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讀後感

《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讀後感

《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讀後感(通用6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讀後感(通用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讀後感1

  本書作者Daniel T.Willingham現任弗吉尼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他長期研究大腦的學習和記憶機制,並特別關注這一學科在基礎教育領域的應用。本書是一部以中小學教師為目標讀者的教學參考書,其目的是幫助教師瞭解人的思考機制並據此更好地制定教學方案。書中的結論有些和我們的經驗或直覺相符,有些反之。但所有論點都是基於作者本人和其他認知科學家的科學研究得出,因此值得嚴肅對待。

  作者將全書分為9章,並在每一章闡述了一個明確的認知相關的結論。這些結論中,個人認為最重要的,應該是以下三個:

  一、人類不善於思考。

  別誤會,如果橫向比較,人類肯定是最善於思考的動物。這裡所說的是,雖然人類擁有所有動物中最大的大腦,但其中大部分並不是用來思考的。在漫長的大腦進化史(上億年)中,大腦進化出理效能力的歷史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小點(幾十萬年?)。比起進行邏輯的、理性的思維,人類更擅長處理感官訊號的刺激。所以,這解釋了為什麼學生都不喜歡上學,因為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而學習和思考天生就是困難的、讓人痛苦的事情。其實人們反倒應該奇怪,為什麼人類會進化出思考的能力,而在很多情況下還願意去思考。根據作者的斷言,思考的驅動因素主要是好奇心,而思考解答問題所獲得的成就感,也能夠補償我們在思考時感到的痛苦。

  推論:學習目標應該經過努力能夠達到。萊布尼茲26歲時還是一名從事外交工作的法學家,他走上發明微積分之路起因於一位數學家朋友給他出了一道題,讓他計算(1+1/3+1/6+1/10+1/15+1/21+1/28+……)。萊布尼茲以一個門外漢的直覺解決了這個問題。但如果這題太難或太容易了,恐怕都不會燃起他對數學的熊熊熱情。

  二、想避免思考的痛苦,就必須進行更多的思考。

  痛苦畢竟非我所願,如何才能儘量避免思考的痛苦、享受思考的成果呢?這得先從思考的機制說起。作者將與思考相關的要素區分為外部環境、工作記憶和長期記憶三部分。人們思考時主要使用工作記憶從外部環境和長期記憶中獲取資訊,再進行加工處理。一般人工作記憶的容量都非常有限,也很難擴容。比如,終其一生,多數人都會覺得心算2位數乘法(34*76什麼的)是件很吃力的事情。與之不同的是,長期記憶可以大幅擴容。比如,剛開始學加法的孩子只能掰著手指頭數,因為他的長期記憶裡沒有與此有關的資訊。但絕大多數成人都可以隨口說出個位數加減法的答案,因為他們已經透過多次的練習把相關答案刻入長期記憶裡了。多次進入工作記憶的思考過程會進入長期記憶、被當作一個整體而加以接納。這樣,以後出現類似的問題時,人腦將直接調取結果而不再重複思考過程。透過這種方式,人們可以節省有限的工作記憶空間。進入長期記憶的不但有知識點也有內在規律,在處理那些未曾記憶的新問題,長期記憶裡存有相關經驗的人可以很容易地透過一些表面現象發現內在規律,這也是思考能力提升的重要方面。一言以蔽之,從說話、算術、開車、打字這些普通技能,到寫作、演奏、體操、科學研究等等精深的領域,提高水平的訣竅都是一個:熟能生巧。

  推論:大量反覆的練習是學習必經之路,再無捷徑。當然練習也有一些技巧。比如高強度的連續學習效果並不很好,如果將同樣的學習時間分散到更長的時間段中,在初次學習以後,隔幾天複習一下,記憶會更加深刻。

  三、聰明不僅是天生的,更是後天努力得來的。

  一般而言,大家都知道智力水平由先天(基因)和後天(教育、營養和環境)兩方面的因素組成。稍早的時候,研究結果傾向於認為先天因素是主要的,後天因素是次要的。但近期的研究越發顯示出後天因素的重要性。或許比較合適的說法是,基因會影響初始狀態下的智力發展方向,但到底發展到何種程度,更多依賴於後天因素。書中列出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專業鋼琴演奏家的平均練琴時間,比普通鋼琴教師要多出50%;而一流和二流演奏家的練琴時間則相差無幾。換言之,天才一定是勤奮的,而勤奮雖然不一定能造就天才,但至少也能造就人才。

  推論:夸人聰明只會讓人變笨。這是因為,傳統上我們習慣於把智商看成是先天決定的,因此認為聰明與否是固定不變的,被誇獎聰明的人會傾向於表現得聰明,因此往往害怕失敗,迴避挑戰。而恰恰是可能失敗的挑戰才能讓我們思考,也因而有可能讓我們把更多的東西加入長期記憶。因此,作者建議把誇獎聰明改為誇獎努力。無論對原本做得好還是不好的人,誇他努力都會鼓勵他做得更好。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一些困惑,所以看了這本書。看完以後發現,對自己也很有幫助。是為記。

  補充:是因材施教,不是因才施教。

  人在認知方面的差異可以定義成成兩種:認知能力的差異和認知風格的差異。認知能力差異決定了人的學習效率,認知風格的差異則說的是,人們可能偏好不同的認知或學習方式,比如有的人喜歡聽,有的人喜歡看。能力和風格的區別是,能力有高下之分而風格沒有。有大量科學家曾試圖識別出人的認知風格,並根據這種風格施教,希望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但他們幾乎一無所獲。相反地,某些研究發現,如果是根據所教的內容而不是被教的學生來選擇特定的認知手段,會有較好的效果。比如,學語言總要聽,學繪畫總要看,學幾何總要推理,學詩歌總要感悟。所以,教不同學生雖然應該設定不同的目標,但卻不需要採用不同的方式。

  《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讀後感2

  《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是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威林厄姆的重要著作,是一本深受學生和教師歡迎的教育心理學著作。

  在中國的許多家長看來,孩子是否喜歡上學,和孩子是否聰明有關。聰明的孩子學習不困難,自然不畏懼上學。而在作者看來,“有太多的因素作用於孩子的學習過程:營養、家庭環境、所生活的文化背景等”。當然,也包括智力。作者用認知心理學的原理,詳細分析了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注意的一些問題。書中每一章都運用了一個認知心理學的基本原理。讀這本書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學生不喜歡上學並不是中國學生的問題,他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所以,這本書是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書中列出了許多新穎的觀點:

  在這本書的開篇,作者就提出一個讓人很驚訝的論斷:大腦不是用來思考的,它的真正作用在於使你避免思考。在作者看來,思考是緩慢的,它不如我們的眼睛撲捉資訊來的快;其次,思考是費力的,因為思考是需要集中精神的;最後,思考是不可靠的,很有可能我們經過思考以後並不能得出正解。既然大腦的主要功能不是用來思考的,但是我們喜歡思考。

  按照作者的理論,學生是喜歡思考的,只是,要他們思考的必須是他們所感興趣的。學生的思考是基於他們那一點脆弱的好奇心。如果學生對某個問題存在好奇,將會促使他進一步去探究問題背後的內容。但是學生的好奇心是非常脆弱的,需要我們好好保護。如何保護學生與生俱來的好奇心進而促使學生思考呢?作者指出,學生是否喜歡學校,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校能否持續地讓學生體驗到解決問題的愉悅感。在學生的學習中,教師要能夠給予學生積極正面的鼓勵。同時,問題的難易程度也關係著學生的好奇心能否持續。從認知心理學看,解決太簡單或太複雜的問題,都容易讓學生厭學。保持學習興趣的竅門是讓學生解決難易適當的問題。因此,教師對學生所提出的問題要能夠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也就是說我們給學生的問題不能太簡單,讓他們沒有興趣思考,也不能太難,讓他們喪失思考的信心。

  在書的第三章作者提到好教師要能夠“使課堂變得有趣”,能使學生思考有意義。對於這一點我有一點點自己的體會。在工作中,為了能夠吸引學生聽我的課,在課堂上我會列舉很多的案例、新鮮的故事,問題情境的創設是新課程提出的理念,所以,我幾乎會在講一個問題時就舉一個例子或是創設情境,我以為透過這些有趣的例子一定可以讓學生認真聽課,但事實上是,學生更多的是關注我所列舉的故事,而對問題卻無動於衷。結果是學生記住了故事,卻忘記了為什麼要講這個故事,或者這個故事給了他們什麼啟示。在這樣的課堂上,我讓學生處於活躍的狀態,但是卻沒能讓他們靜下心來認真思考。沒有讓學生獲得有意義思考的課堂是沒有意義的,在書中,作者提出教師要“慎用強奪注意力”,要讓學生感興趣,就要能夠促使學生想知道這些有趣事例背後的故事,也就是要能夠讓學生透過對各種有趣事例進行相應的思考。同時,教師在教課時要能夠思路清晰且有條理,並能夠使內容要點環環相扣,讓學生能夠理解,而不僅僅是機械記憶。

  題海戰術始終揹負著惡名,批評的人們常說,反覆的訓練扼殺了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威林厄姆用大量的事例證明,反覆練習能夠獲得能力和提高能力,即使在你已經掌握了某種能力,再怎麼練也未必能顯著提高的情況下,反覆練習還能帶來另外3個顯而易見的好處:為學習新技能作準備,防止遺忘,改善遷移。所以,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有針對性的訓練是有積極意義的。當然,作業的難度要適合學生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

  威林厄姆認為,專家不只是懂行,他們還創新知識,向該領域增添新的知識。對於學生來說,一個更謹慎、更實際的目標是理解知識。學生可能不會提出自己的科學理論,但是他可以深入理解已有的理論。學生可能不會就史實給出全新的見解,但他可以看懂別人所寫的評論。我們的目標應當是給學生提供一些其他人創新知識的方法,而不是讓學生直接創新知識。

  透過對這本書的學習,讓我對學生、對自己有了重新的思考和審視,對於重新認識學生、認識教師這項職業有積極的指導意義。以上是我對《孩子為什麼不喜歡上學》這本書中幾個觀點的一點淺薄的認識,在理解上還有很多不當和不解之處,懇請各位老師不吝賜教。

  《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讀後感3

  《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一書,是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威林厄姆的重要著作,是一本深受學生和教師歡迎的教育心理學著作。書中的許多觀點新穎而深刻,最近,我讀了這本書,感受頗多。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認為,教學和其他任何複雜的認知技能一樣,必須透過練習得以提高。只有當這種練習掌握到能程式化時,我們的思考才有效率。這一點,好像很符合我們目前正在實施的教育觀點,好像給題海戰術提供了一個理論支援哦!這不像是來自美國的觀點。但僅是好像而已啊!丹尼爾教授其實想告訴我們的是練習是很重要的,但要提高練習的效率,一是要反饋,只有及時反饋,才能提高練習的質量;二是要花些時間在非目標任務上,以提高完成目標任務的能力。比如,我們要想當一名優秀的教師,就不能只是完成備課、上課、批改作業,我們還要不斷地學習,廣博地閱讀,經常觀摩和被觀摩課堂、與其他認研討等等,提高自己的執教能力;三是練習得分段練習,時常溫故知新,避免突擊,讓練習的內容成為長期記憶印刻在腦海裡,而不是突擊短暫儲存。這也從另一角度說明了為什麼突擊大量做題可能考個好成績,但考完就內容全還給老師的原因之一。

  不是每件事情都需要無限度地練習的。那麼,如何透過有效途徑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對此,我結合英語教學實踐經驗和我校“三主合一”“新三好”(少講比多講好,精講更好;多練比少練好,精練更好;合作比單幹好,同心更好)談談自己的看法。

  練什麼

  一、精選精講習題、自主學習。我們應在教學中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針對學生的階段性學習需要,選擇有代表性的習題。另外平時考試中學生得分率較低的題應多加練習。比如說英語作文部分,學生因為不會用英語思考,所以寫出的文章漢語化,現在學生手裡的模擬題很多,每篇作文都做也是不可能的,我在教學生時把各種體裁的範文給學生看,教給他們不同的體裁,該如何去寫。學生的能力也就一天一天培養起來了。

  二、教師應重視分析歸納,做精闢講解,解答學生疑難問題,以使學生的知識系統得以條分縷析。學生應重視做錯的題目,弄清做錯的原因,理解正確的答案,甚至讀熟或背誦正確答案的依據,以使錯誤的思維得到有效地糾正,並培養正確的英語思維。

  三、根據現有的教學資源,設計豐富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提高綜合能力。例如,利用英語週報,我們就可以根據不同版面的豐富內容設計不同的訓練專案。讀報完成相關的閱讀理解題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要求學生讀報之後進行簡單歸納或把短文改編成小品對學生進行口頭表達的訓練;要求學生寫讀後感對學生進行寫作的訓練。另外,作業的佈置除必要的習題外也應該儘可能與實際生活相關聯。

  怎麼練

  沒有必要把關於一個概念的所有練習集中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完成。事實上,分散練習是有道理的。分散練習後記憶會更持久,而且,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思考如何將學到的東西加以應用。如果所有的練習都集中在一起,學生會猜想遇到的每一個問題都一定和要練習的主旨有關。如果給學生一道一星期、一個月甚至三個月前的題目,他們就要好好想想該如何解決,以及哪些已有的知識可能會有幫助了。

  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於記憶。記憶的原理是隨時間變化的,在學習後的幾天內遺忘的速度非常的快。但過了一星期後遺忘速度便趨緩了。因此記憶的關鍵便在最容易遺忘的那幾天裡鞏固複習。選擇最佳的時間段進行記憶,由於每個人的情況不同而無法作一個絕對的定論。但是掌握好時間安排是提高記憶能力永遠不變的真理。為了同遺忘作鬥爭,正確安排複習時間便是選擇最佳學習時間段了。

  一、及時複習。把識記過的材料再拿來識記,使之鞏固。其生理基礎是對暫時神經聯絡不斷強化,使它的痕跡進一步鞏固。由於遺忘是先快後慢的,因此複習必須及時,要在遺忘尚未大規模開始前進行。

  二、在時間和量上合理安排複習。實驗證明:相對集中一段時間學習同一內容,記憶效果好。但也要適當分散,因為複習時間過於集中容易發生干擾;過於分散容易發生遺忘。

  三、交替地分配時間學習也可以提高記憶。科學實驗證明:用相等頻率的電脈衝刺激腦神經細胞,反應敏捷,可是一旦反覆刺激時間過長,神經細胞的反應便消失了。休息一段時間後,反應得以恢復。人的記憶也是如此。法國科學家居里夫人就曾說過:“我同時讀幾種書,因為專研究一種東西會使我的寶貴的頭腦疲倦。”因此我們必須“分配交替”地進行記憶。

  基本技能是需要練習直到熟練掌握的技能,但這並不代表學生不能在更高階的環境中練習它。自動化需要很多練習,聰明的辦法是既分散練習的時間,又分散練習的環境。儘量多設計有創意的方法來練習最關鍵的技巧,同時讓學生在更高階的環境中學到基本技能。

  一、課堂情境教學

  高中學生的多數時間是在學校度過,其中課堂是他們接觸英語的主要途徑,所以在課堂中教師要透過創設多樣的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形成英語思維習慣。自2007年起,湖南省開始使用《牛津高中英語》———AdvancewithEnglish。此套教材是從學習者的角度設計的。教材中所有內容是以全英文呈現地,所選擇的語言材料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在課本的任意一個環節,學生都有機會接觸真實、地道的英語,這樣的安排為學生提供了一定的語言環境,而課程內容的生活化,也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在現階段,課堂教學還是主要的教學途徑。在這一特定的條件下,要做到教學的生活化,就得依靠情境教學。根據課程內容,創設一場場富有生活氣息的場景和氛圍,營造各種問題情境,讓學生在這些貼近生活的情境中,去感受、去觀察、去思考,從而獲取知識和技能。結合《牛津高中英語》的結構特點,透過直觀情景的創設,教室環境的營造,現代化電教手段創設活動情境。運用情境教學法可以較好的運用教材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校園情境的創設

  在校園中,課堂外,充分利用我校的教學資源,創設一個真實的大的語言環境,拓展和延伸學生學習英語的時間和空間。如:英語角,英美文化講座等。

  正如書中所寫的那樣,教育是將歷代累積起來的智慧傳遞給孩子,我們充滿熱情地相信它的重要性,因為我們知道它可以讓每個孩子擁有更好的生活,這也是我們所有人受益的一件事。教育使人聰明,聰明的人可以使教育更美好!

  《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讀後感4

  《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一書,是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威林厄姆的重要著作,是一本深受學生和教師歡迎的教育心理學著作。他用認知心理學的原理,詳細分析了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注意的一些問題。書中每一章都運用了一個認知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如“事實性的知識先於技能”“記憶是思考的殘留物”“我們在已知的環境中理解新的事物”“兒童在學習方面更多的是相似而不是不同”“教學技能可以透過練習而提高”等等。《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是一本關於認知心理學的普及讀物,也是一本教育心理學的入門書籍。書中的許多觀點新穎而深刻。如開篇伊始關於大腦的作用的分析,作者認為,大腦不是用來思考的,它的真正作用在於使你避免思考。雖然人類生來就具有好奇心,但是我們不是天生的傑出思想者,除非認知環境符合一定的要求,否則我們會盡可能地避免思考。作者指出,學生是否喜歡學校,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校能否持續地讓學生體驗到解決問題的愉悅感。面對這樣的問題,教師應該怎麼辦呢?

  首先,學習就會有大量的作業,到底多少作業才能得到學生的歡迎?到底多大難度的作業才受到學生的歡迎。精選精講習題、自主學習。教學中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針對學生的階段性學習需要,選擇有代表性的習題。另外平時考試中學生得分率較低的題應多加練習。反覆練習是教學和學習必不可少的環節,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重點知識及內容的反覆出現,為避免記憶的枯燥,我們所做的,可以是透過不同的形式來調動學生對於某些知識和技能的反覆練習,在滿足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不斷地啟用學生的工作記憶。學生的能力也就一天一天培養起來了。

  其次,老師的教學態度對學生影響很大。教師應重視應該面向全體學生,特別是那些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耐心解答學生疑難問題,以使學生的知識系統得以條分縷析。學生應重視做錯的題目,弄清做錯的原因,理解正確的答案,甚至讀熟或背誦正確答案的依據,以使錯誤的思維得到有效地糾正,並培養正確的思維。

  第三,學生的一大特點是很難在課堂上保持注意力。如果內容不足以保持學生的注意力,好奇心在什麼情況下會有長久的力量呢?威林厄姆的研究證實,答案在於問題的困難程度。“興趣”是第一教師,人類的“認知規律”決定了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有透過不斷的設定合理的“問題”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才能夠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才能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愉悅感”。學生能否喜歡上學的一個重要原因就要看學校教育能否持續的讓學生體驗到解決問題的愉悅感。

  第四,對於學生來說,過高的能力要求並不能夠吸引學生學習熱情,在教學過程中,適當的安排事實性知識和能力提升的配比關係,瞭解學生的背景知識的程度是很重要的,這也就是我我們平時經常說到的“備學生”的環節。區分每個學生的背景知識層次,並能夠針對不同學生在課餘時間提出提升學生背景知識的方法,讓學生不僅僅在自己的課堂中提高,在課外的大部分時間也慢慢提升。

  《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讀後感5

  開啟這本書一開始看到標題感覺這是本非常好的書,可是看到後面完全和我們所想的一樣。“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我以為是直接的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可是沒有直接的答案。其中還說大腦不是用來思考的。我的理念思考問題你不用大腦,怎麼思考。看到後面才知道了大腦要做的事情非常的多,有很多事情我們認為是大腦思考來指揮的,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我們的大腦有非常大的記憶體空間,是用來存放很多東西的。這就是我們所要想辦法把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有用的知識而把存在大腦裡,以便我們以後方便使用了。書中所講到的記憶關係非常的好,全面的告訴我們應該怎麼樣做到能把所學到的東西全部存與大腦裡。而為什麼有些東西我們卻記不住呢,書中已經找到了明確的答案。書中所提到記憶的重要性。我們的記憶有很多東西卻沒有記住,這就是孩子們不愛學習的很大原因。

  “為什麼學生理解抽像概念這麼難”這個反覆看了多少遍,才明白了一些道理。重要的是我們大腦已存的知識,和現在所看到的事物不能相結合。就比如水和油之間它們怎麼也容合不到一起去一樣的道理吧。所以我們要把大腦中已知的知識和所看到的事物融合在一起,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理解抽象的概念了。

  “題海戰術有用嗎?”今天看到這裡,結合了前幾天朋友在一起聊天的,他當時也講到題海戰術這個詞。雖然沒有聽出他的分析,但是今天在書上找到了分析了。才明白了題海戰術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將知識遷移到大腦中的長時間的記憶裡。而且有助於我們的大腦運動。不是有句話說“腦子不用要生鏽”這個充分的告訴我們一定要多用大腦,這樣才能讓我們有更多的知識儲備。

  “讓學生像真正的學者一樣思考的秘訣是什麼”每個孩子都不是天生的科學家,但是我們可以把他們向各個行業的頂端引導。那就要讓孩子們多讀書,多寫東西。雖然剛開始他讀書不知道里面的內容,但是他讀多了到最後他自己也就會想裡面到底是講的什麼內容呀,這樣就讓孩子不斷的用大腦了,也使大腦得到了運動。孩子在不斷的讀書,就像小水珠彙集成一起,到最後他的大腦裡就全是知識的海洋了。到那時候你還會擔心他的知識不夠用嗎?多讀書是好,但是還要把寫出來。就如師傅所說,讀書重要的是要把書中的知識變為我們自已的。如果你光讀不寫,最多也就是上面的字全都認識罷了。

  “我們如何因材施教”一開始我們自己包括孩子他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這誰都不知道。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們慢慢的來找到他的興趣所愛。一開始可以讓他全面的學習各種技能,只有讓他學會了所有的技能後。才能發現他喜歡的是什麼,這樣我們就方便因材施教了。因為每個孩子的能力不一樣,只有在全面發展孩子的各項技能中,來發現孩子需要做什麼,和什麼地方的不足,需要更加努力一些才行。

  “怎樣幫助慢熱型的學生”對於每個孩子學習的知識,他們的接受能力都不一樣的。有的孩子可能一遍就會了,而有的可能要兩遍,也許還有需要更多遍才行的,但是我們不能說這個孩子肯定就不行。我們對於慢熱型的孩子可以多做些訓練的,然後在從訓練中找出這孩子為什麼是慢熱型的。找出了問題的所在,不就可以很好的去解決問題了嗎?而我們不能因為孩子的接受能力弱,去傷害孩子的自尊,那樣會讓這個孩子徹底的完了。

  “那麼教師呢?”我們做為教師我們需要更加努力的'走在學生的前面,這樣才能使得學生對我們的尊重與敬畏。我們自己只有不斷的去學習,這樣才能引領著學生和我們一起向前走。多觀察孩子們的行為,和多與別的老師交流孩子的優點和缺點,這樣才能更好的掌握著每個學生的特點。

  本書詳細的講出了應該怎麼樣來教育孩子和訓練孩子。其中的道理讓我們改變了教育孩子的方法,之前一直以為是我們自己教育方式是正確的。讀完這本書顛覆了我的很多東西,和對孩子的教育看法。非常好的一本書,感謝師傅推薦了這本書。

  《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讀後感6

  看了這本書我理解起來比較費力,我只能站在我的角度來說說我的讀後感。孩子不喜歡讀書是上幼兒園時生活懶散自由自在,約束力太少,上小學後課程增加作業過多,老師和父母看管太緊生活作息千篇一律,加上小孩認知能力弱處理事情不完善,導致她不太喜歡上學。讀了這十幾頁我覺得應該拓展孩子學習認知能力,多看書多接觸新鮮事物,像老師說的要寫週記讓她把每天發生有趣的事情記錄下來這也許是一種改進的方法。現在孩子小注意力不集中上課容易走神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我們在家要經常告訴孩子,老師上課的時候你一定要跟上老師的節奏,老師在課堂上講的每一句話都是有益的,只有在課堂上把老師講的話記在心裡自己靈活運用,你在學習上就不會遇到難題不會做。

  在上課前,老師應當準備好課堂所學內容背景知識,因為背景知識是所學內容的入門知識。老師需要透過淺層次的背景知識給予引導讓同學們在短時間內迅速進入學習狀態,不但可以增強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讓他們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識點,還能夠拓寬孩子的思維,達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效果,而且背景知識多為例項故事,孩子對於這類知識的接受力最強,有利她們增強記憶。

  人腦作為接受知識的主體,首先對其產生刺激效應的是色彩與圖畫,其次是聲音與感知。與枯燥無味的課堂知識相比,電視裡播放的視聽內容結合更加生動形象,而小孩子對於形象化的東西興趣度顯然高於老師所授內容。如果老師在授課過程中注意孩子的接受與消化知識的能力,比如經常以講故事的形式傳授知識,不但能夠引起孩子的注意力,而且更有利於她們接受新的知識點,而不是一個味地生搬硬套書本的知識給孩子,這樣的孩子會提不起興趣。

  首先理解就是記憶,要想讓孩子理解一個抽象的概念其實就是讓她對陌生的抽象概念進行記憶。人的大腦對於形象化,具體化的東西記憶力最強,對於抽象不具體的事物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在有知識儲備的基礎上經過大腦思維的轉化才能理解這個抽象概念,而且知識是不可轉移的,知識不是物件說搬就可以搬,它需要一個理解消化直到吸收的過程。要想讓孩子理解抽象的概念,首先就要將其具象化,要給孩子們足夠的時間去吸收新知識才行。

  首先反覆大量的習題練習能夠幫助孩子“溫故而知新”,不但有利於鞏固孩子在課堂上所學的新內容,而且能夠幫助他們在練習中發現新的知識和解題思路。我們都知道每當到期末考試的時候老師都會要求我們複習和練習試卷、試題。其次,題海戰術的本意就是透過大量的習題從而達到有效的解題思路。在孩子們反覆練習之後,看到類似的題型會在腦中自動搜尋解題方法不會覺得陌生。老師經常讓我們在家給孩子反覆報聽寫和練習試題有助於增強孩子對於知識的消化與理解能力,從而能夠增強孩子對於新知的記憶力。

  要想知道孩子如何能夠像學者一樣思考,首先要弄明白的就是學者如何思考。一般而言,學者的邏輯思維能力很強,所以為了達到學者的思考方式,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平時可以透過搭積木、較為複雜的拼圖培養孩子的思維方式。其次最為簡潔有效的方式就是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因為閱讀是最為簡單直接的方式與學者的思想進行碰撞,真切的感受學者的思維邏輯,從而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達到學者的思考邏輯。因材施教的字面解釋就是根據不同的人學習興趣和資質、進行不同的教育,以此達到孩子學習的最佳狀態。老師在授課過程中對於較為頑皮不聽話的學生,可以在課下觀察他的興趣愛好,在課間以他們喜歡的授課方式對其提問,滿足孩子的自尊心需求。對於自卑不合群的孩子老師應該多加關心,多和孩子聊天,並且與其父母反應孩子的學習現狀,以幫助孩子建立信心。以此類推,因材施教的方法多種多樣,最重要的是老師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形成多樣化的教學風格,以此適應不同類的學生。

  “慢熱型”的學生學習與理解能力有限,相比較正常學生,他們的反射神經較為遲鈍。對於這樣的學生,老師需要更多的耐心去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並且在課下給予一定的指導與關心,在課上老師可以適當放低語速,將講課的重難點反覆多次說給他們聽,適當的徵詢學生的意見。我們父母應該向老師詢問她的學習狀況回來加以輔助,也可以透過一些益智類的遊戲開發孩子的大腦,開啟孩子的反射神經,從而達到意義上的“聰明”狀態。

  老師自古以來扮演的都是“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是孩子成長路程重要的指路人。老師對於年幼的學生應該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對他們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幫助孩子從年少時期就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確的三觀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老師應該時時對學生耳提面命正能量,教會孩子禮貌待人、認真嚴謹(當然也要父母和老師一起完成)。老師還應當督促學生的課業進展,及時與家長反應孩子的學習狀態,對於孩子不懂的地方多加指導,並且對於表現良好的孩子給予適當的獎勵,以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在這裡要感謝老師們的辛苦付出,向老師們致敬!)

【《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