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書筆記> 《美麗新世界》讀書筆記

《美麗新世界》讀書筆記

《美麗新世界》讀書筆記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書筆記不能忘了哦。但是讀書筆記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美麗新世界》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美麗新世界》讀書筆記1

  赫胥黎如果生活在現代,一定會發現廣告比他設想的未來世界裡的睡眠教學更有效率,更無處不在,對人的影響也更大,無論是兒童還是成年人。睡眠教學只是期望透過在睡夢中不斷的播放相同的內容來增加心理暗示,而廣告提供的不僅是暗示,還有誘惑,讓你集中注意力去接受灌輸,這可比在睡眠教學有效率多了。

  《美麗新世界》中的社會是一部完美的機器,每個人都是這個機器的零件,維持著機器的運轉。人的產生從不受控制的自然孕育變成了流水線作業,成為了標準化生產的一部分。每個人雖然生下來就被分為五個不同的等級,註定要從事某個工作,但每個人都是快樂的。透過各種化學或者生物手段,每個人都熱愛自己的工作,慶幸自己屬於當前的階層。這種快樂當然也是標準化生產的一部分,相同階層的人過著一模一樣的生活,享受著同樣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有一切可能破壞這種快樂和整齊劃一的東西都被毀滅,任何可能激發人的激情、狂亂的東西都被唾棄,從莎士比亞到愛情都是禁止事項,畢竟你已經得到快樂。

  這種把人作為機器的願景從古至今都有,從馬克斯。韋伯的工具理性到近現代的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各種實踐都有所體現。資本主義最深層次的邏輯就是效率和生產,如果人能夠像機器一樣,那麼生產的效率肯定會更高。人類成為社會動物是自然的選擇,我們的語言我們的文明等等一切在一開始只是為了維持我們的生存,但當我們開始思考我們為什麼而活時,我們才真正的成為人,生存就不再是唯一的目標,我們和動物的區別就在這裡,這就是我們的價值理性。

  社會是我們生存的保障,也是我們實現價值的平臺。每個社會階段自有它內部的執行邏輯,在當前和之前的階段我們的社會需要分工、需要貧富差距、需要階級分層、需要工廠、需要人勞動、需要更有效率的生產、需要消費才能維持整個社會的生存,在社會分工中、在貧富差距中、在勞動中確實會有人感到痛苦,但是這是當前階段不能避免的,這就是工具理性。工具理性是價值理性的前提,只有當生產力發展到不需要人們勞動就有足夠的物質時,每個人才會有真正的自由去選擇自己的價值和實現自己的價值。

  但是認同工具理性存在的必要性,不代表我們認同把人物化。對於什麼是足夠的物質,我想也是個沒有答案的問題,現在的物質生活相比於幾十年前已經是極大的進步,更別說幾百年前,沒有理由相信以現在的消費主義傾向,人類會有滿足的那一天。

  消費主義和物化是發達工業社會所特有的問題,我們越來越生活在一個以消費定義人的社會,一個以你買了什麼來定義你是什麼人的社會。在一個生產力富足的社會,物質生產的擴大是靠消費的擴大來維持的,而不是單純依靠生產力的進步,所以社會展現的消費主義傾向就不足為奇了,這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但是消費主義所帶來的人的物化以及價值選擇的喪失,讓我們實現目的的手段變成了目的本身,簡而言之物質生產是我們實現價值的手段,但在消費主義影響下它越來越成為唯一的目的,我們的價值變成了更多的消費。

  在行政控制和消費引導下,人們從出生開始就被預定將要消費什麼,以及將要從事什麼工作。消費平均主義和政治民主一樣給了人們看似平等的想象,當我們所有人都消費同樣的商品,都有投票權利時,它看起來確實是平等的。

  “但這一切都無補於如下事實:個人無力控制有關生死、個人安全和國家安全的各種決策的作出。發達工業文明的奴隸是受到抬舉的奴隸,但他們畢竟還是奴隸。因為是否是奴隸既不是由服從,也不是由工作難度,而是由人作為一種單純的工具,人淪為物的狀況來決定的。”

  《美麗新世界》的人是物化到極致的人,所有人的一切都是被預定好的,只是為了維持整個社會機器的運轉,它確實給人提供了快樂,但是它也沒收了所有人選擇價值,認識價值的權利,而這種權利是我們之所以為人的根本。

《美麗新世界》讀書筆記2

  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是一本看了後覺得有些壓抑的書,書本描繪了一個能稱為“神奇”的未來世界,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在這個世界裡面,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都受著控制:從胚胎到出生前,是在試管裡培育的,在試管裡,就被給予了身份的標識;出生後,接受睡眠教育;工作,生活,將按照固定的模式。

  整個社會在我們看來暗淡無光,極其恐怖,“母親”的稱呼被當作恥辱,因為孩子的培育不是靠母體,而是靠試管,胚胎的成長,靠的'是機械的新增日照,營養劑;孩童時期,孩子們接受睡眠教育,透過重複養成思維定勢,怨恨什麼,愛什麼都透過重複的播音形成;以後幹什麼事情,從事什麼職業按照等級早就固定好了,只需要在那個固定的崗位上機械化的操作即可。而活在世界裡面的人卻自得其所,幹著從出生之前就已經賦予的工作,沒有反抗,只有快樂,無盡的快樂,偶爾的不快,也被麻醉劑所撫平。

  與之相對的一個世界,是一個被稱為野蠻世界的地方,裡面還儲存著部分原始的東西,母體孕育生命,愛慾自然表達,倫理規範依然存在,宗教信仰仍然佔統治地位。從我們的當代眼光來看,這個世界儘管略顯落後,但和新世界相比,似乎多了些人性。

  作為反烏托邦的代表作,赫胥黎構建了一個來自野蠻世界但嚮往新世界的人,這個人最終又被新世界迫害而死。作者透過描寫“野蠻世界”與“美麗新世界”的矛盾衝突,在書中對高度發達的,機械化的社會做了批判,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唯技術論的荒謬。赫胥黎要表達的正是這樣的思想,技術誠然帶來了進步,但是過分的依賴技術,造成的是人的理性的喪失。看似美麗的新世界,正是一個技術至上的社會。人們追求的社會穩定,是透過技術,規定人的一生,限制人的一切權利,控制人的自然慾望來造成的。從本質上看,新世界和專制社會在是一樣的,試圖透過剝奪人的自然權利,營造一元社會。但事實上,這種尋求穩定的方式是不可能存在的,一個利益多元化的社會,只能是一種動態的穩定,在協商中尋求平衡。

  人的自由是至高無上的。在新世界中,人的一切言行都是受控制的,不能有異於社會的思想,更不能自由的表達思想。那些對現存新世界持有反對意見的人,總是被周圍的人所鄙視,被要求吃麻醉劑,因為麻醉劑能緩解反動的思想,把人固定在虛幻的快樂中。在描寫這種衝突時,作者構建了兩種不同結局的人,一個是中心主任,他是一個懷有新思想的人又害怕被現存制度拋棄的人,最終,他還是退縮了,另一個是以穆斯塔法和約翰為代表的,既對現存制度不滿,又敢於站出來表達異議的人,他們換來了最終的自由。不過,因為逃脫不了來自新世界的人們的打擾,也擺脫自己背叛舊社會的內疚,約翰還是自殺了。作者安排約翰的命運以死亡結束,應該是對這樣一個近乎變態的新社會的強烈諷刺。

  社會離不開道德的約束。赫胥黎所描繪的新世界是一個不靠道德,僅僅靠程式約束的社會。在新世界,性慾代替了愛慾,可以自由的宣洩,人們彼此相屬,誰和誰都可以。這是如此的荒誕,所以孩童被教導著玩找拉鍊的遊戲,列寧娜和許多的人發生了關係,當他愛上約翰時,又是毫無顧忌的像佔有約翰,甚至在約翰面前脫光了衣服。而在約翰所處的舊世界,人們只能從一而終。約翰的母親,這個從新世界來的女人,和野蠻世界的很多男人,受到了女人們的鄙視和毆打。約翰本人也認為,對一個女孩的追求,要靠勞動,要經受考驗,才是真正的男人,是值得信賴的愛情。這種傳統的道德觀念是值得肯定的。很諷刺的是,這種傳統的道德觀在新世界的環境下遭遇了困境。約翰愛著列寧娜,但不能接受列寧娜的愛情觀,所以他給自己設計了一個圈套,並在自己設計的圈套中選擇了死亡——一邊罵列寧娜是“”,一邊又想著她的肉體。慾望是應該正常表達的,單純為了的釋放,忽視了愛的存在,超越了道德的界限,是可悲的,如新世界,而過分壓制的愛慾,如約翰,也是不健康的。

《美麗新世界》讀書筆記3

  《美麗新世界》是著名的反烏托邦小說,但同為反烏托邦小說,《1984》和《美麗新世界》的畫風迥異。

  在《美麗新世界》中赫胥黎闡述了一種被稱為蘇摩的藥物。這種藥物吃下去之後不僅不會危害社會和自身健康,而且會讓人感到快樂和充實。

  不禁會想假使小說裡的蘇摩真實存在,現實生活又會是怎樣的景象。

  記得王小波說一句話,快樂和痛苦本來就分不清楚,只求他貨真價實。畢竟王小波只有一個,同他一類的人也是少數。

  各類層出不窮的綜藝節目,各種流行的短影片APP,各種直播平臺等等等等充斥著我們的生活。我們在廉價的娛樂和消費中不斷獲取短暫的快感,在不需要大腦思考的垃圾文化和快餐文化中汲取快感,並且像依賴藥物一樣依賴娛樂,娛樂至死。

  這些都何嘗不是我們身邊的蘇摩。

  《美麗新世界》裡闡述了一個寧靜統一的社會。沒有紛爭和硝煙,統治者最主要的目的是防止被統治者“調皮搗蛋”。透過廢除家庭等方式使得生活在這個社會的人自主地放棄創造性的活動。《一九八四》權力是透過施加痛苦而得到滿足,但《美麗新世界》裡,是透過給予化了妝的侮辱——快樂。

  每一個人都想要“放蕩不羈愛自由”,但面對生活必需品不會產生顧慮的生活,嗯,真香!作為一個普通公民參與政治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生活能維持著習以為常的繁榮富足,實在沒有戒心去質疑由上至下的由各類專家組成的寡頭政體的統治,如此可能便進入了秩序烏托邦的操縱圈套,就像美麗新世界裡的人在睡夢中被告知千萬遍的那樣:無論他是誰,當他活著的時候他很開心。現在每個人都很開心。

  如果你現在很開心,你是在睡夢中,還是醒著?

《美麗新世界》讀書筆記4

  “美麗新世界”是一個充滿永久和平的世界,卻與奴役聯絡在一起,統治者消滅了一切不愉快、不確定的變數,創造了穩定運轉的社會體系。從技術上它打破了固有的“生而平等”、“人定勝天”、“人生實苦”等信念,因為它從根源上使人放棄了改變自己的一切嘗試,因為你並不屬於你自己。

  你沒有獨立的思想、激盪的靈魂與痛苦的情緒,你只是被社會安放在某個位置,使用著組織批次製造的身體,連你依靠蘇摩得到的歡樂也是出於組織的恩賜。你在社會中行動,其實是從一條傳送帶走到另一條上。你因不會衰老也不會給周圍帶來任何感傷的因素,就像櫥窗中完美展示的商品,是當內部損舊就被下架、替換的工具而已,不具備不可替代性,而象徵著穩定、統一與積極。

  從基因培育、睡眠教育到蘇摩,組織透過對人的全面掌控,實現了無吶喊、無拯救、無不平、無解決、無苦痛、無意義的“美麗新世界”,差異得到眾人承認,工作從不會使人疲憊,危險的情感早被隔絕,而歡樂從未延遲,蘇摩觸手可及。

  阿道司·赫胥黎

  對家眷戀、對愛忠誠、對死恐懼、對生命敬畏,對不如己意的一切抱有懷疑,對難測不定的命運痛苦感傷……那一切使人生而為人的理由,已被扭曲為大逆不道的行為。在我主福特的英明指引下,這些都不再需要,一勞永逸。

  因為工作能創造價值,創造能帶來歡愉,歡愉則出於我主福特的賞賜,人民將永遠保持對主的熱情與感激。基因培育從根本上抹平了人的差異,它微弱的多樣性僅服務於組織對階層和工種的設定,而滅絕了個性,在培育的過程中加強或減損智力、體力等指標加以區分三六九等。

  透過胚胎分裂技術製造波卡諾夫斯基多胞胎,他們分享著同樣的面貌、體格和有限的姓名,而他們日後將進入同一家車間,在勞動後領得同等劑量的蘇摩。因培育過程會注入各種疫苗以遠離任何疾病,所以他們的生命程序也亦無二致,不會受意外因素的攪擾。在死亡時孤身一人,無親無朋,或許還參與進另一組波卡諾夫斯基的死亡教育,向孩子們示範平靜的死亡方式。

《美麗新世界》讀書筆記5

  魔幻現實主義,雖然書中是虛構的世界觀,然而仔細想想這完全就是現實啊,讓人細思極恐、非常壓抑。

  書裡描述的那個完美的社會,不就是我們自己渴望的嗎,滿足人的本能慾望,人們幸福快樂滿足,不知道什麼是空虛和痛苦,舒服的過完美好的一生。但大家又不喜歡有人預設你的初始設定,可是現實中,從你出生到擁有自我意識,也是一種預設的初始設定,基因、家庭、環境、國家、制度、宗教、意外等為你做了初始設定;你以為你獨一無二,從思維層次上來說,其實你和其他人也沒什麼本質不同,和書中的量產人有什麼差別呢。統治者壓制自我的覺醒,但你真的自我覺醒後,也並不會怎麼樣你啊,會把你送到一個獨立的世界,讓你可以做自己,還能有同類的夥伴,甚至允許你捨棄部分自我留在完美世界。

  可是真正看不透想不清楚的我們自己啊,仇視完美世界,但又依賴完美世界,無法抗拒完美世界的誘惑。所以,不是世界不完美和充滿矛盾,而是我們內心充滿了矛盾,無法做出要哪個小世界的決定。我們的思維中,來自各個世界的價值觀無法自洽,無法堅定地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觀,所以面對誘惑會逃避痛苦自我折磨,走不出“自我”的怪圈。

  男主約翰最後的結局沒看明白,但真心覺得這本書是披著魔幻現實主義外衣的現實。

《美麗新世界》讀書筆記6

  有這樣一個世界,階層分明人們在裡面各司其職,除了自己的本分工作以外享受自己的方法就是磕藥和性生活,每個人都從出生開始都接受一定的條件設定,裡面的人一旦有除了快樂以外的想法就來一粒嗦麻,沒有現在所有的道德約束,似乎每個人都是幸福快樂的,每個人都是屬於他人的沒有自我的存在。

  直到出現一個失誤有了一個被上流社會排擠被下流社會輕視的,會思考這個世界的人,他生性還是膽小怕事,但是總是以一副大義凜然的表現面對著一切,一開始認為他是一個孤獨的思想者,可是當野蠻人出現的時候,兩者思想上的差距便顯現出來,一個是感受痛苦感受世界的不同想要爭取文明之外的野蠻,一個是得意忘形享受文明帶來的高高在上,終究認清到那個失誤只是帶來了一個被排擠的自卑的大眾而不是一個享受過不同而做出改變的英雄,在接受過條件設定以後每個人都不能逃離。

  正如總管和野蠻人辯論的,痛苦存在的意義就是讓人成為一個人,在沒有痛苦的社會所有的歡愉都是隻追求本質慾望的歡樂,人一旦只追求本質慾望那麼和之前我們沒有進化成人時的歡樂又有什麼不同的呢,我們渴求的事不只有歡樂還有孤獨享受痛苦的自在,社會不只是一個體系更是一個讓人認清自己自由的磨刀石,什麼都有存在的意義苦難更是如此,找到人生價值的只能是苦難而不是一味地幸福,文化存在於痛苦的社會。

《美麗新世界》讀書筆記7

  在《美麗新世界》裡,人從受精開始就被命運預設員“限定”了,精子和卵子在試管裡被調製好,不健康的胚胎被“限定”出局,健康胎兒在孵化器里長大。

  從嬰兒養育室開始,孩子們一路被“限定”得厭惡書籍和自然,厭惡獨處,厭惡家庭,厭惡宗教和藝術,同時被“限定”得熱愛集體,熱愛消費,熱愛濫交。

  這個世界裡的人被分為五個等級,Alpha被限定得聰明漂亮,而Epsilon以下的人不但被限定得矮小愚鈍,還批次生產。

  雖然人有等級貴賤之分,但是卻完全不用擔心,因為他們都被“限定”得一樣幸福——無論哪個等級,其接受的“睡眠教育”都會告訴他,他所在的等級是最美好最幸運的,他所生存的世界是最完美和諧,穩定富足的。

  在這裡,人們不愁吃穿,青春永駐,這裡沒有夫妻關係,沒有親情血緣,因為“人人彼此相屬”。所有人都擁有被程式預設的思維,被統一製造的外貌,被共享使用的身體,每個人都有很多伴侶,對伴侶有忠實的情感卻是令人羞恥的事情。

  對於新世界的人來說,痛苦成為了幻覺,慾望與情感的流動是最奢侈的東西,人們靠吞食嗦麻來擺脫幻覺,進入那個由幸福與歡愉構成的不可褻瀆的精神世界。

  荒誕是戲劇的主角,可是做為真實生活中“野蠻人”的我們,這個美麗的新世界你想去嗎?

《美麗新世界》讀書筆記8

  因為網上的推薦,我翻開了《美麗新世界》這本書,說實話我其實沒有太懂。整本書前期花費了許多篇幅介紹世界觀,這個世界觀非常奇特,人由瓶中出生,從出生就開始被設定,每一個階層,每一個工種都沒有選擇,一個人的一生從出生就已經被定好,這是多麼可怕的一個世界,卻被用幸福快樂來包裝。

  在美麗新世界裡,人就像產品一樣被批次生產,各司其職,除了他們的職責以外什麼都不會,遇到問題不會解決只會嗦麻逃避,就像是社會機器上的每一顆沒有思想的螺絲釘,行屍走肉一般地幸福著。

  後來,野蠻人約翰的到來才是本書的高潮部分,約翰原本應該不應該出生,他的母親是新世界的人,不被允許懷孕生子,這打破了新世界的規定。但是他的母親流落在野蠻人區域,無法回到新世界,只能生下了他。他在原始的環境中成長,熱愛著莎士比亞,對新世界的思想完全無法理解。他喜歡列寧娜,但是列寧娜完全是一個新世界的人,就跟他母親一樣。思想道德的碰撞,矛盾的激化使他痛苦卻毫無辦法。他無法適應新世界的生活,就如同他的母親無法適應野蠻人的生活,從小的教育、環境不同,接觸的事物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思想。彼此無法理解,無法適應,造成了最後的悲劇。

  然而孰是孰非,我心中卻沒有答案,文明的急速進步和人性的自由發展究竟如何能夠達成平衡呢?

《美麗新世界》讀書筆記9

  首先,隨著生物學科的發展,對於世間萬物的解釋,人文的色彩在漸漸消褪,科學和規律握有知識體系的話語權。而人文主義,神論宗教和傳統禮俗,這些缺乏理性或者說和科學邏輯不符的知識在為人所遺忘。但換個角度想,倘若現代科學和古代宗教同為對萬物的解釋,假設未來有更高階的邏輯來解釋世界,那科學就如宗教般也要躺入歷史墳墓。對於絕對規律和永恆,我是報懷疑的態度。馬哲的社會物質和精神反作用和獨立性論斷,我還是贊成的。

  其次,對於幸福一說,自由主義對個人幸福的追求,共產主義對人類集體幸福的追求,都是追求。但幸福是什麼呢?對於豐富物質的享受,對於自我慾望的滿足,還是對於自由選擇的欣喜。我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場合也有不同的幸福觀。想要找到人類無數個體幸福的公因數,很難。美麗新世界中讓無知成為幸福的起點,作為有認知獨立思維的我們則不怎麼認為。約翰把人類以往的痛苦和磨難視為幸福的部分,但前提是他是出生於保留地,有自己對於這個世界的思考,故而在那種環境中才選擇自殺。脫離社會是不可能的,古賢遺世獨立終究留下萬載華章。

  不做幸福的豬,做人。

《美麗新世界》讀書筆記10

  書中描繪了一個科學無限發達、秩序極度穩定的烏托邦——人類的幸福是精英治國下的科學工程,人類的出生由“孵化和設定中心”用試管和器皿在流水線上精確地操作,“胎生”成了被淘汰的汙穢詞彙;人在出生前,被設定成五個從高到低的等級、不同等級人類將在出生後擔任辛苦程度遞增的工作,但無論被設定的條件好與壞,每一個人都樂於接受自己的社會角色,並因此感到慶幸和自豪;不愁吃穿,沒有疾病,不害怕死亡,青春永駐,沒有衰老和醜陋,人人彼此相屬;想要什麼就能立即得到,絕不會想要得不到的東西;萬一出現了不良情緒,也不需要擔心,吞幾片對身體無害的藥物便能立即忘記煩惱——人民熱愛集體、熱衷於消費,被設定為“永遠幸福”。

  這個世界被設定得“完美”,沒有痛苦,沒有衝突,沒有求而不得的憂慮,沒有面對困境的忍受或抗爭——沒有強烈的情感,沒有閃耀的思維火花,沒有美好高尚的品格。

  這個“完美”世界聽起來讓人毛骨悚然。

  人類再不需要依靠自由意志去透過個人創造、情感體驗、藝術和美的追求來獲得幸福;人自出生就已擁有一切。

  劉瑜在序裡問,“你還要些什麼”,她給出的答案是:透過個體努力去爭取幸福比“被幸福”更體現生命的價值。

  整本書也透過用反諷意味十足的筆觸來描繪出的可怕烏托邦,來證明,真實的自由的人生雖然伴隨痛苦,但因此獲得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距離這本書出版已過去近百年,事實證明烏托邦正在慢慢實現,反烏托邦文學的預言性讓人起一身雞皮疙瘩啊。

【《美麗新世界》讀書筆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