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國小數學評課發言稿

國小數學評課發言稿

小學數學評課發言稿6篇

  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中,我們使用上發言稿的情況與日俱增,發言稿的格式由稱謂、開場白、主幹、結尾等幾部分組成。相信許多人會覺得發言稿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評課發言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數學評課發言稿1

  20xx年10月15日,我有幸聆聽了塔耳小學焦宗琛老師的科學課《找拱形》,透過聽課、評課等教研活動,感觸頗多,受益匪淺,下面,就《找拱形》這節課,我作膚淺的點評,希望能起到共同學習、交流、提高的作用。

  小學科學新課標指出:小學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為核心,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活動的本質在於探究,科學教育只有引導學生透過科學探究來發展其科學素質,才能實現科學本質與教育宗旨的內在統一。因此,小學科學課程應以探究為基礎,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科學習慣,是向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一種手段,是以從培養學生科學習慣出發向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

  焦宗琛老師根據小學科學課標要求,設計並執教了六年級科學《找拱形》。本節課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為主,讓學生在探究中發現、探究中感悟、探究中創新,較好地實現了小學科學課程的培養目標。

  《找拱形》是六年級科學上冊第二單元“形狀與結構”第四課內容。在第三課“拱形的力量”探究活動中,學生已經透過實驗研究認識拱形受力的特點。本課則把對拱形的認識範圍擴充套件到圓頂形、球形、多樣的弧形,試圖引導學生在經歷“解釋圓頂形、球形承受壓力特點”、“推理塑膠飲料瓶形狀設計中的科學道理”、“尋找生物體中的拱形”等探究活動中用已有知識解讀物體的形狀與結構,對弧形結構的物體作出合理的解釋,發展學生的聯想和邏輯推理能力。

  本節課優點很多,有以下三點特別值得借鑑:

  一、教師的“引”,讓思維點燃。

  疑問是激起學生進行思維的原始動力。焦老師在匯入時,透過提問,問:我們身邊見過哪些拱形?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事物著手,認識拱形。師又追問:為什麼在橋的設計建築中拱形比正方形、三角形形用的更多呢?那麼拱形到底有什麼優勢呢?激起了學生探究的慾望和思維的動力,為本節課確立了探究的主題。

  我們強調在讓學生“動手”的同時更要讓學生“動腦”,最終內化成一種固有的知識和技能。在老師引導學生思考:透過猜測後,讓學生想辦法,從球形入手,並拿出提前準備好的乒乓球半球做實驗,讓學生親自體驗球形結構抗壓能力的大小。一次次的往球形結構上增添的重壓吸引學生的

  興趣和探究的熱潮,掀起本次課的高潮。後面對於塑膠瓶瓶身結構抗壓的結構研究,用各種問題作為引導,同樣吸引學生的興趣。

  二、科學表述,讓思維開花。

  學生的思維能力是透過語言表述出來的。準確科學的語言表述才能體現出學生的思維發展。焦老師在課上十分注重學生對語言的表述。如讓學說生活中什麼地球見到過球形、拱形結構,塑膠瓶身使用到的關於拱形的什麼特點等等,這些不是一次課能積累出來的科學素養,而是在平時科學教學中日積月累的。

  三、教學組織秩序嚴禁,教學層次分明,層層深入,恰到好處。本節課,焦老師從找拱形--索身邊拱形結構的特點、優勢--用實驗證明拱形的承壓特點--分析拱形承壓原因--總結拱形的優勢,見識拱形建築在生活中應用的廣泛--解釋塑膠瓶瓶身利用的拱形特點,一步步深入到學生資助探究,並自己得出科學知識,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實證意識。

  焦老師的課值得借鑑學習的地方很多,如果要說建議,有以下兩點,僅作參考:

  1.實驗器材的選擇,與材料有關:焦老師選擇用乒乓球的半球作為球形結構的探索材料,很好用,這裡涉及到關於器材材料的問題,有同學會想到,如果是雞蛋殼的半殼,恐怕就不能承受兩堆作業的重量了。

  2.課的延伸拓展處:探索塑膠瓶使用的拱形特點。為了讓學生能更清晰、進一步加深對拱形在生活中應用的優勢,可以讓學生提前帶一個塑膠瓶到課堂上,每個人就能更明瞭。

  綜上所述,整堂課,學生積極性較高,參與面較大,動手動腦,細心觀察,樂於探究,教師深度參與,及時鼓勵,全程評價,教學效果較好。充分體現了典型的科學探究課的課型特點。即:提出問題-猜想-設計實驗方案-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總之,這節課是比較成功的,得到了聽課老師的一致肯定。是值得我學習和借鑑的一節課,對於科學課的學習、研究很有幫助,不僅開拓了學生的大腦,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同樣深化了我的科學素養、科學研究的態度。

小學數學評課發言稿2

  在前面聽了朱蘭玲老師的《9加幾》,陳移玲主任的《9的乘法口訣》以及鍾海英主任的《合理搭配》三節課,我要感謝這三位老師,給大家帶來這麼精彩的公開教學課,讓所有的數學老師特別是新教師有這麼好的學習機會,使得我們數學組在課堂教學上有了更高的提升。這3位數學教師,應該說是各自己的教學特長和特色,聽了這3節課,使我感受頗深,受益匪淺。針對這次3節課,我談談自己的感受。

  一、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創造性的使用教材。

  《9的乘法口訣》一課中,教師先複習8的乘法口訣,從而引導學生編出9的乘法口訣,在熟記9的乘法口訣時,並不是以一貫的死記硬背的方式要求學生背誦,先是要學生去發現隱藏規律,尋找記憶口訣的途徑。在創新性地使用手指記憶法教學生熟記口訣。使學生在探索實踐活動中水到渠成的完成了學習任務。

  二、關注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

  在《9加幾》及《9的乘法口訣》中,教師都從學生感興趣的 西遊記作為入題的切入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 在《合理搭配》一課中,教師以創設老師過生日這一情境,請學生幫老師搭配衣服開課,讓學生切實的感受到了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生活中數學問題處處存在。這三節課的情境創設都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為接下來的數學教學進行了情感鋪墊。

  三、經歷探索過程,培養創新過程

  在《9加幾》這一課中,教師讓學生擺小棒;在《合理搭配》一課中,教師讓學生擺學具,並提示學生怎樣搭配才不會重複,不會遺漏。在孩子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培養他們思考、動手、實踐及創新的能力,提高他們的參與度,拓寬他們的思維,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

  四、 教師的訓練到位,練習有針對性。

  這三節課都緊緊地扣住教學重點設計練習題,練習形式多樣,透過練習最大化的鞏固所學知識。

  五 、常規教學穩抓不放。

  這三節課是低中年級的課堂,從課堂中來看常規教學這項工作都做的非常的紮實,都能以較強的親和力,豐富的語言和表情,來營造出和諧、愉悅的課堂氣氛,使得低年級的課堂都能做到活而不亂。

  總之,這3節課,都上的非常成功,讓公開教學活動目的真正發揮了實效。

小學數學評課發言稿3

  習題是教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選用了一個與例題匹配的基本題(教材上練習第2題),讓學生熟悉的生活事實再次進入課堂,使數學有了親近性和現實性,從而引起了學生的共鳴,學生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感悟數學,學會用數學眼光去觀察客觀世界,增強了數學應用意識,學生認識到生活中有數學,在學習中感受數學,很好地起到了鞏固新知的作用。

  當然在這兒同樣只出現了一種最優方案沒有凸顯出解決問題過程中不同策略的展現、對比和調整,也可以說這樣的話教學重點不夠突出,但我想我們應該尊重課堂事實,我們的理解是在數學學習中,解題是最基本的活動形式,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數學思想方法的運用過程。學生在例1的教學後已經產生了初步的運籌思想,所以結合豐富的生活經驗,他們直接用生活的眼光去選擇了最佳策略,課上我們也聽到了學生的回答(用最短的時間去完成最多的事情),那麼在這兒老師所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對解決問題的最優策略進行合理的解釋、分析和評價。但建議老師多讓幾個學生說說。

  然後教師訴諸生活找原型,聯絡實際講數學(課堂上學生說的很精彩:吃飯時可以聽磁帶;洗衣機洗衣服時可以拖地等等),學生的生活經驗轉變成為了智慧經驗,真正讓學生把知識用於學習和生活、學會學習和生活,提高生活能力。

  最後教師安排了一道變式題,與例題不是完全匹配的,起到加深理解新知識的作用,此時安排了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應該說此時的合作交流有了厚實的“物質基礎”,學生將實際問題轉化成數學問題,自覺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並能充分展示自己思想,陳述自己的想法。但第一種方案最好讓學生說清楚,因為流程圖上只看到爸爸取檔案的路線,其實媽媽的購物時間是含在爸爸取檔案的時間當中,媽媽只需在超市門口等1分鐘,要結合算式讓學生理解這一過程所用時間。總之整節課學生的學習情緒飽滿,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很高,這都表明他們體會到了數學思維的樂趣。

  現在情感目標的實施越來越受到老師們的關注,但常常會有遊離於外的感覺。本節課課尾充滿詩意,教師選擇了切合教學內容的文字材料:朱自清先生優美的散文《匆匆》,教師入情入境的話語激發了學生的情感體驗,科學合理地安排時間,節約寶貴的時間,讓我們留住時間那匆匆的腳步吧!教師對課程資源進行了有效的整合,以知生情,最終使數學學習變得生動豐滿而深刻,三維目標有機融合,教育無痕,我想這就是數學的文化價值所在吧。

  既然是研究課,那自然也就產生了一些問題,這也是我們在教學這類課時一個共同的問題:練習設計缺少層次感,挖得深,有沒有必要呢?對個別學生來說,最基本的都難以理解;但對另個別學生來說,卻想學得更多些。關鍵是,在四、五十人的課堂內,如何使他們都有滿足、成功感?當然上午兩節課中也存在著這樣的困惑。

  應該說磨課的過程是充滿艱辛和智慧的過程,我們享受這個過程,在這研究過程中,老師們都在成長,我---教研員也在成長,所以最後我想對大家說如果今天的您能走進我們的課堂,且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那將是我們最好的期盼。

  以上是我一些不成熟的思考,不足之處請大家指正。也非常希望在座的老師們能就這個話題繼續展開交流。謝謝!

小學數學評課發言稿4

  今天上午聽了顧老師的課後,我覺得有這幾點值得我學習:

  一、準備充分。從精美的掛圖和頭飾中,不難看出顧老師為這節公開課付出了心血和汗水。這些直觀教具的運用,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板書工整。這節課教師在黑板上的板書很多,但並沒有因為板書內容多,而字跡潦草。工整的板書與課文的掛圖渾然一體、相得益彰,給人以美的享受。

  三、結構完整。作為一節閱讀課,這節課既有上節課字詞教學內容上的回顧,又有故事內涵上的挖掘;既有課文的分析理解,又有課本劇的表演;既有學生與文字的接觸,又有師生思維的碰撞;既分析了文中兩種動物的形象,又教育了學生。

  顧老師以其紮實地教學基本功,敬業的工作態度,比較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但課堂教學,始終是一個令人遺憾的工程。如果想要精益求精,讓自己的教學更加完美,我覺得在以下幾方面仍要努力改進。

  一、第一次讓學生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講的是一件什麼事?在學生讀完課文後,師生合作把該問題解決了,但確切地說是老師把這個問題的答案告訴了學生。這樣做剝奪了學生認真思維、組織語言、進行表達的權利,放棄了培養和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機會。如果是我,我會按“讀——思——說——評”的環節,組織教學。

  二、再讀課文時,讓學生思考:狐狸對烏鴉說了幾次話?分別說了什麼?我覺得這個問題的設計,沒有思考的價值。它是幫助教師把一篇完整的生動的故事分解得支離破碎的罪魁禍首。如果我是教者我會設計這樣兩個問題統率這節課的教學:這是一隻怎樣的狐狸和烏鴉?你想對這隻狐狸和烏鴉分別說什麼?放手讓學生閱讀、討論、交流,這樣做至少避免了老師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的錯誤傾向。

  三、對文字的表演,應建立在熟讀理解、內化吸收的基礎上。否則,這樣的表演,就會顯得很倉促、很呆板。不但會讓表演者顯得很窘迫,而且也很難贏得觀眾的喝彩和掌聲。另外,我覺得語文姓語,不姓演,沒有特別的需要,不要把時間和精力花在高耗低效的所謂課本劇的表演上。在課堂教學中,作為語文教師,首要的任務,也是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創造機會讓學生親近文字,與文字展開深層次的對話,讓學生的心靈在閱讀文字中受到震憾,讓學生在一次次的心靈體驗中感受到閱讀的快樂。

  四、要有對課文的拓展延伸的意識。要讓學生觀察文中的插圖——烏鴉肉被騙走後的情,要充分引導學生髮揮想象——此時的烏鴉會是什麼心情?它會吸取什麼教訓?努力實現“課雖終,但意無窮”的效果,讓“讀、想象、體驗、表達”延伸到課外,與學生的生活融為一體。

小學數學評課發言稿5

  首先,我要說《平行四邊形面積》這節課很難上。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如果只是讓學生學會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進行計算,很容易,只需要1分鐘,而要把1分鐘就能學會的內容上滿一節課,就很難。難就難在探究過程的教學,學生思維的碰撞,轉化思想的滲透。

  本節課,王爽老師是在教研集備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對教材的理解,精心設計的一節課,與課前的說課環節相吻合。縱觀王爽老師這節課,基本功紮實,環節清晰、流暢;課堂真實,預設與生成均有很好地體現;內容充實,環環相扣。從問題的提出到大膽猜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鄰邊相乘還是底乘高呢?製造認知衝突),然後透過動手操作、觀察、分析,從而得出結論,解決問題。可以說是一節實實在在的探究課。本節課有幾大亮點:

  一、抓住數學靈魂,轉化思想貫穿始終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作為這節課的組成部分,但不是核心,轉化思想才是它的本質所在。王爽老師恰恰將轉化思想滲透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貫穿整堂課。更難能可貴的是使學生頭腦中一直縈繞著這樣一個想法:在不能直接計算一個圖形的面積的時候,能不能把它轉化為學過的圖形從而計算出它的面積。這不僅很好地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還為後續的探究三角形及梯形面積公式做了鋪墊。王爽老師在滲透轉化思想過程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數方格,感知轉化。

  2、剪、拼操作,運用轉化。

  3、公式推導,還原轉化。

  4、實踐應用,拓展轉化。在比較三條小路哪條面積大時,引導學生觀察,並應用轉化,把三個不規則的圖形轉化成了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也為探究三角形及梯形面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使轉化思想進一步得到延伸。

  二、合作學習層層深入

  作為本節課的主體部分——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而小組學習的三個問題也層層深入:

  1、如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目標明確,化未知為已知)

  2、拼成的長方形與原來的平行四邊有什麼關係?(學生透過動手操作發現:面積相等,平行四邊形的底等於長方形的長,高等於長方形的寬。)

  3、你得出什麼結論?(學生很自然地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於底乘高,可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三、習題設計由淺入深。

  本節課在習題的選取上很有代表性。第1題是根據公式求面積。(公式的應用)。第2題是已知面積和高,求底。(公式的拓展)第3題是透過觀察、比較得出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相等。(這是深層次探究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本質)。第4題則是透過比較三條形狀不同的小路面積,使學生髮現這些不規則的圖形也可以轉化成平行四邊形,進一步滲透轉化思想,從而回歸本課的主題。用三個詞來概括就是精心、精煉、精彩。

  既然是一節探究課,就要把大量的時間都交給學生,難免會在探究過程中出現偏差,從而影響探究活動。

  首先,就本課而言,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動手多於動腦,顯然是對探究的目標不是很明確,建議在探究之前對三個小問題加以強調,必要時組長可以在組內引領,3個問題一個個地完成,達到公式推導這一探究任務。

  其次,數方格這一環節,王爽老師是教給了學生數方格的方法,不滿一格的都按半格計算,顯然是不想讓學生過早地接觸轉化,以免在探究過程中缺少內容。但從實際數方格的效果來看,很多學生很快就說出了答案,可見他們大多並不是按照半格半格數的方法,而是進行了平移。這說明學生的思想是不應該束縛的,同時也是不能束縛的。這是本節課學生第一次有機會嘗試體驗轉化的思想,應該讓學生初步體會到,平行四邊形可以轉化成長方形,為後面的公式推導奠定基礎。

  些許遺憾,但瑕不掩瑜,因為王爽老師很好地展示了一節平面圖形面積公式推導的奠基課,也是小學數學滲透轉化思想的最重要的一節課,意義深遠,而在教學中自始至終滲透轉化思想並引導學生能應用轉化思想解決問題方面,王爽老師做到了。我相信在接下來探究三角形面積公式這節課,王爽老師會上得更精彩。

小學數學評課發言稿6

  教研組今天的教學研究活動,全體數學老師聆聽了朱建平老師的新授課《圓的認識》,朱老師的課堂教學體現了四大理念:

  1、數學生活化使教學更加有效:結合生活創設情境——牛吃草,在瞭解了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開展教學。在教學“圓的各部分名稱”的過程中,首先採用牛吃草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圓是由無數的點圍城的曲線圖形,然後在瞭解學生已有對圓的認識的基礎上教學各部分名稱。

  2、利用學生動覺智慧來促進數理——邏輯智慧的發展,使教學更加有效。

  這個理念在教師的本堂課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如:圓的對摺;測量直徑的長度和半徑的長度;畫圓等等,學生透過自己動手來學習和了解圓的相關知識,學習興趣濃厚,感性認識增強,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積極主動的建構。首先讓學生透過畫一畫、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實踐活動,去自主探索和發現。然後開展交流討論。交流分兩層次:第一層是,全班討論圓的特徵;第二層是,與古人的“圓,一中同長也。”進行交流。如此,進一步明晰圓的特徵,並且滲透了思想教育。

  3、在畫圓的技能培養過程上,採取學生先嚐試,再交流總結畫法,然後在教師示範和學生的練習中初步掌握畫圓的方法。

  4、強調知識的實踐運用。引用生活中學生喜歡的投圈遊戲,讓學生解釋圍成圓形能使遊戲更公平的道理,從而進一步加深對圓的特徵的認識,讓學生感受學習的價值。而且引導畫遊戲中的這個圓,進一步加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對本堂課的建議:

  圓的單元我們班學生已經學完,根據學生學習結果反饋,感覺圓的特徵、直徑和半徑的數量關係等基本知識對學生來說並不難,整堂課效果反饋下來學生也掌握得非常好,朱老師是不是可以在以下方面再強化一點。

  1、學生作圖的規範性。對於有資料要求的畫圓,標出O,寫上r=釐米。

  2、圓的部分特徵要強調在同圓和等圓中。

  3、新課拓展方面:用好課本的做一做,引導學生運用掌握的圓的特徵來探究怎麼在現成的圓中、圓內外最大和最小的正方形,來找圓心,直徑。

【國小數學評課發言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