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科普知識> 《不當丟三落四的國小生》幼兒案例分析

《不當丟三落四的國小生》幼兒案例分析

《不當丟三落四的小學生》幼兒案例分析

  樂樂是一個活潑可愛的男孩,遇到老師和同學總是充滿熱情地大聲打招呼,很有人緣兒,樂樂的爸爸媽媽也很為兒子的乖巧感到驕傲。可是,自從樂樂讀一年級後,他的爸爸媽媽卻有了之前未曾體驗的煩惱。剛開始樂樂總是把學習用品落在家裡,不是美術課忘帶水彩筆了,就是把語文課本放在陽臺上忘拿了。爸爸經常得把樂樂送進學校後再趕回家去幫他取,上班遲到的頻率陡然上升。於是,為了避免類似情況發生,樂樂爸爸每天晚上總要對照課表仔細檢查樂樂的書包,並把早上出門的時間提前了整整20分鐘。這樣一來,學習用品是帶齊了,可又有了新問題,原來是爸爸放好的東西,樂樂經常找不到,有時急得甚至得把書包裡的東西全倒在桌子上才能找到。而且鉛筆、橡皮經常弄丟,時時得補充新的。後來,樂樂開始寫作業、做答卷了,漏做題目又成了家常便飯,這真讓樂樂的爸爸媽媽百思不得其解。

  原因分析

  樂樂的表現,用“丟三落四”這個詞來形容再恰當不過。老師在新生入學適應分類指導中,常把樂樂這樣的孩子列入“做事缺乏條理性和責任心”這一型別。剛入學那陣子,這種型別的孩子比較普遍,這與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還不成熟有關,當然與孩子接受的早期教育也有很大關係。

  樂樂的父母都接受過高等教育,有一份穩定而體面的'工作,講究生活質量,家裡裝修也很有品位。更為難得的是,家裡從不用保姆和鐘點工,所有家務活都是樂樂媽親力親為。樂樂媽媽在樂樂搭積木、玩玩具時“看”得很緊,總是樂樂和爸爸一起玩,而媽媽則跟在一旁隨時收拾,所以無論何時,樂樂家總是乾淨整潔,東西擺放井井有條,全然沒有許多有孩子的家庭裡常見的“凌亂”。同事、朋友來訪,都會表示驚訝和讚歎。

  按理說,在這樣的環境薰陶下,樂樂理應比其他孩子更容易習得收拾整理的好習慣,但樂樂的發展卻不盡人意。究其原因,是因為樂樂的父母,特別是樂樂的媽媽,自己愛整潔、太勤快而忽視了對孩子的培養和鍛鍊。其實收拾整理房間對於孩子條理性、秩序感、責任心等等方面的培養是很好的資源和途徑.家長過多替代必然就剝奪了孩子的親自體驗和經驗習得。

  就說整理玩具吧,樂樂小時候也很樂意把自己玩過的玩具塞進櫃子、盒子、抽屜裡,但每一次媽媽都不滿意,非要取出來重新放置。時間一久,樂樂就覺得很受打擊,很沒勁頭,同時也產生了依賴心理,也就不再整理玩具了。可以說,家裡環境雖然整潔,令人感到舒適,但對於樂樂來說,則更多的是束縛。樂樂最初萌發出來的好行為習慣因為能力上的欠缺或父母對其想法的不尊重而沒有得到鼓勵和恰當指導,反而是壞習慣得到了預設和縱容。更嚴重的是,樂樂不僅不收拾了,而且玩的時候也不再有所顧忌,一邊玩一邊扔,玩完這樣玩那樣,反正有媽媽不厭其煩地在後面幫著收拾,不怕找不到,也不怕被人說。

  收拾玩具是這樣,其他事也如此,媽媽總是幫樂樂想得非常周到、細緻,一旦發現遺漏或出現問題,媽媽總會在第一時間給予幫助和解決,所以樂樂很少因為“丟三落四”而面臨難堪局面。

  入學後,隨著小學學習生活對孩子獨立性要求的不斷提高,原本在父母百般呵護下掩藏著的孩子成長中的問題就充分暴露了出來。就像樂樂,雖然對學習充滿興趣,課堂活動也積極主動,但經常在“關鍵時刻找不到要用的東西”,多次因為“漏做題目”而不能得滿分,使得他在老師和同伴面前少了以往的自信。如果樂樂的父母能早一些意識到孩子這方面缺失鍛鍊對其成長和發展的影響,並能在孩子入學準備時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或許就不會再次錯過幫助孩子改變現狀的契機了。

  行動對策

  1.抓住孩子盼望成為小學生的心理提出明確要求

  家庭成員合理分工,共同承擔整理收拾的任務,作為家庭一員的孩子也不例外。抓住孩子對上一年級充滿期待和嚮往的心理。明確告知孩子:你馬上就要成為一名神氣能幹的小學生了。所以,玩具、圖書、油畫棒要自己收拾整理,第二天穿的衣服、鞋襪要自己選擇和準備。一般情況下,孩子都會很樂意地接受,並盡力想要好好表現。但由於孩子的能力有限、經驗不足,往往會做不好,一開始,家長還可能會覺得孩子笨手笨腳,甚至“礙手礙腳”。作為家長一定要有耐心予以接納和幫助。一旦孩子興趣降低、受到挫折表現出畏難情緒或者不願意堅持,家長就要想辦法鼓勵孩子。利用遊戲的方法激發孩子的參與熱情,並放手讓孩子堅持去嘗試。相信隨著孩子的不斷實踐,一定會取得進步。

  2.家長適時為孩子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導

  在放手讓孩子實踐體驗的過程中,家長可以透過協作者、觀賞者、指導者和評價者等多種角色的轉換參與其中,一來呵護孩子的興趣,二來提供必要的指導。對於一些能力較弱的孩子,家長可以爭取老師的幫助,進一步瞭解和分析孩子的個性特徵和能力水平,有針對性地選擇指導方法。透過家園共育合力促進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例如幼兒園歸置物品時經常採用的“一一對應”法,在物品和物品對應的放置處貼上相同的圖示,家庭就完全可以仿效,在這樣的環境支援下。孩子就很容易做到物歸原處。再比如家長還可以學習幼兒園編一些兒歌和口訣幫助孩子生動形象地記住放置物品的具體方法,像“大的放下面,小的放上面。常用的放前面,備用的放後面。一處的物品要按序,前後左右不能亂”等等這樣便於孩子掌握。

  3.讓孩子體驗幫助家長的成就感

  例如。媽媽整理衣櫃,特意請孩子幫忙併檢查,看是不是都分類正確,是不是都放到了該放的地方等等。我們還可以有意落下或放錯一兩樣東西考驗考驗孩子。如果孩子發現並能幫我們做好,我們就要大大表揚,同時檢討自己的失誤。孩子會在這樣的幫忙中體驗到成就感,提高自信,從而更加樂意參與到類似的事物中。

  除了讓孩子體驗成功、失敗的經歷也是很好的學習財富。比如爸爸和孩子一同去看電影,就大膽讓孩子保管好電影票,並提醒他記得帶到電影院。如果孩子忘了拿,導致沒能看上自己喜歡看的電影,這樣的經歷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記憶和教訓,以後再碰到類似的問題他就會小心很多。這比起看一場電影要更珍貴。記住,對於孩子的失誤,家長千萬不要生氣和責罵,否則會適得其反,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從而更加逃避承擔責任,不利於他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

【《不當丟三落四的國小生》幼兒案例分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