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盡忠職守的歷史典故

盡忠職守的歷史典故

關於盡忠職守的歷史典故2篇

關於盡忠職守的歷史典故1

  蕭何沛縣人,由於他精通律令,再秦朝末年時便在地方當任一個小官,秦朝監察泗水郡的御史見蕭何能幹,便任命他為屬史,蕭何總是把公務處理得條理井然,因而又當任了泗水郡卒史,而聲名遠播。

  由於和劉邦同鄉,因此蕭何總是不吝對當時落魄的劉邦施以援手,後來劉邦當上了亭長,必須解送犯人前往咸陽去勞服役而缺盤纏,蕭何很大方的掏出五百錢來資助他,令劉邦深受感動。

  秦朝在秦始皇的暴政下,各路的英雄好漢,紛紛揭幹起義,在劉邦起義時蕭何便追隨在他左右,而被任命為沛丞,監督並辦理日常公務;當劉邦攻克咸陽時,眾將都分取金銀財寶,只有蕭何將秦朝丞相御史掌管的法律詔令等文獻視同珍寶,細心的收藏。

  後來劉邦能夠掌握天下險關要塞與百姓疾苦等相關資料,都拜蕭何彙整秦朝文獻所賜,可見蕭何是個有卓識有遠見的人,這一點也奠定了劉邦戰勝楚霸王項羽,建立了大漢天威的重要因素。

  話說楚霸王項羽的軍隊,也攻入咸陽城,但他並沒有實踐“先入咸陽者為王”的約定,來擁護劉邦為王,反而仗著他龐大的軍力,將蜀漢關中之地分封給劉邦,而立為漢中王,當時劉邦忿恨難消,蕭何勸他要忍著,畢竟項羽勢力遠超過劉邦。

  劉邦經過一番思考後,接受了漢中王的分封,到漢中後便以蕭何為相,治理一切事物,並以漢中為基地,屯糧練兵,以便圖謀霸業。那項羽稱王不到一年,由於賞罰不公,引起許多諸侯的叛變,劉邦也抓住了這個機會,起兵叛變,蕭何則留在漢中觀察戰況,以便隨時可以補充人力及糧食。

  劉邦在外作戰,還不時的派人來漢中視查蕭何的動靜,蕭何知道劉邦懷疑他之後很難過,但仍然還盡心的`輔佐他,漢中在他治理下,逐漸成為一個富裕的城市,也是劉邦最強大的後盾。

  三年的苦戰,劉邦終於在蕭何、張良、韓信的協助之下,獲得勝利而攻下半壁江山,最後逼得項羽兵敗而自刎於烏江畔。但蕭何卻沒有因而懈怠,反而更加努力的埋首於經卷中,認真的為劉邦圖霸天下的大業擬出一個美的藍圖來。劉邦曾對蕭何說:“若不是賢卿不分晝夜的運籌惟幄,朕也不能這麼順利就坐擁江山。”

  劉邦稱帝不久,陳豨判變,劉邦親自率軍前往邯鄲討伐,平定了叛亂,回到朝中,便封蕭何為相國,相國的職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並且派了五百名士兵保護他。這時賀客有叫召平憂戚的表示大禍臨頭,蕭何禮貌的詢問,召平詳加分析之後,蕭何嘆了氣說:“伴君如伴虎,我早該料到那五百士兵是皇上派來監視我的,但我該如何是好呢?”那召平教蕭何辭謝封賞,並把錢捐給軍隊,表示忠心不二。蕭何照顧百姓,體恤部屬,很快的得到民心,因此劉邦出宮平定判變時,又開始監視蕭何。

  蕭何無可奈何,只好聽門客建議,強佔民地,藉以毀壞自己的名聲,不久,劉邦回宮,看到蕭何對自己的揶揄不但不在意,反而一心為民請命,請求劉邦將不用土地開放給貧苦的百姓耕種。

  劉邦生氣的回絕,因他嫉妒蕭何愛民如子的心。他以勾結富商、謀盜國土的罪名,將蕭何囚禁起來。這時有位王姓的武官,正氣凜然的說:“敢問皇上,相國所犯何罪,為何將他囚禁起來?”劉邦沉著臉說:“身為相國,不知潔身自愛,串通一些貪婪的商人打我土地的主意,收受商人的賄賂,早該判處不赦之罪!”王武官說:“前些時候判變連連發生,相國留守京城,若有二心,還怕沒有稱帝王的機會嗎?事實證明他的忠貞,他怎麼會在乎一點賄賂?這全是子虛烏有的罪名啊!”劉邦自知理虧,只好心不甘情不願的放了蕭何。

  蕭何一生奉獻國家,雖蒙受許多不白之冤,然而他依然盡忠職守,未曾忘記身為臣子的本份,堪為後人所傳誦。

關於盡忠職守的歷史典故2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

  【釋義】鞠躬:彎著身子,表示恭敬、謹慎;盡瘁:竭盡勞苦;已:停止。指勤勤懇懇,竭盡心力,到死為止。

  歷史典故:

  諸葛亮,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是聰明與智慧的化身。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三教九流無所不知,四書五經,無所不曉。

  47歲時,諸葛亮向後主劉禪呈上《出師表》,表明自己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心跡。

  為了統一中原,諸葛亮曾經多次兵出祁山,前幾次出兵,都是因為糧食不繼而退兵,第五次他接受了以往教訓,非常重視糧食供應。他設計了一種叫做木牛(改進的獨輪車)的運輸工具,用它把糧食運到斜谷口囤積備用。

  公元234年,諸葛亮用木牛流馬運糧,做好充分準備後,約孫權同時對魏國發起進攻,兩面夾擊魏國。他率領10萬大軍出斜谷口,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構築營壘,準備長期作戰:分一部分兵士在五丈原屯田,跟當地老百姓一起耕種,以為久計。司馬懿率領魏軍也渡過渭水,築起營壘準備和蜀軍長期對峙。魏明帝命令司馬懿只許堅守,不準出戰。

  與此同時,孫權應約派出三路大軍進攻魏國,配合蜀國的行動。魏明帝親自率領大軍南下,大敗吳軍。諸葛亮只好孤軍作戰。蜀軍很想跟魏軍速戰速決,但司馬懿固守營壘,堅守不出,決心要打持久戰。雙方相持了一百多天。

  有一次,司馬懿虛情假意地接待前來下挑戰書的使者,問道:“你們丞相很忙吧,身體還好嗎?”使者回答說:“丞相很忙,軍營裡大小事都親自過問。他每天早起晚睡。近來胃口也不太好,飯量很小。”使者走後,司馬懿對將士們說:“諸葛孔明食少事多,怎能支撐長久呢?”不出司馬懿所料,諸葛亮就在這年八月病故,年僅54歲。

  按照諸葛亮生前囑咐,蜀軍密不發喪,各路人馬按序撤退。

  司馬懿探得蜀軍因諸葛亮病死而退兵的訊息,立即率軍追趕。剛過五丈原,忽然蜀軍旗幟轉向,戰鼓雷鳴,蜀軍將士們轉身掩殺過來。司馬懿大吃一驚,趕快掉轉馬頭,下令撤退。待魏軍退遠了,蜀軍才緩緩撤出五丈原。

  雖然,諸葛亮沒能實現統一中原的願望,但是,他在政治、軍事等方面的才智和鞠躬盡瘁、忠於職守的品格,永遠師儀後世。

【盡忠職守的歷史典故】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