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望廬山瀑布評課稿

望廬山瀑布評課稿

望廬山瀑布評課稿(精選2篇)

望廬山瀑布評課稿(精選2篇)1

  《望廬山瀑布》是二年級語文下冊第17課的一首古詩。這首詩是“詩仙”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下的一首風景詩。這首詩抓住了瀑布的動態美,用誇張、比喻的修辭方法,再現了廬山瀑布的雄壯與美麗。品讀全詩,“有聲有色”、“有動有靜”、“有景有情”,充分體現了詩人浪漫主義的風格。盡情抒發了作者對大自然的讚美之情。

  實習生王娟老師執教了《望廬山瀑布》一課。王娟雖然本次實習的是社團課程《閱讀與寫作》,但每節語文課都認真地去聽課,認真批改學生的語文作業,後來向我提出想執教一節語文課,我答應了她的請求。

  透過聽課,我認為這節課的成功之處主要體現在於以下幾點:

  1、透過課件展示瀑布圖片的形式來匯入課題,可以讓學生對瀑布認識更加直觀形象,有利於激發本課學習的興趣,值得借鑑採用;

  2、在自主識字這一部分採用了齊讀,指名讀,說偏旁,交流識字方法等多種識字認字的方式,使教學過程能集中孩子們的注意力,也發揮了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

  3、在講解詩意時,老師引導後,能多叫學生回答,可以讓學生有更多思考和展示自己的機會,有利於學生積極動腦,更加主動地去理解這首詩。

  4、在品讀詩句理解詩意的環節裡,教師結合了圖畫例如雲霧繚繞的山峰,一瀉千里的瀑布,廣闊的銀河等圖片來加深學生對本首古詩的理解。

  5、課堂紀律較好。

  當然,王娟的第一次講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1、板書課題後,就開始進行識字認字環節,沒能讓學生先了解詩人就開始匆忙學習新課,而將解體之後的讀古詩,交流廬山瀑布資料環節遺忘;瞭解詩人的資料是學習理解古詩的前提,能為為學生理解這首古詩奠定基礎;

  2、在講解詩意時,老師的引導語過於書面化,不利於學生的思考,指名讓同學理解詩句的時候有的同學理解不到位,教師也沒有適宜的補充評價,不利於其餘同學更好的理解詩意,另外,教師講解整句古詩時,而是繼續用較為書面化的語言翻譯完整首詩,有的學生對其中一些詞句仍然無法理解;

  3、學生在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時,一些學生過於囉嗦,將不重要的內容照著資料讀出來,而不是說自己記住的東西,老師在這時沒有及時指出這一點,也沒有順勢讓學生回憶曾經學過該詩人的哪些古詩,浪費了一次複習回顧的機會;

  4、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對古詩的朗讀過少,朗讀是學習古詩時非常重要的內容,老師說的過多,學生讀的太少,不利於學生對古詩的進一步熟悉掌握,也容易導致學生注意力的分散;5、指導寫字時,板書不夠美觀,粉筆字不夠漂亮;

  6、整首古詩講解地過於鬆散,內容不夠緊湊,在講解古詩不同詩句之間沒有很好地過渡;

  7、老師對詩人寫這首詩時的背景沒有介紹。

  8、一些學生疑問“三千尺”到底是多高,教師沒有適時引導,也忘記點明古詩中的“三千尺”是一種誇張的寫作手法,並不是真的有三千高。

  不足之處需要透過不斷的改進學習,才能使自己的課更加完美,我個人認為這節課有以下改進的地方:

  1、在板書完課題後,就應該引導學生交流蒐集的有關廬山瀑布及詩人的資料,這樣做為學生學習古詩做一個鋪墊;

  2、同學朗讀整首詩之前,老師應該範讀一遍,或課件播放範讀,以便同學們能夠更好地朗讀;

  3、在自主識字的時候,可以增加些記字的方法來加深同學們對字詞記憶的印象,比如換偏旁:銀和很,瀑和爆等;

  4、二年級的同學學習古詩,詩意不要求過多的講解,但教師在教學時要讓學生讀中感悟,“香爐”是指香爐峰,即一座形狀像香爐的山峰,此處可結合圖片,讓學生更好理解。

  5、首古詩語言琅琅上口,便於記誦,要鼓勵學生多讀,讀出感情,透過讀表達詩中廬山瀑布雄偉壯觀的氣勢,以及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感受大自然的秀美神奇。

  從本節課可以看出,要想上好一堂課,僅僅備教案是不夠的,要注重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課堂中教師要注重啟發學生的思維,由易到難,讓學生逐漸理解掌握,還要儘可能的多讓學生參與進來,最後一點是要重視學生的朗讀,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師僅僅扮演著引導者的身份,孩子才是課堂的主人。總之,上好一堂課並不是容易的,需要教師不斷練習不斷反思,才能彌補不足取得進步。

望廬山瀑布評課稿(精選2篇)2

  陳老師執教的這節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這節課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這節課較大的突破就是改變了古詩教學由老師牽引著學生,逐字逐句串講詩意的'傳統做法。

  課堂上,由廬山風光的短篇開場,引出今天要學的古詩。而後,安排自學時間,使學生有一個潛心讀書的過程。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彙報“讀懂了什麼”,師生共同討論,互相補充。對於學生沒有弄懂的問題,老師安排了質疑環節,啟發學生共同探討。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在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的探討中,完成了教學任務。這種設計,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一個參與者、合作者。

  二、創設情景,以讀為本。

  為了增強教學效果,激發學生朗讀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壯美,體會到詩人的思想感情。陳老師千方百計創設情景,營造氛圍,使學生置身於大自然中。如,老師的配樂範讀,投影打出的畫面,錄影片中真實的廬山瀑布,有感情色彩的激勵語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學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開了想象,提高了教學效率。與此同時,陳老師以讀為本,把讀和理解、讀與想象等有機結合,並不斷提高讀的要求,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學習理解地讀,投入感情地讀,配畫加上動作地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直至會背誦,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詩詞的想象力,領悟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凝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老師捨得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自由練讀”,讓讀得不夠的學生再讀,重視了群體活動,同時也注意到了學生的差異,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三、主導作用發揮得當。

  在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老師能順勢引導,隨機應變,表現出對古詩的準確把握和深刻理解。如,觀察點的巧妙解決:“我應該站在哪兒望著廬山瀑布來吟誦這首詩呢?”當一學生沒有說準時,老師問:“誰還有不同的意見?”當學生能聯絡詩句說準觀察點後,老師仍引導到“再看一看題目,還有補充嗎?”這些指導與點撥,及時、準確、到位。另外,激勵語言的運用,也體現出素質教育的思想,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少了老師個人風採的展示,多了切實為學生服務的應變。

  在這節課後與陳老師的交流中提到,對於中年級的孩子有沒有必要讓他知道關於詩人的情況。我個人想法是不僅應該讓孩子瞭解詩人,而且還應該讓孩子瞭解有關詩人在寫這首詩時的一些背景。古人云:“知其詩,不知其時可乎?知其詩,不知其人可乎?”可見對於詩人及其詩人所作這首時的時代背景孩子是應該知道的。這是這節課中所留下的遺憾。希望她在以後的教學中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望廬山瀑布評課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