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音樂> 音樂教師讀書筆記

音樂教師讀書筆記

音樂教師讀書筆記10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書筆記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書筆記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音樂教師讀書筆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音樂教師讀書筆記1

  近日,我細讀了鄭莉老師編著的《小學音樂教學策略》一書,對教學策略研究的意義、價值與發展趨勢有了更深的理解。所謂教學策略即在特定的教學任務中,為了提高教學的效率和效果,在一定的教學觀念、理念和原則的指導下,根據教學條件的特點,對教學任務的諸要素進行的系統謀劃,以及根據謀劃在執行過程中所採用的具體措施。在現代音樂教學中,就是音樂教師在現代教學理念的指導下,為了達到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將所涉及的教學活動進行適度的調節與有效的控制,使學生能夠保持比較高的學習熱情,積極思考,主動學習,以達到較理想的學習效果。

  《小學音樂教學策略》這本書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論述:小學音樂教學策略概述,“感受與鑑賞”領域的教學策略,“表現”領域的教學策略,“創造”領域的教學策略,“音樂與相關文化”領域的教學策略,小學音樂教學方式實施策略,現代音樂教育技術應用策略,小學音樂課堂突發事件應對政策這八大章節。其中給我影響最深的是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策略。

  隨著當今社會資訊化,網路化,數字化的飛速發展,科學技術作為時代進步的火車頭,積極推動著整個社會,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它的發展為新時代的音樂教育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成為其前進的有效動力。隨著《音樂課程標準》在全國的進步實施,現代教育技術在音樂教育中的作用與地位也越來越明顯,成為音樂教師進行教學的有力幫手。

  小學音樂課程的內容主要包括樂曲欣賞、歌曲教學和樂理學習三個方面,透過資訊科技的融入,可以有效地提高這三方面內容的教學和學習效果。

  樂曲欣賞是啟迪學生智慧、豐富學生想象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途徑,也是小學音樂課的主要模組之一。在樂曲欣賞課的教學中可以藉助圖片、音訊、影片以及動畫等多媒體形式,創設音樂情境,重塑音樂形象,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和思維活動,用音樂感染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資訊科技的引入,使得歌曲教唱的形式變得豐富起來。傳統的音樂教唱,多是教師教唱與學生跟唱相結合,教學中僅僅用抽象的語言符號來引導學生理解歌曲所表達的情感,學生往往難以接受,理解起來也相對較為困難,演唱時往往是機械的重複而缺乏感情。透過多媒體描繪歌曲所表現的景象,幫助學生在理解基礎上學唱,則更容易學會、唱好。如在教唱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之前,透過課件播放彝族人民衣著華麗的民族服飾,載歌載舞的幸福景象,讓學生置身於有聲、有色、有情、有景的熱鬧氛圍之中,透過彷彿自己也成為了幸福的彝家娃娃了,在這種情感的感染下開始學唱就能更加準確的把握歌曲的內涵。因此,只有藉助資訊科技把音樂同學生的生活、情感融為一體,真正觸動學生的感情世界,才能夠更為有效地完成歌曲的教唱。

  抽象的樂理往往對於小學生而言學習起來比較枯燥,難度較大,學生對於有關的名詞、概念理解起來也比較困難,再要進一步學習更深層次的節奏、速度、高低音就顯得力不從心了,資訊科技的引入解決了這一難題。使用多媒體課件可以將抽象轉化為具象,如在學習節奏時,可以一邊播放不同節奏的歌曲片段,一邊呈現與之節奏對應的樂譜,透過同步動畫的演示,可以讓學生輕鬆掌握各個節奏的不同特徵,學生學習樂理的興趣也得到了提高。

  結合音樂教學實踐可以分層次,循序漸進安排教學,激發學生興趣。小學低年級教學,以培訓初步的音樂感知力為主要目標,以唱遊律動為突破口。強調簡單活潑的節奏,自發形象的動作,激發熱情的衝動和心靈感應,在歌唱遊戲中產生學習興趣。小學中年級教學以培養學生音樂藝術表現能力為突破口。強調結合器樂吹奏訓練培養學生體驗音樂的能力,在人人參與的直觀教學中解決音準、節奏、吐音、氣息等問題,引導他們準確辨別音與音之間的差異,磨鍊他們對學習、工作一絲不苟的意志,在參與音樂藝術實踐活動中,激發、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另外,小學高年級教學以培養學生音樂藝術表現能力為主要目標,強調師生討論研究,把握樂曲的思想情感和藝術處理方法,教師以高水平的範唱、範奏,喚起學生追求藝術美的熱情,引導他們憧憬理想和未來,激發、培養、發展學生的音樂興趣。

  這本著作使我充分認識到教學策略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作用。教學是一個系統的過程,教學的各個環節、各個元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作為教師只有充分考慮各環節元素之間的關係,採取恰當的策略,充分發揮各因素的作用,協調各類關係,才能使教學效果達到最最佳化,我將在後續的教學過程中努力實踐所學得到的教學策略理論,認真思考、積極總結,為進一步提高教學的效果和效率不斷努力。

音樂教師讀書筆記2

  《音樂的故事》是關於西方古典音樂史的通俗文圖本,以古希臘時期的音樂為源頭,講述了宗教音樂、歌劇的發展,樂器的發展,著名音樂流派與音樂家等。其主要內容有:古希臘時期的音樂、宗教音樂的發展、劇場點滴、歌劇的發展、法國歌劇後來居上等。

  德里克·威廉·房龍,荷蘭裔美國人,美國著名的人文主義文學大師。他的著作文筆優美,知識廣博,深入淺出。智慧的妙語和真知灼見更是讓人獲益匪淺。是出色的通俗作家、偉大的文化普及者,大師級的人物,在歷史、文化、科學等方面都有著述,在世界範圍內擁有眾多的讀者。代表作有《音樂的故事》《人類的故事》《聖經的故事》《寬容》《房龍地理》等。

  在《音樂的故事》中提到“既然促進生物進化的力量是不變的,既不能增添也不能消減,那麼這種力量作用也一定是完全相同的,所發生的變化也只是外形上的變化。”所以說,進化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轉變過程,而不是進步。較早把握進化論精髓的歌德認為,植物不存在進化之說,而只能發生形變,也就是說,只是植物的有機組織會發生一系列變化。變化取代進化的觀點應該作為我們研究歷史的基本原則,而在研究藝術發展史時特別應該如此。古代人和現代人完全一樣,至少在智力上是相同的,我們沒有資格輕視前人,視他們為原始低階的人類。雖然前人沒有現代人那麼多、那麼先進的設施,卻和我們同樣具備人類的優秀品質。因此,進化並不一定意味著進步或者完善,至少在藝術領域是這樣的,人類生生不息的一切努力只能促進藝術形式的變化。所以,研究歷史不僅僅是陳述歷史事件,關鍵在於挖掘導致這些變化的規律和動力。

  但是以進化的觀點來指導歷史研究是一種錯誤,應該用變化的觀點取代之。藝術形式無所謂進化而只有變化,這是我們現在研究音樂歷史問題的基本觀點。而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它在每一個時期所表現出來的形式都應該是完全平等的,而且反映出每一個時期的音樂創造者的性格特徵。所以,我們認為古代人的智力和藝術創造能力比不上現代人是毫無理由的。

  然而音樂發展的重要特徵是:因為形成音樂的樂音(即振動的空氣)無法儲存,這使我們永遠無法真正瞭解過去的音樂形式。造型藝術用石塊、畫布和顏料來表現;詩歌中所包含的思想可以訴諸文字,可以得到準確的記錄。但是,音樂是靠空氣振動形成的,我們如何將它儲存下來呢?

  同樣,過去100年中產生的真正優秀的“民族音樂”,都明顯帶有產生它的國家的特徵。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不可能表現出南非高原草原或美國堪薩斯地勢起伏的草原的景象,而只能表現廣袤無垠的俄羅斯大草原的風光。鮑羅廷、穆索爾斯基以及裡坶斯基一科薩科夫的音樂,無一例外。即使像斯克里亞賓和斯特拉文斯基這樣的現代派作曲家,他們的作品,也總會帶著一些特點,你聽過之後,就會立刻斷定:“這是俄國的東西”。雖然你也搞不明白,你的根據是什麼。另外一些,如拉赫瑪尼諾夫或塞薩爾·居伊等人的樂曲中反映出的西歐氣質多於俄國氣質,可是無論他們當中的哪一位都不能完全脫離他們的斯拉夫之根。

  其實在創作《音樂的故事》這本書是,房龍始終站在全人類的高度進行創作。他一直努力從全人類的眼光來觀察和敘述,超越地區的、宗教的、黨派的和種族的偏見。他反對任何形式的狹隘,包括那種為了給本民族增光而歪曲事實的超愛國主義。

  房龍,他絕不是一個刻薄的人,比如,他對貧窮給莫扎特造成的傷害、對瓦格納的人格、對帕格尼尼的貪婪本性並沒有口誅筆伐,因為這些東西不僅沒有傷害到神性,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他們各自獨特的音樂。另一個更為典型的例子是,他對不合時宜且怪僻的貝多芬性格的完全深入的分析,一下子讓我們體會到了他那本身兼具神性的悲憫情懷。

音樂教師讀書筆記3

  學習使人進步。在閒暇時看書、廣泛閱讀書籍已經成為都市人的一大休閒方式,自己也不例外。但大多是看報刊雜誌、教育專著、養生保健之類書籍,卻很少看音樂教育理論書籍。一個偶然的機會同學向我推薦了《體驗音樂》這本書籍。

  《體驗音樂》由美國音樂教育家格雷珍.希爾尼穆斯.比爾編著的美國音樂教育理念與教學案例的教育專著。讀過之後充分感受到這是一本對音樂教師非常實用的書。書中的音樂知識理論、音樂教學案例及所介紹的的音樂教學技能技巧,不僅開闊了我的專業知識層面,提高了我的音樂技能,更重要的是對我的教學思想產生了更深遠的影響,使我對新課改背景下的音樂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認識。

  《體驗音樂》一書中提到“應該讓學生像成年人一樣直接進入音樂體驗,進行音樂思考,由此將他們引入音樂的主題。”而《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音樂教育作為審美教育的一種方式和手段,其主要是透過提供給學生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的機會,使學生獲得音樂審美的體驗和享受成功的愉悅。音樂教學中,只有學生積極感受和鑑賞音樂,培養學生感受、體驗音樂的能力,才能使學生獲得對音樂本質的理解與感悟,進而陶冶情操,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此外,引導學生正確地感受音樂是進行音樂聯想與想象的基礎。

  在《體驗音樂》書中,作者對小學各年級學生的音樂學習均給予了明確的指導,律動、歌唱、樂器演奏,尤其指出重點是教會學生學習聽音樂。本學年,自己任教一年級,一年級學生正處於以“娛樂性”為主的幼兒教育向“知識性”為主的小學教育的銜接階段。他們具有好玩、好動、好奇的心理特徵,模仿能力較強,抽象思維有待發展。在教學實踐中,每當讓學生跟著音樂課前律動時,學生普遍出現脫離音樂而無規律的“亂動”。對於一年級孩子體驗音樂的方式而言,確實重點就是要強化良好習慣的培養,即應培養學生良好的“聽音樂”的習慣。在教學實踐中,我透過讓學生“帶著問題聽”,“想著聽”,“動著聽”等多元化的“聽”的形式,使學生變“強迫地聽”為“喜歡地聽”,由“聽而不聞”為“聽而有感”;此外用肢體語言感受,透過舞蹈動作幫助理解音樂,創設具有感染力的情境等,都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音樂,學習起來興趣盎然。

  感謝格雷珍.希爾尼穆斯.比爾,感謝《體驗音樂》,讓我受益匪淺!

音樂教師讀書筆記4

  人們通常把童真的孩子比喻成幼苗、花朵、小樹等,而培育這些幼苗、花朵、小樹的老師就像園丁一樣,用智慧、愛心和汗水澆灌、培育、呵護著園子裡的每一株幼苗,使他們枝繁葉茂,奼紫嫣紅,茁壯成長。

  在這兩位最美鄉村教師——醜小雅和劉老師身上,我讀出了她們作為一名教師給予她們學生那份深深的愛與無私的奉獻,同時我也無比敬佩教授雖處山頂但還是牽掛著那開滿漫山遍野花朵的情懷。

  小雅自小口吃被同學們嘲笑,遇上劉老師之後不僅將自己的口吃改掉了,還唱得一嗓子悅耳動聽的歌。我想她應該從來都沒有想過小時候的她能擁有如此豐富多彩和充實的未來;劉老師用自己的愛與對音樂的喜愛成功讓一個口吃的孩子擁有令人羨慕的現在,也意外的發現自己唱歌不再跑調並且抹掉了令她難以釋懷的過去。她們擁有彼此,皆是如此的幸運和幸福。

  的確,遇上一個好老師是多麼的有福氣,但不是每一個人都那麼有運氣。就拿我身邊的例子來說吧:我表弟現在讀初一,初一的他就有一種戾氣,這對一個剛上初中的小孩來說是異常可怕的。也可能是家庭環境原因,但他小學的班主

  任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弟弟的確是個很調皮的男孩子,但再調皮也不至於為人師長打學生耳光打到進醫院並且還在全班同學面前羞辱他,這是一聞者心寒的真事。我很心痛我弟弟被教成了跟他說一句話他也滿懷戒備的樣子,所以我立志要當一名雖然自己對自己做的事會不耐心但對自己的學生一定會全心全意極盡耐心去教導的老師。當然,我想成為一名未來負責的老師這還要歸功於栽培我的老師們。我比我弟弟幸運,教我古箏的三個老師都對我很好,她們都試著把所學的全教給我。從開始對古箏只是有一點興趣到後來成為自己的特長再到現在成為自己的專業,正是音樂有這麼多負責任的老師的陪伴。

  我很佩服小雅能想出舉辦“班級好聲音”這個活動來鼓勵和推動孩子與音樂做朋友,且能想象到當表演結束後所有手捧鮮花的孩子都向她湧來時她內心無法言語的感動和自豪。想必每位老師最欣慰的就是看到自己的學生在不斷地進步,文中的劉老師也是。小雅找了那麼多的方法拜訪了不少專家為劉老師專門制定了一個治療腫瘤的方案最後獲得成功,也算是完美的實現了自己回來的價值,上天不會讓這麼好的老師白白離去。

  讀完《最美音樂教師》後,更加堅定了我選擇的這條道路,相信我會在學習成為一名合格的老師中不斷完善自己,用自己的愛與感恩的心使我未來的學生們走向成功。

音樂教師讀書筆記5

  教學基本功是教師從事教學工作必需掌握的基本技能,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標誌,關注教師教學基本功的修煉,可以幫助教師實現專業發展,促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讀了《新修煉》不僅讓我知道教師如何作好自己的“教”,更使我懂得怎樣才能引導學生更好的學,扮好課堂組織者的角色。透過學習我對教師的基本功有了一個較為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從備課、上課、作業的確定、學生的輔導、評價等需要教師科學的設計,才能使教育教學達到最最佳化。所以我覺得學習真是及時啊,深刻體會到教學基本功的修煉不僅是教師必備的一種技能,更是轉變教師教學理念的有效途徑。基本功的修煉不是多餘的`,而是十分必要的,勢在必行的。只有修煉好基本功,才能很好的使用,指導自己的教學,才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1.音樂技術基本功

  音樂技術基本功實際就是音樂學科的理論和技術水平,是一個合格音樂教師的基礎和前提,具體說來就是大中專學校音樂教育專業所開設的幾門課程:如聲樂,鋼琴,舞蹈,合唱與指揮,視唱,練耳,樂理,欣賞,音樂史,教學法……還有層次高一點的和聲,曲式,分析,作曲,配器等等音樂理論和技術課程,這對於今天的中小學音樂老師來說,不存在主課和副課,主修和選修的要求了,即使在讀書期間由於種種原因沒有選修的課程今天也不得不補上這些必備的科目。

  2..舞臺演藝基本功

  舞臺演藝基本功本來是對職業演藝員的要求,但對於“新課標”要求下的中小學音樂教師來說應該是必備的,否則“音樂表現能力”這一教學價值教師無法很好地實施。表現是實踐性很強地音樂學習領域,是學習音樂的基礎性內容,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綜合性藝術表演能力,發展學生的表演潛能及創造性潛能,使學生能用音樂的形式表達個人的情感並與他人溝通,融洽感情,在音樂時間活動中使學生受到美的愉悅,受到情感的陶冶。儘管發達的現代傳媒可以把世界上最高最強最好的藝術形象瞬間展現在學生眼前,但學生依然感到遙遠,彷彿不是人為的,因為那是電子的,虛擬的,缺乏足夠的感染力,沒有活生生的人的表演來得親切和自然,這個重要的教學實施應該是我們音樂老師儘可能的職責,所以音樂老師應該具備一定的演藝能力,即歌唱表演能力,樂器演奏能力,舞蹈表演能力等舞臺演藝基本功。

  3.教學創造基本功

  音樂教師的教學創造基本功我是從兩個方面來理解的,一方面是音樂、舞蹈和曲藝等劇本的創作和編導,另一方面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表現出來的創意和靈性。音樂、舞蹈和曲藝等劇本的創作和編導,實際就是排節目,第二課堂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中小學音樂老師在學校利用課外時間給學生排練節目是不可推辭的責任,這件極富創造性的工作曾使很多

  音樂老師妙筆生花,樂不可言。另一方面,課堂教學中表現出來的創意和靈性,被傳統的教學模式禁錮了很久很久。音樂,是具有抽象性,多解性和模糊性的藝術,它的特徵給人們對音樂的理解與演繹提供了想象、聯想的廣闊空間。長期以來,教師習慣於把學生當作教學的物件,知識的承載體。在音樂課堂上,一味的強求學生進行枯燥的知識訓練,不厭其煩的、長時間的講解樂理知識,要學生記住大量音樂家的生辰年月,代表作品等。這種做法,極大的損害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積極性,影響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因此,老師首先要重新調整自己的位置,變支配者、管理者為協助者,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透過組織、點撥,引導學生參與到活動中來,拓寬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提高學生健康的審美意識,為學生創設一個高度自由的想象與創造的空間,透過對音樂的創造和再創造(音樂表現)更充分地理解音樂,熱愛音樂。例如音樂教學中的即興創作與即興創造:可以是節奏、旋律的即興問答、接龍、重組等,也可以是滲透在音樂教學的各個環節:為歌曲配節奏,樂句填空,為旋律即興填詞,命題創作、為歌曲、樂曲編配新的演唱、演奏形式及為歌曲、樂曲配伴奏,音樂小製作,為詩歌朗湧選配音樂,為舞蹈表演選配音樂等。在創作活動中培養學生敏銳的聽覺;迅速的反應;富有表現力的節奏感;對音樂結構、形式的感知;對音樂的形象、表現的理解與表達;高度的集中注意力和默契的相互配合。

  4.文化理論基本功

  音樂教師的文化理論基本功主要使指音樂老師的音樂鑑賞能力和與音樂相關的綜合文化素養,它不應該只是停留在熱愛音樂和談論音樂這個層面,音樂與相關文化是音樂課人文學科屬性的集中體現,是直接增進學生文化素養的學習領域。它有助於擴大學生文化視野,促進學生對音樂的體驗與感受,提高學生音樂鑑賞,表現,創造以及藝術審美能力。這一領域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師的文化理論水平起決定性的作用。例如:教師創設的教學環境、教學過程加強對人文精神的渲染,關注學生的精神、洞察學生的心靈世界,全方位的關心他們具有一定的文化積澱的音樂老師,在音樂教學中能夠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具備較為完善的人格,也就是具備一定的人文素質,這是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

  5.課堂教學基本功

  音樂教師的課堂教學基本功不應與文化課的要求相牴觸:首先是儀表端正、自然、大方、得體和認真的教學態度;寓育人於教學活動中並具有自身教學特色,能吸引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教學風格,然後是注重理論聯絡實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表述觀點正確,概念清楚,重點突出,詳略及難點處理得當;用普通話講課,語言準確、簡潔、生動;書法流暢美觀;多媒體教學技能熟練,最後是教學過程各環節連貫,教學時間分配合理。小學音樂教學的整體提升,離不開小學音樂教師的綜合素質,靠的是音樂教師的基本功。教師的基本功絕不是彈琴唱歌跳舞的表演和寫文章,更不是精雕細作的某一堂師生“做秀”的音樂課,而是把紮實的基本功轉化為課堂教學能力,最佳化課堂教學過程,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整體體現。小學音樂教師的基本功的培養和提高是多途徑的,不僅可以靠音樂師範院校的培養,還可以透過繼續教育等途徑教師自己加強和提高現有的能力和水平。

音樂教師讀書筆記6

  為了充實自己,圍繞音樂名師工作室的合唱課題,寒假期間,我專成買了楊鴻年老師的《童聲合唱訓練學》。從中,學到了關於合唱的不少知識。

  隨著人們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以及少年兒童文化生活的需要,童聲合唱藝術作為一種高雅的音樂藝術形式在我國也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天籟般優美動聽的合唱,可以引導少年兒童步入豐富多彩的音樂世界,培養良好的音樂感知能力,童聲合唱團的成立對普及音樂教育、促進少年兒童全面發展。從6週歲開始至12歲屬童聲期。此階段孩子的吸氣量已增大,語言能力增強,聲帶發育已開始具有彈性,音域逐漸增寬,音量逐漸增大,音色的可塑性增強以及對音準的掌握也比較靈敏。《童聲合唱訓練學》這本書針對小學階段的孩子,分九大章詳細的從多方面介紹了童聲的類別及訓練問題,合唱中的呼吸訓練,合唱中的發聲訓練,合唱中的共鳴訓練,合唱訓練的基本內容,合唱的音準訓練,合唱中的吐字與咬字,如何處理合唱音響平衡問題等內容。

  給我感受最深刻的是第一章第二節的關於訓練問題:

  一、怎樣算是良好的歌唱

  正確的演唱姿勢、正確的呼吸(氣息)支援、正確的起聲、準確的母音狀態(母音色彩)、圓潤的音色、豐滿而集中的共鳴位置、清晰的語言、準確的感情表達。

  良好的歌唱前提是良好的精神狀態,歌唱的過程是以心理感受為基礎,以心理狀態引導和控制生理狀態的運動過程。

  二、合唱訓練中的幾個對立統一關係

  呼吸與發聲的對立統一(即氣與聲的對抗)、發聲與吐字的對立統一(即聲與字的結合)、氣、聲、字與行腔的對立統一(其中包括聲與情的對立統一),只有解決好這幾個對立統一關係,才能說得上是正確的歌唱,對獨唱、重唱、合唱都是如此。

  1、起聲本身就是氣與聲的對抗,起聲動作正確與否直接影響歌唱的表現力,所以向合唱團提出:“發音有點,線隨點延”的要求就是這個道理。

  2、從藝術角度來看,歌唱本身是線條的運動,並不是孤立地演唱一系列母音,所以就存在聲與字的結合問題。

  3、在歌唱中無論是氣、聲、字都不能離開對作品內容與感情的表達。有生命力的歌唱,都是在橫向線條旋律的運動中進行的。

  以上是我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的一些小收穫,對於合唱排練我所需要的知識還有很多。需要我們自己探究,名師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就在與我們成長的一本本書中。讀書可以進一步豐富我的專業知識技能,在以後的日子

音樂教師讀書筆記7

  課堂評價是指在一堂課的教學活動中,對被評價者的言語和行為做出的一種即時性評價,是一種資訊的反饋形式。教師可以利用這些反饋,不斷調整教學活動與教學目標之間的偏差,從而達成教學的預期效果。藝術學習比一般的知識學習更強調個性化的特徵,它更關注學生在藝術活動中如何發揮自己的主動性、想象力、創造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等,倡導個性化的藝術學習方式,藝術教學中的課堂評價更是一門“藝術”,教師只有及時針對課堂變化或問題,給以及時的評價、反饋,才會更有利於把握學生學習的發展動向,促進其藝術能力的發展。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和聽課中,我發現課堂呈現的評價並不那麼精彩。如何讓課堂教學中的評價能真正有效起來,讓評價“藝術”起來?近年來,我在藝術課堂教學中針對評價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進行了摸索與實踐。

  一、“教師評價”的問題所在及解決方法

  我們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想透過評價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啟用課堂,以此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但評價的語言和獎勵過於簡單及單調,如,“你真棒”“你真聰明”不絕於耳;“小紅花”處處開;“小星星”漫天飛。日子久了,學生也膩煩了,提不起興致。隨著學生素養的提高,漸漸地能體味出那些“簡單評價”的空洞、蒼白。

  其次,有時我們教師評價不夠客觀。學生對於學習材料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新課標要求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提倡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我們既要注重人文性,關注人的情感個性,又要堅持科學性,實事求是,做到科學與人文的整合。由於個體的差異性,教師對於學生的見解要做認真地分析,進行客觀的評價,不能用同一個評價尺度;又因為他們畢竟是學生,理解不可能沒有偏頗,所以教師應該引導糾偏。在課堂教學中,對於學生反饋的資訊,教師要善於扮演“公正法官”的角色,及時給予精確恰當的“判決”,從而使學生能對自己的學習效果和能力有一個科學、正確的估計,進而明確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

  只有來自教師客觀的、有針對性內容的語言評價和教師飽含真誠、欣慰的微笑、點頭、讚許等,才能成為學生學習內在的、長久的、不竭的動力。

  此外,別忽視對“後進生”的激勵性評價。後進生有一個很突出的心理障礙是缺乏自信。對於後進生的每一次發言,每一次表演,每一個微小的進步,教師的激勵性評價顯得尤為重要。記得一位平時不善於表現的同學在我提出要求後手微微動了動,兩眼看著老師可又避開了老師的目光,我敏銳地發覺了,於是用充滿希望的語氣說“今天老師非常高興地看到一位同學也要演唱了,讓我們聽一聽!”他站起來輕輕地唱了一句,有些緊張,偷偷地看了老師一眼,聲音低了下去。我趕緊評價:“多好聽的聲音哪!來,讓你的勇氣為歌曲增輝!”這位同學的激動可想而知,自信心也高漲起來,成功地完成了歌曲的演唱,其他同學也不由地報以熱烈的掌聲。

  教師要善於從學生的反饋資訊中,敏銳地捕捉到其中的閃光點。平時表現較差的學生開口了,哪怕還很稚拙,也應給予熱情肯定。我想,如果我們用火熱的語言去溫暖學生,他就能放射出生命的活力;我們用如陽光般的溫暖讓他生根發芽,他們就會綻放出生命的花朵。

  二、“學生評價”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在新課標背景下課堂中交流越來越多,學生的評價是否合理呢?他們的評價方法恰當嗎?不少老師能給學生以準確的評價,但往往忽略了讓學生做出評價。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做出自己的評價。這種評價首先能讓學生了解到正確評價別人的方法,注意說話的語氣,既要表明自己的觀點,又讓人容易接受。其次可以引導學生針對不同的觀點發表自己的想法,這樣做往往能激起同學之間熱烈的討論,甚至論戰,極大地調動起學生表現的慾望。

  我發現以往學生評價時應用的語言簡單、沒有層次變化,例如,評同學的演唱用“響亮或不響亮”“好不好”“有感情還是沒感情”,到了評價同學真正優秀的表現時,還是用這些語言,缺乏感性的東西。因為沒有什麼深度和廣度,學生的理解、思維、表達並沒有得到較好的發展。

  經分析,我發現問題大多出在老師自己身上:

  第一,教師對評價的功能理解不透。

  第二,教師的教學藝術性不高。

  針對發現的問題,我採取了以下做法:

  首先拓展學生評價的物件,可以是學習夥伴、自己,還可以是教師或音樂作品及作品中的角色;可以是態度、情感,也可以是學法、過程和結果。

  其次,教給學生“評價”的方法:

  A、先肯定,再指出不足進行補充,或提出反對意見,或提出挑戰,總之要學習關注別人的學習情感。

  B、評價態度要誠懇,語言要真誠,如:“我想對XXX說……”“我覺得你演得真好,可如果讓我來,我還會這樣演……”“我的想法跟XXX的不同,我認為……”。

  在評價時,語言不能簡單、空洞,如:響亮、有感情等,而要具體,有針對性。如:"聽了你的演唱,我好像看見……”“你創編的節奏讓我有想跳舞的感覺……”“我覺得……會更好,因為……”。透過這樣的引導、訓練,課堂上的評價會朝著精彩的趨勢發展。

  三、“評價時機”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教育是用心點燃心”,恰當地運用課堂評價就能點燃學生心中的希望之火。在強烈的評價意識和明確的評價目的的基礎上,一般地說,評價以激勵為主。老師臉上露出驚喜的笑容,向學生豎起大拇指熱情地說“你真善於動腦筋,這段旋律真有創造性”。聽了這樣熱情的鼓勵,這位同學小臉發紅,兩眼放射出興奮的光,學習的積極性更加高漲,同時也引發了其他同學的學習熱情。

  但如果過分強調評價,在藝術課堂的每個環節都應用評價的話,會將評價和個性化的學習活動割裂,使課堂評價陷入機械化。經過認真地思索,我發現並不是每個教學環節都要評價,其實不少的教學環節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去體驗、感悟,促使學生經歷一個傾聽、分析、判斷和積極做出應對(主動地稱讚或反對,挑戰或質疑)的“學”的過程,而評價只是學生“學”的過程中一種自然的反應。

  因而,我在平時的教學中依據教學內容和學情,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學”中及時捕捉多方面的資訊,大膽主動地做出各種應對,其中包括評價。這樣的評價就不會顯得機械、呆板,反而為課堂增添了活力,有利於學生藝術素養的提高。

  在評價過程中,要注意融入情感教育,做到心誠意切,對學生高度負責。教師在評價中除了用熱情洋溢的語言,還可以抓住時機使用準確的肢體語言:一個鼓勵的目光,一個親切的微笑,一個有力的動作,為學生的一次演唱而陶醉,為學生的一次發言而領頭鼓掌,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師是多麼欣賞自己,同學是多麼佩服自己。我相信,恰如其分的肢體語言,讓它順其自然地出現,會讓一切“盡在不言中”!

  真實、真摯、真情的課堂評價會促進民主的課堂氣氛,有利於營造師生愉快交流的心理氛圍,如果精彩的課堂如同師生的智慧共同烹調的一場“盛宴”,那藝術化的“評價”就是那佐餐中必不可少的調料,使課堂生輝,讓師生回味。

音樂教師讀書筆記8

  教師,不能不讀書,因為唯有書香能致遠;教師,不能不讀書,因為學生時刻在進步。—————題記

  《走在行知路上》是鄉村教育家楊瑞清先生所著。書中平白的話語,平實的文字,平常的生活,平凡的崗位,就像楊先生質樸的話語一樣平易近人,然而書中許多教育的故事讓我久久不能遺忘,像《八顆柿子樹的故事》、《夏令營中是較量》、《校園、花園、果園》、《守住寧靜》等深深地感染著我、激勵著我。

  從楊瑞清先生那些樸實的話語中我著實感到這位鄉村教育家的不平凡:畢業時,原本有機會留在城裡的他,卻主動和同學一起要求到最苦最偏僻的鄉村小學當教師;“升遷”為的團縣委副書記,卻硬是“辭官”回到五里小學:“適合做青年團工作的人不少,不缺我一個,紮根鄉村教育的人不多,不能再少我一個。”從這句話中,我深深體會到楊瑞清先生對農村教育的執著與熱愛。

  探尋楊瑞清先生的成長曆程,我深刻地感覺到,行知小學的成功之路,使我看到了堅忍不拔的信念力量,正是陶行知思想對他的深刻影響,正是他對陶行知思想的執著,才會讓他選擇到偏僻農村,三十年如一日地實踐著自己的教育理想。我們每個老師在剛邁出校門時,都曾懷抱著美好的教育理想,但隨著時間推移、歲月流轉,這份理想已是慢慢變淡,漸去漸遠,甚至不復存在,於是我們每天所從事的教學便成了工作,不再是一份事業,而以這樣的心態對教育,只能出現職業的倦怠。楊瑞清的成功,在於他對教育的美好追求,在於他但他始終如一地堅持,面對行知小學辦不下去的挫折也不曾放棄,在困難前面,他選擇了迎難而上,一種對教育的忠誠不渝地堅持。

  在書中,楊瑞清始終把賞識教育和樹立孩子的自信心作為教育一個重要原則。在他的言談中時時會出現兩個詞:舒展和自信。他強調,教育要關注學生一生的生命狀態,要培養學生對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對幸福的感受能力。讓他們感覺到透過自己的誠實勞動,讓自己這一輩子幸福起來。他還在書中告訴我們,教育的本質是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不僅愛孩子,還要愛孩子的家長,愛社群的老百姓,愛國家,愛人類。教育就是要引導學生愛同學、愛父母、愛老師、愛社會,讓每個生命都成為“愛的源泉”。

  楊瑞清先生在演講中發出了這樣的名言:農村教師可以不進城,可以不提拔,也可以不發財,但是不可以不自信,不可以不快樂,不可以不成長。他還把教師的成長歸結為20字成長準則:躬於實踐,勤於讀書,善於交友,精於思考,樂於動筆。

  當楊先生把一所在中國有千千萬萬個默默無聞的五里小學辦成蜚聲國內、譽滿國外的知名學校後,明確地提出京浦口區行知小學的學校目標:“上千農家子弟健康成長的現代校園;上萬社群農民終身學習的精神家園;眾多城市學生盡情體驗的鄉村田園;無數有識之士熱情共建的文化樂園”。

  楊瑞清,這位走在行知路上最前沿的領路人,除了留給我們太多的感動和敬佩外,還留給了我們對行知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對行知思想的具體實踐,也同時留給了我們對教育、對工作、對事業、對自己的思考,如何做一名新時期的教師,他已經用自己的真實行動給了我們最好的回答。儘管我們還會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面臨許多的困難和挫折,但只要我們自信、執著和堅持,相信信念的力量,就一定會尋找到教育的“烏托邦”,收穫理想的教育,辦出學生幸福、家長滿意、社會認可的人民教育,讓我們所有的島城孩子都能享受最優質的教育,成為品學兼優的社會有用之才!

音樂教師讀書筆記9

  俗話說:“若給學生一碗水,自個必有一桶水”。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在暑假期間,更應該充實自己,待開學時更加優秀的面對學生。充實自己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讀書,趁著假期,我讀了由王豔芳老師寫的《給音樂教師的建議》。裡面剪短但具有代表性的課堂真實小故事,使我看到了原來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也正是成千上萬小學老師同樣面對的問題,王老師的解決方法也讓我受益良多。

  紅色的封皮,薄厚正好的書讓人一拿到手就有趕緊讀下去的慾望。《給音樂教師的建議》記錄了一位從教二十多年的小學音樂教師在教育教學生涯中的探索和感悟。她的音樂課上得非常鮮活靈動、貼近孩子、富有特色。書中一個個突發奇想的小妙招,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實踐性和操作性很強,非常實用,從中我們也看到這位教師的教育智慧和對孩子的愛心。

  李鎮西老師為本書作序,序中有這樣一句話:我的書,你也可以寫。我這裡所說的“也可以寫”,有個前提,那就是首先踏踏實實地做——做好每一天的教育。然後,用筆忠實地記錄自己的教育生活,包括自己的教育行為、故事、感悟,等等。只有做得精彩,才能寫得精彩;而精彩地寫,又能促使我們更加精彩地去做。

  書中編輯了王老師的日常教學教育教學案例,分為五輯。第一輯穿越心靈的歌唱——暢享音樂;第二輯一切行動聽音樂——課堂管理;第三輯潤物無聲育桃李——德育滲透;第四輯帶上小耳朵出發——名曲賞析;第五輯徜徉在音樂的天堂——音樂活動。這些案例,涵蓋了德育滲透的、課程資源拓展的、音樂課堂管理等方面。每個案例也配了簡短的教學反思,這些反思也只是心靈雞湯式的思考導引。上海的陳璞老師點評此書讚道:從研究的角度來看,這樣的一種研究是一種敘事研究方法,屬於“質”的研究,這也是一線音樂教師比較容易入手的研究途徑。這樣的研究,要是從單個的案例來看,其本身的價值與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推動力是有限的,但如果能像王老師一樣,在堅持中跋涉,在快樂中探索,“量變”最終能引起“質變”。這本書,印證了一名普通的小學音樂教師,同樣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成為一名優秀音樂教師,乃至於成為一名音樂名師。

  看完王老師的書我還有一些啟發,音樂課就是音樂課,要讓孩子和語文數學課有明顯的區別體驗,我們不必拘泥於音樂課本,要以學生為中心,結合課堂實際情況上好每一節課,照顧到每一個孩子的感受和表現。比如在書中王老師上來一節別開生面的音樂課,因為一場“不期而遇的暴雨”,由於安全起見,多媒體不能用了,王老師就以這場“暴雨”為主題,發散學生思維,上了一節編創課。在課堂上編創不經使孩子們發散思維,鍛鍊合作能力,而且想展示自己,有特長的同學還彈奏了有關暴風雨的鋼琴曲,孩子們發動大腦,用自己喜歡、熟悉的曲調來替換歌詞表達現在的心情,一堂音樂課好不熱鬧!孩子們不但鍛鍊提升了音樂創編的能力,而且每個人都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特別開心。

  剛工作的時候,學校單位要求每位老師每週都要寫教學反思或者教育小故事,記錄本周的工作,我當時很煩惱,覺得平時的課時那麼多,課後作業比學生的還多簡直是煎熬,但是看了王老師的這本書我改變了這種膚淺的想法,在王老師的每一個課堂小片段後面,都有一小段自己的課後反思。名師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這些青年教師呢?實踐出真知,但是也要善於反思和總結,只是一味的埋頭去做還不行,還要回過頭去想、去思考,去總結。

  上課有《問好歌》,下課有《再見歌》,還有《安靜歌》,“起立”“坐下”也都用音樂來表達,學生們除了學唱歌,還能聽故事、做遊戲……這樣的音樂課哪個孩子不喜歡呢?我要深刻反思自己,在認真上好課本上指定的課程以外,多幫助孩子們開拓視野,讓音樂課堂充滿了創意和快樂!

音樂教師讀書筆記10

  在音樂教學中,以人為本的新教學觀是現代教學觀念的核心。學習者是整個課程的核心,是一種透過學生主動學習來促進主體發展的一種教學思想和教學方式,其實質體現了現代教育特徵。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醒青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求知的心奮感與成功感的結晶,是教師不斷引趣、啟發、練習、創造、反饋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教師在教學中讓學生透過說、聽、唱、做、想等多項活動,把學生從簡單低階的趣味性階段,引向求知的樂趣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學需要,創設合乎實際的教學情境,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透過聽、視等多種途徑積極參與教學過程,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

  如果說“聽”是引導學生對音樂形象的初步聯想,那麼“視”就是把這一聯想進一步深化到具體形象。音樂離不開聽,但又不能僅僅停留在聽覺階段。因為音樂總是在表現和探索並形成一定的意境。如果過分強調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排除干擾專心的聽,這只是注重了音樂藝術本身的個性。如果能運用各種輔助手段,多元化的幫助學習者消化、吸收音樂,這就注重了音樂與其他藝術的聯絡。可以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理解多元文化。這些與音樂相關的領域、相互溝通、彼此強化。

  教育心理學家認為:如果學習者能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更準確,更能有效的把握學習物件。如動態的、視覺衝擊等參與音樂的感知與體驗,收效會不錯。因此,採用視聽結合的教學模式更能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從而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有一項調查顯示:視聽與只聽獲得的收益,視聽明顯大於只聽效果。而視聽結合的教學模式,最重要的是學生積極的參與。新的課程中也給學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與參與空間。

  第一,角色轉換

  即以學生為本位,改變以往被動的角色,讓學生承擔一定的課題,給學生以發揮的空間。組織學生生機勃勃的參與。帶給學生以快樂。使課堂內充滿笑聲。學生設計,教師的補充。師生共同討論。教學容量大,學生印象清晰、受益匪淺。

  第二,設疑

  這是教師有目的有選擇地向學生提出問題。設疑是為了啟發學生探索的慾望,這是為了一步步引導學生透過探索找到正確的答案。“疑”可以是針對教學重點而設,也可以是為解決教學難點而設,還可以為啟發誘導加深印象而設。

  第三,教學目的

  音樂教學的根本目的不只是讓學生在課內多聽幾首好的作品,而是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利用有限的教材去激發學生欣賞音樂興趣的火花。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動力,學生有了這種動力就可以利用多餘課內教學時間的多少倍,去尋找比音樂課堂內多若干倍的音樂作品。傳統的音樂教學把內容與注意力重點放在過去是被中西文化的闡釋或演繹,而這些東西雖具歷史性,然而歷史感太沉重,與現代生活的藝術相隔的時間太過久遠,無法跟上時代的脈搏。無法跟上學生前進的腳步與需要。如將視聽的教學模式貫穿於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創新潛能開發,強調他們的創新性,使學生不僅聽到聲音,同時能欣賞到形象,從而陶冶性情,加深對學習音樂的愛好。

  愛因斯坦曾說過:“在學校和生活中,工作中最重要的動機是工作中的興趣,是工作獲得結果時的樂趣,以及對這種結果的社會價值的認識。”所以,我們作為基本教學中的一員,要不斷創設出符合時代需求,符合學生髮展需要的新思路。

【音樂教師讀書筆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