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清明節> 清明節習俗隨筆

清明節習俗隨筆

清明節習俗隨筆(9篇)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裡,應該很少人不知道隨筆吧?隨筆,或講述文化知識,或發表學術觀點,或評析世態人情,啟人心智,引人深思。想看看大家都在寫什麼樣的隨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清明節習俗隨筆,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清明節習俗隨筆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對,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一般在每年的4月4日或4月5日,清明節有洗艾葉澡、放風箏、盪鞦韆等習俗,當然它也是出門遊玩的好時節。

  清明節的早晨,爸爸媽媽帶著在家憋壞了的我和弟弟去蓮花山踏青,感受生機盎然的春天。我們從少年宮停車場開始步行,經過一片碧綠碧綠的草地,看著天空中兇猛的老鷹,可愛的熊貓,多腳的蜈蚣,還有大大小小五顏六色的風箏,感覺自己也要翩翩起舞了。走過一級級的石階,我和弟弟一馬當先一路攀登到山頂,那滋味是汗水混著舒爽,怎一個快活了得。

  來到山頂廣場,可以看到偉大的鄧小平爺爺的塑像,看到壯觀的大鵬展翅,看到雄偉的平安大廈,彷彿整個深圳盡收眼底。我真想敞開懷抱,像春風一樣溫柔地擁抱它們。我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於是,便看到兩姐弟在山上空地追逐著,飛奔著……下山時,我順便數了數石階,一共有392級呢!我和弟弟蹲下來測量了一下,一級臺階有十五釐米左右,六級臺階就接近一米高,我們就大概估算出了蓮花山的海拔,應該不下100米。雖然沿路走下來有一點累,還有一點枯燥,但這可難不到姐弟倆,我們立刻來了個“花式”走法——走不同的路,邊走邊數,居然輕鬆地下了山。

  回到家,爸爸媽媽會讓我們去樓下小區盪鞦韆,鞦韆簡簡單單,兩根繩子加一塊木板,我一邊蕩著鞦韆,一邊想著清明節的傳說,有點好奇,是不是重耳站在介子推依靠的那棵樹前,發明的這個鞦韆呢?鞦韆一前一後地擺動著,也盪出了我的疑惑和些許的疲憊。

  晚上,阿姨把剛煮好的艾葉水倒進浴缸,然後再加半盆的熱水,就可以泡艾葉澡了,洗完澡香噴噴的,疲倦更是消失殆盡,又不會被蚊子咬,我喜歡清明這一習俗!

清明節習俗隨筆2

  在我的老家安慶,有一個習俗,那就是“清明節祭祖”,別認為這很普通,其實我們全家人對其是非常重視的。

  在離老家幾十公里處,有一個小鎮——許嶺鎮,是我們每年都要去的地方,那有一座山—許嶺,安葬著我們徐氏幾十代先人們。

  山上,數不清的樹木,荒草和荊棘,證實了他的古老。可是他也阻礙了我們前進的腳步,為了祭拜祖先,我們也不會屈服,折斷多餘的樹枝,踩平多刺的荊棘,一步一步向前走。到了墳地,我們看見了大大小小的墳。爺爺帶路,先找到我們最親近的先人,然後爸爸和叔叔除去墳上的荒草,爸爸拿著三根香串上六張紙錢插在墳頭上,接著叔叔拿出一疊紙錢在墓碑前點燃,我當時親眼看見墓碑上玄孫一欄裡有我和兩個弟弟的名字,還有幾個沒見過面的堂兄弟的名字,當時我的心情很沉重,為什麼他們沒有來祭祖呢?也許是他們在外地過年,沒有回來。然後就是放炮竹了,接著我們就要給祖先叩頭了,叩頭時,先要雙膝跪下,然後雙手觸地掌心向上,叩頭三次,這樣重複三遍才是對祖先最恭敬的禮節——三拜九叩大禮。最後,我們要把祖先“請回家”。

  回家後,要將祖先供奉在牌位上,在牌位前還要擺上供品,這供品也是有講究的,雞、魚、肉、豆腐、糕點、水果、酒、茶等一樣都不能少,而且雞和魚的頭要向著牌位。拜完祖先才能吃年夜飯,在吃年夜飯時,餐桌上也要空一個座位,那是留給祖先享用美食的。從大年三十到正月初四之前,祖宗牌位前的香火是不能斷的,否則寓意香火不旺!

  到初四的早上,我們就要送祖了,送祖時要將供品移到餐桌上,雞和魚的頭也要向著門外,我們要先向牌位拜三拜,再向門外拜三拜,以示將祖先送回到極樂世界。這樣整個清明節祭祖儀式才算結束。

  就像奶奶祈禱時說的那樣,祖先們時時刻刻在身邊保佑我們,對於我們來說也是一種幸福吧,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讓我們也時時刻刻懷念他們吧!

清明節習俗隨筆3

  祭祖,是清明節中客家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個儀式透過燒香三拜來紀念已經逝去的親人。

  清明節的早上,我還在睡夢中,被一陣陣聲音吵醒,有叫喊聲,有歡笑聲,有狗吠聲。起床洗漱過後,才發現,原來,大家都在忙著祭祖的準備,有拿著香前往祠堂的,有搬著大批紅鞭炮到祠堂外的平地的。我也像往年一樣幫著爸爸媽媽搬著雞、鴨和酒到失去的親人前面。爺爺奶奶也已經準備好了祭祖的工作,先祭拜上天,再祭拜菩薩,差不多經過兩個多小時,轉眼間已經到了七點半。我們匆匆忙忙吃完早餐,我和媽媽前往祠堂,等候族人們的到來。

  八點整的時候,族人們陸陸續續的到來了,見面後,大家互相問候,寒暄。年長的長輩們抱抱這個小孩,摸摸那個小孩的頭,所有的小孩都浸在了收利是的海洋裡,個個都笑逐顏開。在外工作的人都說些吉祥祝福的話語;握著長輩的手噓寒問暖,祝福老人;同輩們見面後,相互問候,過去一年的狀況,並祝福來年好兆頭。

  八點四十分整,經過了長時間的祝福,族裡年老而又德望的老人,大喊一聲準備祭祖,青壯年們點燃大燭大香,將點燃的大香恭敬地交給族老們,媳婦們將幾大把小香點燃後,分別交給每一個人。族老們站在第一排,下一輩的男丁站在第二、三排,孫輩的男丁站在第四、五排,後邊站著的便是媳婦們和女兒們。八點四十五分整,其中一位年老而德高望重的老人大聲喊道:“大年三十,祭祖開始,一上香,再上香,三上

  香。”三旬上香後,族老們上酒上茶,媳婦們收回大小香插到香鼎上。接著,媳婦們和女輩們忙著燒紙錢給祖宗,媽媽立刻把我叫到跟前說:“兒子,去燒紙錢的火堆旁烤烤,把一年中身上的汙漬烤掉。”青壯年們捧著幾十盒鞭炮到祠堂平地掛好,等到紙錢燒完後,大夥們就接連著幾十盒鞭炮陸續點燃,噼噼啪啪震天響,那仗勢猶如排山倒海,氣貫如虹。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歡樂的喜慶的噼噼啪啪的鞭炮聲中,期待著來年的好年景,好收成。

  隆重而傳統的祭拜儀式,寄託著人們對祖宗的掛念和感恩,透過這次祭祖儀式讓我領悟了客家人的勤勞、團結和互助。

清明節習俗隨筆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是唐代詩人杜牧寫的清明節時的情景,清明節上上墳,掃掃墓,祭拜已故的親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

  以往我都是在長沙過清明節,沒有去掃過墓,更沒有接觸過清明節的傳統習俗,而今年因為疫情的原因,清明節我在老家過,在老家過必定有特定的習俗了。

  清明節這天是中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每年一到清明節,我們便要舉行紀念活動,來緬懷革命先輩,紀念戰鬥英雄。在這一天我們還要進行禁火、掃墓、踏青、盪鞦韆等活動。在這一天我們還要吃許多美食,比如說:雞蛋、青團、篙子粑粑、艾粄等,其中我比較喜歡青團。

  青團是一種甜品,用菠菜做的。首先要準備好材料。將菠菜焯掉水,放入料理機裡,加入少量熱水,攪打成綠色菜汁,加入糯米粉和澄粉還有白糖混入麵粉裡和成麵糰。然後加入豬油揉勻。接著將麵糰分成一份一份的,按扁,取一份放上你自己喜歡吃的餡,最後用手慢慢推上去收口,點上油脂放入蒸鍋內蒸八分鐘便可以了。

  每當媽媽一做好,我和弟弟便一人拿一個,先猜猜是什麼餡的,再咬一大口看看猜對了沒。當我拿到豆沙餡的時,便得意地對弟弟說:“看!我吃到了你最喜歡吃的豆沙餡!哈哈哈!”

  青團雖然美味,但不一次不能吃太多。沒吃過的人可以試一試,真是人間美味呢!

清明節習俗隨筆5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提到清明節,大家想到的大概就是給自己那些面都沒見過的老相宗掃墓燒紙,亦或是半夜三更上廁所沒紙你老祖宗來給你送紙來了(什麼玩意)。

  清明節不只有那些陰間玩意兒,它也擁有跟其他中國傳統節日一樣的美食——青團and清明粑粑。清明草是用來做這兩種食物的原料,這可不是長在墳頭上的草,在路邊經常就能看得到,其莖、葉為綠色且表面有一點絨毛,花為黃色,跟傳說之下①裡的“小花”一個損色兒。採摘清明草時一定注意不要連根拔出,只需把莖掐斷就可。

  我曾經與一個同學去採清明草,操場(重師那個大操場)修建以前是一片荒蕪之地,雜草叢生,清明草也是大面積繁殖,熟悉的“草影”早已讓我有了想讓它離開地面的念頭。

  說好的“清明時節雨紛紛”,當天不只是萬里無雲,可能十萬裡都無雲,太陽曬著地面,沒有一點清明節陰間的氣氛。我在這“千里清蒸,萬里紅燒”的氣候中尋找著一棵棵草,找到了就把莖掐斷,從地裡取出來再放到一隻手裡邊,不出一會兒就有了一大把草。太陽似乎並沒有看過日曆,愣是把清明節過成了三伏天,草有很多絨毛,手心很快就開始往外排水,毛乎乎加粘乎乎的感覺似乎讓我隱隱約約看到了過世已久的老祖宗的容貌。在我不斷穿越陰陽兩界的情況下,我們總算把清明草的數量採集夠了,清明粑粑就此出鍋,味道我不是很記得,但我只是喜歡去採清明草罷了。

  結果一般都不會比過程快樂,快樂的是為結果而付出的努力,老祖宗,需要我給您燒個粑粑過去嗎?(嗶——)

清明節習俗隨筆6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在淅淅瀝瀝的小雨中,清明節到了。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是重要的祭祀節之一,是祭祖掃墓的日子。

  在我的家鄉清明節有個習俗,就是做清明粿來祭祖和掃墓。記得每年的清明節前幾天,奶奶都會去採艾草,清明粿是用艾草經過好多道工序做成清明團,再把清明團拌入米粉,拌勻,上鍋蒸熟後,再把麵糰摟搓均勻,揪出一個個小擠子,擀皮包入各種配好的餡料,餡料分甜和鹹兩種口味。我最喜歡用模具印上漂亮的圖案,剛開始,我把糰子放入模具中,用手把它壓平整,再把模具倒過來,可青團牢牢長在裡面,紋絲不動。奶奶看到後,給我講了要領,要在模具裡先鋪點麵粉,模具翻過來後在桌上敲幾下。我又重新做了一個,果然,一個完整,圖案分明的清明粿展現在我眼前。最後把成型的清明粿放入鍋中蒸,不一會兒一鍋香噴噴的清明粿就出鍋了。

  清明節一早,我們帶上清明粿,米,水和一些水果,爸爸還帶上了鋤頭就去了爺爺的墓地。我們到達後,先把東西擺放好,爸爸就開始除墓地周圍的雜草,還疏通了水溝。奶奶站在邊上敘述家裡一年發生的事情。我從來沒見過爺爺,但我想他一定是個慈祥的爺爺。最後奶奶讓我們給爺爺磕頭,希望爺爺保護我們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學業有成。

  清明節是個讓人有點悲傷的日子。我們要感恩逝去的人給我們留下的美好生活,更要珍惜現在對你付出的人。

清明節習俗隨筆7

  今天是清明節,讓我想起了這句古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引起了我內心的愁悵,我彷彿看到了這悽悽慘慘、令人斷腸的情景。清明這一天是一個讓人悲傷的日子,一個讓人思念的時刻。

  今年的清明節,我跟爸爸媽媽早早的就開車出發,在經過南山路的時候車就排起了長龍,交通也堵塞了,這樣停停開開,過了好久我們才到了中村的山角下。爺爺奶奶已經在等我們了。

  來到墳頭,只見周圍到處長滿雜草,爸爸和爺爺就一人拿一把鐮到,鏟去雜草。奶奶便拿出祭品,擺在墓前。我一看都是阿太最喜歡吃的菜,有紅燒帶魚,油悶蝦,豆腐乾,春筍,草莓還有酒。爺爺往杯子裡倒了滿滿的三杯酒說:“媽媽今天大家都在,高興你就多喝點,喝醉也沒關係!”我正看的入神媽媽將一束白菊塞到我手上,說這是送給阿太的,你去放好。

  讓阿太保佑你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不過我知道,靠祖先保佑是不可能的,要透過自己的努力才行。做完這些後,我們一行人就往回走,站在山上往下望,田裡的地裡泛著新綠,東一片麥田,西一片的油菜花,煞是好看。

  清明節掃墓祭祖,我學到了許多人情常識,並且還知道了祭祀是中華民族傳統禮儀之一。

清明節習俗隨筆8

  由於,清明節是在學校過的不能在家裡過。在家裡,吃上那平時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餚啊!而且不能在家裡和家人一起去鄉下掃墓(踏青),給死去的故人請安,給他們拜年,送上家中做出來的佳餚--清明果。讓他們保佑我的學習更好,學業成功。

  於是,星期六爸爸在家很空,決定帶我回鄉下去給奶奶掃墓。我立即拿來自己家裡做出來的清明果,拿來一個籃子在下面鋪了一張乾淨的報紙,然後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鋪在裡面,以免發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後,我把籃子放在車子的後備箱中。一切準備就緒,我們全家就坐上了車子。在坑坑窪窪的山路上車子不停的顛簸,這時我想起了後備箱中的佳餚非常擔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開慢些特別是有坑的地方。我們就慢慢悠悠的坐車,就像老牛拖慢腿。

  經過,半個小時的顛簸,我們終於到了奶奶的墳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個躬,拜了幾拜。給奶奶請了安,向他問好。對他行完了中華民族的禮儀以後,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響了起來。那聲音震耳欲聾,就像天上打雷一樣。把弟弟嚇的嗚嗚大哭起來。後來我又默默的在墳墓前許願“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學習快些進步,全家生活快樂,身體健康,學業有成”。

清明節習俗隨筆9

  “寒食雨傳百五日,花信風來廿四春。”又是一年清明時節。清明節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節日,有各種傳統習俗,這一天大家都在進行各種活動。

  我一回到老家,就發現有人正在做清明糰子,有人準備去上墳,有人準備去買酒水。清明節不能吃熟食,雖然爸爸勸了爺爺很多次不要吃冷的食物,但爺爺卻是把傳統放在第一位,無論我們怎麼勸說,都無濟於事,我們就只好放棄。這畢竟是傳統,於是我們開始製作清明糰子,我們先準備好了各種味道的清明團肉餡,再把艾葉用熱水焯,壓出苦汁,後又放入涼水沖洗,反覆兩遍;然後加一點調料,將艾葉在鍋裡煮爛。然後我們便開始動手製作了,將艾葉連汁一起和糯米粉反覆攪拌、揉勻,然後再將其搓成條,分成很多小塊,將餡填入,最後便按大家的意願捏成各種形狀了。

  我的幾個表哥突然惡趣味展現了出來,將幾個糰子揉成了屎一樣的形狀,結果就被幾個舅媽給揍了一頓。之後表弟又繪聲繪色地講述了我在網路上查詢的關於清明糰子由來的傳說。講完過後,我們又商討了下午去上墳的一系列事情,清明糰子就好了。我們匆匆忙忙的吃了清明糰子,一家人就去往祖父母的墳前,慢步走著,隱約看見一個熟悉的墳墓,潔白的掛紙在空中飄著,像空中白色的鴿子,輕輕地拿起,掛在墓頭突出的地方,這讓原本死氣沉沉的墳墓增添了幾分生氣,象徵了子孫一年一度為祖先的居處所添的新瓦。接下來就是點蠟燭,太陽般紅色的它劃過空氣,點起打火機,在與打火機接觸的一剎那,它燃了,火是那麼溫和而美麗,火光時不時閃過祖父母的面容,是那麼的慈祥,那麼的溫馨。緊接著我們又去了外祖父母的墳前,而這又有與眾不同的事,我們放了鞭炮,放了禮花,最後才告別了他們。

  清明,或許真的是一個憂傷的節日。但在緬懷過去的同時,我們同時也要面對充滿希望的未來。我們要珍惜生命,珍惜眼前現在的生活,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清明時節,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讓我們重新認知生命。

【清明節習俗隨筆】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