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材> 《坐井觀天》教材理解

《坐井觀天》教材理解

《坐井觀天》教材理解

《坐井觀天》教材理解1

  一、教材簡說

  把部分當整體,“管中窺豹”“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這種看問題的方法是錯誤的,但我們在生活中卻常常犯這樣的錯誤。比如學藝,常會有這樣的感覺,剛接觸時,自我感覺特別好,以為自己會了,待到用時,方才明白,山外有山,學無止境。這無異於“坐井觀天”啊。

  《坐井觀天》這則寓言,透過生動有趣的對話,給孩子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透過青蛙和小鳥對天的大小的爭論,闡明瞭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認識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犯了錯誤還自以為是。這一寓意,對於低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因為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是片面的。

  二、學習目標

  1比鮮3個生字。會寫8個字。

  2蹦芊紙巧朗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對話。

  3狽⒒酉胂螅初步理解寓意。

  三、教學建議

  (一)識字寫字

  “沿、際、信”是要求會認又會寫的三個字。教學時,可以透過觀察插圖一,瞭解“井沿”指的是什麼地方,認識“沿”;透過,理解“無邊無際”的意思,認識“際”;透過分析“信”的字形特點,認識“信”。指導書寫時,先讓同學們“看”:這三個字有什麼共同特點?寫時應特別注意什麼?再讓同學們“說”:它們都是左右結構,都是“左窄右寬”。寫“沿”時,注意右上方與“幾”不同;寫“際”時,注意雙耳旁是兩筆完成的,“耳朵”要寫得高而窄。

  “抬、蛙、錯、答、還”是要求會寫的字。指導書寫時,要讓學生觀察字的結構特點,獨立描紅、臨寫。重點指導“還”的筆順規則,先寫“不”,再寫“辶”。

  透過課後的“讀讀抄抄”鞏固所認的字和所寫的字。

  (二)朗讀感悟

  1蓖嘉慕岷希以讀帶講,瞭解青蛙和小鳥所處的不同位置。可以設計如下口頭填空:

  青蛙坐在(),小鳥落在()。

  2弊遠戀詼至七自然段,用不同的符號,分別畫出講青蛙和小鳥對天的不同看法的句子。

  3北熱朗讀小鳥認為“天大”的句子和青蛙認為“天小”的句子,看誰讀得好。

  4崩鮮傅祭識燎嗤芎託∧竦幕啊

  青蛙的話用自信、傲慢的語氣;小鳥的話用勸告、誠懇的語氣。

  5狽紙巧朗讀。

  (三)實踐活動

  查查資料或者向別人請教,看看地球、太陽和月亮誰大。

  四、教學設計舉例

  片斷:朗讀感悟、擴充套件活動

  (一)朗讀感悟

  1弊遠量撾模找出文中小鳥和青蛙的三次對話。

  2笨床逋劑範戀諞淮味曰啊

  3備形虻詼次對話。

  (1)透過學習第二次對話,讓學生說說讀懂了什麼。

  (2)引導學生思考:青蛙和小鳥為什麼有不同的看法?

  (3)圍繞這個問題自由讀課文,想想再回答。

  (4)用“因為……所以……”談談自己的理解。

  (5)帶學生體驗:走出教室,說說你看到的天有多大?用紙捲成紙筒再去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6)四人小組再讀第二次對話。(一人引讀,兩人對話,一人擔任評委。)

  朗讀提示:

  “朋友,別說大話了!天不過井口那麼大,還用飛那麼遠嗎?”(讀出不相信的語氣)

  “你弄錯了。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哪!”(讀出勸告的語氣)

  4備形虻諶次對話。

  (1)自由讀第三次對話,邊讀邊想:小鳥和青蛙都是笑著說的,他倆的笑各有什麼含義?

  (2)小組合作學習。先分角色朗讀,再討論上面的問題。

  (3)朗讀對話,讀出適當的語氣。

  朗讀提示:青蛙的話要讀出傲慢、自信的語氣,表現出自以為是的心理狀態;小鳥的話要讀出耐心地擺事實、講道理的語氣,表現出實事求是的誠懇態度。

  (二)擴充套件活動

  小組合作,續編第四次對話:青蛙如果真的跳出井口,他會看到什麼,會說些什麼?

  1毖生分小組合作學習,續編第四次對話,並分角色讀一讀。

  2比班交流續編的對話。

《坐井觀天》教材理解2

  《坐井觀天》是一則寓言故事,諷刺了“眼界狹小又自以為是”的人。這樣一個很簡單、意思很明瞭的故事編入小學低年級語文教材多年。我們的教師一年又一年地教這個故事,一撥又一撥的學生學這個故事,每年都有學生從這個故事中受到“青蛙的眼界狹小又自以為是;我們不能做眼界狹小自以為是的人”的教育。

  然而,最近聽了《坐井觀天》一課的教學,一個二年級小男孩在討論“青蛙與小鳥關於天很大的對話”時,提出了獨到的見解:“青蛙說的有道理。”究竟青蛙說的又沒有道理呢?老師對這個問題沒置可否,轉而又讓其他學生接著談自己的認識。在誰都沒有注意“青蛙說的有道理”這一意見的情況下,老師引導學生得出了“天很大,青蛙見識狹窄,自以為是”的結論。

  這個小男孩的意見,這個教學片斷,引起了我的思考,並由此產生了許多聯想。

  第一、“青蛙說的又沒有道理?”

  我思之再三,答案是肯定的:有。在青蛙看來,“天只有井口那麼大。”事實就是這樣。它生長“井底”這樣一個環境,它不能改變那樣的一個環境,誰也無法改變它“狹小的眼界和狹窄的認識”。從認識論的角度來說,人的認識廣度和深度與它所接觸的事物、與他所處的環境有關。人們基於自己的經驗和知識結構與認識世界,將客觀世界“加工改造成主觀的、屬於自己的世界”,在“認識主體”看來,沒有錯誤。世界上任何真理都有侷限性,在人們沒有認識到其侷限性時,會堅持真理。青蛙也是如此。作為一個聽課的客人,我知道那個小男孩不能像我這樣論述“青蛙所說話語的合理性”,我不知道那個小男孩為什麼會這樣說,但我推想,他一定有自己充分的理由。聽過十幾次這節課,他是我見到的唯一這樣說的學生。

  既然青蛙的話有其合理性,我們的教師應該怎麼對待他呢?在我看來,這本是一個很好的對學生進行創新意識培養、鼓勵學生個性發展的好時機,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所強調的目標就是應該抓住這樣的時機,在學科教學過程中,“潤物細無聲”地落實。

  第二、《坐井觀天》還可以諷刺誰?

  《坐井觀天》諷刺了“像青蛙這樣眼界狹小,自以為是”的人。應該講,我們這樣的理解是沒有錯誤的。但,是誰挖了這口井呢?挖井的人造成了青蛙的眼界的狹小。客觀的環境使青蛙不能跳出去,導致了它自以為是。因此,挖井的人是不是應該替青蛙“承擔一些責任”呢?

  當然,是青蛙自己跳下去的還是它天生就生長在井裡還是別人把它扔下取得我們無從查證。那麼,我再舉一個“四角天空”的例子。小學語文教材中還節選了《故鄉》的片斷——《少年閏土》。其中,有一段“我的感慨”:啊!閏土的心裡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裡高牆上的四角天空”。小學生都能讀懂:“我”和“我的朋友”像井底之蛙,渴望見到廣闊的世界。這“高牆”是誰修築的?封建禮教。封建禮教該批。

  那麼,我們現在的學生呢?我們的學生說出了很有道理的話,因為跟老師理解的不一樣,跟參考書上寫的不一樣,不同樣被老師“有聲”或者“無聲”地給“限制”了麼?教師不是仍然在“教書本、做書本練習,不許學生看‘閒書’、不許學生去玩耍麼?”久而久之,這“限制”就會成為“井”或者“高牆”。可惜,我們的小學、我們的中學甚至我們的大學的教師,時常在自覺或不自覺地為學生“挖井”、“築牆”。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試行)》教育目標的關鍵:教師轉變觀念,先毀井,拆牆。

  第三,誰是“井底之蛙”?

  可笑的問題。眼界狹小,自以為是的人唄!那麼,我們的一些老師真的眼界開闊、虛心麼?不然。時下的教育教學當中,我們的一些老師知道的真的不比學生多,甚至比學生少,少許多。但是,這“一些老師”仍然在“自己並不懂時”批評學生“見解或問題的可笑、幼稚”,還在拼命地將學生的認識“往自己準備好的答案上拉”。這,難道不是自以為是麼?

  誰也不敢說自己萬事全懂,我們不懂,也有其合理性。但,我們不能“像青蛙那樣堅持自己的意見而否定別人的意見”,不能自己毫無根據地在自己的周圍修築一道無形的“牆”而“侷限住自己”。否則,就是自以為是。那樣的話,我們的基礎教育改革將寸步難行。

【《坐井觀天》教材理解】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