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生物/化工/環保/能源> 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教學設計

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教學設計

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教學設計1

  教材分析

  《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選自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第二節,內容包含了本書的第一個探究實驗。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第一節有關周圍生物的知識後,以生活中常見的鼠婦為話題,引導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生活的影響,再介紹生物因素對生物生活的影響,讓學生從兩個方面理解環境對生物生活的影響,最後再自然的說明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教學目標

  1、有興趣參與課堂探究活動並願與小組其它同學合作和交流,體驗探究的樂趣。

  2、能夠對影響鼠婦生活的因素作出假設,嘗試模仿控制實驗變數和設計對照實驗,經歷實驗的過程並認真觀察和記錄。

  3、形成愛護實驗動物的情感。

  4、能從自己的生活中舉出影響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的例子。

  5、能從自己的生活中舉例說明生物和生物之間的關係。

  6、能舉例說出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重點和難點

  重點:探究的一般過程,模仿控制實驗變數和設計對照實驗。

  難點:模仿控制實驗變數和設計對照實驗。

  學生分析

  省會城市的孩子很少接觸過鼠婦,對這種生物瞭解不多。由於這是本書安排的第一個探究活動,七年級(初一)的學生對探究性學習又很少經歷,因此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對探究的每一個步驟的思考都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具有相當多的不確定因素,需要教師積極加以引導。

  教學過程

  一、學生髮言,引出問題

  師:昨天,同學們捕捉了許多鼠婦放在瓶子裡,下面我們首先請幾位同學給我們講講他是怎樣捉到鼠婦的。

  生(女):我在草叢裡和牆角落發現它們,用草杆引它們爬上去,然後放進瓶子裡,不過鼠婦老是從草杆上掉下去,我費了好大的勁才捉到10只。

  (同學們發出善意的笑聲,好幾位男生同時舉起了手)。

  生(男):我是掀開石塊後找到它們的,然後直接用手把它捉到瓶子裡。

  生(女):我們小組的同學把我家的花盤全部挪動了一遍,在花盤底下找到了好多,由於不敢直接用手抓它們,我們想了一個辦法,用紙捲成漏斗狀,然後設法讓鼠婦爬進“漏斗”,把它們從瓶口“漏”到瓶子裡去。

  師:看來大家在捕捉鼠婦的時候都動了腦筋,有些同學還想出了很好的方法。那麼,同學們在捕捉鼠婦的過程中想到了什麼問題呢?

  生:鼠婦生活的地方又陰暗又潮溼,長年累月。這樣,它們受得了嗎?

  師:每種生物有自己的生活習慣,有的習慣在乾燥的地方,有的習慣在潮溼的地方,比如說蚯蚓它就長期生活在土壤裡面。

  生:鼠婦生活在潮溼的土壤表層,它們吃什麼呀?

  師:這個問題真厲害,把老師給問住了,老師回去查查相應的資料,下節課再回答你,好嗎?

  生:好。

  生:鼠婦是不是膽子特別小呀?我小心搬開花盤的時候既沒有碰到它,也還沒有動手捉它,它就四處亂爬。

  師:是啊,搬開石塊或花盤以後鼠婦很快就爬走了,它們為什麼爬走呢?是膽子特別小嗎?

  (老師板書──問題:搬開石塊或花盤,鼠婦為什麼爬走呢?)

  【問題最好是讓學生自己提出來,學生提出來的自己想知道的問題才有更大的興趣去探究,老師應該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去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提出問題。】

  二、逐步深入,帶領學生進入探究的情境

  (1)作出假設

  (思考一會兒後,好幾位同學舉起了手)

  生:石塊或花盤搬開,對鼠婦來講是一種刺激,它感到危險,知道有人來抓它了,所以就爬走。

  生:因為它們長期生活在陰暗潮溼的地方,一旦你把石塊或花盤拿開的話,陽光照進來,生活的環境溫度升高,它們不適應,就爬走了。

  生:鼠婦不喜歡光,光對它們來講是一種刺激,光照進來讓鼠婦感覺?講話玻所以它們就跑掉了?

  師:那就是說,你認為鼠婦爬走是因為環境變明亮了,或者說,光會影響鼠婦的生活,使它逃離明亮的地方,選擇陰暗的地方。

  師:幾位同學分析得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這只是同學們的看法,不一定都正確。因此,我們把這些看法作為這個問題的假設的答案,怎樣驗證誰說得假設對呢?

  生:做實驗。

  師:老師也同意透過做實驗去驗證。但我們課堂上的時間有限,我們先選擇聽起來最合理的第三種假設(環境變明亮使鼠婦爬走)去驗證,時間有多的話,我們再去驗證其餘兩種假設。

  (老師板書──假設:鼠婦適於生活在陰暗的環境中,環境變明亮會使鼠婦爬走。)

  【到底是什麼原因使鼠婦爬走,學生髮表了自己的意見,做出了好幾種猜測,每個人談的都有道理,但學生第一次接觸探究實驗,不知道接下來怎麼辦,老師適當做出選擇其一的安排,將學生的注意力先引向具體的探究活動過程。】

  (2)制定和實施探究方案

  師:那麼,這個實驗怎麼做呢?同學們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生:我想應該準備一些乾的土壤和溼的土壤,然後設法保證溼的一邊是陰暗的,乾的一邊是明亮的,然後把鼠婦放進去,看看哪邊的數量多。

  師:怎麼樣才能保證溼的一邊是陰暗的,乾的一邊是明亮的呢?

  生:我可以用一個大托盤,乾的土壤和溼的土壤放在裡面兩邊,然後在托盤相應的一邊蓋上紙板,另一邊蓋上透明塑膠板。

  師:看來,這位同學受到了我們桌子上準備的實驗器材的啟發,不過我想問這位同學,不蓋透明塑膠板不是也保證了光線明亮嗎?

  生:蓋上可以防止鼠婦爬出來。

  師:同學們對這位同學的實驗方案還有什麼意見嗎?

  生:我覺得應該把兩邊的土壤改成都是乾的土壤或者都是溼的土壤,不然的話,就說不清楚是土壤的乾溼還是光線的明暗使鼠婦爬動。

  師:很好,所以要研究鼠婦爬走是不是和光線變明亮有關,只有在其它的條件保持一致的前提下,才能看出光線的明暗這一對不一樣的條件對鼠婦有沒有影響。

  師:像這樣的光、水、溫度這些影響生物生活的非生物條件,我們把它們叫做非生物因素。(老師板書──非生物因素:光、水、溫度等)影響生物生活的其它一些生物我們就把它們叫做……

  生:生物因素。

  (老師板書:生物因素)

  師:那麼,改成都是乾的土壤好呢?還是改成都是溼的土壤好?

  生:改成溼的土壤好。

  師:(進一步追問)為什麼呢?

  生:因為我們看到鼠婦一般是在潮溼的地方,在乾燥的地方沒有看到,推測鼠婦習慣生活在潮溼的地方,把鼠婦放到溼的土壤中它更容易適應,很快安靜下來,有利於我們觀察鼠婦的活動,避免造成大的實驗誤差。

  生:我想到另外一個問題,我們剛才推測人掀開石塊這種刺激也可能是鼠婦爬走的原因,把鼠婦放進去對鼠婦來講是一個很強的刺激,它不會四處亂爬嗎?

  師:會。

  生:那怎麼計算鼠婦哪邊爬得多呢?

  師:(把問題拋給學生)同學們說說看,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呢?

  生:可以把鼠婦靜置幾分鐘,等它脫離了這種刺激的影響後再開始計數。

  師:大家同意嗎?

  生:同意!

  師:因此,我們要讓鼠婦靜靜地在裡面呆上幾分鐘,讓它適應一下實驗裝置的環境,避免由於鼠婦的緊張而造成實驗誤差,這同時提醒我們做實驗時要保持教室裡的.安靜,以免干擾了鼠婦。

  【七年級(初一)的學生在制訂實驗的方案時,常常考慮不周到。教師以引領者的身份啟發學生思考,完善實驗方案,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長期這樣,學生考慮問題、制訂實驗方案的能力就會獲得提高。】

  師:大家對這個實驗裝置考慮得很嚴密,看來同學們都意識到了要想研究某個條件影響鼠婦的生活就得把其它的條件控制起來,避免它們的干擾。做實驗前,老師還有二個具體的操作問題想問一下大家。實驗第一步,大家就會遇到一個問題,鼠婦怎麼樣放進去呢?我們每個實驗小組兩個瓶子裡各裝了5只鼠婦,是一起放進托盤的某個地方呢還是分兩部分放到不同的地方?放到哪裡比較好?

  生:我覺得一起放在托盤的中央比較好,很容易看出它往哪邊爬。

  師:有其它的意見嗎?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僅僅看出它們往哪邊爬是不夠的,我們需要用具體的在明亮和陰暗中的鼠婦數量來證明鼠婦喜歡哪種環境,而一起放在托盤的中央不方便計數,因為中央區域處於陰暗交接的地方,不好把處於這一區域的鼠婦算作哪一邊的。

  師:那你覺得怎麼做好呢?

  生:我覺得應該同時在托盤的兩邊一起放,5只鼠婦放在明亮區域的中央5只鼠婦放在陰暗區域的中央,這樣便於計數。

  師:大家同意他的做法嗎?

  生:同意!

  師:好,根據我們的實驗設計,應該是依靠鼠婦安靜下來2、3分鐘後分別呆在明亮的區域和陰暗區域的鼠婦數量來判斷它喜歡哪種環境,但是,有的鼠婦可能適應能力比較差,放進去5分鐘還不能適應這個環境,還在亂爬;還有,你在計數的時候可能會碰到這種情況:有鼠婦爬到明亮的地方,感到不適應,正往回爬但又還沒越過明暗交接的地方,你已經計數了。這二種情況都會帶來誤差,怎麼樣解決它們呢?

  生:首先保持周圍的環境安靜,然後等到10只鼠婦不再動的時候才開始計數。

  師:10只鼠婦不再動的時候?

  生:(著急的解釋)我指的是沒有很大的爬來爬去的時候才開始計數。

  師:別的同學有什麼想法?

  生:我覺得讓鼠婦安靜幾分鐘後,可以多觀察幾次,每次觀察都作記錄。

  師:這樣做有什麼好處?

  生:可以包含各種情況對實驗的影響,減少誤差。

  師:不錯,能想到這一點真是不容易。好,我們確定下來,將鼠婦靜置的時間是2分鐘,2分鐘之後每隔1分鐘統計一次,共統計10次。一會兒各小組就可以利用捕捉到的鼠婦開始進行實驗研究。實驗的時候注意分工合作並做好實驗記錄。

  【由於科學探究實驗具有很大的嚴謹性,有些實驗設計的細節問題學生確實想不到,這時候需要老師加以提問、引導,將一些需要補充交代的問題講清楚,以確保實驗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學生分組實驗,在學生做實驗的過程中,注意糾正他們錯誤的做法並對分工合作表現好的實驗小組予以及時表揚。)

  師:哪個小組先來彙報一下你們分工的情況以及你們的實驗結果?

  生:(上講臺)我們小組是這樣分工的:甲同學負責把鼠婦放進去,並蓋好紙板和塑膠板;乙同學計時;丙同學統計鼠婦的數量;丁同學負責記錄。我們的實驗結果是這樣的……(在黑板上的第一個表格內記錄實驗資料)。

  師:看上去這一組同學的實驗結果中,每次記錄的數字大都是陰暗處的比明亮處的大,其它小組的情況也是這樣嗎?

  生:是這樣。

  師:10組資料挺多的,有沒有更簡單明確的表示實驗結果的方法呢?

  生:可以運用數學中求平均數的方法。

  師:(進一步追問)具體怎麼求?

  生:明亮處的資料加起來除以10,陰暗處的資料加起來除以10。

  師:(啟發提問)這可能會得到小數,怎麼處理呢?

  生:四捨五入。

  師:有沒有反對意見?

  (同學們思考了一會兒,有幾位同學急不可耐地舉起了手)

  生:我不同意用四捨五入來處理!因為數學老師講過,應用題要按實際情況處理,這是實際問題,鼠婦超過半隻才能算一隻,所以應該是小數點後的數字大於0。5才進一位,並且只保留整數。

  師:很好,每個小組計算一下自己的平均值,然後各組給大家彙報一下。

  (各小組依次在黑板上的第二個表格中記錄資料)

  師:看,用平均數表示大家的實驗結果就十分簡單明瞭。實際上,我們班有13個組,相當於做了12次重複實驗,我們知道,實驗重複的越多,就越容易減少誤差,得到的結果就越可靠。比如說我們扔一枚硬幣,落地時不是正面朝上就是反面朝上,扔一次的結果假如是正面朝上的話,我們並不能得出“扔硬幣落地正面會朝上”的結論,因為大家都知道,多扔幾次就可以得到硬幣正面朝上和正面朝下的結果是一樣多的。那麼,我們怎麼樣來處理這13組實驗資料呢?

  生:將每一組的平均值加起來再求一次平均數。

  師:很好,這位同學反應很快,說明他理解了處理重複實驗資料的方法,請大家算一下這個平均值。

  (學生計算,彙報)

  師:明亮處的平均值是2,陰暗處的平均值是8,這兩個平均值可以說明鼠婦喜歡陰暗的環境,從而可以得出結論,環境變明亮會影響鼠婦的生活。

  【實驗資料的處理對於七年級(初一)的孩子來講是一個比較難掌握的內容,老師應合理的予以啟發,讓學生充分運用已經學過的數學知識來解決。教學實際情況證明,做到這一點不是很難,而且學生使用了其它學科的知識感覺很有成就感,無形之中讓學生明白了學科知識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和互補性,使他們努力學好其它學科。】

  三、鞏固拓展,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

  師:其實不僅是光,在我們完成剛才這個探究活動的過程中,我們已經想到鼠婦的生活也許還會受到其它因素的影響,比如說土壤的潮溼程度以及溫度等等。請大家參照我們課堂上設計的這個探究性實驗的裝置和步驟,設計一個類似的探究實驗,看看鼠婦的生活是否受其它的因素的影響。由於時間的原因,同學們只能下課以後去試一試了。最後提醒大家一下,課後完成自己設計的另一個探究實驗後,鼠婦怎麼處理呢?

  生:放回到適合它們生存的自然環境中。

  師:好,我們就要養成這種愛護實驗動物的好習慣。

  四、從非生物因素的影響引申到生物因素的影響

  師:同學們在剛開始上課的時候說過,人掀動石塊或移動花盤會使鼠婦爬走,影響鼠婦的生活,除了人之外,其它的生物當然也可能影響鼠婦的生活,這就是我們提到過的生物因素對鼠婦生活的影響。實際上,自然界中這種生物因素影響生物生活的例子很多,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講的就是螳螂對蟬生活的影響和黃雀對螳螂生活的影響,我們知道,這是一種捕食關係,大家還知道哪些生物因素影響生物生活的例子嗎?

  (學生髮言舉例子)

  五、從環境對生物的影響轉而講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師:大家舉的例子都不錯。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都會影響生物的生活,但是,生物只是被動地受環境的影響,它對環境就不會有一定的影響嗎?請同學們結合課本第10頁圖1—6“土培中的蚯蚓”閱讀相關文字,思考這個問題。

  生:蚯蚓在土壤裡鑽來鑽去可以使土壤疏鬆。

  生:蚯蚓會吃掉落葉和一引起生活垃圾,能清除一些環境汙染;蚯蚓的糞便是植物生稱的好肥料;還有,蚯蚓是高蛋白的,營養豐富。

  (同學們“哄”的一聲都笑了)

  師:看來這位同學的課外知識挺豐富的。通過幾位同學的回答,我們知道生物確實會對環境產生影響,但我們可以想到,生物對環境產生影響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它已經適應了這個環境。比如說蚯蚓沒有適應在土壤中生活的話,它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影響土壤的。請大家翻到課本第8頁,觀察節頭情影圖“沙漠中的仙人掌”,這是一個典型的生物適應環境的例子。

  (學生觀察、思考)

  師:同學們還能舉出一些其它的生物適應環境和影響環境的例子嗎?

  (學生髮言舉例子並討論)

  課後反思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教師在科學學習活動中主要起引導作用,啟發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自主探究,這是我們經常提到的一句話。我們都知道在教學活動中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卻常常沒有意識

  到,有時我們的行為實際上是限制了學生。同樣是上這節課,探究實驗的每一個步驟,我們經常是直接告訴學生,讓學生按部就班來探究,比如:老師不讓學生來提出問題,自己直接給出問題,生怕學生胡思亂想,五花八門的問題讓自己下不了臺(其實老師回答不出問題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坦白說出學生反而覺得你坦誠,更喜歡你,不讓學生提問會扼殺孩子的好奇心和興趣);再比如,在設計探究方案時常常擔心學生丟三拉四而乾脆給出實驗的具體步驟,在學生實施探究方案時又擔心學生計時不準,而常常由老師統一計時,這樣,在某種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手腳。而這次上課,我放得很開,從提出問題到作出假設,從設計探究方案到實施探究方案,一切都是學生自己思考出來的,我只是起了一個積極的引導作用,在學生漏掉某些重要的注意事項時把需要交代的問題交代清楚以確保實驗的準確性。學生們在小組內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積極思考、提問、表達、動手,很好的完成了這個探究活動,並且在實驗後的分析處理資料的過程中也能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表現出很好的實際應用能力。在探究活動的整個過程中,學生在積極動手、動腦的同時,潛移默化地體驗了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留給他們的課後探究問題也再一次激起學生繼續探究的熱情。

  透過這次教學,我深有體會,在備課過程中,只有結合學生實際,設計出符合學生年齡思維特點和便於操作的教學方法、實驗方法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完成相應的教學目標。

  每次上課,每次都有一些缺憾,反思這堂課也有不足。比如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課前我意識到一節課時間不夠用,卻沒有相應的安排調課換成二節連堂課,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獨立選擇並完成類似的另一個探究實驗。由於本課是本書安排的第一個探究活動,安排學生課堂上完成類似的另一個探究實驗有利於學生鞏固對探究的一般過程的理解,同時,這也是課堂反饋的一個極好形式。

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教學設計2

  一、設計說明

  1、教學內容分析

  《生物與環境組成的生態系統》是新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瞭解生物圈”第二章第二節的內容,在課程標準中的位置屬於一級主題“生物和生物圈”下的二級主題“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食物鏈和食物樣”該教學片段是“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這一節中的一個重難點內容,本節的核心概念是生態系統,由此概念又衍生出了食物鏈和食物網等概念,該片斷的教學關鍵是讓學生在充分理解生態系統這一概念的基礎上,能將各個概念聯絡起來。

  2、設計意圖

  透過學生自主學習回答問題,師生共同探討,描述出食物鏈和食物網,並讓學生認識到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人類是自然界的一員,人類的生活離不開周圍生物,樹立保護環境意識。

  二、環節教學目標

  1、描述生態系統中食物鏈和食物網

  2、透過“觀察與思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三、教學手段、方法

  1、使用多媒體輔助

  2、方法:採用啟發式教學法

  四、環節用時:10分鐘

  五、環節的教學過程

  1、提問匯入

  透過剛才我們對生產者、消費者和分析者的關係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形成了一定的關係,形成的鏈狀結構叫做?

  2、授課過程

  (1)引導學生閱讀課本‘“觀察與思考”’,嘗試完成食物鏈的連結圖,並寫出所有的食物鏈。

  2、教師用課件展示正確的食物鏈連線圖。

  3、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食物鏈書寫方法。提問:食物鏈由什麼組成,它們之間是什麼關係?

  4、食物鏈的起點是什麼?箭頭由什麼指向什麼?能不能倒過來?為什麼?

  5、在掌握食物鏈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說出食物網的概念。

【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