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報告範文> 生態實習報告

生態實習報告

生態實習報告範文合集八篇

  隨著個人素質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事務都會使用到報告,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內容的完整。一起來參考報告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生態實習報告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態實習報告 篇1

  一.關於尊重自然:就實習路途中所遇到的植被情況進行分析

  二.關於改造:就京密引水渠和海淀公園改造後群眾的反響進行分析

  三.關於管理:就燕南園、蔚秀園頤和園的管理進行分析

  四.關於調查方法和問題:

  20xx年4月6日,李迪華老師帶領我們選修城市生態學課程的同學,進行了本學期第一次教學實習。本次實習首先在校內進行觀察,然後從東門出發,經蔚秀園、海淀公園、六郎莊到達頤和園。途中,我們不僅見到了北大附近密集的居民區這些典型的城市元素,而且也經過了四環綠化隔離帶等自然氛圍濃厚的地區,這樣,我們既可以親身體驗城市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差異與協調的共存,又可以透過採訪來了解城市中生活的居民對周圍生態環境的看法。另外,本次實習途經很多近些年發生巨大改變的地區,根據老師的講解和我們對周圍居民的採訪以及親自觀察,加以對比思考,我們也更容易發現目前城市生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城市居民更喜歡什麼樣的居住環境、周邊環境。我想這些對將來從事規劃師職業的我們來說,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在行進過程中,有許多平時經常見到的事物,在實習這種特殊的情況下,卻突然間引起了我的很多感想,下面,就按照行進路線談一下本次實習中我的感想。

一.關於尊重自然

  首先,是圖書館東北角的那片三角狀草坪,雖然面積並不大,但是依地形自然而成的不太規則的形狀——類三角形——卻使它讓我心頭一震。在人工草坪剛剛興起時,偶爾見到一、二塊整齊的綠茵,還覺得有點賞心悅目,畢竟,少見的規則形狀讓人看了有一定的興奮感。然而,當所有的設計師都企圖用這種簡單的方式博取人們的這種興奮感、而使這種綠茵“雨後春筍”般的建設起來時,人們的這種興奮感卻被單調感和厭煩感所替代。(圖)類三角形草坪(a)的確,現在的綠地,基本都是刻意追求的正方形、圓形或者非常規則的多邊形,我很難想到除了單調以外的詞語來加以形容,於是我不禁想問:真的只有規則這一種選擇麼?不可否認,整齊的綠地讓現代化的城市更添亮彩,規則的形狀讓城市更有秩序,鍾愛這種綠地的人也有一定數量,因此,在市中心,特別是在繁華的商業區、政府機構的所在地,建設幾個整齊的草坪能夠把城市景觀點綴得更好。但是,一旦這一理念不加控制,使所有的草坪都變成了這樣一個形狀,上面所說的單調就來了。另外,現代社會緊張的生活節奏下人們繃緊的神經也需要大自然來調節,處處受到約束的思想也會渴望自由和靈活,然而“規則”在這種情況下是完全起不到作用的。所以,我覺得,在普通的地區,特別是以生活為主要活動的居民區,並不需要把大量的草坪“格式化”,只要把空閒出來的土地加以規劃,種上草籽,由居民自覺維護就可以了,這樣才能讓自然化最大程度的接近人類。

  在這個問題中體現出的理念主要是以自然為本,不應過分強調人類的因素,更不應該把人的意志強加給自然,因為有時,人類並不清楚自己需要什麼,恰恰大自然認可的才是人類所需要的。(圖)野外植被的旺盛生長(1)這一點在燕南園體現的很好。當我進入燕南園時,第一感覺這裡像是一片農莊。這裡的植被大部分是自然所成,而且隨便找個地方蹲下觀察便可以找到很多叫不出名字的植物,因此在這裡我可以學到很多,而且這樣的植物分佈才能體現出大自然的意願:譬如,車前草總是分佈在路兩旁人們走過的地方附近,這一自然規則恐怕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中才能體現。而一些種在別墅前花園裡的植物,雖然是人為栽種的,可是卻與自然結合一體,看不出一點矯作的痕跡。(圖)燕南園初春的植被(2)當時我想,為什麼同是在北大校內,唯有燕南園內的植物不用任何人工澆灌就可以旺盛的生長呢?聯絡了晚些時候到達的綠化隔離帶我才想清楚了其中原由。(圖)綠化隔離帶(e)為什麼綠化隔離帶的護坡剛建成不久沒有任何的人為干預就長滿了各種植物呢?原因就是,它是靠自然播種、自然灌溉、自然生長所得的天然植被,它的植物種類、生長規模都是經過自然選擇,確實是最適合於當地的自然環境,而且植物的驗替次序也是按照灰藜、莧菜等先鋒植物——即生命力頑強的一年生植物到多年生植物的,既然我們讓大自然自己進行選擇,它自然會選擇那些最適合本身發展的植物、那些最適合於當地的自然環境了。這也正是燕南園植被繁茂生長的秘密所在,正因為燕南園沒有人進行所謂的“植被管理”,它才成了自然的寵兒,生髮出一片永遠自然的綠色。

  在這裡我不禁聯想到了實際生活中,我們城市綠地所用的植被,全部是依照人類的意願所選定,完全沒有把自然放在眼裡,最直觀最典型的應當數在北京這種極度缺水的城市中種植耗水量極大的草皮的做法。結果呢?不僅草皮奄奄一息,絲毫沒有改善環境,還白白浪費了大量資金。(圖)自然植被的魅力(3)可是,如果我們仔細想想,這樣的事情還少麼,除了植被方面的例子,又有多少是人類偏要違背自然規律辦事呢?城市生態要改善,不是隻需要資金的支援,只有學會依自然規律做事,向自然靠攏,我們所營造的生態環境才可能長久的保持不衰。二.關於改造

  路過許多經過改造的地方,譬如海淀公園、京密引水渠,均是在近年經過較大的改造工程,透過對附近居民的採訪,我得知了他們對這些改造工程的認可程度。

  京密引水渠經過多年逐段改造,現在已經初見成效。工程的原始目標是減少水渠的滲漏使北京地區的輸水成本進一步降低,據資料稱:“完成京密引水渠40公里的節水技術改造,每年可以減少滲漏損失1000萬立方米。”可以說,原始目標已經達到。而且同時,水渠的改造,又帶來了極大的生態效益,沿岸的生態環境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我採訪了兩個散步的老人,他們都是手持一部收音機在渠邊悠閒的散步,當我問道他們對水渠改造有什麼感想時,他們都說,經過改造,渠水比幾年前更加清澈了,而且周邊的環境也好多了,周圍的老人每天散步時看著周圍的景色,心情都很舒暢,而且孩子也都在周圍嬉戲,有時,爺爺帶著孫子散步,看著孫子在平整的路面上跑來跑去,他們感到很高興。而且聽說這項工程每年能夠節約大量的資金,他們更認為工程好處很多。但是,他們也指出,看到水中的水草越來越少,他們感覺不太舒服,他們說,總是感到水渠改造帶走了什麼。望著老人遠去的背影,我不禁想到,如果在人工化改造水渠的同時我們能保持最根本的自然原貌,那麼這些懷舊的老人便不會有這些失落感了,當然,後代人也便能知道京密引水渠改造前的自然原貌了。(圖)改造後的京密引水渠(b、c)而當這個問題問到孩子,他們則是完全的肯定水渠,他們說平時可以在渠邊玩耍,可以捉魚。有一個農村來北京的孩子,當我們問他是否想家時,他說:“我特別想家鄉的山,樹特別多,一棵挨一棵,還有松鼠,有小蛇,我還抓過一隻松鼠,特別好玩兒。”不過,當我們問他是否想從北京回家時,他又說:“不想走,我覺著北京也好,有高樓大廈,有汽車……”看來,孩子們既需要城市的現代化,又絕不可遠離自然的和諧。我們在把城市建設得越來越現代化的同時,絕對不能不進行自然景觀的保護。只有讓自然存在於現代化的每個角落,我們的城市改造才可以稱得上成功。(圖)海淀公園的兒童娛樂區(d)而距離北京大學較近的海淀公園的改造則是另一種思想。它側重的是直接面向居民需求方面的發展。經過改造的海淀公園擁有大量的綠地,使得整個公園區的空氣從早到晚都能夠保持清新,一位老年人在接受採訪時說道:“我一年四季都來這裡晨練,晚上吃完飯也常過來溜達,就是覺得這兒的空氣特別好,多呆一會兒,心裡更舒坦。”除了綠地,公園的其他硬體也十分齊全。特別是健身娛樂設施,更是能適應每一個人群的需要。其中有面向孩子的兒童娛樂區,有面向老人的老年健身區,還有專門為殘疾人設計的殘疾人康復區。而兒童娛樂區的地面更是在改造後,由水泥板改為了軟泡沫型,使這一區域更加安全,更加適合兒童這一特殊人群。一位帶孩子來玩的阿姨說:“海淀公園改的挺好,原來孩子玩的時候,我總不放心,得在旁邊一直盯著,現在好多了,只要他不爬高,我基本不用*心。公園裡空氣也不錯,冬天最冷的時候,我也每天帶孩子來這一趟。”她還表示,雖然家裡沒有殘疾人,可是,她認為增加殘疾人康復區非常必要,她覺得這樣才能體現出社會對殘疾人的關懷,更能讓他們鼓起戰勝困難的勇氣。

  我認為,無論哪種性質的改造都要以人為本,處處體現人的需要,這樣的改造才是成功的。

三.關於管理

  在實習中我發現有許多在我看來生態環境很好的地方居住的居民對那裡的環境並不是很滿意,在我仔細詢問之後才知道在過去,那裡的環境其實更好,由於管理不善才下落到現在的水平。既然建設了很好的生態環境,投入的資金一定不少,但是,管理者卻忽視了建設之後的管理工作,使得用大比資金建設起來的良好環境,因花費較少的管理維護不周而大幅惡化。譬如我在前邊曾經盛讚的燕南園和蔚秀園裡便有幾位老人對社群的管理工作表示不能滿意,有一位大爺便感慨的說:“我還沒退休的時候,這兒的環境真是不錯,本想退休之後在這享清福,沒想到這的人越來越多,管理又跟不上,現在真想倒退幾年呀!”

  建設當然重要,但如果沒有配套的管理手段,即便建設得再好,還最終會變回原樣甚至更糟。

  頤和園的管理者使我想到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古人為我們在山上留下的保持水土階地,其實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遺產,但是,管理者卻只為了遊人眼睛的一絲快感就將這寶貴的遺產全部剷平,而後又種上了極不適合北京這種乾旱氣候生長的草皮。且不論維護草皮所需的鋪設水管和運水灌溉的成本、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態破壞、草皮與山上喬木無法共存的矛盾,單是剷平階地這一項,就使現在的頤和園離真實的頤和園又遠了一步,古人的許多傑作正是被這樣一些自以為是的管理者摧殘掉的。

  我覺得,管理者,特別是這種不可再造的景觀的管理者,應該時時注意保護,切不可根據自己的意志,去改變景觀的原貌,這不僅有利於保護遺產,而且也有利於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四.關於調查方法和問題

  由於這是我的第一次實習,對於實習方法、調查技巧沒有什麼積累,因此,這次實習中,我覺得學到了很多,對一些過去的方法也更加重視了。

  首先是對比的方法。許多事物只搞正面調查或許能得知它現在的情況,但是不經與過去的對比,我們卻始終無法瞭解它的發展趨勢。我想,調查的最終目的應該是預測未來,為實際服務,而要預測未來則一定要掌握髮展趨勢。譬如,前邊提到的燕南園和蔚秀園的問題,如果不與過去的情況對比,我們是不可能認清問題所在的,我們只會一味的認為,兩者的環境現在很好,而且將會一直好下去,這樣管理的問題就被不經意間忽略了。而有些時候,對比會幫我們更快的找到事物的癥結。當我們單獨看問題時有可能百思不得其解,但是當我們把若干個問題、若干種情況聯絡起來加以對比,可能很快便找到了突破口。

  另外一個是採訪的手段。很多情況下,我們喜歡自己查資料,但是,文字的資料畢竟有滯後性,而且,普通民眾的個人看法也很難找到。而採訪,不僅直接、速度快,而且得到的資訊貼近於生活,特別是要了解當地居民的看法時,自己查資料是無法得到所需資訊的。總之,我認為,沒有采訪的調查,是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的調查的。

  有一個問題就是,京密引水渠的改造的確破壞了當地的自然原貌,因此生態系統的穩定也一定受到破壞。但是,當地的居民卻對這一改造十分歡迎。我有些迷惑,我們的改造,到底是應該追求居民的滿意還是應當追求自然生態的完美?

  參考文獻:

  1.俞孔堅李迪華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xx年1月《城市景觀之路》

  2.《首都之窗》20xx年9月27日——10月7日《京密引水渠專題》共5篇

  3.圖片(1)(2)(3)由李迪華老師提供

  4.圖片(a)(b)(c)(d)(e)由曾辰騏同學提

生態實習報告 篇2

  科技園簡介:

  傅家邊農業科技園是江蘇省十個省級重點農業科技園區之一,傅家邊農業科技園創建於1994年,傅家邊農業科技園區總面積12。8km2,依據丘陵山區的地理特徵,將傅家邊農業科技園區規劃為中心展示區、生態果茶區、特色農業區、高新產業區和休閒觀光區等五個功能小區,實行立體綜合配套開發,先後建成了良種果樹、無性系茶葉、美國庫拉索蘆薈等試驗示範園2187畝,生態果茶園5000畝,鋼架大棚設施1100畝,連棟溫室大棚5000m2,經濟林果總面積一萬餘畝。

  近年來,傅家邊農業科技觀光園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旅遊農業,規劃建設梅香園景區、神山湖景區、青龍山景區、竹海景區和中心科普區五大景區。建有科普展覽館、植物組培中心、珍禽園、奇瓜異果園等景點,集旅遊觀光、科技研究、科普教育、推廣輻射等功能於一體,年接待遊客三十萬人次。

  園區特色旅遊產品有:開心脆梅、富硒茶、鮮榨果汁、水晶梨等。自20xx年以來,每年以“梅花節”和“採果節”為重點推出賞梅品莓踏青遊、製茶採果體驗遊,讓遊客在暗香浮動的十里梅海中體驗製茶採果的樂趣。

  科技園農業、牧業、林業設計和規劃應用的生態學原理:

  一般的科技園建設都是依據以下幾個生態學原理進行建設的:

  (1)時空結構型。這是一種根據生物種群的生物學、生態學特徵和生物之間的互利共生關係而合理組建的農業生態系統,使處於不同生態位置的生物種群在系統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充分的利用太陽能、水分和礦物質營養元素,是在時間上多序列、空間上多層次的三維結構,其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均佳。具體有果林地立體間套模式、農田立體間套模式、水域立體養殖模式,農戶庭院立體種養模式等。

  (2)食物鏈型。這是一種按照農業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規律而設計的一種良性迴圈的農業生態系統。系統中一個生產環節的產出是另一個生產環節的投入,使得系統中的廢棄物多次迴圈利用,從而提高能量的轉換率和資源利用率,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並有效的防止農業廢棄物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汙染。具體有種植業內部物質迴圈利用模式、養殖業內部物質迴圈利用模式、種養加工三結合的物質迴圈利用模式等。

  (3)時空食物鏈綜合型。這是時空結構型和食物鏈型的有機結合,使系統中的物質得以高效生產和多次利用,是一種適度投入、高產出、少廢物、無汙染、高效益的模式型別。

  其目的是透過物質迴圈和能量多層次綜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在針對當地自然條件、資源基礎、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基礎上,以多種生態模式、生態工程和豐富多彩的技術型別裝備農業生產,建設生態優美、特色突出、功能協調的科技園區,實現經濟的增值,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農業成本降低,為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創造農業內部就業機會,保護農民從事農業的積極性。同時,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汙染,維護生態平衡,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常規發展為持續發展,把環境建設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對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的同時,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增強農業發展後勁。我提出的不足或值得改進的地方和改進的方案:

  1、園區的生物多樣性還可以進行人為干涉,例如在園區內雖有水渠、魚塘和湖,但是水體

  絕大部分是渾濁的,而且沒有見到魚。如果可以在水體中種植荷花等可以淨化水體的植物,然後在其中養殖魚類並加大水渠建設,以養魚的水澆灌土壤供作物生長,不但可以減小成本,還可以提高園區的娛樂形式(加設釣魚的專案)。

  2、在遊覽園區的時候,不知道是不是由於季節的原因導致裡面的蟲子不是很多,如果是因

  為園區有過噴施殺蟲劑的行為導致了蟲子的減少,覺得可以採用人為引進天敵的形式或採用套作所引起的相互影響來減少蟲子數量會更好。因為傅家邊農業科技園有采摘節,沒有噴施化學物質的水果其安全性好,還可以在此基礎上申報“有機農產品”提高積極效益。

  3、在剛進門的廣場上可以清晰的看到原本鋪設的草皮大量枯死難以生長,而其中的雜草遍

  地,這體現了生物群落間的競爭關係。證明原來的草皮不適宜在這樣的條件下生長。所以,要不更換生長強烈的草皮種類,要不可以利用原來的雜草,篩選出優勢種進行栽培。

  4、桃樹生長有點密集,今年的桃子生長不是很好。我們都知道種記憶體在競爭關係,當生長

  到達穩定期時會出現自疏現象,生物量會減少影響當年作物產量和品質。所以可以進行人為的修整,每年都掐掉一部分花,來保證桃子的品質。

  5、看到在有些地方,採用的是地膜覆蓋的方式進行作物種植,雖然這種方法有一定的好處,但是地膜本身會汙染土壤,認為應減少其的應用,可以用秸稈來充當地膜。

生態實習報告 篇3

  人與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人類總是在不斷地改造環境,創造不僅使用,而且美觀的環境空間。城市所意味的,不僅僅是建築、街道、商店等人工建構物的堆積,而蘊涵著在諸多功能性設施及硬質景觀相伴下的社會文化、經濟、政治和城市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從外在的視覺影像來看,城市是由其平面結構、天際輪廓、各色建築、街市設施、區域地標、開放的空間、植栽園林及穿梭不定的交通工具所構成,然而這些都是城市人在選擇和被選擇的行為方式下形成的物質形態,其間蘊涵著深厚的自然法則、社會心理、人文情感及歷史滄桑。

  20世紀著名的城市學和建築學學者劉易斯?芒福德在其代表性著作《城市發展史》中指出:“如果城市所實現的生活不是它自身的一種褒獎,那麼為城市的發展形成而付出的全部犧牲就將毫無代價。無論擴大的權力還是有限的物質財富 ,都不能抵償哪怕是一天喪失了的美、歡樂和親情的享受。” “當我們漫步於城市中時卻可發現這種現象是無初步在的,周圍的建築物彷彿能夠講話、能夠行動,正像居住在其中的居民一樣;而且透過城市的物質結構,過去的事件、很久以前做出的決定、久已形成的價值觀念等,都繼續存活下來並且散發著影響。”

  正是為了充分認識到城市環境與在建構城市環境的過程中人的作用,作為城市生態學的學習者,我們於20018年4月5日進行了一次位於北京西北郊的實習。

  一、實習概況

  我們於早晨8:00從北大逸夫二樓前出發,經過光華樓、圖書館、燕南園、李大釗銅像、蔡元培銅像,到達未名湖南岸,看到翻尾石魚,出北大西門,穿過蔚秀園、承澤園、海淀公園、柳浪莊、北京城市綠化隔離帶,到達頤和園南如意門,觀看門外的京密引水渠,之後從頤和園南如意門進入頤和園,到達昆明湖南岸,沿西堤到達萬壽山和東宮門,結束實習。沿途就綠化、建築等自然和人文景觀做了一定的調查,獲得了一定的資料,也得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結論。

  二、實習內容及分析

  1、關於一條有爭議的路

  走進北大東門,可以看到的是一條寬闊筆直的大路。作為北大少有的幾條寬闊筆直的大路之一,它是一條爭議頗多的路,路邊整齊的人工保養得很好的草坪宣告著現代化和國際化的全新的北大。這條路周圍集聚著北京大學比較現代化的建築群——理科一號樓、二號樓、逸夫一樓、逸夫二樓、逸夫苑、理科教學樓等等。而在這條路的盡頭又是富有傳統韻味的仿古式樓群。

  很多人認為,路面的寬闊與筆直與周圍建築的仿古式屋頂不大協調。除了整齊的人工草坪,路的兩面是栽種得整齊得近乎過分的小樹,而路的盡頭則是生長多年的高大而遮蔭的大樹,不協調的感受更加強烈。

  這大概就涉及到了所謂的“視覺適應性”。在很多時候,我們很少考慮特定的環境,只是單純地去套用一種種看上去很好很先進的模式,而忽略了特定環境對建築等人為設施的特殊要求。

  也許這也是規劃中的一個問題。就如同北大校園中隨處可見的新式建築與老式建築的交相輝映,也許不能算是完美的選擇。

  2、校園裡的世外桃源——燕南園

  燕南園是北京大學燕園眾多園林中較小的一個,園中只錯落著十幾幢精緻雅潔的`二層小樓和平房小院,這裡是北大教授一個住宅區。人們常說,“北大的名教授不一定都住在燕南園,但燕南園住的都是名教授”。單說50年代,燕南園裡就住著馬寅初、湯用彤、周培源、馮友蘭、朱光潛、陳岱孫、侯仁之、林庚諸先生,後來又搬進來王力、魏建功等先生。冰心女士執教燕京大學的時候也曾經在此生活過。這足以反映其內涵的深厚與文化積澱了。

  燕南園中獨立的住宅模式正是老教授們學術研究的理想環境。正如一位老教授在接受採訪的時候指出,儘管略顯古老,自己也不會想到要去改變房子的老式格局,有一個原因是,儘管很多書都捐給了圖書館,家裡的藏書也導致裝修的不便。然而更加關鍵的一點——老房子的格局是一種可以使人安下心來讀書治學的環境。多年的積澱,已經使這個小小的園子充滿了書香之氣……

  那麼,除了書香,對於久在這裡居住的人們來說,它又意味著什麼呢?

  在實習過程中接受採訪的主要是60歲以上的老人,在這裡居住時間都超過了35年。他們普遍認為,燕南園有著良好的居住環境,首先它位於一個臺地上,地勢比周圍都高,這是一個良好的地理環境。而其間各色的植物,又為園子提供了一個協調的生態環境。作為極具特色的住宅園林,燕南園吸引著各方來客,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師生還曾經在此寫生,研究其建築特色。

  然而燕南園也有其不足之處。被採訪者普遍指出的有以下幾點:

  其一是來遊覽觀光的人群打破了原有的寧靜和潔淨,過路的汽車揚塵和製造噪音,給園內的環境帶來了很大程度的破壞。

  其二是公廁的問題。公廁佔用的土地是過去孩子們的遊戲場,而由於疏於管理,公廁的建設不僅消滅了孩子的遊樂,也對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其實在燕南園中,每戶獨立的住宅中都有獨立的衛生設施,公廁的設立只是為園外小商小販提供了便利。作為北大校園中少見的幾個室外公廁之一,它的設立自然有其道理,然而選址在富有文化底蘊和深厚內涵的燕南園,選址在老教授們讀書治學的燕南園,或許並不是很合理。

  其三是辦公與住宅的矛盾。正如一位被採訪者指出,燕南園中有的住宅已經被學校劃歸某些行政機構,行政機構的辦公進一步打破了園子的寧靜,不能不引起深思。

  燕南園的風韻,代表的正是北大風韻的一部分,是治學的風範和怡然的性情。它的完整,是北大的不可分割的一分。也許,它的寧靜不應該遭到打破和窺伺……

  3、蘋果園的變遷——靜園草坪

  著名的靜園草坪過去是一片蘋果園,作為草坪,它取代的是過去的東草坪的地位。曾經的東草坪就在現在的新圖書館的位置,它曾經是很為學生們所喜愛的一片浪漫草坪。有一名北大學生這樣寫道:“東草坪是北大老圖書館東邊的那塊地兒。這裡曾經是高曉松那幫拿把破吉它到北大糊弄小女生的主兒極盡能事的舞臺,更是我們北大人讀書休憩的好地方。很多北大的情侶相識、相約、相戀在東草坪,他們對這塊草地的感情更深厚。……李嘉誠說:這塊地兒空著怪可惜的,我給你們點兒錢,再修半截圖書館吧。一年後,這裡再沒有一人一張報紙一本書的景象了,一座比最高人民法院還莊嚴肅穆的建築淹沒了本來該發生的好多故事。”

  後經學生強烈要求,原先的蘋果園就被改成了草坪。草坪的浪漫又恢復了,然而那片校園中不可多得的果園卻永遠地失去了。多少總是有些可惜的。

  相容,或許真的很難。這些年來,北大為了接納越來越多的求學者,為了與國際接軌,很多原有的自然和人為的獨特的風景都只能讓位給新的建築,這引起了無數老北大人的感懷。而發展總是要有的,關鍵是怎樣發展,如何在適宜的地方做到寸土寸金地利用土地,而在另一些地方留下我們的驕傲。如果有一天,未名湖開始縮小,或者未名湖周圍矗立起了新式的建築,那才是我們真正的悲哀。

  “一塔湖圖”並非北大的全部,北大的精神,很廣,北大的驕傲,就在於它所創造的文化,科學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4、匠心獨具——通向未名湖的小徑

  北大的校園北部可以說是古韻十足,像中國的傳統園林,在優美的浪漫中又給人以思想和歷史的沉重感。“北大的生活更接近於傳統的文人士大夫。”一位總是喜歡留連於未名湖畔的清華學生說。這種文人士大夫氣,從那一條條通向未名湖的小徑也可以體現出來,它的廕庇和靜謐,構成了北大獨特的風景。

  幽靜的小徑邊生長著各色的植物。引人注目的是雪松下的石頭,它獨特的用途使人耳目一新。松針下部的蠟質物是酸性物,下落到土壤中會使土壤受到酸化影響,土質變差,以至於到了颳風的時候會有塵土飛揚。而石頭可以防止揚塵,從而保證了這裡路面與空氣的清新與潔淨。

  而路旁的傳統建築的大屋簷則為麻雀等鳥類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鳥鳴聲不絕於耳。在這裡,人與自然真正融為一體,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風景。

  “走進北京大學校園,樹枝上、草地上、教學樓旁、圖書館前、未名湖畔、博雅塔頂……到處都可看到成群的喜鵲以及其他各種飛禽,一派“校園處處聞啼鳥”的景象。

  “19年前畢業於北大中文系的北大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張黎明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他上大學時就在校園內看到喜鵲,但沒有現在的數量多,初略估計多達數千只。現在,校園內不僅可以看到喜鵲,還可看到松鼠、刺蝟等多種野生小動物,未名湖上還飛來過白天鵝。講話間,記者不時看到喜鵲從他辦公室的窗前飛過。

  “現在,北大校園已變成了各種飛禽和動物棲息的樂園。校園內遍佈了端莊濃綠的檜柏、蒼勁古樸的油松、華美高雅的白皮松、金黃富麗的銀杏楓樹等常綠樹和春秋色樹。據北大園林科調查,全校共有416株古樹,其中300年以上的有30棵,100年以上的有386棵。

  ”張黎明說:“良好的生態環境已成為北大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逢節假日,到北大校園感受文化氛圍的各地遊客多達數千人。“

  是的,在生態建設方面,我們的確在十分努力地做。就如我們後來在西校門,看到了一隻對人毫無恐懼的喜鵲。由衷的喜悅,升起……

  5、未名湖的湖心島與翻尾石魚

  湖光塔影,讓人留連忘返。未名湖景色出眾,已經成為北大風景的標誌。環湖的楊柳婀娜多姿,枝條低垂,溫柔地拍打著水面,博雅塔的倒影在水中隱隱浮現。橫臥在湖中的有石舫,點綴著塔景的是湖中的小島。幽靜的湖心島是未名湖上的一顆珍珠。翻尾石魚,則是湖中一道獨特的風景。

  從老師那裡,才知道了其背後的故事。小島原先是蘆葦等植物旺盛生長的優良環境,是一個生態極其協調的小環境,與翻尾石魚一道構成一道獨特的風景。然而在百年校慶時,學校為了更好地進行介紹和說明,在小島上設立了一塊說明牌,由此吸引了大量遊客上島,人的影響使得蘆葦的生長受到了極大的影響,直到蘆葦完全從小島上消失。

  好在學校已經認識到這點,今天看到的說明牌,已經從小島上轉移到湖邊。具有自恢復性的生態系統,在得到長期發展的條件後,應該可以恢復到原先的狀態。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重新擁有一個優良生態的小島,然而並非所有的錯誤都可以得到補救,有時候,一個不很英明的決定是可以造成很大的遺憾的。規劃的長遠性由此可見一斑。只願小島的故事能夠帶給我們一些啟示。

  6、蔚秀園與暢春園

  有著悠久歷史的燕園,是我們的驕傲。

  “北京大學燕園校區,早在金代就成為京郊著名的風景區。到了明代,大規模構築園林,至清代成了封建帝王的“賜園”。民國期間成為燕京大學校園。校園的用地中包括了八個古園遺址,即“勺園”、“淑春園”、“鳴鶴園”、“鏡春園”、“朗潤園”、“蔚秀園”、“承澤園”及“治貝子園”等。在位置上與圓明園毗鄰,在內容、造園風格上與圓明園之萬春園中的若干園中園有類似之處。不同於宏麗的皇家園林,也有別於咫尺山林的私家園林而獨具一格。

生態實習報告 篇4

  科 目: 生 態 學

  姓 名: 張 勇

  學 號: 08110901031

  教 學 院:地理與生命科學學院

  專業班級:生物科學專業20xx級一班

  完成時間: 20xx年7月8日

  一 實習目的

  1.透過對各種生態系統的調查,瞭解系統的組分組成和結構現狀。分析各系統組分構成和結構特點,說明每個系統的營養結構和時間結構現狀,加深對生態系統的認識和了解。

  2.透過對農業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河流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等的一系列調查,使得我們能夠對生物圈有一個更好的認識。

  3.為改善系統投入結構和建立新的農業生態系統提供理論依據和實施資料。

  4.為了進一步瞭解畢節地區生態環境及垂直土壤分佈差異條件對天然植被的影響,以及自然保護區的設定作用。

  5.透過實地考察,熟練運用課本知識,把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提高動手調查的能力,團隊分工及其團隊協作能力。

  二 實習要求

  1、實習中聽從老師安排,認真聽指導老師講解。

  2、認真細緻觀察不同地方植被覆蓋現象,作好記錄。

  3、學會分析植被分佈的方法,培養生態分析能力。

  4、用皮尺和米尺分別測量10﹡10,5﹡5,1﹡1的樣方內喬木﹑灌木﹑草本植物的胸徑等資料。

  5、實習結束後,編寫一份生態學實習報告。

  三 實習任務

  1、在野外對各種植被進行初步觀察分析,著重點是喬木﹑灌木﹑草本植物池塘生態系統的種類和分佈觀察分析。

  2、初步對幾大類喬木﹑灌木﹑草本植物﹑水生植物進行觀察認識,瞭解它們在畢節地區不同地方的分佈狀況。

  3、初步觀畢節地區的植被分佈特徵及人工生態農業迴圈模式,學習分析植被特徵的方法。

  四 實習時間日程及安排 

  五 實習地點及概況

  赫章水塘國家森林公園位於貴州省西部的赫章縣境內,由相距40公里的水塘林場和平山林場兩個景區組成,總面積4733公頃。 公園內森林壯闊、季相鮮明;地質年代久遠,地貌型別多樣;奇峰高聳,峽谷雄奇;溪瀑多姿,暗河神秘,平塘瀲灩;民族風情濃郁,古夜郎文化悠久;具有十分鮮明的生物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特徵,是黔西北地區的生態旅遊瑰寶。

  公園森林資源豐富,華山松、杉木、柳杉等組成的人工林相整齊,樹齡大多在20-30年以上,還有面積約500公頃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混交林、25公頃的天然山茶和1000多畝的中山草場。杉木、杜仲、板栗、柳杉、種子園等六個專類園圃連線成片,總面積近100公頃。院內有植物20xx餘種,其中國家

  一、二類保護植物有珙桐、水杉等18種,森林覆蓋率88.8%。野生動物有117種,其中國家一、二類保護動物有金雕、林麝、獼猴等32種。各種典型次生森林群落,在人為破壞狀態下發生著向裸地逆行演替並存在著珍稀植物絕滅的嚴峻現實。該縣的木本植物區系組成,依照植被分類原則,以群落外貌及其建群種為基礎,按群系(或群叢組)為單位劃分了典型常見的天然林群落型別,對群落外貌、層片結構特徵。

  赫章縣擁有豐富的森林植物資源,已初步查明的木本植物有6 2科2 0 3屬6 0 0多種,組成了北亞熱帶氣候環境下的。

  貴州屋脊韭菜坪省級風景名勝區位於赫章縣珠市彝族鄉境內。珠市鄉距赫章縣城36公里,距六盤水市70公里,距大灣火車站18公里。風景區東起烏木屯,南抵上滿定,西北至大坪子,總面積約為25.5平方公里。貴州屋脊赫章韭菜坪省級風景名勝區以得天獨厚的高原風光為依託,以神奇秀美的夜郎石林石景為特色,兼有淳樸濃郁的彝族風情,是開展觀光旅遊與科技文化活動的理想勝地。 貴州屋脊赫章韭菜坪風景名勝區是貴州西部旅遊線上的一顆明珠,為加快赫章的旅遊發展,赫章縣委政府20xx年投入20xx餘萬元加大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其中貸款1700萬元),建成旅遊公路17公里,景區步行道3㎞、景區入口大門(牌坊)、石林景區接待中心480平方米、停車場4000平方米、公廁80平方米、阿

  西里西文化日月廣場3000平方米等,工程現已全部建設結束,使景區具備基本接待能力。20xx年在住建廳的支援下,將貴州屋脊赫章韭菜坪省級風景名勝區與赫章大韭菜(萬畝韭菜花海),二臺坡(阿西里西大草原),古達威奢天坑伏流峰林打捆共同申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現已完成申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所需的《資源評價報告》和《資源風光片》製作,上報工作正在進行中。為統籌赫章旅遊發展,縣委政府擬成立赫章縣旅遊開發委員會(副縣級機構,已報地區編辦)對全縣旅遊資源進行開發,加快赫章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赫章旅遊快速發展,貴州屋脊韭菜牝風景區目前分為兩個景區和兩個獨立景點,共計21個景源。 韭菜坪高原風景區:以迤儷迷人的峰巒疊嶂、雲山霧海等高原風光為景觀特色,面積為13平方公里,包括貴州屋脊、韭菜坪野生植物群、獅子嶺、撞機崖、望峰臺等5個景點。

  烏木囤夜郎石林景區:以神奇壯美的石林石景為景觀特色,面積為10.6平方公里,包括盆景石林、象形石林、迷宮石林、水中石林、雞飛塊溶洞、犀牛嘎、萬畝草場、燕子洞、珊瑚化石等9個景點。

  上滿定彝族文化獨立景點:面積為1.5平方公里,包括彝族語言文字、歌舞儺戲、服飾文化、火把節、彝年大節、陳家院子等6個景點。

  大坪子彝族村寨獨立景點:面積0.4平方公里,以大坪子彝族村寨為特色。韭菜坪風景名勝區屬暖溫帶溫涼氣候區,具有夏季氣溫低、海拔高度適宜人的生活與生產勞動、自然地理風貌與生物多樣性等特徵。據統計,韭菜坪20xx米海拔高度山區夏季(6月至8月)平均氣溫為攝氏17.8-22.4攝氏度,最高溫度一般在攝氏23-28攝氏度之間,最低氣溫在16.7-20攝氏度之間,高於30攝氏度的極端最高溫度日數非常少見,夏季氣候條件很適宜山地避暑旅遊。

  韭菜坪是世界最大的連片喀斯特地區,位於威寧、水城、赫章交界處,海拔2906米,也是貴州的最高點。因山腰生長成片野韭菜于山脊側坡一處處緩平地帶,故名。韭菜坪的韭菜花、日出、雲海、怪石、飛瀑流泉等,讓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是探險旅遊的好去處。

  有關夜郎石林的起源,這裡流傳著一個神話故事。當年,夜郎王在與眾方國的爭戰中,曾做法借十萬天兵天將,因號令出錯,十萬天兵天將頓時化為石林。這片盆景石林處於較潮溼之處,石林上有灌木、藤蘿叢生,從而形成了藤石相纏的盆景式石林。這裡,或石頭上長出樹,或樹叢中冒出石頭,或青藤與石頭相纏相生,或樹木與石頭相依相偎,看上去亦石亦木,木石渾然一體。古老的山石與年青的植物和諧共生,堅硬的山石與柔軟的藤蘿合而為一,就像骨骼與經脈相互依存。我們驚歎於那些樹木藤蘿的生命力,它們像山石一樣頑強;我們也驚歎於那些一立千年的山石,它們像植物一樣鮮活。千姿百態似人似物的石林,與灌木藤蘿一起構成了高原沉雄浩大的有生命的盆景。

生態實習報告 篇5

  實習目的1:

  (1)鞏固和加強生態學課程的理論知識,為林學、森保、環境、生物學專業課後續課程的學習奠定必要的基礎;

  (2)使學生掌握生態學資料的蒐集和分析方法;

  (3)使學生懂得並能正確地使用生態學調查一些常用的工具;

  (4)熟悉和掌握野外工作的一些安全操作常識,增強實習學生的野外生存能力;

  (5)鍛鍊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實習目的2:

  1.透過實習,鞏固和提高課堂所學知識,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進一步培養獨立工作與與人合作的能力。

  2.學習用正確的方法和手段來觀察和研究生態系統,達到提高分析和綜合的能力。

  3.走出課堂,體驗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多樣性,達到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結合,激發學習熱情。

  三.實習意義:

  1.透過實習,可以複習和鞏固課堂所學的生態學理論知識,實踐檢驗理論,以達到知識的昇華。

  2.培養實踐和動手的能力,提高我們各方面的技能,達到教與學的統一。

  3.透過實習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和團結協作的精神,體會合作達到成功所帶來的樂趣。

  4.利用野外實習可以很好地讓同學們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麗,培養熱愛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激發學生積極探索自然界的奧妙。

  四.實習內容以及體會:

  我們於20xx年6月16日開始了生態學綜合實習。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天,但是在實習實習期間我感觸很多,不僅收穫了專業知識,也學到了很多書本上沒有的東西。野外實習是個很好的機會來鍛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此次實習實習的第一個專案是在青島嶗山北九水景區進行的,我們主要的任務是認識嶗山地區的植物,並瞭解其經濟藥用價值;對嶗山地區的植被進行調查。雖然我們只有一天的時間領略北九水的美麗風光,但是由於我以前去過北九水,所以這次實習也就沒太注意已經看過的美麗風景。一天的時間,我們置身於風景如畫的北九水,親身領略大自然的奇特風光,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同時也更加的激發了我對生態學學習熱情。

  爬山總是很累的,但是如果是集體爬山就會變得很有意思。所有人聚在一起,爬山的過程說說笑笑打打鬧鬧讓我們暫時忘記了疲憊。最喜歡的是中午吃飯的時候,大家三五一群坐在石頭上,吃著自己從學校帶來的東西,看著嶗山美麗的風光確實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嶗山的路還算比較平坦,但是由於路途比較曲折蜿蜒,爬上山頂還會是一件很累的事情。不過,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終於相伴爬到山頂。在山頂休息的時候,大概每個人的心裡,都有著一種或大或小的成就感。

  野外實習的第二天上午是在教我們生態學的柳新偉老師的帶領與指導下進行的。我們主要是在嶗山腳下做植被調查,選了兩塊不同型別的樣地來進行實地調查,一是用樣方法來對樣地分別進行了喬木調查、灌木調查、草本調查瞭解了樣地的植被物種構成,並利用實驗資料對調查地進行了物種多樣性分析,得出了物種多樣性指數;二是採用了相鄰樣方法對樣地進行了物種調查並繪製出來物種——面積曲線,以此來確定最小樣方面積。在這次野外實習中不僅學習到了生態學的一些基本調查方法同時也增強了我們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另外在野外較為艱苦的環境中也培養了我們艱苦樸素、吃苦耐勞、獨立自主、勇於探索的優良作風。我們擴大知識範圍,拓寬知識領域,正學到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為將來勝任本專業或其它相關專業的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實習第二天的下午,我們是在老師的帶領下去認識嶗山地區的代表植物並瞭解了這些植物的藥用經濟價值。同時也學會了使用植物檢索表和植物誌來查詢不認識的植物,不僅能夠把課堂上所學的植物分類知識應用於現實的實踐中也握了在植物生態方面的一些研究方法與技巧。

  我個人覺得認植物是很好的一個實踐活動。身在校園裡面的我們,對很多常見的植物的基本資訊感覺很陌生。很多植物我們天天見,卻不知道它們的名字。透過這次認植物,我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樹木和草本植物的名稱。比如,在嶗山最常見的黑松樹,以及以前從沒有見過的山茶黃楊還有櫻桃樹。但是我知道,這樣的認識只是表面性的。如果想要做進一步的瞭解,這就需要我在以後的日子裡,做一個有心人。多多動手多多動腦,遇見不認識的植物要多多翻閱資料或者上網查詢。

  在這短短的三天生態學野外實習中,我親身體驗了生態學試驗中劃定樣方和數植物的全程。在這個過程中,我領會了野外實習對專業的鞏固的提高的重要性。它是檢驗理論的一塊試金石;是課堂內與課堂外的互補;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教與學的互動;是感性與理性認識的昇華。這三天的實習過程,也培養了我們吃苦耐勞的精神,對大自然的新奇與美麗的驚歎與熱愛之情。我們學會了獨自思考、團結合作、不停探索。也提高了我們的綜合與分析能力,最重要的是使我們的專業知識上了一個新臺階。

生態實習報告 篇6

  實習路線:逸夫二樓-燕南園-北大西門-蔚秀園-承澤園-海淀公園-六郎莊-北京城市綠化隔離帶-京密引水渠-頤和園南如意門-昆明湖南岸-頤和園北岸-頤和園東宮門-萬壽山北坡主要內容:

  一。 關於尊重自然:就實習路途中所遇到的植被情況進行分析

  二。 關於改造:就京密引水渠和海淀公園改造後群眾的反響進行分析

  三。 關於管理:就燕南園、蔚秀園頤和園的管理進行分析

  四。 關於調查方法和問題:總結

  XX年4月6日,李迪華老師帶領我們選修城市生態學課程的同學,進行了本學期第一次教學實習。本次實習首先在學校內進行觀察,然後從東門出發,經蔚秀園、海淀公園、六郎莊到達頤和園。途中,我們不僅見到了北大附近密集的居民區這些典型的城市元素,而且也經過了四環綠化隔離帶等自然氛圍濃厚的地區,這樣,我們既可以親身體驗城市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差異與協調的共存,又可以透過採訪來了解城市中生活的居民對周圍生態環境的看法。另外,本次實習途經很多近些年發生巨大改變的地區,根據老師的講解和我們對周圍居民的採訪以及親自觀察,加以對比思考,我們也更容易發現目前城市生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城市居民更喜歡什麼樣的居住環境、周邊環境。我想這些對將來從事規劃師職業的我們來說,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在行進過程當中,有許多平時經常見到的事物,在實習這種特殊的情況下,卻突然間引起了我的很多感想,下面,就按照行進路線談一下本次實習中我的感想。

  一。 關於尊重自然

  首先,是圖書館東北角的那片三角狀草坪,雖然面積並不大,但是依地形自然而成的不太規則的形狀——類三角形——卻使它讓我心頭一震。在人工草坪剛剛興起時,偶爾見到一、二塊整齊的綠茵,還覺得有點賞心悅目,畢竟,少見的規則形狀讓人看了有一定的興奮感。然而,當所有的設計師都企圖用這種簡單的方式博取人們的這種興奮感、而使這種綠茵“雨後春筍”般的建設起來時,人們的這種興奮感卻被單調感和厭煩感所替代。(圖)類三角形草坪(a)的確,現在的綠地,基本都是刻意追求的正方形、圓形或者非常規則的多邊形,我很難想到除了單調以外的詞語來加以形容,於是我不禁想問:真的只有規則這一種選擇麼?不可否認,整齊的綠地讓現代化的城市更添亮彩,規則的形狀讓城市更有秩序,鍾愛這種綠地的人也有一定數量,因此,在市中心,特別是在繁華的商業區、政府機構的所在地,建設幾個整齊的草坪能夠把城市景觀點綴得更好。但是,一旦這一理念不加控制,使所有的草坪都變成了這樣一個形狀,上面所說的單調就來了。另外,現代社會緊張的生活節奏下人們繃緊的神經也需要大自然來調節,處處受到約束的思想也會渴望自由和靈活,然而“規則”在這種情況下是完全起不到作用的。所以,我覺得,在普通的地區,特別是以生活為主要活動的居民區,並不需要把大量的草坪“格式化”,只要把空閒出來的土地加以規劃,種上草籽,由居民自覺維護就可以了,這樣才能讓自然化最大程度的接近人類。

生態實習報告 篇7

  專業:森林生態旅遊

  年級:XXXX級級

  姓名:XXXX

  學號:XXXXX

  指導老師:王靈芝,楊明涵

  實習單位:雲南熱帶作物職業學院 旅遊經貿系

  實習地點:西雙版納熱帶花卉園

  實習:時間:XXXX年月X日至XXX日

  實習內容提綱

  1熱帶花卉園概況

  2曼閣佛寺參觀 傣族的宗教信仰,小乘佛教

  3曼聽公園,趕擺

  4傣族潑水節

  5個人實習總結

  前 言

  為了加強對專業的認知和對學習方向的認識,我們於XXXX年X日至XX日到景洪市的西雙版納熱帶花卉園,曼聽公園,曼閣佛寺等地方進行了參觀,學習傣族的習俗,宗教信仰的情況,學習帶團的藝術和講解的技巧,

  內 容

  4月10日至12日:在西雙版納熱帶花卉園進行景點導遊跟團實習,第一天是有專門的導遊帶領我們參觀,熟悉熱帶花卉園的概況,第二天是按照導遊詞自己去熟悉園內的花卉,植物,並由老師安排跟團學習帶團的技巧和講解的技巧,第三天是考核,本來是要進行實地模擬導遊講解但是由於下雨就不能按原計劃進行,只能憑記憶講解,透過這三天的學習,讓我對專業有了更具體的認識,也發現自己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有待學習,知道了作為一個導遊人員除了淵博的知識外還要具備很好的交際能力,這就得從很多方面努力,如:與人談話的言辭舉止要得體,靈活應變,有責任感。

  4月13日上午:西雙版納曼鬥寨曼閣佛寺參觀,瞭解傣族的傳統民居個生活方式及宗教信仰情況,下午瀾滄江邊觀看民族歌舞表演,賽龍舟,放高升,透過這一天的參觀讓我知道了很多傣族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在每年的4月中旬,節氣3至5天,主要活動有堆沙,放高升,賽龍舟,潑水。趕擺等。關門節由稱“進窪”即農曆六月九日正值雨季農閒,佛教徒利用這段時間到佛寺裡靜坐,聽經,開門節有稱“出窪”即90天佛寺生活的結束,佛教教徒舉行盛大集會拜佛,禱告,此後又恢復正常的農事,也是到今天才知道為什麼傣族的男性都要當幾年和尚:傣族的文字是傳男不傳女的,所以每個傣族的男性都進寺廟當幾年的和尚就是為了學習傣文,在以前沒有當過和尚的傣族男性是受到歧視的,當然了千萬不要認為傣族是重男輕女,因為他們還有一個規矩就是家產傳女不傳男。下午到瀾滄江邊看民族歌舞表演和賽龍舟,看著柔媚哦的孔雀舞,想起舞蹈老師說過刊授去最柔的舞蹈其實是最用力的。傣族是一個熱愛水的民族,水是至柔也是至鋼的,這種特性在傣族人身上得以很好的表現。賽龍舟時隊員們和著強勁的象腳鼓聲一起用力,用最快的速度劃過瀾滄江此起彼伏的加油聲給不和適宜的大雨來了個徹底的冷場,我看到 一個個火熱熱的靈魂一股團結的力量,晚上看到孔明燈一個接一個的升起,彷彿回到了遠古時代一切喧囂都不再繼續,看者一個個的希望我們能做的就是雯誠的祈禱。

  4月14 日:曼聽公園及西雙版納總佛寺的參觀。瞭解傣族皇家園林及宗教信仰情況,走進 曼聽公園,走進了一片人海這就是傣族的趕擺,路邊有 各種各樣的傣味食物,燒烤味瀰漫了整個公園,透過人海,穿過人聲,你依然可以感受到這座獨巨匠心的園林也充滿著“傣味”它沒有以宏偉的氣派聳立在那裡,而是以依山就勢的自然美征服每個遊客的心,在公園的正大門前方50米處有一尊周恩來總理1961年4月15日在此與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紀念銅像銅像左邊是泰王國公主種下的兩棵象徵中泰友誼的菩提樹,公園後園南側有西雙版納總佛寺“八吉寺“。是西雙版納的拜佛朝聖中心,總佛寺旁還有佛學院,很多來自不同地區不同膚色的人帶著同樣真誠的心前來朝拜,傣族信奉南傳上座部佛教傣族語“布塔沙散那”它對傣族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方面都有極深刻的影響,大約公元六至八世紀傳入傣族地區,在此之前傣族先民信仰的是多神崇拜即原始宗教,在這裡佛寺建築隨處可見幾乎每個村寨都有佛寺,有的佛寺還建有佛塔。

  4月5日在景洪城區參加潑水活動,潑水是傣族最熱鬧的習俗,其含義是相互祝福,以消除災難祈求平安,人們透過潑水交流感情,傳遞各種資訊:向老人潑水錶示敬重,想年輕人潑水錶示愛慕,想來賓潑水錶示歡迎,水是吉祥之水,盡情狂歡,盡情揮灑朗朗笑聲,在這個日子裡狂歡屬於每個人,狂歡是西雙版納潑水節的代名詞,無論是當地人還是遊客似乎都習慣了用這種超級熱情和狂野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內心和情緒,或許是因為緊張的生活和高度的生存壓力使然才會在這樣一股特殊的日子裡以特殊的方式放縱自己。讓我們感受到一種的包容,一種人與人之間的親近,心理上沒有距離。

  實習總結

  在實習過程中因為有連續降雨,所以有些環節不能很好的進行名單我們還是在儘可能的抓住時間學習,在實習中學到了很多作為一股導遊員應該具備的素質,也讓我監視到了很多熱帶花卉,熱帶作物,亞熱帶植物,最重要的是 我覺得我走進了一個民族,一個熱愛水的民族,他們勤勞勇敢,能歌善舞,有自己的崇拜,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特色。

生態實習報告 篇8

  一、實習概況

  1.實習目的:透過自己的所見所聞,以及同當地居民或公園遊客的交流,增進我們對於城市生態系統的基本要素、城市人與環境關係的認識,以及瞭解人們對於環境的真正需求。2.實習路線及內容:xx年4月5日,早八點,在北大逸夫二樓前集合出發,經圖書館至燕南園,停留進行觀察調查;經靜園至翻尾石魚;從北大西門出至蔚秀園及承澤園,解散進行調查;在海淀公園調查後,經六郎莊、北京城市綠化隔離帶、京密引水渠,從南如意門進入頤和園,沿昆明湖南岸、頤和園北岸、萬壽山北坡一路觀察,聽取老師講解;約14:30實習結束。3.實習達到的目標:透過老師的講解以及自己的觀察,將課堂上講授的知識同實際聯絡起來,發現原來我們身邊有許多細節都被我們忽略了,一些習以為常的事情背後還有大文章。透過實習,也認識了一些動植物,增加了知識。

  二、實習記錄

  1.逸夫二樓經圖書館至燕南園途中:在圖書館前回望,通往東門的那條路,左邊是繁忙的建築工地,右邊是教學樓,僅有的那片可憐的草坪是看不到的。雖還是春天的早上,但還是給人一種熱的感覺。也許因為是新建不久的,路兩旁幾乎沒有一棵樹。北京春季多風,有時還會夾雜著工地上的土,形成一個小型“沙塵暴”,令這條路有些讓人望而卻步,尤其是在夏天,大家都要低頭疾走,當然這種情況在出了東門以後也沒有得到緩解。缺乏綠色,也使這條路讓人感到很暗淡,有些過於嚴肅。不能說這條路上完全沒有綠色,還有一片草坪。關於它我問了問周圍的同學,有的說沒什麼感覺,有的說它晚上還不錯,還有的說剛來的時候覺得綠油油的挺好,後來就沒注意了。我覺得這和人的心情有關,剛入學當然覺得什麼都好,後來也就沒心情注意了,還是“低頭疾走”要緊。晚上其實是草坪裡的燈好看。這麼說來它存在的意義似乎不大,不如種些樹,因為在地學樓前,我覺得弄成一個小型的實習場地,大家可以分辨分辨岩石,認識認識植物,比在屋子裡印象要深刻。老師還提到如何設計這條路以配合圖書館及周圍景物的問題。2.“世外桃源”——燕:在萬泉河邊,被眼前景象驚呆,河床中已沒有水,只有一層散發惡臭的淤泥。固化的河道,水的匱乏,使其沒有了生機。經老師講解,路上那些穿著“鎧甲”的樹木是皮很名貴的杜仲。我不明白為什麼要把這種樹種在路邊,給樹木的養護新增麻煩。是為了讓路人認識新植物嗎?樹上沒有掛牌,而且讓人認識到它的珍貴之處,樹就更危險了。是它適合種在此處,或是它長成後別有一番景象嗎?到了所謂的綠化隔離帶,是將“京西稻田”除掉後的產物,覺得還沒有路邊的樹多,土倒是不少。老師介紹一種名為灰藜的一年生植物,該種先鋒植物,無人管理,也可茁壯成長。8.頤和園南如意門:門前就是崑玉河,又稱京密引水渠,岸邊已被固化。該條河流同八一湖相連,構成了所謂的京城水系,已經成了人們遊北京的一條水上路線。駛過兩條遊船,但均沒有按照當初開通此路線時所說的,為保護水體,將窗子封住,不知會給河水帶來多少垃圾。採訪中,得知以前的岸邊滿是樹,水裡魚也不少,但為了修路,樹砍了,岸修了,現在魚不見了,由於來往的車輛很多,又沒有樹,土也很大。我仔細觀察河水,發現水中有不少水草,靠近岸邊處還有垃圾。9.頤和園內:頤和園主要由昆明湖和萬壽山兩部分構成,兩者均為自然形成。沿西堤六橋而行,一路楊柳依依,桃花盛開,同門外相比,簡直就是兩個世界。

  三、實習報告

  在同遊客的交流中,大家都很喜歡這裡的風景,覺得“沒白花門票錢”,反面的聲音沒有聽到。湖邊老師講解由蘆葦和茭白組成的溼地系統,這種濱水系統,淨生產力高,不僅美化環境,還可以造福環境。我夏天來遊園的時候,綠色的蘆葦配上藍色的湖水,再加上湖面波光粼粼,是很漂亮,但當時不瞭解它原來還有這麼多生態功能。對一些景象有了更深入的瞭解,這也是此次實習的一大收穫。公園中正在進行整修,一圈印有花草樹木的圍帳將工地與遊覽區隔開,從遠處看,圍帳和園中的花草融為一體,不仔細看,簡直無法分辨。這比起那些路邊常見的突兀的圍帳,更讓人覺得舒服。但不幸的是我們還是看到有一條管道從工地延伸到湖邊,烏黑的水正排到湖裡。圍帳很高,無法看到裡面,不知這水是施工後的廢水,還是將需要整修的湖段排空時,湖底含有淤泥的水,要是後者,還是情有可原的。在山上我們看到了幾百年前的水土保持工程,很不顯眼,老師不講,我是不可能發現的。工程對山體的改變不大,只是將山坡改造成魚鱗狀,有點象階地,這樣可以加強下滲,減緩水流的速度,從而預防了水土流失。

  但我想這隻適用於水量不大的時候。在山上還看到一些丟了腦袋的佛像,對取走佛祖腦袋的人頗不理解,這是一種褻瀆,也是一種低素質的表現。約下午兩點在山上解散,實習結束。三、分析與討論注意到這次實習中不論是老師的講解,自己的觀察還是進行訪問的過程中,都提到了不少關於植物的問題,因此這一部分想著重探討周圍環境中植物的選擇,以及對實習過程中想到的問題進行解答。

  1.關於居民對周圍植被看法的問題在調查中,絕大多數人都認為應該對環境進行修理,而對野生的植物則有一些深惡痛絕,這與老師的一些觀點有些背道而馳。那麼究竟什麼樣的自然環境能讓人覺得舒服,使人產生深刻的體驗呢?研究表明①,首先,要看人是否對自然環境感興趣;其次,要看自然環境的物理特徵。例如,一片矮樹林旁邊是一片綠草如茵的草地,人們從矮樹林中一條小路穿過,坐在草地上玩耍,會產生一種擺脫都市枯燥、乏味、緊張工作壓力的感覺,心情愉快;而在另一種情況下,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無法透過的灌木叢,這類自然景色往往失去對人類的吸引力。因此,我想整齊修剪過的草地,花園,還是有它們存在的心理基礎的。我們在學這門課之前不也是對一些人工修剪,設計過的園藝作品讚不絕口嗎?這似乎是很多人的心理需求。我們不能完全否定人類對環境的改造,市中心的花壇,綠地,在心理學上,能夠有較高的清晰度,更能夠吸引人。當然,任何改造都要有一個限度,適可而止。老師是從生態的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的,自然生長的植物有諸如,種類豐富,無需太多人工管理等優點。從城市整體的角度來講,還是要以自然植物為主,這樣對資源和環境都有益處。但處處都是這樣,未免讓人產生荒蕪雜亂的感覺。居民的不滿就是一個很好的例項。當然這又引出另一個問題,是人們的心理需求重要,還是環境生態重要?設計要以人為本,又要以環境為基礎,兩者兼顧似乎很有難度。如何處理,改變人的觀念?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在改變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尋求一種合適的立足點,將二者有效的調和起來。但,這立足點在哪裡呢?2.關於路邊種植杜仲樹的問題前面提到,在去往頤和園的路上,對路旁種植穿“鎧甲”的杜仲樹不理解,回來後特意查了一下該樹的特徵,發現自己當時的看法過於簡單,是錯誤的。當時看到的樹,因為是剛移植過來的,樹幹很細,也沒有枝葉,再加上那圈鐵衣,覺得不是很美觀。

  其實,據查得的資料②,杜仲幹形直,枝繁葉茂,樹冠多呈圓形或圓錐形,遮萌面積大,且樹體抗性強,病蟲害很少,不需噴灑農藥,是城市園林綠化非常理想的樹種。北京、南京,杭州、洛陽等城市利用杜仲作行道樹或進行公園、庭院綠化,均取得了非常滿意的效果,而且由於杜仲根系發達,耐乾旱瘠薄,也是廣大山丘地區理想的水土保持樹種。杜仲樹耐旱,耐寒,耐鹼,卻不喜溼熱,在北京種植非常理想。杜仲樹的藥用價值也很高,可以說渾身都是寶,尤其是它的樹皮,這也是給它穿衣的原因。但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我發現,杜仲樹的樹皮具有再生的特性,即使對主幹某一區段樹皮進行全部環剝,只要及時採取保護措施,短期內在剝掉皮的木質部上又可長出新的樹皮,3~4年後即可趕上未剝皮部分樹皮的厚度。透過環剝皮還可以促進樹株直徑的生長。杜仲不管幼樹或老樹都存在樹皮再生能力,但其中以幼、壯齡樹再生能力最強。所說的保護措施,簡單來說就是用有網眼塑膠薄膜包裹樹幹。我想,既然剝皮不會給樹造成太大的損傷,反而在一定意義上說還對樹有好處,何苦要把樹圍起來呢。而且我看那鐵圈很小,沒有給樹留生長的空間,不如沒有。希望這是因為樹還沒完全長好,進行保護的緣故,以後能看到小樹解脫枷鎖。那我們要怎樣選擇種植的植物呢?

  我覺得首先要了解植物的特性,以及當地的環境,因地制宜。不能將人的意志強加給環境。正如在實習中看到的,針葉樹的落針有一定酸性,會使周圍的土壤酸化,因此樹下的植被很少,我們強種上草也沒有用;還有在頤和園山坡上看到的側柏,它本是一種耐旱,耐鹼的植物,所生長的地方往往植被不多,公園如果片面的追求綠化效果,鋪上草坪,為保養草坪又澆灌很多的水,反而會對側柏的生長不利。還有前幾年,北京提出要給楊樹做“節育手術”,因為每年一到春天,楊絮就鋪天蓋地,無孔不鑽,給人們的生活造成了不便,這是當初種植時所沒想到的。這些都是由於設計者不瞭解植物的習性造成的。形式不是我們追求的一切,和諧才是基礎。同時我們還應該注意鄉土植物的應用。所謂“鄉土植物”是指未經人類作用引進的那些植物。“在鄉土植物中包括不少有較高觀賞價值的材料,它們生長繁茂,管理粗放,無需對土壤作特殊的處理,可供選擇用於公園、娛樂場所和庭院中的湖泊、溪流、池塘及噴泉花壇等處的鑲邊栽種。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研究課題。”應用鄉土植物種植可為城市居民區提供一個近似於自然林地和開闊田野的環境。孩子們在這裡可以自由地攀爬樹木,摘取花朵和進行其他活動,而這正是現在很多設計沒有考慮到的。鄉土樹種還可以真實地反映出當地的季節變化,而引入的外來樹種卻不能反映季節的特點。

【生態實習報告】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