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師> 讀《教師成長》有感

讀《教師成長》有感

讀《教師成長》有感(通用24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體會,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教師成長》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教師成長》有感 篇1

  往往越是重要的知識,在存在方式上就越為抽象,學習起來更為艱辛,應用起來就更為費事。雖然我們經常講學習過程是樂在其中,但並不因此而否認學習不痛苦,只是學習的痛苦與學習的幸福並不衝突而已,這或許就是現在的流行語痛,並快樂著的意思吧。

  理論閱讀應該是教師不可放棄的責任。教師的確很忙,但這種忙碌靠時間是無法償還的,它需要教育智慧去擊碎它。在教育日常生活中,需要成倍的體力勞動才能夠替代相應的腦力勞動;同樣的道理,相應的腦力勞動如果沒有完成,就可以轉化為成倍的體力勞動。所以,教師越是繁忙時,就越有理由、越有必要去進行理論閱讀。在這兒之所以強調理論閱讀,一方面是要求教師能夠在學科知識與教學知識上有更深的造詣,另一方面是希望藉助理論閱讀來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同時規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原本就不應該存在的感性行為。

  教師的課堂教學工作總是斷斷續續的,它需要教師有意識地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把斷斷續續的教學工作串起來。當教師把日常教學生活串起來後,不但教師的教育智慧才能夠得到體現,而且我們才能夠完整地理解教育教學過程。但是,串聯工作本身卻是艱辛的,甚至偶爾會覺得無聊,特別是當我們看不到這幅教育畫卷何時才能成功時就更是如此了。不管你是透過寫教學日記的方法,還是樂於對教學生活本身進行敘事,你在串聯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既需要有足夠的教學知識來整合這些故事,還需要有教育整體的思路來勾勒你人生中最為精彩的教育畫卷。

  如果我們只是簡單地學習他人的知識與經驗,即使我們還會不時地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我們仍然不可能在教育實踐這條路上尋找到富有創新意義的教育智慧。所以,我們還需要在教育科研與教學實驗這條路上有所嘗試。對待課堂教學生活,我們既需要完成自己的教育使命,更需要在課堂教學這個崗位上,體現出自己的教育價值。對於他人知識與經驗的學習與應用,的確有利於教學任務的完成,可要真正地展現自己的教育價值,還需要教師主動地行進在從事一些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

  讀《教師成長》有感 篇2

  《與幼兒教師對話——邁向專業成長之路》它是由美國斯坦福大學教育學院兒童發展心理學博士——麗蓮凱茲教授寫的。她透過文字和我們分享她的經驗、觀察與看法。她希望我們能借肋閱讀與思考,仔細聆聽她的見解,並透過與麗蓮凱茲博士的心靈交流,得到專業上的啟迪,邁向專業的成長之路。

  我輕輕地翻來目錄,哇,有好多一行行的除了作者的介紹、譯者的感受和推薦都的想法,還分了上篇(幼兒與幼兒教育)和下篇(幼兒教育議題),真是一目瞭然。簡單的讀了序,我便開始了"我的第一章——幼兒發展的需求",從這裡讓我知道了幼兒理想發展的六個基本要素:幼兒需要有安全感、幼兒需要適度的自我肯定、幼兒需要體會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幼兒需要成人協助他們理解生活經驗、幼兒需要與有"權威"的成人一起成長學習、幼兒需要有成人或兄妹作為學習榜樣。簡短的幾頁字讓我明白:我們所教育與照顧的每一位幼兒,其幸福與世界上其他幼兒的幸福的密不可分的。去照顧與愛護別人的孩子不應該只是為了一些現實的理由,而是我們本來就應該這樣做,因為這麼做是對的。就這樣,看完了第二章"自尊VS自戀"。真是讓我大開眼見,讓我知道所謂的自尊指的是評價自己後所衍生出來的感覺,而自戀指的則是專注於自己及別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心態。而從麗蓮凱茲教授舉的例子來看,讓我明白自尊和自戀會影響著孩子的健康的成長。

  在接下去的第三章到第八章讓我學到了很多以後在教育教學方面的知識。如:如何解決或應對所謂的"問題行為",我們不能光從外表的行為來看,而是要考慮問題行為和原因。而在處理問題行為的時,我們必須瞭解其原因,然後對症下藥,才是適當的治療方法。也讓我知道在教學中要學什麼?什麼時候學好?如何學最好?這讓我這個剛剛從事幼教工作者受益匪淺。

  而下篇"幼兒教育議題"是值得我認真去看的、去思考的。因為在這裡麗蓮凱茲教授寫下了有關幼教老師的反省與展望、現代父母與老師的角色、專業幼兒教師的行為、幼教老師的成長、幼教界的意識形態等有關幼兒教育方面的經驗和想法。而在第十一章"專業幼兒教師的行為",讓我更進一步的理解了所謂的"專業"。它是對恪守執業標準或行事準則的承諾,這些行為準則規範專業人員在常見的困境中如何行事。其重點是:

  1、在工作上運用高階縝密的知道;

  2、依據該知識做判斷;

  3、採用專業行為的準則。

  讓我懂得應該如何去教導幼兒,用幼兒教師的專業教育及訓練,為兒童的發展與學習盡最大的努力。

  看完這本書了,感覺很不一樣,讓我進一步瞭解了有關幼兒教師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擔的責任。也讓我明白做為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是多麼的重要!

  讀《教師成長》有感 篇3

  讀完了劉良華老師的《教師專業成長》,我對教師這個職業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也許在大部分人的眼裡,教師並不需要擁有非常專業的技能,但是,在這本書中,我瞭解到了作為一名教師,如果想要教得好,就要時時刻刻地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各方面能力,並且要持之以恆,可以說,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長期的努力和求學的熱情是必不可少的。

  不管是準老師還是任職中的老師,都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它們分別是教師學習、教師行動和教師發表。這是一個好的老師的專業發展的基本途徑。

  首先,要培養學習的激情。一個善於學習的老師,會有更加敏銳的眼光發現自己的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且更容易找到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他們頭腦中有豐富的原材料和經驗可以借鑑。教師學習的方式主要有三種:拜師,閱讀和研修。拜師能夠最直接地瞭解別人的經驗,最快地得到一些教學技巧。我們可以從以下人士身上獲得經驗:大學教授,研究機構的專業研究人員,教研員,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相關專家,等等。也可以到別的學校參觀,這叫參師,看看別的老師怎麼上課。閱讀,包括讀書和讀圖。讀圖指的是看一些教育電影、教育電視和教育錄影。在閱讀材料的選擇上,我們要注意材料的多樣性,儘可能讀研究點不一樣,不同作者的書。同時,國內外的書都要讀。讀一本好書,就如同和一位名人對話,而且這個名人可能是現代的,也可能是古代的,我們不僅可以知道現在的人是怎樣教書的,也可以知道古人是怎樣教書的,從而可以借鑑更多不同的經驗。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把讀書變成一種習慣,變成生活的信念和生活習性,才能源源不絕地充實自己。最後是研修。研修的方法也有很多,比如大學的老師可以到國外進修,中小學老師可以到大學讀研究生,聽講座。這裡要介紹一種制度,叫教育碩士。它專門為中小學老師提供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讓老師暫時離開自己的學校,進入一個可以恢復閱讀生活的地方。這種制度為他們提供類似教師教育學的課程,讓老師們透過這個制度獲得真實的實踐智慧和專業訓練。教師教育學和教育學不一樣,這種課程反映的是中小學教師的實踐智慧,而不是一些枯燥的概念,實用性很強而且比較有趣。學習起到基礎性的作用,因為只有那些有閱讀習慣有學習習慣的老師,才可能發現自己的問題,才可能改變自己的行動,才有可能進入行動研究的狀態。

  接著,是教師行動。教師行動包括三點。第一點,校本課程開發。狹義的課程開發指的是創造性地實施國家課程,對國家課程有所改變,在必要的情況下開發專門的課程。廣義的課程開發指的是補充、更新教材,增加很多相關的資料。第二點,校本教學研究。指的是在自己的教學中研究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找到更好的教學方法。第三點,校本管理研究。在與學生的交往,管理班級等的管理行動中研究管理問題,找到更好的管理方法。這裡要注意的是,真正的行動研究一定是老師自己的課題,是老師自己在課堂裡面發現的問題。所研究的問題必須能夠改進工作實踐。要超越經驗,比較周全地考慮怎麼解決問題,而不是停留在經驗的層面。這是一個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同時也體現出了學習的重要性。

  最後是教師發表。這是教師的與人交流和與人分享。一個老師,要將自己的經驗告訴別人,這樣不僅有益與他人,也可以獲得他人的建議和意見。教師部落格就是一個不錯的平臺。老師可以在上面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只有公開自己的研究過程和研究結果,別人才可能與你討論,給你建議,自己才會得到更多的進步。

  總的來說,一個老師要有知識,也要懂得在實踐中應用知識,把知識轉化為使命感,為學生服務,最後也可以將自己的成果發表從而得到更多的成長。

  這是我在這本書中所學到的內容,我會將知識轉化為行動,使自己不斷進步,我也相信它對我以後的工作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讀《教師成長》有感 篇4

  我們常在教育教學中遇到很多不順心的事,家長的誤解、學生不如意的表現,教學的困惑、工作的繁重,以及教育理想在現實中的不堪一擊等等。我不禁問自己:“作為一名教師,你幸福嗎?”回想自己站在三尺講臺上,曾經面對一摞摞的作業、試卷,頭也不抬地批改,來自於學校的壓力、家長的壓力、社會的壓力,有些時候真讓我透不過氣來,再想想那並不豐厚的待遇,能談得上幸福嗎?

  最近幾天,讀了《教師的幸福人生與專業成長》一書,感觸頗多。讀了這本書後,給我上了一堂關於教育、專業成長、人生和幸福的課,令我受益匪淺。書中說到“只有幸福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幸福的學生,教師是一種知識轉化與智慧增值的職業,是一種心靈浸潤與人性化教育的職業。對於教師而言幸福更具有特殊的意義。”看來我以前對教師的理解有一些偏見,教師與幸福人生同樣可以密切相關。我們常說教師不僅在傳授知識,還是在育人,培養身心健康的新人,培養知感恩、會奉獻的幸福學生。而培養幸福學生的源頭在於幸福的老師。老師的生活可以是單一,可以是勞累,但更應該是幸福。有幸福的老師才會有更多幸福的學生。這一方面對老師有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說明老師的生活可以而且更應該是幸福的。在幸福的心態下去學習,去工作,才會讓學生滿意,也才會有自己的幸福人生。教師的幸福人生需要我們用幸福的汗水甚至是淚水來滋潤。身影疲憊,額頭蒼老,當一切成為往事的時候,倘若我們能夠坦然地迎接自己教育過的每一位學生的笑臉,那才是教師幸福的最高境界!

  在以後的日子裡,我會不斷努力,爭取做一名幸福的老師,教育出一群學得幸福的學生。

  讀《教師成長》有感 篇5

  昨天開始了新一輪的數學繼續教育培訓,第一場講座是王晗英校長給我們講的《教師的專業成長》,我聽了之後,感觸很深。一個老師不僅要能教好課,還要具有一定的專業素養和文化素養,如果老師缺乏了文化素養,那麼就會導致自己視野不夠寬闊,底蘊不夠豐厚,心胸不夠寬廣。教師就是讀書人群中的一份子,讀書也就是我們的必須生活。沒有閱讀過名著的心靈是枯燥的,沒有被感動過的情懷是苦澀的,沒有被厚重的經典名著洗禮過的人無法擁有細膩的心靈,我們教師的閱讀史就是我們的成長史。

  是啊,閱讀是一件多麼廉價的成長道路,一本書幾塊錢,十幾塊錢,老師可以少抽一包煙,少喝一頓酒,少買一件新衣服,一個學期區區百十元就可以滿足我們閱讀的需要。而有的老師買一件衣服幾百元甚至上千元都很捨得,花錢很大方,眼睛都不眨一下。但是如果要是買書,二十元以上的書都感到貴,不捨得買,也不捨得給自己的孩子買。特別是繪本,一本繪本二十多元,便宜一點的也要十幾元,而且繪本里面圖多字少,所以家長就捨不得給孩子買。但是如果要是給孩子買衣服,便宜的衣服卻是從來都不讓孩子穿,總是給孩子們買名牌,幾十元甚至上百元都捨得。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我們在吃飯飲食方面都非常重視營養搭配,力爭讓自己家的生活營養豐富,有助於孩子的成長,也很有助於一家人的身體健康。那麼我們的精神營養呢?大家想到過嗎?如果我們的孩子只讀課本,我們的老師只讀教參書,那麼我們就像天天吃飯只吃白麵饅頭一樣,長此以往下去,我們的精神是不是會很枯澀,會不會讓自己的精神營養不良呢?

  那麼孩子也是一樣,一個愛讀書的老師不一定能夠帶出一批批愛讀書的孩子,但是我敢說一個不愛讀書的老師一定不能帶出多少愛讀書的孩子。老師是孩子的嚮導,一個孩子尤其是年幼的小學生,更是對老師崇拜地五體投地。在小學生的心中,老師的話就是聖旨,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是自己模仿的物件。記得我女兒上一年級的時候,老師要求天天讀拼音書,當時回到家我們也沒有強迫她,而她總是自覺去讀書。因為第二天老師要在課堂上檢查。老師會問:“昨天,認真閱讀的同學舉手。”孩子們都很誠實,如果自己沒有好好讀書,一定不會高高舉起自己的小手的。如果一個孩子天天不舉手,老師就會及時調查孩子的情況。有的孩子是因為家長不支援孩子進行課外閱讀,家裡一本閒書也沒有。家長總是認為只要孩子能夠考試考出好成績就行了,讀不讀書無所謂。這 時候 老師就會及時和家長進行溝通,給家長講讓孩子們進行大量閱讀的好處,那麼對於一個孩子來說,老師的這一舉動很有可能就能改變孩子的一生,讓孩子從此愛上閱讀,擁有一個豐富的閱讀人生。

  記得 薛瑞萍 老師也給我們講過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她說:“我們那裡的學生家庭條件都不是很好,很多家長也是憑著辛苦的勞動去掙錢,很辛苦。我每學期都會孩子推薦一套書。但是鑑於孩子的家庭經濟情況,我要求孩子可以只買其中的一本,互相藉著看,一樣能夠起到閱讀的效果。但是我們班有一個小女孩,他爸爸是用架子車推煤。買煤球的。每天都是帶著一身黑乎乎的煤灰回家,掙錢真的很辛苦,這個孩子也很懂事,從來不向家長要求什麼。但是就是在這樣的家庭情況的下的這位父親,卻願意花二百多元錢去給孩子買全套的書讓孩子去讀。我當時真的很感動,這要比很多家庭條件好的家長都捨得。這個孩子也很受感動,從此後,她天天都很認真地去閱讀。家長在哪方面對孩子進行投資,就會在哪方面有所收穫。”

  是啊,“腹有詩書氣自華”,我們在要求孩子讀書,要求孩子進步的同時,是否能夠想得,我們教師也需要讀書,需要進步,需要成長。我們老師要從教書匠向學科講授型的教師轉變,唯一的途徑就是閱讀,大量的閱讀能夠滋潤我們的心靈,更有助於我們專業的發展。閱讀就像爬山,我們心中要先有一座山,向著山頂不斷攀登,在艱難爬行的過程中,或許剛開始是很艱難的,是需要一定的意志和自制力來剋制自己的。但是隨著我們爬行的越高,我們的心靈就會感到越開心,越高興,生活就會感到越幸福。一種感恩的心時時刻刻讓我們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充實快樂的生活讓我們忘卻的生活中的一些煩惱和不愉快。

  閱讀和寫作是老師成長的雙翼,讓我們藉助繼續教育培訓的契機,能夠從此改變自己,打破自己固有的生活習慣,走上閱讀成長的道路。那麼受益最大的不僅僅是我們教師,還有我們的學生。

  讀《教師成長》有感 篇6

  以前的自己,每天上課說是照本宣科一點兒都不為過,改著作業發著牢騷,照著教參抄教案,還不耽誤和別的老師說笑;盼著放學,盼著寒暑假,盼著能逛街的星期天。雖然有時也覺得很空虛,無聊,莫名的焦慮,但內心也早已經習慣這樣的生活了。如果不是閱讀《誰是最具成長力教師》一書,我恐怕會一直這樣子庸庸碌碌下去,做一輩子的教書匠。

  《誰是最具成長力教師》一書全面輯錄了《教育時報》評選推出的31位河南“最具成長力教師”的成長案例。他們不是名家大師,都是來自於你我身邊的普通教師。31位教師的成長之路雖然各有不同,但他們之間的共有特點就是他們真實、自然,誠懇而有耐心,他們熱愛自己的工作,默默地改善與改變自己,也改變了他們的學生。他們像樹一樣,終究變得富有活力、引人注目,讓人稱道。

  書中出現最多的詞語就是成長,教師成長的故事,美妙地轉化成了學生成長的故事。只有那些心地良善、不斷用心於教育理解力與生命智慧的教師,才有無數感人肺腑的教育故事,他們的教育自傳是以自己生命寫就的,同時又可以在學生那裡得到餘音繚繞的迴響。

  成長是一個過程,一個由迷茫、混沌到澄澈、練達的過程;成長是一種能力,一種潛心耕耘、自我更新的能力。正是有了教師的成長,才有了學生的成長,而學生的成長,又反過來推動了教師的進一步成長。我從31位教師身上所受感動的原因,也正是因為此。

  這31位教師成長的歷程中,無一例外的都體現了他們對教育事業的愛與執著,他們把自己在教育中的困惑和經驗方法,幸福與快樂進行了一些思索,一點一滴地記載下來。很值得一提的是,此書中的許多專家都曾是和我們尺碼相同的人。在他們成名之前,他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你、我、他,我們在成長中所遭遇過的失敗、挫折、痛苦、困惑等,他們和我們一樣都嘗受過,他們之所以與我們不同,並不在於他們的天賦比我們高,而是他們在用不同的方式打造生命。他們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長年累月地堅守,默默無聞地付出。

  教師,應當全面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讓每一個生命都展示出自己的精彩之處。如果學生的生命因為你的關注而改變,因為你的影響而精彩,那麼,你就獲得了成功。讓我們一起辛勤地努力,讓學生的生命因我們而精彩!

  讀《教師成長》有感 篇7

  12月13日,很榮幸聆聽到了上海市浦南幼兒園林劍萍園長《以有效的園本教研,促教師專業成長》的精彩講座。說實話,在聽講座前,對林園長這個人是很陌生的,只知道她在早期閱讀上很有研究,聽了她的講座以後才知道原來林園長是那麼一個智慧、知性的園長。

  林園長的講座一開始就解釋了什麼是“園本教研”,她很明確地告訴我們園本教研的核心要素是:一“在本園的”——園本教研必須強調從幼兒園實際出發,圍繞幼兒園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研工作,為幼兒園的教育發展服務。二“是本園的”——園本教研必須立足本園,確立教師在園本教研中的主體地位,在智慧碰撞和互動對話中,最終解決教師實踐中的問題,建構屬於教師的實踐思想。三“是為了本園的”——園本教研必須以幼兒發展為本,研究本園幼兒,尤其要解決本園幼兒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林園長的這些資訊中,我強烈地感悟到了我們的園本教研要追求“適合”這兩個字。

  一.園本教研要適合自己的園所

  首先,我們要對自己的園所有深層次的瞭解,不能好高騖遠、更不能盲目隨從。雖然我們非常明白園本教研要“立足本園”,然而在具體工作中往往會一不小心就會偏離跑道。特別多的時候是,看到別的幼兒園有什麼新的做法,就會覺得人家有創新了,我們就要向她們學習,對本園的適合性考慮甚少。另外,我們常常為辦不出自己幼兒園的特色而苦惱,聽了林園長的講座以後,突然明白,只要結合自己幼兒園的實際,客觀地尋找自己園所的真正問題,結合問題進行研討,透過努力解決問題,才能走出屬於自己園所的特色之路。

  二.園本教研要適合本園的教師

  首先,要考慮教師的實際水平。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知道,給予孩子的不能超越孩子的能力水平,那麼教師也一樣,我們的園本教研也只能定位在教師跳一跳能夠得著的位子,不能超越她們的能力水平太多,否則,只能讓教師們喪失信心。第二,要考慮教師工作中的實際需要。教師對自己在日常工作中碰到的問題是最有話說的,也是最有發言權的,所以我們選擇的教研內容要與教師當前教育實踐的需要緊密結合;第三,要考慮教師的層次性。教師之間有能力的差異、有年齡的差異、有興趣愛好特長的差異,所以在園本教研的形式上我們可以更多樣化點,可以讓有特長的老師來主持她擅長方面的問題研討;第四,要考慮教師的主體積極性。教師是園本教研的主體,教師參與教研的積極性、主動性對教研活動的成敗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三.園本教研要適合本園的孩子

  園本教研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孩子的發展。 因此在開展園本教研的時候,我們更多的應該考慮,我們的研討是否是為了能讓孩子更好發展而服務的,我們所作的研究是否是孩子發展所需要的。就拿我們幼兒園來說吧,我園地處城鄉結合處,我們的孩子有一半是外來民工的子女,受各地習俗的影響,他們的生活、習慣天差地別,所以,對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成了我園最突出的問題。於是,我園的園本教研就定位在孩子的集會、用餐、衛生、禮貌問好等這些行為習慣問題的研討上。

  引用一句經典老話:“適合的就是最好的”。聽了林園長的講座以後,我深刻的感悟到,我們的園本教研也應該做到“適合”,適合自己的園所、適合本園的教師、適合我們的孩子,這樣的園本教研才是最好的。

  讀《教師成長》有感 篇8

  看到《教師的幸福人生與專業成長》這個標題,我反問自己:教師的人生幸福在哪裡?幸福人生與專業成長又有何關係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讀了下去。讀後,我才感覺書裡有很多意蘊深長的人生哲理。

  幸福到底是什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我看來,幸福在於心態。每個人的一生都不會一帆風順,總是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麻煩與苦惱。幸福不幸福,關鍵在於你的心是如何處之的。就像全書開頭的這首詩,就是在告訴我們怎樣用積極的心態來看待世界。 不斷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就對你哭。”只要你能笑對人生,你就能體會到幸福。

  同樣道理,教師的幸福也在於心態。雖然我是一名入行不久,資質還淺的年輕教師,但與學生相處以來,我感觸很多:有辛苦,可更多的是幸福與感動。擔任初三教學以來,我覺得自己肩上的責任又重大了,我一直告訴自己:要努力,努力,再努力的去做,絕不能對不起學生與家長!可是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看到有些學生不上進,不懂事,還屢教不改,我的心難受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加上偶感風寒,我失聲了!此時,正是進入期末複習階段,是非常重要的收尾階段,可不能講話的我,彷彿感覺世界突然變得安靜了。似乎我的心也跟著冷靜了下來。雖然我不便講話,但我的頭腦是清醒的。在師傅的指導下,我盡力用最少又最有效果話語指導學生整理好知識點,並認真的完成摸底考試。但是我仍然感到擔擾,感到不安,直到我遇到這些事:“記得在九班,快下課時,我在黑板上寫道:雖然我生病了,但我希望你們會學得比我健康時更好,能不能做到?”學生紛紛回答:“能!”這時,下課玲響了,我又寫到:“下課!”讓我沒想到的是,全體學生,不約而同的站起來,喊到:“老師,再見!”喊聲結束的那一刻,我的心不禁顫動了一下,這是我教學以來,聽到的最響亮,最整齊,最飽含感情的一次告別語!它給我一種力量,一個信念,一份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動!

  還有經常聽到學生關切的問候,那聲音很溫暖。更讓我難忘的是,課代表代表同學們將咽喉含片送到我面前,我擺手不要,可他低著頭,硬往我手裡塞,邊塞邊說:“老師,你拿著吧,你拿著吧,不貴的。”那可愛的表情,至今還清晰的出現在我的腦海裡。還有平時比較調皮的學生,此時在課堂上也安靜了許多。是他們給了我信心,給了我勇氣,給了我無窮的力量。雖然,這次期末考試,他們並沒有做到最好,但是,挫折是前進的動力,我相信:他們一定做到最好的!

  我想作為教師,幸福的人生與自身專業的成長是分不開的。只有教師不停的去應用,去實踐,去努力,加快專業成長的步伐,就能夠給予學生最精闢的文化知識,營造最舒適的學習氛圍。該如何去做?如果在生活中是一個苟且的人,幹什麼都心不在焉的人,在工作中是不會表現出兢兢業業、精益求精等這些品質。曾如作者所說:“假若你是一個能喚起生活、熱愛生活的人,一個學而不厭的人,一個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人,你不僅會成為一個好的教師,也能勝任許多其他的工作。相反,如果你是一個不學無術的人,一個麻木不仁的`人,一個貧庸和貧乏的人,不僅不會成為一個好的教師,能勝任的工作可能是少之又少。若一個人有問題,做出的事就會有問題。”

  綜觀自己,我迫不及待的想縮短我與“專業化”的距離。透過近兩年的學習,新課程的理念已經悄然在我的心中生根、發芽。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對書中理論以及生動的教學案例的描述與分析已經有了很多的認同,但這也僅僅在“接受”層面。雖然開始主動地去感悟、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新課程的理念在我的教學行為中也多有體現,但這也只是停留在感受層面而已。細細回顧自己的日常教學,我明顯感覺到,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學語言、教學行為等很多時候還是欠考慮,顯得很隨意;或者自己行之有效的一些教育教學行為,自己卻不能夠很清楚地從專業的角度給自己作一個分析定論。我看過不少名師的教學過程。課堂上名師們舉重若輕,遊刃有餘,學生如沐春風,趣味盎然,從他們的每一句平平淡淡的話語中,從他們與孩子每一次自然輕鬆的交流中,你能深刻地感受到名師教學的品味,體味到老前輩開闊的文化視野,高遠的文化境界。如果將教師成長比作一個人的話,那麼我正處在蹣跚學步、呀呀學語的嬰幼兒期。古人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無疑,學習是我們必須的生活!還要擁有不畏艱苦、義無返顧、不斷追求的鳳凰涅磐精神,堅持每日學習、每日研究,每日積累,必定會積小得成大得,成為一個研究型的教師,逐步成就自己的教師專業成長!

  記得去年總結時,我說過“只要想起我的學生們,我的一切煩惱都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今年,我還要這麼總結。有的老師可能會認為是因為我太年輕了才這麼說,我覺得不是的,這是發自內心、發自肺腑的真情流露啊!當我聽到學生恭敬的問候時,我是幸福的;當看到學生真誠的微笑時,我是幸福的;當看到學生有點滴的進步時,我是幸福的;當我身體不適,看到學生關切的眼神時,我真是打心眼裡感到無比的幸福。其實,還有一點讓我感到特別幸福的是:我也有師傅,我與我的學生一同成長!

  讀《教師成長》有感 篇9

  走上教師這個工作崗位已將近三年了,在這三年裡我時常會想起那句“我愛我做我求索”,正是這句話讓我在遇到挫折的時候還能自信的站立在講臺上,還能向同事和學生展露自己的笑容,也是這句話激勵我要不斷完善自我並讓我更有信心和勇氣堅守在教師這個崗位上。我選擇教師這個行業主要是因為兩點:第一,“育人先育己”,所以做教師可以激勵我不斷完善自己;其次,教師的工作物件是人,會更具有挑戰性。我做我愛的,我覺得很幸福,可是在工作中我卻發現,“育己先育心”,而非常情緒化的我似乎與教育人的工作格格不入,尤其在做班主任之後,對此感受更深,甚至曾想過要放棄,但是因為我愛,所以我要不斷的求索,絕不可以輕言放棄。利用寒假,在陽光裡,音樂中,我讀完了這本《教師心靈智慧與成長》,感覺到好像是與一位智者有了一次心靈的對話。他彷彿在為我上一節生動的心理學課,而課上的內容深深吸引了我,讓我感同身受。在這一節課裡我不僅更多的瞭解了教師心裡健康標準和不同職業階段的教師所存在的心理問題,也學會了一些調適心裡情緒的方法以及應對心理困惑的人生智慧。

  書中所列舉的事例都是關於一些有嚴重心理疾病的教師,很慶幸自己沒有那些嚴重的心裡問題,但這些心理問題在日常生活中多少也有一些折射,而且也會情緒不佳,心理不適的時候,仔細反省,在與同事和學生的相處中也並不是非常的得心應手。其實,人都有多樣的情緒和複雜的心理,只不過有些轉瞬即逝,而又些卻越演越列,從而影響正常的生活。還記得剛工作時,我也是個理想主義,完美主義者。我曾想讓我的學生輕鬆愉快的學習英語,讓我的課堂生動活潑,可為了應試,我卻不得不改變我原有的一些設想,雖然儘量去堅持自己的一些風格卻有一些無可奈何的感覺。但隨著對中國教育制度的更深瞭解和自己不斷的調整,在掌握一些應試技巧的同時也力求堅持自己的風格,有了不錯的教學效果。當然,在內心深處還是沒有放棄一些改革的想法,當然這些想法在現今的教育制度的大環境下時難以執行的,所以不是的還是會小鬱悶一下。而我的完美主義讓我在工作初受到深深的折磨,我總是期望所有的學生都有進步,總是期望他們能理解我為他們所做的一點一滴。

  可這些是那麼的不切實際,但有一段的時間我卻固執的堅持著,也對自己失去過信心。雖然失望,失落,但我沒有逃避現實,而是積極的去面對,總相信“書中自有黃金屋”,讀了一些教育學,心理學的書籍,多與老教師談心,很快就走出了自己的困惑。現在看到這本書中對年青教師成長的一些概述,我真的覺得很欣慰。工作的第一年是我收穫最多的一年,我成功的完成了教師角色的轉換,而這一年的收穫也讓我更有自信的站在講臺上面對我的學生。而工作的第二年是我困惑最多,也是最痛苦的一年。剛到一個新環境,又擔任了班主任一職。我知道到一個新環境一定會又一些不適應,而且我以前也沒有見習過班主任,我很清楚一定會困難重重,但我相信憑我的一腔熱情和對學生的熱愛一定能把工作做好,但結果卻讓我很受打擊。由於對學校的規章制度不甚瞭解,我在班級管理上漏洞重重,經常顧此失彼。而且本人性格急躁,容易發火,總是在情緒不佳的時候不能更好處理一些問題,也不能抓住一些教育契機對學生進行及時的有效的教育。雖然對學生付出了很多,也是真誠的愛著他們,並且也受到他們的喜愛,但由於一些管理措施失當,從而使班級狀況不太理想:學生行為習慣不太好,學習成績也不出色。而且我還在“尊師愛生”這個問題上不太確定,也曾為到底愛學生多少這個問題彷徨過。現實生活的種種和學生的現狀讓我第一年的成就感蕩然無存,這讓我很痛苦。我也傷心流淚過,可我沒有失去方向和信心,痛定思痛,我依然勇敢的站在學生的面前,接受他們的一些建議,我也反覆反省自己性格上的一些缺點,利用種種方法去調整自己,因為我知道要教育好這幫孩子我必須要儘快完善自己,而這也是我選擇做教師的初衷。

  我對書中的一些調整心理的方法都很熟悉,也會做的更好。而書中對我幫助最大的就是對“尊師愛生”觀念的詮釋,拓寬了我的思路,讓我明白只有與學生互尊互愛才能其樂融融,再也不會去擔心是不是對學生太好就會失去自己的威信。書中的一些話讓我記憶深刻。“人在發脾氣、憤怒時,是智慧較低下的時候,往往做出愚蠢的判斷和荒唐的決定。要做好工作,為了集體,為了國家,也是為了學生,更是為了自己,必須控制自己的情緒,少發或不發脾氣。”“不能控制自己情緒的人,不能成為好教師。”“要學會對所有你認識的人微笑。”這些話會一直提醒我要注重提高個人的修養。書中提到的心裡問題的對策和心理困惑的智慧不僅能幫助我們完善自己的品格,還能讓我們學會一些與人相處的技巧,還可以讓我們學會用一些心理學知識去幫助學生解決一些心理問題。我永遠不會忘記書的扉頁上的那句“育人先育己,育己先育心。”當我在人生旅途上苦悶彷徨時,這本書將成為一劑良藥,幫我恢復平常心態,繼續我幸福快樂的教師生涯。

  讀《教師成長》有感 篇10

  “書,建剛一本一本地寫;課題,建剛一個一個地做。對不起,您可千萬別以為,建剛是個老學究。”《教師成長的秘密》的序言裡的話,讓我震撼,管老師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老師不僅要學會研究,還要與時俱進。

  一路走來,管老師用“仁愛”贏得了大家的尊重、喜愛。管老師的書,一本本地讀;管老師的話,一句句地記;管老師的理念,一點點化為己用。對書中的這句甚是喜愛“你一條道走到黑,穿過‘黑’,柳暗花明了,就會有很多人站出來,給你掌聲、喝彩聲。”管老師的鼓勵字字在理,讓我有了衝過黑障的勇氣。做老師,做一名優秀的老師,要“仁”字開頭。

  管老師對專業的成長也深有感觸:“不喜歡的工作,並不是‘工作’有多可惡,而是做不出名堂,混在裡頭窩囊。為開脫那份責任,只好說,我不喜歡它。”“找到自己的特點,一頭鑽進去,不要問它能產生多大的效應,不要問它能帶來多大的實惠,不要問它能帶來多大的名聲。”“有偶像在,心理有了個拽得住的,日子過得踏實。哪天你自以為成熟,不再有偶像,你的人生已經到頂了。”……都是大實話、大白話,然而,未必人人都明白,人人都明白,未必人人都能做到。撥開雲霧,天藍藍,海藍藍,一切美景在眼前。管老師看待教師的成長,有清晰的認識,有不惑的見解,讀後收益頗多。

  讀《教師成長》有感 篇11

  今天學習了《突破阻礙教師專業成長的八大瓶頸》,如臧主任所說的大多數教師會拿來與自己作比較,我就是其中之一,讀罷此文,感觸頗多,也深受啟發,現在我就談一下我自己的感受。

  時校長在體會中說,教育是一個古老的行業,師道尊嚴在教師的心中已根深蒂固,的確,古代文學家、思想家韓愈也曾在《師說》裡提出教師的任務是“傳道、授業、解惑”,誠然,在古代,師生關係沒有民主、平等可言,但師生關係並非只是“授”與“受”的關係,而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坦誠交流,做到心與心的碰撞,實現情感的交流、融合、昇華,教育學生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水本無華相蕩而成漣漪,生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只有與學生心靈碰撞才能真正瞭解學生,樹立起自己的師道尊嚴,所以我們不能一味地對學生髮號施令,進行壓制,約束,班裡看似風平浪靜,其實危機四伏。

  在教育過程中我們還要保有一顆童心,時刻能夠站在學會生的角度上,用心去體會現在孩子們的心理需求,真正走進學生的心理世界,隨意在教育過程中,我們不要一直站在講臺上“俯視”全班,不要以為可以把全班一覽無餘,其實並非如此,如果我們蹲下來,在心理上,情感上貼近學生,以民主平等的方式與學生交談,就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穫。

  我們還要加強學習,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習型教師,不斷的去充實並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還要經常反思,提升自己的經驗和教育智慧,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素質,用蘇霍莫林斯基所說的“真正的教育是從教育者的素質開始的”來對照自己並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從而使自己在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讀《教師成長》有感 篇12

  烈日炎炎的暑期,我用幾天的時間讀完了《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這本書籍。合上書本,猶自沉醉在書中30位優秀教師的一件件案例情景中, 心中感到無比的振奮。

  一段段故事用真摯樸實的語言來描述,表現了這30位教師由普通教師轉化為優秀教師的成長足跡,在他們成長、進步的過程中並非一帆風順,也有成功有失敗,有痛苦有歡樂,有迷茫有清醒。象朱國紅老師初上講臺執教就差點被家長哄下臺,到後來在網路上一炮打紅;賀傑老師從一名農村小學代課教師變為一名優秀教師,一直在網路上“行走”並取得最後的成功;萬瑋老師在第一次當班主任的失敗教訓後深刻意識到“一個好老師除了有愛心之外更要有方法,而這個方法是不斷反思之後感悟總結起來的。於是,我下定決心,絕不犯相同的錯誤,絕不向困難低頭,也絕不做一個平庸無能的教師。”之後他經過努力果真的成了一名優秀的班主任,寫成了《班主任兵法》等文章;

  誰說每一位優秀教師背後都有著不平凡的經歷,他們不也和我們一樣,終日與平凡單調的教書生活相伴,默默無聞地耕耘在屬於自己的那片田間地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辛勤勞作。 就象張曼凌老師說:“想想,生活雖然平淡了些,但的確每天有每天的精彩,每天有每天的難忘,也每天有每天的收穫。這樣的日子雖是平凡的,但如果拒絕平凡,那麼平凡的快樂也會遠離我們。所以,我願意成為這樣一個平凡的,但卻也是快樂而充實的教書人。”朱國紅老師“在寂寞中走進了蘇霍姆林斯基,認識了陶行知,瞭解了朱永新,讀懂了李鎮西,愛上了教育線上論壇,寫出了百萬字的隨筆和札記。”他們雖甘心平凡,卻絕不甘平庸,成功的信念和獲取知識的渴望造就了他們的不平凡,而與網路的相識更滿足了他們渴望交流、獲取更多知識,得到強大精神支柱的願望。而且讓在教育事業中志同道合者的思想的火花隨著網路碰撞,把網路作為平臺來讓自己的教育才能、智慧得以充分展現。在網路裡他們找到了使自己專業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徑,而且學會了如何讓自己的教育生活過得更快樂和精彩,從而實現自我的價值。正象常作印老師所說的“網路讓我的“教”更加活潑、民主;網路讓我的學生“學”得更加自主自覺;網路讓我的課堂精彩紛呈。”網路竟然有著如此大的魔力,讓無數教育工作者神奇地運用它獲得成功,並在它面前充分展示著自己的魅力。

  再看自己的教學生涯,也已經有了幾年,這幾年也有工作的快樂和幸福,也有對教育的困惑和不解,可我卻很少把它們訴諸筆間,或與人分享。只是在這兩年,我才真正有點感受到了網路學習的意義,知道了它的重要性,也開始拿起了筆,進行艱難的寫作實踐,收穫甚微。在平時的教學中,我也和書中的人們一樣滿懷抱負和理想,從不曾氣餒過,儘管屢遭挫折,我還是滿懷愛心地對待學生。對小學數學實驗教材不熟悉,我就每課認真備課,查翻資料,向其他老師請教,反覆鑽研教材,盡力上好每一堂課。可是做了這些就行了嗎?認識了書中的這些網路名人、優秀教師、模範班主任後我自慚形穢。我所做的其他老師不也都在做的嗎?有什麼值得誇耀的呢?埋頭苦幹,只能算是教書匠,新世紀的教師需要具備更多的知識和能力,需要更多地運用教育智慧來教孩子,只有教師成長了,學生們才會得到更大的成長。而我現在只看了幾本教育專著,沒有開創一條適合自己能使自己快速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道路,在教學上沒有任何創新和發展,我現在只是一個極其普通的沒有任何作為的教師,我感到自己知識的貧乏,自身的素質有待提高。如何改變呢?我想只有學習、學習、再學習,反思、反思、再反思,多讀教育理論專著和一些有關專業教學的文章,向名家名師學習,學習他們的教育智慧,並形成自己的心得智慧。象魏智淵老師說的那樣:“是的,我希望在自己的一生中,哪怕是晚年,都能夠不斷地去讀書,不斷地超越自己。”只有這樣,我的教育生活才會有可能更精彩些,因為教育是我一生不變的夢想。

  讀《教師成長》有感 篇13

  讀一本好書,身心就會經歷一次洗禮。在假期當中我讀了林金炎老師的《教師成長那些事》後,我覺得作者雖然是一位從鄉村中學走出來的教師,但他的故事中卻蘊含著大智慧。隨著一頁頁地閱讀,我被深深地吸引;遇到難題,我會和作者一樣緊縮雙眉;實踐嘗試時,我會和作者一起充滿期待;問題解決,我又為作者的教學機智稱道!

  案例十分貼近生活,使我感觸頗深,我覺得自己跟文中的陳雪很像。想幹這,又想幹那,傍徨、迷茫,不知道該如何定位自己。林老師對陳雪說的那段話,讓我似乎找到方向。“這就像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一樣,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天賦,自己的個性喜好,如果你能尋找到自己興趣的鑰匙,一定會開啟你的心鎖。你一定會在屬於自己的那片小天地裡開心地求索、恣意地追求自己的興趣、盡情地展示自己”!靜能定,定能安,安能成,給自己一點時間,靜下心來,好好想一想,過濾掉那些浮躁,思考一下,自己的那把鑰匙到底是什麼,在哪裡?

  很多時候,我認為教育學生,特別是頑皮的學生,或者孤傲有個性的學生,就必須想辦法讓他們“臣服”或是“就範”。而作者認為,哪一天,如果我們的教育只剩下孤零零、硬邦邦的“征服”,那麼教育的前景一定不樂觀。作者在《與其征服學生,不如感謝學生》指出了師道的最高境界、《教師要做保溫瓶》講解了培養了孩子的好奇心的技巧、《設立差生獎》對差生無疑是最好的激勵。

  讀完這些,我不禁稱道:心懷鼓勵和感激才會主動和學生打成一片,在和學生共同生活、共同勞動、共同娛樂中,建立和架起感情的橋樑。人們的感情是靠彼此熟悉、瞭解而建立起來的,師生間也是一樣。教師只在上課時和學生見面,是斷然難以建立,只有與學生充分地接觸和了解,此間才能互相理解而加深情感。他們的才智、個性往往能較為充分地顯露出來,思想感情也會自然流露出來。我們可以在與學生打成一片時掌握第一手材料、瞭解最真實的資訊。

  一本好書於人的益處不是一兩句話可以道盡的,作為基層教師,面對的問題更多,需要更強的教育信念,更先進的專業能力。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要不斷借鑑林老師優秀的教育經驗為我所用,堅持一個教師成長中的感動與堅持。

  讀《教師成長》有感 篇14

  教育是一門藝術,學前教育更是一門藝術,因為它所面對的是還不能正確表達意願、不能很好控制自己情緒的孩子,以及深愛著孩子的家長。從事這門藝術的自然是我們教師。教育是為了促進每個幼兒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而提高學前教育質量的主體也是教師,教師的專業發展是提高學前教育質量的關鍵。於是,以幼兒發展為本、以教師專業發展為本成為這本手冊貫穿始終的主線。

  整個七月,細細品味了這本手冊帶給我的樂趣,與其說它是一本幫助幼兒園教師成長的書,還不如說它是一本真實寫照幼兒園教師一天工作的手冊,以下就讓我來談談個人的一些想法吧。我認為此手冊:

  一、目錄獨特,清晰明瞭

  這本手冊不同與其他的書籍,它採用的是“樹形”目錄,從樹根到樹幹最後到樹枝,分層清晰,一目瞭然。樹形目錄試圖用一棵大樹形象地暗示教師的不斷成長,新手教師從最基本的根基出發,逐漸成長為枝繁葉茂的、內涵豐富的專業教師,同時根基也在不斷地加深。因此,兩個自評體系,即新手教師專業發展自我評價體系和成熟型教師專業發展自我評價體系,分別取代樹幹和樹枝組成一個整體,它們的位置並不意味著有些領域是主幹,有些領域是枝節,相反,各領域有同等的重要性,而且相互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目錄是一本書的指引者,指引讀者如何讀好這本書,就像生活中,我們為自己定位目標,沒有目標只能是盲目的生活,因此給自己確定方向,做起事情來才能有條不絮。

  二、格式一致,通俗易懂

  閱讀中發現兩個自評體系都有自己的格式,給閱讀者更清晰的思路,其中,新手教師專業發展自我評價體系包括:關注的幼兒發展目標(關注的目標)、試試這樣做、小貼士和案例四部分。每一部分都讓我確定了自己的方向,知道下一步該做些什麼,透過小貼士和案例進一步在“試試這樣做”中嘗試更多的做法,以至積累自己的經驗。

  成熟型教師專業發展自我評價體系包括:等待你發現的問題、試試這樣做和案例三部分。有這樣一句話:熟手是昨天的新手,但不一定是明天的專家。

  我想這類體系的教師應該已經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教師,介於自己還是位新教師,只是粗略的看了看這部分內容,但在今後的逐步成長中我還是會仔細閱讀。

  一致的格式也是一種學習的模式,可以說是一個框架,平日的生活學習就需要一個簡易的框架,就像寫作文時先列一個提綱,跟著提綱的步驟內容自然豐富了起來。

  三、聯絡實際,易於學習

  教育充滿了創新,在教育的過程中,每個孩子的個性都是不同的,對他們的要求自然是因人而異,人們常說:教無法定,就是對這個充滿挑戰事業的概括吧。在自己平日的教學與生活的中,時常會碰到一些無法決定的事情,或是讓自己找不到頭緒的事情,會變得焦慮、急躁,給自己一定的壓力。但透過這本手冊,讓我一下子豁然開朗了,一點點小提示、一個個小案例在不知不覺中讓我想到了很多以前發生的事情,有的是親身體驗的,有的是看到的,有的是在聊天中大家提到的,每一章節都能讓我受到啟發,不管是班級建設、家長工作還是幼兒一日活動,每一字每一句都是那麼貼切,可以說就是我們的生活,在閱讀時也不會存在枯燥與乏味,而且能清楚看懂它所要表達的意思,記憶猶新。

  邁開職業生涯的第一步後,不知不覺中我已渡過了兩個春秋,所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能幫助我們更快成長,這理論的力量當然不容小看。作為新手教師,可能會感到面臨的問題太多,有太多的困惑,不知如何把握幼兒園教師這個角色,有時會讓自己迷茫,假如你也有類似的經歷,不妨也來閱讀下這本手冊吧,我相信它一定會讓你受益匪淺的。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講話,讓我們一起和這群高尚的人起舞高歌吧。

  幫助孩子長成為“地球公民”。

  在1月2月的幼教核心期刊中,有一篇名為《幫助孩子長成為“地球公民”——美國斯坦福幼兒園規則教育》。這片文章主要寫了美國加州洛杉磯第六區斯坦福幼兒的規則教育,讓我知道了所謂的規則教育是什麼樣的,並可以運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學中。

  “引導幼兒學會遵守現有的規則,是幫助他們成長為地球公民的第一步”.這就是規則教育的的大目標。這是一個人性化的教育目標,教育幼兒成為一個社會人。規則教育包含兩個部分,園級規則和班級規則,具有統一性和靈活性的特點。在大規則的統一下,班級教師根據班級情況制定班級的規則,看上去很普通的規則都具有廣泛的遷移性。

  在這篇文章中還寫到了規則教育的方法,我覺很適合我們教師去看一看,每月的“斯坦福幼兒園好公民”和一日的“小老師”被認為是該園規則教育中行之最有效的方法。在對待幼兒的紀律問題的上,這篇文章也提到了一系列的處理方法,方法的步驟是非常的科學合理的,幼兒園配有相應的心理教育老師。

  我們教師日常也應該加強自身的幼兒心理學的知識,更好的服務於孩子們。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應該重視到如何尊重孩子,如何教育他們真正教育他們成為一個身心發展健康的人。

  讀《教師成長》有感 篇15

  往往越是重要的知識,在存在方式上就越為抽象,學習起來更為艱辛,應用起來就更為費事。雖然我們經常講學習過程是樂在其中,但並不因此而否認學習不痛苦,只是學習的痛苦與學習的幸福並不衝突而已,這或許就是現在的流行語“痛,並快樂著”的意思吧。理論閱讀應該是教師不可放棄的責任。教師的確很忙,但這種忙碌靠時間是無法償還的,它需要教育智慧去擊碎它。在教育日常生活中,需要成倍的體力勞動才能夠替代相應的腦力勞動;同樣的道理,相應的腦力勞動如果沒有完成,就可以轉化為成倍的體力勞動。所以,教師越是繁忙時,就越有理由、越有必要去進行理論閱讀。

  在這兒之所以強調理論閱讀,一方面是要求教師能夠在學科知識與教學知識上有更深的造詣,另一方面是希望藉助理論閱讀來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同時規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原本就不應該存在的感性行為。教師的課堂教學工作總是斷斷續續的,它需要教師有意識地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把斷斷續續的教學工作串起來。當教師把日常教學生活串起來後,不但教師的教育智慧才能夠得到體現,而且我們才能夠完整地理解教育教學過程。但是,串聯工作本身卻是艱辛的,甚至偶爾會覺得無聊,特別是當我們看不到這幅教育畫卷何時才能成功時就更是如此了。不管你是透過寫教學日記的方法,還是樂於對教學生活本身進行敘事,你在串聯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既需要有足夠的教學知識來整合這些故事,還需要有教育整體的思路來勾勒你人生中最為精彩的教育畫卷。

  如果我們只是簡單地學習他人的知識與經驗,即使我們還會不時地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我們仍然不可能在教育實踐這條路上尋找到富有創新意義的教育智慧。所以,我們還需要在教育科研與教學實驗這條路上有所嘗試。對待課堂教學生活,我們既需要完成自己的教育使命,更需要在課堂教學這個崗位上,體現出自己的教育價值。對於他人知識與經驗的學習與應用,的確有利於教學任務的完成,可要真正地展現自己的教育價值,還需要教師主動地行進在“從事一些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

  讀《教師成長》有感 篇16

  我讀了《教師成長密碼》,這本書圍繞“教師成長”這個關鍵詞,書中記錄了優秀的教師優秀文章,分享他們的成長故事。他們在講故事,我在看,在思,同時也在心裡構思著屬於我和我的學生的故事。

  書中從教師的專業成長,良好的師德師風假設,做尊重學生的老師,從課前聽課、課後反思,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教師的出路等方面展開論述。從這些優秀老師的親身經歷中,發現教師的成長密碼。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從書中獲得的更多的是經驗,是方法。

  首先要學會學習。“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對於新教師的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那會大大縮短他們成長的路程,也為啟用教學思路,靈活處理教材與教學、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係,並能有效整合課堂教學各元素之間的切適度。作為新教師總會遇到些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而有時同事也無法給予相應的幫助,那就要透過學習來解決問題。每一個人一生都不可能走入同一條河流,人生也如此,不可能再重複自己的生活之路。

  其次要尋求合作。現在是一個合作的社會,沒有合作就很難有發展,教師專業發展亦如此。新教師用積極的態度尋求同事的合作,與家長、學生的合作顯得很重要。“三人行,必有吾師。”每個人的個性特點不同,特長各異,用合作的方式是取長補短,取長補長的最佳途徑。懂得向老教師虛心求教,借別人的經驗來成就自己。彌補自己教學經驗不足的最好辦法就是向老教師“取經”,在各方面與他們多交流,吸取有益的看法和建議。再有就是多聽老教師的課,學習他們的長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讓你在成功路上邁的步子更快捷,更堅定,更有力。

  最後要善教學生。 善教有多條原則和多種形式。教師整節課都自始至終講個不停,把學生的頭腦當容器,狠狠地灌,結果老師和學生都累死了,教學效果卻每況愈下,這種做法是不行的。因此要多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採取正確的教學方法即合理的教學設計去組織學生進行課堂學習,讓學生在課堂40分鐘裡快樂、高效的學習。另外教師面對學生做一個有心的人,用關心去打動學生,用愛心去點燃學生,用真心去感染學生。用心的去愛去教學生。

  總之,想盡快提高教學水平和教研能力,必須在教學實踐上下工夫,大膽創新、開拓進取。學會在實踐中探索未知,求得新知,用新知推動教學前進;不斷反思自己,透過反思提高教學水平。作為年輕教師,成長的道路雖然是辛苦了些,累了些,然而我的內心充滿了快樂,願意累並快樂著!

  讀《教師成長》有感 篇17

  我們都把孩子比作是祖國的花朵,他們在一天天的成長著。而作為園丁的我們也在需要成長,在不斷的學習與感悟中,在總結與交流中成長……從一名新教師走向一名成熟的教師,過程是辛苦的,艱難的,但總有一份對學生的愛,總有一份專注和認真讓我們在這條大路上昂首闊步。

  林老師的這本書是一名普通的基層教師的獨白,他還原了教師生活的本來面貌,正是因為真實,才越發讓這些在教師生活中並不起眼的點滴閃爍著專注的光芒。他在訴說自己發自內心堅持和感動,是專注讓他成長,他也在專注中成長著。

  這本書他分別從“教育成長”、“學生成長”、“專業成長”。 三個角度闡釋了對於教師成長的感悟和理解。前兩個“成長”都是圍繞著教育孩子的一些事例來講述自己對於成長的感悟,專業成長則是就教師這個職業的發展出發,為我們指一條路,那就是:只有耐得住寂寞,排除雜念,我們才能專心致志地潛心研究教學,才能有所作為。精彩生動課堂教學是我們所要學習、追求的。

  讀著林老師的優秀成長故事,我也經常會反思自己和班裡每一個孩子的故事。

  雖然我初涉講臺,在崗位上只有不到兩年的時間,我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格外多,傷心過,失望過,但總希望與學生一起,快樂著他們的快樂,幸福著他們的幸福!他們生氣時大聲咆哮;高興時歡欣鼓舞;失敗後垂頭喪氣;成功時喜笑顏開……學生的純真固然可愛,可他們的幼稚卻令人可惱;為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大打出手;強調了一遍又一遍的常規卻總有人違反;重複了又重複的作業依然滿紙紅叉;做了又做的試題考試時還是一塌胡塗……起初我很不適應,時常感到很難過,對自己沒有信心,但是走到現在發現自己收穫了許多,收穫了教學成功體驗,更收穫了孩子們,家長們對我的信任。我體會到更多的是做一名教師的幸福,幸福存在於很多不經意的瞬間,做一名教師的幸福感就這樣在一個又一個不經意間發酵,昇華,縈繞心頭……

  每天上課前,我走上講臺,學生起立喊老師好,我微笑還禮說大家好請坐。課上我們一起朗讀課文,一起分享感受,有時碰撞出各種各樣的“火花”,我們就一起討論,彼此細細聆聽,相互學習……

  幸福是課下幾個孩子跑過來圍著我跟我聊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話題,討論我適合什麼樣的髮型,和我分享開心的事,喜歡吃的東西或者看了一個什麼好看的動畫片,問我喜歡看不喜歡,甚至感到無聊了要跑到辦公室找我聊天,他們的“侵襲”時常讓我不知所措,這就是他們的古靈精怪,常常會帶來許多“意外”和“驚喜”。她們會準備好為我表演的節目,然後悄悄地把邀請函放在我的桌上,帶我參加這一場只有我觀看的表演會!他們也會在某一節手工課後拿著自己的作品跑來滿心歡喜的送給我……

  孩子就是孩子,前一秒笑的前仰後合,一轉眼就有可能眼淚汪汪地對你訴說自己的不滿和委屈,真讓人哭笑不得,只好輕撫著他的腦袋安慰勸告,看著眼淚直流就是讓你沒有辦法。

  幸福是一次又一次鼓勵孩子,看見他字型寫的越來越好,上課敢於發言,看到他的轉變,我的眼裡就多一份堅定,多一份愛!幸福是節日他們送上的一句問候,那些用心做的小禮物讓我由衷的感動了好多次; 幸福是孩子們一早見到我就跑過來叫著我圍著我,那粘人的小模樣真叫人喜歡; 幸福更是每天放學時孩子們跟我相互揮手告別,有種依戀有種不捨,或者開始期待:明天再見……

  學習幸福,品味幸福,幸福不只是欣慰,微笑,歡喜,辛苦與累也是幸福存在的一種形式,有人說:自己的幸福常在別人眼中,殊不知自己同樣也被幸福緊緊圍繞著。我是一名幸福的教師,有一群我愛的和愛我的孩子,有一個像家一樣溫暖的大家庭,有一個積極向上的教師之家……

  我在成長著,這條路上的你我他都在成長,我認為每個老師的成長史都可以是一本書,林老師的故事讓我倍受啟發,或許我可以用我這一份熱情和堅持讓我的這本書更精彩!

  讀《教師成長》有感 篇18

  這是一本相當樸實的書。我只能這麼說,而且我認為作者會認同我的這種說法。這本書的文筆沒有多少亮點,理論也沒有多麼的發人深省,篇幅也沒有多長,我花了半天就讀完了,但是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覺就是那種樸實無華的講述。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特級教師,特級教師這個身份對於我們這些剛參加工作的新教師來說,雖然算不上高山仰止,但是也足以讓我們仰望了。但是當你讀他的書的時候,你會發現書裡面並沒有多少故作高深和居高臨下的說教,而是感覺好像面前正站著一位寬厚的長輩,對你絮絮叨叨地說著他自己年輕時的往事,語重心長的提醒著年輕的你不要犯他犯過的錯,並且知無不盡地傳授著自己的經驗,數說著自己得到的教訓,甚至讀著讀著會有一種如父母般嘮叨的錯覺。

  說實話,在最開始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先入為主的認為這又是一本毫無營養的快餐書,以為這又是一本教師該怎麼怎麼做,教學問題該怎麼怎麼解決的空談一些大而無當問題的書,但當我讀之後才發現這本書並沒有在空談教育該如何如何教師該如何如何,而是在講述著當自己還是一個新教師時自己在幹什麼,講自己從教師這條路上走來所做的一些選擇,講自己從新教師走到特級教師這一路所犯過的錯誤和所做出的努力。全書無時無地不透露出作者的那種樸實,書的語言樸實,講述的方式樸實,講述的事件樸實,無絲毫誇飾,無絲毫做作,講到自己曾經的錯誤時,坦坦蕩蕩毫不諱言,講到自己現在所取得的成就時,理所當然毫不遮掩,這種樸實透露出來的是一名教師的值得尊敬的氣度。不文過飾非,亦當仁不讓,這種不卑不亢的樸實是整本書所傳達出來的最為閃亮的一點。

  我認為,如果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也必須擁有這種樸實,不去追求那些華而不實的比較有噱頭的東西,而是像書裡說到的,要注重最基礎最細節也是離學生最近的東西,用最樸實無華的態度來做最簡單平凡的教學工作,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因為教師的工作在短期內是不可能看到明顯成效的,不能心急,只有讓自己變得踏實,讓自己的工作方法變得樸實,才能在教師這條路上走得更好。這是這本書教給我的對待教師這份工作的態度。

  作為一名才進入教師這一行業的新人,我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並不是我該怎麼去教學,而是我在教師這個崗位上該幹什麼。在成為教師之前,我有許多對未來的規劃,我想要成為這個想要成為那個,我想要去這裡想要去那裡,可能基本上沒有想過自己會成為一名教師,但事實上我已經成為了一名教師,毫無心理準備的我突然扮演起教師這個和角色,一種措手不及的不適應感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總是在擔心自己能力不足會耽誤學生,總是擔心自己經驗不夠處理不好班級事件,擔心處理不好人際關係,擔心自己工作能力這麼低別人會不會在背後議論自己,對教師這份工作充滿著惶惑不安。我所面臨的最迫切的問題,是角色轉換的問題,是該如何適應教師這個對我來說新的身份。

  這本書的作者跟我一樣,最初的時候也是從一名村小教師開始做起的,這本書與其說是在告訴我們教師這條路上所面臨的問題,不如說是作者從一名村小教師成長為一名特級教師所經歷的心路歷程以及作者自身精神狀態的一次次昇華。

  作者在成為一名語文教師之前,他的語文成績是最差的,並且也相當不喜歡語文,但他最終卻成為了一名語文教師,並且如今成為了一名非常優秀的語文特級教師,他用自己切身的經驗來告訴我們,不喜歡的事也可以做的很出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我們通常掛在嘴邊的話,我們總是理所當然的認為,如果要做好一件事,首先需要對這件事感興趣,興趣可以讓我們對此保持長久不衰的熱情。但作者告訴我們,“興趣是一個偉大的騙局,扼殺了無數人潛藏的才能”,我們被“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種觀念誤導了。當然,毋庸置疑的是興趣確實是最好的老師,當一個人去幹自己感興趣的事的時候,他的積極性往往是最高的,但是,興趣往往只在起步階段發生作用,當進入中級階段無可避免的會面臨很多困難和挫折,如果只憑興趣是無法繼續往前走的,相反,所遇到的困難通常會導致興趣的喪失,以至於失去了繼續幹下去的動力。興趣確實是最好的老師,但是不要試圖依賴興趣去取得成功,那無異於緣木求魚。同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產生了另一方面的誤導。我感興趣的,我喜歡的,我就可以做好,那麼反之我不感興趣的不喜歡的,我就做不好,而我對某件事做不好,是因為我對它不喜歡。我們這些剛剛成為教師的人中,真正喜歡教育喜歡當老師的,我想畢竟是少數,毋庸諱言,就連作者都說“我不是喜歡教育才考師範的,也不是喜歡語文才做語文老師的”,作者並不喜歡當教師,但卻成為了特級教師。作者在書中說到:“很多老師跟當年的我一樣,不停地抱怨著,抱怨當老師的死板不靈活,激不起熱情。越抱怨越做不出名堂,越做不出名堂越抱怨。”如果我們一直認為自己不喜歡當老師,不適合當老師,一直排斥教師這個職業,那我們就始終無法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就算不喜歡,也應該嘗試去接受它,嘗試著融入進去,“不喜歡的事也可以做得很出色,不喜歡並不是不出色的理由”。

  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首先得踏踏實實以最樸實的態度來面對這份工作,而同時也必須要有韌性,要有一種“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華”的心態。教師的工作,是“百年樹人”的工作,是一天一天一點一滴積累的工作,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就要能夠承受“鐵杵磨成針”過程中的孤獨。

  作者最初進入教師這個行業的時候,僅僅只是一名最最普通的村小教師,而且在最開始的時候還是一名不怎麼合格的村小教師。作者的自述中說到,在他最初當教師的時候,“一年住院,兩年養病,三年經商”,教師似乎反而成了副業,當他準備踏踏實實安心當教師的時候,當初和他一起進入村小的一些同事早就進入中心學校了。從書中作者的自述可以看出,作者最開始工作的幾年確實多災多難,並且作者本身的能力也並不怎麼出色,但是作者身上的那種最樸素最單純的韌性卻讓我動容。

  書中提到一句話:“人的韌性即人的神性。”當作者以一個經歷歲月磨礪的長者身份,略帶複雜和緬懷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帶給我的是一種莫大的感動與震撼。作者最初工作的階段, 僅僅是一名村小的民辦教師,而之後作者更是在村小工作了十年,就如作者自己所說的,“十年磨一劍”,用十多年的時間,從一名普通的村小教師,成長為了一名特級教師。跟上一輩的中老年教師比起來,我們這些新教師的優勢在於受過全面系統地教育技能培養,具有相對來說更為新穎的觀念和方法,與他們相比,我們在技巧性上佔有更大優勢,但是我們這些新教師卻有一個共同的也是致命性的缺點,浮躁。教師所做的工作,通常被形容為“慢工出細活”,必須在潛移默化中在細節方面對學生施加影響,最忌諱的就是想要迫切看到成果而追求效率,“欲速則不達”在教育上能夠得到最徹底的詮釋。而年輕人的特質,再加上目前越來越浮躁的大環境,年輕教師越來越缺乏耐性,更多的是喜歡一些花裡胡哨的名目,很少能夠踏踏實實堅持把教師工作中最基礎的東西做好。作者用了十年的時間來打磨自己,在這十年裡作者也並沒有做多麼了不起的事,僅僅是在作文教學這條路上固執地走著,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說,死腦筋地堅持著,一條路走到黑,最終,走出了一名特級教師。

  堅持走一條道路,一路走下去,終會見到白。

  讀《教師成長》有感 篇19

  近段時間讀了不<教師的專業成長>這篇文章後,我深有體會.書中說到:教師的專業成長=經驗+反思。這個公式簡單而又明確的概括了教師的成長不僅教師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實踐經驗的積累,科學的自我反思,這樣教師才能快速的進步和成長!教育是教育人的事業,是一種實踐性的研究活動,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將教育實踐、研究和學習融為一體,做中學,開展行動研究,不斷獲得實踐性知識,從而得到專業提升。

  我是一個有著13年教齡的教師,在這些年裡我總是努力認真的做好本職工作,也經常性的進行反思、總結,積累了一定的教育經驗,但我深知自己還存在著許多的不足,還不夠專業和成熟。看了此書讓我感觸頗深,讓我更明確行動研究對教師的成長有著巨大的作用,因為行動研究能把理論與實踐聯絡起來,促進教師專業素質的整體性提高,讓教師從經驗中學習,將教、學、做合而為一,這對於教師獲得“實踐性知識”,提高問題解決能力及研究能力,實現教育與自我教育的統一,切實增強專業素質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我知道每一位教師的經驗都是透過自身的努力在教育教學中獲得的,是一種實踐性知識,它是無法透過陳述和傳授獲得的,我將在以後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以研究者的身份和思想來面對我的教育教學工作,思考我在教學中面臨的種種問題,及時的發現問題,進而反思其原因及症狀和探索解決問題,這樣不斷地反思、探索和創造,不斷地有所感悟、體驗和持續積累,我才能獲得豐富的經驗,成為一個真正的專業型的成熟教師。

  讓我們一起不辭辛勞、潛心研究、不斷反思和探索,邁向專業成熟之路吧!

  讀《教師成長》有感 篇20

  隨著教齡增長,在教育叢林中越走越深,未知的東西也越來越多。教育這項使命重大的職業,註定了我們作為教師要不斷成長。從滿懷熱情與期待步入教師崗位,到後來的身心俱疲,我在這週而復始、碌碌無為的四年中,我逐漸感覺到茫然,像一棵脆弱的小樹,失去了向上生長的動力。工作第五年,我換了環境,開始了新的教學生涯,我再次開始嘗試向上生長,而羅樹庚老師的《教師如何快速成長》,讓我久旱逢甘霖,幫我理清頭緒,再次擁有了向上生長的力量。

  教師向上生長的力量,從書的封面看,一目瞭然,即:內驅力、學習力、行動力、溝通力、研究力、反思力。這也是羅樹庚老師歸納的教師成長秘訣。

  教師成長需要內驅力。教師的成長,從來都不能靠他人推著前進,只有靠自身的強大內驅力。內驅力來自作為教育工作者的那份使命與擔當,對職業敬畏感,來自那顆想要向上生長的心。擁有了內驅力,便彷彿汽車擁有了發動機,助我們前行。

  教師成長需要學習力。有了發動機,沒有燃料,再好的汽車也只是擺設。同樣的,內驅力是發動機的話,那學習力就是能給發動機提供能源的燃料。毛主席曾說:“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一日不讀。”就像朱永新教師說的,讀書能改善教師的專業結構,增強教師的專業智慧,提升教師的專業精神。對於科學教師來說,讀書能讓我們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填補知識盲區。在資訊化的當下,看微博、看公眾號、看短影片等等,也不失為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知識的好方法。我個人更喜歡圖文並茂的科普知識,既滿足了我本身的求知慾,對於我的科學教學來說也是一大助力。微博、短影片中一些科普博主的科普既有趣又能豐富知識,例如:《博物》雜誌的編輯張辰亮的小號“無窮小亮”幫助我認識了身邊很多有趣的動植物,新開闢的“亮記生物鑑定”更是把這些有趣的生物做成了集錦;菌物學愛好者“趕尾人”會科普很多有趣的菌類;科學科普博主“石炭紀的貓”介紹的很多礦石也讓我大開眼界……

  教師成長需要反思力。擁有發動機和燃料汽車,還不能不斷賓士,還需要方向盤。反思力恰恰是是決定汽車前行方向的方向盤。海明威說“世界到底是怎麼回事,這我並不在意。我只想弄懂如何在其中生活。”想要弄懂,就需要思考,最能幫助教師成長的思考就是反思。相信每個老師在上完課後都會對這節課中的環節進行反思,思考哪裡需要改進,有什麼改進的方法等等。我認為反思還有一個大難關,就是堅持記錄,反思過後沒有及時記錄,就會錯失很多寶貴的經驗。每節課課後的授後小記則是記錄反思的一個好方法,不需要長篇大論,把上課過程中的亮點和不足以及可以改進的方法羅列下來,我相信這些反思的小記錄會成為教師成長的一大助力。

  教師成長需要行動力。對於教師來說,要想成長,必須要有行動力。很多事紙上談兵很容易,真正做起來卻不簡單。不知道怎麼管理課堂,行動起來,多聽聽有經驗的老師是怎麼做的;不知道怎麼寫論文,別慌,行動起來,多積累素材,多看看優秀的論文是怎麼樣的;不知道怎麼上好一節課,行動起來,多向周圍的優秀教師請教,多觀摩優秀的課堂教學,一定會受益匪淺。

  教師成長需要研究力。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教學風格,作為新教師,不要怕失敗,多一些基於實證的研究,發揮出研究力。

  教師成長需要溝通力。人在社會中,總會與其他人產生交集,而教師則是一類特殊的群體,除了自己的社交圈,教師更多的是與同事、與學生、與家長的溝通。教師要成長,溝通力也必須要提升。剛踏上教師崗位時,我很怕與學生和家長溝通,因此我每次上課前,提前幾分鐘進教室,和學生聊一聊,學生很願意跟我分享生活中的趣事,還喜歡提問一些五花八門的冷知識考一考我這個科學老師,透過這個方式,我與學生的溝通有了很大的進步。在高度資訊化的今天,教師與家長有很多溝通的渠道,QQ、微信是常用的通訊工具,微博和抖音上也會看到一些教師或者家長吐槽。羅老師在書中提到的微博上罵家長事件,是一個溝通反例。資訊時代,網路工具是一把雙刃劍,用的好皆大歡喜,有時候雙方過於情緒化,透過網路工具的放大和傳播,則會引起大矛盾。教師成長,得學會善用溝通工具,注意方式方法,提高溝通力。

  以上內容,是我讀了《教師如何快速成長》之後的一些感想,可能有些許雜亂,但記錄下來,能幫助我擁有向上生長的力量。

  讀《教師成長》有感 篇21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難道只是因為雨具齊全的緣故,漁人才“不須歸”?細品詞句,從“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裡,我們恍然大悟:漁人眼中不僅只有“斜風細雨”,還有遠處高聳的西塞山、低飛徘徊的白鷺鳥;還有近處耀眼的桃花、翻波的鱖魚。如斯景緻才是漁人“不須歸”的真正原因啊!垂釣是快樂的,賞景不也是快樂的?漁人不缺少一雙發現快樂的眼睛,他享受著垂釣,享受著垂釣過程中發生的一切呢!

  而教師是否在享受著自己的職業呢?有資料顯示,目前我國正常人群心理障礙的比例在20%左右。然而,國家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組曾對xx省內168所城鄉中小學的2292名教師的檢測結果卻表明,中小學教師心理障礙發生率竟高達50%!直接影響教師的心理生理健康的罪魁禍首就是“職業倦怠”。它使教師工作士氣和激情受到損耗,併成為教師厭教、教育水平難以發揮以及流失的重要影響因素,最終導致教育質量的下降和對教師身心的傷害。教師一旦陷入職業倦怠心理的陰霾,要做一名合格教師已是困難,遑論個人專業成長?

  “生活雖然平淡了些,但的確每天都有每天的精彩,每天有每天的難忘,也每天都有每天的收穫。這樣的日子雖是平凡的,但如果拒絕平凡,那麼平凡的快樂也會遠離我們。所以,我願意成為這樣一個平凡的,但卻也是快樂而充實的教書人!”案例5的張曼凌老師以樸素的話語表白著她的快樂宣言,並踐行著:清晨上班路上,她思考今天要做哪些事情——計劃的快樂;7:30左右,她親率孩子們到操場上鍛鍊身體——運動的快樂;7:50左右,參與學生負責的“每日一詩”活動——吟誦的快樂;語文課後,她即刻完成教後記——反思的快樂;間操和午休時,她按學號與兩名學生談心——交流的快樂;學生離校後,她拿筆寫下當天的教育日記——感悟的快樂……在張曼凌老師生動的快樂宣言和實踐裡,我們強烈地感受到了她享受教育細節的愜意和滿足,而這種精神的極大愉悅正激勵著她意氣風發地奔走在專業成長的路途上……

  能在埋頭苦幹中保持目光警醒,能在觀念碰撞中實現思維融合,能在漫漫求索中堅持百折不撓,能在平淡瑣碎中善於發現快樂,你就擁有了至關重要的“第五元素”,你就能在“成長”的天空裡展翅勁飛,就能在“成長”的大道上踏出堅實的足跡,一如這30位平凡而又優秀的先行者……

  讀《教師成長》有感 篇22

  寒假,我有幸拜讀了肖川教授著的《教師的詩意生活與專業成長》,讀完此書,收穫頗豐,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和心靈的滋養。

  本書共六輯分別是:詩意地生活,教師的解放,作為理想主義者的教師,教師的學習與成長,聚焦課堂,我的教學主張。給我感受最深的是肖川教授在“教師的解放”這一輯中給我們一線教師提出正確的方法引領:教師的成長需要哪些策略。他概括為四點:一是大量閱讀,仔細咀嚼。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讀書、讀書、再讀書!—這是教師的教育素養這個品質要求的。”讀書有利於教師的思想從狹隘走向廣闊,提高教師的精神品味,培養教師的讀書人氣質。在“作為理想主義者的教師”這一輯“讀書與成長”這一章中肖教授再一次重申了讀書與教師成長的關係,讀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回想自己的教學生涯,實在是懺愧,讀書甚少,自己總是被一些繁雜的瑣事所纏繞,沒有心情更沒有心境去讀書,教師就沒有養成一個好的閱讀習慣,反而一再要求學生讀書,讀書,再讀書,顯然這樣的要求顯得蒼白而無力,更沒有好的讀書方法給予學生,學生良好的自主閱讀的習慣和品質如何能形成,今後一定得潛下心來,大量的閱讀,使自己的教學充滿活力,使自己的課變得豐富和深刻。

  對於讀什麼樣的書,肖教授也給出了自己的合理建議:首先讀一讀中小學各種教科書。其次多讀一些優秀的教育報刊。比如:《人民教育》《中國教師報》《教師博覽》等。最後多讀一些滋養心靈、溫暖生命的書,如席慕蓉、余光中的詩,林清玄、劉墉的散文,王小波、周國平的隨筆等。從古至今,書籍可謂浩如煙海,肖教授為我們一線教師的讀書指明瞭方向,真值得借鑑。二是深入探索,自覺反思。在自己的教學工作中要有探索的慾望與精神,及時反思自己在工作的失誤並努力改正,只有這樣自己才會成長。著名學者波斯納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公式:經驗+反思=成長,的確是這樣,有改變才會有成長。三是及時總結,著力提升。在自己的教學工作中把自己讀到的,看到的,聽到的及時總結,古人講: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可見平時積累很重要。把自己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及時的總結並上升到理論的高度,自己就能獲得成長。第四,團隊合作,真誠交流。很慶幸我所在的教研組是一個充滿關愛和諧進取的一個組。在這個組裡,同事們互通有無,共同探討教學中存在的疑惑,合力解決教學的難點,透過團隊的交流與分享,我們的認識深化了,理解深刻了,關係更加融洽了。

  作為一名21世紀的教師,我們更應該著力提升自身的素質,使教育世界充滿溫情和仁愛,充滿信任和希望,我相信這是我們不懈的追求。

  讀《教師成長》有感 篇23

  肖川教授的著作——《教師的詩意生活與專業成長》一書,給了我這麼個機會好好和“詩意”來了個親密接觸。冬日的午後,沏一杯清茶,細細品味著這一篇篇隨筆,我從肖教授的字裡行間看到了作為一名教師該如何教書,如何生活。

  一、詩意的情懷——將“詩意”滲透進一條又一條教學理念

  如果說意識決定行為,那麼我們想要完成一件事情之前,首先要有一個思想目標。教學理念就是教學設計的思想目標。每次在名師的教學展示後總能聽到他們將教學理念娓娓道來,這個時候我才豁然開朗,原來那些我為之驚歎的巧妙設計,都有名師們的先進理念的引領。在他們設計課堂教學之初,就有明確的理念意識。作為語文老師,是要帶著孩子們在文學的世界裡領略語言文字的美的。那麼,在我們的意識中就要滲透進“詩意”,滲透進傳統文化悠遠深厚的文學底蘊,不斷豐厚我們的教學理念。

  二、詩意的語言——用“詩意”串聯起一個又一個教學情境

  詩一般的語言不一定是辭藻華麗,紛繁冗長,有時候也是精煉準確,意味深長的。在教學實踐中,連線一個個教學環節的重要“工具”就是教師的語言,如何過渡、連線,將孩子的思路自然而然地引導到下一個環節,靠的就是老師的語言魅力。詩一般的語言,帶孩子美美地享受;詩一般的語言,讓孩子深深得投入;詩一般的語言,給孩子回味的空間。相信用“詩意”的語言串聯起課堂教學,會讓老師在課前更加仔細地斟酌要說的每一句話,更加享受和孩子一起度過的每一個四十分鐘。

  三、詩意的生活——讓“詩意”伴隨著一天又一天美妙生活

  許多老師愛崗敬業,全身心地投入教學工作,讓他們對生活少了關注。作為青年教師,我們最大的感觸便是一天忙下來,發現自己都幾乎沒去過洗手間,沒喝過一口水。於是,一系列的“不適應症”隨之而來。肖教授讓我們詩意地生活,便是讓我們稍稍放慢腳步,把那些瑣事引起的失眠等不適應症,暫且當做是種享受,簡單地生活才能真正體會到生活的美妙。每天對自己好一點,才有力氣有動力照顧好班裡的孩子,願老師們的生活都能與“詩意”相伴。

  雖然,我們沒辦法像常麗華老師那樣,在班裡每個孩子生日的時候都能送上一首親自寫的小詩,或是一個度身定製的故事,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那樣的創作才華,但“詩意的情懷”、“詩意的語言”、“詩意的生活”或許也能為我們贏得孩子們的認可和更為舒心的生活。那麼,“詩意”一把又何樂而不為呢?

  讀《教師成長》有感 篇24

  文章中指出:成長是一個過程,一個由迷茫、混沌到澄澈、練達的過程;成長是一種姿態,一種昂揚、幸福、堅定的姿態;成長是一種能力,一種潛心耕耘、自我更新的能力。

  華東師範大學葉瀾教授給出了一個教師成長的路徑,她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的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教授直接開出了一張保單,他說:我開一個保險公司。投保條件是:教師每日三省吾身,寫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見、所聞、所讀、所思無不可入文。理賠方式是:如投保方10年後未能躋身名師之列,公司願以一賠百。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也提出了一個教師專業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

  路徑1:職業規劃,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無論是誰,若把這句話當作自己的人生目標,他一定會很充實,很快樂,很成功。做最好的自己,要不斷完善自己。最好不是和別人比,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和別人比較,你永遠都成不了最好的一個,你也永遠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悅。最好,是和自己比較,和過去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比較,讓自己成為今天最好的自己,努力讓自己的每一今天都有收穫,有進步。做最好的自己不在乎你昨天是怎樣的一個人,不在乎你底子有多多差,只要努力,你就可以比不努力的你更好,只要你堅持努力,你完全可以薄,基礎有成為最好的自己。

  俗話說:“金無赤足,人無完人。”每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你在這方面做得很差勁,但是你在別的方面做的卻很優秀,請你相信自己,別人能做到的,自己經過努力也能做到。不能做大樹,就做小草;不能做牡丹,就做路邊的小野菊;不能做大海,就做小溪;不能做太陽,就做星辰。總而言之一句話:“做最好的自己,自己的敵人就是自己。”

  路徑2:閱讀,為教育生命加溫。人不再閱讀之日,就是他的思維停止之時。作為一線教師,對於教育發展史上的重要的教育家以及他們的主要代表作、主要的教育理論貢獻,我們應有一定的瞭解,否則,新理念就可能成為無本之木,就可能被降格為支離破碎的“教條”和“規則”。閱讀,其實是在和精神的雕像對話。當我們把教育史上一座座“精神的雕像”牢牢樹立在自己的心中,並自覺與之為伍、與之進行精神勾通時,我們便也能獲得教育的真諦,獲得做為教師應有的莊嚴的幸福。

  路徑3:專業寫作,讓思想走得更遠。常老師說:“專業寫作,教師收穫的不僅僅是文字,更多的收穫是專業發展、教育的智慧和幸福。每一個教師要想提升生命的價值,就不能輕視寫作。”

  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每個小的細節都可以作為我們教師研究的起因,我們可以為此作為金礦挖掘的開始,這無疑對於學生的成長,乃至教師的成長無疑有很大的幫助。

  寫作可以促使教師,不斷觀察、不斷思考,寫作可以使教師保持旺盛的思考力。寫作可以使教師成為一名思考者,進而成為一名思想者。一個有旺盛思考力的人,會不斷拓展思考的空間,不斷加深思考的深度,會站在思想高處來審視教育、審視教學,審視社會、審視人生。

  對於於寫作,最重要的是堅持,是持之以恆。長期堅持,必有奇效。 教師們,拿起筆,堅持寫些東西吧。

【讀《教師成長》有感】相關文章: