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歷史典故素材

歷史典故素材

歷史典故素材(15篇)

歷史典故素材1

  雞鳴狗盜(jīmínggǒudào)

  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載;戰國時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被扣留在秦國;他的一個門客裝狗夜入秦宮;偷盜出已經獻給秦王的狐裘;送給秦王的一個愛妾;孟嘗君才獲得釋放。又靠一個門客裝雞叫;騙開了函谷關的城門;才逃回齊國。到了函谷關(在現在河南省靈寶縣,當時是秦國的東大門)正是半夜。按秦國法規,函谷關每天雞叫才開門,孟嘗君的另一個門客會學雞叫,而雞是隻要聽到第一聲啼叫就立刻會跟著叫起來的。守關計程車兵雖然覺得奇怪,但也只得起來開啟關門,放他們出去。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嘗君一行已經逃走,立刻派出人馬追趕。追到函谷關,人家已經出關多時了。孟嘗君靠著雞鳴狗盜之士逃回了齊國。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

歷史典故素材2

  醉 打 金 枝

  醉打金枝是“酒壯慫人膽”的典型例子。與醉打金枝相關的酒局實際上是一次家宴。郭子儀的兒子郭暖在家宴後,借酒壯膽而痛打老婆昇平公主的故事。

  昇平公主嫁到郭家後,不改往日金枝玉葉的做派,在郭子儀的壽宴上拒不行禮喝高了的郭暖藉著酒勁,施以老拳,郭子儀連忙把兒子捆起來送到皇宮請罪。最後,在皇帝和郭子儀的調停下,小夫妻才和好如初,昇平公主從此變得賢淑無比。

歷史典故素材3

  【詞語】: 聞雞起舞

  【解釋】: 聞:聽到。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歷史典故】

  祖逖曾和幼時的摯友劉琨一起擔當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情感深厚,不但經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並且另有著共同的遠大抱負:立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

  一次,半半夜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你聽見雞叫了嗎?”劉琨說:“夜裡聽見雞叫不祥瑞。”“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今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怎樣?”劉琨欣然同意。

  於是,他們每日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翔,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中斷。工夫不負有心人,路過持久的刻苦學習和練習,他們終於成為了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

  【素材解讀】:

  只有不停盡力,才有大概得到成功。不路過盡力奮鬥,不能成就事業。

  合用主題:盡力勤懇自律。

歷史典故素材4

  清同治十年,在南洋經商的張弼士參加了法國領事館舉辦的一個酒會。當時,來了不少貴賓,工作人員端來了法蘭西上等葡萄酒。張弼士拿起酒杯,輕輕啜了一小口,細細品味,香甜爽口,一股綿綿的習習酒香在口中久久不能散去。貴賓們端著酒杯,都久久不願放下。

  法國領事見狀,說出了一段有趣的往事。

  那是咸豐年間,他隨英法聯軍進駐煙臺,因無葡萄酒相伴,感覺分外枯燥無味。這時,有人來報告說,在附近的山中,發現了大片大片的野生葡萄林。士兵們歡呼雀躍,他們採回野生葡萄,並用自制的小型制酒機來榨汁釀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種用野生葡萄釀造的葡萄酒別有風味,令人陶醉。

  法國領事講這則逸事時,現場不少人聽後只是笑笑而已。然而,張弼士卻將法國領事的話牢牢記在心中,並且,一個宏大的構想逐漸清晰起來。張弼士來到煙臺經過周密的考察和籌備後,張裕葡萄酒釀造公司便在煙臺橫空出世了。

  如今,張裕葡萄酒的營業額已經高達數十億元,名列中國葡萄酒業的榜首。煙臺也被國際葡萄酒局列為中國唯一一座國際葡萄酒城。

  有時,別人一句不經意的玩笑話就會蘊含著巨大商機。如果,當時張弼士聽後只是把它當成一句玩笑話並哈哈一笑,那麼,我們今天就很難在煙臺看到張裕葡萄酒的輝煌了。

歷史典故素材5

  巧言令色”留心眼

  史載,漢文帝劉恆有一次游上林苑,問陪同的上林尉:“你知道這苑裡飛禽走獸共有多少種、多少隻嗎?”上林尉一時答不上來。有個管理虎圈的嗇夫,此時賣弄伶牙俐齒,對答如流,說得文帝眉開眼笑,馬上就要封他為上林令。

  廷尉張釋之勸道,周勃和張相如都是大家公認最稱職的官員,在回答皇上問題時,有時也答不上來,哪像這小吏誇誇其談呢?如果提拔這樣的人,只怕天下人效仿,都去耍嘴皮子了。所以,提拔這樣的人要慎重。

  文帝聽後認為有理,取消了任命。要善於明是非、辨真偽,多聽諤諤之言,少聽溢美之詞,尤其是對那些懷有某種目的的奉承、吹捧和讚美的話,那些明顯過頭的話,更要留一個心眼,保持高度警惕,在心中築起一道有效防範的堅固堤壩。

歷史典故素材6

  以逸待勞

  戰國時期,經過兼併戰爭,只剩下七個大國: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之中,秦、趙、燕三國與胡人為鄰,趙國在代郡、陰山之下築了長城,設定了雲中、雁門、代三郡。到了戰國末期,北方的匈奴部落強大起來。匈奴騎兵數量既多,又很精銳,常到趙國雁門、代郡一帶劫掠,趙國軍隊無法與之抗衡。李牧是戰國末年趙國名將,智勇雙全,他長期駐守北疆的代郡和雁門,抵禦匈奴入侵。

  李牧根據敵強我弱的實際情況,對匈奴採取防禦為主、設法使敵軍產生驕傲情緒的策略。李牧在駐地設定官吏,將軍中交易所得稅收都作為士兵的伙食費用,每天宰殺牛羊為士兵改善伙食。士兵吃飽喝足之後,李牧就帶領他們練習騎射。李牧在邊疆修了烽火臺,派出很多間諜去探察敵人的動靜,並給士卒們訂立了嚴格的制度,他傳令說:“匈奴騎兵來時,要迅速進堡自守,有敢去捕捉匈奴騎兵者斬首。”因此,當間諜偵知匈奴騎兵進犯時,烽火臺立即舉火報警,李牧從不迎戰,而是及時堅壁清野,讓軍隊收好畜產退入堡壘中堅守。像這樣過了幾年,人畜都沒有傷亡損失。而匈奴以為他兵弱膽小,不敢出戰,便不再把他放在眼裡了。

  久而久之,趙國駐守邊境的兵士以為守將膽怯。趙王認為李牧膽小怯戰,遣使斥責他,但李牧依然照舊行事。趙王大怒,撤了他的職。代李牧守邊的趙將每當匈奴來犯時,就率兵出戰,結果屢遭失敗,損失慘重,邊疆不寧,百姓無法耕牧。一年後,趙王只得又派李牧去守邊疆,李牧閉門不出,稱病在家。趙王一再強令,他對趙王說:“如果一定要起用我的話,請允許我仍按老辦法行事,我才敢領命。”趙王答應了他。李牧到了邊疆,一切如前。漸漸地,匈奴以為他膽小怯戰,對他毫無戒心了。李牧關心士卒生活,每天仍是宰牛殺羊為士兵改善伙食。李牧善於治軍,他率領的部隊軍紀嚴明,軍事訓練非常嚴格,士兵個個馬術精熟,勇敢善戰。將士們日日受賞而不能報效,時間長了,都願和匈奴決一死戰。在敵軍驕惰無備、趙軍求戰心切的情況下,李牧選出戰車一千三百乘,戰馬一萬五千匹,勇士五萬人,善射者十萬人,全部進行操練,演習作戰,準備發起攻擊。

  為了引誘匈奴騎兵,李牧讓百姓出城放牧,漫山遍野都是牛羊。不久,敵人小股來犯,試探著進攻,李牧佯裝敗退,丟下數十人。匈奴單于聽說後,忙率大軍南侵,長驅直入。李牧見狀,出其不意地擺出奇陣,從左右兩翼包抄合圍,敵兵立即亂了陣腳。只此一戰,李牧就率趙軍消滅敵人騎兵十餘萬。接著,李牧又率兵消滅了澹檻部族,打敗了東胡族,收降了林胡部族。匈奴單于只得引兵遠遁,十多年不敢犯邊。

  李牧破匈之戰,先是堅壁清野,積極防禦,為以後的破匈之戰做好準備工作。然後故意以弱示敵,從心理上麻痺敵人,讓對手產生輕敵思想,從而爭取到殲敵的有利戰機。李牧是匈奴崛起後第一個與之大規模交鋒的漢族將領,並取得趙匈之戰的大捷,從而解除了趙國北部的嚴重壓力,使趙國能騰出手來西拒強秦,意義非凡。同時,在此戰中,李牧創造了步兵大兵團圍殲騎兵大兵團的奇蹟,堪稱戰爭的典範。

  此計強調:放敵方處於困難局面,不一定只用進攻之法。關鍵在於掌握主動權,待機而動,以不變應萬變,以靜對動,積極調動敵人,創造戰機,不讓敵人調動自已,而要努力牽著敵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勞的“待”字理解為消極被動的等待。

歷史典故素材7

  墨絰從戎

  亦作墨縗從戎。絰(déī),古代喪服中圍在頭上和腰間的散麻繩。意指在守喪期間從軍作戰。語本《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遂發命,遽興姜戎,子墨衰絰。”晉人杜預注:“晉文公未葬,故襄公稱子,以凶服從戎。”

  秦晉崤之戰發生於公元前627年四月辛巳日。戰役經過已如前載。戰前對於秦、晉、鄭、周王室來說,已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繼齊桓公稱霸諸侯的晉文公重耳卒,誰接替晉文公成為諸侯霸主,秦穆公的戰略透過襲鄭表現得淋漓盡致。而晉襄公新繼位,能不能繼續高擎晉文公諸侯霸主的大旗,亦透過崤之戰給出了答案。“奉不可失,敵不可縱”“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

歷史典故素材8

  傾國傾城

  漢武帝時,協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古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復傾國,佳人難再得。”武帝無限神往,嘆息良久曰:“世豈有此人乎?”。“傾國傾城”一詞,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絕倫。

歷史典故素材9

  應避“瓜田李下”之嫌

  北齊時期有個官員叫袁聿修,少年老成,性格沉穩,很有見識。後來他升任博陵太守,有一次外出考察工作,路過山東兗州。時任兗州刺史的邢邵是他的老朋友,便準備贈送袁聿修一匹當地產的白緞。袁聿修得悉後,很是為難,於是便先一步離開了兗州。

  部屬問他緣由,他說,應避“瓜田李下”之嫌。兗州乃盛產綢緞之鄉,人家把東西早準備好了,咱們還是走開的為好。正是由於袁聿修為官清廉自守,他不但政績突出享有聲望,還贏得了一個“清郎”的雅號,受到後人的廣泛讚譽。

歷史典故素材10

  指碑

  開封是清官包拯為官的地方,後人為了紀念包拯,把凡是在某些方面開封當過府尹的人的名字全部刻在一塊石碑上。

  從北宋開始,近千年間,那塊一丈許的表石碑上寫滿了開封府尹的名字。千百年來,凡是到開封的遊人都會參觀當年包拯坐堂審案的地方,然後觀摩那塊刻滿名字的石碑。

  那塊石碑的正上方有一個凹陷的深坑,包拯兩個字已模糊不可辨了。而其他人的名字卻個個清晰可見。

  原來,遊人和敬仰包拯的人站到那塊刻滿名字的碑前,都會尋找包拯的大名,然後用手指點寫有“包拯”兩個字的地方。千百年來,不知有多少遊客觸控過那個寫有包拯名字的地方,日積月累,竟然被手指磨出了一個深坑。

  二十多年前,開封對那塊石碑進行了保護,在包拯紀念館中,又重新按原樣製作了一塊石碑;可到如今,仿製的石碑上刻有“包拯”兩個字的地方又被磨去一個淺坑。

歷史典故素材11

  “千軸不如一書”

  北宋文人柳開年輕時,尚氣自任,貪圖虛名。有一年,他去參加科舉考試,穿著象徵士人身份的華麗衣服,把自己撰寫的數千軸文章用車推著,以引起主考官的注意。沒想到,主考官讀了他的文章後,覺得意境一般、文采平平,遠不如他的衣服華麗。而另一位應試舉子張景卻沉著穩重,不事張揚,僅從衣袖內拿出一篇極短文章呈給主考官。主考官讀後拍案叫絕,連連稱讚,立刻把張景的文章評為優等。“柳開千軸,不如張景一書”,一時成為文人士子趣談。

歷史典故素材12

  四面楚歌

  【釋義】四面都是楚人的歌聲。後用來比喻四面受敵;處於孤立無援的處境。

  【語出】梁啟超《中國國會制度私議》:“殆陷於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釋條文以持其說。”

  【人物】項羽(今江蘇宿遷人)和劉邦(今屬江蘇豐縣人)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佈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兵少缺糧,夜裡又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難道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麼多呢?”心裡已喪失了鬥志,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歷史典故素材13

  為官當“知惡能去”

  東漢章帝時,竇憲倚仗皇后的庇護而橫行無忌,甚至低價強奪沁水公主的田地,並威脅眾人緘口。章帝得知後,怒責竇憲,說他比指鹿為馬的趙高還要囂張。然而,章帝礙不住皇后說情,僅讓竇憲把田地還給公主,卻不治其罪。此後,竇憲更加無所忌憚,甚至圖謀篡權。司馬光對此評價:“知惡而不能去,人主之深戒也。

歷史典故素材14

  一:不妨“不求完美”——李偉明

  到某個地方做客,當地朋友少不了領著你參觀這風景那名勝。末了,你要告辭,朋友卻熱情挽留,直說還有許多好地方沒看完呢。你只好說:“留點遺憾,下次再來。”

  確實,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要留點遺憾的。我們經常聽到一種說法:XX是“遺憾的藝術”。這個主語,可以替換很多詞,比如攝影,比如影視,比如建築等等,甚至可以說人生。“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事情總是難以十全十美,遺憾總是在所難免。

  既然如此,我倒覺得,很多事情,在過程中儘管應當高標準去追求、去努力,但對於最終結果,不妨給一點“不求完美”的寬容。

  寫過文章的人都知道,一篇文章可以反覆修改無數次。但無論怎麼改,都沒有真正完美的文章。文從句順,邏輯說得通,觀點站得住腳,讓人讀得下去,就不錯了,至於“篇篇錦繡,字字珠璣”是很難的。做文反覆推敲,做事反覆思量,只要超過了“度”,都未必是好事,結果反而貽誤時機,影響效果。世事瞬息萬變,哪裡能把什麼都想遍了?

  還有的人,看到什麼都想學,希望自己什麼都懂、什麼都會,做個“通才”,成為完美的全能者。於是,每天滿懷激情,看到什麼就學什麼,整日忙得不亦樂乎。最後,多半是成了“萬金油”。古往今來,從來就沒有哪個人什麼都懂,能夠一個人包打天下。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僅不可能什麼都懂,也沒必要什麼都懂。“一招鮮,吃遍天”,與其致力於做個全能者,不如把時間和精力集中起來,在某幾個方面甚至一個方面鑽研得更深。

  完美主義者,其實更容易導致更大的不完美。任何事情都不能絕對化,現實當中,沒有百分之百的完美。《淮南子》裡有一句話:“夫待騕嫋、飛兔而駕之,則世莫乘車;待西施、毛嬙而為配,則終身不家矣。”意思說的'是,如果非要等到騕嫋、飛兔這樣的良馬才來駕車,那世上的人就沒車可坐了;如果非要等到西施、毛嬙這樣的美女才來結婚,那就一輩子別想成家了。事實就是如此,脫離實際,把要求定得太高,最後多半是一事無成,失去了很多。

  多一點對“不求完美”的寬容,反而能在同等的時間內多思考幾個問題,多幹幾件實事。所以,追求“百分百”是好的,但也不妨把目標設定得更具體可行。這樣的人生,或許會有更高的效率、更大的收穫、更理想的結果。

  做我。”面對比自己優秀的人,只有讓自己更優秀,才能做最好的自己。

  二:曠達者——黃永武

  中國人一向對“曠達者”推舉得很高,什麼是曠達呢?它的真涵義,一直不會了了。就字面上看:曠是器宇寬大,這是通曉事理,好像只要有學識、有器量的人就是曠達者啦,那就太浮泛。

  最近我忽然想到:所謂曠達者,就是通曉事物人情在時間中的因果,把現在和將來合在一起看,或把現在和過去合在一起看。一般人見花開了就開心,見花謝了就皺眉,分成二景看。而曠達者是見到花開就想到花謝,合在一起看,就不生悲喜之心了。一般人見起高樓就來祝賀,見樓塌了就來慰吊,分成得失看。而曠達者是在廢墟瓦礫上就想到當年樓臺的華麗熱鬧,合成一幕看,就不生羨惡。所謂“才下手便想到究竟處”,把因果禍福疊映在一起,統為一觀,這才是曠達。

  從前有一位宰相,剛接下相印,一時賀客盈門。貴振天下,但他卻在館壁間題了兩句詩:“霜松雪竹鐘山寺,投老歸歟寄此生!”在上臺的時分就想著下臺,在炙熱的關頭就想到雪淡。近年來也有一位“部長”,上任時不肯搬進豪華的“部長”公館,仍住在他原來的小屋,別人都勸他喬遷。他卻說:“搬進去的時候,前來主動幫忙的人簇擁著,固然神氣,等下任要搬出來的時候,那冷清孤零的滋味不好受!”他真想得通。就像桃李芳濃的季節,多少遊蜂,不必你召集都聚攏來了,等到花落的時候,也不必你遣散早就飛光哆!人的榮悴和花的開謝一樣,能把現在和將來合在一起看透,那就很曠達了。

  從前魏國有一位東門吳,他的獨子死了,卻不憂傷,旁人看不過去,責詢他道:“你的愛子,天下不會有第二個,現在死了,卻不憂苦,太沒道理吧!”東門吳回答說:“我從前也沒有兒子,那時候並不憂苦呀,現在兒子死了,不過回覆到從前沒兒子的時代一樣。為什麼要憂苦呢?”他是把現在和過去合在一道看透。所以也很曠達。

  把時間延長,將因果禍福合疊在一起來透視,就可以看見一般人見不到的景象。塞翁失馬是家喻戶曉的典故,塞翁知道馬失掉不一定是禍,馬歸來不一定是福,孩子騎馬摔斷腿又不一定是禍,等到戰爭戕害了許多從軍的青少年,那摔斷腿的孩子反而活著,竟成了福氣。因此曠達的人,總有先見之明,不同於凡俗。許魯齋有首詩說:“花謝花開,時去時來,福方慰眼,禍已成胎!”花謝的零落,是下一季芳濃的前奏;福氣快眼的年代。大禍已經珠胎暗結啦!盈虛消長,禍福相倚,所以“得”不足慕,“失”不必哀,而陳摶所說“落便宜是得便宜”的哲學,就是從這道理中證明出來的。

  莊子病危將死的時候,弟子劉之哭得很厲害,莊子告訴他說:“我現在死,雖然是比你先走,但百年後再生的時分,你卻在我後頭啦!得失難說,何必只貪跟前這片刻的便宜呢?”看破了生死關,莊子真是千古中最曠達的人了。

歷史典故素材15

  心有所畏行有所止

  明朝有個叫李汰的主考官,有一次考生私下賄賂他,他斬釘截鐵地說:“這一回由我主持考試,金錢是打不開通路的,你把銀子收起來,回去把心思用在考試上吧。”第二天,他命人懸出一副大匾,上書:“義利源頭識頗真,黃金難換腐儒心。莫言暮夜無知者,須知乾坤有鬼神。”

  反思一些領導幹部違規違紀,甚至走向違法犯罪深淵,都是僥倖心理作祟,總認為做事很隱蔽,手段很高明,不會出問題。(

【歷史典故素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