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書筆記> 《影響力》讀書筆記

《影響力》讀書筆記

《影響力》讀書筆記(15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書筆記如何寫了哦。怎樣寫讀書筆記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影響力》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影響力》讀書筆記1

  最近看完了一本書,《影響力》,感覺挺好的書,作者美國羅伯特·西奧迪尼,主要講生活中影響力的邏輯,舉例很多,還有如何迴避、威脅等各要素,感覺對工作、生活中與人溝通,推動協調專案進展,有很多可以參考的方法。

  這本書很經典,《財富》雜誌鼎力推薦的“75本商業必讀書”之一,社會心理學相關的經典書籍,我覺得對提高情商有很大幫助。

  書裡講了影響力有關鍵作用的六大原則: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感、喜好、權威、稀缺;

  1,互惠,先給予,再索取,再索取;舉例:商場、蛋糕店等,會有免費試吃,本來人們沒有想法要買蛋糕或水果,但是看到有免費試吃,就過去嚐嚐,如果旁邊還有服務人員,試吃之後,好多人感覺不錯,就不好意思不買,哪怕少買點,尤其身邊還有朋友、情侶在場的情況下,不能小氣了,那就消費了。

  互惠也有的場景是,總有一些人,或機構,經常免費派發、贈送一些小東西給你,時間長了,你就覺得如果有機會了、碰到了,不消費一下也不好意思,那就心理上去消費一下,避免心理一直記著這個事情,覺得有虧欠。

  2,承諾和一致,就是前面答應了一些小事,後來被要求一些相關的小事,也不好意思拒絕,就跟前面保持一致了。書中舉例:如果有人敲門說在你家門口草坪立一個牌子,寫禁止超速(或酒駕),你可能不答應。但是換個方法:有人上門先搞調查問卷:問是否支援保護環境,你一般都同意,並且簽名。第二天那些人又來了,說保護環境背景下,想在你家門前立一個牌子,寫禁止超速,調查顯示:同意機率很高

  3,社會認同感,就是你看到周圍有人群做了一些事情後,你覺得你也應該跟隨。書中舉例:酒吧前臺調酒師面前有個罐子,每次開業時,自己先放裡面幾個紙幣,讓來人看到前面有人認可調酒師,並給了小費,你拿了酒後是不是也給點小費,喝完第一杯,再去前臺買酒感覺酒也不錯,是不是也給點,前面有人給了,你也會給點;一些寺廟、募捐的錢箱子裡,看到有錢,你判斷是前面人群捐贈的,你也想跟著捐點;你看到馬路邊有個烤鴨店前排長隊,大家都說很好吃,你也想排隊買一個嚐嚐。

  4,喜好;人們更喜歡偏向自己喜歡的人或事務;前面排了幾個美女,發傳單,你是不是更喜歡去自己感覺漂亮的美女前面拿傳單;選舉調研,大家也會偏向選舉自己感覺長的比較好看的人,儘管大家都否則選舉誰跟長相沒有關係;有一個汽車推銷員,努力做的事情只是讓顧客喜歡他,不是直接推薦車有多好;同樣差不多的兩個汽車,調研顯示旁邊有個美女車模的那輛車更受歡迎

  5,權威,在自己不熟悉的事情上,如果有個“權威”站臺說他好,你就接受了,比如知名醫療專家健康專家說,吃苦瓜對腸胃非常有好處,可以預防重大疾病(可能作用微乎其微),雖然你不知道苦瓜到底有什麼作用;但是你接受了,有機會也多吃苦瓜了;甚至有的洗手液廣告,專家說可以有效抑制細菌,你去超市買的時候,價格不太離譜的情況下,你也傾向於買那個抑制細菌的(可能作用微乎其微)

  6,稀缺,物以稀為貴;你想買一個二手車,去市場轉了轉,看到一個感覺差不多合適的,但是還想再看看,但是剛要走,又來一個看上這個車的人,也想買,這個時候商家問你要不要,因為你先來的,不要的話,就賣給別人了,說不定又來了第三個買家,反正這個車就一輛,賣了就沒有這麼合適的了,你就開始著急了,要不還是買了吧。但是可能後面來的商家可能是託。

《影響力》讀書筆記2

  為什麼我們總是被小販、投資理財、保險、保健醫療機構的運營商當成好捏的軟柿子?為什麼我們老是會買些根本不需要的東西?《影響力》給了我們答案。《影響力》從順從心理學角度,圍繞左右人們行為力量的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稀缺六大原則,分析它們如何在購買、捐贈、讓步、選舉或贊成等請求之中,發揮巨大的力量。

  互惠:

  互惠原則最簡單的解釋就是給予、索取、再索取。人類祖先在互惠和有債必償的信譽網裡分享食物和技巧,得以生存繁衍。因此,人類社會必須保證社會成員全都被同化,遵守並信任這一原理。正如我們每個人從小就被灌輸知恩圖報、不能忘恩負義的思想和理念,互惠原則所向披靡,甚至適用於強加的恩惠、觸發不對等交換。那我們對何拒絕互惠原則的請求者呢?倘若別人的提議我們確實贊同,就接受,倘若這一提議別有所圖,就置之不理。

  承諾和一致:

  承諾和一致原則來源於人們言行一致的願望。一旦我們作出了一個選擇,或採取了某種立場,立刻就會碰到來自內心和外部的壓力,迫使按照承諾說的那樣去做。因此我們在接受瑣碎請求時務必小心謹慎,因為一旦同意了,它就有可能影響我們的自我認知。它不光能提高我們對分量更大的類似請求的順從度,還能使我們更樂意去做一些跟先前答應的小要求毫不相關的事情。特別是每當人當眾選擇了一種立場,他便會產生維持它的動機,因為這樣才能顯得前後一致。

  社會認同:

  社會認同原理指出,在判斷何為正確時,我們會根據別人的意見行事,尤其適用於我們對正確行為的判斷,特定情形下判斷某一行為是否正確時,我們的看法取決於其他人是怎麼做的。然而問題來了,我們對社會認同的反應方式完全是無意識的、條件反射式的,這樣一來,偏頗甚至偽造的證據也能愚弄我們。《紐約時報》皇后區的一起街道兇殺案說明了這一點,半個小時內,兇手公然對一名婦女三次襲擊,而38位公民卻漠然視之。原因就在於每個人都根據別人的反應進行判斷,既然沒人在乎,就應該沒什麼問題,旁觀者群體沒有幫忙,不是因為他們無情,而是因為他們不能確定。

  喜好:

  喜好原則很容易理解,我們大多數人更容易答應自己認識和喜歡的人所提出的要求。然而,特百惠利用朋友聚會營銷的方式告訴我們,我們完全不認識的人,可以想出上百種方法利用這條簡單的原理,讓我們順從他們的要求。

  權威

  我們每個人從小就被灌輸服從權威人物的命令,總是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實際的好處,部分是因為他們有智慧,部分則是他們能對我們獎懲。讀後感很多情況下,只要權威人士說話,其他本來應該考慮的事情就變得不相關了。這點在我們日常工作中體現的較多,如領導決定某事了,下屬一般不會去思考決定是否正確,而直接執行。

  稀缺:

  俗語“物以稀為貴”,說的就是機會越少,價值就越高,而對失去某種東西的恐懼,要比獲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發人們的行動力。渴望擁有一件眾人爭搶的東西,幾乎是出於本能的身體反應。如在拍賣會,眾人爭搶一件物品,物品往往被抬高價格。拍賣中的贏家看起來更像輸家,而輸家看起來則更像贏家。

  透過《影響力》一書的透徹分析,我們對日常生活中很多現象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如收藏、拍賣、談判、粉絲、贈品、逆反心理等等。也許以後我們還是會被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稀缺等左右或是影響,但至少我們能更客觀冷靜的進行分析,從而做出更正確的選擇。

《影響力》讀書筆記3

  在談感想之前,我想先分享一下剛工作半年的神奇經歷。承蒙學校及領導的厚愛,我在一踏上工作崗位就接到了一年級一班班主任的工作。雖然這項任務只有短短的三個月,卻極大地鍛鍊了我的能力,也讓我和孩子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每次出現在他們面前時,都是明星般地待遇。孩子們裡三層外三層地把我團團圍住,讓我動彈不得。另一方面,經過了一個學期的磨合,我和所教資訊學科四五年級的孩子們也成功地打成一片,亦師亦友,贏得了他們的喜愛。

  在閱讀《影響力》之前,我沒有用心去思考過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只是單純依著自己的性子,亦或是憑藉對孩子們好的一顆本心出發。而現在的我明白了,這是自己在影響力的基本原則上堅持並做下來的成果。

  對於教育而言,最重要的是承諾和一致。法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盧梭曾經說過,做老師的只要有一次向學生撒謊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從此為之毀滅。孩子們來到學校第一次見到老師,第一個選擇是信任自己的老師。

  在這一個方面,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晟軒這個孩子。有一天他曾向我求助,有一個問題不知道該怎麼處理。由於當時還有其他孩子在,我覺得他的問題不那麼著急,便敷衍的說老師等會再幫你解決。多次求助無果後,他不再來找我。再次提醒我想起這件事的,是好幾天後發生在晟軒身上的事。當時,由於孩子間發生了口角,昇軒和高年級的孩子打了起來。事後我問道,“晟軒,老師平時怎麼教你的,遇到問題第一件事能不能動手。”

  晟軒自知理虧,低下頭說:“不能,第一件事是找老師。”而後,我聽到他不經意間說道:“但是上次老師也沒幫我解決,是我自己想辦法的呢!”

  聽完這句話,我當時就愣住了。可能是不經意的隨口一句承諾,卻是孩子的整個世界。之後我一方面批評了他隨意動手打人的行為,另一方面肯定了他懂得自己解決力所能及問題的行為,對自己言而無信的行為進行了自我批評。說到就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以理服人並以情感人,這些都是我和孩子們相處中收穫的最寶貴的財富。

  另一個我想提到的是,社會認同這個因素。對於孩子們而已,老師和同伴對自己的看法尤為重要。一名優秀的教師,想要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就要學會從多方面發現孩子的優點,並善於運用榜樣的模範作用。不僅僅是教師,更重要的是孩子們之間互相的影響力。還記得在我接過班級一個月後。不少老師反映我們班的孩子在有和沒有老師在教室的表現截然不同。我為此百思不得其解,救助經驗豐富的黃主任之後,她給我的回答是——班級缺少能站出來的領頭人,沒有學生榜樣。

  我不禁回頭反思這一個月以來,我處處親力親為,反而讓他們過於依賴老師,失去了鍛鍊自己能力的機會。透過對孩子們性格的初步瞭解,我把全部55個孩子分成11個小組,每個組有一個特別的名字。透過自評、組評、師評、家評等多種維度的相互認可,組與組間、孩子與孩子間形成了良性競爭,班內風氣也越變越好。

  我很慶幸自己能在工作伊始就遇見《影響力》,對自己的過去進行反思總結。我也非常感謝這次機會,能讓我和同行們、學弟學妹們一起分享自己“新師”乍到的兩個小感悟。最後,我以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作結——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這樣一個信念在時刻提醒著我們,老師和孩子們在成長的道路上一同前行。

《影響力》讀書筆記4

  在書店選擇這本《影響力》的時候,原因有三,其一:聽過書名,出於好奇心; 其二,看到書皮右上角的教材版(本人偏好教材板,因為書籍的編寫相對嚴謹);其三,發現此書特別之處在於在每個章節的前端出現精讀的指引;我頓時覺得特別,決心買下此本書,好好閱讀。由於是第一次閱讀此書,按照章節指引,我必須先閱讀原文後,再閱讀編著作者的精讀小結,當我看完第一章節,我對各個心理學專家透過不同方式的舉證震撼之外,也被引領精讀者的閱讀角度不同而感到受益匪淺。下面是對《影響力》不同篇章整理的一些讀書筆記:

  第一章節- ,在本文的閱讀中瞭解到了什麼是順從,人們為什麼會順從。也理解什麼是人性的初衷-言行一致。一另外,精讀印讀者所闡述的,他觀察的角度是文章原作者透過怎樣的邏輯順序來闡述或表達作者自身想要表達的觀點(相信對未來我編輯課程,及授課時邏輯排序有了深思之處)。

  第二章節-互惠,在本章中就闡述了互惠的好處-當給予他人施於好處時,對方心理將產生愧疚感,他將會想辦法來“報答”的。另一方面,互惠還談到了,噹噹事人提出了一個較高的要求,對方無法滿足時,當事人再提出了一個相對低得要求時,對方絕大部分都是能夠答應的。這也就是傳說中的讓步法-留給他人情面,也等於多給雙方一條後路。

  第三章節-承諾-一致,承諾有很多種方式:1. 口頭承諾&書面承諾;其實這兩種承諾都是十分有效的;(這也讓我想起培訓銷售技巧部分,一直強調“需要確認客戶是否接受”這一部分的重要性了,因為這就是得到客戶的口頭承諾,因而在客戶的心理將會搭建一系列的理由來支撐自己給予的承諾和確認)2. 內在的威懾力比來自外在的大很多,這也意味著無論對於大人或小孩,獎勵機制的設立是否以大獎及物質的形式就能改變其自身內在的行為驅動力?因此總結兩點:1. 兒童教育。在勸告不要做什麼事情的時候,不要拿一些事件來威脅孩子,這樣的威懾力很短暫,需要讓孩子知道這樣是不對,或不可以的(可以說明原因,自己的擔心及心情如何),就足矣,讓孩子內心組建資訊來自控和透過自身的責任感來控制自身的言行。2. 對於成人(企業員工),獎勵機制的初衷對於企業而言,是希望員工從自身內在的驅動力及責任感來控制自身的行為從而提升企業的效益,但僅僅透過物質上過多的獎勵並不能觸動員工的神經皮層及觸動驅動力的感知,這樣也無法真正激發員工內在的責任感。

  3.“拋低球”的效應:先給出甜頭(低價,或事件好的一面),當對方同意了之後,再取消甜頭,或給出事件不好的一面),研究發現對方大部分竟然都欣然接受了。*(想起今年在福建老家辦喜宴的時候,也遇到了“拋低球”,爸媽預訂好了2200元的車隊,在爸媽同意後,在正式舉辦的前一天對方需要再加800元的費用,最後也只能欣然接受了,原因就是父母已經自我主建了意識來接受自己承諾的事項)

  (文中討論的順從技巧,都是既可為善也可為惡,全看使用者的心術如何了。)

  (腸胃不是感覺特別敏銳的器官,只有人明明白白是受騙了,它才能反應過來,向大腦傳達資訊。)

  心靈深處:在發現事情有所不妥時,先不要立馬下決定。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退回事情剛發生之前,我還會選擇嗎?如果感覺說會,但是給出不是很清晰的理由,就不要下這樣的決定。因為感覺和理性的判斷有時候是不一致的,因此需要給自己一些時間和空間去思考。

  言行過於一致有時候也需謹慎: 需要思考內心-心靈深處的想法,包括理性的分析。尤其對於自身“個人主義”過強的人來說,容易答應了對方一個小的要求後,受到影響力的作用,會容易掉入“陷阱”。

  第四章節:社會認同。 在本章節中,沒想到有許許多多由於社會認同而導致的效應。有些之前的不解之謎現在就茅塞頓開了。首先,經常在電視機裡看到節目裡的“罐頭”笑聲,原來覺得這是機械的笑聲並無太大的效用及作用,但是透過文章的解釋才瞭解到這種方式正好因應了“社會認同”的效用-完全無意識,條件發射式的,相對是有潛移默化的作用的。榜樣的力量,印象最深的是榜樣的力量是無法預估的(例如:給自閉症兒童觀看兒童之間互相溝通的影片,在結束播放後這些自閉症兒童以影片中的行為作為榜樣,進行效仿,促進了這些自閉症兒童的溝通能力),這也讓我深思給兒童看怎樣的影片才是健康的,另外對於香港之前播出的“古惑仔”又影響了多少的年輕人。在之前對於城市冷漠的事件,都不斷闡明的是都市人的冷漠;但是透過閱讀了社會認同的章節,才瞭解到多少在鬧市中人們在病苦中死亡主要原因不僅僅是冷漠,而是由於社會的順從所導致的(當在馬路上大家發現了有人倒地,並會第一時間考慮路上這麼多人他們的反應是怎樣的,另外也會將社會責任感分攤到每個路人的身上,這樣就導致當你發現路上有病人,第一時間是觀察四周其他人的反應,再做出判斷);在媒體那裡所呈現的就是社會的冷漠了。心理學家曾經做過的試驗證明了這一點(如果路上有人倒下,路上經過了一個路人他漠然的走過,大部分人應了社會順從的心理跟隨著漠然的走過;但是,當路上沒有行人,只有倒下的人時,大部分的人還是去救那位路上倒下的人)。如何處理在鬧市中自己如果出現突發情況的方式:指向具體的人(陌生人),然後叫救命,及讓其撥打電話。這樣做的好處是讓其個人的責任感加強,從而得到應有應急的施救。(心理學家也做了相當容量的測試,得到了相當不錯的效果)。模仿自殺:這是一個可怕且真實的課題,“社會條件論”(要是新聞報道的是一個人自殺並導致多加一個人自殺的事故;要是新聞報道的是一個人自殺導致多人死亡的訊息,之後增加的就往往是導致多人死亡的車禍或墜機事故),社會學家大衛,菲利普斯所研究出的“維特效應”-商業航班失事,發生一個星期後的事故,其平均死亡人數也會高出3倍多。這也讓我想到最近馬航失聯訊息剛報道的前三天,媒體是鋪天蓋地地來描述,但是三天後將會發現大部分媒體的資訊會放到第3到4行,原因是不希望“維特效應”的發酵。還有要注意的是當報道了飛機失聯訊息的第3-4天和第11天將出現飛機事故的高峰,這樣讓我想起當馬航失聯訊息釋出的一個星期後,國內吉祥航空出現的迫降,及美國航空飛機頭著地的訊息—這可能就源自於“維特效應”—當機師的心理受到了馬航新聞的影響(當時的報道以墜機來宣揚)導致的模仿相應。隨大流:是大部分人的認同心理所造成的,不能以好和不好來評論。例如:最近在長沙街頭有人造謠砍人事件,所有的人都處於隨大流的狀態。

  第五章節-喜好。人們傾向於向自己有好感的人提出要求。每個人都喜歡被恭維,這是不爭的事實。(例如:在我們培訓如何輔導員工,也一再強調先學會讚賞他人的優點,看樣子這樣的處理方式與喜好章節諸多提及的不謀而合。)消除敵意:消除敵意的做法是減少相互的競爭,讓雙方意識到需要合作,共同努力得到更大的利益,這樣是消除敵意的最好方式,而非雙方進行隔離處理,當然實際的應用是需要時間包括環境和規則的設定的)外表魅力:確實能夠導致對方增加好感,無論男女。 相似性:相似性(與自己相似的人群)更願意輕率的答應請求。熟悉感:反覆接觸確實能增強熟悉感,能夠使對方更願意答應請求。(這讓我想起了在培訓銷售技能時,我們對於拜訪路線的安排在如果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增加反覆接觸會面的次數多過加長拜訪的時長的應用。)關聯原理:有隱性人格缺陷的人,由於沒有自我實現的願景,就將與自己有著明顯聯絡的人的成功建立關聯。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使用過“關聯原理”,即使成功的事項自己並沒有出力,但是與成功的人是認識的(例如:高中同學,同事,朋友等)。如何面對過度好感,做出理智的判斷:警惕過度的好感,(把請求者和他提出的請求分開),例如有意識的讓自己明白購買的決定是購買物品或服務的本身,而非銷售人員。 自認為自己的順從功力還可以,但是透過喜好的章節,確實我還需要更深入瞭解喜好應用的影響力,一方面如何透過喜好影響他人,另一方面是如何避免因為喜好的影響而在做決定的時候出現了誤差或錯誤的判斷。

  第五章-權威:確實“權威”的威力真的很大,它的威懾力可以驅使人們做出他們原本不願意做的事情。權威不僅僅限定於“人”,它的威懾力包括使用的語言-字句都足夠有威懾力。(另外電視廣告中經常用穿著白大褂的專家-透過這些演員的“權威”來影響消費者購買)。“頭銜”-對人的影響甚至是身高感受都不一樣,如果一個人的頭銜越高,觀察人員將認為高度隨著頭銜的高低而不一,頭銜越高身高感覺越高。(在精讀引路人的指引下,發現自己閱讀影響力,不應該僅僅因為“權威”的影響而限於僅理解作者的佐證及結論,更應該對“權威”有自己的見解與想法,這才是精讀的精髓啊)

  第七章-稀缺:物以稀為貴; 如果做宣傳,可以站在不做什麼就有什麼損失什麼的立場上宣傳,效果明顯比強調什麼能帶來什麼要好的多。 (案例中提及到的夫婦購買電器的經歷-看中一臺電器後,銷售員說這架已賣要看看庫存,然後再和夫婦確認這個價格如果庫存有是否購買來影響夫婦的購買驅動力—這與我自己與老公購買電器時的經歷很類似,原來我認為導購說的是真實的,現在看來導購估計是被培訓過這個銷售技能的);時間有限:這也是營銷手法的一種,透過營造時間有限-最後期限來影響消費者,促進消費者的購買。逆反心理:每個人都存在著逆反心理,越得不到的就越想得到;同樣的,兩歲男孩也正處於逆反期,這是由於兩歲男孩開始意識到自己是個體。(試驗中如果只是使用物品來激起逆反心理,男孩比女孩情緒波動大,但男孩和女孩對於來自他人的限制產生的逆反行為是一樣的);成人的逆反心理也是如此,因此不因以教條的方式予以溝通,否則適得其反(這也讓我想到原來我在做輔導員工的時候,以平等的方式來進行溝通談話,而且是建立在雙方達成共識的基礎上;我想這樣應該可以儘量避免出現逆反心理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吧)

《影響力》讀書筆記5

  大家好,我是來自夢想晨讀會六年級的陳榮花,今天的文章先從一則生活例項開始,老練的賣瓜子售貨員一開始不會抓足稱的瓜子,而是會稱一下後發現不足,再抓一把瓜子放稱上去,讓顧客前後對比產生實惠感。

  不知道你們在買東西的時候有沒遇到類似的情形,仔細一想,生活中這種例子真的很多,每當此時我們的心理會發現一種微妙的改變,在這一前一後對比之中,我們對售貨員開始產生一種好感,覺得自己賺到了實惠,並自我暗示下次還來光顧該店家。

  讀了《影響力》這本書後,我頓時明白銷售員不過是利用了簡單的對比原理。書中說的對比原理在生活中和工作中百試不爽,跟老公提要求,可以提一個大要求,接下來再提一個小要求會更容易被滿足,其實小要求就是自己的目的;跟領導或同事提要求,可以提一個全面的方案,可以提一個簡單的方案,其實簡單的方案通過了就萬事大吉了。

  所謂對比,就是兩個事情、兩種請求進行對比,然後達到自己目的的一種心理學運用。所謂“對比原理”,就是基於先前發生事件的性質,相同的東西會顯的不同,即對比物不同,我們的感受不同。

  只要我們留心生活可以發現,對比原理處處皆有,你會發現日常與人溝通中,隱隱感覺到的一些道理,背後是有大量的心理學依據的。

  比如,你去商店買套裝和毛衣,營業員先給你套裝,買完價高的套裝,你再也不會覺得一件毛衣的價格有多高。房產銷售員先帶客戶看一兩套很破卻昂貴的房子,等你看到漂亮而沒有那麼昂貴的房子時,你不會猶豫的。

  如果你現在路上走著,有人向你推薦一個價值5000元的音響,大部分的人都不會去買這樣的音響,都會覺得5000元的音響太貴,並且也不能顯著地改善自己的生活。

  現在你花10萬買下了一輛車,汽車銷售會對你說,有套5000元的音響很適合你這款車,和已經掏出去的10萬元相比,5000元太便宜了,於是你很有可能就買下了這套音響。

  如果有朋友找你借錢,最開始向你借1千被拒絕,而後說500,你可能就借了,因為你以為對方已經從借1千降低到借500了,還不同意真的就說不過去了,其實很有可能500才是對方想借的數目,這就是對比形成的退讓接受,影響力這本書中給這個現象取了個名字叫“拒絕—撤退”。

  因此,在營銷中我們要使我們的顧客很容易地做出購買決定,不能讓顧客在兩個商品糾結,患得患失。例如:把A、B兩個功能相似的產品陳列在一起,可以把A打造成主攻產品,B打造成助攻產品,在B的對比下,就很容易把A賣出去。

  精明的賣玩具老闆會把一模一樣大小的玩具標價一樣,促使大玩具暢銷,實際上只是把小玩具價格故意虛標高到大玩具的價格,以小玩具做對比,讓顧客購買不糾結;促銷活動時,商家們必定會把原價標在旁邊,做對比。

  以上種種案例銷售員得以成功銷售和業績飆升,其實是利用了對比原理,而普通大眾總是一不小心就會掉入了賣家的對比陷阱裡。

  影響力簡單來說可以理解為說服力,是關於如何說服別人和自己為什麼會被說服的。《影響力》是防騙防營銷的好書,當然更是一本市場營銷的好案例,每一個做市場營銷的人應該懂得心理學和社會學。在生活工作中我們學會善於利用對比原理的影響力,我們就會讓別人喜歡上自己,從而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和目的,同時學會拒絕不懷好意的說服,防止自己陷入他人的圈套。

《影響力》讀書筆記6

  其中有許多東西是我們平日裡經常能夠看到的,還有一些是我們雖然見過,但是迷惑不解的,我想這本書還是很不錯的,它解答了我的一些疑惑。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在經濟方面它的實用性。

  我們生活的現代社會太複雜了,而我們理解到的資訊也太複雜,要想自由自在的活下去真的不太容易。有時看似我們是自由的作出抉擇,其實早已身不由己。善於利用這種規律的人簡單的掌握著他人的動向,透過人們內心的負債感(互惠原理)或是文化上的觀念給人以壓力,迫使他們按照自我的需要進行活動。從這個方面來看,人們要想持續清醒的頭腦,持續清晰的決定力,或者說不被人欺騙,實在是有些困難,因為有時候就算明白自我會被騙,人們還是會踏進這個圈套,僅僅是因為期望遵守承諾,被人尊重,或是為了償還一點點小小的人情,文化的習慣要求我們這麼做,於是我們這麼做了,但是卻被騙了,但是沒有辦法,我們務必這麼做,否則就將面臨自我巨大的心理壓力。更搞笑的是,我們在實施互惠的同時,有時免不了自我也會變成互惠的“獵物”。

  書越讀越有意思,我必須會好好讀完這本書。邊讀邊反觀生活中的現象,能夠從中獲得更多的收穫,以此來更好的改變自我的工作和生活。互惠是人們身邊一種有效的影響力的武器,就是看你如何去利用它,或者說如何去應用它,關鍵是如何創造性地應用它,因為很多人都在用它來謀取利益。

  丹尼爾平克這麼評價羅伯特西奧迪尼:任何關於說服和影響力的寫作都是站在西奧迪尼的肩膀上的。這句話不得了!所有的,什麼概念?妥妥的是影響力的泰斗和權威呀!必須好好看,而且要看好幾遍才對!這次有很榮幸的跟我們處方A線的小夥伴們一起學習了這本權威。

  這六個原則的影響力不是發明和創造的,而是發現的!是本來就存在的。只是一小部分人掌握了,或者很好的運用了。西奧迪尼在3年實際潛伏和觀察中,總結出來,然後用科學的方法和實驗去驗證了。這就是科學的方法,因為這六個原理可以被證明,而且是反覆的證明。

  印象中自己在大學圖書館讀過它。但這次再拿到它,陌生感遠遠大於熟悉感。很多實驗有印象,部分原理有潛移默化的在使用,但更多的是眼前一亮:自己用的太差了。作為一名營銷人員,不應該啊!

  一邊看一邊在思考,作者開場就強調一個論點:這些影響力策略只是提高了改變的比例,並不是100%。所以你有時候反問,為什麼不能改變我?這是正常的!那是因為,你不是普羅大眾。

  關於互惠原則:

  我就想到剛剛參加公工作的時候,我們的產品推廣會選擇用“品牌提示物”,都是些筆、筆袋、便籤紙之類的東西!我就想:傻X,誰用因為你給我一支筆,然後用我們20xx多一支的產品啊!市場部是不是吃了SHI啊!......現在知道,是我吃了。多愚蠢,多麼幼稚的認知和行為啊。想到互惠原則,自己未來的拜訪和營銷設計,還可以多多的設計類似以小博大的方案。

  承諾與一致原則:

  又是反思!這一次是培訓銷售技巧的時候。我們再三強調:你記住,你一定要拿到客戶的承諾!客戶一定要答應選擇合適的患者處方和使用。無論如何,都必須要拿到這個承諾。用什麼方法沒關係,他一定要答應你。我想:你傻X吧!答應了就要幫助你啊?答應了就要兌現啊?很多人不耿直撒!誰都答應啊。結果並不理想啊!現在才知道。對的,不是每個人都會答應你,也不是答應了每個人都會選擇兌現,但是,比例提高了啊!我不會因此錯過那些可以兌現承諾的人啊。

  社會認同原理:

  最有效的銷售技巧“別人也在用,大部分人都在用”,你選擇一定不會錯!就算你要特立獨行,這樣的人也畢竟是少數人。大部分人還是在基因裡面都是從眾的。

  喜歡原則:

  人們都喜歡答應自己喜歡的人的請求。妥妥的解釋了為神馬要做好客戶關係!就算你的利益或者你的條件差一點,但是你為人出事更好,親和力更好!你的業績自然更好。以後用人,自然有傾向性;以後做人,向著更積極的方向發展。

  權威:

  這從實際的角度,將具體我們能做的事情的原理講了出來。頭銜、身份標識、衣著都體現了權威,權威更加增加了你的影響力。為什麼我們將要職業著裝,為什麼我們的業務人員一定要正裝甚至是商務裝,你一個大褲衩就殺出去,誰理你?在我們的基因裡面,我們對於那些權威的,都是服從的!是否是奴隸社會帶來的呢?或者我們還是個猴子的時候就有呢?也許吧!反正現實就是這樣!你只有利用或者規則,而不是視而不見。

  稀缺:

  物以稀為貴,人為造成的也算!我們怎麼去運用?怎麼去識破這些局?哪些伎倆實際上就是利用的這個原理?飢餓營銷是不是?都值得我們反思。在以後的工作中,拜訪中,如何給客戶營造這種稀缺感,需要我和我的團隊同事不斷的思考和開發。

  這六個原則都不難理解,難的在於我總是認為是不是有比這個更加高階的.影響力策略。實在是浪費了。能夠把這最權威的影響力用到極致,才是王道。

  李小龍說,我不怕練習了十萬次招式的人,我害怕把一種招式練習十萬次的人。接下來把每一個影響力做成課件,跟團隊同事一起學習分享進步。

  影響力這本書出的出發點是站在如何去破解那些無形中改變你的策略。你想學會的不是去破解,估計是想學會如何去下套!有木有?這樣看來,更應該看看新書《先發影響力》,強烈推薦每一位營銷人員都認真學習一遍,把這些實戰的6個影響力技巧運用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影響力》讀書筆記7

  由於對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比較感興趣,所以讀了一本有關心理學的書籍《影響力》,作者是羅伯特·西奧迪尼。這本書主要分析了心理學原理在社會營銷活動和社會事件中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力,作者透過很多例子將原理闡述得清晰易懂,書中提出的現象和觀點與實際生活聯絡緊密,讓我產生很多共鳴。

  作者先介紹了影響力的武器,之後揭示了六種順從策略,即:互惠原理、承諾和一致原理、社會認同原理、喜好原理、權威原理、稀缺原理,下面就這六個原理談一談自己的感悟。

  第一、互惠原理。

  作者在書中舉了墨西哥與克利須那協會“先施恩再乞討”的例子,其實生活中我們也常常遇到類似的情況,比如微信群裡幫填問卷可以領紅包的現象。問題是:是什麼讓我們願意犧牲寶貴的時間而只是因為區區幾分錢的紅包呢?

  其實我們無形中陷入了對方給我們的一個看似“恩惠”的圈套裡,它利用我們內心的負債感“迫使”我們主動花時間填完問卷,讓我們以“湧泉”來回報對方開始給予的“滴水”。書中將互惠原理總結為:給予,索取,再索取。商業社會的本質是交換,人與人之間能夠保持一種長期的關係,肯定是基於禮尚往來,雙方都能夠從這段關係當中得到自己需要的東西。

  個人認為在中國這個講究“人情”的社會里,互惠原理可謂是所向披靡。因為互惠原理允許了這樣的情況發生:一個人靠硬塞給我們一些好處,就能觸發我們的虧欠感。法國人類學家馬塞爾·莫斯在描述人類文化圍繞贈禮過程產生的社會壓力時說:“人有送禮的義務、接受的義務,更有償還的義務。”由此可見,互惠原理很容易遭到利用,可以觸發不對等交換,畢竟,虧欠感讓人覺得並不舒服,並且人們都不願被貼上“忘恩負義”的標籤。

  當今社會我們都要在“互惠原理”下生活,按原則辦事,以善意回報善意。但我們也要擦亮眼睛,對於別人強加過來的恩惠,超出原則底線的要堅決抵制,正如作者建議,一旦我們確定最初的恩惠並非出於善意而是另有所圖,就是一個順從的伎倆,那麼我們也不必受它影響,完全可以置之不理。

  第二、承諾和一致原理

  它利用的武器便是:人人都有一種言行一致(同時也顯得言行一致)的願望。事實上,我們所有人都會一次次地欺騙自己,堅信自己做得選擇沒錯。心理學家很早就認識到承諾和一致原理對人的行為有著強大的指引力量,它經常令我們做出明顯有違自己最佳利益的行為。

  為什麼人的一致性動機如此強大?在我們的文化裡,言行高度一致展現了一個人個性堅強、穩定和誠實的優秀特質。因此,許多營銷高手就會利用這些引我們入“歧途”。書中舉了冥想術的例子,很明顯是騙人的把戲,卻有人願意追隨,其實是他們在付出金錢的那一刻便做出承諾,願意相信這件事,之後也就矢志不渝地追隨了。

  我們可以看到,承諾在這一過程中是關鍵,它相當於播放鍵,激活了難以抵擋的一致性磁帶。這也就提醒我們:在接受瑣碎請求時務必謹慎小心,因為一旦同意了,它就有可能影響我們的認知。它不僅能提高我們對分量更大的類似請求的順從度,還能使我我們更樂意去做一些跟先前答應的小要求毫不相關的事前。尤其是你在眾目睽睽下選擇了一種立場,你便不得不去努力維持,顯得前後一致。

  第三、社會認同原理

  美劇中經常會有“罐頭笑聲”,很多人都非常討厭,但電視臺高階主管卻十分喜歡,因為實驗發現用“罐頭笑聲”會讓觀眾在看到滑稽節目時笑得更久更頻繁,尤其對“糟糕的笑話”最為有效。這便是另一種強大的影響力在起作用:社會認同原理。通俗一點就是“別人都在做的事前肯定錯不了”,它為我們判斷如何行事提供了一條方便的捷徑。

  人們對社會認同的方式完全是無意識、條件反射式的,這樣以來,偏頗甚至偽造的證據也能愚弄我們。正如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所說,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書中展示了“看客袖手旁觀”的經典例子,與國內老人摔倒無人扶的情景是類似的。在人們自己不確定或意外性太大的時候,最有可能等待看別人怎麼做,也就形成了:我們和大多目擊者一樣,因等待其他人採取行動而顯得“冷漠”。所以當我們需要緊急救助的時候,最佳策略是減少不確定性,讓周圍人注意到你的情況,最好指定一個人告訴他你需要什麼幫助。

  反過來,當我們作為旁觀者時,我們需要謹慎判斷情況,若明確是自己有責任插手的緊急事件,應義不容辭提供幫助。我們生活在群體中,而群體通常是“無意識”的,個體很容易被引誘,放棄了自主的思考投身於領袖思想的懷抱裡,人云亦云。因此,我們在群體中要有意識地減少由於社會認同造成的影響,面對明顯是偽造的社會證據,保持警惕。

  第四、喜好原理

  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不管是在觀點、個性、背景還是生活方式上。所以我們更容易答應自己認識或喜歡的人的要求。相似性、接觸與合作、條件反射和關聯都能增強我們對某種事物或人的喜好。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製造商總是急著把自己的產品與當前的文化熱潮、與流行藝人聯絡起來。生活中,我們不需要識別出所有導致好感的因素,將注意力放在效果而非成因上,這是作者提出的拒絕方法。將交易與交易者區分開來,防禦感性偏見對我們理性決策造成的影響。

  第五、權威

  書中開篇舉了著名心理學家米爾格拉姆的電擊實驗,我在閱讀完之後感到十分心寒。受試者面對權威還是選擇將電壓加到最大,儘管他們內心是惶恐的,但仍不敵權威的壓力。驚人的實驗結果強有力證明了:人們對權威根深蒂固的責任心在很多情況下使我們喪失理性的獨立思考,選擇不假思索地服從。

  儘管服從權威大多數能做出適當行為,但盲目服從產生的例外情況也不在少數。避免受到權威地位的誤導,有效的方法就是先發問:這個權威是真正的專家嗎?這些權威及資格是否與眼前的問題相關?最近紅黃藍幼兒園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單從權威角度看,年幼的孩子們受到來自老師的權威壓力下,加之缺乏相關自我保護的意識,最後釀成悲劇。因此,拒絕權威下的順從,除了對權威資格的質疑,更重要的是相關知識的瞭解。

  第六、稀缺原理

  物以稀為貴,機會越少見,價值似乎越高,這是大家普遍認同的。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渴望擁有一件眾人爭搶的東西,幾乎是處於本能的身體反應。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拍賣場裡,人們會不由自主地不停舉牌。很多企業就是利用所謂“限量版”、“飢餓營銷”的方式吸引大眾,營造一種產品稀缺而珍貴的現象。

  總體來看書中列舉的六種順從策略,本質上都利用了人們懶惰、走捷徑、貪婪、無知的特點,但也正是這些糟糕的特質證明了人類的進化——融入社會、作為社會的個體活下去。《影響力》的初衷是幫助人們辨清社會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陷阱,個人覺得,作者提供的幾種方法還可以教人自布陷阱。當然我們需要明白的是:順從技巧,既可為善也可作惡,關鍵在於使用人的動機。

《影響力》讀書筆記8

  西奧迪尼的經典作品《影響力》,豆瓣讀書評分8.6分,簡介上寫的是:該書從實踐技巧的角度,深度剖析影響力的邏輯、交換、說明、樹立榜樣、迴避、威脅等各要素,全方位地提高你影響他人的能力,從而獲得更大的成功。

  《影響力》這本書結構上層次分明,條理清晰,案例豐富,確實是很實用、很通俗、很好理解的一本書。在閱讀的過程中,讓我屢屢生出“原來如此”的感嘆,解釋了很多我們生活中常常遭遇的事情,原來都是難以察覺的“影響力”。

  第一章:影響力的武器

  書中說:“文明的進步,就是人們在不假思索中可以做的事情越來越多。”這裡提出了一個詞叫作“自動化固定行為模式”,我們會不由自主地被這些邏輯支配著行為,比如在下文會詳細講到的互惠、對比、承諾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稀缺。

  讓我想到之前輔導老師跟我說過,“面試的時候,如果你前面那個同學表現不好的話,要是你相應地比他稍好一點的話,面試官也會覺得你很棒”,這就是對比原理的影響。

  第二章互惠

  互惠原理認為,我們應該儘量以類似的方式報答他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簡單地說,就是對他人的某種行為,我們要以一種類似的行為去加以彙報。如果人家施恩於你,你就應該以恩情報之,而不能不理不睬。

  安利公司有一種名叫“臭蟲”(BUG)的免費試用手法。“臭蟲”由一系列安利產品組成,銷售員把他們提到消費者的家裡,安利公司的機密《操作手冊》指導銷售員說:把“臭蟲”留在消費者那裡,“一天、兩天甚至三天,不收任何費用,也不要他負擔任何義務。你只要告訴他,你希望他試試這些產品。沒人會拒絕這種請求的。”等試用期結束,安利的客戶代表回來,便順利地拿到了客戶希望購買的產品訂單。

  第三章承諾和一致

  承諾和一致原理認為,一旦做出了一個選擇或採取了某種立場,我們就會立刻碰到來自內心和外部的壓力,迫使我們的言行與它保持一致。在這樣的壓力之下,我們會想方設法地以行動證明自己先前的決定是正確的。

  為什麼我們會極力遵循承諾一致呢?或許是滿足我們的心理需要,安全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信守承諾是我們一直尊崇的,也是我們一直要求自己要做到的。但要知道,言行一致不等於固執己見,要避免愚蠢的死腦筋。

  第四章社會認同

  “在判斷何為正確時,我們會根據別人的意見行事。”

  書中有一個例子:發生緊急情況時,若現場有大量旁觀者,伸出援手的可能性反而最低。我想這應該是“社會性冷漠”事件的原因之一,旁觀者群體沒能幫忙,不是因為他們無情,而是因為他們不能確定。他們會根據他人的行為來判斷自己怎麼做才合適,尤其是在覺得這些人跟自己相似的時候。而一旦有一個人率先提供幫助之後,周圍的人也都慢慢開始幫忙。

  第五章喜好

  我們大多數人總是更容易答應自己認識和喜愛的人所提出的要求,對於這一點,恐怕不會有人感到吃驚。令人吃驚的是,有些我們完全不認識的人卻想出了上百種方法利用這條簡單的原理,讓我們順從他們的要求。

  我們會對好看、有魅力的人充滿好感,樂於幫助他們。同時,我們也會更喜歡和我們相似的人,比如共同的興趣愛好會使我們更容易成為朋友。我們會喜歡受到別人的誇獎,哪怕是適當的恭維也會增加我們對他的印象分。同時,在接觸和合作的過程中,我們會增進彼此的理解,為共同目標而努力會增進彼此的感情。人們深明關聯原理的奧妙,並努力把自己跟積極的事情聯絡起來,跟消極的事情保持距離,哪怕他們並非事情的起因。

  第六章權威

  “很多情況下,只要有正統的權威說了話,其他本來應該考慮的事情就變得不相關了。”人們會不由自主地屈從於權威,為的還是安全感吧。更有意思的是,很多人利用了權威原理帶來的影響力,卻根本不曾拿出一個真正的權威,僅僅看起來像權威就足夠了。

  如何拒絕?關鍵就是要用不太費勁的方式判斷什麼時候該遵循權威指示,什麼時候該保持獨立的見解。

  第七章稀缺

  “機會越少見,價值似乎就越高”,我們常說物依稀為貴,人們對失去某種東西的恐懼似乎要比對獲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發人們的行動力。這應該就是保住既得利益的願望,是心理逆反理論的核心。每當有東西獲取起來比從前難,我們擁有它的自由受了限制,我們就越發地想要得到它。

  尾聲即時的影響力

  儘管只靠孤立資料很容易做出愚蠢的決定,可現代生活的節奏又要求我們頻繁使用這一捷徑。我們來不及瞭解所有資訊,只會去利用所有資訊裡最具代表性的一條。雖說這條孤立的資訊通常都能給我們正確的指導,但它也能讓我們犯下顯而易見的愚蠢錯誤。

  我們不得不防。

《影響力》讀書筆記9

  如何利用影響力武裝自己?

  我們日常會透過機械記憶、後天培養潛意識或思維習慣的方式,養成一種自動化模式的行為。就好比,我們思維+行為已經錄製了好幾盤磁帶,特定的環境與影響下會自動按下“播放鍵”。

  充斥我們生活裡的事物會更加複雜、變數更大,我們必然要越來越多地依賴於捷徑應對、解決它們。因為這樣模式自動化的行為方式,在很多的時候都是最有效的。但是往往也有很多人利用我們這樣的方式,透過各種技巧引導、甚至影響我們的行為與思想。

  本書,透過以下7個技巧告訴我們如何創造出影響力,也詮釋了人性的弱點。

  1、對比原理

  人類在認知方面有個原理,叫“對比原理”。

  它會影響我們對前後兩件事情之間的差異的判斷。

  簡單地說,如果兩件東西很不一樣,我們往往會認為它們之間的差別比實際的更大。(先看貴的,再看便宜的;先看差的,再看好的)。

  2、互惠

  給予、索取、再索取!說白了就是先給你一些小的好處之後,再向你不斷壓榨與索取。

  中國也有句古話叫: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因為小恩惠會讓內心產生:還債感、義務感、甚至是虧欠感!

  例如:商場免費試吃,試用一旦體驗了很難拒絕去購買。

  倘若別人的提議我們確實贊同,那就不妨接受它;倘若這一提議別有所圖,那麼就置之不理。

  所以,成年人要懂得:接受與拒絕(拿起與放下)

  3、承諾和一致

  人人都有一種言行一致的願望(除非這個人原本就是騙子)。

  一旦做出選擇之後,我們一次次的騙自己堅持自己做的沒錯。

  因為承諾操縱了一個人的自我形象!

  一旦做出承諾,形象就有了來自2方面的壓力:①自我形象與行為一致性②按照他人對自己的感知來調整形象。

  公開承諾往往具有持久的效力:當眾選擇了一種立場,他便會產生維持它的動力,因為這樣才能顯得前後一致。

  所以:一開始就拒絕,比最後返回要容易

  4、社會認同

  社會認同原理:在判斷何為正確時,我們會根據別人的意見行事。

  不確定因素:一般在我們自己不確定、情況不明和含糊不清楚、意外性大的時候,我們最有可能覺得別人的行為是正確的。

  例如:城市中老太太摔倒,旁觀群體沒能幫忙,不是因為他們無情,而是因為他們不能確定。當然這個扶老太太的案例,放到了農村又截然不同,農村相識的親鄰必定會出手幫助。

  因為城市和農村是有區別的城市:混亂、人口眾多、相識度低;農村:簡單、人口稀少、相識度高。社會認同原理髮揮作用:我們會根據他人行為來判斷自己怎麼做才合適,尤其是我們覺得這些人跟自己相似的時候。

  所以:在人人想法都差不多的地方,沒人會想的太多!

  5、喜好

  影響人喜好的因素:外表、相似性、恭維話術、熟悉感。

  長得好看的人明顯佔有極大的社會優勢。他們更招人喜歡,更有說服力,更頻繁得到幫助。每當我買衣服或鞋的時候,導購都會誇:我穿這個好看、漂亮、合適的時候,往往我都招架不住付了賬單。

  所以:一旦有人利用喜好推銷,我們需把注意力放到效果上。

  6、權威

  權威始終會給人高壓的感覺,很多情況下只要有正統的權威說話,其他本來應該考慮的事情就變得不相關了。

  我們對權威人物下意識反應有一點很重要特性:一旦處於“按一下就播放”的模式,只要拿出權威象徵的符號就能將我們降服。

  頭銜、衣著、身份標誌,這些比當事人的本質更能影響人他人行為。

  比如:知道對方是教授,或者某個領域的KOL,我們自然會放棄思考。

  所以:教化下的敬重,導致我們會跟著權威走,要懂得理性思考。

  7、稀缺

  對失去某種東西的恐懼似乎比對獲得物品的渴望,更能激發人們的行動力。參與競爭稀缺資源的感覺,有著強大的刺激性,就像“搶購”。渴望擁有一件眾人爭搶的東西,幾乎是處於本能的身體反應。有時候喜悅並非來自對稀缺商品的體驗,而是來自對它的佔有。稀缺的東西並不因為難以弄到手,就變得更好吃、更好聽、更好看、更好用了。也正是因為這樣:不管是什麼東西,只要你曉得會失去它,自然就會愛上它了。

  自動反應:我們在對某人或某事做判斷的時候,並沒有用上所有可用的相關資訊。相反,我們用到了所有資訊裡最具代表性的一條。

  儘管只靠孤立資料容易做出愚蠢的決定,可現代社會生活的快節奏又要求我們頻繁使用這一捷徑。隨著現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複雜程度越來越高,我們利用快捷響應的頻率也越來越快。

  可以肯定,別人對我們耍這類手腕的頻率也會越來越快。比如:利用社會認同,我們需要把認知精力節省下來,去應對生活裡鋪天蓋地的其他資訊,做出更合理的決定。

  《影響力》應該是一本講述人性的弱點的書:告訴人們為什麼會順從、妥協和認同。告訴我們為什麼會迷信權威?該如何具備一些理性的知識,防範落入不良企圖的圈套中。

《影響力》讀書筆記10

  《影響力》的四章內容分別是:社會認同、喜好、權威、稀缺以及不能稱之為一章的尾聲即時的影響力,第四章的主題是社會認同,一章我覺得整本書最不好理解的內容。

  在人人想法都差不多的地方,沒人會想得更多—沃爾特·李普曼(來源於《影響力》第四章開篇),社會認同原理大概就是我們在對事件作出回應的時候,只是遵循社會依據,並沒有附加自己的思考。

  電視臺引導鼓掌的聲音和笑聲,這甚至已經發展成一項職業。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對同一個事情也會有不同的看法。芒果臺的快樂大本營可以說是很多人的童年記憶,當然我小時候也是一枚忠實的粉絲,但最近陪著老媽看的時候,總是感覺到一種迷之尷尬,談話或者遊戲與嘉賓的化學反應都是由主持人非常生硬地帶動觀眾。

  以前的食物都是靠味道取勝的,現在開家店,你不找個百十個人或者美食博主po個照片啥的,你還想火,怕是想去雷峰山。砸錢在宣傳上當然是可以理解的,但凡事過猶不及。

  不管是電視的收視率還是網紅食物的高利潤都說明了社會認同原理得到了非常普遍的應用並且作用力還很大。

  如果人所處的當前環境不明,不知事情的發展趨勢,自身判斷力有限的情況下,是很容易參照別人的做法的。舉個例子就是,之前在公交車上碰到群剛下課的小學生,就一直在說著weare伐木累。大多數小學生在小學階段才剛剛開始接觸英語,很容易模仿節目裡的口音,這其實是一種錯誤引導。鄧超出於對節目的綜藝效果考慮這樣做其實也沒有錯。這個時候父母就需要對自己的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

  類似的還有發生事故時,在一定程度上,人越多,旁觀者越多。在文中叫做“多元無知”。電視上總是報道這樣的事件為人性的冷漠。處於這樣的環境中,人們會看別人的“眼色”,他不去救,我為什麼要去救,等會那個人反過來敲詐我怎麼辦。這樣的想法數不勝數,無解。讀後感我們也左右不了別人的想法,當有一天你是當事人發出求救訊號的時候,一定要抓住其中一個人,比較詳細的描述他的特徵(那個穿著藍色上衣拎著公文包的人救救我好嗎)。

  在這章,文中提出了“模仿自殺”這個概念。這個需要特別講一下,因為涉及到這個的次數較少。根據資料統計,在自殺的事件被新聞報道之後,事故(包括自殺)的發生機率也隨著上升了,這說明死亡事件出現之後,一部分有相同想法想要結束自己生命的或者殺害他們生命的人覺得自己的想法突然變得合理起來了。並不是我一個人這樣做的,我也不是第一個,我殺了自己或者殺了別人應該也是合理的,那麼多人和我一樣呢。所以新聞報道了這樣的事件之後,我們更要注意自己的安全,領事館告知廣大遊客短時間不要去有飛機失事航班的國家是有理由的。

《影響力》讀書筆記11

  《影響力》這本書解釋了影響人們日常決策的一些心理學方法,分析人們無意識順從別人的心理學原因,讀罷收穫頗多。對於我們來說,合理運用書中給出的一些技巧,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解決一些事情。

  此外,明白了生活中讓我們無意識順從的手法的運作機理,亦可幫助我們抵制住這些誘惑和陷阱。應該說,這本書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它沒有抽象高深的理論,而更多的是生活中常見的案例,讀完對我們的生活會有很大幫助。

  這本書列出了六種影響力的武器,分別為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以及稀缺,這六個武器巧妙利用人們心理深處的漏洞。人類在上萬年的進化當中,形成了一種“自動反應機制”,這類似於動物的本能反應,只不過人類這種反應機制是在總結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這種機制可以幫助人們快速地處理問題,但是缺點之一是人們看到某種“觸發事件”往往會不假思索地作出決定,原因是我們覺得這麼做往往是正確的。

  舉幾個例子來說,別人給我們施與恩惠(不管多麼微不足道),我們會覺得有必要給予報答,有時候報答的程度遠遠超過別人施與的程度。我們覺得“知恩圖報”理所當然,一方面因為我們接受的教育告訴我們知恩圖報是美德,另一方面,我們的“自動反應機制”會讓我們不假思索地認為應當報答。推銷員利用我們這種反應機制可以很巧妙地讓我們接受他們的購買建議,比如超市會讓我們免費試用一段時間,或者先給我們一些小禮品,我們一旦接受了這些恩惠,往往會購買他們的商品,這就是本書中所說的互惠原理。

  另一個例子是關於稀缺原理,它表明人們對於變得稀缺的東西往往會高估其價值,這一原理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見的。比如超市裡經常掛著清倉大處理,限時搶購等標牌,它是想告訴我們東西在變得越來越少,我們下意識的認為這些東西變得更有價值,因此一個常見的現象就是超市生意異常火爆。

  這兩個例子都說明我們生活中的很多行為都受到以上六種影響力武器的影響,讀完這本書,我們會清楚的知道自己無意識犯的錯誤並學會怎樣抵制這些誘惑。一言以蔽之,學會獨立思考而不是隨波逐流,多用自己的理性來判斷周圍的事情,而不是過於依賴別人的行動,這就是這本書教給我們的。

《影響力》讀書筆記12

  人們總是願意答應自己認識和喜愛的人提出的要求,也趨於拒絕自己不熟悉、厭惡的人的接近。

  1、外貌:外表(容貌、衣著)吸引力所產生的“光環效應”會主導人們對這個人的整體看法。擁有較好外表吸引力的人更容易得到別人的幫助和認可,但是如果彼此處於一種競爭關係的時候,這種吸引力可能會起到反作用,讓人加倍的提防。

  2、相似性:我們喜歡那些與我們相似的人,熟悉、共性導致喜愛。在日常生活和營銷工作中,努力的尋求我們和他人的相似性,尋找“共性”。

  3、稱讚:我們喜歡他人的讚美並喜歡那些說好話的人,即使明知道那是奉承並且與事實不符。人們喜歡正面的評價並喜歡自己的言論被逢迎。如果對方說的是結論,可以補充那個結論的論據。如果說的是現象,可以順理總結為結論。

  4、接觸與合作:兩個個體或群體之間的接觸要注意引發的究竟是共性的認可還是差異的擴大。在增強促進團隊凝聚力方面,要尤其注意到底制定的規則、制度是鼓勵競爭還是鼓勵了合作,要準確分析團隊成員的特點把握競爭與合作之間的平衡。此外,建立共同利益戰線,營造“戰友”關係也是這種效應的使用方法之一,這裡涉及了對比錯誤反應傾向。

  5、關聯:人們傾向將好、壞訊息與具體的人、群體進行關聯的傾向。因此,只要將產品與這些得到好感的符號建立了聯絡,那麼消費者就將好感轉移到產品上。“午餐策略”表明人們對自己在吃東西的時候所經歷的人和事會更加喜愛,這廣義的解釋瞭如何將產生好感的行為、事件與所經歷的人、事進行聯想的現象。而體育運動的狂熱和對結果的過激反應則表明了人們將自己與運動團體,運動賽事進行緊密關聯的傾向。

  同樣的道理也應用於很多人透過宣揚自己與成功人士的聯絡來建立自信的行為,當我們的個人威望或者公眾形象很低時,我們才會想到藉助他人的成功來幫助自己恢復形象。這些人可悲的共同點在於,他們的成就感大多來自自身之外,透過建立聯絡來彌補心理落差。喜好原理擁有巨大的破壞力,這要求我們再做任何一個順從他人的決定是,都應該把我們隊請求者的感情與他所提出的要求分開,重新冷靜客觀的思考。

  五、權威

  即使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會為了服從權威的命令而做出一些完全喪失理智的事情來。甚至不需要權威的是指,只要帶點權威的象徵,就足以讓我們停止思考,進入唯唯諾諾的順從狀態,如:頭銜、衣著、外部標誌。

  權威的殺傷力同樣是極大的,在擺脫這種效應帶來的負面影響的時候,可以思考兩個問題:第一,這個權威是不是一個真正的專家?第二、我們要對這個權威相信到什麼程度?

  六、稀缺

  可能會失去某種東西的想法在人們的決策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實際上,害怕失去某種東西的想法比希望得到同等價值東西的想法對人們的激勵作用更大。通常來說,當一樣東西非常稀少或者開始變得稀少起來時,它會變得更有價值。心理抗拒行為反應了稀缺原理,自由的稀缺產生了抗拒。外界的強硬幹涉下,原有的自由權利受到了制約,慾望則反而加倍的瘋狂增長。同樣類似的反應也表現在對其他事物的認可行為上。

  面對稀缺原則帶來的強烈反應,我們要儘量分離事物的價值與自我內心的慾望。事物的價值在稀缺的情況中其實並沒有真正上升,不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好處。多問問自己,到底我們想從這樣一件事物上得到什麼,分離價值和慾望。不要根據事物的稀缺程度和上升的佔有慾來定價,要始終根據客觀價值進行定價。

  真正高階的營銷策略是一個連續佈局的過程,透過佈局可以判斷一段時間之後的市場環境,從而形成營銷戰略的連貫性。營銷,就是要利用各種慣性的心理原理來贏得消費者不知不覺中的認同和採購,這才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營銷謀略。綜合來看,群體和個體的認知能力越低,處理複雜資訊的能力就越弱,就越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些通常比較可靠的單一特徵上,影響力六要素的效果也越明顯。

《影響力》讀書筆記13

  今天開始重讀《影響力》,並且把讀書筆記整理成日更文章。《影響力》裡介紹的第一個原理就是“互惠原理”,所謂互惠原理,就是人會盡量以相同的方式回報他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即我們在接受別人給予的好處時,會覺得有義務在將來回報。

  互惠原理是人類能進化得比其它物種快的一大因素,因為互惠原理的存在,使得援助、送禮、防禦和貿易體系成為可能。互惠原理及與之形影相隨的負債感在人類文明中無處不在,在這個世界上恐怕找不到一個不認同這條原理的社會組織。

  互惠原理如此廣泛又堅挺,是因為遵守它合乎社會規範,而違背它則會被唾棄、嘲弄,而根據進化的原理,可能大多數違背它的基因都無法延續下去了吧。

  文中舉了大量的例子來說明互惠原理的功效:在“順便”給被實驗者帶了一瓶可樂之後再向其推銷彩票的成功率比未主動帶可樂的情況高得多;黑爾?克里希納會社在向路人募捐之前先贈送路人一朵花,結果募集的資金直線上升;1985年幾乎是世界最貧窮的國家衣索比亞的紅十字會給墨西哥地震受害者捐了5000美元,原因是在1935年其被義大利侵略時,墨西哥給其提供了援助。

  別人給的好處使得受惠者有種負債感,而這種負債感使得受惠者會做出與恩惠不存在時截然不同的決定。而且其力量十分強大,強大到可以完全掩蓋受惠者對施惠者的喜惡。

《影響力》讀書筆記14

  《影響力》這本書解釋了影響人們日常決策的一些心理學方法,分析人們無意識順從別人的心理學原因,讀罷收穫頗多。對於我們來說,合理運用書中給出的一些技巧,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解決一些事情,此外,明白了生活中讓我們無意識順從的手法的運作機理,亦可幫助我們抵制住這些誘惑和陷阱。應該說,這本書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它沒有抽象高深的理論,而更多的是生活中常見的案例,讀完對我們的生活會有很大幫助。

  這本書列出了六種影響力的武器,分別為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以及稀缺,這六個武器巧妙利用人們心理深處的漏洞。人類在上萬年的進化當中,形成了一種“自動反應機制”,這類似於動物的本能反應,只不過人類這種反應機制是在總結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這種機制可以幫助人們快速地處理問題,但是缺點之一是人們看到某種“觸發事件”往往會不假思索地作出決定,原因是我們覺得這麼做往往是正確的,舉幾個例子來說,別人給我們施與恩惠(不管多麼微不足道),我們會覺得有必要給予報答,有時候報答的程度遠遠超過別人施與的程度,我們覺得“知恩圖報”理所當然,一方面因為我們接受的教育告訴我們知恩圖報是美德,另一方面,我們的“自動反應機制”會讓我們不假思索地認為應當報答,推銷員利用我們這種反應機制可以很巧妙地讓我們接受他們的購買建議,比如超市會讓我們免費試用一段時間,或者先給我們一些小禮品,我們一旦接受了這些恩惠,往往會購買他們的商品,這就是本書中所說的互惠原理。另一個例子是關於稀缺原理,它表明人們對於變得稀缺的東西往往會高估其價值,這一原理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見的。比如超市裡經常掛著清倉大處理,限時搶購等標牌,它是想告訴我們東西在變得越來越少,我們下意識的認為這些東西變得更有價值,因此一個常見的現象就是超市生意異常火爆。這兩個例子都說明我們生活中的很多行為都受到以上六種影響力武器的影響,讀完這本書,我們會清楚的知道自己無意識犯的錯誤並學會怎樣抵制這些誘惑。一言以蔽之,學會獨立思考而不是隨波逐流,多用自己的理性來判斷周圍的事情,而不是過於依賴別人的行動,這就是這本書教給我們的。

《影響力》讀書筆記15

  同事上個月借了一本書,但是因為書的內容太乏味而放棄,我順手借來翻閱,發現這是一本關於心理和社會學的書,講的都是一些生活中的簡單而沒有被看透的事例,一直對心理學和社會學感興趣,這本書用一種簡單平實的語言和生動又有說明力的故事或者實驗向我們證明了這些被我們所忽略的或者壓根兒沒意識到的原理在生活中有著多麼巨大的影響力。

  順從原理,機械反應與固定思維模式:當我們請別人幫忙時,如果能夠講出一個理由,那我們得到別人幫助的可能性就更大。

  對比原理,經常看嘔吐劇的人總是覺得生活中的人長得都難看。當你買下一大件昂貴的東西時,總覺得原本比較貴的配件顯得不那麼貴了,有時候衝動消費就是這樣產生的。

  互惠,給別人一點好處,別人也會幫你。社會中的人大多在仁義道德、正人君子的束縛中會不知不覺的做些自己原本不想做的事。互惠是一把雙刃劍,被好心的人用了是福祉,被心黑的人利用則會讓很多人成為冤大頭。我向來屬於被人騙了還不覺察的那種人,只有用吃虧是福這種阿q精神來平衡自己了。這個原理可以很好的運用於買東西跟人砍價的情況,尤其是金五星那種漫天亂要價的地方。先使勁兒砍,再適當讓步,買東西的人一定算不過賣東西的,但至少不會損失太多。

  承諾和一致原理,一旦我們做出了某個決定,或選擇了某種立場,就會面對來自個人和外部的壓力迫使我們的言行與它保持一致。和社會認同原理一樣,我們常常會由此做一些違背自己意願的事情。這個原理讓我最為之一驚,回想過去和現在的一些選擇,我明白了命運的推手其實是自己不理性的大腦和有限的閱歷和知識。高中老師曾說應該改命運為運命,但多少人又有如此的能力和資源呢?一旦我們在內心不堅定的情況下選擇了某種東西,就會形成一套自我的支援系統,每個人都免不了有社會稱許性,於是總是執著的要自己相信,我的選擇是對的,哪怕我自己也不確定。真正可怕的可能不是外部的壓力,而是來自自我內心的支援系統,自己欺騙自己的人是最無可救藥的。看完這一章之後,我開始懷疑自己的很多選擇和想法了,不知道這是一種收穫還是一種干擾,總之,認清內心的想法是最重要的。

  關於書中闡述避免受社會認同影響的兩種方法:環顧左右之後,別急著往前衝,向前看;抬頭跑。這讓我想起了劉總說過的一句話:在埋頭苦幹的同時,別忘了抬頭看看方向是否是正確的,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我相信很多時候,從眾是人們所避免不了的情況,但偶爾,在決定自己命運的選擇面前,一定要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相信自己!

【《影響力》讀書筆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