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財務管理> 論財務管理目標及其選擇

論財務管理目標及其選擇

論財務管理目標及其選擇

  財務管理的目標是企業進行理財活動所要達到的目的,是評價企業財務活動是否合理的標準。財務管理目標是一定社會經濟條件下的產物,是企業在市場競爭過程中的必然選擇。不同環境和不同條件下的企業,其財務管理目標會有很大的差異。企業所處的文化背景、政治法律環境、生產水平、技術能力和企業的內部治理結構等因素變動都會引起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變動。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時期和不同的現實條件約束,財務目標有相應不同的選擇。確定合理的財務管理目標,在整個財務管理活動中具有及其重要的意義。

  建國後到80年代初,我國長期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在傳統計劃經濟的集權管理模式下,企業財產所有權和經營管理權高度集中,企業的主要任務就是執行國家下達的總產值指標。企業領導人職位的升遷、職工利益的多少,均由產值計劃指標的完成程度來決定,這就決定了企業必然把產值最大化當做財務管理目標。因此,在非市場化的指令經濟狀態下,“產值最大化”目標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它對儘快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曾經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務管理目標,迄今為止,主要有三種代表性觀點:

  一、利潤最大化

  利潤最大化是指企業把利潤最大作為企業財務管理的最終目標。這種觀點是早期的觀點,由於存在種種缺陷,在60年代受到強烈批判。被批判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利潤最大化可能會引發比較大的風險

  【案例】原野股份公司是全國第一家被停牌的企業,導致原野被停牌的直接原因就是原野當時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用短期借款來投資當時的房地產,結果致使短期借款到期無力償還,銀行進駐,查出原野的其他幕後問題,最終被迫停牌。

  2、利潤最大化可能會導致短期行為

  當一個企業是以利潤最大化作為財務管理的目標時,就可能導致企業經營目標也出現短期行為,對機器裝置、資源等採取超負荷、瘋狂地掠奪性使用,只要在當期內其利潤最大,根本不考慮企業長遠的發展,結果使企業後力枯竭,最終走向死亡。“承包責任制”就是典型的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

  3、利潤最大化可能會引發管理者的主觀隨意性。管理者的主觀隨意性主要來源於以下幾個方面:

  (1)管理行為。管理者為了達到利潤最大化,把管理過程中的一些費用轉化為利潤在報表中體現出來。例如:本來應該在當期攤掉的費用、應該提取的折舊卻在當期不攤、不提,使當期的一些費用轉為利潤,實現當期的利潤最大化。

  (2)會計政策。管理者為了使當期利潤最大化,想方設法鑽會計政策的空子。例如:對應收賬款提取壞賬準備,企業為了提高利潤,採用最低額度提取壞賬準備。

  【案例】北滿特鋼在98年的報表中,應收賬款為5億多人民幣,但為了實現當期利潤的最大化,提取的壞賬準備卻非常少。

  二、股東財富最大化

  股東財富就等於股票數量乘以股票價格,因而股東財富最大化直接表現為股票價格最高。股東財富最大化的財務管理目標與利潤最大化的目標相比較具有以下優點:(1)具有較強的客觀性;(2)較多地考慮了風險;(3)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短期行為。

  股東財富最大化本身有以下缺點:

  (1)要求市場必須是有效的。因為只有當市場是有效時,企業活動與證券價格之間才有聯絡,否則,在市場無效時,企業活動與證券價格之間無聯絡。

  市場可分為有效市場和無效市場兩種。其中有效市場又分為弱式有效、半強式有效和強式有效三種情況。企業活動與證券價格之間的關係是:當市場無效時,企業活動與證券價格之間無聯絡,否則,必有聯絡。若市場為弱式有效,證券價格能夠反映出企業的活動,但比較緩慢,反映出來的時歷史資訊;若市場為半強式有效,證券價格能夠把企業活動的公開資訊立即反映出來且一步到位;若市場為強式有效,則證券價格不僅能把公開資訊而且把內幕資訊也都反映出來,這是一種理想狀態。一般認為西方發達國家達到了半強式,而中國的市場則有人認為達到了弱式,有人則認為還是處於無效市場。

  (2)股東財富最大化更多地考慮了股東的利益,對其他關係人的關心不夠,利益主體比較單一。

  (3)股東財富最大化對上市公司比較適合,但對未上市公司就很難比照操作。

  三、企業價值最大化

  企業價值最大化是指透過企業財務上的合理經營,採用最優的財務政策,充分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和風險與報酬的關係,在保證企業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上使企業總價值達到最大。以企業價值最大化作為財務管理目標具有以下優點:克服了短期行為;考慮來自各方面的利益;強調風險與報酬的權衡。缺點:存在計量問題,可操作性比較差。

  此外,還有一定影響的財務管理目標有:權益資本利潤率最大化、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等。

  我國的市場經濟目前仍處於新舊體制轉軌時期,仍處於探索發展過程中。或者現實地說仍是一種不成熟的市場經濟,這種現實背景決定了我國財務管理目標的選擇過程既有西方已走過的道路,也有在現實國情、現實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狀況下的個性選擇。關於財務目標的選擇,目前我國學術理論界流行的觀點是棄用“利潤最大化”而代之以“股東財富最大化”、“權益資本利潤率最大化”、“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等,主要理由是:(1)具有雙重性質的國有企業既要盈利又要承擔社會責任,“利潤最大化”會扭曲國有企業的發展方向;(2)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大公司,作為公司代理人的經理對“利潤最大化”沒有足夠的追求動機;(3)“利潤最大化”缺乏可操作性,“利潤最大化太難實現,既不現實,也不道德”;(4)“利潤最大化”使競爭者產生短期行為。上述各觀點的提出主要是在理論上分析其優缺點而決定其取捨。但是,聯絡目前我國經濟發展和企業執行的現實情況,我們不得不對“利潤最大化”做一重新審視。

  1、利潤是收入和費用配比後的結果,為實現“利潤最大化”,經營者必須想方設法降低費用或增加收入。常規的做法包括改進技術、加強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強化成本核算、提高產品質量、擴大市場銷售等等。在這一過程中,也會不可避免地發生一些短期行為。企業行為的短視、投資的盲目、市場交易的不公平競爭,凡此種種給人們帶來了諸多憂慮,認為利潤最大化和短期行為之間有絕對的前因後果關係。但是透過各種表面現象我們不難發現,短期行為不是目標選擇本身造成的,而是由環境制度不完善及行為者自身素質缺陷決定的。配套機制出了問題,採用什麼樣的目標都是難以奏效的。我國市場經濟起步較晚,維護市場經濟正常執行的相關法律法規尚不健全,對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也不盡如人意,再加上競爭者自身素質的約束,他們在市場經濟中的不適應、不成熟,導致了一些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否認“利潤最大化”,就像我們不能否定人類正常的趨利動機一樣。我們要做的是儘快建立健全市場法規制度體系,強化法規的剛性,加強法規的執行力度,為企業追求利潤創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和社會秩序。

  2、一切目標都是追求者根據現實條件的自主選擇,其本身有發展變化的規律性,不能用一個目標涵蓋一切主體追求。現實制約是企業選擇發展目標的決定因素,市場經濟中的每一個企業在經營規模、競爭實力、所有權和控制權結構、技術能力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千差萬別,每個競爭主體都有權根據內部和外部條件約束選擇這個目標而不選擇那個目標。目標多樣化和動機的變化是市場經濟發展的自然派生物,在市場調節下,企業追求的出發點不同,但最終的發展方向卻會殊途同歸。作為理論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做的是在實踐基礎上對財務目標選擇的規律性進行總結和概括,以指導實踐,而不是從理論上推斷企業應該採取這個目標而不應該採取那個目標。

  3、利潤目標是一個總體目標、總體思路,是企業理財工作的努力方向,具有指導性意義,其實現依靠一系列具體實施目標。企業行為是一個複雜的有機運動過程,日常事務的處理、投資決策、技術應用與開發、產品的更新換代以及市場開發等等,應該始終圍繞著一個最根本的目的.,既追求“利潤最大化”。在這一總體目標引導下,企業的各項活動才能有的放矢。有人認為企業的不確定性因素太多、太複雜,企業的很多行為無法判斷是否是為了利潤目標。但價值取向確定的只是方針大略,對企業行為的影響只能是總體策略性約束和總體方向性引導,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不能排除企業根據現實條件變化採取一些非盈利行為,但這只是暫時的、區域性的,並不影響企業作為盈利組織的最終利潤追求。

  4、由於歷史和現實的某些原因,我國國有企業在體制改革大潮中顯得力不從心,很多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慘淡經營,經濟效益大幅度滑坡,利潤目標被紛繁複雜的日常行為目標所掩蓋。企業連年虧損並未引起經營者足夠的危機感,反而對虧損習以為常,這和集體或私有成分的企業強烈的趨利動機形成鮮明對比。按市場優勝劣汰規律,目前我國會有相當一部分企業由於經營不善等原因而陷入破產清算程式。但由於某些政策性或社會性原因,破產機制並未完全發揮作用。為喚醒企業沉睡的利潤動機,使企業真正加入市場競爭,扭虧為盈,儘快走出效益低下的泥淖,求得生存,求得發展,我們有必要重提“利潤最大化”財務目標。

  5、我國國有企業長期以來所承擔的社會責任過於沉重。企業辦社會、機構龐雜、人浮於事、行政意識濃厚官本位思想嚴重,等等,這些都嚴重地阻礙了企業作為一個正常市場經營者最起碼的利潤追求。企業領導忙於行政職位的升遷、職工福利的提高、社會就業的安排、國家及地方利益關係的協調,很少或根本就無暇顧及企業最根本的利潤目標追求。改革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讓企業輕裝上陣,甩掉各種不必要的包袱,集中精力辦企業,一個心思創效益,而“利潤最大化”此時是最起碼的行為約束。

  6、儘管我國國有企業公司制度改革剛剛起步,但國有企業內部管理結構與現代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在形式上比較接近。國有企業的財產所有權歸最大的“股東”——國家所有,企業管理者由代表國家的上級主管部門任命。由於產權國有化在現實中的虛擬性和非人格性,長期以來企業的命運實際上由內部管理人掌控,產生“內部人控制”問題。經理階層的追求價值與企業的最終使命往往相左。行政職位的變遷與薪金報酬的多寡和企業盈利不一定呈正相關。由於缺乏有效的內部約束激勵機制,經理們也就缺乏對企業盈利追求的積極性。強化國有企業經理階層的利潤觀念,並不能僅僅依靠轉換財務目標來實現,委託代理關係在利益追求上的趨同,最根本的是依靠內部約束激勵機制的建立和完善。

  上述種種分析表明,現階段我國財務管理目標仍以“利潤最大化”為宜,它最符合我國目前的現實經濟情況。對處於市場競爭中的企業來講,利潤目標最能反映企業的本性,追求利潤是避免淘汰、維繫生存和尋求發展的必然選擇,是企業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企業行為的“原動力”。我們不能以利潤目標的某些負面影響或其他理由而否定企業正常的利潤追求。當然,,正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樣,“利潤最大化”並不一定要涵蓋所有企業,涵蓋所有時期的目標追求。根據不同的現實情況和不同時期的發展變化,適時調整財務目標,保持財務目標的多元化、層次化,也同樣是一種客觀必然。

【論財務管理目標及其選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