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國小語文課後反思

國小語文課後反思

小學語文課後反思15篇

小學語文課後反思1

  在《荷葉圓圓》這一課的教學中,看著學生童趣盎然的表演,聽著學生琅琅的讀書聲,我感受到了學生髮自內心的快樂。反思這一課的教學,我認為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在這節課中得到了體現。具體表現如下:

  一、激發情感,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

  在這堂課中,我以自己飽滿的教學激情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情感,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在整堂課中始終保持積極參與的熱情。因此有了學生爭先恐後自主學習的體現。

  二、合作讀演,共享閱讀的快樂

  在課堂上,我轉變角色成為學生的學習夥伴,與學生合作讀書、表演、實現了師生零距離。我還抓住各種機會培養學生互相交往的意識和能力,發展合作精神,如引導學生邀請夥伴一起讀書,創設導演導戲的情境,開展“最佳合作小組獎”評比活動等。

  三、開放拓展,讓快樂走出課本,飛身課外

  本課節改變傳統的語文課只憑教材進行教與學的現象,在教學中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進行自我調節,變封閉為開放,讓學生的閱讀快樂從課本延伸到想象的空間,從課堂飛到課外,多形式多渠道地發展了學生的語文能力。

  不足之處:這節課中我感到小組合作學習訓練尚欠到位,小組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今後要加強這方面的培養訓練。

小學語文課後反思2

  本課利用低年級兒童愛遊戲的心理,巧妙地利用臨摹的借鑑功能,在“看著畫”中保留“想著畫”的一些特徵,進行非複製性臨摹,為學生開拓一個創造的境地.上課之初,我以《天國的神鳥》這個故事匯入,並配樂曲《百鳥朝鳳》,設定情景,讓同學們感知神鳥的美麗.大家聽得津津有味,好像都投入到故事情境中去了,《神鳥變樹》教學反思。藉此機會利用多媒體出示《神鳥》這幅壁毯畫,讓同學們欣賞感受它的造型,它的色彩,它的構圖,進一步感知天國的神鳥。

  神鳥如何變樹是本課的趣味中心,我利用多媒體給大家變了一個小小的魔術,大家興趣盎然,教學反思《《神鳥變樹》教學反思》。同時讓大家講出自己的想法,互相啟發。有的同學說想畫一棵聖誕樹,有的想畫一棵美麗的蝴蝶樹,有的想畫心中的房子樹,大家七嘴八舌紛紛舉手發言,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接著我帶領同學們一塊欣賞一些優秀的學生作業,強調畫面的大膽創新,以及黑色背景的襯托等等。畫一棵心中的神數是本課的重點,同學們紛紛拿起畫筆彰顯自己的才能。

  不足之處就是留給學生自我介紹作品的時間把握不好,自己急於求成一股腦全說了。

  本課利用低年級兒童愛遊戲的心理,巧妙地利用臨摹的借鑑功能,在“看著畫”中保留“想著畫”的一些特徵,進行非複製性臨摹,為學生開拓一個創造的境地.上課之初,我以《天國的神鳥》這個故事匯入,並配樂曲《百鳥朝鳳》,設定情景,讓同學們感知神鳥的美麗.大家聽得津津有味,好像都投入到故事情境中去了。藉此機會利用多媒體出示《神鳥》這幅壁毯畫,讓同學們欣賞感受它的造型,它的色彩,它的構圖,進一步感知天國的神鳥。

  神鳥如何變樹是本課的趣味中心,我利用多媒體給大家變了一個小小的魔術,大家興趣盎然。同時讓大家講出自己的想法,互相啟發。有的同學說想畫一棵聖誕樹,有的想畫一棵美麗的蝴蝶樹,有的想畫心中的房子樹,大家七嘴八舌紛紛舉手發言,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接著我帶領同學們一塊欣賞一些優秀的學生作業,強調畫面的大膽創新,以及黑色背景的襯托等等。畫一棵心中的神數是本課的重點,同學們紛紛拿起畫筆彰顯自己的才能。

  不足之處就是留給學生自我介紹作品的時間把握不好,自己急於求成一股腦全說了。

小學語文課後反思3

  透過一堂課的教學,我完成了預定教學目標,學生在課堂中讀詩、背詩積極性非常高,效果良好。

  在教學過程中,我覺得有兩點做得尤為好:1、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加強朗讀訓練。由於詩歌語言簡潔且凝練,反覆朗讀可能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加上學生年齡較小,愛玩好動。我在朗讀訓練中,多次採用音樂、錄音、錄影等多種輔助手段,刺激學生感官,激發他們興趣。運用畫面,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意境;運用媒體,展現萬里長城和大運河的壯麗景象、雄偉氣勢,幫助學生讀出語氣;運用音樂,烘托、渲染氣氛,使學生的配樂朗讀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更好地表達詩意。學生們積極參與,課堂氣氛活躍輕鬆,孩子們讀詩熱情高漲。2、在重視朗讀訓練的同時,我也十分注重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詩歌教學難度大,常有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雖說透過反覆讀,能使學生有一定的感悟。但詩歌抽象表達的特點會給學生留下無限想象的空間。因此,我在指導朗讀過程中,多次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將抽象的文字和抽象的內容轉化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在學生的腦海裡留下了雄偉的萬里長城和壯觀的京杭大運河。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促進了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所以,學完了課文,學生就完全能做到帶著自豪感,有感情地誦讀詩歌了。

  透過教學,我感到這堂課既有收穫,也有不足。在重視詩歌朗讀的同時,對字詞教學有些忽視,尤其是關鍵詞語的理解不夠重視。詩歌中字詞深奧,學生不容易理解,教師又不能採用以詞解詞這種簡單的方法。因此,教師在詩歌教學中如何將深奧的詞語深入淺出地教給學生,讓教學更完美。這是我想在以後的詩歌教學重點研究的問題。

小學語文課後反思4

  《狐狸和烏鴉》是蘇教版語文第三冊的一篇童話故事。講一隻狐狸用奉承話騙取烏鴉嘴裡一片肉的故事,說明愛聽奉承話容易上當受騙。課文共6個自然段,故事簡短有趣,透過三次對話,形象地表現了狐狸的狡猾和烏鴉的輕信。

  對於這種以對話為主又揭示一個道理的童話故事,怎樣上才能上得有趣,把孩子積極性調動起來,又全身心地投入進入;怎樣上才能讓孩子的語言得到發展,讓孩子的能力有所提高,讓寓意的揭示不露痕跡;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本次課我主要有3個環節:教授新課、語言能力訓練、生字教學。

小學語文課後反思5

  《燕子》這篇文章不僅詞好,更重要的,那燕子被作者寫“神”了。這神來之筆是怎麼來的?那是因為鄭老先生書讀得多。我在上寫作課時我問學生到底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當然答案多是增長知識,讀書能讓自己長大,讀書讓自己高興……學生們也都會背誦“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所以在學習《燕子》過程中,我說鄭老先生只所以能寫出這麼美的文章,讀破萬卷書,行萬里路,那是肯定的。把燕子寫神了,那些詞來自於平時的閱讀積累,來自於不斷地觀察,來自於多層面的感受,少了這些,怎麼可能有這篇美文?

  學生在學習勞累之餘,唸叨上“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這就是活潑機靈的小燕子。”兩句,身心馬上會輕鬆起來,精神也會好上許多。也許這也是這篇散文魅力表現吧。

  大多數的學生是見過燕子的,他們沒有陌生感,但他們沒有作家那種寫作的衝動,所以燕子不會如此走到他們的紙上,而對於好多學生來說,許多可愛的動物,同樣不能變成文字。這是一種熟視無睹。因此研究這一課,其實我們可以告訴學生不要熟視無睹,雖然我們暫時做不到作家的寫作水平,但我們能大膽把自己看到的一些動物入文,多多觀察,不放過一些細節,多多用自己的雙手記錄,用自己的大腦思考,屬於學生自己的文章也會自然出現。

  燕子教學反思

  第一課時我們要解決的就是讓學生讀通課文,瞭解大意,理解生字新詞。平時,我的教學模式是比較單板的,雖然學生都是比較配合的,但是自己感覺課堂死氣沉沉的。這節課,我就嘗試了一種新的學習形式,用比賽的方式去學習。學生一聽到要用比賽的方式學習,個個都打起了精神。一看到學生這幅興奮的模樣兒,我自己也熱情高漲起來。緊張激烈的比賽,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在比賽中完成了教學任務。

  四年級學生的競爭意識逐漸增強,擁有了競爭意識,學生才能將自己的潛力發揮到極致。但是,我們應該培養學生良性的競爭意識。就拿這節課來說吧,雖然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了充分的體現,但是場面稍微有點失控。在課前,我預設的結果是平分秋色,因為這樣不傷和氣。但一到課堂上就不受我的控制了。一開始,四組的水平不分高低,但是進入第三、四回合後,一下就分出了高低,我就給落後的組多一點機會,但是他們自己沒有積極爭取(平時舉手發言的人少),我是想幫也幫不上忙,結局就很明顯了。結果一出來,學生之間就開始爭論。我聽完他們各自的理由後,就告訴他們有競爭是好事,因為有了競爭才會有進步,但是這個競爭是良性的競爭,是能夠讓你們每個人都進步的競爭。機會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要靠自己去爭取,光坐著等是等不到的。看到別人獲勝了,應該為他們感到高興,同時自己也要下決心向他們學習,而不應該在那裡說三道四。聽了我的這番話,那些學生都低下了頭,我相信他們知道今後該怎麼做了。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慢慢地培養他們的良性競爭意識,使他們在競爭中共同成長。

  燕子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學生在課堂上發言積極性不高。只有幾個願意發表自己的見解,課堂顯得死寂,沒有生氣。有可能是開學初,學生還沒有進入學習的氛圍中。但是,迴響上一個學期,學生的發言還是有些被動。有時,公開課上,發言的積極性也都是經過反覆的鼓勵,甚至是物質性的獎勵所起的作用。就如體會小燕子飛行這一段內容時,我引導學生談談自己的體會。只要是發言學生的回答的確令人滿意,學生能抓住“斜著身子”、“掠過”、“一轉眼“橫掠”……等體會到燕子飛行的輕快。有的也能從中體會到燕子喜歡春天,高興了,還會變著花樣飛行。這些固然令人滿意。然而大多數學生當的陪客卻讓人揪心。這也應該是我課堂教學中需要突破的。如何吸引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參與討論,從而提高語言的組織能力和閱讀的理解能力?

小學語文課後反思6

  在《兩隻小獅子》這一課的教學中,看著學生童趣盎燃的表演,聽著學生朗朗的讀書聲,我感受到了學生髮自內心的快樂。在教學中,我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童話”般的情境,為學生搭建了一個激發想象、釋放才智的平臺,充分發揮自主式、參與式的教學優勢,把課堂還給學生,使每個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滿意之處有以下兩點: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做到了深掘教材,敢於創新,為學生創造了思維、想象、表達的寬鬆環境。如讓學生思考:看到懶獅子這樣,你想對它說些什麼?在學生思考的同時,教師予以點撥、誘導,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發揮想象。

  在教學活動中,我創設情境以夥伴的身份來到學生中間活動、表演,完全捨棄了“師道尊嚴”。課堂上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實現了師生間平等對話。

  上完這節“童話課”,我深切地領悟到,要使學生主動、富有個性地學習,必須從學生這一主體出發,在課堂上為他們栽下一棵枝繁葉茂的梧桐樹,為他們創設一個揮灑自我的樂園,從而實現“我喜歡學”。

  同時,也讓我感到情境教學,對於低年級學生猶如“靈秀之泉”,滋潤著他們的心田,對培養情感、啟迪思維、發揮學生主體,培養學生的參與性、自主性、創造性,審美情趣,提高綜合素質都有積極作用。

  另外值得我深思的是,作為新時代的教師,要創造性地運用教材資源,挖掘教材,活用教材,拓展教材,全方位地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和能動性,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

小學語文課後反思7

  (一)注重多學科的交融,激發學習興趣

  “語文教學不僅只是單學科的教學,更是多學科的融合。”孩子對於藝術的

  感受力就比較強烈、比較敏感。所以,我以音樂匯入,配以“歡慶”的圖畫,以此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在課堂中融情入畫,融樂入文,在朗讀感悟中配動作,使語文不單單是語文,更是人文、文化。我們的語文課堂其實是融音樂、美術、歷史等諸多方面的綜合體,孩子在這樣的語文課堂中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深刻文化,使他們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在我教學“田野獻上金黃的果實”時,當學生看到課件播放的累累碩果的畫面,都情不自禁地叫起來“好想吃啊!”“真美!”“真想嘗一個!”……更如,讓學生表達“獻上”、“舉起”、“飛著”、“奏起”等動作詞時,學生的熱情更是高漲。在這種多形式的教學中非常積極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情感,激發了孩子的各項潛能,讓語文學習與其他學科互動,交叉相融,使學生學得愉快,學得活潑,學得有效。

  (二)感悟文字深層,提高閱讀能力

  這首詩歌言簡意賅,它所描寫的是表現國慶的熱烈場面。學生讀起本文來

  朗朗上口,很容易由讀成誦。然而教師在教學中常常會忽略文字內在的意義,文字的這種極具隱蔽性的生命意義,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顯現出來,而且也只有當閱讀主體對文字的這種生命意義有所覺悟、有所觸動時,文字的生命意義才會真正生存。案例中讀悟課文前四句詩句的教學,我讓學生自讀自悟,接著讓學生在躍躍欲試中配上動作自由讀,這就使學生帶著對閱讀的理解,以個性化的方式走進文字,還原語言的形象,感受語言的情感。在閱讀中我透過讓學生充分想象來深刻感悟語言,如“田野獻上金黃果實,楓林舉起火紅的旗幟”時,讓生僅憑想象或一些課外知識說說你眼前彷彿出現什麼,看到什麼?做到“眼前有景,心中有物”,這樣讀起來才會讀中有感;而且學生在讀中邊讀邊質疑,解惑再讀,這樣反反覆覆,學生自然而然對文字就加深了印象,使他們在“讀”這一感性的學習方式中,在表達閱讀感受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內在的蘊意。

  (三)捕捉課堂生成,珍視獨特感受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盧梭曾說“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

  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學生作為一個個性鮮明的生命個體,生活經驗有著很大的差別,將其帶入閱讀活動時,他們的心智活動也是各不相同,在課堂中由此產生的獨特的感受既無法預設也很難預知,全憑學生的自然生成。本堂課中,學生就帶著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來接觸文字,在分析前四句詩時,我就質疑“四句你們讀懂了嗎?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交流,自主解決問題,當時學生提了許多各種各樣的問題“老師,為什麼說果實是金黃的?”“旗幟是什麼?”“楓林跟旗幟有什麼關係?”“鴿子有很多種的,為什麼要說是潔白,而不說灰色呢?”“大海會唱歌嗎?”……孩子們思維的閘門一但被開啟,語言思維就如泉水噴湧而出;這也是課堂教學的生成例子。看著孩子們精彩的表現,此時,我只充當質疑中的一個引導者,兒童表達獨特見解的諦聽者。如果當時我怕“亂”、怕“錯”,怕學生“節外生枝”而制止他們跳躍的思維,那必將抹殺學生的學習熱情。所以,我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讓學生自主地讀、說,讓學生自已詮釋問題,將課堂真正還給他們。當然,課堂教學,尤其是語文課堂教學,不是一成不變的,孩子們急於表現,急於交流,而隨機生成的問題有許多也是我們備課時無法預知的。本堂課我慚愧的是,我把孩子們估計得太低,孩子們的學生真的不是單純的接受知識的過程,他們是創造者;在學生課堂質疑的一個環節中,正當我為學生的精彩問題與回答而滿意時,打算繼續下個環節時,一雙小手舉了起來,問道:“藍天上的鴿子為什麼是潔白的,而不是其它顏色的呢?”當時,我因為學生的質疑詮釋已用去了半節課的時間,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問題,我就只是敷衍一下。後來,課後想想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如果當時我能抓住這個課堂生成點,由它點出祖國和平祥和的景象,潔白的鴿子代表著純結,美好的生活,那必將成為本課的亮點之一。而我卻放棄了這一契機。所以,我真切的感受到面對孩子們的想法和體驗,你只有真正的尊重他們,尊重他們的“獨特的閱讀感受”,你才能真正做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四)強化語言積累,凸出課堂語文味

  語文教學不是不要知識的教學,對於處於低年段的基礎教育階段,教師更應重點應用語言教學,重在言語能力的培養。但實驗新課程以來,從形式上看,課程改革後的書談化了語文訓練這一方面,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科學的訓練也是一線老師一直探討的問題。本課中我也在不斷的探索中,在理解課文時,我就充分的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如:在開頭匯入,讓生觀看了錄影理解了歡慶一詞的意義後,讓生學以致用,除了說“歡慶國慶”之外,還能說歡慶什麼?有了前面成功引入的基礎,“歡慶xxxx”這樣的說話訓練就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我還做課堂詞語的搭配練習,在讓學生把打亂的詞語拼成完整的句子時,學生就從中發現了怎樣搭配詞語,組織語言文字的合理性,都大膽暢談自已是如何把這些打亂的詞語找到自已的“家”:有學生說“我覺得旗幟就只能舉起,就像我們升國旗一樣慢慢往上升。”“鴿子它有翅膀,所以得用飛著!”“田野要跟金黃的果實對,因為只有田野裡才有各式各樣的果實。”學生用稚嫩的想法說著自已的發現,讓我設計這一環節得到了意想之外的效果,適時的強化了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語文課就應當如此,發展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凸顯語文課堂的語文味。

  總之,在課堂中,抓住學生對文字的體驗,給他們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空間,給他們創造一片展現想象的天地,使他們得到學習的快樂,在快樂中學習!

小學語文課後反思8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濃的散文,名為寫秋雨,實際在寫秋天。課文的內容豐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點,從秋天的到來寫起,寫了秋天繽紛的色彩,秋天的豐收景象,還有深秋中各種動物、植物準備過冬的情景。

  課文把秋雨作為一條線索,將秋天眾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來,從整體上帶出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使學生透過課文生動的描寫,體會秋天的美好,感受課文的語言美,是編選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這也是本篇課文的教學重點。課文使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見的東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發感情,這些被藝術化了的語言,會給學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難,是教學上的一個難點。

  學生分析: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會涉及到一些詞語的理解。多數詞語可以聯絡語言環境來理解。比如第二自然段的“五彩繽紛”,這個詞語比較抽象,但是當我們讀完了這一段,眼前浮現出黃色的銀杏樹、紅紅的楓葉、金色的田野和美麗的菊花時,就自然而然地知道五彩繽紛指的是什麼意思了。課文的語言很美,有些句子富有詩意,需要好好體會品味。如“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把秋天的大門打開了。”“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訴大家,冬天快要來了。”理解這些句子時,一要聯絡上下文和自己平時的生活積累;二要反覆朗讀品味。學生理解上有困難,比如課文的第一自然段,講秋天是在人們不知不覺中來到的,為什麼會不知不覺?因為秋雨雖涼,但不冷,使人爽快,不大,潤物無聲;朗讀的時候,聲音要輕一些,要給人輕鬆舒服的感覺,這樣教學,學生會覺得容易些。

  學習目標:

  1.會認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清涼、留意、扇子、炎熱、郵票、涼爽、柿子、菠蘿、鑰匙、氣味、香甜、糧食、油亮亮、楊樹、豐收”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對秋大的喜愛和讚美之情,背誦自己喜愛的部分。

  3.讀懂課文內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4.積累好詞佳句。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秋雨的特點,感受秋雨的美。

  教學難點:學生理解總分的句式,及含蓄、藝術化的語言。

  教具準備:秋天的雨的課件

  板書設計:

  是一把鑰匙

  秋天的雨 五彩繽紛的顏料 美麗、豐收、歡樂

  藏著氣味

  吹起小喇叭

  教學流程:

  一、談話匯入,寓情導學。

  1.教師談話匯入新課。

  教師引述:小朋友,現在是什麼季節?對秋天。秋天來了,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美麗的畫卷,讓我們用優美的詞語來讚美一番吧!

  2.齊讀課題。(板書:秋天的雨)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檢查上節課的學習情況。

  師出示詞語

  (1)誰願意領讀這些詞。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教師一起糾正。

  (2)請同學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把課文讀一遍,邊讀邊回憶上節課的內容,秋天的雨是從哪幾個方面寫的?

  生說。師板書:是一把鑰匙

  五彩繽紛的顏料

  藏著氣味

  吹起小喇叭

  師出示課件讓學生讀。

  三、精讀課文,品析內容。

  (一)、一場秋雨一場涼,秋天總給我們陣陣涼意,師範讀第一自然段,學生仔細聽,看作者是抓住什麼特點來寫的?

  (1)學生說體會,教師指導讀。

  (2)男女生讀。

  (二)、體會五彩繽紛。

  默讀第二自然段,邊讀邊把描寫顏色的詞用波浪線畫出來。一會兒彙報。

  1、出示畫面(一)重點體會、美讀描寫銀杏樹的句子。

  (1)學生讀句子(課件出示句子)。

  (2)去詞體會。

  如果我把句子當中的“扇哪扇哪、飄哇飄哇’去掉,自己再來讀讀看,好不好?為什麼?

  (“扇哪扇哪”讓我們彷彿看到銀杏葉像一把把黃色的小扇子,輕輕地、輕輕地幫我們扇走了夏天的炎熱)

  (3)指導朗讀。運用聯絡上下文和一邊讀、一邊想象、一邊做動作的方法,走進情境,美讀課文。

  (4)個別讀、全班讀。

  2、出示畫面(二)體會描寫楓樹的句子。

  (1)學生自主體會讀。

  (2)學生做上動作再讀一次。

  3、出示畫面(三、四)。

  (1)師引導學生觀看畫面,拓展語言,體會豐收的詞:海洋、你擠我碰。

  (2)個別讀。

  4、看錄影,感悟“五彩繽紛”。

  小朋友們,這麼美的景色,想不想去看一看?讓我們一邊看,一邊讀出它的美麗吧。

  (多媒體出示課文中所描寫的景色,學生根據畫面讀相關文字。)

  (三)、體會“氣味的香甜”。

  秋天到了,不光莊稼豐收了,水果也豐收了。

  (1)師引讀學生想象秋雨裡還會有什麼味道?

  (2)重點理解勾住。

  (3)秋天的雨多香啊!帶著這樣的體會,美美地讀。

  (四)、吹起小喇叭,體會歡樂。

  (1)師生互動讀一讀。

  (2)學生自主感悟朗讀。

  這麼快樂的景象,就讓我們來快樂地讀一讀吧。放開聲音讀出你的快樂,自己讀自己的。

  四、拓展、積累,昇華感情。

  1、小朋友們,說說看,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秋天?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板書:美麗、歡樂……)

  2、齊讀最後一段。

  五、做自己喜歡的一項。

  (1)收集描寫秋天的詞句,背誦本課喜歡的段落。

  (2)把秋天的景物畫下來。

  (3)和爸爸、媽媽一起去秋遊,把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寫下來。

  秋天的雨反思

  是一首很具有美感的散文詩,以秋天的雨為線索,將秋天的眾多景物描寫巧妙地串起來,形成了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語言文字的美感染了每一個幼兒,他們從文字中的確也感受到了秋天的美。

  為了讓幼兒能夠真正感受散文中優美的意境,我重複的給孩子看課件,讓他們找一找秋天有些什麼景色,豐富知識經驗。有了知識經驗的豐富,在第一環節中我就進行了提問:你喜歡秋天嗎?為什麼?“我喜歡秋天,因為秋天有很多的水果。”“我也喜歡秋天,因為秋天有很多的顏色,非常的漂亮。”------小朋友都爭著回答,還有的幼兒會用優美的話來說呢。

  孩子們的記憶力很不錯,看了一遍課件之後,有個別孩子就能答出:“把黃顏色給了誰?(銀杏)”,雖然孩子們的生活經驗不是很足,但看了生動形象的課件之後,很快就能回答出來。但是孩子們在秋天的氣味方面,我可以讓他們先聞一下橘子的香味,菠蘿的香味……這樣,他們就能充分的體驗到秋天的好多氣味。

  綜合本次欣賞活動,我在教學中運用了多種方法,讓幼兒在動靜交替中充分感受到了秋天的美。

小學語文課後反思9

  《學會查無字詞典》是一篇教學生語文學習方法的文章,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不但關係到本單元學習成績的好壞,更影響到今後語文學習的興趣和方法的掌握,回此,我在課前更仔細地思索了本文的教法。

  在讓學生對課文作整體感知的前提下,我又引導學生精讀理解了課文的一至八自然段,在教學課文的第九自然段時,需要理解爸爸意味深長說的“有字詞典”和“無字詞典”的意思,明白它們分別指什麼?教學到這,我沒有直接把答案告訴學生,而是提醒學生聯絡上文仔細想想,它們是什麼意思?不一會兒,有個學生站起來說:“有字詞典是指《現代漢語詞典》”,無字詞典是指看到和聽到的一切。又有學生說:“有字詞典是指用來查詢的工具書,無字詞典是指現實生活”。另一名生說:“無字詞典的解釋比有字詞典的解釋更能給以真切、準確的感受。”聽了孩子們的發言,我表揚學生說得好,並且告訴學生,我們理解詞意,目的就是要弄清楚這個詞語表達的現實生活的某一種狀況,查無字詞典可以直接感受到,因此,比查有字詞典顯得更為重要。課文中,爸爸引導“我”查無字詞典理解“驕陽似火”與理解“驚濤拍岸”的方法有什麼不同?學生答到:“理解‘驕陽似火’,先提出詞語,後在生活中找出解釋”,理解‘驚濤拍岸’先感受生活中的現象,再與詞語對照。”我接著說:“很正確,這兩種方法都是查無字詞典的有效方法。現在,我們按照第一種方法,看看生活中還有哪些現象可以解釋“驕陽似火”?學生聽了,興趣盎然,有的說:“夏天的中午,烈日當空,馬路上的瀝青柏油都融化了,有的說:“小狗熱得受不了,在樹腳下伸舌頭散熱這種現象可以解釋”,看到孩子們真正理解了詞意,我又讓同學們回頭看眼前的黑板報,說說看到黑板報,你的腦海中會浮現哪些詞語,孩子們有的說“五彩繽紛”,有的說“豐富多彩”,真正地學會了第二種使用“無字詞典”的方法。

  在教學最後一段爸爸的話時,讓學生聯絡上文,回憶“我”理解‘驕陽似火’和‘驚濤拍岸’的方法,讓學生先進一步區別“有字詞典和無字詞典”,理解查“無字詞典”的重要作用,然後總結歸納查‘無字詞典’的兩種方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培養了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並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為學生將來對詞語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礎。

小學語文課後反思10

  《夜鶯的歌聲》記敘的是蘇聯衛國戰爭時期,小夜鶯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沉著冷靜引誘德國法西斯到游擊隊員指定的埋伏圈,從而幫助游擊隊員一舉殲滅法西斯的事情。全文以夜鶯的歌聲為線索,按照引誘敵人——帶敵人上路——殲滅敵人——繼續等待引誘敵人的思路,採用首尾呼應的手法,透過重點記敘小夜鶯的語言、動作、神態,為讀者演繹了一個活靈活現的英雄兒童形象。

  考慮到本堂課是第一課時,我把教學內容定為初讀感知及教學課文第一部分。當然,文字所處的特殊的年代,距離學生的現實較遠,學生一下子難以進入戰火紛飛的情景。所以,在課堂剛開始的時候,我就利用課件,演示了當時德國法西斯進攻前蘇聯時的社會背景,並且利用一張張催人淚下的戰後百姓生活圖,讓學生來談一談:看到這樣的畫面,你有什麼感受?透過討論,學生就直觀形象地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和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這樣一來,學生在無形當中就萌發了對法西斯的憎恨和對英雄人物的敬佩之情。

  在初讀感知環節,由於考慮到學生在課前已經做了充分的預習,所以就直接讓學生來說一說課題中的“夜鶯”是誰?他給你留下了一個什麼樣的印象?學生也暢所欲言,非常積極。

  在檢查課前預習生字詞情況時,可能是我考慮得不夠周全,只想著貪多求全,出示的字、詞比較多,而並沒有從中做出適當的篩選,從而影響到了後面第一部分內容的學習時間。

  在教學課文第一部分內容的時候,我用問題“從課文哪些語句(第一部分)感受到了小夜鶯的機智勇敢、沉著冷靜?”來讓學生默讀尋找。可能是我平時訓練的時候並不是太在意時間的緊湊,所以學生尋找起來沒有時間觀念,雖然找得挺好,但用的時間太多了,影響到了後面的學習時間。

  在反饋交流所尋找到的句子時,考慮到時間的關係,所以我臨時對教案做了調整,重點研讀小夜鶯應對德國法西斯詢問時的三句對話。部分學生對這些對話非常感興趣,因此發言也很積極。但是,在指導朗讀的時候,總感覺形式欠缺,訓練不到位。這點,在以後的課堂中我一定要增強意識,引起重視。

  匆匆忙忙地備好了課,又匆匆忙忙地上好了課,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許多,只希望以後能引起重視,認真對待我和學生的每一次課堂!

小學語文課後反思11

  《北大荒的秋天》是蘇教版三年級上第2單元中的一篇寫景課文。課文以獨特的視角,展示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風光和豐收景象,令人遐想。全文筆法細膩,色彩絢麗多

  首先運用課件,展示北大荒,激發學生的興趣。兒童天生喜愛色彩鮮豔、生動有趣的事物,抓住了兒童的注意力,也就抓住了調動兒童積極行的契機。因此在我們級部共同討論這堂課時,上過這堂課的戴老師和丁老師都強調了北大荒圖片的重要。是呀說到北大荒,連我自己都感到十分遙遠,印象中的北大荒是一個窮得不能再窮的地方,更不用提學生了,但是課文中的北大荒描寫的卻是那麼美麗富饒,和我想象得太不一樣了,那麼如何讓把一個自己一直認為貧窮落後的地方,講得讓學生感到美麗富饒,確實讓學生親眼見一到一碧如洗的天空,五彩斑斕的流雲,清澈見底的小河,學生們在看到後個個都張大了嘴巴,還有人情不自禁地喊了起來,在具體可感的畫面面前,使學生真切的感受到了北大荒的美麗,喜歡上這美麗的北大荒,其實我已經看過無數次這些圖片了,可是當在課上再次看到還是禁不住和學生們一樣為此驚歎,豐富學生對北大荒的感性認識,進一步超越文字,發揮想象,相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其次,加強朗讀的在課堂上的時間。《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為我們描繪了北大荒令人心醉的景色,展示了北大荒的勞動者辛勤耕耘的成果,勾勒了一幅獨具魅力的北大荒秋景圖,是一篇很適合用來訓練朗讀的材料,其實我自己非常想利用這篇文章讓學生練習朗讀,但是總是沒有能夠給學生留充分的朗讀時間,在備課中我也設計了朗讀的環節,但連自己也覺得讀得太少,形式太單一。在級部教研中,大家不僅提出了這個問題,也幫我想出許多好辦法。可以自由讀、範讀、指名讀、配樂讀。比如在教學小河時,因此小河的淨靜兩個特點,採用讓學生先靜靜地讀。然後知名再讀,讓學生遭朗讀中進一步體會小河平靜的特點 。每一次讀都有不同的目的,透過多形式的讀讓學生體會問中所描繪的景色和表達的情感,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還有課文最後的拓展也是課文的一個高潮和主題的深化。我在課的最後,出示“現在的北大荒景色優美,物產豐富,可是你知道以前的北大荒是什麼樣子的呢?”這個問題,接著,我展示了幾幅昔日北大荒的圖片,學生們大吃一驚。然後,告訴他們,當年有十萬大軍奔赴北大荒修水利,開荒地,艱苦奮鬥,才有瞭如今這四季如歌的北大荒。這一部分的教學,我想透過北 大荒今昔的對比反差,是學生更能產生對祖國的熱愛,孩子們應該能理解人與環境的關係,從而把握文章的內涵。

  在這堂課中讓我覺得最受益匪淺的是和級部老師的備課的過程,在備課過程中我感受到了丁老師、王老師這樣的老教師的豐厚教學經驗。在備課開始時,我對北大荒都感到十分遙遠,印象中的北大荒是一個窮得不能再窮的地方,課文中的北大荒描寫的卻是那麼美麗富饒,和我想象得太不不一樣,怎樣把一個自己一直認為貧窮落後的地方,講得讓學生感到美麗富饒呢?在於丁老師的討論中,他向我提到了一點,就是如今的北大荒有一個新名字叫北大倉,倉庫的倉。使我對北大荒產生了不一樣的看法,也對講這節課有信心,透過回去大量的查閱資料和圖片是自己更加了解北大荒

  當然也感受到像戴老師這樣教學骨幹老師紮實的教學功底,備課中戴老師提到北大荒生長什麼農作物和植物,本以為自己對北大荒的資料已經很瞭解了,可這樣一個小問題卻忽視了,也許在教課中這個小問題不會用,但是對教學的細心、深入研究值得我學習

  在教研小河這一段時,不僅僅這是看出小河的清澈,也能從“靜靜”這樣詞語看出小河的平靜,因此在朗讀中避免齊讀,靜靜的朗讀,真的是從讀中悟,在悟中讀。在級部研中,我真正知道了,也看到了什麼叫深入鑽研教材,吃透教材。

  這節課我的問題有很多,但是能從中有所收穫也是值得的。

小學語文課後反思12

  讓孩子在“自己的世界”裡學習語文

  開學第一課——《長城和運河》,要讓學生了解萬里長城之雄偉、京杭大運河之壯麗、中華民族祖先之聰慧,我便帶了學掛圖、生字卡片走進了室:

  師:在我們,有兩大建築工程,一個像巨龍。穿行與東西,另一個像綢帶,連線著大陸南北,她們蔚為壯觀,堪稱“人間奇蹟”。你們知道她們的名字嗎?

  生齊答:長城、運河。(透過預習,孩子們早已知道了她們的名字)

  師:看看圖,結合你的預習內容,說說長城或者運河給你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出示學掛圖,指導觀察,意在讓孩子們感受到長城與運河雄偉、壯麗的特)

  生:長城很長!

  生:運河也很長!

  ……(對於孩子那簡單的回答我並不滿意)

  師:能不能說得具體一些呢?

  生:長城像一條巨龍穿行在大地!

  生:運河像一條飄落在大地的綢帶!

  ……(請了幾個孩子,都是拿課文中的原話來回答!對於長城的雄偉、運河的壯麗並沒有自己的體會。不禁有些失望!)

  我想:也許是初讀課文吧,學生對文字內容還不能徹底的感悟!於是乎,我和孩子們一起品讀了課文!學完課文後:

  師:誰來說說,長城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生:奇異。(還是有些失望)

  師:奇異具體表現在哪裡?請大家看看圖,然後結合課文內容說說。

  生:長城接連不斷,連綿起伏,像一條長長的龍。

  師:你講得真生動!她……還像什麼?(生興高采烈地看圖)

  生:像一條遊動的蛇。

  生:像一條彎彎曲曲的大街!

  師:太短了!(學生敞開思路,各抒己見。)

  生:像一條遊動的大蟒蛇。

  生:像一條穿行在大地的高速公路。

  生:像飛機劃過天空留下的一條白色的絲帶!

  ……(這時,孩子門的臉神采飛揚!我想:這時他們才是真正體會到的長城之奇異!)

  師:你們的想象太精彩了!但我覺得還是像“巨龍”好,請同學們幫老師找找理由!

  生:(沉思,翻開書本,再次閱讀文字,觀察插圖,尋找理由,這無疑又是一個探究的過程!)

  ………………

  反思

  我們的孩子大多生活在農村,許多孩子並沒有見過長城和運河。在他們的生活經驗中只有寬闊的街道、田間的小河……而這些與長城和運河又差之千里,學生對長城和運河的直觀感受唯有從書本的插圖中去獲取!但是插圖又未能盡顯其風姿,學生從單純的語言文字中又很難體會到其雄偉、壯麗,更難以激發真正的喜愛之情,更別說是產生互動,故學中感覺十分之遺憾!我們的材中有許多類似的與學生生活經驗脫節的學內容,我們師不妨寬容一些,不要急著加以否定,讓孩子們在“自己的世界裡”學語文,讓他們根據自己的想法,大膽的進行表達!可能把長城比作街道、高速公路並不合適,但是在孩子們的世界裡,那是感受新事物的又一方式!

  在我們的學中,多設身處地地為學生想想,讓孩子在“自己的世界裡”,在十分和諧、愉悅的氛圍中,讓學生自談、自探、自創、自得、自樂。在課文學活動中,讓他們在敢想敢說的空間裡長大,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自然會水到渠成!

小學語文課後反思13

  在前不久我執教了《孔子拜師》一文,深深地被孔子這種勤學好問,孜孜以求的 學習精神而感動。在執教這一課時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環節。

  1.孔子和老子給我們留下很深的印象,請你用“──”標出文中讓你感動的句子,並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讀一讀你畫的語句,把自己的感受說給小組內的同學聽一聽!

  3.班級交流讀書感受。

  學生結合文中的重點語句並聯系生活實際,談自己的感受。

  (1)談孔子

  ①他總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三十歲的時候,他離開家鄉曲阜,去洛陽拜大思想家老子為師。

  ②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裡,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後,終於走到了洛陽。

  ③孔子想: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訪的老師吧!於是上前行禮……

  ④孔子連忙說:“學生孔丘,特地來拜見老師,請收下我這個學生。”

  ⑤學習是沒有止境的。

  ⑥從此,孔子每天不高老師左右,隨時請教。

  (2)談老子

  ①“你就是孔丘啊,聽說你要來,我就在這兒迎候。研究學問你不比我差,為什麼還要拜我為師呢?”

  ②老子也把自己的學問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

  (3)學生根據交流綜合談對孔子、老子的印象。

  反思:學生在讀中悟情,往往比單純講解更細緻入微,更感人至深。課文不是無情之物。要想有效地領會好課文的思想情感內涵,單單依靠他人講解,分析說明是不行的,學生必須要自己朗讀,才能體味和揣摩出課文內在意蘊。正如米作仁先生所指出的:“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給作品以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更能使人感受。”透過深情朗讀,可以使學生充分體驗作者所表達的真摯情感,課文中的人物、情景便躍上紙面,課文的情感便入於目,出於口,聞於耳,銘於心。學生便可以在讀中體會、讀中感悟、讀中昇華。在語文學習中,學生蘊藏著無限的潛能,具有極大的可塑性。情感是打動心靈的秘訣,是開啟人的心靈的一把金鑰匙。“教貴情濃”,語文課程只有為他們提供更多的精神滋養,他們在成長中才能有人性的充實,才會有產生偉大情感的基礎。可以相信,當我們的語文課上到處都有情感的綠洲時,學生們的情感發育必將也是果實累累,而同學們上語文課的興趣也必然會長盛不衰。

小學語文課後反思14

  《小海馬》一課教學設計的第三個版塊中,要求學生根據句式“在爸爸的口袋裡,小海馬夢見了 。”展開想象,進行說話練習。此說話練習的要求是圍繞“美麗的夢”想象小海馬會夢到些什麼。說話練習的目的之一,擴充套件學生的思維,鍛鍊學生完整、清楚地表達的能力;之二,透過想象說話,體驗小海馬的幸福生活,架起溝通課文情感的橋樑。但是在實際的課堂反饋中,若干個學生的回答,遠遠偏離了“美麗的夢”這個要求。如“在爸爸的口袋裡,小海馬夢見了一條大鯊魚要吃它。”“在爸爸的口袋裡,小海馬夢見了自己被漁夫捉住了。” ┅┅

  這些“反面”答案在課堂中出現,引起我的不安,我點評道:“這是美麗的夢嗎?爸爸的口袋像搖籃,那麼舒服的環境中,小海馬會做惡夢嗎?”兩句反問句把學生問倒了,他們自知回答得不得體,但一雙眼睛卻直愣愣地看著我!

  課後,我怎麼也沒法忘記這個學生當時的眼神,是委屈,還是氣憤?我不得而知,但是我感到學生的學習熱情被我的兩句反問句打發了,是啊,學生的學習熱情是要保護的!誠然,他的回答與我的要求之間發生了偏差,但是他的句子說得很完整,意思表達也很清楚,為何我不能肯定他,在適當引導他呢?

  經過思索,我覺得今後在開展想象說話訓練時,要注意:

  1 在想象說話訓練之前,要求要明確。由於一年級學生年齡小,注意力容易走神或者聽話抓不住要領,因此教師在提要求時語句要精煉,重點的詞要多強調。同時也可以把要求中的重點詞放在說話訓練的引語中。如本課可以把想象說話中的要求“美麗的夢”放到引入語中,改“在爸爸的口袋裡,小海馬夢見了 。”為“在爸爸的口袋裡,小海馬做了很多美麗的夢。他夢到了 。”使學生在說話訓練時獲得一個明確的暗示。

  2 交流評價時,要保持鎮靜。學生在反饋交流成果時,教師要從語言通順、清楚、想象豐富等多方面去考察學生的表現,要多表揚與肯定,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樹立敢於表達的自信。當然,學生回答的偏差,要給與評價、指正。但評價、指正的活動可以讓學生一起參與,既培養學生邊聽邊思考的習慣,又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小學語文課後反思15

  課文的第2—5自然段是重點部分,要指導學生理解狐狸三次對話及烏鴉說的話及烏鴉三次聽後的表現,懂得烏鴉是如何一步一步放鬆警惕,最後受騙上當的。學習這部分內容時我採用了扶放結合的手法來處理。這個方法的效果很不錯,但遺憾的是在處理的時候做得不夠到位,放的還不夠多,沒有充分體現出學生的自主學習!

  學生的朗讀與感悟是相輔相成的,感悟可以提高朗讀,朗讀可以加深感悟。在教學過程中,我重視讓孩子們在悟中讀,在讀中悟。

  悟中讀。在講狐狸和烏鴉的三次對話是,當學到狐狸的三次語言和動作時,我都讓學生學一學,就把自己當作是狐狸來體會感悟,我還透過抓住關鍵詞來引導學生,使學生能很好地投入情感,把課文朗讀好。在教學烏鴉的三次表現是,我都讓學生試著把自己當作烏鴉,想想自己會有什麼反應,把自己置身於情境中,深刻體會到了愛聽好話容易上當受騙的道理。邊悟邊讀,學生完全沉浸在角色中,達到“語語悟其神”的境界。

  讀中悟。朗讀是感悟的一種表現,同時也是加深感悟的一種方法。孩子在投入的朗讀中,其實已經進行了一種角色互換,自己顯然已成了故事中的狐狸,故事中的烏鴉。他們在繪聲繪色的演讀中,又一次加深了對文中角色的認識。

  在鍛鍊學生語言能力時,我設計了一個短語練習。學生透過訓練,都對“讒得直流口水”這一短語有了較深的認識。但是在指導學生訓練時我指導的不夠到位,不夠清晰,同時練習設計還不夠好,今後在這方面還需多下工夫。

【國小語文課後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