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四年級語文下冊評課稿 鄉下人家評課

四年級語文下冊評課稿 鄉下人家評課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評課稿 鄉下人家評課

  《鄉下人家》是新課標人教版四下的一篇課文。全文語言樸素而清新,以優美的筆觸描繪了鄉下人家獨特、迷人的風景,展現了鄉下人家樸實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也讚揚了鄉下人家熱愛生活、善於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裝點自己的家園、裝點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質。在教學中,向老師以閱讀為主要教學手段,從指導閱讀方法入手,引導學生自讀時想象畫面、自悟時體會情味、交流時暢所欲言,整堂課就像是在欣賞一部優美的散文,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回想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大亮點:

  一、匯入貼切,激發自然。

  教學初始,向老師和學生親切交談:“你去過鄉下嗎?鄉下有哪些美好的景象迷住了你?”學生聽聞此言,紛紛舉手發言,精彩紛呈,彷彿打開了一扇芬香之門。透過挖掘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充分激發學生對鄉下生活的美好回憶和嚮往之情,為匯入課文打下了情感和語言的雙基石。

  二、主線分明,把握主幹。

  學生初讀課文後,向老師引領孩子們初步概括文中描繪的場景,有感情地讀一讀句段,在頭腦中想一想作者描繪的畫面,然後交流品味。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對景物的情感,做到“情景交融、文與人通”—— “鄉下人家,不論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隨後,向老師始終圍繞這一條主線,來進行教學。這樣就使整個教學結構清晰。

  三、典型引路,由扶到放。

  憑藉典型段的教學,讓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其他段落。在指導學生學完第二自然段中“雨後春筍”圖後,歸納總結學習方法——“同學們,一段文字,讀著讀著,我們就把它想象成了一幅畫,讀著讀著,我們又把這幅畫濃縮成了這樣適宜的名字。”指導學生透過讀一讀,劃一劃,想一想,最後悟一悟,學習同類型的第1、2自然段的“門前鮮花”和“瓜藤滿架”。做到教學有層次、有取捨、有詳略、有扶放,緊緊抓住文字語言,讀出情,品出味,習得法,啟用思。

  四、多樣品讀,感悟文字。

  新課標強調要引導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薰陶。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感受到鄉村生活的詩情畫意,向老師加強了朗讀的指導,安排了多層次的朗讀。如在教學“雨後竹林”片段時,向老師首先進行開放式提問“這道風景什麼地方最吸引你?”學生說“探”字,好像讓我們看到了竹筍從土裡鑽出來的情景。教師引導學生帶著活力讀;教師出示圖片再問“走到這裡,你會看見什麼?”“你最想做什麼?”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和嚮往讀,分男女生讀、把句子改成詩歌配樂讀,讀出美感,讀出活力,這片靜靜的竹林頓時熱鬧起來了,顯得虎虎有生機!加深了學生對鄉下人家那樸實、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的理解,讓學生與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

  五、多種理解,啟迪思維。

  四年級下冊課標中有一個學習要求,即初步學會理解課文的'幾種方法,如:抓住重點句段、重點詞語理解,聯絡上下文理解,聯絡生活實際理解等等。縱觀向老師的課堂,無論是課堂的構架,還是片段的賞析;無論是過渡語言的運用還是評價語言的激勵,自始至終都滲透著科學的引領,幫助學生開啟智慧的大門,暢遊美麗的鄉下人家。

  然,雖美,有不足。不才,略言,不當之處還請指正。

  其一、重點略顯含糊。畢竟這是第一課時,學生剛接觸課文,應多加強整體的感知與誦讀、字詞的認識與理解。過多過細的分析只會導致“揠苗助長”的結果,學生在對文字的理解上可能還欠火候,達不到教師期望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課堂的晦澀或生硬。由此可見,課前的預習、學情的掌握也非常重要。

  其二、細處略顯雜散。比如在初讀課文時,教師想引導學生把握全文內容,提問一二:我們隨著鄉下人家最先到了哪兒啊?你還在屋前看到了什麼?母雞、小雞、雄雞用一個詞叫什麼?問題的引導作用不大,時間倒花了不少。還比如在引導賞析“屋前鮮花“時,請學生無序的看了很多圖片,問:你們可以用什麼詞語形容這些花?那就透過你的朗讀把大家帶到花園裡去!雖說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訓練了語言,指導了朗讀,但是卻避開了“樸素”與“華麗”這一對關鍵詞的啟迪,也錯過了順勢教學“依著時令,順序開放的”的契機。

  南宋人陳善曾說“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讀書的“出”與“入”就是對文字品味、解讀、昇華和創造的過程。“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灑脫,此是出書法。”在文字解讀過程中,向老師以廣博寬厚的視野、多元開放的過程,在對文字的充分的“入”與“出”中,引領學生在語言實踐中,人文得以薰陶、語言得以涵泳,展現了迷人、獨特的教學風采,我對向老師深感敬佩。

【四年級語文下冊評課稿 鄉下人家評課】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