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心理學>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7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拖延心理學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1

  好長時間沒上來寫點啥,因為我把自己生活安排得忒充實了。

  我一直感到自己到了一個人生的瓶頸期,在深知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做的情況下,感到有心無力。知道自己的問題之一是拖延,於是終於前些日子讀了《拖延心理學》,找到了癥結所在。

  自我幫助類的書我現在看了幾本之後,把他們劃分為三類,或者三個層次。

  第一層是說教式的,透過講道理拓展你的思路,就像年長者給年輕人做心理工作差不多。這個方法在個別想不通的問題上,有時候可以個人豁然開朗的感覺,因為有些道理你先前是不知道的,現在知道了,有了新的目標,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但是這個型別的有個問題,它只在你先前不明道理的時候管用。那麼如果在“道理大家都知道”的情況下,問題有時候還是解決不了怎麼辦?這就叫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第二層是方法式的,你現在已經知道自己應該朝哪個方向努力,知道了目標,卻不知道怎麼能達到,這類書就注重於教你實際操作的方法。比如教你怎麼管理時間,怎麼放鬆精神……但有了目標,有了方法,你就一定能達到目的嗎?不一定能!

  第三層是學術式的,它從心理科學的角度來分析。你有了目標,有了方法,即你知道要做什麼,又知道如何做,為什麼不行動?這問題一點也不荒謬,它幾乎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問題出在內心和大腦。幫你解決“不知道為什麼,但是就是……”裡那個不知道的為什麼。《拖延心理學》就是這個層次的書。它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啟示:把自己當成活體標本,科研專案來研究!

  看了《精子戰爭》之後,內容雖不能盡信,但是它的一個主旨是人類終究是一種動物。要從生物的角度來觀測研究。

  確實如此,不能因為人類掌握了科學道理,就認為自己的感性一面是凌駕於科學是不可用理性分析的。事實上,那些自然界的科學事實不管人類掌握與否都是客觀存在的,人類自己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當然也可以用科學道理分析。

  根據學習,我終於意識到我的行為方式,思維模式都是有深遠的源頭的。我拖延的行為方式,和一些慣性思維,形成於早年、多年的個人經歷之中,匯聚於潛意識的神經通路之中。好訊息是,人的大腦並非一成不變,我要深挖自己的意識形成,然後去斬斷那些錯誤的聯絡。

  透過那本書,和一些時間管理的技巧,我這一個多禮拜,明顯的感受到了自身的變化。我相信長此以往,必將有脫胎換骨的變化。首先,我感到自己確實做了很多事情,尤其是做了幾件以前死拖不做的事情。之後覺得很輕鬆,很自豪。其次,即使我的學習量沒有大量的增加,但是我以前常有的學習帶來的負面的感覺,如疲憊不堪,日子混沌,空虛,內疚等這次都沒有了,有的是充實和滿足。

  今天感到身體不適,而且我的學習剛好告一段落,今天給自己一個充分的休息。早上做了一點正事,後來又出門捐書,處理舊衣服,剪頭,買定時器,買菜,洗衣服,剩下時間就是看看書上上網。其實剛剛那麼一列舉,今天也做了不少有效的事情。尤其是捐出去那兩大本早已不看的厚重教材之後,我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很神奇,只是幾本書而已。想來我心裡大約早就想處理他們,又放不下,收著佔地方又鬧心,今天終於決定並行動了,清除了不知不覺佔據我內心角落的一個煩惱。往常我在傢什麼也不幹還覺得時間過得超快,今天卻覺得時間變得非常的長,很神奇。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2

  這個暑假,利用零碎時間,斷斷續續讀完了一本《拖延心理學》。作者是 簡。博克 和 萊諾拉。袁 讀完以後,發現其中所講的許多道理,可以應用於我們的日常教學上。

  首先,拖延是很多人都面對的問題。我們的學生中也有很多人在拖延。最常見的就是遲交或者不交作業。而老師們,日復一日的面對著學生的在這種行為。

  讀完了這本《拖延心理學》以後以後,發現拖延其實是許多人都在面臨的問題。而且,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改變和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拖延問題越來越常見。拖延的成因也有許多,比如完美主義傾向;比如對時間的感覺不切合實際,對任務的難度和需要的時間量過於樂觀,缺乏充足的估計;比如對做事的步驟缺乏詳細的瞭解和預期,不能很好的啟動任務;比如對完成任務的悲觀;比如企圖一下子徹底完成任務,而不知道分步驟一點一點解決。

  讀完了《拖延心理學》和《少的力量》這兩本書以後,我決定做一個實驗,檢驗書上的觀點。

  試驗的課題就是《高位剎車燈安裝DIY》。

  我曾經買了一個高位剎車燈,可是放在那裡幾個月也沒有安到車上去。一直想安,可是一直沒有動手,就這樣耗著。下決心要把剎車燈安上。可是實際啟動任務以後,書上所描述的問題果不其然出現了。

  實驗過程如下:從早上10點開始。原本估計安個燈兩個小時就差不多了,可是實際上弄了一天。首先這個燈沒有說明書,也就沒有接線定義。於是為了避免走彎路,先花時間在網上查詢類似的20LED高位剎車燈的資訊和別人安裝的經驗,結果大概花了一個小時,也沒有查到有價值的資訊。沒有辦法,自己用12V電源做試驗,摸索接線的定義,加上中間家裡一些雜事打擾,花了一個小時,把接線定義找出來了。這樣,兩個小時就過去了,時間從上午10點走到了中午12點。然後把車上大燈拆下來,研究從何處破線,在車上做試驗,確定各燈位置和走線。然後在拆下來的大燈上做上標記,繼續上網搜尋別人的接線辦法,思考接線方案。用紙筆記錄下來,標上序號,同時在線上做上標記,把延長線接上,並用自粘膠帶纏好,外邊再包上絕緣膠布。這樣時間就到了下午一點。然後吃吃午飯,一點多開始安裝。中間加上解決各種細節,比如放倒座椅,拆下護板,安大燈,走線,接線,接左大燈,時間不知不覺過去,等到弄好,已經到了下午4點了。

  這次實驗結果,總共耗時6個小時。原來計劃從早上9點開始動工,12點之前完工的。這還是自己在最快兩小時搞定的基礎上多留了一點時間。可是,我自以為的正常估計,在現實面前碰的粉碎。實際花費時間恰恰是預估的兩倍,因為那個理想時間是一切都順利的最理想情況,可是現實中理想情況是很少發生的。幸虧這次試驗是利用假期做的,否則,實驗還真完不成。

  根據這次實驗,印證了書中的觀點。我想,我們是否可以遷移到學生的學習上?

  學生是否對於完成任務的難度和需要的時間過於樂觀,從而一旦不能按照預想完成,就產生挫敗感?學生是否對完成任務的步驟清楚明白,而不是籠籠統統?學生是否有一個清楚的時間觀念,知道時間是有限的,必須把有限的時間花在最有價值的活動上?這些道理,如果學生能夠明白,那麼不僅僅有助於他們完成學業,更有助於他們將來在事業上的成功,為他們將來的幸福人生打下基礎,受益終身。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3

  初次得知要讀的書是關於拖延的,我打心底沒有感到像聽到共讀的第一本書(《把時間當做朋友》)的書名時那麼有歸屬感,那麼亢奮,彷彿自己正需要這種正能量,彷彿生命會因為這部書而更加完滿……因為我從來不認為自己是一個“正經八百”的拖延者,我從來不無故不拖延約會,老師佈置的任務,家務……只是簡單的把自己所有延後完成的事情或因時間期限已過而不能做的事情歸結到自己的懶惰上。

  但是,讀到第二章,我便驚訝的發現,作者分析的案例分明就影射著我自己。為了不讓自己的朋友因為自己太優秀而疏遠自己,或者不願意取得成功後面臨更大的退步的空間,就故意拖延自己的前進——這聽起來好像恰恰和我想要獲得進步的目標背道而馳,但這無疑是真的。雖然我從來沒有在心裡總結出這句話,但是隻憑“自己取得較好成績時感到的焦慮甚至超過了取得很差成績的所感到的焦慮”這一點,我就斷定:我是一個拖延大亨,一個不自知的隱性拖延者。因為我的拖延在我渾然不知中竟在我的大腦裡自動生成了一個框架,目的竟然還是保護自己——用一種近乎傷害自己的方式。

  不僅如此,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偽完美主義者”。因為但凡我想做到一件事,我就會在腦海當中構建一張近乎無法超越的藍圖。之所以說它無法超越,是因為這種結果的實現,必須要保證我的大腦和我的機體時刻處在高效運轉當中,還要保證沒有任何人打斷我的計劃,我所需要的幫助能夠及時的獲得……這無疑是在要求全世界都圍著我轉。但是這可能麼?

  讀完書已經有一段時間了,而且我知道,它已經逐漸被我接受,並且逐漸被我實踐到具體生活中了。

  今天中午,拎著暖瓶,穿著大出兩個碼的綠膠鞋,有氣無力地走在樓梯上,正是腦袋一片空白的時候。隨著我“啊”了一聲,暖瓶跌破了,我呈狗熊裝趴在了樓梯上,手按在了壺膽的碎片上,血流出來了。我的第一反應是:上樓,拎著我剛剛犧牲的暖瓶,讓舍友看看我流著血的手,安慰我一下。但是又轉念一想:現在上樓,拖著不去買暖瓶,中午洗刷沒有熱水;而且即便是有了舍友的安慰,木已成舟。於是我沒有拖延,而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也發現了一個不一樣的、我更喜歡的自己。

  正像作者說的那樣,導致拖延的原因有各種,這些令人討厭而我們卻不得不依賴的拖延行為,大都發源於自己的錯誤認知;且治癒拖延的方式也有很多種,重在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知;但是改善自己的拖延行為只有一個結果——最佳化我們的生活。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4

  在翻開《拖延心理學》之前,本人一直對自身在習慣養成、工作效率等方面所表現出的拖延深惡痛絕,並對自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拖延症患者”深信不疑,且頗有點病急亂投醫的意思,深恐將不斷為此生以及此生中的若干年甚或幾個星期的碌碌無為而追悔莫及,於是便一廂情願地將治癒希望寄託在了廣受推崇的《拖延心理學》這本書上。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細讀之下,方知拖延這個問題竟然博大精深。它不只是一種簡單的行為反映,更是心理和大腦共同作用力之下的產物。正如書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經驗這三者交織在一起而形成的。”倘若細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還會扯出諸如:早年記憶、對成功和失敗的'各種恐懼、模糊的自我認識以及家庭的態度等等,這些我們自己都不太願意去觸及的深層次感受仰或真相。

  當讀到對各類“拖延行為模式的法庭大調查”這一章節時,書中提到:拖延會激起類似自責或者厭惡這樣的情感反應,但是……它很可能同時也在幫你躲避其他更為焦灼的情感。這突然就讓我想到了自己在寫稿過程所表現出來的各種拖延。那時候,總會一邊反覆計算已完成字數和最後交稿期的距離,一邊為自己無法按部就班卻總在不斷往後拖延,而無比自責和懊惱;那時候,自己簡直就像掉入了一個怪圈,一方面在拖延,一方面又在焦慮和自責中痛苦度日;那時候,即使現在想起來,自己也會禁不住起上一身雞皮疙瘩。

  如今,是本書啟發我找到了箇中答案。那時之所以那樣,是因為在拖延中寫稿和在寫稿中拖延的我,無論有多麼令人厭惡,也比不上作品完成後卻得不到認可或不能發表的那種挫敗感更令人痛苦。所以,那時候的拖延源自於我對失敗的懼怕,擔心得不到認同和肯定會就此失去自身價值(本書指出,這種就個人表現論個人價值的觀點也是不可取的。)繼而推論出,這可能跟我成長於一個具有懷疑傾向的家庭中有關。當然,探討這些並非是為了逃避或者指責又或者抱怨什麼,何況即使這樣也根本於事無補。我要說的是,在這個對自身艱難的探索過程中,自始至終,你都要懷抱真誠和勇氣,否則,很難發現真正有用的東西。

  所幸,經過徹底反省分析,雖然拖延症的對治簡直稱得上牽一髮而動全身,但本人總算不是無可救藥。書中所提出的一些拖延處理技巧,也確實具體而實用。例如,確立一個可操作的目標——我要在今天睡覺前完成這篇讀後感。而不是:我要停止拖延;再例如,利用接下來的15分鐘我要打掃房間。即使打掃房間又無聊又辛苦,但我起碼可以忍受15分鐘,而且只能透過一次又一次的15分鐘,才能完成一件事;還有,要為困難和挫折做好心理準備。也許最近投出的一篇稿子,又沒有出現在編輯公佈的過稿名單中,但這並非我個人價值和能力的反映,我只需開始著手下篇的寫作就可以了。

  起碼《拖延心理學》給了像我這樣,受拖延頑疾拖累的“拖延者”一個希望,只要有意願改變,只要有志征服,只要全心投入且反覆實踐,總有一天,我會心甘情願接受犒賞。這些犒賞,也許來自於我如願完成的一篇文稿,也許得益於我花數十年持續經營的生活,甚至多虧我持之以恆的良好習慣為健康所帶來的珍貴回報……總之,連一向追求完美的我(據說大多數拖延者都有完美主義的傾向),都不得不佩服自己為開啟新生活所經歷的這一切了。這一切,包括拖延,但拖延已不再是一種失敗。只有不敢去經歷,才是真正的失敗。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5

  這本書是我在圖書館的書架行列間閒逛徘徊時發現,瞄到後便毫不猶豫地取出來。原因很簡單,我認為自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拖延熱衷者,而且越發有嚴重之勢。比如與朋友赴約,我往往會把時間預算得剛剛好,不遲也不早;又比如說不知什麼時候開始喜歡把作業拖到限期前一兩天才開始做,像是現在的讀書筆記,我想著明天就必須列印,所以只好趕在週末的尾巴把這趕出來……

  於是,我決定要透過這本書探究我沉溺上拖延的深層原因,以及希望找到解決的有效方法。

  書的第一章就闡述了一個“拖延者怪圈”:

  這次我想早點開始 ,我得馬上開始 ,我不開始又怎麼樣呢?還有時間 ,我這個人有毛病 ,做還是不做?——不做,或者,背水一戰。 我永遠不會再拖延。

  我完全感同身受,這無疑是我一學期來的心路歷程。開學初,我往往雄心壯志,想著這學期我必須時刻溫故而知新,切勿期末臨急抱佛腳,我得馬上開始。漸漸地,學習往往會被一些莫須有的瑣事耽擱,於是我開始想:我不開始又怎麼樣呢?於是,臨近期末,我又安慰自己:還有時間……

  對於拖延的原因,作者歸結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標和回報過於遙遠、無法自我約束。我想前兩類原因的吧。仔細想想,我喜歡把赴約的時間調得剛剛好,是由於我曾經提早到達,一個人站在街角等待,我實在是不喜歡等待,於是選擇了這個方法,可我每次看到朋友比我早到在等待,我又感到慚愧;至於在學習上臨急抱佛腳,是由於我感覺那樣的效率會比平時大大提高,同時我認為自己在高中三年都孜孜不倦,卻在高考中功虧一簣,而眼看平時成績不如我的同學都如願以償考上重本。我害怕就算平時溫故而知新也抵不過別人臨急抱佛腳的運氣。但是,我似乎忘了一本最基本的道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探究了自己拖延的原因,我似乎能順藤摸瓜找到解決方法,正如書中提到的:

  慢慢來。我深知改變這壞習慣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完成,一切不能立竿見影,我會試著在日常生活中多給自己心理暗示,例如,在學習方面,我必須時刻提醒自己“笨鳥先飛”。

  觀察內心的抵抗。書中描述這這實際上是一個克服恐懼的過程,這個自我觀察的過程同時也發揮著間接的

  提示作用。或許我須聆聽內心的掙扎,然後透過理性告訴自己,如何做才是正確的。又比如在學習方面,當惰性與初衷對抗時,我必須告訴自己:我是學生。

  筆記、日記、自由書寫。我個人認為這是個特別的方法。記錄下自己最真實的想法,見證自己的改變,又或是從這些內容中更深刻地探討自己。

  我想,這次是真的要改變拖延的壞毛玻我相信,我是真的可以!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6

  這本書是我在圖書館的書架行列間閒逛徘徊時發現,瞄到後便毫不猶豫地取出來。

  原因很簡單,我認為自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拖延熱衷者,而且越發有嚴重之勢。

  比如與朋友赴約,我往往會把時刻預算得剛剛好,不遲也不早;又比如說不知什麼時候開始喜愛把作業拖到限期前一兩天才開始做,像是此刻的讀書筆記,我想著明天就務必列印,因此只好趕在週末的尾巴把這趕出來…… 於是,我決定要透過這本書探究我沉溺上拖延的深層原因,以及期望找到解決的有效方法。

  相簿名字 書的第一章就闡述了一個“拖延者怪圈”:

  這次我想早點開始,我得立刻開始,我不開始又怎樣樣呢?還有時刻,我這個人有毛病,做還是不做?——不做,或者,背水一戰。

  我永遠不會再拖延。

  我完全感同身受,這無疑是我一學期來的心路歷程。

  開學初,我往往雄心壯志,想著這學期我務必時刻溫故而知新,切勿期末臨急抱佛腳,我得立刻開始。

  漸漸地,學習往往會被一些莫須有的瑣事耽擱,於是我開始想:我不開始又怎樣樣呢?於是,臨近期末,我又安慰自己:還有時刻……

  對於拖延的原因,作者歸結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標和回報過於遙遠、無法自我約束。

  我想前兩類原因的吧。

  仔細想想,我喜愛把赴約的時刻調得剛剛好,是由於我以前提早到達,一個人站在街角等待,我實在是不喜愛等待,於是選取了這個方法,可我每次看到朋友比我早到在等待,我又感到慚愧;至於在學習上臨急抱佛腳,是由於我感覺那樣的效率會比平時大大提高,同時我認為自己在高中三年都孜孜不倦,卻在高考中功虧一簣,而眼看平時成績不如我的同學都如願以償考上重本。

  我害怕就算平時溫故而知新也抵但是別人臨急抱佛腳的運氣。

  但是,我似乎忘了一本最基本的道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甜蜜愛情簽名

  探究了自己拖延的原因,我似乎能順藤摸瓜找到解決方法,正如書中提到的:

  慢慢來。

  我深知改變這壞習慣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完成,一切不能立竿見影,我會試著在日常生活中多給自己心理暗示,例如,在學習方面,我務必時刻提醒自己“笨鳥先飛”。

  觀察內心的抵抗。

  書中描述這這實際上是一個克服恐懼的過程,這個自我觀察的過程同時也發揮著間接的提示作用。

  或許我須聆聽內心的掙扎,然後透過理性告訴自己,如何做才是正確的。

  又比如在學習方面,當惰性與初衷對抗時,我務必告訴自己:我是學生。

  筆記、日記、自由書寫。

  我個人認為這是個個性的方法。

  記錄下自己最真實的想法,證明自己的改變,又或是從這些資料中更深刻地探討自己。

  我想,這次是真的要改變拖延的壞毛病。

  我堅信,我是真的能夠!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7

  在閱讀了《終結拖延症》之前,我看過《拖延心理學》,可能由於自己偏向於感性,我感覺《終結拖延症》一書偏於理性規則,閱讀時間比我預計的要長。

  最能減少拖延負罪感的,莫過於發現:拖延的不是我一個。所以在看完《拖延心理學》之後,我的拖延焦慮得到了很大的緩解,或許以前被這種拖延負罪壓迫的太厲害了,以至過度放鬆走向了反面――我幾乎心安理得於自己的拖延。在這種情況下,偏重理性的《終結拖延症》對我很好的進行了一次糾偏。

  我非常贊同這本書對拖延的定義:拖延是一種成問題的習慣,是把重要的和有時限的事情推到其它時間做。習慣不是一天形成的,所以拖延會有一個逐漸加重和蔓延的過程。習慣具有固化的特點,所以針對拖延,保持覺察很重要,但從我自己的經驗,過於敏感的覺察,會引起內心的抵制。所以這種覺察,要注意方式方法。反覆自省感到自己在拖延是很折磨人的,不如採用簡單的步驟使自己脫離這個環境。我以前回家總是躺到沙發上看報紙,結果就是經常一份報紙看了兩三個小時,晚上什麼事情也做不了。這中間也會時時想到“起來吧起來吧。”但最後還是惰性佔了上風。但如果回家後就坐到桌邊看報,那麼基本半個小時就能搞定,也就有時間去幹其它事情。

  鍛鍊自己的情緒肌肉是我最感興趣的部分,也獲益最多。由於閱讀的興趣,我有意無意間贊同“人生貴適意耳”的生活態度,所以對於不舒服的狀態,第一反應就是要避開,對於不能容易解決的問題,就想放棄。騎手與馬的比喻非常適合我――由於騎手缺席,我就象那匹只能依據本能行事的馬。我對各種東西的學習,依賴自己理解力不錯,入門都比較容易,但到達某個平臺階段,要下一點死功夫時,我就會停步不前,以至於我良好的開端從來都是失敗的前奏曲。最後對學習形成牴觸,對任何學習計劃都開始拖延。此類拖延匯聚到一起,形成自己在專業上“望人興嘆”局面。我以前把這個單純歸結於自己意志力的不足。書中的“單憑意志力,往往不足以決定內心衝突的鬥爭結果。接納負面評價的能力,才是在行為上避免拖延走向高效的起點”。對我真是當頭棒喝。我總想用一種輕而易舉的姿態完成學習,不肯接受自己在理論上的欠缺。目前我針對鍛鍊情緒肌肉,想到的就是五分鐘和計劃完成及時鼓勵的辦法。

  其實我想,克服拖延或許就是一個從自戀走向不自戀的過程。不放大自身的困境,不沉溺自己的情緒,不把自己當成世界的中心,離開自身,我們才能看到真實的自己,並接納和熱愛它。也就是書中所說的,從自我傾注的視角轉化為自我觀察。

  總算寫出來了,雖然比預計的長,但動筆時倒是確信自己能在截止期前完成的,而且也做到了。嗯,對自己感到滿意。

【拖延心理學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