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電影> 電影《我的1919》觀後感

電影《我的1919》觀後感

電影《我的1919》觀後感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後感。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電影《我的1919》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電影《我的1919》觀後感1

  不久之前,在德育基礎課上,老師給我們放映了一部非常精彩的影片——我的1919。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巴黎和會時期,我國北洋政府的時任外交官顧維鈞、陸徽祥等為了爭取祖國東北的合法權益而所做出的鮮為人知的艱辛努力。

  看完這部電影后,它所留給我印象最深感受如果用兩個詞來形容的話那麼一個是心寒,一個是震撼。

  1919年,從國家這個大背景上也能推斷出小至個人的生活經歷。當時的北洋政府頭子袁世凱一心只想當皇帝,併為此早已和協約國日本簽下了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把當時生活悲慘的老百姓更是推向了水深火熱之中,全國一片哀鳴。好不容易等來了中國作為戰勝國而參加的巴黎和會,可結果呢,中國不僅沒能收回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反而又將落入日本之手!作為一個富有強烈愛國之心而有才華橫溢的年輕外交官,顧維鈞當然不會聽之任之,只會傾盡其所能來維護祖國的利益。但讓人可悲的是當他運用其過人的機智與學識在與日本代表的辯論中大獲其勝並贏得會議全場的熱烈掌聲後,面對的卻是膽小怕事的同事們的非難。和這樣的人共事已經夠心寒的了,可更讓他心神俱碎的是來自政府甚至是同胞們的責難!一面是自己艱辛的為國家所做出的一次又一次的努力,而另一面卻是自己政府發來的一封又一封的催籤電報。終於這一切的一切讓他的長輩陸徽祥徹底崩潰了,只好借出走來躲避,但顧維鈞沒有而且直至後來遭到同胞們的辱罵與捱打時他也沒有選擇逃避,獨自的堅持著、堅持著……但我看出了他的心在滴血、憤怒在燃燒、從未有過的孤獨也在侵蝕著他的心靈。可他最終都沒有讓這種種困難得逞,而是毅然對抗政府的命令,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看到這一幕時,激動的熱淚早已盈滿我的雙眼。

  以前的我曾一直堅信“弱國無外交”這句話,可看完這部影片後,更確切地說是看到少川(顧維鈞自少川)作為一名外交官所展示出來的翩翩風采後我毫不猶豫地改變了我的觀點在那樣的國際環境中中國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弱國,如果按照“弱國無外交”的說法,哪顧維鈞應該像以前的李鴻章和以後的何應欽一樣,乖乖在帝國主義的威逼利誘下簽字還談什麼我國自己的利益和要求,因為“弱國無外交”嘛。可讓我震撼的是顧維鈞沒有,在同事們都在迴避日本代表團的邀請時,他不僅獨自扛起了這個任務,而且還聰明地利用懷錶事件像貓戲老鼠般把日本代表狠狠地耍了一頓,並藉此表明了中國不能失去山東就像歐洲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也因此應得了歐洲各國對中國山東權益的肯定。這怎麼能說不是一次成功的外交呢?這就是一次成功的外交!這也是中國第一次真正對帝國主義說“不! ”

  沒有哪一個國家從一開始便是強盛的。雖然強國往往在外交上起著重要作用,但我們更應該關注那些不是強國,但卻努力為維護本國應得利益而奮鬥的國家實體。因為只有這樣的國家才有希望、這樣的國家才能贏得世界的尊重、這樣的國家才具有生生不息的頑強精神動力!

  說來可悲,要不是這部電影我可能永遠不會知道在那樣的年代裡曾有過少川、肖克儉等等這樣一群優秀的中國人為了祖國的利益義無反顧地犧牲著自己的青春、才華甚至是生命,但從我知道的那一刻起他們的光輝形象將會永遠地留在我的心裡,藉此也向所有為了人類高尚事業而奮鬥的無名英雄們送上我最誠摯的敬意。

電影《我的1919》觀後感2

  《我的1919》無疑是一部優秀的影片,其表現了1919年巴黎和會上,英明的外交使節顧維鈞等,作為中國政府全權代表,與列強抗爭的種種過程。更有愛國志士肖克儉為國請命,最終在凡爾賽宮廣場自焚的悲壯之舉。從而謳歌了中華民族勇武不屈的民族氣節和源遠流長的愛國情義。同時,也揭示了“弱國無外交”這樣一條“真理”。素來以沉穩、儒雅風格著稱的中國大陸實力派演員陳道明在片中扮演的顧維鈞非常引人注目,其將顧維鈞身為炎黃子孫的`尊嚴氣節及外交家的睿智瀟灑等都表現得入木三分,不論是澎湃之時還是傷感無奈,都予以觀眾們真情觸動。

  由於本片是一部專題的反映民族情感的愛國主義教育影片。不論是哪個角度都折射著發人深省的氣息。陳道明的出演也很好的貼近了更為年輕的一代觀眾。因此不妨從感性的層面來表達一下感受了。

  影片初始的幾分鐘裡,貌似'使用了側面與正面'、'國外加國內'這倆“派系”的某些細節穿插,間接為主的反應了當時的歷史背景。所以即使是完全沒有接觸過當時歷史的人也可體會到那種雖屬亂世但惟德馨的氣息。陳道明等,則是將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這項鐵律一路貫穿。

  上述簡潔的概括基本上也足夠了,太過具體的情節故事之始末,其實不用過於追究,史實就是史實。不過,還有一個應專門提及的問題,就是本片的關鍵詞和關鍵句。我自己本身,雖沒有足夠把握來評定,只是想從被觸動最為深刻的情節處來尋求答案。包括我國在內的諸多國家的名稱不在話下,還有跟“和會”有關的專用詞語都被反覆著,過多討論那些沒有必要。那接下的,個人意見就是‘欺騙’及‘出賣’還有‘四萬萬同胞’等。這些詞其實不用專門的填補到戲詞當中,應該說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這想法基本上會被認可的。還有“侵犯權益”等用意的詞彙也不在少數。這樣一來,若是針對該脈路,就等於內申體現了一個重要問題:不管當時還是現在,佔世界人口相當比重的,飽受欺凌的中華民族,其利益需被維護並不是某幾類人或事專門寫到某條規定裡的。而且透過故事的始末可以告知人們,我們的利益往往是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才被站出來澄清和加以維護。本片也不愧為一個非常典型的“史實案例”----不需再去進行諸多的‘雄辯’,可靠性多年後依舊一目瞭然。影片也就可以順應自然的向國內以至世界的影眾們,毫無顧忌的講述人們不應漠視的種種道義。上述這些應不失為本片的軸心骨之一。

  所以,對於史學比較精通的朋友,其實不需要重複的觀看本片。因為其起到的就是一種真實的、警示後人的作用,內容相當坦誠,事實早已擺在那裡。不論任何一個群體都無法扼殺,這無疑也是影片態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一來,回到現在,我們當前的新一代,具備的預見能力毫無疑問會更加強大。當下的各個民族,都可藉助更多的歷史事實,還有更科學的‘社會公式法則’來推算咱們的將來。那是不是說於當代,咱可以較過去更適於防患於未然?好比火苗還未充分燃燒時,由一個小孩子也可將其撲滅或加以限制,若等到火勢已經非常兇險,不論是城市還是郊外、過去還是現在,這種情況可能就不是一回事了。比方現在的亞利桑那山火;當年的圓明園之類----估計都不是小孩子能夠去舉足輕重的,至少要交給消防隊來處理,至於處理過後收效如何。上述例子而言一般世人都有目共睹,點到為止吧。

  再回到片中,日本的咄咄逼人,陳道明飾演的顧維鈞於影片明裡暗裡都提示著當時歐美諸強----他們縱容般的所謂調停協助,實際上也將自己的“利益”長遠來講擺在了風口浪尖。這從某個角度,體現了寬容智慧的國人,以客觀的態度和形式警示了世人……慾望是沒有極限的,如果不加以合符情理的限制,必將造成長遠的後患。因為不說其他,我們這個世界的資源現在過去都是相當有限,經受不起太多紛爭戰火的洗禮。維護世界是長遠的大計,僅靠某個別國家不可能有怎樣的收效,可那麼多國家卻不自覺的反其道行之,這也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深刻伏筆。

  再有不得不提的,就是顧維鈞的好戰友肖克儉。他以最震撼的方式表達了中華民族的氣節。可相信咱們更希望他們這樣的鋼鐵鬥士能留下來,好指引我們如何邁出下一步。但他們沒有這樣選擇,因為在許多情況下,往往是十萬火急,已經沒有時間用更平和的方式去作喚醒了。言下之意,只要是知道這段悲壯史的民族成員都對其生命的痛失附有連帶的責任義務。而還清了這筆“債”的人現有多少?可反之,有的時候,埋怨的聲音好像更為響亮……究其因,該歸屬哪些方面呢?其實人們大都心知腹明。冥冥中,我想到了影片的最後一幕,標寫著幾行醒目的大字。字幕意思是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了,中國人民敢於說不。敢說不於片中指的是開始敢於向列強們說不。但實際上,於日常中,去針對我們自身的某些情況,說起不來應貌似更為“便捷”,可事實往往有所區別。對這個問題,可能好比去評判他人之前,應先基本上管好相關的自我,這樣去做評判才易收效。不知有無共識,仔細一想,以一定標準來管好自己還真不是件容易事。恰好影片中也有“呼應”的陳述,就是陳道明機智巧妙的用日方人員懷錶作以鋪墊,引出了激情有力的辯論,使得會議代表們都以掌聲回應……。由於製片方導演明顯在此段情節中下了功夫,無疑使之成為本片中極具代表性的一幕。因為這說明了很淺顯的世理:不論是民族還是群體個體,如果連自己的利益尊嚴還有言行都懶得去維護和評價,那周邊的人甚至是物,有誰還心甘情願的去為你效勞。這種可能忽略不計吧,大多數人一輩子都不會遇到,反之還會因此飽受侵害。但世界就是有其殘酷的一面,很可能還會使得自身所處環境都跟著一起受罪遭殃。所以咱們把這些理綜合,再等價至剛才提到的先以一定標準來管好我們自己,再去……的那段,便會發現二者其實是作同理看待啦,而與之可生共通同理的,又何止一二。

  上述只是淺顯的道理,不過本片在一定程度上難道不就是在提示激勵我們不要等到崩潰之時才去認真反省嗎。我們的世界總是處於變革起伏之中,不久的將來,很多事物都還無法明確。想要適應和發展,則需在自己不斷努力的前提下;重要條件已經到位之時,才好考慮兼顧和促進其他群體的事宜等。不然,就算是再給力的點子都多半是行不通的----這又可聯絡到片中同理的“弱國無外交定律”,其對於民族和個人來說都絕對可以“靈驗”,時間問題而已。

【電影《我的1919》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