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倍數和因數評課稿

倍數和因數評課稿

倍數和因數評課稿(通用11篇)

  評課是指評者對照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變化進行價值的判斷。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倍數和因數評課稿,一起來看看吧。

  倍數和因數評課稿 篇1

  這是一節概念課,關於“倍數和因數”教材中沒有寫出具體的數學意義,只是藉助乘法算式加以說明,進而讓學生探究尋找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

  聽了X老師執教的《倍數和因數》,總體感覺本節課的教學中規中矩,目標基本達成、重點突出、難點突破、教法靈活、學法指導較到位、小組活動有效,在“因數和倍數”概念的學習過程中,重視師生情感的交流,注重每個學生的發展,較好地體現了“教師有效引導下學生自主探索”這一教學策略,遺憾的是教學時間分配不夠合理。

  1、意義教學引導學生自主構建

  在多次的實踐教學中,發現用12個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拼出一個長方形。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非常容易。教材這樣安排的目的,在於幫助學生有意識地感受1和12、2和6、3和4這幾組數之間的有機聯絡。

  本課中,倍數和因數的意義教學分三個層次:①藉助三個問題讓學生透過實踐操作,想像及大螢幕的直觀演示,引導學生得出三道乘法算式,同時介紹倍數和因數的含義。②透過除法算式找因倍關係。③滲透倍數和因數的相互依存性。

  2、尋找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的方法讓學生自己生成

  在尋找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的過程中。教師將學生推向發現與探索的前臺,尋找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方法不是惟一的。教師在肯定各種方法合理性的同時,及時引導學生進行溝通,尋找它們的共同點和聯絡,進而比較各種方法之間的優劣,遴選最優方法,提升思維效率。

  3、合理組織教材

  尋找一個數的因數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學生往往滿足於答案的尋找,而忽視尋找過程中的思考策略及思維方法。

  教學中,教師獨具匠心,採用列表的方法找2、3、5的倍數,讓學生概括一個數倍數的特徵,並在此基礎上學習一個數因數的特徵,這樣的改變,既達到預定目的,又為學習找因數做了鋪墊,引發了學生尋找36的因數的濃厚興趣。在彙報時,重點解決如何有序、不重複、不遺漏地找出一個數的因數。這樣安排既留足了自主探究的空間,又在方法上有所引導,避免了學生的盲目猜測。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索一個數的因數的特徵時,教師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討論:每一個非零自然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一個非零自然數的最大因數是幾?一個非零自然數的最小因數是幾?以上安排,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

  4、增強遊戲中數學思維的含量

  本節課以“有效引導下自主探索”為教學策略。以三道乘法算式為線索,以教材文字為依託,以有梯度的活動展開對知識的深化鞏固,並適時、適量引入多媒體輔助教學,將諸多細小的認知活動歸整在一個探究性的課堂自主研究活動中。透過自主觀察、交流發現、共同分享,引領學生經歷“研究與發現”的真實過程。課尾遊戲的運用,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以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體驗融入學習活動中,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待遊戲的意識,大大降低了學生對數學概念學習的枯燥體驗,讓知識在遊戲中深化,在挑戰中昇華。

  兩點建議:

  1、要精心設計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練習促進理解,鞏固新知,發展思維。由於時間分配不夠合理,未能體現出練習的層次性。

  2、反饋渠道要暢通。要注重課堂反饋,找2和5的倍數反饋時不少學生只停留在乘法算式層面,說明教學找3的倍數時學法指導還不夠到位。

  倍數和因數評課稿 篇2

  《因數和倍數》這一堂課在各個版本中的內容和學習目標都存在著差異。今天聽了《因數和倍數》的不同上法,結合自己先前對教材的認識與設計,現在比較著來談談聽完課後的一些感想。

  1、新舊連結,揭示概念。

  支老師在充分估計學生思維能力的基礎上,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讓學生建立了“因數與倍數”的概念。如:課的開始,支老師從操作活動把12個小正方形擺成不同的長方形引入,同時訓練孩子的空間思維能力,在不動手操作的情況下,用一個簡單的算式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讓學生說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從而匯出倍數和因數的概念。在概念的揭示過程中。讓學生自主體驗數與形的結合,進而形成因數與倍數的意義。如當得出2×6=12時,引導學生充分練說,“12是6的倍數,12也是2的倍數,6和2都是12的因數”,讓學生讀讀、想想這幾句話的意思,初步感受倍數和因數的意義是與乘法有聯絡的,表達的是自然數之間的關係;接著要求學生根據12×1=12、3×4=12說說哪一個數是哪一個數的倍數(或因數),在遷移中進一步認識倍數和因數的意義。其中12是12的因數、1是12的因數,12是12的倍數等特例,為後面的教學掃除難點。這一環節藉助有意義的操作和想象活動,由形到數,再由數到形,學生自主體驗其中的因倍關係,為倍數因數概念的引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數形結合的思想得到了較好的體現。

  2、找準機會,滲透方法。

  在新知教學中,支老師注重學生的探究,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發展思維。本節課中找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都有比較好的方法。如何透過學生的探究找到方法,成了教學的亮點。如“找36的因數”,應該說,找出36的幾個因數並不難,難就難在找出36的所有因數。36有9個因數,如何有序地一個不漏地找出36的因數,我覺得對於剛剛認識因數概念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教學中,支老師並沒有急切地認定結果,也沒有把方法簡單地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獨立探究,在作業紙上獨立寫出36的所有因數,教師則及時巡視並請學生將各種情況反饋在投影上。有用乘法找的,(有用除法找的,)有有序找的,也有無序找而有遺漏的。教師引導學生對(有序和無序找的)各種方法作了比較,學生在比較、交流中感悟到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和科學性。這是本節課新知探究階段的思維交流。既是不斷深化理解因數與倍數知識的過程,又是培養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過程。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提出了各自的解法或見解,是思維獨創性的培養;引導學生一對一對有序的找,或從1開始,用除法一個個去試,是思維條理性的培養;既有遷移於擺方塊的形象思維,又有直接運用除法算式的抽象思維,或乘除法口訣的綜合運用等,在感受解法多樣性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在這裡教師繼續提問學生“找到什麼時候停?”讓學生自然得出:找到兩個因數非常接近時就不用再找了。這樣一來對學生又是一個知識層面上的提高。

  倍數和因數評課稿 篇3

  《因數和倍數》整節課簡明清晰,教師語言精練,始終為學生創造寬鬆的學習氛圍。課前交流滲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親切,有效,讓學生先在腦海中留下“相互依存”這種印象。為後面教學因數和倍數的概念,不能單獨存在埋下伏筆。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觀察除法算式,放手讓學生根據計算結果,按一定的標準給算式分類,在此基礎上引出概念;結合算式,讓學生說一說每個算式中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讓學生在交流中掌握概念,進一步體會“因數與倍數是相互依存的”,突破了重難點。接著透過引導學生用一個式子來表示這樣的除法算式,進而用字母陳述概念,幫助學生理解因數與倍數的本質意義,體會數學語言簡單明瞭、高度概括的特點。

  練習設計體現了基礎性、層次性和發展性。既鞏固了對因數和倍數概念的理解,又把“倍數”與“幾倍”,“因數”與乘法各部分名稱的區別進行了辨析,很好地理解和鞏固了概念。

  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老師適時進行有效的評價,對小學生知識技能掌握和情感態度的發展有積極影響。整節課缺乏教師的即時性評價,對學生的行為表現沒有給予及時的鼓勵、調控和引導,特別是在學生回答出因數和倍數的相互依存關係,用“被除數÷除數=商”和“a÷b=c”表示這一類除法算式時,教師如果能適時地點撥激勵,對於學生深入思考、增強自信心、激發學習興趣將產生積極作用,而這些心理因素對學生取得新的進步又能起到推動作用,從而使學生進入一個不斷髮展的良性迴圈之中。

  倍數和因數評課稿 篇4

  看了駱老師的短片首先感受到了他的恆心與毅力。就很想聽他的課。在這節課李他創設了“尾巴重新接回”的遊戲情境,引領學生探索位於正多邊形上猴子的身體和尾巴重新接回的奧秘。

  首先老師出示了一組正六邊形和一個正方形。正六邊形裡是一隻猴子,正方形裡畫的是猴子的尾巴。

  老師讓學生猜測,如果正六邊形不動,正方形按一個方向轉動,轉動幾次才能讓尾巴重新接回。學生猜測6次。老師就根據學生提供的資料進行演示。6次沒有讓尾巴重新接回,孩子又馬上猜12次。透過老師演示,孩子們發現真的是12次讓猴子的尾巴重新接回了。

  這一環節,學生最初認為是6次,現在又發現是12次,有了這樣的認知衝突,老師並沒有解釋為什麼。

  緊接著,孩子們又經歷第二次猜想並驗證。老師問:“如果再玩一次這個遊戲,你們有沒有信心把它猜對?”學生大聲齊說:“有。”

  老師出示一組新圖形:一個正八邊形和一個正五邊形。正八邊形裡是一隻公雞,正五邊形裡是公雞的尾巴。

  第三次猜想,讓孩子親歷猜想、驗證、記錄過程。兩組圖形,一個是正五邊形裡有一隻老鼠,另一個正方形裡是老鼠的尾巴。另一組圖形是一個正八邊形裡畫了一隻金魚,另一個正方形裡畫的是金魚的尾巴。

  情境巧妙、引人入勝,學生趣味盎然。“尾巴重新接回的奧秘到底是什麼?”學生緊緊圍繞這一問題展開了積極的思考、熱烈的討論,老師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巧妙引導他們進行彙報交流,學生熱情高漲,“為什麼重新接回的次數就正好是多邊形邊數的公倍數呢?”課終,學生與現場觀眾還沉浸在對“奧秘”的進一步思考中。

  倍數和因數評課稿 篇5

  駱老師能找準學生的知識起點,啟用學生的學習經驗。創設的情境合理:既能符合兒童心理有趣味,又能啟發學生深入思考:這個活動或遊戲隱藏了什麼數學問題?能獲得什麼解決問題策略?每節課,學生都積極動手,主動合作,踴躍交流…。智慧的火花在課堂中不時閃現,愉悅的神情在小臉上洋溢。駱奇老師的教學內容是五年級的.“最小公倍數”,透過設計生動有趣的智力遊戲“動物尾巴重新接回”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尋找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奧秘。課堂圍繞主要問題“尾巴重新接回的奧秘到底是什麼?”引導學生展開積極的思考、熱烈的討論。老師以“為什麼重新接回的次數就正好是多邊形邊數的公倍數呢?”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引導學生彙報交流,課堂結束後,學生與現場觀眾還沉浸在對“奧秘”的進一步思考中。

  倍數和因數評課稿 篇6

  聽了劉老師的《3的倍數的特徵》這堂課,收穫頗多,尤其是在引導學生親歷探索3的倍數的特徵的過程給我留下的印象很深。

  3的倍數的特徵比較隱蔽,學生一般想不到從“各位上數的”去研究,本課注重引導學生經歷探索的過程。上課開始先讓學生寫出了100以內3的倍數,然後讓學生們猜測:“同學們,那你們猜猜看,3的倍數有什麼特徵呢?”猜測是一種常用的數學思考方法,讓學生猜測3的倍數有什麼特徵,能較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於受2的倍數和5的倍數的特徵的影響,有學生只關注到數字的個位,很自然猜測到:“個位上是0、1、2、4、5、7、8、3、6、9的數一定是3的倍數”。

  老師對學生的猜想不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而是讓學生藉助擺棋子,自己透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劉老師先讓學生確定一個3的倍數,如24,然後讓學生自己擺棋子,十位擺的顆數,個位擺的顆數,共用顆數,這個時候學生就在十位擺2顆,個位擺4顆,共用了6顆棋子,然後再選好一個3的倍數,依次擺下去,學生在擺的過程中也漸漸的發現了蘊含在這中間的3的倍數的特徵,最後在小結的過程中將十位擺的顆數、個位擺的顆數、共用顆數抽象成十位、個位、各個數位上的數字之和,而把棋子顆數抽象成各位上數的和,是理解3的倍數特徵的關鍵,而劉老師只是稍稍引導學生,最後由學生交流,用語言概括出3的倍數的特徵,整個過程清晰明瞭,體現了數學的嚴謹性和數學結論的確定性。在總結出3的倍數的特徵後,老師又讓學生舉例來驗證結論的正確性,加深學生對3的倍數的特徵的理解。

  由此可以看出,猜想、驗證、推理和交流是這節課採用的主要學習方式,而教師一直在學生中進行指導,使得小組合作式的探究更有實效,但個人認為,如果在學生動手擺棋子、探索規律的過程之前,教師先示範擺法,使學生的操作更有章有法,我相信學習效果可能會更加明顯,總之,這是一堂值得去學習的課堂,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也會更多關注學生經歷探索的過程。

  倍數和因數評課稿 篇7

  有幸聽了劉老師執教《2、5的倍數的特徵》一課,受益匪淺。

  2、5的倍數特徵有共同之處,即都要關注個位上的數字。劉老師在教學2的倍數特徵時下功夫較多,由找倍數——觀察特徵——驗證發現——得出結論,每一環節都使學生明確活動目的,找到學習方法。再到5的倍數特徵時,何不由扶到放,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性呢?因此,劉老師完全放手,給學生以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觀察、探索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在教學既是2又是5的倍數的特徵時,劉老師沒有讓學生透過做課本上的習題總結結論,而是透過讓學生說自己的學號,誰是2的倍數,誰是5的倍數,然後自然的追問一句:“為什麼有的同學舉了兩次手?”全體學生幡然醒悟,原來這幾個同學的學號既是2,又是5的倍數,很自然的找到了既是2又是5的倍數的特徵,我感覺這一個環節的設計非常自然,貼近學生實際。這是我認為本節課比較成功的地方。

  不足之處:

  1、營造民主、寬鬆的學習氛圍不夠。課堂氣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學習過程中創造性的發揮。這節課一開始教師營造氣氛不很到位。後來氣氛有所緩和。

  2、總怕學生在這節課裡不能很好的接受知識,所以在個別應放手的地方卻還在牽著學生走。總結性的語言也顯得有些羅嗦。

  3、本節課在教學評價方式上略顯單一。對學生的評價少,激勵性的語言不夠。

  倍數和因數評課稿 篇8

  今天參加了縣小學數學研究班下各組的業務培訓活動,王薇薇老師上的《最小公倍數》(五下)一課給我留下了較深的印象。合理清晰的思路、簡潔明亮的風格、靈活有效的調控,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談話引入——自然貼切

  1、從春遊話題引入資訊:小蘭想讓爸爸媽媽帶她去春遊,四月一日起,媽媽每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

  2、討論“每4天休息一天”的意思。

  3、出示問題:在這一個月裡,他們可以選哪些日子去呢?

  這一情境的創設至少有三點好處:一是適時,三月底,正是春遊的好時候;二是激趣,一家子出遊是學生感興趣的事件;三是切題,爸爸媽媽共同的休息日就是4和6的公倍數。

  二、建立概念——聯絡生活

  1、(一學生回答是12日或24日)問:你是怎樣找到的?

  2、師生共同尋找:

  30以內4的倍數有:4、8、12、16、20、24、28(問:為什麼要加“30以內”)

  30以內6的倍數有:6、12、18、24、30

  30以內4和6的公倍數有:12、24

  3、根據上面的資訊,她們最早可以哪一天去?(這一生活問題對應的數學問題是“最小公倍數”是多少。)

  4、(4和6的最小公倍數有:12)在這裡為什麼不用加“30以內”?

  5、嘗試用集合圖來表示黑板上的內容。

  30以內4的倍數30以內6的倍數

  這一環節之後是否要拓展?如果把“30以內”去掉,集合圖裡的資料該怎樣修改?省略號表示什麼?(兩個數的公倍數是無限的)

  三、探究求法——重視技能

  努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兩個數最小公倍數的探究過程,重視數學技能的形成。特別是倍數關係和互質關係的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求法,讓學生經歷了猜測——舉例驗證——歸納的學習過程,學生思維活躍,如在找物件11和13的最小公倍數時,11的倍數從1倍找到11倍還能口算,老師問12倍不能口算怎麼辦,一生能夠提出只要再加上11就行了。在求一般關係兩數的最小公倍數時,引導學生歸納步驟:首先多寫其中某一數的倍數,然後再寫第二個數的倍數,當出現和第一個數相同時就是這兩數的最小公總數了。

  其外,老師也非常重視書寫格式的規範,雖會多花了點時間,也是一種好習慣。

  四、鞏固提高——突出重點

  探討一個問題:練習的側重點應該是一般關係還是特殊關係兩個數最小公倍數的求法?

  特殊關係兩數的最小公倍數探究過程費時費力,但規律出來之後是容易掌握的,關鍵是在求之前先判斷。一般關係在概念教學時就已完整呈現了方法,理解較方便,但從我們平時經驗看,出錯的往往是這一類。

  另外,照應開頭,迴歸生活,也有補一些應用性的解決問題。

  倍數和因數評課稿 篇9

  今天張老師執教的是浙江省小學義務教育教材第十冊《最小公倍數》的第一課時,是引導學生在自主參與、發現、歸納的基礎上認識並建立最小公倍數的概念的過程。

  五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更為豐富,課標要求教材選擇具有現實性和趣味性的素材,由淺入深地促使學生在探索與交流中建立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該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約數和倍數的意義”、“質數和合數、分解質因數”、“最大公約數”等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既是對前面知識的綜合運用,同時又是學生學習“通分”所必不可少的知識基礎。因而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本冊教材的核心內容。本課的教學,對於學生的後續學習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鑑於前述本課承上啟下的教材地位,依據課標,我認為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建立。教學難點是運用“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我認為本節課張老師在以下幾個方面值得我借鑑:

  1、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引導作用。透過讓學生找找4和6的倍數,然後教師透過這樣的引導:“觀察4和6的倍數,你發現了什麼?”讓學生仔細觀察,自主探究,從而引出公倍數。在探討公倍數的特性時,張老師同樣以開放的形式,讓學生自、主學習,得出結論。整堂課張老師始終是一個引導者,與學生共同研究、學習。

  2、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師給學生較大的空間,讓學生自己探索,與同桌合作交流。在課堂上張老師一再強調學生要獨立思考,不要隨意聽其他同學的結論,要透過自己的實踐去驗證結論。

  3、本節課教學環節層次清楚,條理清晰,而且環環相扣。看上去是普通的鞏固練習,其實在練習中引導學生去發現新的知識,把教材理解得很深,很透。這是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因為自己在設計時沒有想到這樣去挖掘教材。

  從教師本身來看,進步很大。特別是語速上,節奏很明快,語言簡潔,比試教時有較大的改善。

  本堂課張老師透過複習舊知引入新知,然後透過一系列的學習與練習,最後把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幫小蘭解決遇到的問題。這樣的設計完全符合認知規律。但是我認為在最後一個環節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時,教師提問小蘭爸爸媽媽第一次休息在第幾天?當學生反饋時,老師有點急,馬上就說出這個其實在求什麼?我覺得可以讓學生自己來講講自己的考慮過程,暴露自己的想法,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還有一個小問題,張老師的板書雖然很少,但是我覺得公倍數這三個字不夠大氣,缺少一種氣勢,與自己的上課成一種反比。

  倍數和因數評課稿 篇10

  今天湯老師執教的是蘇教版國標本小學數學第十冊《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內容,是引導學生在自主參與、發現、歸納的基礎上認識並建立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概念的過程。

  本節課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有:

  1.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認識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會在集合圖中分別表示兩個數的倍數和他們的公倍數。

  2.學會用列舉的方法找到10以內的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並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主動探索簡潔的方法,進行有條理的思考。

  3.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進一步發展與同伴進行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獲得成功的體驗。

  五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更為豐富,課標要求教材選擇具有現實性和趣味性的素材,由淺入深地促使學生在探索與交流中建立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如今的新教材與以往老教材的編排順序大不一樣了,我想這樣的教學更注重的是學生對知識產生過程和概念意義的理解,以及解決問題方法的掌握。所以對於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教材注重的是讓學生感悟滲透,無需歸納成文。本課的教學,對於學生的後續學習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鑑於前述本課承上啟下的教材地位,依據課標,我認為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建立。教學難點是運用“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以下幾個方面是我對本節課的認識:

  1、能把握教材,教學設計科學合理,符合學生認知過程。透過讓學生找找2和3的倍數,讓學生仔細觀察,自主探究,從而引出公倍數。並透過發現它們最小的公倍數揭示出最小公倍數的概念。湯老師在教學時設計問題匯入公倍數的概念以及設計擺圖形時,需精心組織安排,切不可草草行事。

  2、能夠重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主動探索簡潔的方法。本課要求學會用列舉的方法找到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教師認真細緻的講解使學生熟練地掌握一般演算法,在此基礎上,教師還鼓勵學生主動探索更簡便的其它方法,在此建議留出時間讓學生討論交流一下,或許掌握的人更多。

  3、能注重講練結合,練習有層次,形式多樣化。練習中有一般基礎題,有求一定範圍內的兩數的公倍數,還有根據自身學習經驗判斷兩數最小公倍數的拓展題,學生在練習中獲得對新知的鞏固和強化。建議練習時不僅要關注學生會不會做,更重要的是關注怎麼做,你有什麼發現。當學生反饋時,我覺得可以讓學生自己來講講自己的考慮過程,暴露自己的想法,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我覺得是蠻重要的。

  以上是我對這堂課的認識,有不恰當之處,請大家指正。謝謝!

  倍數和因數評課稿 篇11

  玩遊戲是孩子的天性,將數學遊戲設計新穎有趣,別具一格,可見黃教師獨特的創造才能。這一設計,使學生的思維處在變化發展中,教學過程也在動態中,師生都進入了真正思考的創造境界。

  從黃老師上“約數和倍數的意義”的精彩片斷,欣賞他的教學藝術。

  1、匯入,體現了一個“趣”字。黃老師的匯入可以說是敏銳地捕捉了生活中的資訊,把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以數學的方式呈現,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奇特構思。教學時透過教師的周密安排,學生自然入境,彷彿是在玩一種有趣的遊戲,其實卻是教師精心安排的一個數學問題情境;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感受到了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絡,拉開了在趣中設疑,在趣中體驗的序幕,這樣的教學—薔。真可謂苦心經營、匠心運作、一箭雙鵰。在新課教學中,黃老師有意地選取了19、44等特別的數字讓學生說一說倍數和約數的關係,無疑又給課堂教學增添了新的樂趣。

  2、新授,體現了一個“實”字。黃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十分重視揭示知識的發生過程,緊緊圍繞培養和提高學生思維能力這個核心,不斷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他採用了推理方法、思維方法和思想方法,讓學生從算式中找出能整除的算式,揭示整除和倍數、約數之間的關係、再透過舉例去驗證約數與倍數的關係,學生感受數與數之間的聯絡,在推理中“悟”出知識的規律。整個教學過程環環緊扣、一氣呵成,起、承、轉、合圓潤自然、通達順暢,給人以美的享受。學生也在學習中真正獲得體驗。實實在在地經歷一個探究的過程,這樣的學習對學生來說是難能可貴的。在練習的設計上,從唯一答案到有多個答案,逐步深化,既鞏固和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又學會了運用逐層遞進的訓練方式去發展學生的思維,無不體現一個“實”字。

  3、結尾,體現了一個“活”字。如果說引人入勝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那麼,畫龍點睛的結束則使成功得以鞏固。黃老師在結束教學中的活動遊戲,設計得頗有韻味。他讓學生判斷自己的學號數是哪些數的倍數,依次讓學號是2、3、5……的學生離開教室,有意的留下學號是1、7、11、13、17、19、23、29、31、37等同學,讓這些同學想辦法去解決這個問題。黃教師靈活巧妙的設計,使教學過程不僅僅停留在快樂的學習狀態中,而是進入了真正思考的創造境界。學生面對教師精心設計、饒有趣味的問題,不是望而生畏,而是躍躍欲試。在積極參與探討、質疑、創造的教學活動,既鞏固了知識,又享受了數學思維的快樂,可謂一舉多得。

  黃愛華老師把教材中普普通通的一節課,上得有聲有色,使師生之間、上課與聽課教師之間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黃老師精湛的教學藝術、高超的教學技藝、揮灑自如的教學風格博得了聽課老師的讚賞。

【倍數和因數評課稿】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