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中秋節> 中秋節的來歷簡單介紹

中秋節的來歷簡單介紹

中秋節的來歷簡單介紹

  節日,是指生活中值得紀念的重要日子。是世界人民為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創造的一種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跟著小編來看看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中秋節的來歷簡單介紹1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中秋節的來歷簡單介紹2

  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於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中秋節也稱為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也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至今已歷史悠久。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因我國古時的歷法,農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稱為“中秋”。

  一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中秋節的來歷簡單介紹3

  “中秋”二字,始見於《周禮》:“中春晝,鼓擊士鼓吹豳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雲。”按照我國古曆法的解釋是:“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叫“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稱“中秋”。十五日夜,當一輪明月懸掛中空,人們望著玉盤般的明月,自然會想到家人的團聚,“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因而人們又把中秋節稱為“團圓節”也就成了中秋節的來歷。

  月亮,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物體呢?幹百年來,曾引起人們無窮的遐思與猜想。《唐逸史》中,記載了唐明皇夜遊廣寒宮的故事。故事說八月十五日夜,鄂州人羅公遠與李隆基一塊在宮中賞月,他對玄宗說,願同陛下一起去遊月宮,說完就將柺杖向空中擲去,化為一座銀色的橋。羅公遠請玄宗一同登橋,走了數十里,來到一座大城門前,玄宗抬頭見匾上寫著“廣寒清虛之府”,只見幾百個白衣仙女,在寬闊的庭院裡翩翩起舞,奏著霓裳羽衣曲……這個傳說,反映了人們對月亮的嚮往,也是最初的中秋節的來歷。其實,月亮是一個荒涼、坎坷、萬籟俱寂、沒有生命的星球。月球基本上是一個圓球形,直徑為3476公里,相當於地球的四分之一。其表面積是地球面積的十四分之一,差不多與亞洲面積相等。體積只有地球的四十九分之一。它的引力只有地球引力的'六分之一。在月球上走動,誰都會輕飄飄的,一跳就可以跳六七米高。

  古人云:“一片冰心在玉壺”。隨著科學的發展,科學家們發現月球上還有水冰,而且北極地區的水冰是南極地區水冰的2倍。近年來,美國科學家採用“月球勘探者”探測器探測月球,發現月宮裡藏有水,按照目前用中子光譜儀測量可達到的月面深度0。5米計算,月球上水的總儲量大約在1100萬噸到3。3億噸之間。月球水冰的發現,將極大地激發人類登月的願望,加快人類開發和利用月球的步伐。

  月球圍繞地球旋轉,是地球的天然衛星。它本身不發光,月光是太陽光反射的結果,那麼,為什麼“月到中秋分外明呢”?

  當地球在月亮和太陽的中間,月亮被太陽照亮的一面全部對著地球時,我們就看到“滿月”,也稱之為“望”。這時我們所見的月亮面,月亮也應是最明亮的:

  八月十五這天,正值秋分前後,太陽光差不多垂直地射在月亮上,因此月亮反射的光線較強;同時,地球上正是秋高氣爽的時節,空氣中的水汽較少,吸收和反射光線的能力大大降低,空氣的透明程度也較好,月光能順利地照到地面。在晴朗的夜空,懸掛著一輪圓月,這時的月亮看上去就顯得分外明亮了。

  中秋節的來歷簡單介紹4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

  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蹟。

  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

  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古時有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故稱“月夕”或“祭月節”。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

  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中秋節月亮圓滿,家人團聚,出嫁的女兒回家團圓,因此又稱“團圓節”、“女兒節”。在廣府地區,中秋節俗稱“月光誕”。

  中秋節的來歷簡單介紹5

  每年農曆的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也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領國。因為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為中秋節。又因此夜皓月當空,民間多於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記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裡的“夕月”技術拜月的意思。兩漢時以具雛形,唐時,中秋節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歐陽展(公元七百八十五——約八百二十七年)於《長安玩月詩序》雲:“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雲中,急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纏魂園,故曰中秋。”

  賞桂花、飲桂花酒: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玩花燈: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

  吃月餅:中秋節賞月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中秋節的來歷簡單介紹】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