團聚的節日裡,放飛孔明燈亦能夠給本人帶來好的命運。

  孔明燈多作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親手寫下祝福的心願,祈禱幸福年年。到了現代,提醒大家放飛孔明燈時一定要注意環境安全。

  中秋節拜月亮介紹

  早在古代,我國人民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中秋節的來歷

  有關中秋節來歷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有關中秋節來歷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節的相關習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