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師>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書筆記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書筆記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書筆記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記錄一下了。但是讀書筆記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書筆記1

  與名師交流、看名師著作,我們都會發現要成為一個好老師,一個名師,最重要的二個方面就是:一是對所教授的學科的準確把握,二是對所教的學生的完整認識。確實,一直以來,我們認為教師對學科和學生的認識與理解是教師專業成長最重要的二個方面。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讓我明白了第三個很重要的方面------教師對自我的認識,即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

  如果教師不瞭解自我就無法瞭解學生,更無法從自己的角度來吃透學科。而教師自我的力量如果沒有起作用,外部力量的作用也是極其有限的。這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內驅力。正如一輛汽車,沒有了發動機或沒有點燃發動機,我們很難推動機器一樣。所以說教師的自我認識和對自身完整的要求,是教師專業成長最重要的方面,它決定了教師專業成長的另二個方面。

  那麼教師怎樣才能實現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呢?帕爾默的理解是:引領教師前行的是教師的心靈導師,教師需要與我們的心靈導師相遇.。

  人們出於情感的原因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他們深愛著自己的學生和課程。但是,教學上的種種不如意或挫折常常使得許多教師感到激情消退以致於無心教學。我們能不能也像一些優秀的老師那樣,拿出我們真誠的愛,把它獻給孩子們,用心來教,為我們的教學注入鮮活的情感呢?

  在本書中,帕爾默帶領教師們進行一次心靈之旅。這是一次重新把教師職業和學生結合起來的旅程,它重新激發教師從事這份異常艱苦同時擔負重要使命的工作的熱情。教育也是帶領孩子們進行心靈之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們學會用真誠的眼光來看世界,學會友善地在這個世界中生存。如果沒有這樣的鼓勵和引導來探索內心世界,那麼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學校將如何完成它的任務和使命?

  書中帕爾默告訴我們:“良好的教學不在於教學技巧的純熟,真正好的教學源於教師正直、誠實的優秀品質。”優秀教師們都有這樣的特質,他們完全沉浸在課堂上,和學生作深層次的交流。他們能編織一個複雜的網,這張網聯結著學生、課程以及他們自己。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會為他們自己編織出一個世界。這張網以及它所包含的種種聯絡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於教師的內心中。教師的內心包含著知識、情感、精神和意志。

  透過這本書,我真正體會到自我反省獲得的過程,從而真正感受到互通心靈、互通智慧能產生的巨大力量,真正體驗到用心靈聯絡課程和學生的教學所產生的無窮魅力。使我從令人興奮的新視角來體驗教學的喜悅,真正使我沐浴了一位偉大導師的教誨。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書筆記2

  寒假期間精心閱讀了《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表達了對教學的呼喚以及教學的痛苦與喜悅,生動鮮明、充滿感情、熱情洋溢、引人共鳴。它是任何一位教師的必讀書,令人信服地激起教師從事教育工作的真心。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共有七個章節,它的導言是“源自心靈的教學”;第一章是“教師的心靈”;第二章是“一種恐懼文化——教育和分離的生活”;第三章是“潛藏的整體——教與學的悖論”;第四章“認識於共同體中——為偉大事物魅力所凝聚”;第五章“教學於共同體中——以主體為中心的教育”;第六章“學習於共同體中——共事切磋”;第七章“不再分離——心懷希望教學”。

  在本書中,作者帶領著教師,把教師職業和學生結合起來,進行一次心靈之旅,這是一次激動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學本質的精神之旅。同時也激發教師從事這份異常艱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熱情,強調良好的教學不在於教學技巧的純熟,真正好的教學源於教師正直、誠實的優秀品質。儘管表現形式不一,但是優秀教師都有這樣一個特點:他們完全沉浸在課堂上,和學生作深層次的交流。作者還幫助教師建立了對教學的共同認識,號召有關的教育機構在這方面支援教師。作者認為教育是帶領孩子們進行一次心靈之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學會用更真實的方式來看世界,在這個世界中生存。要有鼓勵和引導來探索內心世界,才能完成教育、學校賦予我們的任務和使命。

  讀這本書,絲毫感覺不到“閱讀”的累,也許得益於譯者語言的曉暢吧,看著看著,我就好像進入了情境,一切都像是自己置身在那個課堂裡;也像正在與身邊教師向我娓娓道說著他心中的困惑與反思,無疑也讓我產生共鳴。我在教學中,時常關注著那極個別走神的同學,竭力地想讓他回到課堂教學中心,結果常常是事與願違,他的“開小差”不僅攪擾了我的教學情緒,也影響了整體教學策略。雖說,這樣的事往往不為他人所覺察,因為畢竟課堂上絕大多數同學的表現還是讓人滿意的,更何況我們對課堂糾正個別同學的“走神”與“開小差”是司空見慣的事,誰不會怪罪於教師的“多此一舉”,甚至在“為了一切學生”的幌子下,這也自然而然地成為堂而皇之的正常教學行為。可這恰恰是我恐懼的地方,面對課堂上那些學生,我的自尊受到了嚴重的傷害,我表現出令人驚訝的無能,原來是自己不能敏銳地讀懂這些學生的行為,更談不上去感受他們面對我時的內心的恐懼了,我也從來就沒有按照他們的狀況來解讀他們,我是以我自己的觀點來剖析他們,看來我要拓展教與學的能力,否則複雜、混淆、衝突纏身的快速變化將會最終消磨我,於是我轉向踏實與坦誠,我將教與學等同視之,並循序漸進地發展自我。

  《教學勇氣》一書的思想精髓,是認為要實現從人的心靈內部引出智慧核心、用真理啟迪生命的最高教育理念,就必須先讓教師大寫自己,認識教師的真實身份,喚醒教師的內心定力,源自教師的心靈引出優秀教學源泉。鮮活的生命教育和真正的以學生為本,必須依靠教師自己成為學生的心靈導師,而教師要成為心靈導師,首先需要自我意識的喚醒,成為探索內心世界的主人。只有當教師自己能夠清醒地與自我意識深層對話,傾聽到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聲音,才能夠注意、尊重和默契地回應學生內心深處的聲音,才能夠進入學生的內心深處,成為學生的心靈導師。不僅要深刻感受到心靈聯絡產生的巨大教育力量,而且在觀念上認識到要建立心靈聯絡和提升內心力量,在關鍵時刻接受挑戰,獲得自主專業成長的契機。現在我們正處在二期課改新課程背景下,教師首先應該發展自己的專業自覺,就是教師應該瞭解自身現狀,包括對自己職業特點的充分了解。應該明確,要改變教育物件,也要努力改變自己,從而產生改變自身的動機。其次教師專業思維的發展,就是教師在從事專業活動的過程中,能夠走通“思維的兩條道路”。思維的“第一條道路”是指教師要能夠“由完整的表象蒸發為抽象的規定”;思維的“第二條道路”指教師能夠“將抽象的規定在思維行程中導致具體的再現。”也就是教師由教育教學實踐透過思考將經驗轉化為理論能力,教師在學習了教育教學理論之後,透過實踐、思考轉化為經驗的能力。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需要教師的專業發展,單一的知識結構需要教師重視自己的專業發展,教材的新內涵要求教師的專業發展。

  《教學勇氣》告訴我們:教師需要心靈之旅,這是出於教師天職的神聖!教育的最高理念是從心靈內部引出智慧核心,用真理啟迪生命,引發出學生的鮮活生命潛能。教師在這種心靈之旅中,可以真正體會到自我反省獲得的增能過程,從而真正感受到用心靈聯絡心靈、互通智慧能量產生的巨大力量,真正體驗到用心靈聯絡課程和教學產生的無窮魅力,這就是《教學勇氣》告訴我們的真諦。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這也是《教學勇氣》給與我們的啟迪。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書筆記3

  記得當初讓選讀的時候,自己選擇了這本書,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心靈”。帕爾默把教師心中深處的想法和做法以及心中的矛盾闡述出來了,而且剖析的非常深刻。

  曾有人這樣評論過《教學勇氣》:他的作品罕見地整合了嚴密與典雅、熱情與準確、智慧與人性。他的書是給所有熱愛教與學的人們的一份厚禮,特別是那些掙扎於痛苦中的教與學的熱愛者。書中提出的問題是普遍的,但又是個別的,從教師對於自身完整的探索到大規模的教育改革計劃,都有所涉獵。這些問題是再迫切不過的了:我們怎樣增強教與學的能力?我們怎樣保持對教學的樂趣與熱愛?作為教師,作為人,我們怎樣成長?我們怎樣滿足對加強彼此間聯絡的渴望,我們怎樣發展能夠支援教與學的共同體形式?……

  而反思,自己缺乏的就是心靈的溝通,缺乏與自己的心靈溝通,缺乏與學生的心靈溝通,缺乏與同事的心靈溝通。

  還曾記得自己剛入職時,滿腔熱血,想把自己知道的全部告訴學生,而當他們沒有按照自己的預想好好學習的時候,沒有取得好的成績的時候,自己就在想:要把自己的命運交到這幫學生手裡嗎?有的時候自己會想不通,但是帕爾默卻告訴了我答案:作為老師,我們大可不必為只能“為他人作嫁衣裳”而委屈,實際上,在“與學生的生命重逢時”,我們便有了新的發展機會。在教學中,我們已經收穫了許多。有時候,停下來,自己和自己的心交流一番,自己的教育理想是什麼?有沒有實現?我的不足在哪裡,到底該怎樣教學,我瞭解學生嗎?什麼在支撐著自己?自己就會豁然開朗。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觀察他們,去傾聽他們,去了解他們,我們才會有更多的寬容和理解,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教育。

  書中告訴我們:優秀教師都有這樣一個特點:他們完全沉浸在課堂上,和學生作深層次的交流。他們能編織一個複雜的網,這張網聯結著學生、課程以及他們自己。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會為他們自己編織出一個世界。自己要做的,就是與學生交流。因為我們清楚地知道,課堂不僅是教師的課堂,更是學生的課堂,我們應該聽聽孩子們的心聲,就像書中說的,可以讓他們提意見,參與學習活動,單獨與老師交流,或者彼此之間交流學習的看法,教會孩子們熱愛學習,學會學習,比教會知識更重要。

  《待墾之路》中“它始於你說‘我們’,而你清楚‘我們’是何人,且你一心要天天壯大‘我們’”告訴我們志同道合的共同體的重要。所以,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中我們要做的不是關起門來造車,而是同教研組的其他老師交流,加強教師之間的溝通,運用集體的智慧共同致力於學生的發展,共同進步,解決教學困難,加深個人友誼,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追求教育的真諦。

  “要天天看書,終生以書為友,這是一天也不能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著你的思想。”相信自己在作者的引導下,也有勇氣在教學中不斷探索、不斷髮現的。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書筆記4

  時間在眼皮底下流過,只留下感動的心,在忙忙碌碌中,感受努力帶來的收穫,在初秋時節感受生活帶來的陽光。我有幸拜讀了帕克·帕爾默的《教學勇氣》,帕爾默是一位體現教師一詞最真意義的導師,他的《教學勇氣》極富靈感地表達了對教學的呼喚以及教學的痛苦與喜悅,熱情洋溢,引人共鳴。正如在導言中所說:“這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體驗過快樂和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時日承受的煎熬僅僅源自其所愛;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不願意把自己的心腸變硬,因為他們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這本書透過相互滲透的三個方面,即智力、情感和精神,來處理一些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全書的思想軌跡以教育觀為指導對這三個方面進行解釋,從內容到敘事風格,都是有關大家十分關心的話題——教師個性,所以讀此書較有感觸。

  “那堂課有30名學生,可能有29位是想學的吧,但我無從得知。在最後一排的遠遠的角落裡,有一位‘來自地獄的學生’沒精打采地坐著,像個幽靈。”帕克如此地描述著他曾被人請進一個要上政治課的班級時的感受。雖說時間只有一小時,但那位“來自地獄的學生”的一舉一動完全打亂了教學思路,帕克的心思與教學注意幾乎都投向了這個年輕人,竭盡全力地想把他從僵化的麻木狀態中喚醒。但所有的努力,好像都沒有效果,甚至帕克越努力他越後退。就這樣,帕克忽視了其他學生的需要,使得其他的學生都成了可有可無的人。在作者的表述中是如此訴說他的感受的:“那天我知道什麼是黑洞——黑洞就是物質的密度太大以至於光線都消失了的地方。”

  這無疑是最能讓我產生共鳴的地方。在我的教學中,我不也是這樣時常關注著那極個別走神的同學,竭力地想讓他回到課堂教學中心,結果常常是事與願違,記得有一次,我在給學生排列隊形,她不聽我的講解動作,還故意和旁邊的孩子吵鬧。她的“與眾不同”不僅攪擾了我的教學情緒,也影響了整體教學策略。雖說,這樣的事往往不為他人所覺察,因為畢竟課堂上絕大多數同學的表現還是讓人滿意的,更何況我們對課堂糾正個別同學的“走神”與“開小差”是司空見慣的事,誰不會怪罪於教師的“多此一舉”。事實上,這樣的學生是常常被忽視的社會邊緣的人。

  《教學勇氣》震撼我的還有它對恐懼文化的詮釋。和作者所言相似,作為教師,我們每個人都免不了恐懼:恐懼教學效率的不盡如人意,恐懼家長、社會對教師的高要求,恐懼絢爛的教育理想之花與現實之間還存在那麼大的差距……因為恐懼,繼而便拼命地尋找改變的源頭活水,一而再,再而三,不斷地拼搏、抗爭、奮鬥,終於,有了小小的收穫,然成功的喜悅尚未遍及全身,便發現自己早已因此疲憊不堪,只不過成功之前是處於高度興奮狀態而未覺著累而已;倘若拼搏、抗爭、奮鬥失敗,那更懊惱不已,覺著自己沒有功勞連苦勞也忽略不計了。於是忍不住感嘆:人是多麼渺小,以人個體之柔弱真的根本無法和那些看不見的、又無處不在的力量抗衡。感嘆過後,很多人會選擇再戰,當然也有人會選擇逃避,喪失鬥志,從此消沉。

  在這本書中,帕克同樣提到了教育使命的兩個核心問題的回答:我們以何種方式獲得知識?我們根據什麼說我們的知識是真實的?面對學生渴求的雙眼,我苦苦尋求能解釋得清的答案。我總以為自己勝他們一籌,不斷告誡自己不用去擔憂自我的“權威”性質的動搖。而在客觀主義者看來,主觀本身就是最令人恐懼的敵人。所以帕克說客觀主義是這樣描繪真理的:真理是隻有透過把我們自己、把我們身心與我們要認識的事物相分離才能獲得的東西。如果我能走出我的空間,把認識作為一種愛的形式,也許我就能放棄我控制的幻想,而與學生以及世間萬物形成良好的協作。

  《教學勇氣》恰好是引領教師進行心靈之旅的導航圖,閱讀《教學勇氣》就是一次重新把教師職業和學生結合起來的旅程,但由於自己的理解不夠,認識比較膚淺,感受也比較瑣碎,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之餘,還要認真閱讀,認真實踐,從中獲得教學勇氣,提高自身的素養,從而在教學體驗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收穫。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書筆記5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是中心在暑假裡推薦給我們閱讀的一本書,作者是美國知名教育學者帕克帕爾默,由北京師範大學吳國珍、餘巍等學者翻譯,是大夏書系教師教育精品譯叢之一。

  其實,幾年前就留意過這本書,怎奈粗粗一覽感覺生澀,終究沒有勇氣看下去。這次一方面是出於完成任務,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肖主任對本書的無比推崇,終於帶著勇氣,兼帶著些許的好奇,開展了閱讀之旅。

  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曾給經典著作下了幾個定義,其中兩個,我覺得很到位。他說,經典著作就是你初讀的時候就覺得像是重讀的書。你有重溫的感覺,好像你曾經讀過,為什麼呢?因為它談的問題是你關心的問題,是你自己靈魂中的問題,你對這問題是熟悉的。他又說,經典著作是你在重讀的時候好像是初讀一樣的書。無論你讀多少遍,你都有新鮮感,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穫。為什麼呢?因為它是獨特而開放的,它的獨特之處在你的眼前不斷展現,不斷和你交流,和你對話。

  說實話,要讀懂這本書,說易不易,說難不難。由於國外作者表達的習慣和方式,文章的一些句子、段落的確有點晦澀,需要你靜下心來、心無旁騖地閱讀,有時一個段落、一個章節需要來回反覆幾遍;但浸入其中,你就經常會有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歷經坎坷,眼前豁然開朗,你的思想與之呼應,你的心靈與之共鳴。這本書,我是漫讀加精讀,內心一次次被作者所描繪的源自心靈的教學所感動,原來居於頭腦中的有點混沌的理念得以梳理,很多地方都似曾相識,親切感撲面而來,跟隨它,逐漸走進少人涉足的領地教師自我。我想,用卡爾維諾的經典標誌來衡量這本書,它絕對是堪稱經典,只遺憾我與它交臂錯過這幾年。

  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

  我是用心的教師。有時在教室裡我忍不住歡喜。真的,當我和我的學生髮現可探索的未知領域,當我們面前展現曲徑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當我們的體驗被源自心靈的生命啟迪所照亮,那時,教學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這是本書導言中的一段話,多麼的震撼人心!為什麼有的教師能有這種美好的享受?正如作者所言,因為教學是一項充滿複雜性的工作,除了學科、學生之外,還存在第三種解釋教學複雜性的理由,那就是我們教導自己認識自我。

  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教學提供通達靈魂的鏡子,在這面鏡子中,智慧的、情感的和精神的三者無一可以忽略。如果教師缺乏一種對生命的愛和對工作的渴望,尤其是對教學工作的渴望,那麼再好的教學技術,那也只是一堆沒有生命氣息的工具而已。現實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們很關注教師的專業發展,為此也採取了很多的方法和手段,講座培訓、教學觀摩、實踐反思、寫日誌做案例,忙忙碌碌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可能在於有時候教師是迫於外在的壓力而做,少了一種自我完善、自我實現的需要,一種發自內心的對教學的強烈憧憬。

  那天,我懷著感激的心情走進教室,感激有一個教書的機會,因為教學滋養著我的心靈,在我所知的任何工作中,教學對心靈最有益。作者把教學看成了滋養教師心靈的雞湯,教學就是無止境的相遇。他把自己和學生、學科結合在一起編織生活,編織到學習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體結構中。

  周國平先生曾說過:嚴格地說,只有素質教育才配稱作教育。若不是著眼於素質,僅僅傳授一些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就只可叫作培訓,不可妄稱教育。若掛著教育之名而實際上對素質起了壓制、扭曲、摧殘的作用,那隻能說是偽教育和反教育了。我們也可以用這段話,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和解讀帕克帕爾默的觀點教師自己千萬不能失去心靈,也千萬不能失去對學生美好心靈的引導。經師傳授知識技能,人師引領心靈成長,這就是經師和人師的區別。

  教學空間中的六大悖論

  教學空間一方面是指師生共有的物理空間,又指圍繞學生和教師真正探索的主題建構的感念框架,以及期望達到的情感氣氛、引導師生探究的基本規則。作者在書中提出了有助於教與學設計的六大悖論原理:

  1.這個空間應該既是有界限又是開放的。這個界限由手邊教材中的問題、文字、資料等來確立,在界限內,學生可以暢所欲言,但又圍繞主題;同時,教學空間又是開放的,如果說界限是讓我們意識到我們的旅程有個目的地,那麼開放則是提醒我們會有很多條路可以讓我們到達終點。

  2.這個空間應該是既令人愉快又有緊張氣氛的。開放的空間是一種解放,但同時又增加了在未知方向中迷失的恐懼,適度的緊張可以防止我們在空間中迷失方向。

  3.這個空間應該既鼓勵個人表達意見,也歡迎團隊的意見。在團隊中,需要個人的聲音,只有當學生能說出自己的想法時,教育才有機會產生。但同時,團隊不應只是個人表達意見的論壇,它應該也是一個團隊意見被綜合、完善的地方,也就是說,應該有團隊智慧火花的迸發。

  4.這個空間應該既尊重學生瑣碎的小故事,也重視關乎傳統與原則的大故事。學生的小故事是鮮活、靈動的,教師可以從中發現很多有價值的資訊,但同時,教師應該從小故事中拓展出有關規律、原則的大故事,引領學生用一種尊重的態度留心聆聽大故事。

  5.這個空間應該支援獨處於用集體的智慧做充分的支撐。學習需要獨處,學生需要一個屬於他自己的單獨空間去靜靜地思考和吸收。學習也需要交流,集體的智慧是個體成長不可或缺的營養。

  6.這個空間應該是沉默和爭論並存的.。很欣賞這句話,沉默也是一種表達。沉默和爭論是教學中應有的一段旋律,一種節奏,教師應該耐得住暫時的沉默,因為有時候,沉默是深層次學習的前奏。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書筆記6

  每天週而復始重複的工作,早已讓教師忘記了最初的教學理想,冷卻了教學的熱情。面對教師這種心靈的迷失,帕克。帕爾默在他的《教學勇氣》一書裡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從生物學、心理學、甚至物理學、化學、宗教等領域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他的很多觀點都給我震撼的感覺,加之字裡行間自然流露的對教師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讓我更加願意用心去聆聽,去體會。帕爾預設為教學的困惑主要來源於教師的教學行為與自我認同的分離,而當分離產生後,面對源自內心的恐懼,教師只能在面具後隱藏,與內心隔離、與學生隔離、與學科隔離、與同伴隔離……

此刻,教師深感疏離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離”。所以,帕爾默呼喚讓我們重新認識自我,坦然面對恐懼,積極重建聯絡,在“共同體”中實現真正的教學,也重新找到自我的價值和教學的勇氣。

  1、“但是我執著於‘誰’的問題,因為它在探究教育改革問題中顯然是少人踏足的小徑,一種優秀教學永遠需要的重獲內心世界資源的小徑。真正的改革是如此強烈地需要它……”我是誰?這裡我想起古希臘神廟“我是誰”的刻字,太陽神阿波羅神廟的門楣上的神諭:認識你自己。弗洛伊德說:“人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當一個老師如此真實的瞭解自我是誰時,才會瞭解他的學生們是誰。

  其實,作為教師,我們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於對“我們自己是誰”的認識。好的老師,正如作者所說,具有聯合的能力,他們能夠將自己、所教學科和他們的學生編織成複雜的聯絡網,以便學生能夠學會去編織一個他們自己的世界。基於這樣的前提,我懂得: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

  2、“也許課堂既不應以教師為中心,也不應以學生為中心,而應以主體為中心”

  我們的教學經歷了“學科中心說”“教師中心說”,而今已步入“學生中心說”,學生和學習過程比教師和教學過程更重要,教師的角色在促進者、學習同伴和必要的監控機制間轉換。而帕爾預設為這幾種方式均有啟發性和優點,但又未能完全解決問題,要麼教師成為權威,要麼學生永遠不會犯錯。他提出應該以“第三事物”成為課堂的主體,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共同專注這一“偉大事物”,構建複雜互動的真正學習“共同體”。在“共同體”中,沒有單方面的教學者,也沒有單方面的接受者,更沒有單方面的成長者,它就是一個五行相生相剋的“相互影響”的系統。在這樣的系統裡,真正的教學和教師的自我完善也就產生了。

  《教學勇氣》如同一位深刻的摯友,讓自己在思考與追問中卸去去滿身的浮躁和疲乏!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書筆記7

  讀了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的確是帶給我一次心靈的精神之旅,雖然其中有些章節讓人頗難讀懂,但此書還是讓我受益非淺。

  教學需要勇氣,需要保持自己心靈開放的勇氣,這是我在此前所沒有認識到的。

  我們有沒有這種感覺?與剛剛走上講臺時的我們相比,現在我們的心慢慢地變得硬起來了?那時候,在辦公室看到有些老師很嚴厲地批評學生,甚至體罰學生,心裡總是替學生委屈,覺得老師太過分了。什麼時候,我們也加入了對學生厲聲呵斥的行列?想象一下,再過幾年,十幾年二十年,我們會變成什麼樣子?覺得可怕。我們很容易發現,我們身邊有很多不快樂的老師,教師這個職業,給他們帶來的是壓力,是痛苦,是無可奈何的謀生手段。

  和大多數新老師一樣,我一直被教導去佔領學生的空間而不是去開放它:畢竟,我們是知者,因此,我們有義務把所知的一切告訴別人!內心一個很大的聲音堅稱:如果不能用自己的知識填滿所有的空間,我就是在混飯吃。……事實上,許多的老師都被這樣一個神話扭曲了:我們以自己努力學來的權威知識佔據全部空間,就是在對客戶提供最好的服務。開放學習空間比填滿它需要更多的技巧和權威……

  另一個感覺是現在的學生教起來怎麼越來越難了,越來越多“來自地獄的學生”;課程改革對教師專業知識和專業技巧的要求越來越高了,都不知道該如何應對了。從這些抱怨聲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們僅僅從學科和學生的角度上理解教學,我們也是在這個角度上來進行著我們的教學,很少從認識自我這個角度來理解教學,去理解我所教的學科,去認識我所教的學生。在帕爾默看來我們教學的目的就是去簡單的複製這個世界,而不是在改造這個世界。

  這個世界是要不斷向前發展的,我們要想讓我們的教學的目的不僅僅去複製這個世界。作為教師就不能僅僅從學科和學生的角度上去理解教學,教師應該去理解自我的知識,認識自我,把自我和學生、學科聯絡在一起,形成一個共同體,去完成自己的教學工作。因此,一個優秀的教師不僅僅是有精深的學科知識,好的教學方法,正如帕爾默所說的真正的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在每一節課裡,教師與學生建立聯絡,進而引導學生與學科建立聯絡,減少依賴於我所採用的方法,而更多的依賴於我瞭解和相信我自己,自我的身份認同,我的自我個性,還有身為人師的“我”的意識。

  我們的教學應該是對學生的一種親切款待,而親切的款待經常是主人比客人受益更多的行為。我們要學會去傾聽我們的學生。我們的學生在恐懼、沉默的背後,是想去發現他們自己的聲音,想去發出他們的聲音,想讓人們聽見他們的聲音。能夠傾聽學生甚至尚未發出之聲音---意味著不斷地寬容他人,關注他人,關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著不能匆忙地用我們可怕的言語去填塞學生的沉默,並且不要迫使他們說我們想聽的話;意味著充滿深情地走入學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傾聽他人真話的言而有信者。這樣有一天學生會能夠真實而又自信地說話。

  “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容許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的時間表”這個才是真勇氣。有多少人,敢於去面對“意想不到”呢?教學設計從四平八穩出發,是多數國人的天性。這個當然也是保護自己的自尊,未知的事物,發生在課上,極其考驗人的課堂機智慧力。而這一切,都和什麼有關呢?除了教學常識,更多的是還是教師在精神方面不斷超越自身從而讓學生更好發展的機遇,也就是說,那些敢於讓“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的教師,是具有生命彈性的人,成全自己生命過程,是以成全每一個不同的學生為根本前提的。而這樣的課堂,才具有永恆的魅力。

  帕爾默在《教學勇氣》中有三章講到共同體:第四章·認知於共同體中,第五章·教學於共同體中,第六章·學習於共同體中。

  “共同體”這個術語剛開始的時候就像一個製冷的東西,把那三章變成了三個冰櫃,從裡頭取出來的東西都冷冷的,冒著冷氣,一直冷到我的心裡。因為,在這個大冰櫃裡,我發現了很新鮮的東西。隨著新鮮的事物越來越多,我發現“共同體”不是凍結萬物,而是孕育萬物的。

  有時候,我也在思考,為什麼有時候叫學生記筆記他們還不記,是不是他們很懶?是不是他們在開小差?難道他們不覺得這個很重要?但是,事實上我也知道,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比讓他們記錄我們的筆記更重要。這裡的矛盾其實就是我自己內在思想的矛盾。如今,被帕爾默一語道破,我們完全可以讓共同體發揮教育的力量,但這一定是建立在真正的共同體的基礎上。

  何謂真正的共同體呢?帕爾默這麼描述:“在真正的共同體模式中,課堂上教師和學生同時關注一件偉大事物,在這樣的課堂上,讓主體——不是教師或學生——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以教師為中心和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的最優特質獲得融合和超驗昇華。”帕爾默提出課堂應以主體為中心,而不是以教師為中心或者以學生為中心。

  這個觀點對我來說就是一個很新鮮的事物。

  帕爾默有一位導師是個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的教授。他博學多才,他總是講很多內容,以至於不給學生留一點提問和評論的時間。因此,他的課基本上是獨角戲,而他的學生只有扮演聽眾的份兒。倘若按照我們的教學評價,這樣的課怎麼可以?倘若單獨以是否以生為本來判斷,那真絕對是失敗的課。可事實上,學生是那麼喜歡聽他講課。他的課堂魅力在哪裡呢?請看帕爾默的記錄:

  “在他的社會思想史課上,他不停地演講,而我們成排地坐在那兒記筆記。但是那些課並不是以教師為中心的:雖然我們幾乎沒說話,但他的演講沒有把他自己,而是把主體置於我們的注意力的中心,而且不知何故,我們聚集在那個主體周圍,而且開始與它互動了。”

  “……我們幾乎親眼看到馬克思孤獨地坐在大英博物館的圖書館裡寫《資本論》。透過動態的想像,我們不單與思想家本人建立了關係,也跟激發他思想的個人和社會背景建立了關係。”

  這位教授的授課,之所以能達到這個效果,關鍵是他“用一種深切地結合他本身獨特氣質的方式”把這些學問介紹給學生。當教師把自己自身獨特的優勢整合於教學中,在與自我、學生、學科的密切聯絡中彰顯生命本質時,就能夠發揮出驚人的教育力量,甚至發揮出改變現實教育制度的力量。所以,我們必須走向自己的內心世界,呼喚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

  帕爾默提出教師應積極參與教學對話的共同體,認為這是教學人員應盡的專業義務。

  帕爾默對教師職業的分析非常精闢,他指出這麼一個事實:教學也許是所有公共服務中最個人化的專業。“雖然都是在學生面前進行教學,但是我們的教學幾乎總是像獨奏一樣,永遠在同事的眼光以外;相比之下,外科醫生或法庭律師經常要在對他們的行業瞭如指掌的同事的眼皮底下工作。律師在其他律師面前爭論案件,在那裡,所有人都能清晰地看見他們的技巧和知識的差距,水平高低一目瞭然。外科醫生在專家的注視之下操作,要是手在做手術時顫抖一下就會馬上被人發現,使這種失當行為不大可能發生。但是教師可以在人體內遺下海綿或錯誤地切斷人的四肢,而除了受害者以外,並沒有別的目擊者。當我們走入這個名為教室的工作場所時,我們把同事關在門外。”

  這樣的職業比較讓人非常清晰地看到教師職業的與眾不同。我突然明白了為什麼參與教學對話的共同體對教師來說是那麼重要。但是,我們平時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沒有經常去聽其他同事的課,還有,交流的時間也不是很多。在我們這樣不需要坐班的單位,很多老師上完課就回家了。而且,大部分老師也不喜歡被聽課,一部分老師是因為缺乏自信,一部分老師是因為害怕競爭,或者其他什麼原因。不過,交流應該還是非常必須的。

  但是,教研室作為校本教研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共同體往往被忽略。倒是網路教研蓬勃興起。現在,教育部落格也欣欣向榮起來。這些網路上的教育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教師現實生活中教育共同體的不足。教師專業成長畢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一個教師的專業成長沒有誰給你規定年限,似乎可快可慢。但是,學生的成長是不等人的,所以,教師的專業成長就變得特別迫切。因為,我們要對學生負責,對自己的職業負責。

  同事的共同體中有著豐富的教師成長所需要的資源。我們從個人化的框框中跳出來,在網路教研這個共同體中建立持久不斷的教學對話,這樣既提高了我們的專業實踐,也從中提高自我認識。

  所有真實的生活在於相遇。”教學就是無止境的相遇。當我們尋找到了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我們就不需要躲在講臺後面,利用我們手中的“權力”去控制學生,與學生造成分離;我們也不需要簡單的模仿其他教師的教學方法,而是去尋找契合自己個性的教學方式,真正好的教學應該是源自教師的心靈。當我們把自己自身的獨特優勢整合於教學中,教學於共同體中,在於自我、學生、學科的密切聯絡中彰顯生命本質時,就能發揮出有效的教育力量,體現出我們教師應有的價值。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書筆記8

  讀了《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這部書,就彷彿跟著作者進入到了教學中未知的“自我”領域進行一次旅行。美國教育家帕克.帕爾默在一系列富有洞察力和說服力且充滿激情的著作中,加深了我們對什麼是教育與受教育者的理解。

  帕克在他的《教學勇氣》一書中這樣說:越熱愛教學的老師,可能就越傷心!很多教師非常熱愛教學,但他們卻時常遇到很多困難,並因此感到無助和恐懼。是的,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初上講臺時如履薄冰的緊張,辛苦的付出得不到相應回報時的煩惱,滿腔的熱忱得不到理解時的苦悶,在理想和現實的巨大落差面前的無奈。有時,那熱愛教育的心會懷疑、會動搖、會退縮。

  作為一個教師,該如何在熱愛教學的同時又不失勇氣呢?這種勇氣又來自哪裡呢?帕克以他的實踐經驗給出了我們答案:他提出了作為一個教師,在教學方法和技巧之外一個特殊的、不被人重視的領域——教師的內心。他指出了好老師與不好老師的區別:他認為,好老師有一共同的特質:一種把他們個人的自身認同融入工作的強烈意識;而不好的老師把自己置身於他正在教的學科之外——在此過程中,也遠離了學生。而好老師則在生活中將自己、學科和學生聯合起來,也就是說,好的教師具有聯合能力,他們能夠將自己、所教學科和他們的學生編織成複雜的聯絡網,以便學生能夠學會去編織一個他們自己的世界。好老師形成聯合不在於他們的方法,而在於他們的心靈——即人類自身中整合智慧、情感、精神和意志所在。帕克是這樣生動地描述這種聯合能力的:“當優秀教師把他們和學生與學科結合在一起編織生活時,那麼他們的心靈就是織布機,針線在這裡牽引,力在這裡繃緊,線梭子在這裡轉動,從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精密地編織伸展。”他進一步闡述,對熱愛教學的教師來說,教學牽動著教師的心,開啟教師的心,甚至傷了教師的心——越熱愛教學的老師,可能就越傷心!教學的勇氣在於有勇氣保持心靈的開放,即使力不從心仍然能夠堅持,那樣,教師、學生和學科才能被編織到學習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體結構中。

  作為一個教師,我們很容易理解他的這種所謂的“聯合力”,每一個教師,不論他優秀與否,肯定都過幾節自己滿意的課,這些成功的課是他把自身、學科和學生結合得最完美的。帕克認為:好的教學來源於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對優秀教學而言,解決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問題比技巧更重要。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書筆記9

  當讀這本書的時候,讓自己的心靈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禮,我深深的被書中通透教師心靈世界的深邃智慧和深刻啟迪所震撼。作者用自己的閱歷和思想帶領我們進入教學工作最深奧的領域,並以他足以永遠改變我們的洞察力和勇氣給我們以心靈的啟迪,整合了嚴謹與典雅、熱情與精確、智慧與人性、熱愛與勇氣、以關注教師心靈為基礎,從智力、情感和精神來解讀教師、解讀教學、解讀教育、讓我如沐春風,如有醍醐灌頂之感。

  面對教師以及教育,帕克·帕爾默在他的《教學勇氣》一書裡從各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他的很多觀點都給我震撼的感覺,加之字裡行間自然流露的對教師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讓我更加願意用心去讀,去體會。帕爾預設為教學的困惑主要來源於教師的教學行為與自我認同的分離,而當分離產生後,面對源自內心的恐懼,教師只能在面具後隱藏,與內心隔離、與學生隔離、與學科隔離、與同伴隔離……此刻,教師深感疏離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離”。所以,帕爾默呼喚讓我們重新認識自我,坦然面對恐懼,積極重建聯絡,在“共同體”中實現真正的教學,也重新找到自我的價值和教學的勇氣。

  只有克服恐懼,繼而努力尋找改變的源頭,一而再,再而三,不斷的拼搏、努力、奮鬥、終於,一定會有小小的收穫……我驚歎作者從自己做教師的角度出發,將他幾十年教學生涯中獲得的心得透過許多真實的教學故事,生動地為我們一一展現。身為教師的我也進行了一次認識自我的心靈旅程。而且讀到一些地方,我心中就會不自覺地產生一些共鳴:“教師的內心有一個警衛,守護著自己的個性,把有損我們自身完整的任何東西拒之門外,把有益於我們自身完整的一切東西擁入懷中”,“教師需要找到各種可能的方式來傾聽來自心靈內部的聲音,並認真的接受內心的指引,不只是為了我們的工作,更是為了我們自己的健康” 。

  成功並沒有一個固定模式,不是一定要當什麼“家”、什麼“長”才算成功。內在的成功是凡事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符合自己的性格,滿足自己的興趣,讓自己高興和快樂。以這樣的標準看待成功,成功才有意義,也容易獲得成功,包括實現外在的成功。深刻的認識我們自己,知道我們自己所需要的,認識自己的心靈,讓自己的心靈在成長的道路上也不斷地向前邁進,這樣才是我們的根本所在,才能讓我們走得更穩,走得更遠。如同一句廣告詞“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所以,只有我們自身的心靈強大,我們才能走得更遠,才能到達更廣闊的天地。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書筆記10

  我們中的很多人,是出於心靈的原因,再加上熱衷於某些學科、樂於幫助人們學習等願望的激勵而成為教師的。但是,教學上的種種要求常常使得許多教師感到激情消退以致於無心教學。我們能不能也像一些優秀的老師那樣,把愛獻給孩子們,用心來教,為我們的教學注入鮮活的情感?在本書中,作者帕爾默帶領教師們進行一次心靈之旅。這是一次重新把教師職業和學生結合起來的旅程,它重新激發教師從事這份異常艱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熱情。

  對我來說,讀書之美妙不僅在於書本身的好,還在於我是在一個適當的時候遇上了它。在已經歷了五年的教學實踐,開始對教育教學問題自覺思考之時,我有幸與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相遇,看作者從關注教師心靈的角度來解讀教師,解讀教學,解讀教育,讓我有豁然開朗,重獲教育生命之感。當初剛剛走上講臺,面對讓我棘手的課堂,我總喜歡這樣安慰自己:等我再多教幾年書,多一些經驗,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而如今,已上了快三個月的課程,每每走進課堂時,卻並不如我當初所想的那樣遊刃有餘。我依然困惑,依然茫然,依然是每節課後,我都能找到一大堆存在的問題,以致於我有時都懷疑自己到底適不適合做一名教師。我常常為教學而痛苦,為教學設計時無法找到一個恰當的切入點,為課堂上無法激起所有學生的學習熱情,為教學時不能作出迅捷的明智的引導,為苦心孤詣的教育卻看不到相應的效果……

  以上的感受,相信很多老師都有,我們熱愛教育,同時為教育痛苦。我們不辭辛苦,我們樂意學習,我們希望自己的教學生涯充滿成功。但現實往往是不盡如人意。有時,我們甚至想放棄,失去了繼續努力的勇氣。

  為什麼會處於這樣一種狀態中呢?是學科知識的淺薄?是教育方法、技巧的缺乏,還是對學生的研究不夠?我們自我反思著。反思中,唯獨缺少了對自己內心的關注。然而,帕爾默告訴我,核心問題是“認識自我”,是自我認同和自身完整。他說:“當我還不瞭解自我時,我就不瞭解我的學生們是誰。……當我還不瞭解自我時,我也不能夠懂得我的學科。”優秀教學需要教師的內心世界資源,因此,我們要去探索教師的心靈世界。這是帕爾默獨特的眼光,嶄新的視角。

  在閱讀《教學勇氣》一書的過程中,我不斷有新的發現和感動,驚奇於這本書豐富的資源,也希望更多的朋友去探索其中的寶藏,共享這美妙的教育經典,傾聽到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聲音,能夠注意、尊重和默契地回應學生內心深處的聲音,進入學生的內心深處,成為學生的心靈導師。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書筆記11

  如今每年暑假總有一本教師必讀書,今年也不例外,學校推薦了一本美國教師帕克帕爾默寫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

  初始一看這書題目,高!大!上!教學勇氣,我們做老師的每一次進講臺是需要一定的勇氣的,哪怕現在我站在這三尺講臺已過十年,每當看到那一張張陌生的熟悉的臉,總有那麼種新鮮感,更不用說次次教室人相同,節節課堂知識卻不同,不同人需要用不同的教法,不同的知識也總要想出不同的學法。

  可是很遺憾,不知道是我這個理科生閱讀能力太差,還是美國教師的課堂觀念與我跨度太大,《教學勇氣》這本書,我讀到越是後來越是迷糊,字倒是認得清清楚楚,但是如何把書本內容與現在自己的教學生活相聯絡,我是怎麼都理解不了。唯一讓我有點印象的也就是第一章教師的心靈——教學中的自身認同和完整及第二章一種恐懼的文化——教育和分離的生活,帕爾默在這兩章中以艾倫和埃裡克的不同經歷及自身如何面對一個“地獄學生”的教學例項來論證,在課堂中教師不僅僅需要智慧,更需要具備的強大自信及無所畏懼地面向全體學生,不拘受於個別學困生或個別事件中,而這一切的基礎是教師必須有一個完整的自我,我歸之於師生間的相互誠信。

  教師,一門受人尊敬的崇高的職業,是園丁、是蠟燭、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享有最高評價的美譽、最溫馨的愛稱,在學生時代,老師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一個個“師”的印跡,讓我對教師這一職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無限的嚮往,有感於此,自己在中學生涯最後一次班級聚會上,在全班同學面前宣稱,將來要做一名好老師。

  回想自己的教學生涯,也有很多的無奈、恐懼。

  一、信心源自於一個很多“第一”的班級

  我教書生涯中第一次班主任是接一個初二班級,當時剛接班就有不少初二老師提醒我了:這個(6)班“家底很薄”,要好好幹了。我知道我所帶班級成績不好,可絕沒想到差到如此。這個班給我帶來了很多“第一”——倒數的第一!一次月考,四門主課,三門倒數第一,數學倒數第二。每每想到這些我起初只能沉默,我為我自己找理由、找藉口,逼到最後我對自己說壓力就是動力,有挑戰才能體現自己的能力,如此安慰自己。調整心態,總結、反思、批評、談話、教育,我在疲憊之中充滿了期待,可是在後面的考試中,五門課,三門倒數第一,現實總是那麼慘酷,可是讓自己心安的是,自己所教的科學這次總算沒墊底,雖然也是那麼慘淡。做為一個老師,必須要對學生有信心,哪怕再糟糕的情況,如果連我都喪失了信心,那我的學生們更加找不到自己的學習目標、自己學海的“彼岸”。

  二、耐心磨練自“懶”人遍佈的班級

  我不知道該怎麼形容那一屆的學生,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個字就是懶。衛生懶,開學初每每進教室隨處可見紙屑亂丟,後面的廢紙簍裡總是空蕩蕩的,而在它旁邊卻倒處是零食袋等垃圾,屢教不改,往往還查不到丟垃圾的學生。體育懶,開學體育課沒上幾節,體育老師來抱怨了,我們班學生太懶了,做操手腳伸展不開,跑步跑不動,連排隊都是東倒西歪的。於是我很“光榮”地成了體育老師,每每體育課前總要訓話。作業懶,抄作業、不交作業、作業中有空白、作業不認真等等,每個任課老師都訴苦過,可他們不知道的是,我這班主任所教課目的作業,心中也是一肚子火,每天督促訂正、補寫作業就差不多佔了我一半空餘時間。帕爾默遇到的是一個“來自地獄的學生”,而我則面對的是一群。家校的聯絡讓我更受打擊,在家時父母根本沒能力管住自己的孩子,有時候心中不由惱火,我在學校所付出的努力、浪費無數的口水,都讓學生到家全敗在了家長上。可埋怨歸埋怨,工作還得繼續做,誰讓我是做老師的呢,全當小孩子健忘,耐心著教吧,羅馬也不是一日能建成的,抗戰勝利都要八年。

  透過十多年的教學經歷,我從不覺得自己是所謂的園丁,是所謂的蠟燭,更不是什麼工程師,我只是希望儘自己最大所能把自己的所知教給學生們;我只是希望自己能像當年的啟蒙老師們一樣,讓更多的學生能記住自己;我只是希望將來我的學生能放飛我所未能完成的夢想。這些就是我堅持在教學前線的勇氣。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書筆記12

  春花秋月總能引發詩人的感懷,而寒來暑往卻能激起老師的惆悵,在週而復始的疲憊、迷茫、失落中,我們能否可以再一次鼓起教學勇氣,像優秀教師那樣——把心靈獻給學生嗎?

  面對教師這種心靈的迷失,帕克.帕爾默在他的《教學勇氣》一書裡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從生物學、心理學、甚至物理學、化學、宗教等領域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他的很多觀點都給我震撼的感覺,加之字裡行間自然流露的對教師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讓我更加願意用心去聆聽,去體會。帕爾預設為教學的困惑主要來源於教師的教學行為與自我認同的分離,而當分離產生後,面對源自內心的恐懼,教師只能在面具後隱藏,與內心隔離、與學生隔離、與學科隔離、與同伴隔離??此刻,教師深感疏離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離”。所以,帕爾默呼喚讓我們重新認識自我,坦然面對恐懼,積極重建聯絡,在“共同體”中實現真正的教學,也重新找到自我的價值和教學的勇氣。

  1、“但是我執著於?誰?的問題,因為它在探究教育改革問題中顯然是少人踏足的小徑,一種優秀教學永遠需要的重獲內心世界資源的小徑。真正的改革是如此強烈地需要它……。”

  我是誰?這裡我想起古希臘神廟“我是誰”的刻字,太陽神阿波羅神廟的門楣上的神諭:認識你自己。弗洛伊德說:“人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當一個老師如此真實的瞭解自我是誰時,才會瞭解他的學生們是誰。

  其實,作為教師,我們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於對“我們自己是誰”的認識。好的老師,正如作者所說,具有聯合的能力,他們能夠將自己、所教學科和他們的學生編織成複雜的聯絡網,以便學生能夠學會去編織一個他們自己的世界。這些編織者用的方法也不盡相同:講授法、蘇格拉底是的對話、實驗室實驗、協作解決問題、有創造性的小發明。好老師形成的聯合不在於他們的方法,而在於他們的心靈——即人類自身在整個智慧、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所在。基於這樣的前提,我懂得: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

  2、“也許課堂既不應以教師為中心,也不應以學生為中心,而應以主體為中心”我們的教學經歷了“學科中心說”“教師中心說”,而今已步入“學生中心說”,學生和學習過程比教師和教學過程更重要,教師的角色在促進者、學習同伴和必要的監控機制間轉換。而帕爾預設為這幾種方式均有啟發性和優點,但又未能完全解決問題,要麼教師成為權威,要麼學生永遠不會犯錯。他提出應該以“第三事物”成為課堂的主體,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共同專注這一“偉大事物”,構建複雜互動的真正學習“共同體”。在“共同體”中,沒有單方面的教學者,也沒有單方面的接受者,更沒有單方面的成長者,它就是一個五行相生相剋的“相互影響”的系統。在這樣的系統裡,真正的教學和教師的自我完善也就產生了。讀到這裡,帕爾默為我們描繪的美好願景宛如就在眼前,只是,要實現它,真的還有很遠的路要走,不過,我們已經上路了,不是嗎?

  3、“除了問一個誠實而開放的問題外,‘明確委員會’成員禁止以其他任何方式與焦點人物對話”

  帕爾預設為“要想在實踐中成長,一個是達成優質教學的內心世界,一個是由教師同行所組成的共同體。”對於後者,我們現行的教育體制非常重視,我們通常稱其為“同伴互助”,在“同伴互助”中許多老師走出孤獨和封閉,在互幫互助中迅速成長起來。但帕爾默的“明確委員會”與我們的“同伴互助”相比,卻是別有一番洞天。需要幫助的人被稱之為

  “焦點人物”,“明確委員會”以一種匪夷所思的方式幫助他——“沒有忠告、沒有過量確認、不會把問題轉移給他人,不用提建議。共同體的成員只會提焦點人物誠實而開放的問題(如,這樣的事情以前發生過嗎?你有什麼感覺?)??”讀到這裡,我的好奇心被極大的激發——這樣有助於問題的解決嗎?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終於陷入了另一種沉思。帕爾預設為,如果“明確委員會”成員不能走進另一個人的心靈,其實根本無從知道另一個人所問問題的答案。而且除非這個人發自內心的領悟,否則任何的建議也會收效甚微。所以,只問問題好了,需要做的其實只是幫助焦點人物發現內在的智慧。從這一點上,我們不難看出帕爾默不淺的心理學造詣。他的觀點甚至對於我們“幫助學生”也有同樣的借鑑意義,我們應該真心地充分地聆聽學生的聲音,在那開放的空間裡,接受學生也接受自己。

  《教學勇氣》如同一位深刻的摯友,讓自己在思考與追問中款款撣去滿身的浮躁和疲乏!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書筆記13

  在已經歷了二十多年的教學實踐,開始對教育教學問題自覺思考之時,我有幸與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相遇,看作者從關注教師心靈的角度來解讀教師,解讀教學,解讀教育,讓我有豁然開朗,重獲教育生命之感。

  最吸引我的:本書最吸引我的是作者陳述個人教學的案例時對個人心靈掙扎的描述,這種描述能讓人感覺是發自作者內心深處,是基於對自己心靈的徹底體察,以及對自己所處環境的整體洞悉,並結合對教育物件的換位思考,幾方面的交替進行,夾敘夾議,陳述觀點。這種論述給人以極其深刻的印象和巨大的說服力,讓人感覺到作者對教育工作的無比熱忱,對人性的反思,對教育同行的熱情激勵,以及對現實問題的深刻關心。這種敘事探究的方法,比起層層的邏輯的論證說服力更強,更能關照到深層的現實的問題。帕爾默教授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帶領著我,逐漸回顧自己的教學生涯,撥開迷霧,認清自己的內心。讀《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是一次激動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學本質的精神之旅。

  最無法釋懷的:最令我無法釋懷的是蘊含在《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中的那份源自作者心靈深處的自我剖析情懷。我們承認:教學的根本是學習的學生,而非教學的教師。學得好的學生未必就是教得好的教師最美好的成果。學生透過各種途徑、以絕妙的方式方法學習,包括有的學生另闢蹊徑、超越上課的教師、既不靠上課也不靠教師,一樣學得不錯。然而,我們更應該清楚:教師是最有力量創造條件讓學生學到很多很多——或者也有最有本事弄得學生根本學不到多少東西的人!也就是說,教師可以成為天使——引領學生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也可以墮落為魔鬼——扼殺學生的天性,阻礙學生的成長。如此說來,教師操控學生生命成長的權力遠大於其他各行各業,因此,我們更應該做一個用心的老師,用心研究與教學相關的自我內部景觀,不但要有解剖自我的勇氣,更要有解剖自我的行動,在解剖中認識真正的自我,變回自我!惟有如此,才會真正對學生的生命負責!

  最有同感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中最令我有同感的是作者對教學恐懼的詮釋。作者揭示了這種恐懼的根源在於教師自我認同和自身完整方面的缺失,以及在教學工作中教師自我和教學工作本身的分離狀態,甚至是教師和所教的學生之間的分離狀態。作者認為教學是由一系列教與學的悖論組成的整體,由教師、所教學科和學生共同組成的整體,這個整體要求人們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它,任何分離或片面強調其中之一的做法,都可能使教學陷入困境。這就是教學的共同體。和作者所言相似,作為教師,我們每個人都免不了恐懼:恐懼教學效率的不盡如人意,恐懼家長、社會對教師的高要求,恐懼絢爛的教育理想之花與現實之間還存在那麼大的差距……因為恐懼,繼而便拼命地尋找改變的源頭活水,一而再,再而三,不斷地拼搏、努力、奮鬥,終於,有了小小的收穫……

  蘇霍姆林斯基有一句經典名言:“要天天看書,終生以書為友,這是一天也不能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著你的思想。”讀了《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相信自己在作者的引導下,也有勇氣在教學中不斷探索、不斷髮現的。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書筆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