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上冊《種子的萌發》教學反思2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上冊《種子的萌發》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上冊《種子的萌發》教學反思1
影片回顧種子的萌發過程自然引入課題並板書——直接、省時;
一首小詩本想讓學生理解根的頑強生長,但沒有考慮到該課不是語文的閱讀理解,所以出現了誤解和卡克——應注意生物課的特點;
讓學生觀察培養的幼根時問了“為什麼這樣多?”、“哪裡長出來的?”兩個問題,不太合適,應放在學習完結構和功能後學生才能答出——注意問題的問法和出現時機;
觀察根尖的永久切片時,多數學生沒有看到,就讓學生做學案的題目了,就是對是否看到了教師也沒有確認、落實,更沒有對看不到的進一步地指導——注意給學生時間操作和結果的確認;
討論根的生長跟誰有關?給學生的討論時間太短——注意該討論有利於學生知識的生成,需要花費一點時間;
用課件顯示枝條,不如展示實物——給學生直觀的真實感受;
動畫演示芽發育成枝條,給學生動態的連續印象——很好;
讓學生摘取去掉葉片的帶芽枝條的頂芽進行切開觀察並讓學生利用實物展臺展示了切開的芽同時解說,這點很好。不足處:幹嘛要去掉葉片呢?帶葉不是更好嗎?沒有讓學生認識頂芽和側芽;實物展示要是進行放大的調節會更好些。
建議:先出示帶葉枝條讓學生辨認葉片、莖、芽(頂芽和側芽),之後在學習芽的結構和發育不是更好嗎?
芽的發育連線,學生已經在學案上完成了,改為實物展示即可,不必再在課件上重複一個標準答案了;
植物需要營養物質,先說了結論之後在讓學生看實驗的結果和現象,順序顛倒了;
亮點:有顯微投影,準備了實物枝條,切開觀察了芽。
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上冊《種子的萌發》教學反思2
生物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是一門科學課,而科學課不能是教師“講科學”,學生“學科學”,而應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去“做科學”。教學中應設定問題串,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講清讓學生在實驗中觀察什麼,研究什麼,明確每步實驗操作的目的。 教學中如何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抓住每個學生的“眼球”和思想,組織課堂教學,讓每個學生學有所得,是本節教學中最難駕馭的。
為此,這節課中,我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在課前,我佈置了家庭作業讓學生自己在家做這個探究實驗,上課時採取小組討論交流的方式進行學習,各小組都能較好地分析和總結實驗結果,並得出初步的結論。課堂上學習氣氛寬鬆,學生參與度高。除了探究課文中給定的幾個環境條件外,我還讓學生增加了一個專案,即探究種子萌發過程中,是否需要陽光。從而與植物生長的必需條件相比較,能加深記憶。並且這個專案只須透過生活經驗就能驗證的。
進行實驗時,驗證是否需要空氣這一過程中,不能完全地使實驗瓶呈真空狀態,只能儘量地減少瓶子裡面的空氣。我認為這是實驗不足的地方。若能達到真空,則能得到較明顯的實驗結果。
選取種子也是很關鍵的,經過對比挑選,綠豆種子比較容易萌發,而且萌發需時短,建議採用。
另外,在教學中學生針對驗證是否需要空氣時,如何得到較明顯的實驗結果,產生了爭論:
有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的實驗結果不是這樣。我把種子也浸在水裡就是說沒有空氣,但我的種子卻發芽了,說明種子的萌發不需要空氣。”這下子可熱鬧了,有一部分同學立即附和,一部分同學竭力反對、還有一部分同學發表自己的意見,讓你目瞪口呆。 片段:
生:水裡有氧氣,所以在水裡的種子也能發芽。
生:氧氣不能溶解在水裡,說明水裡沒有氧氣。
生:水裡沒有氧氣的話魚、蝦就會死光,為什麼還有魚和蝦呢?
生:水裡有氧氣的話,為什麼把燃燒的火柴放進去會滅掉呢?
生:水裡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不支援燃燒所以火不能在水裡燃燒。
生:既然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又是不能呼吸的,為什麼種子沒有悶死......
有時候學生的想法很有趣,但卻可以真正的`說明學生的思維已被很好的激發,我沒有參與,讓他們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等學生爭論的差不多了,我說話了:“同學們說的都非常有道理,但不管怎麼樣確實那個同學的種子發芽了。我們應該怎樣做?”“如何設計實驗呢?”學生開始討論。
生:把水燒開,涼了、就沒有空氣了,再把種子浸在水裡這樣就可以了。
生:可以找一個比較長的瓶子,水裝的很深,一些種子埋在水底,一些種子放在靠近水平面的地方。
學生的實驗設計突出了學生思維的深度,不能不說學生對一些爭論的問題已經可以想到用不同的科學實驗來解決,說明學生會用科學的方法來學習科學的知識。所以說不要低估了我們學生,學生的認知水平雖然有差異,但可以互相彌補、有交叉,整體來講學生是有潛能的,把他激發出來就需要老師的策略,所以老師的教育任務是如何引導學生去主動的學習,內因才是動力。
【七年級生物上冊《種子的萌發》教學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