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傳統文化> 大學暑期傳統文化實踐心得

大學暑期傳統文化實踐心得

大學暑期傳統文化實踐心得

  我們有一些啟發後,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學暑期傳統文化實踐心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大學暑期傳統文化實踐心得1

  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就提出了學習是件快樂的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透過學習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悅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質、增長才幹。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傳統文化凝聚了中華五千年來所有中國人的智慧,我們的祖輩為我們提供了這麼好的學習機會,我們有什麼理由不把傳統文化學好?我們不僅要學習傳統文化,也要把它運用到現實當中,與時代結合,讓五千年來祖輩的智慧在現代生活中熠熠生輝!

  儒家要我們首先修身養性,然後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講 悟道、求道、體道、行道,無為而無不為;佛教導我們:利己、利人,功德圓滿。

  這三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先要求我們自己明明德,擺脫了身心痛苦,悟了,獲得了大的智慧,然後再去做事,幫助他人,影響他人,造福社會。

  宋朝朱熹曾曰:"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即五倫。它告訴我們思維的方法: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待人接物的原則:言忠信,行篤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學習的最根本就是培養每個人德行,具體來講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一、孝:百善孝為先。"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我們是從父母那裡獲得生命,我們應該知恩感恩。一個人能知恩感恩,孝心才得以萌生。身為子女理應將奉養父母的責任扛在肩上,時時想著父母、孝順父母,不僅養父母之身,還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和父母之智慧,這樣才能真正讓父母身心更快樂,生活更美滿。

  二、悌:一個"心"字,跟一個弟弟的"弟",心在弟旁,表示哥哥對弟弟妹妹的關心;心中有弟,就是兄弟間彼此誠心友愛。《弟子規》中"首孝弟"就說明了孝敬長輩、兄妹友愛是教育學習的重點。在家知道孝敬父母,在外面才知道尊敬老師、尊敬領導;在家懂得友愛兄弟,在外面才知道關心朋友、團結同事。在家裡把孝道行好了,在社會上才能更好地接人待物。

  三、忠:古人云:忠者,德之正也。惟正己才可以化人。而盡忠者,必能發揮出最大的智慧和才幹,因為公生明,偏則暗;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忠於自己的祖國和人民。

  四、信:是指做人誠實不欺騙別人,我們與人交往要有誠信。民無信不立,與他人交往,絕不食言,不妄語,不輕諾,言既出,事必行。

  五、禮:是由一定社會的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禮儀。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應學會禮儀,以禮待人。即潔身自愛,知節用和,克己制欲,不涉奸亂,端正心思,以德治事。

  六、義:是指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動,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具有正義感。在社會活動中言行舉止合乎正義和公益,不起盜心,不佔便宜,不偏不倚,俯仰無愧。

  七、廉:是指人的品行正,不貪汙,廉潔自律。我們做事情應當潔身自愛、廉潔奉公,樹立正確人生觀和世界觀。在思想上以清廉為樂。

  八、恥:是說做人應懂得知恥、要有羞愧感。子曰:"知恥近乎勇",一個民族的強盛,往往崛起於這個民族自知所遭受的恥辱,繼而才能勃發圖強之力。

  最後,讓我們一起為中華傳統文化這顆長壽樹澆澆水、施施肥吧!

大學暑期傳統文化實踐心得2

  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對於我是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撼,在這個人人拜金的物慾橫流的今天,學習傳統的優良的東西,漸漸被大家覺得稀奇了。這是為什麼?

  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積累,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從中吸取精髓,使之發揚光大。

  古人沒有現代人的忙碌節奏,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人生思考未來思考那些我們現在可能覺得是瘋子似的問題,他們之所以睿智,是因為他們比我們更用心的去觀察了這個社會,我們被更多世俗的東西蒙住了眼睛,我們被侷限到了一個自己的小世界裡,我們無法認識更廣闊的天地。假如我們思考問題只從自己出發,那麼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膚淺的利益。那麼為社會為他人犧牲更是無從說起。但是,如果把我們置於一個群體中,置身與我們大社會,我們就不會過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個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個人如果懂得了這些,那麼心胸會開闊很多。文化是一個太深厚的主題,我無力探討什麼。但是以一個虛心學習者的身份,我覺得,將自己放在一個歷史長河中,或是說站在一個歷史的角度,我們身後那麼博大的文化,我們個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無喜亦無悲,無慾亦無求,那將是怎樣的一個境界呢?

  因為我們的無知,所以我們必須要學習前人的知識與智慧。那麼我們學習的目的又是什麼呢?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讓我的心開朗了許多,就像突然遇見了太陽。能夠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道德修養,有助於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儒家學問裡有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人要想成才,那麼首要的是修身-----修身養性! 讀書可以修身,但是讀些怎樣的書?怎樣才算修身養性呢?對於這個問題,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學習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資格談能力。一個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學富五車也是徒勞。這樣的人於社會於他人也將是無所益處的。我們必須不斷學習,以一顆真誠虔誠謙虛的心努力學習好我們炎黃子孫的文化精華,豐富自己,充實自己。將資訊化為知識最終成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裡漸漸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後應該怎麼更好地去學習,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更好地位教育教學服務。

  現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專心的去學習一些傳統文化,讓曠久的時間靜默的歷史浩瀚無聲的文化來安靜我們的心靈。讓我們更好的去珍惜生命,感受生命。

  不敢說自己是個有智之人,但至少在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後,我知道一個要有著豁達心胸才可以寧靜平和的心態去對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塵世的浮華與虛無,我要尋找我的快樂的精神家園。只要肯於學習,勤思考,相信,總有一天可以達到我想要的的境界。

大學暑期傳統文化實踐心得3

  透過我院開課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讓我對傳統文化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過去我一直認為文化是一種飄渺虛無的東西離我們很遠,透過學習我瞭解到文化其實就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生活創造形成的產物。是指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民族小到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生活方式、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們怎能不瞭解自己的文化呢?雖然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被中國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但我們仍有必要系統地學習我們的文化。因為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發展的程序中,不斷地有新的元素融入到我們生活中如今許多的年輕人為了追求時尚、追求特立獨行,在人生程序中已迷失了自己。哈韓、哈日已經成為了一種風尚,我們現在有些年輕人能夠流利講出國外的服飾歷史以及飲食文化能夠講一口流利的外語,卻對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了解不深,甚至不能流利的朗誦一篇孝經。

  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給後代留下了無窮無盡的精神財富,傳統文化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血脈,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脊樑,沒有了深厚的傳統文化,我們會變得野蠻、愚昧,缺少了對傳統的瞭解和認識,我們將變得淺薄、無知。但是在現代中國人的身上隨著一代一代更替,這種傳統精神的影子越來越模糊了。提起傳統文化,成長於文化斷層期的現代人多數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

  透過學習傳統文化可以培養文化氣質,開拓我們的人生境界,並能啟悟生命的智慧,發揮理性的功能。

  傳統文化中有許多有價值的東西,反映了中國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會中的一些高尚品質,是應該得到繼承的。

  有段時間,我學習了關於《孝經》的知識,父母在最初的時候給予了我們生命,然後他們花了很多時間教我們用勺子和筷子吃東西,教我們穿衣服、綁鞋帶、扣扣子,教我們洗臉,等教我們學會了所有東西時候,我們首先回報給他們的是頑皮和頂嘴,我們忘記了父母將你我捧在手心,含在嘴裡那些日子,我們忘記了父母是怎樣把畢生的心血一點一點的傳輸給我們。所以我很慶幸能在這個時候學習到傳統文化讓我學會了感恩。

  我們需要學習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一個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會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認可,才會給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做出有利的貢獻,才能是個有精神有信仰的有靈魂的人……

大學暑期傳統文化實踐心得4

  傳統文化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各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從我們流入炎黃子孫的血液的時候,我們就肩負了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使命,我們無時無刻不受著傳統文化的薰陶,從牙牙學語時期,說出一句完整的家鄉方言;從學習握筷時期,獨立夾起一塊菜餚;從學習詩詞時期,能背誦一篇完整的詩詞。我們無時無刻都在用我們的行為告訴著大家,我們在傳承著我們的文化。但是隨著我們的成長和科技的日益發展,我們接觸到越多的外來文化,當初學習了十八般武藝的孩子們如今卻都丟掉了自己的愛好與特長,樂器早已蒙上灰塵,彈不了一曲高山流水,身體也早已僵硬,舞不動一曲驚鴻舞。他們轉身一變成為了低頭族,刷著抖音,玩著遊戲。七夕節火不過情人節,大家只知道送玫瑰以表情義,卻不知道送梳子更寓意白頭偕老,端午節被韓國申遺成功,茶文化起源於中國但日本茶更聞名於世界……作為一名熱愛傳統文化的大學生,我選擇了薪火相傳實踐隊,我想盡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來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

  在這次寒假實踐活動中很榮幸我被選為隊長,想要出色完成任務的我頓時感到壓力很大,每一次會議前認真做好功課,統籌安排隊內分工是我應盡的職責。為了更好的安排任務,我將我們的隊伍分成了三個組:秘書組、宣傳組、組織組,每一組都有相應的任務。我本以為只要做好分工就可以了,但漸漸我發現很多工作看似簡單但是安排起來會有很多細枝末節的事情顧及不到致使我手忙腳亂。其中,設計調查問卷環節讓我記憶猶新,隊員們的奇思妙想、思維方式的不同,讓我一剎那眾口難調,最終經過一週的激烈討論,隊員們共同製成了一份令人滿意的調查問卷。接下來就是發放問卷了,看似簡單的步驟在實際操作中讓我頓覺掉以輕心,天氣寒冷、遭遇拒絕、心態急躁,這一道道關卡時刻提醒我們實踐的意義在於持之以恆、在於堅定信念。實踐的過程中我們努力著,即使偶然遭遇拒絕也能微笑著回應;我們欣喜著,看著隊員們接連完成任務,心中蜜糖般的喜悅。

  著名作家北島曾經說過,“不懂得傳統的人正如沒有地圖的旅行者,不可能遠行。”,當下,處於時代節點的我們回望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璀璨文明,更應該弘揚我們的文化自信,讓傳統文化的精髓深入到我們的血脈和呼吸中。泱泱大國,赫赫華夏,我們不僅有傲人的傳統文化,還有日益發展的科技創新,這次實踐活動讓我意識到,如今的科技發展與傳統文化並非一對反義詞,當我們在發展道路上用科技這把利劍披荊斬棘時,也別忘了傳統文化地引領驅動。我們都應該明白,對於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可和發展,是一個民族團結的根本、自信的來源,提升傳統文化地傳承意識,是一項持久且深入的任務。

大學暑期傳統文化實踐心得5

  今年寒假期間,進行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採用“點面結合”,即選取典型專案踩點的方式深入學習和了解了XX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和傳承、保護現狀,並在大學生及其他各類人群中宣傳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同物質文化遺產一樣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而相對於物質文化遺產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性在於它不是實實在在的物質實體可以以一種固定的形態被儲存下來。它只能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中,其傳承載體只能是人,而這無疑增加了它的傳承難度。

  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正面臨著極大的困難。諸如蘇繡、香山幫建築營造技藝、御窯金磚等,其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價值與其保護與傳承所需花費的人力、物力、財力在某種程度上並不成正比。為保護人類珍貴的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呼籲中國藝術研究院以及其他各有關單位為研究和保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相關的工作,重點深入到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的地區!

  XX擁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在這片土地上有著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古梅山、老街歷史、山地漁獵文化、稻作文化、新化山歌、舞春牛、手獅舞、抬故事、梅山儺戲等藝術……數不勝數,不得不令人自豪。但另一方面,XX地區的大部分人們對自的非遺瞭解的並不是很深。

  由此我們想到,何不在大學生及其他一些社會群體中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光輝歷史和保護現狀從而激發公眾的保護熱情呢?這將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活動目的:

  1.構建和諧社會、培育民族精神、建設先進文化、全面推動文明對話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與發展問題,深入認識它的概念內涵和獨特價值!

  3.瞭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方法及其傳承規律,總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各種實踐問題!

  4.引起全社會的關注,讓大家瞭解非物質文化當前的發展狀況,呼籲大家(特別是高校大學生)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隊伍中來!

  5.利用大學生的獨特視覺角度,挖掘非物質文化遺蹟,尋訪先輩足跡,瞭解先輩的生活意識形態,引發對傳統文化走向的思考,甚至是對人類文明發展的探究!

  活動成果:

  1.活動激發和體現了公眾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寶貴財產,我們的活動旨在探索非遺有效的保護、傳承機制,宣傳保護和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激發公眾的保護意識。活動過程中,公眾在不同程度上表現出了對蘇州非遺的熱情和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我們為擁有這些璨燦的文化遺產而驕傲。

  2.活動中我們深入學習和了解了XX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以及它的獨特內涵。

  目前,XX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情況不容樂觀,公眾對於婁底非遺的關注度不高。前面說到非遺的的傳承載體只能是人,而對於眾多古老的技藝,並不是很容易就能學會並且學成後相對一些賺錢較快的工作也有其弱處。所以許多年輕人不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另外它的傳承方法一般都是由老藝人授徒,傳承效率不是很高。

  另外非遺之所以能被這樣保護是有其獨特的價值和內涵的。百年來業餘生活的方式,已經在無形之中打上了婁底獨特的烙印。這些一旦失傳,損失將是巨大的。

  3.關於非遺保護的方法和規律總結。

  活動中,透過資料我們瞭解到目前由國務院檔案提出的非遺保護的十六字方針:“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

  由這十六個字可看出,非遺急需的是搶救其次是保護,這些古老技藝,少一樣就沒一樣,不抓緊搶救就很有可能失傳!另外傳承的同時也要尋求發展,以更好地生存下去。但是我們也必須知道,但凡此類保護都是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的,而對於大部分付出這些投入的單位也好,個人也好,其目的不僅僅是單純的非遺技藝得以傳承,而是他的經濟利益是否值得那樣的投入?其次,人們都是愛追求現代化的、更舒適的生活的,而一些非遺專案能否與現代化的生活環境相契合?

  通過幾天的活動以及一些資料並結合自己的思考,我提出以下幾點對非遺的保護上的建議:

  第一、首先要在公眾中宣傳非遺的基本知識,要讓人們從而認識到非遺對於民族的重要性,從而激發人們對非遺的認同感。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非遺歷經幾百年已經有了民族的根基,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身份證。

  具體的我們可以經常搞一些活動,如傳統戲曲節目進社群、進校園,非遺作品展覽之類的,當我們從自己身邊的非遺中看到自己先輩的身影,並聯想到自己時,難道我們不會為自己是中國人,擁有這樣的傳統文化而自豪嗎?我相信一旦有了這樣的認同感大家就會自發地為保護非遺盡一份力。保護非遺是要有一定的`民眾根基的,並不是光靠一個傳承人、一個保護單位就能做好的。

  第二、“教育要從娃娃抓起”,非遺的保護也與此有相通之處,我想從小就開始教育孩子關於非遺的知識無疑是有好處的,因為畢竟他們是要承擔起保護非遺的重任的啊!就好比現在一些小學課程中開設了京劇課,孩子們從小就接觸、瞭解了,長大了自然會在不知不覺中有了對京劇的保護熱情。

  第三、國家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雖然目前我們已有了一些相關法律法規,但借鑑一些國外好的政策來完善自己還是有好處的。

  第四、對非遺傳承人及普通藝人提高待遇,比如在日本,對國家級的藝人每年都會撥放相當數目的扶助金以供他們專心磨練技藝和培養傳人。這樣,藝人們有了客觀的收入後自然能心無旁騖地欠薪鍛鍊,發揚非遺技藝。另一方面,就目前來看,傳統的“師傅帶徒弟”的傳承方式效率不是很高,可否擴大規模,“批次”式培養藝人呢?

  第五、非遺專案在傳承的同時也應該也所創新,在繼承傳統專案的同時開發新的發展方向,以有利於自身的生存。但需要注意的是,創新的同時也不能丟了傳統,創新更多的是方法而非目的。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想法,還有許多的'不成熟的地方。

  活動後記:

  一個星期的活動讓我學到了很多,我為我們有這樣璀璨而光輝的文化遺產而自豪,但同時也為它們艱難的處境而揪心,祖宗留給我們的財產我們沒有理由丟掉。

  非遺是一個民族文化內涵的最佳體現,而當我們盲目追逐外來的一些新鮮的文化如聖誕節等等,我們漸漸冷落了我們自己的,傳統的東西。誰還會想到我們過端午節的意義?僅僅是去超市買一些速凍的粽子吃了意思一下嗎?會有人再鄭重其事地親手包了粽子並聯想到我們的屈原、我們泱泱大國的悠悠歷史了嗎?你會說有,但你必須承認這樣的人越發地少了……8月7號立秋,向來我們有立秋節氣“啃秋”的習俗,即在立秋之日啃吃西瓜,意用西瓜啃去餘夏暑氣,啃下“秋老虎”,迎接涼爽的秋季。但今年我自己家就沒有“啃”瓜,甚至,我是在立秋當天才知道有這個習俗的!不想說“悲哀”這個詞,但確實有很多無奈吧!

  前些日子又聽聞韓國要將“風水”申請為他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貼吧內自然是譁然一片,韓國,你已經不是一次企圖竊取我們的東西了!但我們在指責韓國的強盜行為的同時有沒有想過這一切是為什麼?如果我們一早就已經將這些申請了、保護好了,他韓國還能有可乘之機嗎?難道真的要等到那麼一天,端午節不是我們的了、漢字不是我們的了、中藥不是我們的了、風水不是我們的了……我們一回首發現那些曾經屬於我們的東西不再屬於我們的時候才恍然大悟嗎?亡羊了還補的了牢嗎?我是很想平靜地寫完的,但到了最後這邊自己又有些憤慨了,因為韓國,更因為我們自己!

  非物質文化遺產啊,幾百年流傳下的東西能毀在我們手裡嗎?

大學暑期傳統文化實踐心得6

  在這個長達一月的寒假裡,我參加了XX文化中心第42期的傳統文化學習,講座的主題是:幸福人生。這是一次封閉學習。不但學習了國學經典,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將之付諸實踐。在這短短的學習時間裡給了我不少觸動。在這裡把我的感想和大家分享。

  我到達中心的時間是下午,XX文化中心位於XX市XX區的一個比較偏的地方。後來才知道,這是社會給界愛心人士籌資建設起來的。雖然簡陋一些,但是也讓我體會到他更深一層的含義。

  剛到文化中心的時候,就發想了一件事。人們見面時是鞠躬禮。起初我不明比為什麼。中心的老師在第一堂課上給了大家一個答案。要學會謙卑,最實際的方法,就是低下頭,放下身份。這才是鞠躬的目的。養成這種習慣,人自然而然就學會謙卑。如同一個永遠裝不滿的茶杯,才有可能被灌輸更多的東西。學會鞠躬,做到謙卑,是我在這一天的下午最大的收穫。

  第二天在上我們很早就起來了。天都沒亮,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學了一套健身操。然後按秩序進入課堂向孔夫子敬禮後進行早讀。早讀的內容是國學經典――《弟子規》和孝經。我曾經看過百家講壇上有關於《弟子規》的解讀。內容是明白的。本以為學起來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結果卻讓我大吃一驚。上課根本脫離了書本!因為咬文嚼字不是我們這次學習的目的。講座的內容分為五個部分:健康、教育、經濟、和諧、禮儀。

  第一天早上的學習內容是:健康。

  主講師是中國中醫科學研究院的彭鑫博士。他不僅介紹了飲食和常見病的關係。還提出了五行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對應關係關係,並且提出了相關的事實依據。他提出了仁義禮智信與金木水火土和人體的器官的對應關係。提出了文化與健康的理論。此外他還用事實論據告訴我們素食與健康的關係。在這裡,他提倡的健康飲食和綠色飲食是基於現代的畜牧養殖業以及現代低碳生活的要求來提出的。

  在文化中心的日子裡,三餐都是吃素的。經過這次講座,沒有人抱怨。結束的時候很多的學員都自發的要求堅持下去。要知道堅持吃一個月的素食所減少的碳排放相當於種樹18棵。而養活一個肉食者所需的土地面積是一個素食者的12倍。在人口激增的今天,這確實是一個發人深思的事實。正如廣告上經常出現的口號:保護環境從我做起。也如彭新博士說的,保護環境,從吃素做起。

  晚上的主題是“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人們有一個共同感的語言,就是音樂。當我看到樂譜的時候,發現裡面的歌曲我並不陌生。然而,當老師上課的時候我才發現並不是我想的那麼簡單。問題不是那些唱歌技巧。講師來自於湯池。當她唱起《母親》這首歌的時候,我想,是我太感性了,淚溼了眼眶。抬頭看去,周圍的人也都是一樣。在接下來的幾個晚上,我們接受了好幾場關於“孝”的事蹟報道會。

  有22年照顧植物人父親的兒子,也有用相機記錄父母三十年光陰的攝影展。孝經有云“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在這裡,我深切的感覺到,不管身處什麼養的年代,孝,都是道德的根本。是立身立德的根本。而我在這方面,真的是太欠缺了。

  禮者,天地之序也。

  安上治民,莫善於禮。可見禮儀的重要性。現在有很多禮儀培訓的課程,逐步受到人們的關注。然而,古語有云:德揮動於內,而禮發於外。在學習和運用各種禮儀的時候,應該注意的是更多“德行”方面。李越老師在講臺上給我們講述了她是如何從一個企業管理者成為一個講師的經歷。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靠的是道義而非金錢。至於當今社會,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而禮儀,作為道德的外在表現,應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想起以前在院學生會里工作和當亞運志願者的的日子,不得不說,禮儀確實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中心的白牆上用這樣子一句話――學為人師。剛進入中心時我發現不光是見面要鞠躬,這裡的每一位,包括學員,都被稱為“老師”。上了課,才知道,只一句“老師“不光是相互尊敬。更重要的是一種責任和鞭策的力量。來到這裡,不光是受教育,更重要的是以身作則。

  人人都有這種精神,整個環境就不同了。本次講座的大部分學員是大學生。剛來的時候對於鞠躬,食素,剩飯,早起都不太適應。可是幾天的講座下來,大家都能做到。沒有條條框框的約束,安安靜靜地,大家自己改了過來。想起在學校學習的生活。不得不讓我感慨中國的傳統文化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小到一個教室,大到整個社會,如果人人如此,那麼社會不就和諧了嗎?英國的著名歷史學家湯恩比就提出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除了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別無他法。

  而在現代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卻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缺失。關於國學的教育更是引來各方爭議。然而看見日韓兩國尊孔重道,對於源於中國的文化了解至深的今天,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們是否應該好好反思。在這幾十年裡,我們的精神世界裡是否失去了什麼。

  回顧過去幾十年,我們學習,要辯證的看待問題和事物,卻沒有讓我們完全的拋棄傳統文化。精華的部分會流傳下來。問題在於,如何辯證的繼承和發揚。我認為文化的傳播,並不單是口頭的“告訴”。“身教”不但是老師們應該做到的,學生在認知的過程中學會“身教”,那麼周邊的人也會受影響。這就是教育。

  經濟和傳統文化的關係是從社會經濟活動中不良現象開始說起的。貪婪,欺詐,驕奢,不誠分別對應了不仁,不義,不禮,不信。如果做到了仁義禮智信,所謂君子愛財取之以道。即使在經濟困難的時機,也未必沒有生機。中山大學的鐘茂森教授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證明了這個論點。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想立而不倒,同樣需要傳統文化的支援,這種支援來源於內心。

  在中心的生活很充實,很感動。我學會了懺悔自己的過往,感恩別人對我的關懷和幫助。相信在未來的日子裡,我會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作為中國人,我們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燦爛的文化,我會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吸取它的養分,做一個合格的中華兒女。

【大學暑期傳統文化實踐心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