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農/林/牧/漁> 憫農原文翻譯及賞析

憫農原文翻譯及賞析

憫農二首原文翻譯及賞析6篇

憫農二首原文翻譯及賞析1

  憫農二首·其一 唐朝

  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憫農二首·其一》譯文

  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穫很多的糧食。

  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

  《憫農二首·其一》註釋

  憫:憐憫。這裡有同情的意思。詩一作《古風二首》。這兩首詩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穀類。

  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糧食顆粒。

  四海:指全國。閒田:沒有耕種的田。

  猶:仍然。

  《憫農二首·其一》賞析

  這首詩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

  本詩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讚美了農民的勞動。第三句再推而廣之,展現出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黃金”的生動景象。“引滿”是為了更有力的“發”,這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的筆法,表現出勞動人民的巨大貢獻和無窮的創造力,這就使下文的反結變得更為凝重,更為沉痛。

  “農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後的內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勤勞的農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詩迫使人們不得不帶著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誰製造了這人間的悲劇”這一問題。詩人把這一切放在幕後,讓讀者去尋找,去思索。要把這兩方綜合起來,那就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勞動替富者生產了驚人作品(奇蹟),然而,勞動替勞動者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替勞動者生產了洞窟。勞動生產了美,但是給勞動者生產了畸形。”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個春種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習見,眾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難於像詩人那樣去聯絡社會、階級而思考一些問題。詩人卻想到了,他從“四海無閒田”的大豐收景象裡看到“農夫猶餓死”的殘酷現實。這一點撥就異常驚人醒目,自然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詩人在闡明上述的內容時,不是空洞抽象地敘說和議論,而是採用鮮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對比來揭露問題和說明道理,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這首詩的前三句,從總體意義來說都是採用了鮮明的形象概括了農民在廣大田野裡春種秋收等繁重勞動的辛苦。這些辛苦並換來了大量的糧食,該說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後一句卻凌空一轉,來了個“農夫猶餓死”的事實。這樣,前後的情況形成鮮明的對比,引發讀者從對比中去思考問題,得出結論,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觀點告訴讀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憫農二首·其一》創作背景

  根據唐代範攄《云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大致可推定這組詩為李紳於唐德宗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所作。

憫農二首原文翻譯及賞析2

  憫農二首·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創作背景

  根據唐代範攄《云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大致可推定這組詩為李紳於唐德宗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所作。

  譯文及註釋

  譯文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一粒一粒都是農民辛苦勞動得來的呀?

  註釋

  禾:穀類植物的統稱。

  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稱。

  賞析

  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裡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

  一開頭就描繪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裡勞作,那一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這就補敘出由“一粒粟”到“萬顆子”,到“四海無閒田”,乃是千千萬萬個農民用血汗澆灌起來的;這也為下面“粒粒皆辛苦”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可謂一以當十。它概括地表現了農民不避嚴寒酷暑、雨雪風霜,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說教,不是無病的呻吟;它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但又不僅以它的說服力取勝,而且還由於在這一深沉的慨嘆之中,凝聚了詩人無限的憤懣和真摯的同情。

  詩人在闡明上述的內容時,不是空洞抽象地敘說和議論,而是採用鮮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對比來揭露問題和說明道理,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作者在前兩句並沒有說農民種田怎樣辛苦,莊稼的長成如何不易,只是把農民在烈日之下鋤禾而汗流不止的情節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這種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體、深刻且真實。所以詩人最後用反問語氣道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說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糧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體微察細,形象而貼切。

憫農二首原文翻譯及賞析3

  憫農二首·其一原文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唐代·李紳《憫農二首·其一》

  譯文

  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穫很多的糧食。

  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

  註釋

  憫:憐憫。這裡有同情的意思。詩一作《古風二首》。這兩首詩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穀類。

  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糧食顆粒。

  四海:指全國。閒田:沒有耕種的田。

  猶:仍然。

  賞析

  這首詩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空景象,突出了大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空現實問題。

  本詩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讚美了大民空勞動。第三句再推而廣之,展現出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黃金”空生動景象。“引滿”是為了更有力空“發”,這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空筆法,表現出勞動人民空巨大貢獻和無窮空創造力,這就使下文空反結變得更為凝重,更為沉痛。

  “大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後空內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勤勞空大民以他們空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詩而使人們不得不帶著沉重空心情去思索“是誰製造了這人間空悲劇”這一問題。詩人把這一切放在幕後,讓讀者去尋找,去思索。要把這兩方綜合起來,洞就正如馬克思所說空:“勞動替富者生產了驚人作品(奇蹟),然而,勞動替勞動者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替勞動者生產了洞窟。勞動生產了美,但是給勞動者生產了畸形。”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個春種秋收空景象大概是人人習見,眾人皆知空,然而往往難於像詩人洞樣去聯絡社會、階級而思考一些問題。詩人卻想到了,他從“四海無閒田”空大豐收景象裡看到“大夫猶餓死”空殘酷現實。這一點撥就異常驚人醒目,自然給人留下深刻空印象。

  其次,詩人在闡明上述空內容時,不是空洞抽象地敘說和議論,而是採用鮮明空形象和深刻空對比來揭露問題和說明道理,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這首詩空前三句,從總體意義來說都是採用了鮮明空形象概括了大民在廣大田野裡春種秋收等繁重勞動空辛苦。這些辛苦並換來了大量空糧食,該說是可以生活下去空,但最後一句卻凌空一轉,來了個“大夫猶餓死”空事實。這樣,前後空情況形成鮮明空對比,引發讀者從對比中去思考問題,得出結論,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觀點告訴讀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憫農二首原文翻譯及賞析4

  憫農二首 唐朝 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憫農二首》譯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穫很多糧食。

  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卻仍有勞苦農民被餓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一粒一粒都是農民辛苦勞動得來的呀?

  《憫農二首》註釋

  憫:憐憫。這裡有同情的意思。詩一作《古風二首》。這兩首詩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穀類。

  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糧食顆粒。

  四海:指全國。閒田:沒有耕種的田。

  猶:仍然。

  禾:穀類植物的統稱。

  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稱。

  《憫農二首》賞析

  第一首一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具體而形象的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讚美了農民的勞動。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詩的後兩句是說,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土地,勞苦農民,仍然要餓死。

  第三句推而廣之,描述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絡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豐收的景象。“引滿”是為了更有力的“發”。前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的筆法,表現出勞動人民巨大的貢獻和無窮的創造力,就使下文的反結變得更為凝重,更為沉痛。豐收了又怎樣呢?“農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後內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勤勞的農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呢,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詩迫使人們不得不帶著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誰製造了人間悲劇?答案是很清楚的。詩人把這一切放在幕後,讓讀者去尋找。這就把矛頭直指不合理的社會財富分配製度。

  第二首詩,第一句“鋤禾日當午”,概括的寫出農民從事的活動、時間和天氣情況。日當午,是指到了中午,太陽當頭照著,是一天最熱的時候,詩人沒有一般地寫農民鋤禾如何勞累,而是集中寫他與第一句“日當午”緊相呼應。這兩句的意思是:夏天的中午,農民頂著火辣辣的太陽,在田裡給禾苗鋤草鬆土。由於天氣炎熱,勞動緊張,次民累得滿頭大汗,汗水一滴滴落到禾苗下的泥土裡。

  第三、四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是詩人在抒發感慨。盤,盤子,這裡指碗。餐,指飯食。皆,都。意思說:有誰知道碗裡的飯,一粒一粒都是農民辛苦勞動得來的呀!言外之意,世上的人們,難道不應該珍借每一粒糧食、尊重農民的勞動嗎?

  這首詩語言樸實無華,淺顯易懂,但卻十分感人,主要原因是藉助形象的描述、形象的議論,來揭示生活中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描述,細緻寫烈日下農民田中鋤禾;議論,緊緊圍繞人人必需的“盤中餐”。而且,詩的前後聯絡很緊,順理成章。沒有前面兩句的描述,後面兩句議論就顯得空泛,沒有根基,沒有力量。反之,沒有後面的議論,前面的描述也就還停留在表面,意義也就沒有這樣深刻了。

  這兩首小詩在百花競麗的唐代詩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卻流傳極廣,婦孺皆知,不斷地被人們所吟誦、品味,其中不是沒有原因的。

  首先,這兩首詩所抒寫的內容是人們經常接觸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許多熟視無睹的情況,如果一旦有人加以點撥,或道明實質,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種道理,就會覺得很醒目,很清楚,從而加深了認識。這兩首小詩所以有生命力,就有這一方面的道理。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個春種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習見,眾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難於像詩人那樣去聯絡社會、階級而思考一些問題。詩人卻想到了,他從“四海無閒田”的大豐收景象裡看到“農夫猶餓死”的殘酷現實。這一點撥就異常驚人醒目,自然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盤中餐”,這原是人們天天接觸,頓頓必食的,然而並沒有誰想到把這粒粒糧食和農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聯絡在一起。詩人敏銳地觀察到了,並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這就給人們以啟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從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糧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詩人在闡明上述的內容時,不是空洞抽象地敘說和議論,而是採用鮮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對比來揭露問題和說明道理,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從總體意義來說都是採用了鮮明的形象概括了農民在廣大田野裡春種秋收等繁重勞動的辛苦。這些辛苦並換來了大量的糧食,該說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後一句卻凌空一轉,來了個“農夫猶餓死”的事實。這樣,前後的情況形成鮮明的對比,引發讀者從對比中去思考問題,得出結論,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觀點告訴讀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兩句並沒有說農民種田怎樣辛苦,莊稼的長成如何不易,只是把農民在烈日之下鋤禾而汗流不止的情節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這種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體、深刻且真實。所以詩人最後用反問語氣道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說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糧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體微察細,形象而貼切。

  最後,詩的語言通俗、質樸,音節和諧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誦,也是這兩首小詩長期在人民中流傳的原因。

  《憫農二首》創作背景

  根據唐代範攄《云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大致可推定這組詩為李紳於公元799年(唐德宗貞元十五年)所作。

憫農二首原文翻譯及賞析5

  憫農二首·其二 唐朝 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憫農二首·其二》譯文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一粒一粒都是農民辛苦勞動得來的呀?

  《憫農二首·其二》註釋

  禾:穀類植物的統稱。

  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稱。

  《憫農二首·其二》賞析

  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裡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

  一開頭就描繪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裡勞作,那一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這就補敘出由“一粒粟”到“萬顆子”,到“四海無閒田”,乃是千千萬萬個農民用血汗澆灌起來的;這也為下面“粒粒皆辛苦”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可謂一以當十。它概括地表現了農民不避嚴寒酷暑、雨雪風霜,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說教,不是無病的呻吟;它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但又不僅以它的說服力取勝,而且還由於在這一深沉的慨嘆之中,凝聚了詩人無限的憤懣和真摯的同情。

  詩人在闡明上述的內容時,不是空洞抽象地敘說和議論,而是採用鮮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對比來揭露問題和說明道理,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作者在前兩句並沒有說農民種田怎樣辛苦,莊稼的長成如何不易,只是把農民在烈日之下鋤禾而汗流不止的情節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這種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體、深刻且真實。所以詩人最後用反問語氣道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說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糧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體微察細,形象而貼切。

  《憫農二首·其二》創作背景

  根據唐代範攄《云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大致可推定這組詩為李紳於唐德宗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所作。

憫農二首原文翻譯及賞析6

  憫農二首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文

  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穫很多的糧食。

  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種田的農夫卻仍然有餓死的。

  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落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

  誰又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註釋

  ⑴憫:憐憫。這裡有同情的意思。詩一作《古風二首》。

  ⑵粟:泛指穀類。

  ⑶秋成:一作“秋收”。

  ⑷四海:指全國。閒田:沒有耕種的田。

  ⑸餐:一作“飧”。

  賞析

  第一首詩一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讚美了農民的勞動。第三句再推而廣之,展現出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黃金”的生動景象。“引滿”是為了更有力的“發”,這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的筆法,表現出勞動人民的巨大貢獻和無窮的創造力,這就使下文的反結變得更為凝重,更為沉痛。“農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後的內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勤勞的農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詩迫使人們不得不帶著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誰製造了這人間的悲劇”這一問題。詩人把這一切放在幕後,讓讀者去尋找,去思索。要把這兩方綜合起來,那就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勞動替富者生產了驚人作品(奇蹟),然而,勞動替勞動者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替勞動者生產了洞窟。勞動生產了美,但是給勞動者生產了畸形。”

  第二首詩,一開頭就描繪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裡勞作,那一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這就補敘出由“一粒粟”到“萬顆子”,到“四海無閒田”,乃是千千萬萬個農民用血汗澆灌起來的;這也為下面“粒粒皆辛苦”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可謂一以當十。它概括地表現了農民不避嚴寒酷暑、雨雪風霜,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說教,不是無病的呻吟;它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但又不僅以它的說服力取勝,而且還由於在這一深沉的慨嘆之中,凝聚了詩人無限的憤懣和真摯的同情。

  這兩首小詩在百花競麗的唐代詩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卻流傳極廣,婦孺皆知,不斷地被人們所吟誦、品味,其中不是沒有原因的。

  首先,這兩首詩所抒寫的內容是人們經常接觸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許多熟視無睹的情況,如果一旦有人加以點撥,或道明實質,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種道理,就會覺得很醒目,很清楚,從而加深了認識。這兩首小詩所以有生命力,就有這一方面的道理。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個春種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習見,眾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難於像詩人那樣去聯絡社會、階級而思考一些問題。詩人卻想到了,他從“四海無閒田”的大豐收景象裡看到“農夫猶餓死”的殘酷現實。這一點撥就異常驚人醒目,自然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盤中餐”,這原是人們天天接觸,頓頓必食的,然而並沒有誰想到把這粒粒糧食和農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聯絡在一起。詩人敏銳地觀察到了,並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這就給人們以啟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從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糧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詩人在闡明上述的內容時,不是空洞抽象地敘說和議論,而是採用鮮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對比來揭露問題和說明道理,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從總體意義來說都是採用了鮮明的形象概括了農民在廣大田野裡春種秋收等繁重勞動的辛苦。這些辛苦並換來了大量的糧食,該說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後一句卻凌空一轉,來了個“農夫猶餓死”的事實。這樣,前後的情況形成鮮明的對比,引發讀者從對比中去思考問題,得出結論,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觀點告訴讀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兩句並沒有說農民種田怎樣辛苦,莊稼的長成如何不易,只是把農民在烈日之下鋤禾而汗流不止的情節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這種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體、深刻且真實。所以詩人最後用反問語氣道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說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糧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體微察細,形象而貼切。

  最後,詩的語言通俗、質樸,音節和諧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誦,也是這兩首小詩長期在人民中流傳的原因。

【憫農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